第一篇:公务员时政热点:供暖改革怎样温暖人心?
gwy.wendu.com
公务员时政热点:供暖改革怎样温暖人心?
日前,环保部下发特急文件称,凡散煤综合治理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可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或其他替代方式。
入冬以来,为了使这个冬天不再“雾霾缭绕”,环保部在华北地区划定“禁煤区”,同时,加大了华北地区“煤改气”“煤改电”等散煤综合治理措施的改革步伐。一时间,清洁能源改革热火朝天。然而,诸如河北省天然气供需缺口严重扩大,“气荒”使得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保定市曲阳县老师带着学生操场跑步取暖以及山西临汾供暖迟到引发居民抗议等问题的浮现,却使得本应暖心的政策,寒了人心。
表面上看,气源紧张,供暖设施欠缺或尚待建设完善、设备维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此项政策的难以落地。然而,回顾近年来民生工程反映的问题背后,却是决策的缺乏科学性。
公共政策的核心是科学性,未雨绸缪是政策出台伊始的必然要求,也必然要包含在政策内容之中。清洁能源政策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我国能源架构、能源市场等方面的转型,需要从能源、基础设施再到企业、用户等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落实。首先,我国富煤炭而缺少天然气,“煤改气”的短期大规模推进势必拉大供需缺口。同时,据长春市公用局的理论数据测算,“煤改气”后,一家90平方米的住宅,一采暖季要多支付近1710元供热费,这较高的价格也使得部分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一时难以接受。此外,政策涉及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差异而导致的推进进度差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设备更换的所需时间、成本,也需要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
公共政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因此,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也势必体现为政策执行的温度,体现为科学的人文关怀。为人民着想的政策必须具有科学指导下的灵活性和规律性。面对复杂的形势,部分地区环保部门迫于环保等压力实行的一刀切的急于冒进的政策,以及单纯追求量化的政绩而忽略最基本的规律性,片面地将公共政策优先价值取向的核心定位为蓝天,甚至定位为政绩,而忽视最基本的民生,忽视了人民真正的需求,强行“煤改气”,而非尊重客观规律因gwy.wendu.com
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继而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希望公共政策“一步到位”,只会让本应具有温度的政策寒了人心。
此外,公共政策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政策的反馈以及纠错机制。出台的政策少不了执行,更离不了监督反馈和纠偏。政策,让人民挨了冻就需要及时纠错。值得庆幸的是,面对此次的问题,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应对,启动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同时做好了基础供暖扫尾工作,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暂停未完成地区的煤改气工作,以人民最核心需求为最优先问题。改革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需要识错、容错,要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完善群众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吸纳民意。更为重要的是,勇于纠错,结合政策落实情况和群众反映等情况,科学调整政策,完善政策,才能使政策真正有力度、有温度。
供暖改革的背后,是复杂的民生,也是对于政策出台、执行的一次现实考验。供暖也要以人民为核心,也要兼顾民情冷暖。如何供暖不冷了人心,使政策不失温度,我们仍需深入思考。
第二篇:温暖工程暖人心
温暖工程暖人心
———大明矿温暖工程活动总结
“春节帮扶困难职工40.2万元、金秋助学11.3万元、日常救济22.1万元、为困难职工办理互助金7.1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记录的是大明煤矿对困难职工从未间断的帮扶;这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大明煤矿在全力打造温暖工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一、健全机制,帮扶救助得实效
近年来,大明矿不断加强完善“温暖工程”基础建设,制定了帮扶救助长效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大明矿“温暖工程实施办法”,建立了大明矿《职工家庭重大事项走访实施细则》、《温暖工程大重病、意外灾害补助实施细则》、《温暖工程助学补助实施细则》、《温暖工程(生活互助储金会)职工借款实施细则》和《温暖工程救济款发放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确保了送温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为解决困难职工及家属看病难的问题,矿规定凡是特困职工或其直系供养家属患病治疗,职工的自费医药费在10000元以上,可凭医院出据的票据及转院证明,可到矿工会进行办理救助。按人均收入低于275元、200元至300元、300元至400元三个档次分段计算给予救助。对月人均收入400元以上的职工(家属),如发生自费医药费用数额巨大(达到本人家庭年收入50%及以上),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按照困难职工给予救助。对职工家庭因遭受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到当地派出所、消防部门做出受损评估证明,财产损失在8000元以上的,根据损失金额给予5%—20%的补助。2011年至今,已为
57名困难职工发放温暖工程大重病、意外灾害救助金18.7万元,大大减轻了患重大疾病职工的经济负担。
二、进家入户,走访慰问不断线
大明矿坚持节日集中性走访与日常性走访不断线相结合,每逢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矿党政工都要专门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划片包干分工,对特困职工进行走访慰问,坚持“四个必访”的原则,采取走访慰问、沟通交流、谈话谈心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对特困户必访,危重病人必访,自然受祸者必访,英模人物必访,使干部职工及时感受到组织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优势,建立了定期回访、定期沟通和落实反馈制度,并做好回访情况记录,有利的推动了矿区良好的和谐发展局面。
2011年春节为困难职工发放救济款达20.2万元,救济人次达2385人次,五一节:发放救济款19.9万元,救济1735人次,国庆节发放救济金额:29.2万元。救济人次2127其中:国庆节期间还专门为9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了慰问金及米面油等物品。全年日常救济金额达63.3万元救济人次4912人次。温暖工程大病帮扶41人次,发放温暖工程款13.9万元。困难职工互助金全年借款金额:12.5万元,借款人次达:106人次。爱心超市截止12月末,共为497户困难职工发放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835份,金额2.3万元。
2012年春节在全矿范围内开展救济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共计救济金额40.2万元,日常救济22.1万元,救济人数2413人次,五一节救济困难职工金额:17.9万元,救济人数达1607。爱心超市截止7
月末,共为193户困难职工发放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412份,金额8100元。为困难职工办理互助金借款金额:7.1 万元,借款人次达:43人次。2011年至2012年7月末共计救济困难职工7596人(次),发放救济款263.3万元。
我矿每年“双节”期间都开展“走千家送温暖”活动。今年加大对特困职工、一般困难职工、工伤残职工、退离休人员、准备进行走访慰问,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2011年开始,我矿在“送温暖”活动中,逐渐加大了对特困职工的帮扶力度,帮扶标准逐年提高,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发放金额由18万元提高到今年的82万元。
三、扶危救困,一人有难众人来帮
一直以来,大明矿坚持做好温暖工程,力争使矿井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面对困难职工和家庭,矿本着“一帮到底”的原则,不遗余力的帮助职工走出困境。矿主要领导积极发挥表率作用,17名副总以上领导与17名特困职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确保了每名特困职工衣食无忧。各单位副职以上干部也与困难职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并把送温暖走访活动同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的“五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帮扶工作。2011年初至今,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为“送温暖工程”资金捐款活动,共有314人自愿为温暖工程基金捐款1.7万余元。各基层分会及时发动职工捐款帮困,综掘二队分会组织职工为身患白血病职工李友贤捐款5100元;选煤厂职工李连海身患食道癌,队里组织员工为他捐款5220元。皮
带队职工刘刚身患肺癌队里组织职工捐款6700元,在进行困难帮扶的同时,帮助他加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建立大明矿“爱心超市”,为困难职工免费提供物质帮扶,让贫困户自选所需。2011至2012年7月共为690户困难职工发放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1247份,金额3.2万元。同时,工会定期投入资金为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让困难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011年元月30日,在困难职工维修一队温景新家,矿党委书记将2000元慰问金交到温景新手上,温景新及其家属对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表示由衷的感谢,矿长和温景新亲切的握手交谈,称赞他教女有方,把温雪莹、温雪飞两个女儿都送上了大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综掘二队职工李友贤在铁煤集团公司医院检查出白血病,矿领导得知后,2012年7月13日,工会主席及综掘二队队领导带着全队员工捐助的5510元爱心款和矿工会1000元慰问金到李友贤家中去探望。矿工会主席亲切的询问了李友贤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嘱咐他不要顾虑太多,安心养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决心,并衷心地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四、“金秋助学”,圆寒门学子求学梦
子女上学难,历来就是困难职工的最大难题。对此,我矿党政工领导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为了确保“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我矿制定了温暖工程助学补助实施细则,明确补助对象和标准。规定特困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304元)子女在校学习期间,每学年助学标准为,大学生(大专生)2000元、高中生(含中专生、技校生、职高生)1500元、初中生800元、小学生500元。其他原因造成困难的职工,子女在校就读期间,每年也有相应的助学标准。并且在每年的金秋时节,都要举行一次“金秋助学”资金发放仪式,为那些考上大学又交不起学费的贫困职工子女集中发放助学金。后勤科职工丁有才本人患脑梗塞,妻子智障,长女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工会每学年给予办理1200元温暖工程助学金,使孩子顺利读完四年大学。哪些受助的大学生纷纷表示:将永远铭记企业的恩情和厚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和企业。从2011年开展助学活动以来,我矿累计发放金秋助学金11.3万元,共资助困难职工226人次,实现了“资助一名学生,温暖一片人心”的效果。
五、倾情关爱,互助互济促和谐
职工互助会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工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四到位”,即研究分析,认识到位;舆论先行,宣传到位;制度落实,组织到位;热情主动,服务到位。截至目前,共发展会员3257人,互助金额22.79万元。职工入会率达95%以上。2011年至今,受助会员149人次,受助金额万元,为减轻困难职工生活压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谋福利,让我们的职工多点实惠、让困难职工的生活多点阳光„„”这是大明煤矿开展“温暖工程”活动的宗旨,领导们说“只有职工的思想包袱轻松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才会有保障;只有职工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才能印证企业向前发展了„„”细品这意味深长的话语,看看那些困难职工现如今的生活和
他们脸上露出的久违笑容,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温暖工程”„„
第三篇:怎样让“送温暖”暖人心
怎样让“送温暖”暖人心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纷纷掀起“送温暖”的热潮,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让他们寒冬里的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然而,在一些地方,有一些“温暖”送的让人窝心,值得反思。譬如,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要求“住址靠近路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什么”上大伤脑筋,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红包装着钱;有的在“怎样送”上费尽心思,详尽安排和精心布臵之后,一幅幅困难群众感恩戴德紧握领导的手的画面,出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
这样的“送温暖”,并非群众所需,已经走样变了味,折射出当前少数干部工作不踏实,热衷于走形式、走过场,在思想上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为上高高在上,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如果“送温暖”变为“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应该要做到:
一是领导干部躬亲慰问,不走过场。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是领导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走访慰问工作,改变往昔由工作人员完全包办的做法,要亲历亲为亲手将慰问物资送到群众手中,以慰问活动为契机,与困难群众话家常,了解群众在生活生产
中存在的困难以及愿望并予以帮扶解决;工作人员也应转变工作作风,抛弃往昔安排走访对象住址方便领导走访,选择在领导面前不说堵心话的对象,应摒弃成见,选择那些真正急需领导关怀的人,既让他们切身体会党和政府的关怀,又让领导能切实了解他们的困难,确保慰问活动不走过场。
二是党委政府因人而异发放慰问物资。被走访群众的困难各异,如果统一采取送油、送米、送钱等走访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被走访群众。因此,领导开展慰问活动中,要针对困难职工的不同困难程度、不同致困原因、不同帮扶需求等情况,因人而已的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医疗、送助学、送文化、送物资、送资金等帮扶措施,做到区别情况、一户一策,因人施助、注重实效。
三是将慰问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时常听到人民群众的抱怨声,他们不是对慰问对象有意见,而是有的慰问活动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人越懒越穷,政府就越关心的不良形象,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那些长期靠救济生活,要开展长期结对帮扶活动,对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救济,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创造尽可能多的增收渠道,让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自己拯救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第四篇:改革之风暖人心
改革之风暖人心
擂鼓小学:黄点点
2011年6月起,省教育厅掀起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大潮。作为一名山村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这股新鲜强劲的改革之风带来的活力与向心力。
擂鼓小学从今年秋季开始,首先从传达“比教学,访万家”活动精神着手,提高认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比教学”不只是上一堂评比课,而是在讲课和说课比武活动中比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比教学方法、比处理教材能力、比教学艺术、比教师基本功、比学生学习效果。“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优胜劣汰,奖优罚劣,而是相互观摩,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访万家”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全省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全部参与。基本形式以走访为主,面对面沟通,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内容是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正了思想正行动,学校制定了环环相扣的活动方案,在“课内比教学”方面,全校老师齐上阵,把课堂变成“比武场”,各位老师纷纷使出看家本领。老教师率先垂范,勇于接受来自新教师的不同的声音;新教师精心准备,上好自己的公开课,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对子,老教师躬身指导,让新老师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提升专业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在“课外访万家”方面,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人手一本“家访手记”,校领导明确:家访前,摸清家庭情况,设计“因家施访”方案;家访中,教师态度谦和,尊重家长,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家访后,填写《家访手记》,学校盖章验收,梳理情况,反馈交流。《家访手记》不厚的一本,每页都是感人的故事,每页都是殷切的期待,每天都是深沉的思考。让我难忘的是去我们班沈卫星同学家里家访,因为对小地名的不熟悉,一路问过去到他家的时候已经暮色四合,进屋看见的是他坐在堂屋看电视的一幕,看到我的出现,他显得惊讶、紧张还有质朴的羞涩。他的妈妈从地里忙完归来,热情的和我聊起来。这个学生在校一直比较调皮,表现不尽人意。本来我是想把这个学生平时的在校情况跟家长“汇报”一下的,但看着他妈妈在说到管教他的力不从心与支撑家庭的心力交瘁那无奈而愧疚的表情,再看看他的局促不安,我临时把那些话咽回了肚子,只做倾听者。返回的时候夜已深了,家长执意相送,并且一直把我送回到学校,清晖满地,心里满满的感动。从那之后到现在,沈卫星同学上课明显认真了许多,小动作少了,走神少了,看黑板多了看老师多了,举手回答问题多了,师生间的信任也悄悄发芽了。
“课内比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外访万家”是为了一切学生,需要全体老师、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使老师们在课内比教学中提升水平,在课外访万家中倾听心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衷心希望借此暖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奏响学校工作新的和谐乐章!
第五篇: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120多万事业单位,3000多万从业人员,900多万离退休人员……在中国,事业单位,这个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正在迎来命运的巨大变化。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一改革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表示,这是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央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样本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忆及多年前的医院改革,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仿佛攻克一个个碉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按照企业方式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可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人开始开大处方,多买药,多赚钱。”老中医禤国维说。
吕玉波意识到医院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我们继续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到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将收入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分配与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挂钩。如此一来,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作为公益单位,医务人员的收入并不能无限提高。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吕玉波发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要让每一个进入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一个铺设好的成才阶梯。”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加强培训等内部机制的改革,把全国著名的专家请进来培养人才,其中国医大师中就有13人。该院医生张忠德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院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培养计划?谁不能顺利完成,谁就不能升职称。一些人称其为魔鬼训练,叫苦连天。可坚持过来以后,大家明白了医院的良苦用心。和一起毕业的人相比,我们确实成长得非常快。”
人事制度改革是困扰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潭死水,几乎成了通病。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变“相马”为“赛马”,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医院人事处处长陈裕说:“在医院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他们各有擅长。我们提出了,让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比如有些人原来做科主任,可大家觉得他更适合搞业务,那就选择更适合的人上来做主任,离开主任岗位的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在医院,上上下下成了常态。”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广东省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公立医院首位,年门诊人次超过630万。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9个;近5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而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类似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试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开花。比如,200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分别成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管理中心,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转企改制的历程,探索事企分离;由台塑集团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共同投建的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被视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
20年酝酿 一朝结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前期行业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表示。
最早参与到《指导意见》制定工作的朱光明说:“与此前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等相比,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从整体制度设计到政策准备,做的都是最好的。”
据介绍,从2005年起,朱光明等人就已经开始准备《指导意见》,到2011年3月制定完成。
在这过程中,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通过试点,对《指导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积累绝不止这六七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1年底,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90%。
事实上,在本月与公众见面前,《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去年3月制定完成并下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
张崇和介绍说,中央建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召集人。201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对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各地陆续召开了改革工作部署会议,普遍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序地推动改革。
2011年5月,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如今,清理规范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崇和表示,分类工作平稳推进。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分类工作进展较快,两个试点省市基本完成了分类工作,其他试点省市已基本完成模拟分类,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其他地方已着手研究分类工作,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中央编办正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细化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指导地方制定区域性分类参考目录等工作。” 改革推进需解5大难点
按计划,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事业单位的改革非常复杂,面临的任务也很艰难。”朱光明直言,后续的改革推行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指导意见》的发布,只是一个开始。
目前而言,第一步的困难是分类。“因为这个关系到将来的利益保障,许多单位都想争取归入利益没有损失的分类。同时,地方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和财政结合在一起,政府压力很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最大的风险。”朱光明说。在广东推进事业改革试点过程中,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他们认为,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将大大缩水。
第三步的困难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伴的人事制度改革。
朱光明说,事业单位里存在编制内、编制外的人员,改革任务之一是把这种差别从事实上消除或基本消除,这种改革阻力较大。
“长期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其在编人员均为学校在编人员。如何处理好老员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了改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方论证,出版社找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之前,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签订人员借用合同,广西师范大学与其签订派遣合同,出版社与其本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退休后回到学校,与其他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新体制员工,出版社仍继续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四个就是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有很强的官本位意识,并且日益强化。“改革成不成功就看去行政化去得怎么样。”
“第五个难点就在于推进改革的组织协调。”朱光明说,“《指导意见》关键在贯彻落实,还需中央加大支持力度,改变一些部门不愿改、不敢改的局面。”
改革需要“长征”的耐心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对中国的改革十分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德国改革事业机构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摸索。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更需要耐心,就像完成一次“长征”。
既然路线图已经画好,时间表已然挂出。接下来,事业单位改革将沿着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四分”工作方针有序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基调,在记者采访中,中编办的同志始终强调着。
事业单位改革回顾 1995年·拉开序幕
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1年·分领域推进
国家陆续下发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2006年·收入分配改革
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收入分配改革,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2008年·117个地级市铺开
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当年底117个地级市开展相关改革。
2012年·公开招聘全覆盖
人社部表示,2012年,公开招聘制度将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其他国家也在砸“铁饭碗” 德国
与城市交通、水电供应、托儿所、老年护理、垃圾处理等有关的“公共服务行业”都算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营化改革。德国公共事业单位的雇员虽不是公务员,却享受类似公务员的待遇。调查显示,80%的德国大学毕业生把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雇员看成理想职业。
韩国
韩国的事业单位按照资金和人力资源分为三类:公共企业(如韩国电力公司和高速公路集团等)、准政府机构(如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和未分类事业单位(如政府投资的研发中心和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等)。韩国的事业部门改革的主要措施和中国类似,包括:合并与取消、裁员、私有化、功能调整、变卖给投资公司和薪酬改革等。
越南
2006年,越南政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关于公共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编制、财务等自主权的规定。越共中央政治局也于2011年提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社会化,将以往的财政拨款改革成为购买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