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创新融资模式
浙江创新融资模式:股权激活产生上百亿流动资金
新华网8月3日电,资金一度告急的纺织企业浙江加佰利公司在得知浙江省《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出台后,立即以绍兴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3600万股权作为质押登记,获得贷款80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记者了解到,近期在浙江先后出台的《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两项举措,创新了企业融资的模式,短时间内通过股权激活,产生了上百亿流动资金。企业在重拾信心的同时,获得了融资、重组、转型、升级的机会。
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快等综合因素影响,浙江经济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工业增速回落;三大需求实际增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有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21%。
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同时,宏观调控信贷紧缩更使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浙江民营企业集中,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和一些困难企业面临收贷与借贷的双重压力,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的危险。
来自浙江银监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小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今年一季度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50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8.6%。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工商牵线金融和企业共同盘活股权
股权,是公司企业投资者的法律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投资者对企业拥有的各项权利。然而在企业成立之后,投资者的出资就成为了不能随意处分的“死”股权。
去年颁布的《物权法》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也可以出资、出质,并且应到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不少企业向工商部门提出股权出资、出质登记申请的要求,但由于至今未出台具体办法,工商部门一直苦于无法操作。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占浙江省GDP总量60%以上的民营企业,一举一动都关乎整个浙江经济发展的走势。但是浙江的企业还太年轻,还不具备像国际知名大企业那样的抗压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工商部门要做媒人,要帮企业和金融部门牵线搭桥,在大形势趋紧的情况下,组织自救。企业股权出资、出质就是这个桥梁”。
浙江省工商局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6月先后在全国创新性出台了《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
股权出资,是指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作为出资,投资于其他公司的行为。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可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而股权恰恰符合公司法律制度确立的非货币出资“可评估、可转让”的基本要求。浙江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较为频繁,对股权出资、出质需求迫切。
股权出质,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公司股权出质给债权人,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股权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股权的价金优先受偿。《物权法》的实施,使“死”股权转化为“活”资金成为可能,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使可能成为可行。
沉淀“死”股权产生流动“活”资金
浙江省工商局出台的两个《办法》突破了股权出资的障碍,使“虚拟资本”作为出资形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可大大降低企业上市和重组、改制成本。
浙江煤炭地矿局局长朱绍寅告诉记者,他们企业原本需要一次性拿出5000万元货币资金,用来出资成立浙江中煤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实施后,只需以其控股的五家子公司的股权和1500万元货币出资即可,大大节省了资金成本。
“股权出质登记”可以锁定企业的股权,使得企业将股权质押给银行后,无法转让,银行贷款的信心提高,进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功率。
截至7月15日,自《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出台以来,浙江省各级登记机关已办理股权出资的有17家,股权出资涉及85亿元。《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出台至今,已办结全省股权出质登记的企业近40家,股权出质数额为20亿股,融资金额15亿元。原本“沉淀”的股权资本被激活后已经产生了上百亿的流动资金。
据悉,浙江37万多家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有11856亿元。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郑南源认为,两个《办法》有利于盘活存量资本,大量公司股权“沉淀”的资本可能成为“活动”的资金流,股权将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解读《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虚拟资本”出资有了制度保障
《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共18条,明确了股权出资的定义。即投资人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不包括港澳台人士)或在中国大陆依法设立、具备公司投资主体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股权公司是住所在湖北省内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被投资公司是住所在城市圈内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股权出资五道槛
新出台的《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在股权出资时严格限定了5道门槛:投资人用于出资的股权权属清晰、权能完整,且已足额缴纳;用于出资的股权应当由法定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股权和其他非货币财产出资额之和不得高于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70%;以股权出资,股权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其他股东同意放弃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以股权出资的,应当经被投资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作价。
改制和拟上市企业将受益
“最受益的将是改制和拟上市的企业。企业上市和重组、改制的成本大大下降。”湖北省工商局总经济师李跃春说,过去,在企业上市时,要将优质资产股权置入新公司,只有通过先用资金设立公司,然后再用这部分资金回购股权的方式。如果突破股权出资的障碍,企业的融资或改制成本大大降低。
他说,目前,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省工商局出台这一办法,正是从让更多企业发展的角度,本着“非禁即许”的原则考虑的。这一法规的出台,意味着“虚拟资本”作为出资形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允许股权出资,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战略重组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以设立企业集团为例,过去企业必须拿出大量的现金先成立集团母公司,再由母公司收购子公司的股权才能实现控股。如我省过去办理的湖北省能源集团与长江电力重组,省国资委将其在长江证券的股权投入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大型百货零售业重组,武汉市国资经营公司持有的鄂武商、武汉中百、武汉中商三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投入新组建的武商联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子公司的股东只要通过股权出资,就能直接设立母公司并实现控股,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缓解了企业现金流紧张的压力,激发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内生性动力,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股权变静为动
日前由浙江省工商局紧急研究出台的《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众多中小企业荡开了解困的涟漪。
这两个《办法》规定:目前凡是在浙江省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东人数在200人以下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都在受益范围内。股权出资、出质,就是将一贯被视为企业“死资产”的股权“起死回生”,使得股权可以经专业机构估价后直接作为新注册公司的注册资本或者获得股权质押贷款。目前,股权出资、出质仅在上海、重庆等少数城市开展登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出台具体办法。浙江省此次在全省范围内将其全面铺开,其广度和力度均属国内少见。记者从浙江省工商局企业处了解到,截至7月底,仅股权出质一项,浙江全省已有55家企业办理登记,累计登记股权29亿股,获得融资30亿元。
浙江省衢州市首家以股权出资形式组建的浙江通顺集团,以10位自然人股东名下的5家子公司股权,经专业会计事务所评估后作价3457万元出资组建,从而实现集团化运作,以此促进资金、销售、市场信息等资源共享,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两项创新性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浙江省工商局企业处负责人阙利民透露,就目前来看,以股权出质方式成功获得融资的,以企业金融类股权居多。在浙江省工商局首家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绍兴纵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其在绍兴市商业银行2500万股股权出质给了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获得了3亿元银行贷款。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出台后,让“死”股权变“活”,一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一些企业获得贷款后立即购买原材料恢复生产。同时,股权出质也调动了银行的积极性。由于股权出质登记锁定了企业股权,使企业将股权质押给银行后,无法转让;再加上企业在工商局进行股权出质登记,无形中工商局就扮演了“担保人”的角色,这更给银行吃上定心丸,进而提高企业贷款成功率。
目前,股权出资、出质让企业静态资本变为滚动的现金流,使经济存量转化为现实经济能量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据介绍,浙江省共有公司制企业30多万家,通过股权出资、出质登记,理论上能激活的资金可超过1万亿元。
第二篇:成都创新八大融资模式
成都创新八大融资模式
2009-8-26 出处: 成都日报作者:钟文
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经委大胆创新思路,多管齐下,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工业短期贷款余额609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比5月份增加35亿元;全市工业长期贷款余额129.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603.99亿元,比年初增加96.69亿元。全市中小企业6月份贷款余额为2994亿元,占全辖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2.99%,比5月份增加196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余额195.79亿元,实现新增担保贷款额60.79亿元,在保企业6765户。
创新融资方式
成都模式全国推广
7月5日,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民营企业分会、市金融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论坛(成都论坛),在世纪城娇子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的主题是“经济转型中的西部机遇”.实行企业抱团“统贷统还”、“互联互保”模式贷款融资……成都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践探索,作为论坛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在论坛上,市经委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局长李忠仆作了“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践探索”的演讲。据李忠仆介绍,近几年来,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小企业8种融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8种融资模式具体为:国家开发银行“统贷统还”模式、软件企业“资金池”模式、“互联互保”模式(社区金融模式)、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工业集中发展区“整体授信”模式、“会员制”担保模式、“紧急拆借”模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模式。
“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改善服务,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长效机制!”据李忠仆介绍,我市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制度建立健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完善包括中小企业融资辅导培训、企业(项目)定期推荐、政银企联合调查、风险分担等多项制度措施。其中,企业(项目)定期推荐制度,则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助贷机构”具体负责,通过调查、筛选企业(项目),并经“信用组织”对信息进行采集、民主评议后,向金融机构、担
保机构集中推荐需融资企业(项目)名单。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收到推荐企业(项目)名单后,按照银行(担保)审贷(保)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并在次月定时反馈推荐企业资金落实情况。
以专项行动为突破
构建融资工作长效机制
在市中小担保、市小担保及政策性担保机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配合下,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行动,组织融资小分队送担保下基层。共计555户企业落实贷款25.35亿元。在总结融资专项行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长效机制,与人民银行成都营业管理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机制滞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过高等主要问题,建立起定期培训、长期推荐、联合调查、风险分担和协同监管五项制度。截止6月30日,全市各区(市)县已全部完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入园企业融资代理“一站式”服务。
共建担保体系
力促全市担保能力提升
针对区(市)县担保机构的担保人才缺乏,注册资本规模偏小,难以单独开展业务的现状,一是坚持“以联保为主,独立担保为辅”的原则,市经委积极导引区(市)县担保机构与市中小担保、市小担保建立联保合作关系,形成合力;二是指导市担保协会和市中小担保采用“集中授课、基地实习、委托培养”等方式,积极开展担保人才培训,今年来已开展担保机构、平台公司人员培训3期,培训人员206人次;三是积极帮助担保机构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资金支持。8家担保机构获省级“止滑回升”专项资金452.5万元。4个担保机构获得工信部中小企业司担保机构补助资金共计2570万元,占全国补助资金总额的2.57%;四是督促各区(市)县担保机构全部进驻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开展对入园企业的担保业务,从而在担保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截止6月底,全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8.1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31亿元,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区(市)县担保机构达到4家(双流、武侯、高新、大邑),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5家(温江、龙泉、郫县、新津、锦江).1-6月20个县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实现担保余额10.03亿元,担保户数338户。
全市备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58家,注册资本总额63.70亿元,已形成约300-630亿元的年融资担保能力。担保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
实施培植计划,引导企业诚实守信
同时,市经委与人民银行共同实施“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每年筛选120户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有市场、守信用的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系统性辅导培训活动,使企业较快达到金融机构信贷准入条件,帮助他们与银行建立起信贷关系。培植工作分动员宣传、推荐筛选、培育辅导、融资对接、总结推广等五个阶段进行。目前,报名筛选工作已完成,已进入培育辅导阶段,有129户企业入选培植计划。
用好应急资金,支持有订单企业发展
经各区(市)县工业主管部门推荐,市经委与市中小担保、市小担保联合审定,在接到企业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受理以委托贷款方式办结资金拆借手续。截止6月末,已向47户企业发放,资金总额5420万元。
组织推介会,增加项目贷款
从4月14日至17日,根据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融资专项行动方案,市经委组织项目企业参加,分别按重点行业组织了电子信息、光伏光电项目,生物医药项目,食品项目,化工项目,轻纺(鞋业、家具)项目,冶金建材项目,机械、汽车和重装项目等七个专场推介会,吸引了我市各级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约50余家部门到会,更好地实现了政银企良性互动,并建立了跟踪制度,至5月底,有个37项目获得项目贷款58亿元。关键点击
8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1、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
联手中行打造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提供标准化服务,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与银行的资金优势,建立中小企业代理机构与中国银行各网点对接的工作机制,采用工厂式的流水线运作和专业化的分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工作。前不久,市中小企业局与中行四川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信贷工厂”的具体要求,仅2个月,已有36户中小企业通过“信贷工厂”获得贷款4.15亿元。
2、小企业“统贷统还”模式
采用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区(市)县政府三方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以单户贷款不超过500万元为上限,3-5户中小企业抱团,助贷机构为贷款平台,专门解决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从2005年以来,累计为近600户次小企业解决20亿元的贷款,“统贷统还”已成为我市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品牌。
3、软件企业“资金池”模式
充分利用地方金融资源,解决我市中小软件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成都市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成都银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三方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设立了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资金池,为轻资产、重科技的软件企业增信,已累计为54户软件企业提供了近8000万元的贷款。
4、“互联互保”模式(社区金融模式)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与我市武侯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按照一定比例的风险分担,采用助贷机构推荐企业,信用促进会开展信用评议,园区内信用公示,3-5户企业互保方式,专门解决园区内小企业融资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园区内150户次企业发放贷款
1.5亿元,有效缓解了园区内小企业融资难题。
5、工业集中发展区“整体授信”模式
建设银行为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3年授信300亿元,成都银行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授信40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企业的融资,农业银行为“成阿工业园”授信1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60亿元,入园企业12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和发展。
6、“会员制”担保模式
采用行业协会(商会)、担保公司双会员制的办法,紧紧围绕企业的行业属性和地域属性,实现企业、协会、担保公司、银行、政府五方联动,我市以郫县惠福担保公司(豆瓣行业)、量力担保公司为代表,已累计实现担保贷款2.5亿元,为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7、“紧急拆借”模式
今年,我市设立了5000万元的应急资金,经各区(市)县工业主管部门推荐,市中小企业局与市中小担、市小担联合审定,在接到企业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受理以委托贷款方式办结资金拆借手续。确保有订单、有信用、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应急资金需求。截止6月末,已向47户企业发放应急资金总额5420万元。
8、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模式
4月份,我市探索形成了《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对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灾无担保、无抵押的情况下,以企业信用为保证,向企业发放不超过300万元的信用贷款。成都银行高新科技支行和建行高新科技支行作为试点银行,向硅宝科技、光恒通信、亚联高科技、济生堂药业、芯通科技等首批企业发放了信用贷款1000万元。今后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在全市的推广工作。
探索建立网上融资服务的“呼叫中心”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顺利融资,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市经委融资担保处处长丁天军介绍,根据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安排,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融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上呼叫中心--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
进一步完善融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培训、定期推荐、联合调查、风险分担、贷后协同监管等制度;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帮扶,由各区(市)县筛选推荐,定期对接,市上统一协调,加大对“与大企业配套企业、出口产品企业、地方名优产品企业、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兼并重组企业”的贷款支持,每年帮助一批列入成长企业培育名单的企业与银行建立起信贷关系。发挥中小企业“助贷机构”和“平台公司”的作用
逐步增加“助贷机构”的资本金,增强“平台公司”的造血功能,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建立和完善基层信用组织、民主评议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银行逐步增加对“助贷机构”和“平台公司”的配套授信规模,探索多种方式实现政府为中小企业增信,实现“统一授信、批次处理”,发挥中小企业助贷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的平台作用。
探索建立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上呼叫中心
通过呼叫中心,整合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高效、组合式融资服务产品,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网上直通窗口,逐步实现金融和担保机构网上审批;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企业之间的沟通管道;建立发布银行融资信息、宣传政府扶持政策的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实现银企互动,引导中小企业融资;推广和宣传服务质量优的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融资服务创新,全面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环节,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站式‟服务。着力缓解小企业融资难
切实把握国家允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的契机,通过发挥小规模担保公司的担保作用,采用“个人+企业”的贷款担保组合方式,同时引入民间借贷的中介服务机制,有效改善小企业抵押难、财务审查过关难、风险控制难等问题,重点帮助贷款在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在小企业融资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大项目对接,千方百计提高中长期项目贷款比例
围绕十一大重点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为重点,加大产业规划和产业推进意见的宣传力度,提高重大技改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密度,加强信息沟通和项目的政、银、企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工业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千方百计加大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促进工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第三篇:招行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招行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近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成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创始合作伙伴,并成功为该文化中心所有方东方明珠安舒茨文化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办理了贷款。招商银行该笔贷款也是我国首笔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权贷款。
文化产业鲜有大额银行贷款发放,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文化融资信息渠道不畅,文化企业的资本来源多以权益资本为主,少有银行融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诸如:未来收益不确定、知识产权难评估、难交易、企业管理风险难控制等,导致银行知难而退。“要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以创新的思路看待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剖析文化产业现在的风险。”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6年招商银行作为《集结号》融资银行,以电影版权作为质押,开创了版权质押融资先河。当东方明珠安舒茨文化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提出贷款资金将用于场馆取得特许经营权并以未来特许经营权收入作为还款本息,招商银行立即对此笔业务深入讨论、深入分析了风险点,对经营权取得环节、经营权质押环节、未来场馆经营环节、销售资金监管环节等逐一予以落实,最终成功发放了首笔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权贷款。
第四篇:浅谈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基于珠三角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基于珠三角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一、引言
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两个经济圈之一——与长三角一样,珠三角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一个地区。但目前珠三角经济圈的融资情况却不容乐观,自08年金融风暴以来,珠三角的许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资金压力,一些支撑不了的企业纷纷倒闭,而融资的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进改善。珠三角的港台资本比较多,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中小企业为代表,长三角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相比GDP增长的光鲜,珠三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比长三角更为突出,其融资生态更为复杂。如何对融资模式进行创新,以实现更快,更有效的融资是珠三角经济圈目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珠三角经济圈中一些不成功和成功的案例的简要分析,进而讨论融资模式创新对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融资模式在具体案例中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珠三角企业融资遇阻案例浅析
由于珠三角企业多以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在融资上呈更为复杂的局面,其对各种金融法规政策,经济环境变化及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融资问题上容易陷入困境。
案例一:以广州市某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虽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没有抵押物,仍然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职工约300人,销售网络稳键,主要生产某类高端食品,是南方地区某类高端食品第一品牌。近年来,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营业收入约8000万元,是典型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2004年因市区经营条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租用村民宅基地60亩50年,新建约两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
第1页
基地。因搬迁兴建耗尽积累,导致流动资金吃紧,资金缺口约1000万元。该企业跑了多家银行,也与外资银行进行过接触,因没有土地权证,不能给银行提供法定的抵押物,尽管有良好的现金流,仍然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案例二:以中山某电器公司为例。
该公司生产装饰型电风扇,产品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销往海外,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纯利过1000万元。最近扩大再生产,向多家国有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因在国内银行没有好的现金流量和信用记录,该企业始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从该公司可以发现,银行重视企业的信用纪录,说明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三:以东莞某机电设备公司为例。
该公司是成立于1996年的一家台资企业,主要为华为、朗讯、西门子、爱立信等国内外通讯企业提供配套产品。2002年前公司一直没有向银行贷过款,今年广东发展银行东莞分行为其提供7300万元的授信,去年实际用掉7000万元授信,今年还有约700万元资金缺口,现在正在想办法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公司产品约70%为内销,30%为外销,其中为华为提供的配套产品约占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50%。而华为一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是出口到国际市场。今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华为的国际销售大幅下降,致使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受到较大影响,至今仓库还积压着2300万元的产品,造成该公司流动资金紧张。该公司的情况说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其实质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一种表现。
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并获取银行的专业金融服务,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心声。珠三角外向型企业比较多,出口的市场主要是欧美国家,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融资难,二是对国外买家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很难控制。
(二)浅析融资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信用不足是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之所以以那么高的速度在发展,是因为他们生意越做越大,交易伙伴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如果他们没有信用的话,是不会如此快速发展壮大的。因此,只有创新融资担保模式、进行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益尝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
案例一:TCL、迪信通与华夏银行的成功合作案例
2001年,迪信通与TCL达成TCL8688手机的全国包销协议,运作资金吃紧。作为
中小型民营企业,连锁店店面大多为租赁,固定资产不多,迪信通很难单独向银行争取到大额贷款。华夏银行巧妙地绕过了反担保条件限制,为迪信通“量身定做”了“三方承兑”的融资模式。通过三方承兑授信协议,由TCL承担几乎所有的风险使迪信通获得这笔贷款。迪信通电讯在华夏银行得到累计总额度达6000万元的贷款。作为北京银行业第一笔类似协议达成的贷款,此事轰动了银行界。事隔一年多之后,迪信通又通过一项与诺基亚的直供协议,在华夏银行拿到2000万的授信额度。
①供货商、进货商和银行三方签订《合作协议》;
②银行向进货商开出以供货商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
③进货商向银行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④银行向供货商出具《提货通知书》,货物价格不超过保证金金额;
⑤供货商据《提货通知书》向进货商发货;
③④⑤循环往复。
⑥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供货商将累计发货价格低于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的部分向银行退款。
案例二:广发银行:“物流银行”
物流银行业务是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该业务通过广发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补,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厂家、经销商、下游用户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在封闭流程中运作,迅速提高销售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物流银行业务作为以授信为主体,集融资、结算、贴现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类金融产品,创新了原来银行承兑业务的运作模式,能更有效地控制风险,是目前除了现金、国债质押外,风险最低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达到了银行、厂商、经销商、物流公司“四方共赢”:
(1)由实力强大的厂商及市场畅销的质押存货作保证,由全国性物流公司监管,避免了动产质押业务中货物在申请人自有仓库不利于独立监管的情况;
(2)将银行资金结算系统与物流公司物流信息系统相结合,业务处理电子化,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厂家、经销商、物流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在广发行操作下的封闭流程中运作,能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3)以真实贸易为基础,避免了厂商银业务模式下生产商挪用资金、虚假销售等情况;同时,还能满足经销商节假日销售的需求,解决因对生产商纯授信而造成风险
资产较高的现象。
以一家小型商贸企业——A企业为例,该企业一般在21天的销售周期内销售75万元的商品。采用物流银行融资模式后,用60万元作为保证金开出2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向厂商购买商品,厂商将商品发至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在A企业所在城市的仓库,并由物流公司负责质押监管。
A企业在银行存入15万元的补充保证金后,银行计算发货量,当天通知物流公司将商品发至A公司进行销售。如此,A企业用37天便完成了按原销售模式约需56天才能达到的200万元的销售规模,销售额扩大了近50%。
物流银行业务流程如下:
①供货商、进货商、物流公司与银行四方签订《合作协议》;
②进货商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银行向进货商开出以供货商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
③进货商以银行承兑汇票向供货商购买商品;
④供货商发货至物流公司
⑤进货商向银行补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⑥银行向物流公司出具《提货通知书》,货物价格不超过保证金金额;
⑦物流公司依据《提货通知书》向进货商发货;
⑤⑥⑦循环往复。
⑧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供货商将累计发货价格低于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的部分向银行退款。
三、模式创新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通过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融资模式创新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融资困难局面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法。
中小企业作为世界公认的“金字塔底层财富”,正在成为信贷紧缩环境下的最直接承受者,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小企业的现状及其在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新任务。广东中小企业潜在资金需求高达2万多亿元,要么承担资金断裂的风险,要么以高成本从民间融资,成了众多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面临的两难抉择。
长期以来,珠三角中小企业在发展期往往因自身实力、规模以及担保方式达不到银行的一般授信条件,让银行顾虑甚多,这些中小企业获贷不易。大银行天然地倾向于跟大企业打交道,这似乎成了一条市场定律,但是,融资模式的创新恰恰能够帮珠三角中小企业打破这一“定律”。例如,对于那些因经济下行造成存货占据流转资金的企
业来说,“动产融资”尤为合适。
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融资模式上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探索,努力需求与银行合作创新,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自身融资,解决企业资金上的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施雯.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和倾向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6).臧旭恒,曲创.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6).陈文标,阮兢青.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J].学术纵横.2009,(2)
郭继辉,王涛,李烨.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2007,(5).李勇.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9)
张润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10)
菲利普•莫利纽克斯, 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苏波.国际贸易融资定价问题探讨[J].上海金融,2001(12)
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Ⅱ
第五篇:深圳创新信用融资担保模式
深圳创新信用融资担保模式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时间: 2012-03-19 09:38 新华微博“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的雄心,而对于深圳融资性担保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正在实现的“野心”。
对8000多家中小企业,尤其是其中得到“银行首贷”的6000多家企业、58家已上市企业来说,它们当年从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集团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阿基米德支点”。
“担保”,联接和浇灌起深圳中小企业群体健康发展的坚实土地。
12年提供担保近900亿
2007年,华大基因研究院迁入深圳。白手起家,首先就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但这样一个凭独门绝技起家、全部家当就是一批难以用作抵押的高端设备的科研机构,传统银行的信贷门槛显得高不可攀。
华大基因决定向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求援。负责华大基因项目的业务经理刘晓告诉记者,第一次带着资料上担保集团内部评审会,评审委员们全都傻了眼:对于这种技术极为前卫、又没有同业可以参照的专业科研机构,究竟应该如何评估其中的风险?华大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他们问计于深圳市专家库,却发现,那里的生物基因领
域的专家也全部来自于华大基因本身。
无奈,只有自力更生,从所有能够找到的公开资料入手,仔细梳理企业运作思路……一个月后,两位项目经理再次捧着厚厚的企业资料上会。评审会也终于拍板,与盐田区财政联袂担保,使华大基因从深圳建设银行获得了成立以来的第一笔贷款:1500万元。彼时华大基因的年销售额尚不足100万元。
随着华大基因的快速成长,担保集团与之合作的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担保集团为之提供的担保余额已达1亿元。与华大基因的合作,只是担保集团成立12年来扶持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新纶科技、飞马国际、三诺集团……这些备受资金追捧的资本市场“新贵”们,当年也是由担保集团扶上战马,拿到银行的第一笔贷款。统计显示,获得担保集团支持的企业中,100%为中小企业,97%为非公经济企业,超过80%的企业属于首次获得银行贷款。成立12年来,担保集团已累计为8000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867亿元。实际上,与担保集团合作过的企业中,已有58家成功上市,拟上市企业超过240家。
2011年,深圳担保集团服务企业数量、担保金额,创下国内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规模最高纪录。领跑者承受全部风阻
仅看这些辉煌的数字,很难想象信用担保行业在中国当
前经济环境中经营的艰难。实际上,2011年市场流动性出现系统性紧张,大批民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让处在中介环节的担保企业经营风险暴露无遗,中担投资信用担保、华鼎担保、创富担保、温州某担保公司……近期行业内引爆的一系列“炸弹”,把融资性担保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
刚刚卸任的深圳担保集团老董事长叶小杭告诉记者:“12年前,深圳设立担保集团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性担保,力求打造链条式、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融资性担保,素有担保行业“金字塔尖”之称,技术要求最高、经营难度最大、风险程度最高。近年来,舆论直指的担保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参与高利贷、资金黑洞等,均是融资性担保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
深圳担保集团如何能绕过险滩?
“我们有一个好的体制。”叶小杭认为,这是深圳担保集团能够成为全国担保行业领军企业的首要前提。虽然是国有担保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目标,但深圳市政府一开始便明确提出:不给担保集团任何指令性担保任务,不搞行政性干预,是否担保,完全按市场化机制决策。那么,市场化的架构体系究竟是怎样的?
1999年12月,深圳担保集团正式开始运作之时,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尚是一片空白。“领跑者必然要承受全部的空气阻力。”担保集团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担保集团确立了精干、高效的人才战略。2011年集团的担保单数突破1800单,总收入4.6亿元,利润3.4个亿,而集团员工一共才121人,其中72%为一线项目经理。这个平均年龄才30岁的年轻团队,人均创利高达320万元。
在这个研究生林立、海归占比达到1/4的团队里,大部分员工都拥有一流的教育背景,企业文化却单纯、积极。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平时,只要工作没做完,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情。一周下来,我至少要跑4家企业。除了做项目,还要见缝插针地做自己的专业研究课题。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充实。”
“担保集团54%的客户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80%的企业是首次获得银行贷款。”担保集团要求每一个一线项目经理都是一位全能选手。
最为业内津津乐道的,是担保集团的风险控制能力。在代偿率指标上,深圳担保集团一直保持着中国企业新纪录。担保集团12年来累计代偿率始终控制在万分之几的水平上。截至2011年底,他们累计担保的867亿元贷款中,代偿余额仅152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深有感触地说,在人人谈资金链断裂而色变、担保行业也不乏“跑路者”的2011年,深圳担保集团居然连续两年实现了风险零代偿。这样的资产质量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走向全国的高端服务品牌
成功树立了信贷担保领域的第一品牌,并不能满足担保集团在融资性担保领域一路攀向高端的雄心。
2007年,深圳担保集团大胆试水直接融资担保业务,成功发行我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2007年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
以往的债券市场,通常由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专享。当中小企业首次抱团登陆债券市场,由于其信用评级较低,为了保证投资人的权益,达到发行要求,必须通过担保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资本市场增信,对担保机构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准入门槛较高,是典型的高端市场。一旦进入,则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深圳担保集团瞄准这块诱人的“新蛋糕”,在战略规划中,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走出去”市场布局的重要武器。2010年初,受黑龙江省工信厅邀请,深圳担保集团一次便派出7个小组的一个小分队,分赴黑龙江省各地,在当地政府初选推荐出的数十家优秀中小企业中开展调研,以设计发行“2010年黑龙江省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时值春节刚过,东北仍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冰天雪地。曾经参加那场“东北会战”的一位项目经理记忆犹新:“从深圳到黑龙江,突出的感受是天黑得特别早,天气特别的冷,企业特别地分散。有一次,跑了很远去调查一家企业,看完已经晚上8点了,可距离吃饭的地方还有80公里的路程。”正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深圳担保集团受邀当年,便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只跨地域担保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一举打开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的全国市场。随后,郑州、温州、武汉等多地政府主管部门纷纷向深圳担保集团发出邀约,拿出自己最优秀的中小企业参加“选秀”。截至目前,担保集团已成功发行了4只中小企业集合融资产品,正在筹发“深圳2012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14个项目,是全国首家成功实施跨地域担保的地方性担保机构,资本市场评级达到A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