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股民被套原因及心理变化过程分析
炒股入门:股民被套原因及心理变化过程分析
炒股被套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一件事,因此大部分股民也不拿它当回事。大都把它归因于大势不好、运气不好或庄家太狡猾等,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也不认真去分析。从买入到被套,随着时间推移,其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
炒股被套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一件事,因此大部分股民也不拿它当回事。大都把它归因于大势不好、运气不好或庄家太狡猾等,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也不认真去分析。从买入到被套,随着时间推移,其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
其实,被套的原因各种各样。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大势不好、庄家太狡猾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1.人云亦云。听周围的人或股评家说哪个股好,能涨到某某价位,就砰然心动,冲动买入;或看到人家买某股,也跟着买该股。结果买入后不涨反跌,或先小涨后大跌。
2.选股不当。俗话说,“选股如选妻”,可见正确选股的重要性。由于资讯不全,对基本面、技术面缺乏正确分析,对市场主力当前偏好股票类型缺乏研究等。
3.选时不当。股谚云:“选股不如选时”,是说在合适的时机介入更重要。某只股票再好,在它的股价处于高位时或下降中途买入,还是逃脱不了被套的命运。
4.会买不会卖。有句话叫做:“会买是徒弟,会卖才是师傅”。即使选股和选时都没问题,正确的买入也只成功了一半,最关键的是在合适的价位卖出。
5.没有设立止损位(止盈位)或不及时止损。止损犹如交通工具的刹车,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避免越套越深)。
股民从买入股票到被套,一般经历了如下心理过程:
1.刚买入股票时,心里充满了赚大钱的美好预期;
2.买入后,股价果然上涨,更是得意。看着涨幅榜上好多涨停的股票,想着自己的股票也会涨停;
3.随着股价不断上扬,不断调高预期的目标位,迟迟不愿卖出,惟恐卖得比别人低;
4.股价见顶后,没有及时卖出,回落后仍不愿卖出。心想:刚才20元没卖,现在跌了3毛,少赚了600元,不卖了,等再涨到20元再卖;
5.股价继续下跌,接近买入价,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卖出,但更不愿卖了。心想本来可以赚4000元的,现在打了个平手,很不甘心;
6.股价跌破买入价,后悔没有平手出局,却仍不止损。心想,这是庄家洗盘,过后还会拉升的。或者想等反弹再卖出;
7.股价没有反弹继续下跌,或虽有反弹而高度有限未到心理价位,幻想股价还会上涨,因而仍不愿出局;
8.眼看反弹无望,开始睡不着觉,思索怎么解套。但还是下不了决心止损,惟恐一割肉股价就涨上去了,卖了个低价;或错误地认为股票没卖掉只是帐面亏损;
9.股价一天天下跌,越套越深,解套遥遥无期。这时便由失望到绝望。有人变得麻木,不再关心股价涨跌;有人深感恐惧,怕继续下跌,忍受不了煎熬,于是不顾一切痛下杀手,挥刀割肉,然而刚割肉就反弹,又后悔不已;
10.有人终于等到了中级以上大反弹,但是最低已深套50%(以上),这意味着要翻番才能解套。比如10元买的,跌到5元,套了50%,但从5元到10元,却要上涨100%!可是反弹行情涨50%已是很难得的了,也只有7.5元,还差2.5元才解套。卖,还是不卖?
......
第二篇:股东权益结构分析的内容及变化的原因
股东权益结构分析的内容及变化的原因股东权益结构分析的内容及变化的原因《豆丁 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当总资产相关图片 小于负债时,公司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公司的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如果实施破产清算,股东将一无所得。相反,股东权益金额越大,该公司的实力就越雄厚。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净资产=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编辑本段应用法则 股东权益比率应当适中。如果权益比率过小,表明企业过度负债,容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而权益比率过大,意味着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编辑本段操作实例 例如,上海汽车(相关,行情)1997 年年底的资产负债表上,总资产为 40.56 亿元,负债是 7.42 亿元,股东权益就为两者之差,即33.14 亿元,即是上海汽车的净资产。其1997 年底的股东权益比率为81.71%(即〈33.14÷40.56〉×100%)。编辑本段权益内容 股本 即按照面值计算相关图片 的股本金。资本公积 包括股票发行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盈余公积 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公司税后利润的 10%强制提取。目的是为了应付经营风险。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法定公益金 按税后利润的5%一10%提取。用于公司福利设施支出。未分配利润 指公司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应当适中。如果权益比率过小,表明企业过度负债,容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而权益比率过大,意味着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编辑本段权益律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纷呈,由于投资者、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导致股东之间纠纷频繁,为了使股东纠纷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解决,从而使公司正常运营,股东权益保护律师应运而生,简称股东权益律师。编辑本段律师职责 股东权益律师必定是熟知《公司法》、《证券法》、《劳动合同法相关图片 》、《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资深律师,他们以维护股东权益为己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修订股东协议、调解纠纷、会计审计、诉讼等法律手段预防、解决各种股东纠纷。目前,我国的股东权益保护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缺失较大,专业的股东权益律师显然不多,据搜寻,只有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臧小丽、任景华两名律师打出了专业做股东权益律师的招牌,市场呼唤更多的股东权益律师。股东权益的概念: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权益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表示当事人由于付出某种代价,可对关系自身利益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且依法从该项行为的结果中取得利益。股东是指依法持有公司的人,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和数量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按其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权益就是股东基于其对公司投资的那部分财产而享有的权益。编辑本段保护措施 指标保护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内外部监督体系,促进小股东与大股东享有同样的收益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规范董事会对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忠实义务”,推动公司管理层履行对小股东的“信托责任”,保障上市公司小股东权益不受侵害。设立原则是:
1、方向上, 重社会化实施,轻理论化研究;
2、内容上,力求简单,使小股东容易理解和实施监督,使大股东和董事会容易对照和改善;
3、操作上,执行中评价所需资料获取方便,从定期披露的信息中可全部获取。问题指标问题的答案
有:“是”与“否”,原则上回答“是”的百分率即为该项指标的得分。之后乘以上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出该问题指标在总分中的具体得分。法律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纷呈相关图片 ,由于投资者、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导致股东之间纠纷频繁,为了使股东纠纷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解决,从而使公司正常运营,股东权益保护律师应运而生,简称股东权益律师。股东权益律师必定是熟知《公司法》、《证券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资深律师,他们以维护股东权益为己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修订股东协议、调解纠纷、会计审计、诉讼等法律手段预防、解决各种股东纠纷。中国的股东权益保护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缺失较大,专业的股东权益律师显然不多,据搜寻,只有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臧小丽、任景华两名律师打出了专业做股东权益律师的招牌,市场呼唤更多的股东权益律师。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权益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表示当事人由于付出某种代价,可对关系自身利益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且依法从该项行为的结果中取得利益。股东是指依法持有公司的人,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和数量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中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按其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权益就是股东基于其对公司投资的那部分财产而享有的权益。编辑本段相关意义 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当总资产小于负债时,公司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公司的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如果实施破产清算,股东将一无所得。相反,股东权益金额越大,该公司的实力就越雄厚。股东权益包括以下五部分:一是股本, 即按照面值计算的股本金。二是资本公积。包括股票发行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价值。三是盈余公积,又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公司税后利润的10%强制提取。目的是为了应付经营风险。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 时可不再提取。四是法定公益金,按税后利润的5%一10%提取。用于公司福利设施支出。五是未分配利润,指公司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在现代社会制度中,随着法律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人的利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而小股东作为处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弱势群体,其利益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体现,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有必要在立法、司法、事后救济等方面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与救济,以促进中国社会法律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为创建依法治国的社会而作出贡献。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所存在的缺陷问题也越来越突现出来,在现代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中,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既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法律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与救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治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当然弱势群体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 经常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社会的民主制度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又要求多数不能压迫少数, 不能侵犯少数的自由和权利。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度的设置上,一开始就要为持不同意见的少 数预留下表达、申诉、辩解和反抗的机会和途径。一个社会要发动成千上万的人并不难,要达到多数人的一致也不难,难的是公平、公正善待只有百分之几的少数。有时候,少数显得是如此人微气轻,他们的生死存亡是那么不受到大家重视。可是,一个制度能否保证这部分人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公正的善待,恰恰是检验这个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试金石,也是决定这个制度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之一。小股东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资金数量,信息渠道,权利表决、维护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对他们权益的保护也应当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价值所追求目标之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源泉在于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在于通过资本融通市场对资本进行整合。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吸引到特定领域中来。通过股市融合流入到生产体系中去。而这部分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赖和信心。而将自己手中闲置的资金用来投入到股市中来,为了保护这部分投资者的信心和利益,就必须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促进资本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投资者中占很大一部分的小股东, 他们的投资权益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得不到权益,就会丧失投资热情。而退出参与市场资金的融通。因此,充分保护小股东这部分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资本市场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也有利于资本市场信用制度的维护,筹集资金功能的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中,强者的权益如果受到侵犯,自身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救济与矫正这种状况。而弱者对此可能就无能为力了。只能更多依靠国家机器和法律进行公力救济。大股东与小股东的自力救济能力是强弱分明的。这种能力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法律上如果不对小股东的利益予以特别关注以及对大股东的权利予以制衡,必然会导致对小股东权利的任意侵犯,不利于社会价值的体现和社会安定。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期,往往会强调实行发展经济的措施甚至有意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保持适当收入上的差距。以先富带动后富,以达到追求效率的目的。但是,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各种原因,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时候国家需要借助于各种宏观措施,包括法律上的倾斜,来进行宏观调控,否则便会激发社会矛盾,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是社会**。而中国社会显然面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已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从立法上向小股东权益的方向倾斜,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与救济,无疑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实行收入再分配,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将对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起到重大的现实和积极意义。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小股东作为上市公司中处于权利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位,要保护这些小股东的权益,从这些小股东的权利角度进行考虑,明确扩大这些小股东的权利内容,限制控制股东的某些权利,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以增加小股东行使权利的效果和效力, 有利于确保小股东能够主动和积极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实行其权利的保护与行使,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公司的良性化运作。在公司股东大会召开期间,小股东因各种原因有可能很难亲自来参加股东大会,为了不放弃自己本来就应该有的权益和对自己的利益进行维护, 法律有必要赋予小股东以书面方式,并在书面委托书中载明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各自的权益,委托的具体权限,条件,要求等事项。由被委托人代为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对股东会议案和相应决议做出与委托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表示。这样,小股东既完整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同时又节约了成本费用。
第三篇: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一、问卷结构设计
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看法的特殊性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所以我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问题以此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对养老方式的看法,更加有利于我们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并且切合实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按退休年龄等因素分设调查问卷也是出于考虑整体的年龄跨度不能太大又避免分的过细的问题,年龄跨度过大会导致调查数据不准确,年龄划分太细致则不利于调查的进行,因此选了这样的三个年龄段划分调查问卷。
卷一主要是针对24岁以下的青少年设计的问题,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是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阶段,没什么经济实力,问题目的主要在于调查他们期望自己的亲人是以何种方式养老。事实上这个年龄层还可以分的更细的,但是出于篇章和人力的限制,我们采取了最优分类方式。
卷二主要是针对25周岁到四十周岁相对中年的人,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有经济收入而且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考虑养老方面既倾向自己的上一辈又开始考虑自身养老问题,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应该独立分出来进行调查。
卷三主要是针对41周岁以上的偏老年的人,他们的年龄多数是下有小而已了,养老方面考虑更多地在于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的观点也是本次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的观点,因为养老的主体在他们,他们的想法对于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以抽样调查方法分群随机抽样,调查地点主要在大庆市龙凤区附近社区和附近养老院完成完成,调查对象是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总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论
青少年方面对家里老人有不舍和担心,希望老人在家里同时又怕老人有孤独情绪,还担心没人照料。中年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不少人偏向于排斥居家模式养老,但又担心老人在其他方式养老出现健康、安全和情感问题。对于老人本身还是向往居家养老的,而且对养老的资金方面有些担心,但是年龄越大的人越担心自己居家养老得不到很好很全面的照顾。
四、分析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与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社会化即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新兴的重要方式和趋势。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由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或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照料护理等集中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经济供养由家庭及成员提供,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由社会或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有偿或无偿提供,老年人在家庭亲人的亲情氛围以及亲切、熟悉和安全的居家及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等经济开支可视条件由个人家庭或政府、社区提供。
社区居家养老是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福利国家主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有效结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势,既保持了居家环境的亲情氛围,又具有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是我国城市养老今后最值得提倡和积极发展的养老模式。
五、养老方式变化的原因
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与作用逐渐被削弱,社区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已经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一个趋势,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这一趋势的出现呢,我将从以下这几点分析。
(一)从家庭角度来看
一是家庭人口对养老的决定作用减弱。人口是家庭养老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上子女的数量决定着老年人能够得到多少数量的养老资源,子女越多,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越多,老年人的养老就有了物质的保障,我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反映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保证“老有所养”而做出的生育选择。在现代社会,子女数量不再是决定养老质量的因素,相反父母需要抚养的子女数量减少,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挣钱上,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使自身积蓄增加,养老能力增强,养老开始靠社会了。二是子女精神上越来越不具备养老的能力。子女仅具有赡养老人的主观意愿,但由于子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或子女忙于工作和教育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老人只能选择到老年公寓养老或自我养老。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我国城市社会与家庭结构以及社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正逐渐被削弱。这是因为: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及服务的理念机制的建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发生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代际距离拉大,等等,这些无疑从根本上动摇城市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与伦理基础。
二是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引起我国特别是城市家庭结构与模式的深刻变化,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转化;一代人家庭和分居家庭增多,“四二一结构”(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将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家庭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年我国每个家庭平均人口为3.58人。城市家庭规模的缩小将进一步弱化家庭养老功能,而“四二一”型家庭结构将使家庭赡养系数大大上升,子女对父辈老人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照料难以为继。
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两代人同时老龄化的老年家庭逐渐增多。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老年家庭已达到3000多万户,独居老人已占26.6%。由于老龄人自理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将使老年型家庭的家庭养老负担变得难以承受。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养老社会功能的削弱,时代和社会发展正日益呼唤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养老模式的建立。
第四篇:韩国对华投资变化原因分析
2002 年以来, 韩国企业在华的直接投资出现了一系列变
化, 种种情况显示,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战略在发生重大转变, 其 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战略转变的表现
(一)对华投资热情高涨,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2 年以来, 韩国对华投资逐渐消除了金融危机的负
面影响, 形成了增长高峰: 2002、2003、2004 连续三年, 中国成 为韩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对象国;2004 年1~10 月, 韩国对华直 接投资达到58.67 亿美元, 位于香港、维尔京群岛之后, 超过日 本成为对华直接投资的第三大国(地区)。由表1 可以看出, 我 国是韩国主要的投资对象国。韩国对华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其海 外总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左右。特别是2002 年以来, 中 国成为韩企对外投资的首选目标, 对华投资所占比重迅速上 升。
(二)大型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 2002 年以前,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比较低(见表
3)。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型韩企对华投资比较多, 而且主要集中 在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皮革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2002 年以来, 韩国大企业对华投资迅速增加, 纷纷加快了向中国转 移的步伐: 2003 年5 月, SK 化学同大连通达环境公司签订了投 资1.5 亿美元的合同;2004 年4 月, 由韩国三荣化学株式会社 投资7000 万美元兴建的大连三荣化学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 竣工投产;2004 年9 月, 与韩国独资企业喜星电子(南京)有限 公司进行了项目签字, 决定增资扩大规模, 增资后该公司的投 资总额将达9 900 万美元⋯⋯ 这些无疑都是大型韩企进一步 向中国靠拢的信号。所以, 从2002 年起,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平均规模大幅增长, 2004 年上升为240 万美元。
(三)投资动机发生重大转变,“市场导向型”投资逐渐形成 对华投资初期, 韩国企业主要把中国作为组装加工基地进
行投资, 主要目的是利用低廉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 是“成本 导向型”投资。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中国对外 资企业外销规制的变化和配套生产能力的提高, 韩企的投资动 机也发生变化。韩国对华投资在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同时, 也是 为了开辟市场。因此, 韩国的对华投资动机已经由传统的“成本 导向型”转变为“成本与市场并重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和 2008 奥运会的即将召开, 为开拓巨大的中国潜在市场, 并且以 最快的速度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导向型”投资所占的 比重越来越大。韩国贸易协会、大韩工商会议所和韩国全经联 自90 年初以来, 对韩国企业所做的一系列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四)对华技术转移战略开始发生转变
对华投资初期, 韩国企业大多采取“技术研发在韩国, 产品 生产在中国”的投资方式。韩国企业在中国当地进行技术研发 方面, 不仅不能与欧美企业相比, 与日本企业也有相当大的差
距。根据科技部的统计, 截至2002 年8 月底, 跨国公司在华设 立的R&D 机构已达82 家, 这82 家研发机构中, 总部在韩国的 只有3 家。另外, 据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统
计, 截止到2003 年3 月, 韩国企业在华拥有的专利件数(包括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为24 003 件, 排在日本(125 976 件)、美国(86 896 件)、德国(31 482 件)之后, 位列第四;在专 利的申请方面, 韩国也排在上述三个国家之后。这都表明, 韩国 在我国从事研发活动较少, 对华技术转移程度较低。
但近两年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面对中国入世后日益放开的市场和2008 奥运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韩国企业一改以前只是 将中国作为加工基地的做法, 开始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造就了 一批高水准的“生产基地”。
例如, 继2003 年底苏州设立半导体研发中心、2004 年3
月于杭州开设LSI 研发中心、5 月于上海设立专管出口性家电 与手机设计的设计中心之后, 三星在中国南京建设的软件研究 所也将于2005 年年底前运营。另外, 还计划在中国设立专门研 究RF 领域的综合性的研究开发中心。①2003 年3 月, LG 电子 公司表示作为致力于将中国发展成为它的第二大数字电视研
发基地的努力的一部分, 它将推进它的中国工厂的研发功能。“在中国赢得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在该地区的研发功能。” LG 公司的一位官员称。
(五)整合在华业务, 提升一体化程度
以往韩国对华投资缺乏长期战略性, 把中国视为其生产基
地或其国内市场的延伸, 结果导致了投资规模偏小, 投资项目 技术含量低, 缺乏竞争力, 当地化进程缓慢。但2002 年以来, 韩 国公司纷纷对其在华业务进行整合, 设立控股公司、投资公司 以及地区总部, 投资的一体化程度大为加强。
2002 年7 月, 韩国LG 集团宣布, 正式把“大本营”扎进中
国。预计投资高达4 亿美元的“北京LG 双塔大厦”, 正式在北 京最繁华的商务中心地带———建国门外大街CBD 商圈内动
工。大厦建成后, 将成为总揽LG 中国业务的总部, 统帅以LG 电子为首、包括LG 化学、LG 生活健康、LG 商社、LG 产电等12 个集团下属系列公司在内的庞大LG 军团;2004 年10 月, 现代 汽车集团成立了中国控股公司。该公司将受让目前该集团关联 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10 多个法人公司的股份, 从而全面管理、协调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现代MOBIS、INISTEEL、现代HISCO 等关联公司的中国业务;三星集团把中国定位成一个全球的经 营基地, 也正筹划着进一步的战略转变, 即将以制造为中心的 投资转为包括研发、生产、营销的全方位投资。
韩国企业在华的上述重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其在中
国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加深对中国市场竞争的参与, 提高本土 化程度;另一方面, 通过业务整合, 拉紧了在华投资企业与其总 公司和其它海外机构的联系, 为其加快向中国转移制造业, 进 而在中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战略转变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韩国企业经营环境相对恶化、劳资纠纷不断导致企业 纷纷转移到中国
近年韩国大型罢工件数不断上升, 1995 年~1997 年平均每 年84 次, 2000 年250 次, 2001 年322 次, 2003 年更是工潮不 断, 频繁的罢工给韩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韩国产业资源部调查显示, 2002 年韩国共发生322 起
劳资纠纷, 其中132 起发生在制造业企业, , 这些制造业企业因 此在销售额方面遭受共1 兆7 177 亿韩元的损失, 出口也减少 了6 亿多美元。从1998 年开始, 制造业每年因劳资纠纷遭受的 销售损失连续5 年超过1 兆6 000 亿韩元, 对企业和国民经济 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罢工带来的另外一个重要后果是韩国工人尤其是制造业
工人的工资直线上升。韩国产业资源部和韩国生产率总部于 2003 年6 月19 日发表的“各季度劳动生产率统计”报告表明, 从1999 年开始到2002 年为止, 韩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幅仅为5.5%, 但按小时计算的工资水平却上涨了10.4%, 几乎为生产率增幅的两倍。这导致韩国制造业企业的工资成本 增加, 竞争力下降。
面对日益严重的劳资纠纷和急剧走高的生产成本, 越来越
多的韩国企业打算将生产从韩国转移出去, 而经济高速增长的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同时生产要素成本低廉, 对韩国企 业极具吸引力。据2003 年7 月15 日发表的韩国贸易协会贸易 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表明, 在其246 个出口加工企业调查对象 中, 74%的工厂拟将生产线移到海外, 或计划将整个工厂撤出 韩国。调查显示, 拟向海外迁移的三分之二厂家将中国作为选 择对象。
(二)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不断趋向多样化和系统化, 成 为我国吸引韩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因素
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均以制造业为主,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课题组2002 年中日韩三国投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②韩国在 华投资企业和其母公司均以制造业为主, 比重高达78.6%。在 制造业中, 韩资企业多从事电气机械和电子通讯设备、纺织服 装和皮革制品的生产, 约占总数的32.79%和24.59%。从工艺流 程看, 电气机械和电子通讯设备是融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 动密集于一体的多工序、多零部件行业, 容易在空间上对多工 序进行分解、组合, 韩国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根据东道国的比较 优势和要素禀赋, 通过直接投资把产品生产的部分工序转移到 海外生产。所以东道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形成吸引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随着利用外资不断
趋向多样化和系统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从土地和工厂中 解放出数量惊人的劳动力, 形成既定工资水平下劳动力无限供 给状态。虽然从直接成本的角度看, 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是
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 但如果缺乏自身制造业产业基础的支 持, 这种优势很容易转移。由于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高度重视 制造业产业的基础建设, 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工业化进程的 主导力量, 积累了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对教育高度重视的传统, 使得我国的教育科技资源丰富,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 学习了国 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素质在短 期内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种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累积, 成为我国 吸引韩国制造业来华投资的强大诱因。
(三)中国入世后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快速提高, 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中国加入WTO 后, 政府将逐渐取消与世贸组织有关投资
政策不一致的一系列内部规定, 尤其是取消当地成分要求、贸 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和国内销售要求, 真正实现外商直 接投资的国民待遇, 与国际接轨。
根据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有关原则, 我国逐步对有关法律和法规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例如, 先 后修改了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城市化应避免走传统工业化国家在产生了大
量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等之后才治理的老 路, 而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以实现“以人为本”、“人———建 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整体上看, 构成绿色建筑的主要城 市形态是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紧凑型城市规划认为可 持续城市应该是适宜行走、有效的公共交通和鼓励人们相互交 往的紧凑形态及规模, 这种规划强调:(1)通过社会可持续的混 合土地利用, 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 减少人们对出行的需求, 有效地减少交通排放;(2)提倡使用公共交通, 减少小汽车使 用, 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使用, 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3)通过有 效的土地规划, 统一集中供电和供热系统, 充分节约能源;(4)高 密度的簇状社区, 有助于生活设施系统充满活力, 可以增强社 会的可持续性。紧凑型城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奠 定了空间“点”的基础。
4.新型工业化的非线性发展道路要求有重点地积极推进“数 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新型工业化将传统工业化与当前信 息化连接在一起的非线性途径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一般指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范畴中, 能够有效获取、分类 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 智能化的、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一项 城市综合工程。从宏观层面考虑, 数字城市有五个战略要点应 加以集中关注:(1)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实现数字城 市的战略准备;(2)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 基础;(3)加速电子政府的建设应当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主 导;(4)全方位的电子商务架构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5)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是数字城市的战略启动。随着 数字城市的实现, 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加优化地配置城市的自然
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 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 整体效率、改善生态质量、促进新型工业化健康运行的目的。因 此, 城市的数字化潮流将不仅是全球信息化在城市化上的具体 反映, 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还 是加速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基础条件之一。
(四)政府对劳动经济的关注和研究是研究经济可持续协 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
政府不能再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 不能忽视作为社会经济 长期发展重要因素的劳动力素质提高, 不能忽视社会综合平衡 协调发展;政府不应再直接参与招商引资。中央政府应加快建 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使地方政府的政绩和利益与企业 的经营利润脱钩, 而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改善和整个社 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挂钩。
实施条例》;2002 年4 月1 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 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3 年科技部与商务 部联合研究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同时也 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法规与政 策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正在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快速提高, 政府 决策及公共服务效率也大幅提高, 这都使中国外商的投资环境 大大改善。据瑞士国际经营开发院(IMD)公布的《2003 年世界 竞争力年鉴》显示, 中韩两国在经济政策和综合竞争力方面相 仿, 但在劳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法律制度、政府决策和 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明显超过韩国, 与生产要素 成本会逐渐上升而不可能永远保证长期竞争力的性质相比, 这 种软环境竞争力更具有长期意义。
(四)面临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在华市场的激烈竞争, 韩 国企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提高竞争力的行动, 包括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积极对在华业务进行整合等
中国加入世贸后, 将按照入世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特
别是服务业市场, 包括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 务、零售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旅行社和旅游服务、运输服 务等。可以说, 在中国市场上, 2001 年之后的这3、4 年是一个 重新划分市场份额的大竞争时期。
面对这种局面, 欧美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的强
度, 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 当地化进程加快。即使 对外投资主要分布在欧美的日本企业, 在2001 年以来, 也开始 调整其全球地区的资产比重, 对华直接投资节奏明显加快, 对 华直接投资占其海外直接投资的份额显著上升。
韩国企业由于对华投资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在我国面临
着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危机。迫于竞争压力, 韩国的汽车业、家电 业以及IT 业纷纷调整对华投资战略, 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项目 技术含量, 并积极对在华业务进行整合, 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究王莽前后变化及原因分析
究王莽前后变化及原因分析
王莽改制是西汉历史上无法避开的一个大事件,关于王莽改制的一系列措施的分析,我觉得我在短期内没法分析的很好,所以我就选择了王莽前后的变化这一小点来切入。我看着史料,王莽其人在起初是一个君子,汉书上虽然对王莽是批判的态度,但也不得不说“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可见王莽在早期的作为是为人称道的。王莽出身外戚,但没有外戚贵族子弟的纨绔之气。史料上记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我不是很赞同王莽一开始就是伪善这种说法,因为有下面两个例子。其一,王莽的表兄淳于长(王太后的外甥)胆大包天,调戏许皇后,还经常写调情的信件。面对此事,王莽大义灭亲,举报淳于长的行为并导致淳于长在狱中被成帝杀死。其二,他的亲生儿子在家杀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后逼令其自杀。这两件可以说明王莽不大可能是伪善,因为假装的代价太大,实在不是很划算。有不少迹象表明,王莽很喜欢儒家学说,他也确实是这样贯彻了。因此也被时人说成是当代周公。王莽实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道德的人。当官期间也很有政绩,百姓都很信服他。而西汉的刘姓皇帝实在让人失望,因此众人都把王莽视为了救星。说实话,虽然很多正史说王莽是篡位自立,但从一些历史学家的著述看,似乎不是这样。王莽的称帝,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法国拿破仑称帝,因为他很可能是被人民推举上去的,人们把他视作救世主,给了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如果要说是一个阴谋,那么可能全国95%的识字人口都参与其中。他再稍微私心一动,当然皇帝宝座就到手了。而这宝座一到手,似乎他就开始了一个转变,这也就是让很多正史作者诟病的证据。
王莽前后是有变化。当上皇帝后,他就有些多疑和猜忌,我个人分析很可能是皇帝的宝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古来当皇帝的,大多猜忌大臣什么的都想篡位。何况王莽本来只是个大臣,一下子成了皇帝,他也害怕别人模仿他,把他赶下台去。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值得注意到王莽很相信儒家学说,因此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规定肯定是很熟悉。因此他心中会有一个结,虽然他的支持率很高,很有威望,但他自己很可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是篡位者。他想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也许是中儒家的毒太深,所以他开始了一系列我们现在看起来比较费解的行动,比如数易地名,给少数民族改名换印等。有人说他是无聊,我倒觉得这很可能是他打算清除西汉的印记留下他的印记,来为自己正名。他后期的优柔寡断也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篡位者,所以名不正言不顺。这也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任用的大多都是旧的世家大族,为什么他在大族反对之后就几乎完全废止了王田私属条例。他是皇帝,但是却不能像早期一样当机立断,因为他的皇帝,来的不光彩。所以他担心有人用这个作为理由来反对他,自然他也就不能像当年一样的硬气了。王莽早期很温和,后期却比较喜欢发动战争,一方面确实有可能是想利用战争来正名,并转移百姓的注意力,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许是想象汉武帝一样,建立一番功业。王莽始终是比较有才的,但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辅政大员,封疆大吏。不适合做皇帝。王莽前后的转变既是由于他自身的因素(性格的缺陷日益出现)也是由于他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他所信奉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王莽,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分析,以上是我粗陋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