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分析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分析
一 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 自然因素
1.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第二篇: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应对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需要全人类一起去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法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建立国际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有效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法 《京都议定书》
作者简介:王朝正,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52-02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事项,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今巴黎峰会召开在即,要想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其中,而这都立足于所有国家都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也即是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达成的共识。当前各国国家针对气候变化已经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气候变化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二是产生气候变化的原因与人为因素分不开,主要是人类活动所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而产生的;三是如果不对其进行相应的干涉,任由气候变化这样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逐渐影响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
一、用国际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延伸,世界各国已逐渐认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开始逐渐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政治问题,这就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当前看来,世界各国针对气候变化主要是达成了下面几项共识,一是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而且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愈演愈烈,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气候变化并不单单是依靠一个或者是几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全球各国的相互配合、精诚协作;三是产生气候变化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承担起相关义务与责任,而其中发达国家所要承担的更多些;四是气候变化的发展也为人类迈入和谐文明的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些共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凝练与升华,进而才能具体落实到国际法当中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国际法的制定,国际法的制定是国际社会反复磋商、艰苦博弈的重要成果。
(一)拥有共同的但又有区别的责任
世界各国在国际法中,既有共同的责任,又有相互区别的责任。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面就简称《公约》)第三条第一款中的规定,各个缔约国需要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它们共同的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的现实能力来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保护系统。这个规定是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其中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法中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举措。如果说各国所达成的共识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的话,那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则是达成这项共识的重要保障。
(二)应用法律来制定强制减排措施
《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三条第一款中说明了,强制减排措施是人类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来有效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作出的重要探索与研究。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强制减排需要基于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基础上实施,而且在《议定书》中也明确说明了,发达国家是贯彻强制减排措施的主体。
(三)世界各国贯彻尊重与保障发展
在有效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我们不能牺牲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他们的利益应该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尊重,《公约》中的第三条第二款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在《议定书》之中也提出了一些能够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条款。这些条款的提出,既能够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中去,还能够有效保障他们的建设发展。
(四)坚持《议定书》、《公约》机制
《议定书》与《公约》是构成了国际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在它们所规定的目标原则,都会相应地左右着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当前看来,由《公约》所产生的缔约国大会已经成为了目前凝聚世界各国共识的重要场所、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议定书》与《公约》这两个法律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具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要能够基于现实的基础上,进而展望未来,需要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来实施开展应对措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减缓气候变化的继续发展,将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发展速度减慢。有效开展减缓气候变化的关系操作就是需要明确一个“减法”与“加法”的计算。“减法”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是需要逐步提升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其目的都是为了逐渐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具体含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但减缓并不意味了就能够消除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都会持续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就在于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具体危害降至最低。
二、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体系
以《议定书》与《公约》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法在具体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与参照作用,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紧紧围绕的一个核心便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并积极着手于构建新的国际法律体系,甚至我们可以将其划分出一个新的国际法律分支,便是国际气候变化法。目前联合国已经开始对构建国际气候变化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构建这一法律体系,需要以世界各国的所达成的重要共识为基础,同时还需要紧紧围绕各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进而维护好《公约》与《议定书》的相关机制。新国际法中既包含了对现有国际法的修订与完善,还包含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发展规划,也包含了强制性措施与非强制性措施。最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应该包含了三个部分,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制定相应的气候金融法律体系,这三个部分是新国际法应对气候变化的三大支柱。
(一)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1.有效制定出公平的减排指标。当前国际法中部分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性措施就是减排。但是,减排涉及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减多少的问题,这就主要在新的国际法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也就是该如何确定世界各国的具体减排目标,如何来分摊好减排义务;其次是怎么减的问题,这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法应该运用哪些法律机制及借助哪些法律手段来达成相应的减排目标。为了有效维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同时保证国际义务的公平性,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法需要明确一套新的减排指标。新减排指标的确立主要是基于世界各国的具体国情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从而新国际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承担义务也就说明了需要首先实现减排。因此,有效开展减排工作是联合国将排放权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划分的一个过程,如果将更多的排放权赋予了发展中国家的话,就意味着它们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有效制定公平的减排指标也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而才能够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高总量管制的能源利用率。我们需要从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环节入手,进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能源问题有两个,一是研发与推广新能源来取代传统能源的问题;二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来最大限度上实现减排目标的问题。从而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形势上来看,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已成为了当务之急。但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一个基础是需要通过国际法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管制系统。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首先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主要依赖于工艺与技术的革新,这就需要动力与目标的支撑;其次是市场机制能够对技术革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1.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层面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层面上来达到有效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目标,其核心内容便是要强化对生态资源的协调与管理,从而达到既涵养了生态,又改善了生态的目的,进而造福人类自己。新国际气候变化法包括了下面几项内容,首先是要重点保护正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有雨林、山区、浅海等等,法律必须要给这些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其次是需要强化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一方面需要做好守土工作,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强调用土,能够充分发挥土壤的碳汇功能,从而将被动变主动,进而使土壤逐渐实现作为第三大碳汇的重要功能。
2.基于人类社会和谐的层面上。要从人类社会这个层面上来适应气候变化,则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需要提高具体的粮食生产与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有效防止资源短缺,能够保证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科学地分配。其次是要有效提高公共健康的实际服务水平,因为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需要加大对公共健康的投入,进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再次是要解决气候移民问题,气候变化会产生大规模的移民,这就需要国际组织能够做好安置移民的工作。最后是需要有效提高能够应对相关军事安全威胁的能力,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能源争夺战以及其它冲突,国际法需要致力于有效解决诸国矛盾,有效减少冲突的发生。
(三)制定相应的气候金融法律体系
气候金融法律体系的制定,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活动募集到相应的资金。就当前世界各国的具体发展情况上来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所以,有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法律来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筹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便是构建新国际气候变化法的重中之重。要想让气候金融法律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就首先需要进行“开源”,就是拓展筹集资金的有效渠道。所以发展新型创新型金融投资工具与调度私人资金便显得更为重要,其中私人资金的主体便是能够通过碳交易市场与相关金融工具来推动气候金融资金募集的核心。
三、结语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有效运用国际法来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进而以此为目标,促进国际法体系内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协调。国际法对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能够在有效应对气候的具体变化时,促进世界和平,保障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 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2:2000年-200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3:1880—2011全球气温变化图
2、降水变化
高纬地区大部分陆地区域每l0年降水增加0.5%—1.0%;北纬10°—30°大部分陆地区域降雨量每l0年减少了0.3%;北纬10°—南纬10°热带大陆地区降雨量每10年增加0.2%—0.3%
在过去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弱的减少趋势,但区域性差异明显,降水减少最严重的是华北,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和西南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明显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
3、极端天气增多
2010年7月俄罗斯发生森林大火,着火面积超过19万公顷,经济损失逾65依卢布,造成59多人死亡。而造成此次火灾的自然原因就是俄罗斯2010年夏季出现的罕见高温和干旱天气。气候变化带来高温,高温引发森林大火,大火的燃烧破坏了大面积森林,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同时出现高温的还有美国东北部,高温天气导致美国多出停电,甚至使地铁轨道变形。
2010年8月,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巴基斯坦全国多出地方普降大暴雨,且暴雨引发了西北部地区8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直接损失高达18亿美元。巴基斯坦的洪灾部分原因归于其国内因素,比如森林砍伐,土地和河流的管理不当,还有部分原因源于较高的大西洋温度,而大西洋的反常高温与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还有南亚遭受洪水侵袭,西班牙酷热、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严重旱灾及中国甘肃省舟曲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近年来,平均气温频频创下新的记录,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极端天气现象一直存在,但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来看,最近今年的表现都堪比或超过了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先例。
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作用明显。
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是指由于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冷暖周期变化。自然界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也存在冷暖变化,从冰期、间冰期又回到冰期、间冰期,这样的循环称为冰期循回。有气象学家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17世纪小冰期盛期已过的增暖期,这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影响。
统计表明,过去一万年气温才增高10℃,相对于每百年增加0.1℃;而1880年以来,整个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每百年升高0.3—0.6℃。所以造成近百年来全球异常增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2、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等多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②乱砍滥伐森林骤减
进入工业时期之后,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或者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树木。这种等同于慢性自杀的行为使得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骤减,耕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大片的土地逐步荒漠化,绿地覆盖度减少。大量砍伐树木,使得光合作用的速率减小,二氧化碳转换量也大大减少,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打破了辐射平衡,使气候变化加剧。③全球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
伴随着20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也不断加快。2006年世界人口达到65亿。人口增长加剧了粮食危机。由此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地表土严重侵蚀、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以及乱砍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事件,直接导致气候的不稳定。最近几十年,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上一半的城市CO2及SO2含量过高,北美和欧洲15%—20%的城市中含氮化合物超标。目前,我国至少有5个城市排在全球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标准。
④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的作用增强
臭氧层的破坏,使进入地球大气的紫外线增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将受到威胁,地球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造成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冷剂的使用导致含氯氟烃等化合物的排放。
全球变暖的后果,是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变暖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据考证,大气污染和酸雨使大面积森林被毁。联邦德国1982年受灾森林面积达0.57万km2,占总面积的8%,1983年上升到34%,1984年进一步扩大为50%。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森林面积也大量减少,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从原先的50%减至目前的8%,四川盆地森林覆盖率减至4%。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还会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危害。气候变化扰乱原有栖息地,有利于外来种的入侵,同时也使本地物种的分布区发生迁移,从而影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全球水资源分布改变、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以及淡水资源短缺等。全球降水分布已发生变化,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大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干旱。气候模型预测未来雨水充足的地区(至少5cm/d)降水更多,干旱地区(3-13mm/d)降水更少,从而导致旱区更旱、涝区更涝。
许多学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表明,全球海平面正在以每年1.0-2.0mm的速度上升,过去100年中 , 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算值为10-20cm之间 ,我国海平面变化与世界总趋势基本一致。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产量除了受技术、品种和虫害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热量、水分等其他自然资源等气候因素的制约。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谢立勇等的研究表明:由于温度增高,积温增加,使作物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冬季气温增高显著,低温冷害减弱,作物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作物产量提高;但同时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变率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使径流量变化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湿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水供需矛盾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加剧等负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但气候变化造成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必将加剧全球的粮食危机。
4、气候变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气温升高对草地生产力会带来负面影响。CO2浓度增加会使草原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降水量随着区域的变化有增有减。气温升高导致较长时期内蒸发量增加,土壤湿度下降。气温升高虽延长牧草生长季节,但也为杂草、病虫害营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并降低了杀虫剂的功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使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气候变化使三江源区天然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以1.73%/年减小。这些都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给农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疾病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以及区域都有明显地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平均海平面的升高,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且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医疗体系以及水、食物和居住场所等生命必需品和生活基础设施,也严重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在波兰,1997年的洪水灾害导致50人自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在迫使沿海低海拔区域居民迁移的同时还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在东南亚地区,已发现海平面上升与疟疾的发病率增加相关。同时,海平面上升破坏粮食生产系统,使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增加饥饿人口的数量。此外,粮食缺乏还导致许多贫困农民营养不良。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开发绿色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扣税,鼓励使用排放CO2较少的天然瓦斯,鼓励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等。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2、改变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平衡各方需求
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秸秆还田,少耕免耕。在减少土壤耕层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能源投入,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土壤碳的排放。改善水资源管理对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由于气温升高会增加蒸发量,江河流域来自冰雪、蓄水层的水回补都会减少,所以,通过应用新技术和现有技术,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改善使用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加强绿化,保护森林
植物是从大气中除去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因为辽阔森林是个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大气净化器,在光合作用下,它们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而把碳固定在植物纤维物质里,森林是人类保护大气碳平衡,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工具。
4、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
一些不发达经济体人口失控也是造成温室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在全球范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和经济相适应。而解决第三世界的粮食问题,应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改变毁林从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5、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对大气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它们吸收二氧化碳,把碳沉积在海洋里,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同时又是海洋食物链底层的太阳能的主要转化者。因此,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
6、全球各国加强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加强合作,高收入国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最严格的应对措施;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展开大规模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低收入国家要积极引进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达经济体应向低收入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7、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和知识宣传
制定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走上发展化轨道。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高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树全,《当代世界经济学导论》,第244—245页 [2].廖静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3),第284—290页 [3].徐路扬,《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生活,第95—96页
第四篇: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1、教师压力大,首先体现在工作当中,现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大,施加于教师身上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学生个性化的增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进一步提高,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每天对着几十名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既要解决可能出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又要搞好教学,压力不小。”而工作上的繁忙又带来家庭生活的不愉快,每天早出晚归,很多家务活是无法指望了,有时候在学校弄了一肚子气回家,“另一半”往往成了“出气筒”。同时教师往往因为忙于教育别人的孩子而疏于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身为老师却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光这一点就足够让很多教师烦恼了。而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与烦恼,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的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学生一进入高三生活就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有的高中教师却要年年“过高三”,长期处于备战高考的紧张状态,心理压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
2、学生家长给予的压力大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方面对学校有强烈的期待,当学生在学校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家长会迁怒于老师;学生学习成绩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家长也要归罪于老师。为了工作,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日积月累多少会有心理问题,没有渠道得到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们多靠自我心理调节,有时转移宣泄给家人,影响了家庭生活。
3、教师收入低:
首先,收入低往往使教师陷入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中。收入太低,开源和节流都是老师日常需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一项非日常的开支,都会成为老师生活中的难题,严重牵扯精力。另外,从全国范围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没有安居,难得乐业。更可怕的是,为数众多的老师长期带病工作,不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而是没钱!
第二,收入低已经影响到教师的公众形象。因为收入低,每一块钱对老师来说都很重要,花钱时就显得潇洒不起来,这不但没有得到公众的同情,反而成为讥笑的对象。在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物质化的今天,经济地位甚低的教师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降低,当教师光荣已经变成当教师无能!
第三,收入低已经使少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下降。为了增加收入,乱收费者有之,乱办班者有之,索礼者有之,凡此种种。这部分教师的不良行为,被放大成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不良行为,从而使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由可怜变为可憎,骂教师的声音不绝于耳!
第四,收入低使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师道不再尊严。目前的中小学在校生,主要是所谓的九零后的一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目中,收入是衡量一个人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收入极低的教师无疑是没有地位的,是无能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是不必听其教导的,甚至是可以随意侮辱的,这给教育带来的麻烦是无法估量的。
第五,收入低导致教师心理的不平衡,敬业精神严重缺乏。教师工作是一项无法量化的工作,能量化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敬业精神,这是任何培训和考核都无法触及到的。当教师发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如此之低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很高的敬业精神。
第六,收入低直接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教师不傻,一旦发现可以改变生活环境的机会,他们会不失时机的付诸实施。于是每年有大批的教师转行了,实在不能转行,农村的教师想办法调进县城,县城的教师想办法调到城市,或者干脆辞职去私立学校,于是,又有一批新的代课教师出现在农村的学校,于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又下降了一块!
第五篇: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查漏补缺提升质量
——针对半期测试研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分析会
为了全面提升我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细化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认真分析教育教学工作和年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出下一步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切实提高学校常规管理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2011年5月11日半期检测质量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分析会在平宁基点校召开。中心校郑先均校长、胥树斌老师以及我平宁片23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上,基点校校长杨建林对本次半期考试情况作全面的通报,并结合上期末的排名情况作对比,让教师明确了自己所教学年级、教学科目的升降情况,让教师心中要有数。
接着,各学科教师根据新的评价标准就本班教学中前半期所存在的问题,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在后半期的教学工作中各自改进的措施做了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看得出各位教师对前半期的教学工作分析是很透彻的,提升质量的措施也是很现实可行的,通过交流与探讨好的经验得到延伸,拓展,存在的问题得到了遏制,解决了我片在教学常规管理中一些不足之处。教师们对待后半期工作还是充满信心的,只要大家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然后基点校杨校长就“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做了分析,教师根据半期排名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奋斗的目标,重视学生的辅导,讲究辅导的策略,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务实教学工作;深信平宁片区各校教学质量会有较大提升。
最后中心学校郑校长对平宁片区各校教学质量提升给予了指导,分析、解决了学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各校教师更加透彻的剖析教学上存在问题,找准自己的价值取向,用心、用力、用时间,不为质量提升找借口;细化常规注重过程的监管,突显质量为中心,大张旗鼓抓质量。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此次会议通过查找、分析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失足,进一步理清了后半期工作的思路,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