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5-15 13: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第一篇: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

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好范文版权所有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世纪年代的“尘盆()的剧烈干旱,在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千年。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⒉⒋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直到工业革命为止,浓度一直没有超过。当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浓度已经到达了,目前其浓度大约为,并以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⒉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的速率平稳增长,到世纪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的增加。能够产生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年里的浓度增加了大约。

自年首次合成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世纪年好范文版权所有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和)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的替代产品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还有哪些排放物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气溶胶、、煤烟等)?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什么?

除了温室气体,人类活动还增加了大气气溶胶的含量,这些气溶胶包括硫酸盐颗粒和黑碳(煤烟),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寿命很短,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硫酸盐颗粒将太阳辐射散射回外层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温室效应。最近由于“洁净碳技术和低硫燃料的利用,使得硫酸盐浓度逐渐降低,在北美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但也降低了其对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黑碳气溶胶是生物燃烧(森林火灾和秸杆焚烧)以及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太阳辐射的收支,尽管要量化其影响还存在难度,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需要多长时间?不同的温室气体以及其它的排放物是否具有不同的消亡时间?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第二篇: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 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2:2000年-200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3:1880—2011全球气温变化图

2、降水变化

高纬地区大部分陆地区域每l0年降水增加0.5%—1.0%;北纬10°—30°大部分陆地区域降雨量每l0年减少了0.3%;北纬10°—南纬10°热带大陆地区降雨量每10年增加0.2%—0.3%

在过去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弱的减少趋势,但区域性差异明显,降水减少最严重的是华北,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和西南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明显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

3、极端天气增多

2010年7月俄罗斯发生森林大火,着火面积超过19万公顷,经济损失逾65依卢布,造成59多人死亡。而造成此次火灾的自然原因就是俄罗斯2010年夏季出现的罕见高温和干旱天气。气候变化带来高温,高温引发森林大火,大火的燃烧破坏了大面积森林,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同时出现高温的还有美国东北部,高温天气导致美国多出停电,甚至使地铁轨道变形。

2010年8月,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巴基斯坦全国多出地方普降大暴雨,且暴雨引发了西北部地区8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直接损失高达18亿美元。巴基斯坦的洪灾部分原因归于其国内因素,比如森林砍伐,土地和河流的管理不当,还有部分原因源于较高的大西洋温度,而大西洋的反常高温与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还有南亚遭受洪水侵袭,西班牙酷热、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严重旱灾及中国甘肃省舟曲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近年来,平均气温频频创下新的记录,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极端天气现象一直存在,但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来看,最近今年的表现都堪比或超过了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先例。

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作用明显。

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是指由于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冷暖周期变化。自然界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也存在冷暖变化,从冰期、间冰期又回到冰期、间冰期,这样的循环称为冰期循回。有气象学家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17世纪小冰期盛期已过的增暖期,这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影响。

统计表明,过去一万年气温才增高10℃,相对于每百年增加0.1℃;而1880年以来,整个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每百年升高0.3—0.6℃。所以造成近百年来全球异常增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2、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等多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②乱砍滥伐森林骤减

进入工业时期之后,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或者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树木。这种等同于慢性自杀的行为使得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骤减,耕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大片的土地逐步荒漠化,绿地覆盖度减少。大量砍伐树木,使得光合作用的速率减小,二氧化碳转换量也大大减少,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打破了辐射平衡,使气候变化加剧。③全球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

伴随着20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也不断加快。2006年世界人口达到65亿。人口增长加剧了粮食危机。由此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地表土严重侵蚀、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以及乱砍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事件,直接导致气候的不稳定。最近几十年,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上一半的城市CO2及SO2含量过高,北美和欧洲15%—20%的城市中含氮化合物超标。目前,我国至少有5个城市排在全球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标准。

④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的作用增强

臭氧层的破坏,使进入地球大气的紫外线增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将受到威胁,地球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造成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冷剂的使用导致含氯氟烃等化合物的排放。

全球变暖的后果,是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变暖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据考证,大气污染和酸雨使大面积森林被毁。联邦德国1982年受灾森林面积达0.57万km2,占总面积的8%,1983年上升到34%,1984年进一步扩大为50%。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森林面积也大量减少,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从原先的50%减至目前的8%,四川盆地森林覆盖率减至4%。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还会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危害。气候变化扰乱原有栖息地,有利于外来种的入侵,同时也使本地物种的分布区发生迁移,从而影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全球水资源分布改变、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以及淡水资源短缺等。全球降水分布已发生变化,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大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干旱。气候模型预测未来雨水充足的地区(至少5cm/d)降水更多,干旱地区(3-13mm/d)降水更少,从而导致旱区更旱、涝区更涝。

许多学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表明,全球海平面正在以每年1.0-2.0mm的速度上升,过去100年中 , 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算值为10-20cm之间 ,我国海平面变化与世界总趋势基本一致。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产量除了受技术、品种和虫害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热量、水分等其他自然资源等气候因素的制约。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谢立勇等的研究表明:由于温度增高,积温增加,使作物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冬季气温增高显著,低温冷害减弱,作物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作物产量提高;但同时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变率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使径流量变化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湿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水供需矛盾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加剧等负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但气候变化造成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必将加剧全球的粮食危机。

4、气候变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气温升高对草地生产力会带来负面影响。CO2浓度增加会使草原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降水量随着区域的变化有增有减。气温升高导致较长时期内蒸发量增加,土壤湿度下降。气温升高虽延长牧草生长季节,但也为杂草、病虫害营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并降低了杀虫剂的功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使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气候变化使三江源区天然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以1.73%/年减小。这些都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给农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疾病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以及区域都有明显地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平均海平面的升高,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且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医疗体系以及水、食物和居住场所等生命必需品和生活基础设施,也严重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在波兰,1997年的洪水灾害导致50人自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在迫使沿海低海拔区域居民迁移的同时还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在东南亚地区,已发现海平面上升与疟疾的发病率增加相关。同时,海平面上升破坏粮食生产系统,使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增加饥饿人口的数量。此外,粮食缺乏还导致许多贫困农民营养不良。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开发绿色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扣税,鼓励使用排放CO2较少的天然瓦斯,鼓励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等。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2、改变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平衡各方需求

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秸秆还田,少耕免耕。在减少土壤耕层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能源投入,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土壤碳的排放。改善水资源管理对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由于气温升高会增加蒸发量,江河流域来自冰雪、蓄水层的水回补都会减少,所以,通过应用新技术和现有技术,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改善使用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加强绿化,保护森林

植物是从大气中除去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因为辽阔森林是个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大气净化器,在光合作用下,它们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而把碳固定在植物纤维物质里,森林是人类保护大气碳平衡,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工具。

4、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

一些不发达经济体人口失控也是造成温室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在全球范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和经济相适应。而解决第三世界的粮食问题,应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改变毁林从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5、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对大气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它们吸收二氧化碳,把碳沉积在海洋里,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同时又是海洋食物链底层的太阳能的主要转化者。因此,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

6、全球各国加强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加强合作,高收入国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最严格的应对措施;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展开大规模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低收入国家要积极引进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达经济体应向低收入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7、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和知识宣传

制定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走上发展化轨道。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高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树全,《当代世界经济学导论》,第244—245页 [2].廖静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3),第284—290页 [3].徐路扬,《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生活,第95—96页

第三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

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经贸11姓名:张倩学号:2011310963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各地水灾、旱灾频发,飓风肆虐,极端的炎热和寒冷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此外,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有很多国家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人类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却在急剧下降,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人类必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幸运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的威胁,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墨西哥坎昆气候会议到今年南非德班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出人们已经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不幸的是人类对谁应为气候问题“买单”还存在着矛盾。先看看这次德班会议上各国的态度,中国认为,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必须要有”,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减排,而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必须“实实在在”的兑现。而美国则是缺乏诚意,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却长期游离在强制减排国际公约之外,在本次会议,美国固执己见,在达成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国际协议上设置诸多苛刻前提条件,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上,又反应冷淡。加拿大背弃信义,退出【京都议定书】。欧盟“谈远不谈近”,而非洲国家集团则表示“仍需支持”。

对于目前的气候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的环保技术很先进,以后对气候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为其买单,因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但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要细数气候问题的起因,不能不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凭借技术和武力,把魔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的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毫无顾忌的排放“三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现在他们有了技术,也想追求健康的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把一些有污染而又赚钱的行业,推向发展中国家,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气候环境担负更多的责任,道理何在?

在今年的南非德班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又表现出其不负责任的一面,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肯特指出退出议定书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的惩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发言时高声怒斥发达国家,强烈批评一些发达国家拒不履行承诺、反而向发展中国家施压的做法。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群体,且大多数是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而发达国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很令人气愤。

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判议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本白皮书。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短缺。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分析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分析

一 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 自然因素

1.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第五篇:中国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学号:2011072032 学院:体育学院 班级:社体113 姓名:赵思宇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 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 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产生的 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 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 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 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 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 历史 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 目前 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3.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其直接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能源技术和节能产品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扩展和传播,这一趋势也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我们应当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技术环境。

1.有利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趋利避害措施,如改善中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气候公约》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和行动计划,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在计划生育、节约和优化能源等方面的进程。

2.有利于获得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若发达国家能在国内进行实质性减排,无疑将对世界能源产生结构和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以石油为主向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过渡,各种可再生能源也将得到较大的发展,这可能为中国逐渐将目前以煤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结构转向以油气为主要能源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这种减排压力也势必会促进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气候变化无疑将为新一代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如果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受到抑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能源消费空间。

3.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手段,也有利于减少中国大气污染。据 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物中,大约75%来自于燃料燃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 法律、经济、技术等多项措施,但大气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用低碳燃料或无碳能源替代煤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是未来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是中国保护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的需要。

4.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履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认真履行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有利于树立中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可争取我国所需要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框架

1.指导思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 研究 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近期任务。显著降低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降低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不断提高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关于未来中国碳排放的几点对策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必然性。由于经济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效率改善等原因,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水平,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口在未来三四十年里还将继续增长,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其他一些主要驱动因子,如城市化、生活质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等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的统计,从1980~2001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94亿吨碳增长到8.32亿吨碳,21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62%。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32亿吨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2位。虽然中国的排放总量大,但人均排放水平还很低。2001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为0.65吨碳/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07吨碳/人)的61%。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碳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根据《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和EIA的情景预测,到202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7亿-18亿吨碳,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上升到18%-19%,仍位居世界第2,但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景下,中国2020年人均排放将达到1吨-1.23吨碳,虽然仍低于届时的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约为1.43吨碳),但这将使中国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谈判优势。

2.应充分认识到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而且在1990-2001年期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2%,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发达国家拉、压中国承担有限的减、限排义务的理由。虽然未来20年内,中国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及技术节能潜力,GDP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将会继续。据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下降到0.40吨碳/千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7%,是世界上下降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能源资源、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步研究结果,到2020年,三个情景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每万元人民币0.56吨碳、0.49吨碳和0.38吨碳,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51%,57%和67%。即使未来20年中国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保障经济翻两番,但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将减缓,从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里,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将低于1978-2000年的22年,也将低于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值。

3.应充分认识到美国提出的温室气体强度目标对 中国 的 影响。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不仅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效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公平、责任分担与承诺方式成为 目前 气候变化争论的焦点 问题。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的提出,使目前公约下的减排目标谈判出现了双规制、甚至多种承诺方式并存的局面,也必将对公约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履约进程和方式:有可能把中国是否承诺降低排放强度的 政治 意愿与美国未来减排承诺目标直接挂钩;也有可能为中国在适当时间承诺适当方式限排义务提供借鉴。

五、关于在可持续 发展 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首先,《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国 社会 经济 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有可能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的扩散,也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京都议定书》以定量的方式,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具有 法律 约束力的具体减、限排目标,有利于限制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能源资源的实际垄断和进一步瓜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空间提供可能,也为中国利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应尽快制定在可持续发展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应为: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 科学 研究 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应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在保证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应充分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应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

4.控制人口增强,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其过快的增长速度,给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要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努力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应利用电视、报纸、书刊、影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使用较高效率的家用电器、充分利用公共 交通 设施、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以及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5.反对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既对当今世界高度依赖 自然 资源发展物质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又为《气候公约》未来的谈判走向指明了具体方向。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是必然的。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并不是优先的领域,而更多关注的是满足基本发展需求所面临的挑战。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展的目标出发,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同时也考虑了气候变化,虽然这是比较容易采取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必然减少,更不能作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下一承诺期接受任何方式减、限排承诺的理由。

六、关于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对策建议

1.利用CDM项目的资金额外性准则,促进外资的有效利用。首先,应敦促发达国家严格执行COP有关CDM项目资金的相关政策,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将ODA以及公约资金机制以外的公共资金用于CDM项目活动,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至少是用于CDM项目的公共资金应该是额外于目前已达到的0.7%GDP的ODA水平;最后,要求用于CDM项目的私人投资应高于一般商业项目的投资,以克服减排的增量成本,而不能是一般商业项目的“带帽”。

2.利用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准则,加速国际技术转移。首先,应要求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制定一些减排潜力比较巨大的行业技术先进性标准,如火力发电行业等,以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类型CDM项目技术水平的整体一致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技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落后技术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减排量的现象,这种规范的CDM技术先进性标准有利于保证真正的减排技术通过CDM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次,由于CDM项目是缔约方间的双边项目,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不仅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CDM项目转移公有技术,也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私人 企业 为了获得CERs而转让一些通过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转让或企业不愿转让的减排技术,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为了确保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具体的机构,促进与CDM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为这种先进技术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CDM项目的科学评估。COP7通过的有关CDM的决定序言中,重申了东道缔约方有权确认某一CDM项目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CDM的一项重大原则。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判断CDM项目能否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CDM项目是否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对能源领域的CDM项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经济产出;增加有效能源供应总量;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减少局部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评价的指标建议采用:产值/CERs;有效能/CERs;CERs/基准排放水平;污染物/CERs;就业人口/CERs。

4.加强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好参与CDM项目应对措施。参与CDM项目活动是近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 内容。因此,有必要在CDM相关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能力建设以及备选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由于参与CDM项目的缔约方被要求指定一个CDM的国家主管机构,履行参与CDM项目活动缔约方政府的职责,为此,建议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成立专门的CDM项目管理机构。考虑到一些缔约方政府已经就合作开展CDM项目进行了类似的招投标工作,这就要求国内有关部门做好CDM备选项目的评估工作,结合国内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发展战略,尽快提出可供谈判人员选择的、具体的CDM项目库。

下载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应对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需要全人类一起去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推荐5篇)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摘要: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对于知识产权在技术转让中作用的认识存在巨大分歧。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从战略高......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评分: 《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学号:20155......

    科学消费法治环境问题分析探讨

    市场经济需要科学消费。科学消费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的权益,也意味着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这一方面要求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要求商家的诚实信用,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

    刨根问底,找到问题关键[合集]

    刨根问底,找到问题关键 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发现问题之后,用什么方法才能既治标又治本?怎样才能保证问题不会重复出现?在日本丰田公司,他们的生产管理不作复杂的统计、研究,只用一......

    三星关键资源能力分析

    三星关键资源能力分析 一、 三星产品质量管理优势 从90 年代开始,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三星几乎运用了所有质量原理和方法,三星的质量水平虽然因此得到大幅提高,但始终......

    小学科学教学相关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相关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什么是科学?估计很多人都很难答出这个问题。尽管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科学,科学这个词汇也在我们生活中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让很多人解释科......

    问题分析

    1、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对法律本身的了 解逐步理性化。通过多次大规模的普法活动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加强,大多数人开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