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1:3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第一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不断提高的稳固基础和实现途径。深入分析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研发机制、组织机制和产学研协同机制,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机制

当今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科技实力是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方兴未艾。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首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施培公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是: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努力,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

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一系列瓶颈约束。第一表现在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薄弱。根据2007年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举办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报告会”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发明专利的优势领域主要是饮料、中药和食品,而发达国家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则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第二表现在中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第三表现在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有研究将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合作;技术带头人;合理的体制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得到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政府的支持;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大学的合作;获得咨询服务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障碍进行研究,内部障碍包括企业家精神不足、缺乏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创新资金不足、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研发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外部障碍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与导向功能不强、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功能薄弱,各创新主体间缺乏互动与合作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Denning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最重要贡献来自于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发展。

1.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

首先,制定引导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战略。国家要引导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妥善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整合政府创新资源,形成扶持自主创新的合力,在政府采购、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形成有益机制;聚焦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对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励和支持,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从宏观和整体上控制本国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通过政府补贴、设立技术标准和特别开发区、开办孵化器等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最后,建设高层信息决策机制。高层领导的创新倾向是影响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担任政府科技创新决策的领导应该具备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的企业家素质。中国应建立由国家最高领导挂帅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由多方高级权威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班子,实施民主决策机制。

2.积极建设完善研发机制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加强研发经费投入,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中国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资助。同时要逐步实现研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让企业成为应用性研究的投资主体。其次,重视预先研发。政府要重视预先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要有所侧重,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根本,作为保持创新大国技术优势的源泉,作为后发国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型的、结构复杂、靠全国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更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大对先期技术开发,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减小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最后,强调创造性研发。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新的企业模式必须转向强调人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更多员工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到创新研发活动中,将个体与团队创新结合、企业家创新与研发人员创新结合、社会影响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降低成本、结构重组、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活动,以转化成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或价值创造的成果。

3.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组织机制

首先,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成为国内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有执著追求的、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创新人才,形成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有效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努力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围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提供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事业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对研究成败提供很大的自由度,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不怕研究失败,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鼓励并激发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团队合作;为员工的发明创造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生活。最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其基础的国家自主创新力的持续生成和不断增强是不能仅仅依靠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独立开发和偶然创新的,必须将“自主创新”泛化为全民的共同价值理念;激发敢于冒险和追求成功的进取心,倡导风险偏好和成功欲望,形成大众性的自主创新氛围。

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首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形成科研产业链。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重要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的互动,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其次,促进产学研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协同,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就要利用各方的优势,对各方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与战略目标。最后,推动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中国应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国家科学技术的推广机构,还可以在新产品售卖出现销售问题时由国家加强购买,以促使创新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创造社会价值并为创新主体带来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常晓青。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5-7.[2]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9-11.[3]谭贤楚,叶明。自主创新: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78.[4]高健。美国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创新[J].经济论坛,2002,(11):36-38.[5]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2):38-41.作者:暴占光 孔亚南

第二篇: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创新机制 提升能力

努力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哈尔滨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慕莹

2012年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 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 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全市卫生事 业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之年。一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干部 职工在省卫生厅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化 医改,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卫生工作“2333”发展战略,实 现了常规工作有提高,难点工作有突破,重点工作有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人数达到361.9万,参合率达到99.69%;筹资标准人均提高到2 3 0元,筹资总额达到8.32 亿元。各统筹地区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 例达到70%,封顶线普遍达到5万元以上;累计为372万人 次参合农民补偿了6.5亿元医药费,其中4425人得到万元 以上补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全市政 府举办的25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并 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改变“以药补医” 机制,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截止到12月末,全市零差 率药品销售总金额达到1.2亿元,让利比例为34.2%,群 众累计少花药费6815.1万元。同时,全面推进了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了编制核定、机构负责人公开选拔 及全员竞聘工作,安置分流人员1454名;实施了绩效考核 和绩效工资制度,初步建立了财政补偿机制。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实施60个卫生建设项目,累计完 成投资6.9亿元。市直医疗单位3个建设项目竣工,新增医 疗业务用房6.6万㎡。城市两级医疗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推 广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开展了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评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三 级医疗服务网络逮步完善,6个地区基本完成创建改革试验 区工作,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观念,开展巡回医疗 1500余次,受益群众达120.3万人次。基层卫生队伍能力建 设得到强化,对3.4万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公共 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 标准提高到25元,全年筹资总额达到2.39亿元。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份数达767.1万份,录入居民电子档案521.9 万份;共为47.1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高血压患者 管理人数达到80.2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4.8万 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7万人。农村妇女“两癌”筛 查1.3万人,完成农村孕产妇叶酸补服4.4万人、住院分娩 补助3.8万人。完成3000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在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 院长绩效考核。医疗服务流程不断优化,二级以上医院普遍 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推广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叫号、门诊“一卡通”等15项优化门诊流程新举措。全市50家二 级以上医院254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累计 入径治疗病例1.8万例。全市63家医院开展优质护理试点 工作,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50%以上的病房,二级医 院覆盖35%以上的病房。道里区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转出病人社区康复转回率达 91.9%,这个做法在卫生部工作简报中给予刊发。

(二)卫生立法与监督执法不断加强。卫生立法实现突 破。出台的《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是全 国首部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 地方性控烟法规,同时开展了四类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创建工 作。出台了《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管理办法》,是全 国较早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地方性规章。出 台了《哈尔滨市公共餐饮具消毒管理办法》,弥补了我市在 公共餐饮具方面执法主体的空白。组织开展了卫生监督执法“三个战役”。一是开展了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战役,监督 供水单位1880家,有效保证了群众的用水安全;二是开展 了4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住宿和游泳场所管理率达到 100%,沐浴场所达到81.1%;美容美发场所达78.8%;三 是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5个专项行动,取缔黑诊所216家,查处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9起,有效规范了医疗服务市场秩 序。创新卫生行政审批工作模式。在全市卫生行政审批窗口 推行“五零工作法”。市审批窗口全年共接受咨询6000余 件,受理及办结审批事项623件,获得省级创建三优文明城 市工程先进窗口,市改善发展环境优化服务水平优秀公务员 集体。

(三)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积极参加医院等级 评审工作。市儿童医院、市妇产医院、市第一专科医院通过 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双城市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通过三 级乙等医院评审;尚志市、阿城区、方正县、宾县、延寿县 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市妇保院通过三级甲等妇 幼保健院评审。市一院血液内科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评审,获得500万元国家经费支持。市五院获得全省烧伤专科质控 中心资质。市二院增设市职业病院名称和资质。

(四)卫生防病能力显著增强。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 成效,25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95%以上。消除麻疹行动取得 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30例,累计发病数比去 年下降98.5%。有效防范了脊髓灰质炎输入性疫情。结核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投入1500万元加强基层结防机构建设,新涂阳病人治愈率为92.2%;首次将结核病纳入高中新生入 学免费体检,共检查1.5万人,发现确诊结核病例26例,消除了传播隐患。全面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手足口病、流 感等季节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拓展慢病防控领域,重性 精神疾病、儿童口腔疾病、癫痫病防治成效显著,地方病防 治水平逐步提高。妇幼保健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两纲”验 收。

(五)卫生应急工作保障有力。及时处理了3起市政管 网水污染突发事件,调查4起群体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对2 0 余起重大事故实施了紧急医疗救援。切实做好了冰雪节、哈 洽会、韩国周等大型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延寿县、香坊区、方正县、五常市、通河县通过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验收,启 动了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活动。完成了8个卫生应急 预案论证工作,《哈尔滨市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下发 实施。院前急救取得突出业绩,全年出车急救8万余次,同 比增长5.94%。无偿献血工作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年完成 采血量42.4吨,同比增长8.9%。

(六)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医学 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市五院烧 伤科获得省级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科和 市儿童医院小儿影像科获得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市一院 消化外科等15个学科获得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17名优秀专 家获得领军后备人才梯队称号。科研成果、新技术应用和对外科技交流取得较大进展。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逐步冗善。通 过公开招聘引入急需专业技术人员816名;出台了《柔性引 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卫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争取卫 生信息化建设经费1430万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院前紧 急救援、妇女儿童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 加强;市、县两级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新农合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深入推 进。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

(七)“健康哈尔滨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了“健 康哈尔滨行动”,组建了健康讲师团,开展了“百、千、万” 活动,举办市级健康专题讲座10场,举办区、县健康专题 讲座100余场,社区各类健康讲课500余次;建立了市健康 广场,举办世界卫生日等12个大型卫生宣传日活动,受益 人群达百万人。与哈尔滨日报合作开展“健康哈尔滨行动” 百题知识竞赛,开展了健康教育“六进”活动试点和创建健 康促进慢病防控示范区工作,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 76.3%。

(八)中医工作创新发展。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和中风脑

病科,骨伤医院骨伤科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终期验收。10个县级中医医院14个专科(专病)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木 兰、方正县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项目单位。道里区在金省率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 试点。我市获得全国中医社区示范先进单位称号。(九)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对违规的300余家 餐饮服务单位做出行政处罚。开展问题乳粉清查清缴工作,共检查乳制品生产经营企业6920户次。严格开展地沟油和 餐厨废弃物整治工作,杜绝了“地沟油”流入食品生产经营 和使用环节。加大了乳制品源头治理,全力推行“票证通”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 设。

(十)各类专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全面开展“三好一 满意”活动。对1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三好 一满意”活动专项督导检查,督促落实整改意见300余项。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年活动。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双十” 制度,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 正之风的专项治理情况和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进行了效 果评价;针对医疗服务“五个突出问题”纳入纪委书记巡查 工作范畴,开展明查暗访233家次,发现并纠正医疗卫生服 务不规范问题404起。卫生队伍思想建设取得成效。以创先 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主线,以庆祝建党90周年 为契机,以“两坛、双星、三点”和“先锋行动”为载体,通过制作电视专题片,编辑书籍画册,举办演讲会、报告会、红歌演唱会以及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等形式,振奋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深入挖掘整理并广泛宣传各类先进,特别是援 疆医生典型事迹,提炼升华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和核心 价值观,引导广大卫生工作者立足岗位,争做贡献,树立了 卫生工作者新形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有益 的经验,有四点体会:一是只有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 首位,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不偏离方向;二是只有坚持政府 主导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发展卫生事业的合 力;三是只有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激发其参 与改革的热情,才能发挥医务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四是只 有坚持一件事抓到底抓出头的工作态度,才能取得实实在在 的工作效果。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

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未 来改革的工作重点。经过三年的医改,我市居民就医费用增 长趋势已明显放缓。根据2011年全市统计数据显示,每门 诊人次平均费用为171.17元,同比上涨5.71%,按可比价格 微涨0.31%;每住院床日平均收费712.85元,同比上涨 7.92%,按可比价格上涨2.52%,同上年可比价格上涨6.2% 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每出院者平均住院费用7,773.01元,同比上涨10.32%,按可比价格上涨4.92%,同上年可比 价格上涨9.77%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预见,随着 各项医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将得到更 多实惠。

虽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医改 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尚显薄弱; 三是各区、县(市)综合改革进展不均衡;四是基层人才队 伍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 改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也增加了群众的就医困难。

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10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及全

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医改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突破“八大”关键问题。

(一)全面取消以药补医。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 议上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以 药补医,彻底革除机制性弊端。我们要按照卫生部、省卫生 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争取“十二 五”期间稳妥有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二)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要发 挥卫生部门既管新农合、又管提供服务的优势,率先推进新 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 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 革结合起来,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三)全面强化新农合风险保护机制。重点是建立稳定 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补助将提高到 240元,按照国家要求,配合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 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同时通过单 病种限价,做好费用控制。

(四)全面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 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落实好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和乡村医生各项待遇。

(五)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重点解决好供需双方信 息不对称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 发布制度,将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 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

(六)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创新组织 方式,以开展“健康哈尔滨行动”作为平台,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 程;要创新工作方式,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问题。

(七)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 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

(八)全面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十二五” 期间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要有一名 全科医生。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大力培养 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 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扩大岗位工资实施范围,实现同工同 酬同待遇。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三、2012年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精神和市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卫生 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以提 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为切入 点,以促进全民健康素质为落脚点,坚持促平衡、建机制,提能力,大力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实施“2333”发 展战略,全面开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点工作任务11项:

(一)继续提升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2012年人均筹资 标准提高到290元,参合率稳定在9 8%以上。提高补偿标准,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提高10%,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提高5%,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以上;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提 高门诊补偿水平。加强重大疾病保障,将儿童白血病、先心 病、终末期肾病、重症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 结核、艾滋病机会感染8种疾病补偿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统 筹地区;探索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 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特殊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 围。逐步推进新农合基金市级统筹。在10个以上乡镇卫生 院试行参合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全额补偿。整合新农合与重大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 在指定的新农合定点医院住院分娩,免收正常产基本医疗服 务费。开展门诊总额付费、按人次定额付费、按病种和按住 院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和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新 农合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运行机制。加大《哈尔滨市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执行力度,规范基金使用和管理。做好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协调落实县级新农合编制、人员 和办公经费。

(二)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非政 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所(室)全面实行基本 药物零差价销售。开展基层综合改革“回头看”,对各环节 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完善薄 弱环节。巩固完善补偿机制,落实资金投入。健全经费管理 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 效工资制度。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实行乡村卫生 机构人员、财务、药械、绩效考核等“七统一”管理。开展 乡镇卫生院“债务”化解工作。

(三)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大检查,提高11类41项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质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 考核,落实按考核结果兑现补助经费政策。落实农村孕产妇 住院补助、增补叶酸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任务,将乳 腺癌检查试点地区扩大至阿城区、双城市、尚志市、依兰县。以流入地为主,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四)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施“院县合作共建”项目,加快建设县域医疗中心。全面开 展创建“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农民满意村卫生所(室)” 活动。深化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工作,推进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 训强化年”活动,在城市开展社区卫生人员“专业化团队” 培训,培育优秀专业化团队示范社区和优秀全科医师实践基 地。完成6个市直医院项目建设任务,启动市妇婴医院 新建项目,完成6个区县(市)级医院项目和20个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任务;实施县级中医院(综合医院)补充建设项目和23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五)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修订《哈尔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加强薄 弱区域和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巩固城市两级医疗格局 和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围绕“四个分开”,加快推进道 里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2家县级医院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步开展改革探 索。探索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 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市区内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 心培育建设。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 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规范化、制度化。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各项政策,形成多元化办医 格局。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药费用不 合理增长。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探索推进“先诊疗、后结 算”模式。

(六)加强疾控工作,提升防病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完善各类疾病防控方案,加 强传染病监督执法检查。开展“免疫规划形象年”活动,健 全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规范二类疫苗管理。实施消除麻 疹策略,努力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 万以内。落实艾滋 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逐步完善防控网络。深化“三 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结核病防治规范化试点工作;扩大高中新生入学结核病专项 体检范围。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高发的无证托幼机构开 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密防范脊髓灰质炎疫情输入及传播,降 低出血热发病率,做好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季节性 传染病防控。加强慢病防治工作,推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和省级牙防示范县建设。做好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病 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农村癫痫防治等国家项目实施。加强地病的常规监测,强化鼠情监测,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建立鼠疫应急机制。

(七)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加快推进医 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深化平安医院创 建工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辖 区内医疗机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建立健全1 0 个以上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 检查,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谈话制度。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推进5家市直医院三级甲等医 院评审和3家县级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开展中医医 院、二级乙等以下医院和县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加强康 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长期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完善无 偿献血队伍建设,强化血液安全管理,建立临床用血考核评 价体系。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

(八)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推进《哈尔滨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哈尔滨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 法》立法项目和《哈尔滨市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调研 项目。加强《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哈尔滨市餐饮具集中消毒管理办法》等新出台法规宣传和执法骨干培训工作推 动执法工作开展。健全控烟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加快实施 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扩大卫生监督范围实现横向到边,纵 向到底。全市城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开展市政供水单位和商场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进职业 病防治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打击非法行医常态管理工 作机制。完成18个区、县(市)卫生监督所项目建设,落实设备装备。在全市推行卫生行政审批工作“五零工作法”。试行网上卫生行政审批,实现市与区、县(市)卫生审批信 息互联互通,卫生审批与卫生监督部门的信息共享。

(九)加强卫生应急、妇幼卫生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 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健全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将卫生应急网络延伸至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所。筹建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卫生应急培训中心。加快推进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活动,年底前各区、县(市)全部达标。同时开展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完成120信息指 挥平台与市政府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互通对接。建设急救医疗 信息无缝连接系统平台,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贯彻落 实“两纲”,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加强“降消”项目 管理,推进专家驻区、县(市)开展技术指导。完善食品安 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应急预案,提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 急处理能力。建立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 食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落实国家、省部署开展 的各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十)继续推进“健康哈尔滨”行动。全力推进“百千 万”健康宣传工程(百名专家讲师团、千场健康讲座、百万 群众参与)。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组织省、市专家进行 专题、专场讲座,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拓展健康广场,组织健康宣传、知识竞赛、全民健身等全民健康活动,营造 健康氛围。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创建活动,推广以“控烟、减盐、限油、低糖”为重点的慢病防控措施,培养良好的健 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引导社会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 育群众正确认识用药安全,提高群众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合理 用药的意识。推广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向群众传播中医 “治未病”的理念,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的观念,使广大群众主动接受“简、便、验、廉”的中医服务。加大 二手烟草烟雾危害宣传力度,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 果,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 作和通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开展爱国卫生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监测和 调研工作,实施农村无害化厕所项目工程建设。

(十一)进一步将加强中医工作。出台《哈尔滨市人民 政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推进农村中医 先进单位建设,争取1至2个县(市)通过国家评审。加快 县级中医院改造,实施中医院设备装备项目;加强综合医院 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完成 30名县级中医临床骨干和30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试点。

四、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自身建设,更加注重提 高服务能力,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2012 年要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主要工作思路是:抓管理、提效 能,抓队伍、强素质,建机制、促平衡。加强卫生系统干部 职工思想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增强医疗卫生 服务技术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均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可及性;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和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 效率和质量。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职工队伍思想和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在继 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文化基础上,以促进发展 为重点,以诚信服务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 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的 卫生文化。以文明单位创建和升级活动为抓手,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基础上,着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总结提炼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卫生行业核心价值观,创新文化 载体,培育先进典型,塑造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卫生行业文 明程度。筹建卫生文化新闻中心,加强组织协调,全方位地 共享资源,加强对内教育、对外宣传及文化产品策划和制作; 召开全市卫生新闻宣传和卫生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建立市直 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生 活品味和层次,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文化氛 围。继续推进“三创”活动、“先锋行动”、“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创建群众满意医院”、“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强化服务理念,树立行业形象,优化医患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抓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国家和省级重点 学科(临床重点专科)人才梯队为龙头,以市级重点和市级 领军人才梯队为骨干,以优秀技术带头人才和优秀实用人才 为基础的优秀人才梯队建设的基本框架。完成优秀技术带头 人和优秀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做好省市重点优秀人才梯队 的推荐和人才储备以及政策研究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落实《哈尔滨市卫生局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用好人才弓l进绿色通道。加强与区、县(市)人才需求信息交流,落实乡镇卫生院招聘免费定向生工作。要拓展外联渠道,扩 增外联覆盖面,根据专业需求、人才需要,多渠道、多角度 拓展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专家合作与交流。市级重点专科必 须与国家优质医院相应重点专科建立协作关系。

(三)抓好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加快实施((卫生信息化 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启动国家第二批电子 病历试点城市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卫生云”信息平台试点 项目;推进市县两级医院管理、新农合、社区卫生、公共卫 生应急、食品安全协调、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促进等信息化 建设,提高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院前紧急救援、妇女儿童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抓好考核考评机制建设。以促平衡、建机制、提 能力为导向,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和重点目标,加强区县目标、院长绩效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等各项考核,建立全面系 统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指标科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确立的工作目标不仅要在原有 基础上有提高,还要横向与先进地区比较中求进步,实现跨 越发展。考核评价要突出客观性和指导性,考核方式上采取 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以日常考核为主;考核情况要 定期公布,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考核评价运用效果。同志们,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卫 生厅的具体指导下,动员并紧紧依靠全市卫生工作者,再接 再厉,团结奋斗,努力完成2012年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为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 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部;外部;途径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别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途径

(一)提高创新认识,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塑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平庸为耻”,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创新的价值观经反复宣传、灌输和强化,使企业员工对此产生高度认同,那么就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

用,创新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创新所需工具、设备、创新实验的条件、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软环境指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群体创新氛围会使员工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

第三,塑造创新典型人物。创新典型人物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群体创新文化的推进器,加大对创新先进人物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有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和模仿。

(二)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培训策略、沟通策略、激励策略和危机管理策略,有效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模仿或引进改造后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实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

和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能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也可以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普遍的绩效评价水平还不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绩效管理理念上,一些创新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上,过于重视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对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较少。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所在,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亦有其不同之处。如果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价直接套用非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测方法,而忽视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得出的结果肯定无法真正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绩效水平,难以促进创新型企业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过度依赖传统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缺乏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指

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一些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比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率、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以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途径

(一)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创新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投入体系还不成熟,研发比例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介于1%—2%之间,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我国要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第二,更加注重发挥私募融资的作用。私募融资是定向募集方式,包括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权融资。与公募融资相比,私募融资的契约机制灵活,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投资的专业水平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强,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仅向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增值(孵化)服务。

(三)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调整等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以及刺激投资意愿。具体到税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由于税收工具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收益和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创新活动的预期利润,从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激励型政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大局,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表明国家的鼓励意向,能使企业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积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 万君宝,刘明顺.企业文化竞争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魏景柱,刘晶,林向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5):27-31

[3] 牟建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

[5] 徐庆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第四篇: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多世纪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中小企业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也占企业总数的99.5%强。其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障碍依然存在,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中小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这20多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其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小企业是一个缺乏个性的群体。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小企业的无个性,造成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内部行业布局、产品结构严重失控,产品重合度奇高,造成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态势。从中小企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剖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大部分经营者均认为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一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偏重于大型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为解决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则偏重于发展投资更少、见效更快、就业更广的个体工商业;二是管理模式、管理历年、方式与方法等制约;三是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竞争白热化,制约了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技术引进使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由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和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二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三是在专利技术方面与国际标准明显滞后。四是基础研究费用普遍不足。基础研究经费的长期不足,导致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后劲。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二是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三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缺少优惠政策、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支持。四是市场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些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发动。

2.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构成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在于中小企业内部,且具普遍性。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构成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中小企业的无个性,促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来自:一是20多年改革开放中由集体创建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通常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原中小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往往局限于经营管理的某个环节;三是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个体工商业者,经营管理者数量最多,也

是最缺乏系统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群体;四是近几年一批有抱负、有志向,具有较强拼搏精神的青年,但其所占比例极低,创业时间极短,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尚需积累。因此,目前的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仍未从家庭经济中脱出来,经营管理仍处于小生产阶段,疲于追随市场找客户,疏于确立本中小企业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已深入人心。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科学技术进入经济、进入中小企业的途径和制度上存有严重缺失和不足。自主创新不仅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自主创新是很艰难的事情,要冒很大的风险,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还有可能会失败。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心态下,自主创新是没有生存空间的。现实中比较普遍地存在鼓励追求眼前利益,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的现象。通过歪门邪道而一夜暴富的人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科技界的官本位现象、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等,也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鼓励,反而受到怀疑、冷嘲热讽,一些自主品牌甚至受到内外夹击。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建立。

3.经济全球化及管理创新趋势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全球性经济疲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真正可以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是再生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短期内,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小。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育和建设中小企业竞争力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适应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是中小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中小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目前,国外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局势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于自主品牌。品牌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兴衰。“现在我们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方面也有一些误区,认为经济全球化,品牌也是全球的。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一些人不主张讲品牌,说品牌不是知识产权,这是错误的。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泛的市场被凝聚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中小企业所主导,丰厚的利润在诸多的环节流失,所以中国不能创建和打响自己的自主品牌,将逐渐失去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财富优先分配权。

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时代呼唤管理创新。因此,传统的管理理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者如何应对挑战?首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造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决定竞争力强大与否的关键要素。中小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下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相应变革。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把创新渗透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制度

创新、市场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而实现组织价值和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传统的管理理念下组织内部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扼制了创新,带来的是组织的僵化、封闭和停滞,严重地制约了组织作为生命有机体功能的发挥。所以,中小企业管理组织必须创新。用现代的“扁平化”的“互动式知识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他控式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使命将是围绕着知识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和体制的安排,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舆论氛围,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把知识改变组织命运的理念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上“以知识开发知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争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不同中小企业要按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定位,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和技术研发实施计划,努力在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家精神使之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中小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和拓展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导致了中小企业管理领域的全面创新,集中于一点就在于知识型管理,即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作为跨入新世纪的管理人员,必须懂得如何对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团队运用各项主要的管理职能。中小企业家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创造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源泉的中小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家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要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使那些无创新欲望或有创新欲望却无创造行动、从而无所作为者自己感觉到在中小企业中无立身之处。中小企业成功走向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他们是掌握和创造知识的人。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的灵魂。中小企业要是没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观念,就不可能生存发展,更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众多老牌中小企业和名牌商品,现在多数被淘汰,原因就是经营思想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我国社会有太久太深厚的土地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沉淀,其中一些成分阻碍着自主创新的开展,例如尊奉权威,害怕出头,追求中庸,讲究平均等等。因此,当前我们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引导、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在其中,尤其要突出“人才为本”的战略思维和社会心理的塑造。无论国家还是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也必须依靠人才,多方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中小企业发展仍然缺乏良好的经营创新环境,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开办成本太高;社会负担重。各种收费和摊派远远超出了税收,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限制,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国内外的所有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内部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中小企业文化。因此,中小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营环境和人才环境。“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高度概括了具有经济文化性质的中小企业文化的功能,中小企业实施科学的中小企业管理,需要中小企业文化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苗雨君李青山:企业经营创新探析.《发明与革新》(长沙)2001,(3):22~23

[2]姜宪利:论变革时代的管理创新.《经济论坛》(石家庄),2001.21.4~7,25

[3]苗雨君崔振洪:企业经营创新的设计与实践.《企业活力》2003(4):18~19

[4]李和平:入世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事业财会》2002,(6):32~33

第五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省人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2500个,浙江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浙江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教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及各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巩固提高杭州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主中心地位,加快宁波、嘉兴副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县,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下载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张丽平2013-06-06 09:09:0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6月03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

    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进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传铁 2011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9月15日召开的“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创新素质

    当前,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拟从自主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角度谈一谈这一问题。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民族品牌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民族品牌 中国轮胎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时期,经历了三次变革,当前正进入第四次变革。第一次是95年开始的子午线轮胎,国内部分领军企业带头进行斜交胎......

    提升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升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加强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升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升**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新区成立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争创省级科技强区为目标,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科......

    提升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升**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新区成立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争创省级科技强区为目标,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科......

    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08—2012)根据《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