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时间:2019-05-14 17:1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第一篇: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08—2012)

根据《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的部署和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为目标,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湖州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科技强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从2007年的2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亿元,增长111%。R&D(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本级和各县(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5%和4%以上。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1.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万人,增长130%。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8000人年。引进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50名左右。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306件和48件提高到2012年的650件和100件,分别增长112%和108%。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190亿元增加到400亿元以上,增长11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亿元,增长102%。

六是科技强县区数量翻番。全市科技强县(区)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2年的4个以上,建成科技强市。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着力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中3个以上产业年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以高新技术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以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效率,以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生态成本。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生物与新医药、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5300”、科技型小巨人企业“5100”、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520”、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35”培育计划,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湖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经委牵头,市信息化办、市外经贸局、市统计局、湖州开发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2.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1381行动计划”。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等5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和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花卉苗木等8个传统农业产业。加快种子种苗基地和各类农业生态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深入开展科技示范县、镇、村、户的建设(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3.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多媒体软件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动漫产业,力争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文广新局、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市民政局等参与)。

(二)大力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科技攻关。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资源化的关键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由市经委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市循环经济科技攻关。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2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市环保局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科技攻关。攻克一批疾病防治、医疗保健、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全民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三)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湖州师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湖州师院建设成为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支持湖州高职院提档升级,跻身全国高职院先进行列,支持省淡水所等科研院所努力发展成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由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等参与)。

2.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信息化办、市农业局等参与)。

3.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等参与)。

4.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教育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四)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家。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达到4200件和2600件,专利实施率达到60%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2000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贸粮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使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0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 5个;培育10 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由市质量技监局牵头,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浙江名牌产品160个;驰名商标60 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个;省著名商标180件、专业商标品

牌基地 6个(由市经委会同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外经贸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五)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2-3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达到100家;力争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2家;引进3-5家知名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6家,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0家;扶持6家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南太湖科创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若干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湖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实验平台和湖州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委、湖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六)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围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海外归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400人(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由市经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级技师、技工、农民技术员等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 3万人(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4.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市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要开设专栏、专版宣传科技,着力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到2012年,全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左右,全社会用于科普活动经费人均达到1.2元(由市科技局会同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湖州日报社、湖州广电总台等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政策法规落实,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抓好国家、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08〕2号)和《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08〕3号)。重点落实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市县(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会同市财政局牵头,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事局等参与)

(二)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知识产权等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入分配政策,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等参与)

(三)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集聚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市科技局与县区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县(区)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全面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等参与)

(四)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

(五)加强金融扶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尽快建立湖州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到2012年各县(区)至少建立1家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的力度,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培育上市。

(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人行湖州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各金融机构等参与)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激励

坚持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及各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加快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建设。鼓励支持安吉县和吴兴区、南浔区创建科技强县(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创建科技强乡镇。

(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科技局、人事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参与)

第二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省人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2500个,浙江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浙江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教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及各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巩固提高杭州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主中心地位,加快宁波、嘉兴副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县,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三篇: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进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传铁

2011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9月15日召开的“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上,省委李鸿忠书记强调:“我们既要靠科教资源支撑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会巩固壮大我们的科教优势。发挥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观导向之一,将“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作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的切实行动,是湖北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将成为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的前奏和先驱。

一、“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研机构1500多个,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7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及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项目孵化及投融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服务体系,聚集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装备了一批现代化的、先进的科研设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系列突破。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攻克了一大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在农业科技领域,通过推进农业技术源头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红莲型杂交稻等一大批优质专用农林渔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突破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医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善环境、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幅达到25.7%,至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十五”末期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以东湖、襄阳、宜昌等3个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以12个省级高新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9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认定了893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6%的数量,实现了全省20%的工业经济指标)。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了《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省、市、县科技工作联动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全省市、县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作开展和产业发展,基层科技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科技部、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0位,虽然比“十五”末提升了3个位次,居中部之首,但比2009年的第9位下降了一个位次,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只排在第15位,湖北科技优势地位与经济发展位次不匹配,反映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还存在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湖北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成果主要产生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领域,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率不高。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只有31.9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只有36.8%的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同时,在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占6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

(二)自主创新成果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总体上看,湖北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呈现 “一高一低”特征,科技论文、获奖成果、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纯科研型产出高,专利、新产品等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湖北的论文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前5位,但专利申请量在全国仅排名第10位。近两年,全省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3.3%,明显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虽然通过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动物疫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实力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企业没有做强、产业没有做大。如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终端产品不够,长此以往,将造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市场上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进而影响后续技术创新。

(三)科技资源分布失衡,基层、企业科技资源匮乏。一是大城市科技资源高度密集,武汉、襄阳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集中了全省近60%的科技人员、70%的科技经费和60%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中小城市及县域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相当匮乏。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高度密集,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约78%的研发机构、35%的科技活动人员和36%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资源明显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56%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武汉市,其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其他地区则明显滞后。

(四)财政科技投入及全社会R&D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省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与湖北自身经济实力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从全社会R&D投入来看,《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3%,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财政科技投入来看,在2010年对全省17个市(州)科技进步考评中,仍有7个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不到科技进步考核基本要求,占比高达41%。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十二五”时期,是湖北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在继续保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地位和知识创新水平的同时,重点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产学研结合共同承担;项目申报指南主要从企业获得需求信息,立项评审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行业管理专家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实行开放式招标。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立项评审的重要指标。二是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发布、奖励、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覆盖省、市、县三级、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三大)的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深入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在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联盟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深入实施“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根据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通过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鄂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工程”,通过向基层选派科技特派员、在创新型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承担企业自主创新任务。四是建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障机制。

(三)坚持“抓大促小”,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企业,从过去单一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向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总包转变,形成一批拥有终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推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具备快速扩张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综合应用科技计划立项、投融资服务、创新后补助、创设自主创新岗位等多种方式,全力服务2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0家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三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力促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快生快长”。四是推进科技招商,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综合运用科技计划引导、创投、创新基金跟投等手段,优先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和服务全省科技招商工作。

(四)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全面进步。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技术,研发突破500项以上产业关键技术,推进100项重点成熟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按照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的思路,大力加强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湖北优势特色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农业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疾病防控、农机装备、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环节,攻克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转变。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城乡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保障等五个重大技术方向,实施四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五)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重点围绕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湖北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创新高地。统筹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即:一批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一批以公共检测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优势产业、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0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50个,新增60个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知识创新团队,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80%以上科技型企业的目标。

(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自主创新的开放与融合。加大对外科技合作投入,结合湖北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及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湖北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组织实施重大(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依托有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筹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园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高水平的境外科技展览和洽谈活动,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以独资或合资、技术合作的形式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和发展空间。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湖北,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创新资源组成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国际联合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领导者核心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变革,关键在党委,责任在领导班子,重点在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率先完成自身核心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才能适应领导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展示领导的才能、水平、素质,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当前,领导干部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提高核心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学习力

增强学习力,实质上就是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去“解读”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在学习中思考和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时代共识,从而把科学理论层面的东西内化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准则,指导于工作的实践之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统筹兼顾的思维力

实现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力,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的一般性问题 ,更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把握整体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以睿智的眼光看待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一方面 ,要培养多种思维方法。领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按照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但在处理复杂情况和问题时 ,还需要培养其它思维方法 ,要从单向思维走向多向思维;既要有经验思维 ,又要有理论思维;既要有正向思维 ,又要有逆向思维;既要有点线思维 ,又要有立体思维;既要有聚合思维 ,又要有发散思维;既要有求同思维 ,又要有求异思维;既要有形象思维 ,又要有抽象思维;既要有逻辑思维 ,又要有灵感思维;既要有静态思维 ,又要有动态思维。另一方面 ,要养成战略思考的习惯。要尽量增大信息量 ,更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同时 ,把关注的问题放到更高、更宽、更远的三维坐标空间去思考 ,尽可能地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以往经验和未来需要、上级意图和下级实际、主流和分歧等方面多方位与多角度地看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定位。领导者应通过经常的自觉训练 ,能够充当国际热点问题发言人 ,剖析和透视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趋势 ,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形成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注重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用战略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科学民主的决策力

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是领导干部决策力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会思考,把握规律;发扬民主作风,关键是在处理问题和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情,发扬民主,特别是规范和完善重大决策中的议事规则与程序,把决策机制和民主参与纳入法制轨道,并运用多种手段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不搞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在坚持分工负责的同时,始终坚持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力

领导者的创新力,集中体现为领导者能推出新思想,提出新认识,发明新方法,制定新的切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它不仅强调其思维成果的独创性,而且还特别重视其思维成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性。例如,领袖人物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做出驱散迷雾、拨正历史航向的英明预见,这种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思维活动,就属于此类。而对于更多的领导者的创新力而言,则是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勇于除旧立新的战略思维活动,均属领导者创造性战略思维的范畴。这种创新力活动,既存在于较高层次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也存在于一般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它强调的是能解决常人、前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领导活动中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能提出具有科学性的发展战略决策。

五、攻坚克难的执行力

顽强的执行力,是共产党人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满激情的开展工作,锤炼不怕失利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攻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解决问题,搞好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个性服从党性,以个性展现党性,以党性升华个性,以党性塑造个性,以党性管住个性。

第五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部;外部;途径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别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途径

(一)提高创新认识,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塑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平庸为耻”,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创新的价值观经反复宣传、灌输和强化,使企业员工对此产生高度认同,那么就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

用,创新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创新所需工具、设备、创新实验的条件、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软环境指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群体创新氛围会使员工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

第三,塑造创新典型人物。创新典型人物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群体创新文化的推进器,加大对创新先进人物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有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和模仿。

(二)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培训策略、沟通策略、激励策略和危机管理策略,有效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模仿或引进改造后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实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

和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能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也可以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普遍的绩效评价水平还不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绩效管理理念上,一些创新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上,过于重视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对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较少。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所在,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亦有其不同之处。如果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价直接套用非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测方法,而忽视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得出的结果肯定无法真正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绩效水平,难以促进创新型企业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过度依赖传统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缺乏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指

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一些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比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率、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以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途径

(一)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创新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投入体系还不成熟,研发比例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介于1%—2%之间,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我国要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第二,更加注重发挥私募融资的作用。私募融资是定向募集方式,包括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权融资。与公募融资相比,私募融资的契约机制灵活,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投资的专业水平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强,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仅向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增值(孵化)服务。

(三)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调整等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以及刺激投资意愿。具体到税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由于税收工具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收益和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创新活动的预期利润,从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激励型政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大局,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表明国家的鼓励意向,能使企业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积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 万君宝,刘明顺.企业文化竞争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魏景柱,刘晶,林向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5):27-31

[3] 牟建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

[5] 徐庆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下载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创新素质

    当前,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拟从自主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角度谈一谈这一问题。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民族品牌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民族品牌 中国轮胎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时期,经历了三次变革,当前正进入第四次变革。第一次是95年开始的子午线轮胎,国内部分领军企业带头进行斜交胎......

    提升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精选合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请注意看说明 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在线考试 70分答案 单选部分: 说明:字体为红色的是正确答案,黑色的是错误答案,用##号连接的是我两次答题的不同答案......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 是什么?㈠自主创新的内涵。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一、 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

    自主创新能力[合集5篇]

    一、 【我国“技术创新”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产业技术水准低,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很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