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度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工作计划
2013年度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1 组织全院职工进行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做到全员行动起来,确保今年无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发生。2 组织好预检分诊工作,防止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疑似病例的漏诊漏报。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向就诊者进行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4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疑似病例立即转到市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并且做好记录。对全院临床业务人员进行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进行业务考试,保证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了解。
预防保健2013-01-02
第二篇: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报告
一例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报告
2013年04月17日 20:01######医院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接到报告后汇报领导,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情况如下:
患者:###、女、77岁、家住######东路八院12栋3-302,2013年4月12日因“高血压 室早”发病由心血管科收入住院,入院起发热38度以上,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患者子女5热,陪护子女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因支气管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经会诊,转入红星医院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
患者为####病例,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疾控中心已对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样品已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2013年4月18日9:30###疾控中心电话报H5N1、H1N1、H7N9及季节性流感核酸检测结果结果为阴性,新型冠状病毒结果未报。
由于患者情况不明,是否为传染性病例暂时无法确定,为防止医护人员受到传染,本中心及时与###医务科、呼吸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取得联系,要求相关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及院感控制工作。目前患者仍在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各医护工作者情绪稳定沉着应对,加强了个人防护措施,积极对患者实施救治。
####疾控中心 2013年4月18日
第三篇:不明原因肺炎演练实总结
模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演练工作总结
为检验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实战意识,加强应急训练,锻炼处置队伍,检验备战状况,查找疏漏,及时整改。根据《xx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演练实施方案》的要求,2013年6月14日,市卫生局应急办xxx副主任到场观看和指导演练过程,演练检验了我中心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的现场处置水平,整个演练过程组织严密,安排合理,衔接顺畅,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演练的基本情况
2013年6月14日中午一点整,各参演人员在门诊大厅集中,各就各位,中心演练指挥组组长xxx主任宣布演习开始.门诊导诊台接到一名以发热、咳嗽、少痰、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及全身不适主要症状的患者到院看病,本次演练采取以实战为主,模拟为辅的方式进行,演练内容是发生不明原因肺炎时的应急响应和调查、处理,包括预检分诊与接诊、启动预案、隔离留观室诊疗与疫情上报、病人转院和消毒处置等环节。演练历时一个半小时,取得圆满成功。演练指挥组进行了客观评价,应急演练总指挥对演练进行了总结点评。
二、演练的主要收获
演练是为了实战的需要。这次演练提高了我中心应急反应能力,锻炼了应急队伍,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⑴模拟演练实战性强。这次演练活动在事故发生起因、发生地点、处置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非常贴近实际,演练人员非常投入,态度端正,严肃认真,工作程序规范,演练现场很好地实现了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现场指挥的互动配合。预检分诊与接诊、隔离留观室诊疗与疫情上报、病人转院和消毒处置均严格按照《方案》和各部门职能及程序执行。
⑵演练目的明确效果明显。此次应急演练是对《方案》较为真实的检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为实战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今后不明原因肺炎应急处置提供了指导,达到了规范处置程序、锻炼应急队伍的目的。
三、演练的几点体会
⑴领导重视是关键。中心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演练活动,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领导组织对整个应急演练实施方案做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严格审查,严格要求,至始至终在演练现场指挥。
⑵《方案》学习是前提。演练就是按照《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熟悉掌握《方案》,整个演练过程衔接到位,配合有序,有条不紊,处置比较得当,各项工作都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做到了严谨、高效,实现了方案文本和实际运作的高度统一。
这次演练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我中心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了实战工作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演练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013年6月14日
第四篇:不明原因肺炎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新型冠状病毒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病区分区明确,“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的标识明确,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各种服务流程洁、污分开,疑似或确诊患者由医务人员按照指定路线带人病区。
2、患者进入病房前更换病员服,个人物品及衣服集中消毒,由医院统一保管。
3、确诊患者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疑似患者应单独安臵。
4、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5、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
6、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7、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进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8、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清洁用品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9、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洁,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被服。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0、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
种类和数量、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各类物品消毒应遵照附件一的规定。
11、医务人员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与接触隔离。具体措施包括:
⑴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穿脱防护用品步骤见附件二。
⑵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隔离病房,若需离开隔离病房,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⑶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
⑷严格探视制度管理,不设陪护,必须探视时,应做好必要的防护。
12、患者出院、转院必须进行沐浴或适宜的消毒处臵,更换个人衣服离开病房;个人物品消毒后可带回家。
13、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14、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进行尸体处理。用3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棉球或纱布填塞患者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火葬场火化。
第五篇: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卫生部)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空白处注明“不明原因肺炎”)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6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至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组织本辖区内的专家进行会诊。县级专家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报请地市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做出明确诊断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
地市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做出预警病例诊断,由原报告医院在2小时
内进行订正报告(将原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更改为SARS预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可以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符合SARS预警病例定义中第2、第3种情形的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定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作出预警病例报告。
四、预警病例的排查
发现预警病例后,县级疾控机构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或《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采集临床标本送符合条件的地市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必要时,送国家疾控中心)进行相关检测。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预警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进行SARS或人禽流感鉴别诊断。
五、预警病例的隔离与处理
(一)预警病例的隔离治疗
对SARS和人禽流感的预警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直至明确排除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需要隔离的传染病。
(二)预警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报告后,应立即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登记,告知其自我隔离并每天自行测量体温,一旦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时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预警病例的标本采集、检测
医疗或疾控机构专业人员负责标本采集并填写标本登记表,采集标本时应按照有关规范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1、SARS预警病例的采样:采集标本的种类应尽可能包括病例的血清、血凝块、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尿液和尸体解剖等多种标本,如条件有限,则至少应采集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和血清三种标本。必要时对死亡的SARS预警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并送检尸检标本。
对SARS预警病例应每隔3天采集一次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如果出现阳性结果,立即按卫生部有关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临床上仍无法排除SARS和禽流感的,应持续采样至病例发病后27天(病程两周后,可每隔5天采样一次),检测结果如仍为阴性,则予以排除,并解除隔离。
2、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采样:应采集患者发病后1~3天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发病后7天内的急性期血清以及死亡病例的尸检肺组织、气管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如果出现阳性结果,立即按卫生部的有关要求报告和处理,如果检测结果阴性,临床上仍无法排除人禽流感的,应采集患者发病后2~4周的血清标本,抗体仍为阴性的,则予以排除。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参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暂行)和《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
(四)病例的最后诊断与排除
预警病例一旦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2003-2004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防治工作。
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的,由原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如病例显示有传染性,则继续隔离诊治。
六、职责分工与报告流程
(一)组织结构与职责
1.监测医院
由医院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控制科)组织内科(呼吸)、儿科、传染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预警病例
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预警病例进行标本采集或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预警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预警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预警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报告的预警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报告的预警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指导监测医院对预警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按时送省级实验室或有条件的地市级实验室
及时将预警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医院
定期对监测医院相关科室进行预警病例的主动搜索
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分析
2)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定期对辖区内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开展预警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反馈实验结果
各省首例病人得出实验室阳性结果后,需将同份标本送国家参比实验室进行确认 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定期对监测医院、地市级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组织对各省监测专业人员的培训
组织对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负责各省人禽流感和首例SARS病例的实验室确认工作
对各省实验室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管理、维护全国数据库
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3.卫生行政部门
1)卫生部:组织实施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
2)各省卫生厅:组织实施本省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
3)市、县级卫生局:
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质量评估等
接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临床、流行病学、检验等相关专家会诊、调查、分析
一旦出现SARS和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卫生部有关方案开展防治工作
(二)诊断、报告流程
预警病例报告、诊断、处理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同时了解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对象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及住院的死亡病例。
二、报告内容
按照《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件一)的格式和死因推断的有关规范,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包括:
(一)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
(二)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三)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医疗机构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象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三、报告单位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报告程序与时限
(一)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医疗机构指定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按照ICD-10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
(三)医疗机构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
(四)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送交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天完成网络直报。
五、数据审核
报告单位死因编码人员应对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六、死亡信息分析与利用
(一)数据分析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重点分析内容包括:
1.传染病死亡在所有死亡病例中构成。
2.不同传染病死亡在所有传染病死亡病例中的构成。
3.聚集性传染病死亡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分析。
4.对死亡和死因的异常波动进行动态分析。
(二)信息的利用
对在死亡报告数据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七、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系统组成及职责
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系统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以及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
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全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方案制定、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具体任务有:
1.建立医院死亡信息报告网络直报系统,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网络维护和死亡资料分析;
2.制定、修订县及县以上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
3.制定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分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4.汇总、分析死亡资料,编制死亡周报、月报和年报,上报、反馈有关部门。
5.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二)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辖区内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具体任务有:
1.根据国家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和有关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相关报告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开展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制定死因登记报告质控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
5.及时审核数据质量,定期分析死亡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向基层反馈。
(三)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落实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整理、反馈、分析、上报,组织各类监测培训,对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具体任务有:
1.组织辖区内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2.审核、分析、反馈死亡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负责医疗机构送交死亡资料的管理与保存;
3.开展医疗机构死亡漏报调查;
4.定期对临床、防保等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5.对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
6.对辖区内医院报告死亡的异常变化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四)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进行编码,并通过网络上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按规定时限送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4.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八、实施与监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实施,保证监测网络的正常运行;对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要注意已开展死亡原因统计工作地区此项工作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