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传》读书笔记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
在一次考研政治辅导课上,一位老师给我们讲到了邓小平的大智慧,我感到十分震撼。从小到大,我只知道这位伟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他让中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但我却对他是如何让这一切成为现实,这期间邓小平又经历着怎样的历练...这些都一无所知,所以我选择了去读这本《邓小平传》。
该书作者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是英国前驻华大使,他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作者虽说是外国人,我自己也感觉到作者并未打算向读者讲述一个邓小平的神话或史诗。他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解读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并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因此该书在西方同类传记中是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20年,16岁的小平来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
邓小平一生坎坷之多,陷阱之深,挫折之大,但他是怎样经历了“三起三落”而成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呢?我读完这本书后,也大概有了答案。
原因之一:超于凡人的忍耐。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稍遇刺激,就头脑膨胀;仇恨至极,不顾一切去找对方拼命;狂喜之时,则会忘乎所以。而邓小平一生遇
到的比这类事情更多。既有来自枪炮战场上的强烈刺激,也有来自“文攻”战场上的激烈对手。他对反动军阀有过满腔仇恨,对“左”倾领导者有过愤怒之情,对部属犯错误有过痛惜,对党内其他同志蒙受不白之冤有过气愤不平等等。但是,每当此时邓小平都能约束自己的情感,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言行。在遇到刺激的情况下,他都能保持沉着,冷静。他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的力量却坚如磐石。命运给过他公平,顺境,荣誉和欢乐,也给过他厄运,挫折,屈辱和冷酷。他享受过别人的同情,理解,支持和拥戴,也饱尝过别人的嫉妒,非议,批判和打击。他住过高楼大厦,也住过“牛棚”。但是他遇事不怒,含怒不激,所以他能看得很长远,获得成功。
学习邓小平这种坚忍不拔的忍耐力,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一些坎坷,遇到一些逆境,遭到一些失败,这都是难以避免的现象。“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某种意义上讲,磨难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必要的。邓小平是雄才大略的伟人,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磨难,而每一次磨难都使他增加了胆略和智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77年7月,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恢复工作,重新担任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这个消息尽管早在人们的期望之中,而当真正这个没美梦成为现实的时候,大家都异常振奋。只有邓小平还是和之前被贬职或者晋升时的态度一样,不喜不悲,泰然处之。也许这就像他对妻子卓琳所说的那样,一切都会慢慢过去的。耻辱痛苦的日子终将会逝去,同样的,风光快活的时光也会慢慢消逝。心态能保持到如此境界,还有什么坎过不去,什么苦吃不了呢?
原因之二:超凡的军事谋略。
邓小平的军事谋略来源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他战功卓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战争年代,他长期担任一个战略大区的主要领导,积极参与领导了我军从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到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全过程,指挥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显示出独特的作战指挥和治军风格,带出了一支勇于为全局做出牺牲,敢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队伍。他是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军事思想充满着科学求实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实干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讲究实际,注重务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他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不仅善于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且善于对作战实践进行自觉地理论指导,常常看的深,看得远,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体现着变革创新精神。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战胜外来的挑战,关键在于领帅人物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创新能力。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恢弘气魄和超人胆识,做出了一系列超越毛泽东的新的军事战略判断和战略理论,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为国防和军队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1985 年6 月4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根指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一著名的军队“消肿”计划----百万大裁军更是显示出邓小平的创新变革精神和独到的眼光。百万裁军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和平诚意。一次裁军的阵痛,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在全世界赢得了朋友。原因之三:超凡的经济头脑。
民间有句话说的好: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 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还是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路; 或是开辟一条新路。邓小平作出伟大抉择:“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强大动力。
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他以这次视察为契机,进而制定了“不是收而是放”的大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扩大,沿海进一步实现了大开放。
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讲话中他点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层“窗户纸”,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树立了航标,而且也为中央决策层的决策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的思想又有了新的提升,在这种富于实事求是的精神潮流下,人们不断打破“左”的“框框”,冲出“右”的束缚,开始放下包袱,转换
脑筋,不再纠缠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规律的现金经营模式,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最后关于邓小平的功过,我想引用原著中的话来表达一下“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点。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是他领导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样的领袖,可敬,可佩,可爱。
第二篇:邓小平读书笔记
邓小平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种观点的具体表露,则是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真心支持和拥护信仰市场经济的。只是因为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道路,而一旦他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仔细分析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以得出里面包含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不能谈判。把小平同志所讲到的对外原则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人按照契约建立的。国与国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许多原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这一原则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求我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的主权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国家主权的不受侵犯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不被侵犯。国家内政的互不干涉就相当于公民个人的私事或隐私不受干扰。对他人负责,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在法治社会下,这里所说的利益指的是合法的利益。对他人负责,还包括讲信用、守承诺,犯错误后不推卸责任等丰富的内涵。把对自己的负责和对他人的负责合理地结合起来,便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想,这一点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经济的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提出国民经济两步设想,其中第二步也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我国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单是提出这样一项宏伟目标,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落后。小平同志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吸取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提出实现四化必须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而不是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一步到位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决策给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方面许多的启发。比如搞学习、做学问,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制定目标方面,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的具体的小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这样大目标的完成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
第三篇:邓小平读书笔记
我心中的邓小平
最近,阅读了不少有关邓小平的书,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说过的一些经典的话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一个高瞻远瞩的人,同时他是一个敢“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当我们今天再回首过去邓小平的点点滴滴,我们会感到无限的庆幸,正如原苏联的一些人士的感叹:上帝很不公—为什么给他们一个戈尔巴乔夫,而给了中国一个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华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如果说,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那么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里,永远隽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黑格尔曾经说过:谁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把它告诉他那个时代并使之实现,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在20世纪70年代,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理论眼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挺身而出,果断地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而新中国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毫无疑问,邓小平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伟人。
邓小平一生深受“左”倾错误的迫害,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三次被打倒,三次他都奇迹般地复出,他也因此被外国媒体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正是这种传奇式的个人遭遇,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韧的性格。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曾问他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忍耐”。这是多么简短的回答,然而,我们却能从中道出数不清的辛酸、无奈和无限的刚毅和坚强,甚至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也正因为他的“忍耐”,才有了“春天的故事”,才有了天才式的“一国两制”,才有了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积起座座金山„„”这首歌告诉了我们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三天一幢楼”的深圳速度,给特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据有关数据资料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引领中国
人民走向更加美好光辉的未来。
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邓小平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发展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政府都在致力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致力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举步维艰,所以“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充分利用目前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来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
“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后来的中央领导人,更是将“稳定”、“改革”、“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当今,对于台湾的回归问题,中国的南海问题,中国的钓鱼岛问题,国内有很多的愤青说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太过软弱,说现在中国越来越强盛了,没必要再畏畏缩缩,态度要强硬一点,大不了就打一场。打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毁于一旦,意味着中国人民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稳定的社会,稳定的政局,稳定的人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想要动枪动武的时候,想一下邓小平的话,放眼望一下世界,同时回顾一下中国的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离开了稳定,一切都是空谈。
在“稳定”环境中成长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城乡间、区域间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等等。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当我们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邓小平,而想到邓小平就不能不联想到闻名世界,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一国两制”。
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和回归后的继续繁荣,离不开“一国两制”,离不开邓小平的智慧。当时和英国方面谈判的时候,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说法,立即被邓小平拒绝了,“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主权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让步,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主
权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比丧失主权更令一个国家和民族屈辱的事情了。因此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992年,88岁高龄的他南巡视察广东时,深情地眺望对面的香港,他对女儿说:香港回归祖国时,他要踏上这块祖国的土地,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去,哪怕是站一分钟也好。香港于1997年7月1号顺利回归了,而我们的功臣邓小平却未能等到这一天。然而,所有香港人都会记住这位功臣,他已经踏上了这片土地,因为他已经活在了香港人的心中。
邓小平不仅是一位改革者,一位谋略者,他更是一位爱国者。
邓小平曾经多次说过:“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也曾说:“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是的,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对中国目前的诸多现实多么的不满,无论我们是崇尚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我们唯一不能变的是我们的中国心,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以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都以生在中国而感到荣幸,那将是多么雄伟坚固的精神万里长城。
当看到五星红旗在香港和澳门的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当看到“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飞上天的时候,当看到嫦娥一号卫星绕着月球遨游太空的时候,当看到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的时候,当看到祖国日益繁荣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起邓小平,我们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功劳,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世纪伟人,这位深深爱着祖国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第四篇:《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20年,16岁的小平来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在他回国后的四年多时间里,邓小平一直在有生命危险中度过。在西安,邓身兼三职,当时的国民革命运动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分裂成两派。1927年3月蒋介石开始采取分裂行动,展开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清洗运动。大屠杀在南京、广州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些小城镇蔓延开来。这使共产党面临抉择: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与左翼国民党合作以争取和控制他们。5月下雪召开的共产国际常委上决定共产党继续与左翼国民党直接合作,从那以后共产党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处于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
书中以回忆穿插的形式叙述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这样的方法给了人强烈的印象:一个很不起眼的矮小老头坐在漓江的游船上,手里拿着根过滤嘴过分长的烟,还不时地和旁边的人聊着,不知道的人怎么会想到这就是我们中国第二代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呢?镜头一转,出现了30年代的中国,开始讲述邓小平年轻时代在广西的活动: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活跃在历史的舞台!这样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冲击无疑是不小的!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书中讲述的是邓小平回国后在广西时的救国解放活动。邓小平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
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幕,一个老太太讲述邓小平去见当时在农村里工作的一个同志时的情况说:“他当时说自己是邓斌,进去后就说自己是邓小平。”说的口气还好象非常气愤邓小平“欺骗”了她,当时引来了同学的一阵笑声。我想,是不是就是那个时候锻炼的小心谨慎让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走“稳”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带着中国人走上了正确的富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
邓小平在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当时影片还播了在邓小平曾经工作过的房子里发现了一个都是小孔的顶梁,房子的主人把它锯下来交给了国家。那些小孔就是当然为了藏机密文件用的,真是一群聪明的共产党人啊,只有这样有智慧的一群人才可能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带领着中国的苦难人民走走出了黑暗吧!?
书中还介绍了邓小平和他的妻子卓琳的恋爱史,或许在现代人看来那不是恋爱,没有甜蜜的恋情,没有感人的表白,有的只是平实和朴素。邓小平为了中国,为了中国的人民放弃了和妻子一起相守的时
光,放弃了甜蜜的夫妻生活。或许在那个时候看来都是“平凡”的,但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看,那就是“伟大” 的。牺牲精神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的,邓小平这样无私和彻底的精神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领袖,可敬,可佩,可爱。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的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第五篇:邓小平传读后感
读《邓小平传》有感
姓名:倪浩浩
学号:
本书作者:理查德·伊文思翻译:武市红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111250135 [英]1996年
读《邓小平传》有感
印象中对邓小平的记忆停留在几个长长的头衔上,党和国家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等,一系列高高在上的头衔把他推到了至高的地位,灿烂的光环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似乎他一直离我们很远,似乎他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人们敬仰的人。
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的著作《邓小平传》,才揭开了蒙在我眼前的那层神秘的面纱,一个清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邓小平开始出现在我面前,让我近距离的了解了伟人的一生,纠正了我先前的误解。
理查德•伊文思以一个外国人的的视角,用不加修饰的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个山沟沟里小县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的奠基者、开拓者,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磨难,作者一一向我们道来,还原我们一个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现实中的邓小平。
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牌坊村,原名邓希贤,早年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16岁时获得机会到法国留学,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在那里他最早接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后来在那里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活动,并结识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指引下,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的共产主义理念,参加组织了很多罢工活动,在这一阶段他逐渐成长起来,并引起法国当局的注意,不得不回到国内。正如第二章中作者说“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
后来回到国内,邓小平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军旅生涯和政治生涯两个方面:
在军旅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刘伯承领导组建了一支可以和朱毛红军一样名留青史的伟大军队——刘邓大军,他们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敌军心脏,大量牵制了敌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巨大贡献。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在政治方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
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邓小平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每一项伟大成就的背后,都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功,但我们又是否了解他背后的艰辛呢?他在“三起三落”中所经受的苦难,在巨大变故中所保持的淡然,每一个都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需要多么强大的承载力,这都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第一落,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巡视员。后又在6月份又被中央军委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他当时担任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接着,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到了1973年,才恢复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
第三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京许多干部群众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自发地掀起了“天安门运动”。为此,邓小平又被指责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并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到了1977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恢复了职务,并且由此确立了新一代中央领军人物的地位,这是第三起。
三起三落,每一次都是由巅峰跌落到谷底,面对连续严厉的政治打击,若是我们常人,我想一定会精神崩溃,从此不再涉及政治,淡出政治舞台,过上清淡的普通人生活,但是这是邓小平,这是经历过长征,这是伴随革命一起成长的革命家,他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意志消沉,没有脱离政治舞台,因为他始终坚信,黑暗总会过去的,光明的太阳最终会突破层层乌云将光芒洒向中国大地,他在等待时机,在下放撤职期间,他没有徒劳的等待,而是在不断地思考改变中国的方法,他在为将来中国的发展谋道路,就像南宋陆游一样,即使赋闲在家,始终心忧祖国。这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代伟人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忧国忧民的风范。
读完了邓小平传,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给我带来深深地震撼,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的是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邓小平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最佳的榜样,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磨练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敢于直面困难,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