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想新产品战略的实践案例
联想新产品战略的实践案例
揭开扬天品牌的成功路线
拿着说明书,对照图示,王琪按下电脑键盘上的相应按键,硬盘灯一眨一眨地闪了一阵……几分钟之前,由于中了电子邮件传来的电脑病毒,这个机票订售中心的四台电脑均运行缓慢,此时王琪将机器重启之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要搁以前,我就得打电话叫人来杀毒,现在倒省心了,至少没耽误半天时间呢。”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这家订票中心的负责人王琪说。
按以往,电脑无论是感染病毒、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王琪都不得不打电话将附近电脑维修店的技术人员找来,花上时间和金钱来解决办公室里这几台电脑的毛病。
如今她自己就能修好,这得益于她新换了办公室的电脑,新买的电脑具有一键彻底杀毒的新功能,正适合她这样的小企业主。
这种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应用应运而生的电脑,正是联想公司在2005年主推的扬天系列商用电脑。2005年7月5日,联想针对全球中小企业客户需求,推出了由中国研发团队和国际研发团队协力打造的第一款PC产品-扬天系列商用电脑。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联想一款新产品的发布,更意味着其产品战略重点的某种转移。而它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地高调发布其2005年商用台式机的新策略,更是首次将中小企业市场作为2005年度联想中国的主力市场。
联想商用台式营销部总经理刘旦则剑指全球:“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将把扬天推向全球的中小企业客户,它将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
在利润削薄,日趋平淡的PC业,联想此次祭出这一奇招,用意在哪里?收获又如何?市场细分的先机
对于联想集团商用产品营销总监汤捷来说,过去的一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他经历了联想创立扬天品牌,制定进军中小企业市场战略的全过程。
关于扬天产品系列的开发早在一年半前就开始了。
原来联想PC并未进行很严格的细分,只是大致分为消费者与商用客户。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对用户需求了解的深入,联想发现必须对大企业客户与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进行更细致的区隔,提供不同的产品才能适应他们不同需求。同时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之后,“小型商务办公”市场对电脑的需求量正在高速增长,在2005年增长率将达到27.82%,已超过商用电脑平均增长率。且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量高达1200多万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扬天正是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而出现的。
然而中小企业市场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细分市场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其他大部分PC企业的高度重视,甚至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款针对中小企业而专门订制的电脑产品。
问题的矛盾点立刻显现出来,集中在如何分别适应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刘旦称,虽然有许多厂商关注到,但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和满足这个市场,从我们研发扬天开始,机器的设计思路上是不同的,价值链也不一样。这只有依靠专有的产品研发队伍,专业的销售渠道和完整的服务体系才能做到。
“太困难了,几乎没法做。如果从原有的模式把它一拆二,那就需要两套人马,而且联想18个分区的架构又不能变,这意味着联想必须在原来基础上再变出18个分区总经理来。“有那么多人能当总经理吗?这面临的是人力资源上的问题。”汤捷回忆说。
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最终汤捷和其他同事接下了这个使命意味着联想将商用PC产品链中的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进行了分离,两类面对不同客户的营销模式自成了体系。当时联想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传统的产品链已定型,而分拆出新的产品链来,一旦失败了,“这就一定会造成,客户自己本身也混淆了,不知道该买哪种产品了,渠道也不知道
该卖哪个了。”刘旦说。
不过,这次冒险是值得的。总裁陈绍鹏介绍,“我们把一条价值链分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销售、供应链和服务5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分离出大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两种模式。”
扬天品牌即专为中小企业客户量身而打造,这也意味着联想集团的商用台式机策略的重大转变,中小企业市场从而成为2005年度联想中国商用业务的中心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联想对扬天品牌的塑造,率先撬动了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随后,整个PC行业跟着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这种细分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由于对购买对象有了更清晰和专业化的划分,渠道对个人家庭消费者,还有对大客户销售的活力突然激发了出来,不降反升。这种尝试还被前程无忧等单位评选为“2005十佳管理实践案例”。
在进行了产品、渠道、价格体系、推广方式方面的定位和区隔后,联想研发出来的扬天系列产品更标志着联想中国面向个人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大企业客户的三大产品线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
同时,扬天系列电脑还是第一款以中国研发团队为主、国际研发团队协力打造的PC产品,这对刚兼并了IBM的PC业务不久的新联想来说,意义更加非凡。
市场策略收奇效
如何撬动中小企业市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则是最佳出路。联想商用台式电脑事业部产品营销总监曾强说,这是联想客户导向的转变。扬天系列产品的各项功能都是按照中小企业的需求设计的,这也是联想打造柔性企业战略的重要一步。
从产品本身来看,扬天系列商用机具有比较突出的六大特点:一键杀毒、硬盘防震、系统智能恢复、结构设计先进、魔卡安全应用、绿色环保。而在产品MTBF检测中,扬天电脑还能达到6万小时无故障的标准。
单从产品销售模式上来看,扬天系列产品只是联想切入中小企业市场的一个契机,由此推行的模式是联想的一种新业务模式。
它与传统的模式不同,在传统模式中,零售终端卖家用电脑,政府采购卖商用电脑,但是往往忽略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GDP增长几乎有60%来自中小企业。针对此种状况,联想建立了专门的扬天产品项目管理部门,并且利用全国近5000家店面,近2000家经销商来推广扬天系列产品,希望它能全面撬动中小企业市场。
在扬天发布之初,其销售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少数联想渠道商表示,扬天对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品牌,要完成联想“分配”的任务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渠道商对扬天从陌生到接受的过程,联想渠道市场部商用业务总监蔡琦比喻它像一个长跑,“可能前400米是最累的,但只要你熬过那段时间,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最终,多年的渠道积累优势,给了联想将这块市场做大的资本。推出后百日销量过百万,2005年扬天的整体营销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扬天系列商用PC的销量实现了700%的增长,业绩远远超出原来既定的任务量。陈绍鹏说即使在PC历史上的高增长阶段,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相当不易。
而且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客户持币欲购、机器断货的现象。很多经销商称,这种“卖断货”的情况在总体供过于求的PC市场上非常罕见,而且在中小企业市场上更是从未有过。有IT业内人士称,联想对这一市场的深入挖掘极有可能会再次引领和带动中国PC产业的新一轮增长,而在全球范围内上市,也必将在全球的商用PC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推广的实践案例
“我觉得我们在创造一种新的体验,这是以前没有人经历过的。”汤捷称。
他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得意于扬天品牌的设计满足了中小企业客户最苛刻的信息化需求。PC厂商也曾针对中小企业市场制定过战略、投放过产品、发动过营销攻势。但种种努力收效甚微,中小企业市场依旧在大客户与消费者两大市场的夹缝中含糊其词地存在,没有人能从中真正挖到金矿。
仅有前瞻力肯定是不够的。有很好的点子,但却没有能力去实现它,那最终还是无用。而在这方面,联想长期打造的制定品牌营销与产品推广计划后的执行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陈绍鹏说,“我认为出色的„执行力‟一直是联想的一大竞争优势。我们看到了金矿,并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进而转化成联想的业绩。”
扬天新品发布后,联想启动了百日巡展300站的活动,携扬天新产品、以及联想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走进中小企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但联想却能把新产品的“影响”扩展到那里。陈绍鹏本人还亲自督阵,参与了联想扬天在如蚌埠等三、四线城市的发布。
在扬天的发布战略中,联想采用了手段丰富的整合营销战法,并在全年的宣传攻势中有步骤地启动每一级行动,第一季度启动了“春雷行动”,举办了“千万台产品下线仪式”;第二季度,随着2005年7月扬天新品在京沪穗渝四地同期上市,打响市场攻坚战;发布“扬天远航计划”;携手合作伙伴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并且在年度最受中小企业瞩目的中博会上,发布了扬天最高端的A系列产品。岁末,扬天又进行了“购买扬天,相约意大利冬奥”的活动。整整一年里,扬天的市场宣传有步骤的有节奏的一步一步进行。
成长计划支点
近年来,关于对中小企业市场,全球的各大PC厂商都觊觎已久,如何真正融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这块“寒冰”?一些跨国IT巨头早针对中小企业市场发布了战略布局,而联想对这一块市场也从未放弃,但2005年对扬天品牌的周密策划及推出,则宣告了对中小企业市场的高调进占。
对此联想用了“成长引擎”、“成长桥梁”和“成长护卫”这三个支点来支撑扬天对中小企业用户信息化的解决之道,这就是联想扬天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成长计划”。该计划从产品、渠道、服务等环节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价值链的解决方案”,以切实满足中小企业市场需求。首先,定位于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实需求的“成长引擎”,便是联想研发团队打造出来的具有“国际级水准”的商务应用利器——扬天电脑。
作为联想实现国际化之后第一款针对中小企业客户量身定制的商用PC,扬天充分展现了联想作为全球PC领先品牌的技术创新实力。不同于一般商用PC的是,扬天系列商用PC,是联想研发部门结合IBM的PC基础专利技术打造而成,不但强化了品质与可靠性,同时增添了一系列契合中小企业应用的实用功能——“全球首款一键彻底杀毒电脑”、“全球首款系统自修复电脑”和“全国首款硬盘防震电脑”等20项国际、国内专利技术的应用,“扬天”一经发布便在业界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了产品扬天PC的问世之后,当务之急,是构建出为中小企业所信赖——同时又能使厂商及时把握到客户需求的销售渠道。这就是说,联想要在中小企业用户与渠道之间,搭建起“成长桥梁”。这也就是“成长计划”中的第二个支点。
联想扬天将通过渠道加强与中小企业用户“面对面”的沟通,持续提升服务中小企业客户的能力。
其次,由分销商提供的资金流与物流支持将使终端渠道更专注地致力于客户的经营与维系,“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再通过IT咨询师计划、CEO特训营等培训项目,联想“计划在2005年内培养认证9000名大联想销售工程师”;同时,还将建立严格的游戏规则,通过18个分区,对渠道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一句话,联想会进一步加强对渠道的扶持
力度,使后者更具规范化、更具战斗力。这样,联想作为制造厂商发挥出了整合的作用,将自己与销售渠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渠道的问题解决之后,提供及时的服务则成为“成长计划”中的第三个支点——“成长护卫”,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一直以来,联想的服务品质都得到了广大商用及家用客户的由衷信赖,这也是联想品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一大特质。
当前,联想已建成国内惟一获COPC黄金标准认证的呼叫中心,拥有350个座席、500名咨询服务工程师。能够保证7×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拨打免费的800电话解决大部分基础应用问题,遇到难解的问题,呼叫中心也可在与客户接触的第一时间内统一调度全国服务资源,为其提供满意的上门服务。
服务网络方面,联想在全国部署了700余家标准统一的连锁维修站,3000多名三包认证工程师已将业务覆盖到5-6级城市,„阳光服务‟真正无处不在。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PC市场,联想的扬天系列及助力中小企业的“成长计划”意义深远,成长型中小企业这一用户群金矿开始被真正挖掘出来。
谋划全球市场
联想扬天的横空出世,战绩骄人,但依然面临强有力的竞争者,联想以扬天系列商用台式机作为角逐国际市场的支柱产品,而把中国区称为联想的首要战场,并将战场分布到全球各个地方。作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厂商,联想此次显示了其作为一家跨国企业的雄心。陈绍鹏说,“联想将动用整个集团的资源去服务全球中小企业市场。”
诚然,在占领国内市场方面,联想有着庞大密集的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三级以下市场,具有戴尔等其他厂商不可比拟的渠道优势,比如其为了扬天产品和“成长计划”的推广,在全国100个城市举办100场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巡展,这种推广规模就不是一般对手能够做到的。
而对于国内的竞争对手,联想扬天优势也是无法并肩的。按汤捷的说法,“我们有他们不具备的竞争力,并创造了一种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模式。不单如此,由于对三大客户群划分清晰,业务互无交叉冲突,即便是在个人电脑和大客户业务上,联想2005年的战绩也极为不俗,两块业务都出现了飞速的增长,“竞争对手在这上面损失得越来越快,压力将越来越大,在各方面的产品都面临我们集中的进攻。”汤捷称。
目前在国内市场,联想的商用PC用户分布从政府到教育行业,从大客户到中小企业,基本全面覆盖,市场份额一直都保持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份额,这个优势已经保持了连续7年。
扬天品牌的成功,使联想在中小企业市场蛋糕中取得了更大的份额,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从24%猛增到了32%,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商用PC的大旗,已经由扬天品牌接了过去。业界有评论指出,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度耕耘和战略性的投入,以及对IBM全球PC业务的成功整合,是联想扬天在2005年取得极大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前者是掘开中小企业“冻土”,确立了品牌的优势,后者则是联想产品在技术、品质等层面全面超越竞争对手。而扬天品牌在2006年如何走向国外,随着新联想的国际化步伐征战全球,是否能像在国内市场一般攻城掠地,写下新的历史传奇?正是世人对联想下一个期待的结果
第二篇:战略管理学-联想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学作业—东风股份营销班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与联想未来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评析: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是一次同行业间不同层级的公司并购——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并将承担5亿美元的净负债。在多元化战略上举步维艰的联想正处在叉路口,同时在国内市场,正遭受劲敌 DELL的有力的挑战。联想开始转变战略,以“收缩阵线,专注PC”为战略方向指导下,联想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根据德鲁克的“企业成功并购五法则”,我们对联想此次国际化并购决策进行评析:
(1)收购必须有利于被收购公司
IBM的 PC部门近年来颓势,对于IBM公司来讲是十分头疼。尤其2003年 PC部门的销售营收为95.6亿美元,但净亏损却高达2.58亿美元。IBM公司卖出它的全球PC业务,可摔掉包袱,并获取资金专注自己的服务器等业务,这样来看是有利于IBM公司的发展。(2)须有一个促进合并的核心因素
购并双方存在极强的资源互补性。IBM PC部门在技术、品牌、市场网络、经营管理团队方面有优势但在财务及经营成本上背负沉重包袱;联想则拥有很大的中国PC市场、高效的运营平台作为自己强有力的后盾,这一切构成了此次并购的基础。对促进此次并购的主要核心因素。
(3)收购方必须尊重被收购公司的业务活动
整个漫长谈判过程中联想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质谈判前,联想找了不少IBM的员工谈话,发现收购后联想会国际化的心态去管理新公司,而IBM的员工还是愿意从IBM离开进入一家新的公司,同样也会很愿意接受联想。联想的谈判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的。在联想的内部,并购所涉及到的部门,包括行政、供应链、研发、IT、专利、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部门均派出了专门小组全程跟踪谈判的过程。
(4)收购公司必须能够在一年内向被收购公司提出上层管理方案
在管理层方面,联想在IBM原有的管理团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在品牌管理方面,新的联想在五年内有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具体上讲,在18个月内可以使用IBM的品牌,18个月后采用IBM和联想双品牌,到五年后再打联想品牌。
在营销管理方面,整合原有联想和IBM在中国市场上的渠道体系。(5)在收购的第一年内,双方的管理层均有所晋升
在联想宣布并购的同时,联想也宣布高层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人联想集团的新CEO,杨元庆则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6)国际化战略给联想公司带来的收益
通过联想国际化战略,为联想带来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①增强市场力量;②越过市场进入障碍;③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④提高了联想的品牌价值。
(7)国际化战略对联想公司的不利影响
联想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后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预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
二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
战略管理学作业—东风股份营销班
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三是品牌风险。联想企业现在在国际上的品牌还需要大量的提高,如何让联想脱离IBM是联想的当务之急。
(8)联想集团品牌国际化进程的SWOT 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联想集团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加速了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凸现了其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
1、优势
联想集团的优势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得到全面的提升。并购完成后,联想年销售额将超过1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居戴尔和惠普之后。联想可以充分利用IBM 先进的技术支持、管理资源和经验、销售队伍、分销渠道。这些资源是IBM 这个蓝色巨人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联想通过并购可以迅速增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优越条件可以为联想成为国际化集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使联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国际声誉。
2、劣势
并购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联想集团为此次并购付出巨额代价。联想集团以6.5 亿美元现金和6 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此外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还有5亿美元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高层表示5年服务方面的支持绝对是不能够免费的,这又增加了并购成本。联想为这次并购几乎倾其所有。另一方面,缺乏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国际化企业的经验。联想在我国市场上具有本土化优势,熟门熟路。但兼并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可能会“水土不服”。
3、机会
并购IBM全球PC业务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联想近年来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曾遭挫折。“国际化的联想”是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成为联想实现志向的机遇。虽然国外客户以狐疑眼光看待联想,但联想已为世人关注,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联想并购后将把IBM 在全球知名的”THINK”品牌笔记本电脑业务、联想品牌和对客户的高品质服务与支持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遍及全球160 个国家的庞大分销网络和全球认知度。同时,联想有望凭借并购做大做强,跻身全球500 强行列。并购后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份额将达三分之一,新联想将上升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9%,仅次于戴尔的16.7%和惠普的16.2%。此次并购不是简单“收购”式的买卖行为,而是一种战略联盟合作,将以强大的品牌优势、多样化的产品、领先的研发能力覆盖全球PC市场。新联想抓住了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4、威胁
并购后,联想集团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戴尔和惠普等竞争对手。IBM的PC业务被并购后,其忠实用户也许会改换门庭,投奔戴尔和惠普,联想将要面临戴尔和惠普的猛烈攻势。对于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对手而言!现在是一个大挖墙脚,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机会少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做后盾。并购后的联想能否强大起来,还需要市场的考验。
总之,并购后的联想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失败的风险与成功的可能相当。联想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修炼品牌国际化战略和经营管理内功,扬长避短,战胜逆境,实现整合的最佳效果。
联想未来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之后,按照什么方向和战略去发展,决定着联想能不能充分利用得到的资源。按照麦克波特的竞争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无非采用三种方式,第一是低成本竞争,谁的规模最大,成本最低,谁就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巨无霸;第二是差异化竞争,就是做别人
战略管理学作业—东风股份营销班
没有的东西;第三就是细分市场,在一个细分的市场里做得非常深入。从这三种竞争方式,可以演化出三个方向,也产生三种企业,即运营卓越型,产品领先型和客户至上型。
众所周知,IBM的PC产品性能在界内是最好,它拥有世界最好的研发团队,在被收购以前IBM拥有PC业最高的毛利率,但是却处于亏损的地步。我们可以从IBM的历史看出这个蓝色巨人从来都是在一个高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在运行着自己的公司。IBM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所以不得不始终寻求行业中利润最丰厚的领域,我们也可以从出售PC看出,说是全面向服务转型,放弃制造,那么为什么还保持利润丰厚的服务器生产,可以说不善于成本控制一直就是IBM的运营软肋。
然而,新联想下一个战略重点是要快速在新兴市场(印度、俄罗斯、中东、非洲)中跑马圈地,对于新兴的市场类似与中国多年前的市场状况,联想有比较熟悉的操作模式与运作方式,从联想的上次的组织调整布局也可以看出联想的把开源的重点恰恰放在这个地方。虽然重点不是成熟的市场中,但是这并不是说联想放弃成熟市场的拓展,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的捕杀对于联想而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联想下一阶段的战略根本不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调整,而是加大力度在新兴市场上跑马圈地,并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净利润率。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开拓新的市场都是非常残酷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投入的。但是做好了市场拓展却不一定会提升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只有在做好了企业运作的成本控制,才有可能大大提升出来。
1、强化品牌整合营销
联想作为国内最代表性的IT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已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品牌营销方面也保持着与国际品牌营销思想的及时交流。自2003年以来的品牌结构调整,更加明确的品牌整合营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联想在品牌整合营销方面已经收获良多。所以现在应该继续强化品牌整合营销,充分把握品牌整合营销的精髓,自中央到各区域,涵盖各业务面,强化贯穿,充分发挥“整合”的力量。
2、品牌营销抢占高起点
在企业形象传播中,企业形象及其信息每一次出现的“场合”就是其制高点,出现的“场合”会对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像一个产品的广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与出现在地方电视台,对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联想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应走的“客户至上”与“运营卓越”相结合道路,并且开发出适合新兴市场需要的产品。联想的品牌国际化进程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发展具有操作性的借鉴意义,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应该是整个中国IT 产业。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战略证明了中国企业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向颠峰发起冲击。但是,在此品牌国际化进程中联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2011
东风股份营销班 赵晓玲
第三篇:战略管理学-联想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学作业—东风股份营销班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与联想未来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评析: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是一次同行业间不同层级的公司并购——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并将承担5亿美元的净负债。在多元化战略上举步维艰的联想正处在叉路口,同时在国内市场,正遭受劲敌 DELL的有力的挑战。联想开始转变战略,以“收缩阵线,专注PC”为战略方向指导下,联想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根据德鲁克的“企业成功并购五法则”,我们对联想此次国际化并购决策进行评析:
(1)收购必须有利于被收购公司
IBM的 PC部门近年来颓势,对于IBM公司来讲是十分头疼。尤其2003年 PC部门的销售营收为95.6亿美元,但净亏损却高达2.58亿美元。IBM公司卖出它的全球PC业务,可摔掉包袱,并获取资金专注自己的服务器等业务,这样来看是有利于IBM公司的发展。
(2)须有一个促进合并的核心因素
购并双方存在极强的资源互补性。IBM PC部门在技术、品牌、市场网络、经营管理团队方面有优势但在财务及经营成本上背负沉重包袱;联想则拥有很大的中国PC市场、高效的运营平台作为自己强有力的后盾,这一切构成了此次并购的基础。对促进此次并购的主要核心因素。
(3)收购方必须尊重被收购公司的业务活动
整个漫长谈判过程中联想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质谈判前,联想找了不少IBM的员工谈话,发现收购后联想会国际化的心态去管理新公司,而IBM的员工还是愿意从IBM离开进入一家新的公司,同样也会很愿意接受联想。联想的谈判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的。在联想的内部,并购所涉及到的部门,包括行政、供应链、研发、IT、专利、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部门均派出了专门小组全程跟踪谈判的过程。
(4)收购公司必须能够在一年内向被收购公司提出上层管理方案
在管理层方面,联想在IBM原有的管理团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在品牌管理方面,新的联想在五年内有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具体上讲,在18个月内可以使用IBM的品牌,18个月后采用IBM和联想双品牌,到五年后再打联想品牌。
在营销管理方面,整合原有联想和IBM在中国市场上的渠道体系。
(5)在收购的第一年内,双方的管理层均有所晋升
在联想宣布并购的同时,联想也宣布高层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人联想集团的新CEO,杨元庆则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
(6)国际化战略给联想公司带来的收益
通过联想国际化战略,为联想带来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①增强市场力量;②越过市场进入障碍;③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④提高了联想的品牌价值。
(7)国际化战略对联想公司的不利影响
联想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后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预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
二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
1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三是品牌风险。联想企业现在在国际上的品牌还需要大量的提高,如何让联想脱离IBM是联想的当务之急。
(8)联想集团品牌国际化进程的SWOT 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联想集团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加速了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凸现了其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
1、优势
联想集团的优势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得到全面的提升。并购完成后,联想年销售额将超过1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居戴尔和惠普之后。联想可以充分利用IBM 先进的技术支持、管理资源和经验、销售队伍、分销渠道。这些资源是IBM 这个蓝色巨人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联想通过并购可以迅速增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优越条件可以为联想成为国际化集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使联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国际声誉。
2、劣势
并购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联想集团为此次并购付出巨额代价。联想集团以6.5 亿美元现金和6 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此外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还有5亿美元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高层表示5年服务方面的支持绝对是不能够免费的,这又增加了并购成本。联想为这次并购几乎倾其所有。另一方面,缺乏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国际化企业的经验。联想在我国市场上具有本土化优势,熟门熟路。但兼并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可能会“水土不服”。
3、机会
并购IBM全球PC业务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联想近年来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曾遭挫折。“国际化的联想”是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成为联想实现志向的机遇。虽然国外客户以狐疑眼光看待联想,但联想已为世人关注,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联想并购后将把IBM 在全球知名的”THINK”品牌笔记本电脑业务、联想品牌和对客户的高品质服务与支持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遍及全球160 个国家的庞大分销网络和全球认知度。同时,联想有望凭借并购做大做强,跻身全球500 强行列。并购后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份额将达三分之一,新联想将上升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9%,仅次于戴尔的16.7%和惠普的16.2%。此次并购不是简单“收购”式的买卖行为,而是一种战略联盟合作,将以强大的品牌优势、多样化的产品、领先的研发能力覆盖全球PC市场。新联想抓住了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4、威胁
并购后,联想集团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戴尔和惠普等竞争对手。IBM的PC业务被并购后,其忠实用户也许会改换门庭,投奔戴尔和惠普,联想将要面临戴尔和惠普的猛烈攻势。对于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对手而言!现在是一个大挖墙脚,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机会少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做后盾。并购后的联想能否强大起来,还需要市场的考验。
总之,并购后的联想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失败的风险与成功的可能相当。联想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修炼品牌国际化战略和经营管理内功,扬长避短,战胜逆境,实现整合的最佳效果。
联想未来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之后,按照什么方向和战略去发展,决定着联想能不能充分利用得到的资源。按照麦克波特的竞争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无非采用三种方式,第一是低成本竞争,谁的规模最大,成本最低,谁就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巨无霸;第二是差异化竞争,就是做别人
没有的东西;第三就是细分市场,在一个细分的市场里做得非常深入。从这三种竞争方式,可以演化出三个方向,也产生三种企业,即运营卓越型,产品领先型和客户至上型。
众所周知,IBM的PC产品性能在界内是最好,它拥有世界最好的研发团队,在被收购以前IBM拥有PC业最高的毛利率,但是却处于亏损的地步。我们可以从IBM的历史看出这个蓝色巨人从来都是在一个高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在运行着自己的公司。IBM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所以不得不始终寻求行业中利润最丰厚的领域,我们也可以从出售PC看出,说是全面向服务转型,放弃制造,那么为什么还保持利润丰厚的服务器生产,可以说不善于成本控制一直就是IBM的运营软肋。
然而,新联想下一个战略重点是要快速在新兴市场(印度、俄罗斯、中东、非洲)中跑马圈地,对于新兴的市场类似与中国多年前的市场状况,联想有比较熟悉的操作模式与运作方式,从联想的上次的组织调整布局也可以看出联想的把开源的重点恰恰放在这个地方。虽然重点不是成熟的市场中,但是这并不是说联想放弃成熟市场的拓展,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的捕杀对于联想而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联想下一阶段的战略根本不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调整,而是加大力度在新兴市场上跑马圈地,并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净利润率。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开拓新的市场都是非常残酷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投入的。但是做好了市场拓展却不一定会提升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只有在做好了企业运作的成本控制,才有可能大大提升出来。
1、强化品牌整合营销
联想作为国内最代表性的IT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已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品牌营销方面也保持着与国际品牌营销思想的及时交流。自2003年以来的品牌结构调整,更加明确的品牌整合营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联想在品牌整合营销方面已经收获良多。所以现在应该继续强化品牌整合营销,充分把握品牌整合营销的精髓,自中央到各区域,涵盖各业务面,强化贯穿,充分发挥“整合”的力量。
2、品牌营销抢占高起点
在企业形象传播中,企业形象及其信息每一次出现的“场合”就是其制高点,出现的“场合”会对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像一个产品的广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与出现在地方电视台,对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联想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应走的“客户至上”与“运营卓越”相结合道路,并且开发出适合新兴市场需要的产品。联想的品牌国际化进程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发展具有操作性的借鉴意义,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应该是整个中国IT 产业。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战略证明了中国企业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向颠峰发起冲击。但是,在此品牌国际化进程中联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2011东风股份营销班赵晓玲
第四篇:联想国际化战略
联想国际化的过程与启示
联想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样本,其国际化过程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
柳传志在创办联想的那天起,就立志把联想办成一家伟大的国际化公司。柳传志说道:“在我和杨元庆共同的心目中,联想一定要办成一家伟大的国际公司。”早在1998年柳传志就着手“联想三部曲”: “第一步先在海外建立一个贸易型的公司,用以积累资金、了解市场,并寻求开发的突破口;第二步建立一个集研究、生产和销售的技、工、贸一体的跨国公司;第三步是把它规模化。”1988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香港联想公司。柳传志在1989年12月联想集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创办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产业》中说道:“所谓瞎子背瘸子,即取其优势互补之意。香港联想公司是三家合资公司,它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是三家优势组合而成。其中香港导远公司熟悉当地和欧美市场,有长期海外贸易的经验;另一家中国技术转让公司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和坚实的贷款来源。我们就算所公司的优势就在于技术和人才实力,在香港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其实,国际化就是一个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的过程,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在1988年做HP在中国的代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国际化了,联想在代理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怎么去做财务控制,怎么样去管理销售渠道。这种决心一直至今,2009年柳传志临危复出,坚定地指出:“联想走国际化这条路绝对不会动摇。”他承认,“可能不仅仅是联想,凡是现在走国际化道路的走得都非常艰难。”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最基本的是国内市场,这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如果有可能形成自由品牌的企业,我觉得能作为国际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会有更大的贡献。因为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之中,很多仅仅是以贴牌出口的方式,这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方式。但是当中国自己的内需占了更大比例之后,哪怕是贴牌的方式,最后成为品牌出口的方式也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路。”
实际上,国际化也是联想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联想当初要到香港就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面对计划经济的限制,柳传志坦言“我们无法越过这个障碍(指生产许可证)。我们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香港作为当年中对外的唯一窗口,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跳板。如果没有这一步,联想可能像很多当年的企业在中关村永无出头之日。
国际化的基础:国内为主
联想虽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头羊,但是不得不说,联想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1996年联想战略提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为主”。2001年4月,杨元庆接班,柳传志说“国际化可以提,但要往后压。”在2002年丹佛国际管理科学会上,柳传志谈到了联想实现国际化战略首先要立足本土市场“联想既然有中国这么一个广阔的本土市场,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积蓄力量,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再进入国际市场。„„联想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市场,优势在于中国人最熟悉中国市场。”2003年5月柳传志接受央视《对话》节目的采访中说“其实内地市场已经国际化了,就是国际上的大企业纷纷在争内地市场,我们在内地市场的份额当时占百分之十几吧,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集中兵力把在内地的品牌做好,把中国的土地耕耘得更透彻。于是我们就收缩了力量,集中做这块。”
不但在收购IBM之前联想有这般冷静的头脑,在联想的国际化已经初步成功之后,联想仍然强调国内以及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柳传志认为:“今天的联想在国际经济困难时期把根据地底盘站得更稳,就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站得更稳,天气一转暖立刻就能大规模地向发达国家市场进攻,向新的领域进攻。”为此联想专门组建了 “新兴市场集团”。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东盟、印度、土耳其、东欧、中东、巴基斯坦、埃及、非洲、俄罗斯及中亚)PC 的普及率低,市场空间大;经济发展快,需求旺盛;品牌认可的建立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联想本身就是从中国这样一个最典型的新兴经济体成长起来的公司,可以有效地将国内成功经验移植到国外新兴市场中去。通过有效运用在国内证明已经非常成功的 “大联想”模式:发展核心渠道,通过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最后形成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 “大联想”渠道体系,联想实现了国内成功经验在国际新兴市场的成功运用。2009/2010 第三财季,联想在新兴市场的综合销售额为 8.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3%,总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52%,其中俄罗斯、亚太区、中东及土耳其的增长尤为强劲。2009/2010 第四财季,联想新兴市场个人电脑销售额同时增长高达 95%。事实上,以国内为主正是联想国际化的最大的资本。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开始时都是亏损的,国际化能走下去,主要还是因为能得到国内市场的利润的补贴。华为、海尔如此,联想也不例外。联想在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后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高达2.45亿港元,如果不是北京联想资产的注入,可能香港联想就此夭折。在收购IBM之后,又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联想在2008年亏损2.26亿美元。在这样的亏损面前联想能坚持下去,着实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高贡献度。
国际化的大提速:收购
2001年 4 月,联想宣布实施多元化战略,从原来的单一 PC业务逐步扩展到消费类信息技术设备、商用类信息技术设备、手持设备、信息运营、IT 服务、部件合同制造等六大领域,但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联想最终在 2004 年 7 月采取收缩战略,联想多元化的六大领域,除了 PC 与手机,全面放弃。多元化的失败,从另一种意义上促使联想更快国际化。2005年5月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后,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的诞生2005年8月份,联想集团对外公布了截至05年6月30日止的第一季度业绩。联想并购首季度获得赢利,在主要新兴市场表现强劲,同时新收购的个人电脑业务亦获得增长。
联想收购IBM实际上并不是心血来潮,也并非外界所评论的“豪赌”。柳传志曾经对收购案做过这么一个评估,他发现并购双方的工作语言是共同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一个层次。“第一,他们做的事情我们全懂,我们做的事他们也全懂这就给我们奠定了业务整合的基础。第二,双方的业务是互补的,这减少了碰撞的机会。这点非常重要,大家知道HP和康柏整合,非常大的困难是双方有冲突的业务如何协调。两家原本都在欧洲市场做,合并之后欧洲原有市场人员马上要裁一半,如何进行,是个很大的麻烦。但这个问题在联想和IBM就不存在。IBMPC部门的发展受到总部的战略限制,总部的战略是发展软件和服务业,要PC为这个战略服务,因此它的PC只卖给大客户。这跟联想的发展战略正好是互补的,联想在中国消费类市场绝对占第一位。IBM的主要客户在欧美,联想的主要客户在中国,从这个角度讲是互补的。另外IBM最擅长的高档笔记本,联想最擅长的是台式机。这样总的看来,双方从业务关系上也是互补居多。”
这次收购,IBM甩掉了自己的亏损部门,联想也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柳传志谈到:“联想并购IBM买到了什么?我们买到了三件东西,第一个就是买到了牌子。第二点就是买的技术,主要的技术是笔记本电脑的开发技术。第三样的东西就是买了一个国家公司的管理框架。”联想集团以12.5亿美金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品牌,并完全获得了“Think”商标和相关技术。柳传志认为“我们曾经估算,IBM著名的笔记本ThinkPAD品牌,如果要联想集团自己培养,砸进去10亿美元可能都不够。”联想花钱买到了三件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联想没有丢掉自己的本色。2005年柳传志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道“那么,为什么在IBM亏损的PC业务到我们这儿能赚钱?最重要的原因是,IBM的战略中,以高举高打的服务业为主,奉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导致PC业务的成本太高;而制造业本身不是一个高举高打的行业。制造业说难听点儿,是一个毛巾拧水的行业,成本要一滴一滴地拧出来,而这些都是我们所擅长的。”柳传志认为,IBM做PC,相当于穿着西装炸油条,本来炸油条的利润就低,还要花高价去干洗西服,成本太高,所以不赚钱。而联想集团是穿着工作服炸油条,成本低。利润一样,谁能控制成本,谁就能赢利。
2006年10月份,联想在ThinkPAD笔记本屏幕右下方增加了Lenovo标志。2008年奥运会前就提前去掉了ThinkPAD前的IBM标志。以此为标志,柳传志认为联想的国际化比预期要好。“在我们并购IBMPC业务以前,联想集团大概是29亿美元的收入,电脑销量是400多万台。并购以后呢?全年销售额应该差不多达到170亿美元,电脑销量大概有2000多万台。所以,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市场是非常丰厚的,但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
赞助奥运:国际化就是打响品牌
Think被收购以后,品牌由中国人拥有,客户对于品牌的信任度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当时联想研究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建立了两个总部(分别位于中国和美国),同时保证CEO是国际人士,并请IBM的销售人员重新拜访了所有的大客户,说明了联想的情况。这都保证了当时Think的销售量并没有受到更大的冲击。事实上联想在2005年5月到2006年初实施双轨制,联想品牌和IBM各自为政,联想没有急于推广自己的品牌。真正让联想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是赞助奥运会这个决策。
2004年3月26日,联想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柳传志是这样评价这次合作的:“收购后的18个月,在国外市场使用IBM的品牌,然后是双品牌,并逐步过渡到自己的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这给了联想一次品牌国际化的很好的时机。”2005年6月,联想打印机在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参与下,又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秀的产品性能,一举中标国际奥委会指定电视转播公司NBC采购大单,为NBC转播2006年都灵冬奥会服务,承担现场和后台打印任务。2006年2月都灵冬奥会开幕,联想以零故障的优异表现,成功支持都灵冬奥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2007年4月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联想集团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合作伙伴。同时,由联想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方案,历经北京奥组委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联想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家源自中国的奥运会火炬接力合作伙伴。联想是否能够成为下一个三星,我们难以预测,因为实际上两家企业并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联想在经历几次承担奥运会的现场和后台打印任务后,不仅使消费者对联想品牌更熟悉、质量更肯定,也使联想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也使联想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更有信心。
企业的国际化最重要的人才的国际化
在对IBM的收购中,柳传志有自己的顾虑:“联想以前的CEO杨元庆,在合并之后,将要当主席,由IBM原有人员选拨一名做CEO。习惯了做CEO的杨元庆是否习惯做主席使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杨元庆有很多优点,做事情的感觉非常好,但人比较固执,他能否和新CEO进行很好的配合?”联想在收购了IBM后的确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面对IBM的企业文化和人员。后来在处理这个顾虑时,联想在收购后的第一时间确定由IBM个人系统集团的资深副总裁斯蒂芬沃德出任联想新的CEO,最大程度的稳定了队伍。而在沃德卸任之后,联想聘请原戴尔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为联想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后来,柳传志谈到了当初的考虑,“2005年阿里梅奥任CEO,是因为联想刚刚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一个世界性企业,中国人一来就担任CEO可能会不适应,所以由阿里梅奥来担任,当那些业务技巧学到手以后,最终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来担任这个职务的,阿里梅奥只是一个过渡。”柳传志在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说道:“让杨元庆先当董事长,接受国际化的锻炼,几年以后再回到他熟悉的CEO岗位上,是在并购之时就布置好的一个很大的弯。并购之前我们就提出,并购后,一是要把业务做上去,二是中国人最后要担任CEO。这个想法当时没有对外讲,但最高层心里都是明白的。”在其他的职位的任命中,联想也希望更多IBM的更多的人进入。因此柳传志谈到“在并购IBM PC的时候,我们确定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所以没有直接用杨元庆做CEO。”
金融危机爆发后,联想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性:关键时候必须要有自己人。柳传志就认为“假如金融危机不来的话,我觉得联想也会遇到麻烦,因为背后还有比较大的管理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短期行为。股份制企业完全市场化后,企业董事会中没有什么大的股东,完全由独立董事担任,他们尽忠尽职地看住企业的管理层是不是真的不损害股民利益,但不会去想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会以主人的身份来治理企业,这就很有问题。”事实上,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实质却是管理问题,联想并购 IBM PC 业务后,两任的总裁都是外籍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优点是专业,而且敬业,但缺点在于他们更在乎企业当前的业绩,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这种局限性在联想的发展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联想并购 IBM PC 业务后,面临着消费类客户快速增长的局面,急需尽快改善业务结构,由 IBM 的过去完全关注商业客户向更多关注消费类客户转变,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投资,一是针对消费类客户开发产品,二是建设支持消费类客户的 ERP 系统,投入的资金需要 5 亿到8 亿美元。但由于投入之后,利润会减少,职业经理人的成绩在当时就不容易显现出来,因而拒绝这方面的投资,从而为联想后来的亏损埋下了伏笔。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在利用国际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才能和防范其短视行为间寻求一个平衡,是我国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丝隐忧:后柳传志时代联想怎么办?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2011年11月2日下午,联想集团宣布,67岁的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他的接班人杨元庆将出任公司CEO兼董事长,调整自2011年11月3日起生效。外界对柳传志这次卸任抱有一定的怀疑,因为这个并不是他联想征程当中的第一次交棒。柳传志先是在2000年的时候离任联想CEO,而后又在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离任董事长,把公司交到了杨元庆的手中。然而到了2008年年底,由于金融危机和公司内部问题,联想集团的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下滑,11个季度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超过9000万美元。在包括日本、印度等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业务增长缓慢。业绩的下降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担忧。里昂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联想2008-2009财年将亏损2.35亿美元,将联想集团的评级保持为“售出”。2009年2月5日,柳传志回归联想集团,重新出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联想集团的精神领袖,纵观联想的发展和国际化历程,可以明显看出作为企业精神领袖的柳传志在其中的绝对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他复出之后,更是力挽狂澜,迅速稳定住了联想的颓势,联想才就此度过又一次难关。不必讳言,这次稳定局势实际上主要仍然是依靠国内市场的恢复,也就是说联想的国际化实际上是暂时停滞了。日后,联想离开了这位长袖善舞、睿智的长者,它的国际化也就更让人增添一丝忧虑了。
参考文献
[1]元轶著:《柳传志谈管理》,海天出版社2009年版。[2]姜美芝著:《向联想学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3]林军著:《柳传志管理日记》,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五篇:案例--联想案例
联想集团一年内扭亏为赢靠的是什么?
2008年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联想集团08/09财年第三季度爆出了亏损9400多万美元的纪录;当年第四季度,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当年亏损2.26亿美元,创下联想历史上最高亏损纪录。2009年2月5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接替威廉。阿梅里奥重新担任CEO,并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层调整。“老帅复出”,要想把联想这艘有着数万职工、产品与市场遍布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巨轮带出亏损的泥潭,自然是挑战重重、前途叵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柳传志在“复出”之后不久,就公开宣称:一年之内实现扭亏为盈。结果是,2009年11月,联想集团发布2009/1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当季实现净利润5308万美元,结束了三个季度的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后,联想集团再次缔造了持续高速成长的传奇,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联想集团已经连续10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的厂商,并连续12个季度超越整体行业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
那么,在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巨额亏损后,联想集团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能根本扭转不利局面,秘诀是什么?柳传志敢把话说在前面,底气到底来自哪里呢?
2011年3月25日,在联想集团誓师大会上,时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发表演讲称,联想集团之所以能快速扭亏,而且业务发展趋于均衡(包括产品均衡、业务模式均衡、地域均人衡),最根本的原因是“建立了一个好的班子,有了一套正确制定战略的方法,有一支坚强的能征善战的队伍”。这就是联想内部常说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在柳传志提出的“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是被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联想管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正如柳传志所说:“和定战略、带队伍相比,三要素中应排在首位的是建班子。没有一个意志统一、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只有建好了班子,才能制定好的战略;只有带好了队伍,才能把战略执行下去。”
柳传志“复出”本身就伴随着最高管理团队成员的调整: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长,杨元庆卸任董事长、重新担任CEO,原任CEO威廉.阿梅里奥“下课”,罗里。里德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COO;同时,在柳传志“复出”之后不久,在杨元庆作为CEO的直接操盘下,对组织机构、业务布局、产品集团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措施与战略调整、文化建设等“组合拳”协调使用,对快速扭亏发挥了明显作用。
“管理三要素”是柳传志基于自己的创业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创业伊始,柳传志与其他创业者一样,面临的就是如何组建团队的问题,所以在“建班子”中包括“让什么样的人进入团队”、“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应具备什么样素质”等方面的思考。接下来,柳传志在“建班子”中又增加了“班子的组建与分工原则”、“班子的沟通议事方式有哪些”、“班子决策定的事如何坚决推进以达到目标”等方面的内容。还明确提出了“如何防止宗派产生”的问题。
“建班子”的好处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便于群策群力,激发集体的智慧;第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做“发动机”,而不只是“螺丝钉”;第三,提高执行力,通过参与决策,能让各个部分了解决策的意图和整体部署,便于相互协调、支持;第四,提高管理层的威信:通过集体讨论与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五,对一把手形成制约:在联想看来,好的“一把手”要能真心听得进不同意见,要真心愿意被监督;管理者被不被监督,实际上是能否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组织活力、提升集体智慧的重要影响因素。
“建班子”的核心是打造高效能团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团队的构成,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动态运作。以联想集团快速扭亏的实践来看,除了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建了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新班子”和“老班子”运作方式的差异。
“老班子”中,杨元庆作为董事长负责战略制定,阿梅里奥负责日常运营,但实际的运作使得两人更像“联席CEO”——这种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让联想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齐头并进的“双头怪兽”:一个年富力强、注重执行力、喜欢亲力亲为的中方董事长;一个个性鲜明、国际化经验丰富、精于日常运营的西方成本杀手。除此之外,“班子”成员来自多家公司,不仅有正在整合的联想与IBM两种亚文化,又被汇入了戴尔文化,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相互之间有隔阂,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降低了协同作战的效率。再有,班子成员普遍是“职业经理人心态”,过于注重短期绩效,对战略和成长(如品牌、研发)投资不足。
而在“新班子”中,最高管理层是磨合多年、堪称绝配的“杨柳组合”(柳传志担任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担任CEO),执行委员会成员由4名中国人和4名外国人组成,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相互欣赏、尊重,堪称“中西合璧”,而且通过高效的分工、协作,从产品、市场、交易模式、供应链、服务、IT支持等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重组和再造,确保了战略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能明确目标,且能层层分解落地,使全球近3.5万名员工统一意志、步调,协调一致,为联想集团快速亏损的确起到了“杠杆效应”;同时,强调集体参与、群策群力,从务虚到务实,对重大决策反复深入沟通,充分考虑各种意见和执行因素,达成共识后坚决执行;同时,班子成员有“主人心态”,高管有事业心,不仅关注当期绩效,而且着眼长远打算。
核心团队作为一种基本的管理方法,现在已在各类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它的神奇力量。个人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团队协作的效率,并进一步影响团队整体绩效;同时,团队绩效好会激励个人的士气和学习、创新、变革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对于个人而言,在一个优秀团队中工作也是迅速提升个人素质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反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阿吉里斯所说的“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62”的窘境。那么,优秀的团队和平庸的团队究竟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如何激发团队智慧、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
联想创造了高效能团队的“345”系统模型
团队效能的3个基本要素
对于联想来说,“建班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选拔“德才兼备”的成员进入班子,对于高层干部,不仅要求具备事业心、自知之明,要靠自己的业绩表现与综合能力,也要求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从机制上保证了领导团队中成员的个人素质,奠定了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基础。
同时,联想“管理三要素”中的“建班子”核心内容也包括班子如何运作,基于实践经验,联想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子运作模式与规则,如“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沟通机制、独特的集体决策规则以及让执行的人参与决策等,保证了团队的过程效率以及绩效表现。
再次,联想建立了定期复盘、人才评估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团队,适当更换不适合的成员,确保了领导团队的活力和能力。这也是上述循环回路的具体体现。
团队过程的4种行为(1)对话
在这里,对话不同于一般的谈话,也不是有技巧的沟通,而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说出心中的假设,完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创造新的理解、获取集体智慧和协调能力的一种方法。有学者也将对话翻译为“深度汇谈”。
沃纳特.布朗和大卫.伊萨克认为,“对话”是组织的核心流程。阿兰.韦伯也指出:“对话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对话是知识工作者分享、提炼他们思考的关键因素,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命脉”。
毫无疑问,对话的质量会影响决策的质量,也有助于达成团队共识、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团队的行动能力。(2)决策
团队成员经由深度的对话,可以对动态复杂性问题作出睿智决策,并拟定科学而周密的行动方案,是提高团队效能的关键过程之一。在这方面,虽然“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普遍采用的集体决策规则,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一规则并不总是奏效,因为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团队能否找到真正的问题、看清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做出睿智的决策,是团队决策过程的核心要素。
如果决策不当,方向错误或计划不周,再强的执行力也只能导致“南辕北辙”;相反,如果决策得当,在同样执行力的情况下,行动的结果就会有保证。(3)行动
在达成共识、制定决策之后,行动的质量就成为影响团队效能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没有高的执行力,没有密切的协同、团队的整合,再好的决策和方案也只是一个蓝图或空想。为此,团队成员需要在具备全局智慧的情况下懂得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才能既兼顾具体的局部步骤、又不失系统的整体性。
在这里,领导、沟通、协调、激励、解决问题、冲突管理等均与行动过程密切相关,均可列入这一范畴。行动的质量既会影响过程效率,也会直接地影响团队的整体绩效。(4)反思
如果团队不能对其绩效表现和过程效率进行反思,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纠正偏差的措施,也不能提高团队成员如何更好地共事或达成目标的能力。当然,这不能只是个人层面上的反思,而应该在团队层面上达成共识才能奏效。
联想的“复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集体反思机制。“复盘”原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对弈一局之后,把对弈的过程重新回放一遍,以检查局中招法、应对策略的优劣与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棋艺。
一开始,“复盘”是柳传志个人的工作习惯,之后逐渐形成各级干部和整个组织普遍自觉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在“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中,也广为使用。2011年,联想集团将“复盘”作为方法论向全球干部推广。从原理上看,复盘是行动后对过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组织学习机制。
“复盘”包括四个步骤:(1)回顾目标:预期的目标是什么?(2)评估结果:实际结果是什么?与目标有哪些差距?(3)分析原因: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做得好,为什么?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4)总结规律: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我们建议做哪些改进?从表面上看,这一过程并不复杂,似乎无特别之处,但要想真正做好“复盘”并不容易。做好“复盘”的关键在于态度,即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能实事求是、坦诚表达,并反思自我、集思广益。按照柳传志的话说就是要勇于“脱了裤子割自己的尾巴”。如果仅仅是走走过场,或者归罪于外、指责他人,抑或自己骗自己,简单匆忙地下结论,都很难发挥“复盘”的功效。
团队效能的5项影响因素(1)愿景与领导力
“愿景”是组织成员真心渴望实现的未来景象,是引领组织发展的指南针。“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彼得.圣吉将其列入“五项修炼”之一。对于团队效能而言,也是如此,正如孙子所讲:“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共同认可的目标,或者对项目目标缺乏清晰的理解,将影响到集体的决策和协同行动,损及团队绩效。(2)制度与规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制度与规范是企业有效运作的保障体系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协同的基本规则与“协议”,因而也是团队效能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例如,很多项目团队往往采取矩阵制组织结构,需要团队成员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把握汇报与沟通的渠道与方式。为此,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促进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项目团队工作方式.(3)文化与氛围
很多学者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其对于组织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必备要素。例如,害怕犯错误或骄傲自满容易产生“习惯性防卫”,从而影响团队成员的对话和决策;缺乏信任、尊重和珍视多样性也会影响到行动的质量和过程效率,等等。(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行动领域”。组织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时间和条件。这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效能的提升。(5)团队的整体搭配
团队效能会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其效能并非个人素质的简单累加。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优秀的团队也需要合理搭配。事实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多样性,团队就会变成“铁板一块”,很容易出现“群体思维(groupThinking)”,很难有丰富的创造力、活力和学习、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