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时间:2019-05-15 01: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第一篇: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赵霞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目的转让给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受让该财产时主观上系出于善意,第三人仍可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的实际所有权人无权以其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为由要求第三人返还,而仅能向转让人要求赔偿的一项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善意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包括:受让人善意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以合理价格转让、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善意取得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受让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权处分人。第二,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第三,转让的财产应该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制度是在动产占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本仅仅适用于动产物权的取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不动产物权以及其他物权取得的范畴。股权作为现代社会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股权转让成为社会财富流转的普遍现象,而股权转让过程中股权的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国《公司法》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各国对于股权善意取得的立法例,善意取得制度的分类有所不同。日本和韩国《公司法》规定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具有法律效力的股票。《美国统一商法典》则拓展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有限公司股权的转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关于有限公司股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一般在实践中常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其理由是第一,登记作为股权的公示方式,股权一经登记后对外即具有公信力,在此情形下,不会发生第三人误以为登记人以外的其他人为股权持有人。只要建立健全公司登记制度,即可杜绝无股权或无股权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股权的情况发生。第二,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出资证明书不能流通,所以股权交易不能即时完成。同时由于人合性因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在向股权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需要完成其他股东同意和优先购买的程序,这样无处分权人的处分行为不易获得足以令第三人信赖的权利外观。

二是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其理由是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公司,其股权转让均是当前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普遍现象。由于股权转让现实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善意第三人受让无股权或无权处分股权的人出让的股权的现象,因此,为维护股权交易的效率与安全,善意取得制度的普遍适用应成为必要。

关于有限公司股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笔者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即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理由如下:

1、很难说被无权处分股权的所有人会不知情。《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有限公司)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根据上面的法律条文容易看出股权转让

给股东以外的人的过程是有限制的,即需要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即使股权被无权处分,股权拥有人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了解到股权无权处分的相关事宜,除非他采取默认的态度。因此,从法理角度出发应当认定受让人可以善意取得,以此来保护善意受让人的权益。

2、股权具有财产属性。一般认为,只有财产性的权利才可以适用善意取得,非财产性的权利如人身权等不适用善意取得。有限公司的股权包含多种权利,其中包括股息和红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财产性权利,同时也包括查阅权、表决权等非财产性的权利。作为典型的营利性法人,股东享有的股权中的财产性权利与非财产性权利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但非财产性权利往往是实现财产性权利的手段,财产性权力往往是非财产性权利存在和行使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财产属性既是有限公司股权属性的主要方面,也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

3、从股权登记的公信力出发。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的公示方式主要是四类: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善意取得是对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我国《公司法》

第33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公司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九)有限公司股东或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姓名或者名称,以及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在我国,公司的工商登记既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也是公司对外取得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公司的有关事项一经工商登记,即取得登记公信力。所谓登记公信力是指“登记自向社会公开宣告之时起,即使有瑕疵,也具有推定为合法有效而受到社会尊重与信赖的法律效力。”股东的姓名、出资情况一旦经过工商登记,即产生对外公示的效力,该股东即具有了享有公司股权的权利外观,即使其实际上存在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股东或其登记出资情况如出资额、出资日期、出资方式等与实际出资情况并不相符的瑕疵,对善意第三人来说,工商登记的记载也被推定是真实的,善意第三人对该工商登记享有了信赖利益,而这种信赖利益是需要保护的,也构成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之一。

4、从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思考。善意取得制度本质上是为维护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平而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转让司空见惯,市场对股权转让的效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一律允许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以转让人不具有处分权为由要求受让人返还股权,恢复原状,一方面将迫使受让人在进行股权交易之前花大力气去核实转让人是否为股权的实际所有人,这既增加了受让人的负担,也不利于受让人抓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有违市场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还会给股权转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受让人的交易风险,不利于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股权一旦转让,受让人即可基于其享有公司股权的事实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旦善意第三人因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的缘故丧失股东地位,一方面其参与或决定的公司经营决策可能遭到废止,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影响,不利于对其他股东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即使善意第三人因此退出公司的经营,但其因行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而给公司造成的影响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因此,股权适用善意取得是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的需要。

综上所述,股权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将善意的第三人优先于真正的权利人加以保护,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主体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秩序,即基于一种特定主体权利外观的信赖,当这种权利外观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国家工商登记的方式公示出来时,第三人对于这种权利的信赖就必须得到保护。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即有限公司股权被无权处分后受让人可以善意取得该股权。

当然,按照我国民法和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条件,股权善意取得的要件分为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善意且无过错;客观要件包括转让人无处分权、受让人有偿取得股权、且对股权达到控制的程度。

(作者系德衡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副主任)

第二篇:善意取得制度三论

善意取得制度三论

《当代法学》第1999-5期第36页

赵 玉

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中一项重要制度,已成为商品经济中一条重要交易规则。它规定“所有人行使权利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将所有人之手拒绝于善意取得之外,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稳定。各国学者对善意取得制度基本问题已达成共识,但仍存有不足,笔者仅从立法依据、标的物、构成要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其能更好适应现今及未来经济发展。

一、善意取得的立法依据

各国学者对于善意取得立法依据诉讼盈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可分为表象依据和价值依据。

(一)表象依据

古代对无权受让关系调整存有两种立法体系。在罗马法中所有权至高无上,享有无限追及力,否认了善意取得根基。法国、意大利承袭罗马法后根据该法中占有时效制度提出“即时时效”说,主张善意受让人得主张时效取得,而且其取得时效期间较短仅为1年。该学说是罗马法在现代经济中一种妥协,和善意取得法律后来相似,但“即时时效”中“占有”是一种人对物之关系的事实,而非权利、和善意取得截然不同,不足以作为善意取得立法依据。

与其相反,日尔曼法则依据“以手护手”原则对所有权追及力加以限制,维护买受人利益,并将这种保护方式归纳为“后占有关系为前占有关系的唯一保证”。换言之,只有自他人取得物之占有的人才应保证将该物返还给原交付人。虽该原则与现今善意取得制度观念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已经开始侧重于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因此,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就是近代以来的日尔曼法“以手护手”为基础,又吸纳了罗马法中占有时效善意要件,从而得以发展起来的。对于“以手护手”原则成立根据,后世学者作出不同解释,进而形成不同理论派别。1.占有效力说。按日尔曼习惯,动产所有权要求保持标的物实际占有,当标的物由无权处分人交付给第三人,所有权也就发生转移,原权利人除依契约向无权处分人行使权利外,已无其它权利。2.权利外像说。认为“以手护手”原则是日尔曼法注重形式主义结果。按物权公示效力,凡占有动产的人即应推定动产所有人,而原权利人和无权处分人间动产契约关系不需公示,第三人无从了解,所以原所有人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追及。3.本人与因说。因原所有人未充分考虑到相对人信用,而应承担由于自己错误信任而造成的后果。4.法律赋权说。认为在善意取得权利情况下法律赋予占有人以处分他人所有权的职能。以上学说均是对“以手护手”原则进一步延伸,是对同一问题同一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无本质上差别,仁者见仁而已。

综上,表象依据停留在交易过程浅层形态中寻找善意取得制度立法依据,其虽有合理性,然却未揭示出最根本立法依据。

(二)价值依据

在民法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两种财产安全的概念,即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权的动的安全,两种安全状态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当所有人的利益和受让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两种制度便体现出不同价值取向。静态财产安全是指法律保护占有和所有人的财产利益,禁止他人非法占有。它强调的是交易以交易者拥有权利为限,超出自己权利范围的交易为无效,着重保护的是所有人的利益。相反,动态交易安全指法律保护交易当事人基于交易行为所取得的利益,认为在特定的场合下,应牺牲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以此维护活跃的交易活动秩序,促进民事流转。两种财产安全制度分别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基础。静态财产安全产生于奴隶、封建制的“身份社会”中,所有权拥有至高的地位,是奴隶、农民对奴隶主、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前提,是统治者手中束缚被统治者的致命的链锁,被赋予无限制的扩张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渗入到各个领域,商品经济日益频繁,人类进入“契约社会”。原有静态财产安全制度弊端日益暴露,导致“权利的受让人为预防不测之损害之 1

故在任何交易里均非常详细调查真正的权利人,以确定权利的实像,方可开始交易不可”,整个社会所赖以生存的契约没有了可靠的安全保证。这种怠于交易或不经济的行为远不止对个人利益的侵害,而是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的逻辑起点绝不仅仅是个人,社会的价值含量也绝不是个人神圣权利和意志能得以实现的。个人应当成为法律生活的协同者而不是权利的对抗老。为此个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当奉献自己的权利承担其它自身意志之外的不利益,由此基础产生了动态交易安全。可见社会化大生产为形式的商品经济决定了立法制度的价值取向,这是善意取得最深层次的立法依据。

二、善意取得标的物

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来维持整个社会动态交易安全。总体说来,该制度是在标的物性质区分上建立的,即根据标的物类别不同区别适用善意取得。由此导致了流通性相同的标的物在同性交易中产生不同法律后果的缺陷,表现如下:

1.后世承袭日尔曼法中“以手护手”原则时把适用范围也局限于动产,以日本、美国、德国等国民法典为典型。如此立法原因在于动产以占有为公信力,受让人依该表象事实进行推定可能和实质权利产生误差。而不动产由专门机关登记公示在正常情况下不存有误差。但以此将公示产生误差的不动产也排除于善意取得适用范围之外则有失公平。例如共同共有不动产或登记错误不动产等等。

2.对占有脱离物而言,善意受让人在交易中所负担的义务与其在占有委托物的交易中所负义务完全相同,并也是经由无权处分人手中受让,本着权利和义务相对等原则,应赋予占有脱离物的受让人以所有权,且无论对于占有脱离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对无权处分人造成的不利益是相同的。换言之,若不适用善意取得则既破坏了动态交易安全的立法体系,也未对销赃加以有力阻滞,弊大于利。

3.公有财产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与其它流通物无特殊区别。依据“权利一体保护”主义,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由于目前我国公有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完备,整个经济体制处于构建过程,如对公有财产严格采取善意取得制度,势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修于善意取得“社会本位”的初衷。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原则上适用善意取得同时,赋予国家的低于市场价买回权,受让人经济损失向无权处分人追及。

4.埋藏物、隐藏物、漂流物除历史文物或金银等限制流通物或禁止流通物收归国有外,其他应适用善意取得。

以上是就每个类别的物而进行的具体分析,可看出每个类别物根本性质都是流通物。其本性促使其参与到整个流通中去,而不因其按类别区分而有所差异。虽各国立法者使经公开市场或出卖同种类物商人,拍卖处的善意人购得标的物均可取得所有权,然却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此弊端,可见以标的物性质区分为基础而构建的善意取得制度是缺乏科学性、经济性的。

三、重构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现代社会中人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不可再生或不可代替的社会物质财富在范围上越来越小,人们对于财产权利的保护,已不再拘泥于实物形态完整回复,相反,对物权客体价值形态的补偿则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各类别物区分在观念上发生变化,作为它们的共性的价值性,益发突显出来,不同类别物,可在价值层次上相互转化,彼此间已不存在绝对界限。有鉴于此,善意取得既为保护交易安全而定,而交易之财产范围除国家明文禁止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和违反公序良俗之内容外不受任何限制,善意取得也应适用该范围。对善意受让人利益之保护并非是仅对善意者的支持,而是体现整个社会对善行为的肯定。确认法律是否施援最根本的依据是行为性质,而非标的物的性质。换言之,只要标的物在流通物范围内,善意取得便仅以善行为为成立要付。如此设置,有益于达到动态安全立法之最终目的。据此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仅为;

(一)交易标的物须为自由流通物

法律禁止流通的财产或限制流通的财产,不能进入流通领域,否则没收财产并追究法律责任。此

为强制性规定,不以当事人不知而免责。

(二)善行为

一般交易行为均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在自己意识指导下发生的,当当事人依正常交易经验,以公平实现交易目的意识为行为时便是善行为。但当事人为行为之意识不易为外人所知晓,由此只能从以下行为表象中进行推测。

1.该交易行为须是经公开市场、拍卖或出卖同种商品商人处购得。反之如交易不以公开市场行为为方式便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因为在此情况下,受让人自身存在过失。他往往是基于对让与人的信任或基于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而与让与人发生交易,甘愿承担风险,所以一旦出现无权转让情况,受让人应对自身的错误信任或错误心理负责。向原所有人返还原物,向无权处分人追及损失。

2.行为人须是所有人或有权处分人,且不知相对人为无权处分人,否则应推定为恶意,无权处分人的处分包括如下情况(l)不享有所有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如承租人、租用人转让承租和借用财产。(2)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并对该财产处分,如小偷转让赃物。(3)虽享有所有权,但所有权受到限制。如所有人的财产查封、扣押以后,所有人仍非法转让财产。(4)某个或某些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处分共有财产。

3.既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必然是有偿的,若一方无偿或以极其低廉价格让与,相对方应依交易正常经验应对财产来源进行追查。一个城实,不贪图便宜的受让人在此情况应查明财产来源,如不经调查受让财产,很难认其为善意。着双方是赠与关系则不属于交易行为。

4.行为人的行为须符合法律规定程序,例如一些特殊交易行为须到有关部门登记等,如不依法定程序则视为贻于履行交易应尽之义务,不可推定其为善行为。

5.物权变动公示于第三人。动产要交付,不动产要登记,以保证相对人权利真正实现也使第三人明了交易双方各自实质权利,确保未来交易安全。如不履行该义务,则法律不对该交易行为进行保护。有鉴于此,占有改定不能成立善意取得。所谓占有改定是所有人占有物可在所有人和受让人间约定由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法律关系,以替代物的交换。此时虽双方当事人的意志达成一致,并符合其它交易条件,动产所有权发生移转,但由于买受人未履行向第三人公示的义务,所以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可见,当事人若在交易过程中自觉履行善行为即以公平实现交易双方预期目的为意识,经由公开市场,拍卖或出卖同种类商品的商人处购得,并依法定程序发生物权变动公示于第三人。且标的物在法律允许流通的范围内,则当事人取得所有权。若相对人行为也符合此性质时,发生双方预期法律后果。让与人行为不符合此性质进行无权处分时,则发生善意取得法律后果。

【作者介绍】吉林大学法学院

注释与参考文献

梁慧星、陈华彬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著《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267页。

王利明、王秩,人大复印资料《现代法学》《动产善意取得研究》1997年5-4-13。由嵘《日尔曼法简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台北正大印书馆,1989年版,第1版,393页。

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2册,第459页。

同⑤

刘得宽《民法研究问题与新展望》,中亨有限公司印,第248页。

《日本民法典》中规定“对占有人推定其以所有的意志、善良、平稳而公然地开始占有动产者,如果善意无过失,则即时取得行使于该动产上的权利。”《美国统计表商法典》,“货物”释意为“交易中的动产”德国在民法典第三章第二节“动产所有权的取得,丧失”中规定善意取得制度。杨立新《共同共有不动产交易中善意取得》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19卷4期。

陈华彬《法学研究》1998年3期《埋藏物发现若干问题》。

王利明等著《民法通则》下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同③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16页。

第三篇:论善意取得

论善意取得

内容提要: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对善意取得的概念、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及善意取得法律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物权法

善意取得

善意第三人

无权处分

我国当前正在制定民法典,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应当规定在物权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其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换,能有利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虽尚未确认善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承认善意购买者可以取得对其购买的、依法可以转让的财产的所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公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一、善意取得的概述

按照法律的一般规则,只有所有权人或受人之托、代他人处分的人才有处分或买卖财产的权利,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之物,属于一种侵权行为,其所为的法律行为必须于事后取得其权利或经该他人之承认,始生效力,而且,所有权具有追及性,可直接向买受人追回原物。但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在于阻却所有权人的追及,允许善意的买受人取得受让物的所有权,保护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已经完成的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所有权人的利益。法律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呢?

善意取得的具体涵义是指,财产的权利人在财产被他人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只能向侵犯其权利的相对人要求返还或赔偿,而不能向第三人要求返还,不知情的第三人对于财产的受让占有,其有转移所有1其实,权的效力。○善意取得也就是把原所有权追及效力的锁链切断,使得善意第三人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财产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另一种认为善意取得既可适用于动产亦可适用于不动产。动产的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将其有权占有的他人的动产交付于买受人,如买受人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原动产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不动产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信赖登记证书而与无权处分不动产的让与人交易,如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取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原不动产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

二、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在我国将要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法体系中,应将善意取得制度规定如下构成要件:

(一)受让人须为善意

善意取得中的“善意”系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善意只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很难为局外人得知,因此,确定受让人是否具有善意,应考虑当事人从事交易时的客观状况。如果根据受让财产的性质、有偿或无偿、价格的高低、让与人的状况以及受让人的经验等可以知道转让人无权转让的,则不能认为受让人具有善意。受让人在让与人交付财产时必须是善意的,至于以后是否为善意,并不影响其取得所有权。如果受让人在让与人交付财产以前具有恶意,则可以推定其接受财产时为恶意。

(二)受让人须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保护交易安全而设定的,只有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在存在交易行为时,法律才有保护的必要;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除要求交易行为中让与人无处分权外,必须具备法律行为的其他一切生效要件,如该交易行为本身无效或可撤销,则不能发生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还应以受让有偿取得动产为前提。若无偿转让动产,在许多情况下,本身就表明该动产的来源可能是不正当的,此时一个善意的受让人是不因该受让这样的动产的;同时,受让人返还这样的动产并不会给其造成大的损失,受让人应返还该动产。

(三)受让人须实际占有由让与人转移占有的动产

所为动产占有之转移,包括四种情形;现实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返还请求权之让与。现实交付,即直接占有的转移。简易交付,即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返还请求权让与,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在现实交付及简易交付场合,因受让人都已直接占有动产,其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动产权利,自无疑义。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依占有改定方式进行交易时,基于上述善意取得之价值基础的考虑,不宜支持占有改定方式下的受让人取得所有权。可见,只有当受让人实际占有该动产时,才适用善意取得。

(四)客体物须为(以交付为物权的公示方法的)动产

动产,是指能够移动而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登记为例外。以登记为公示原则的动产,如航空器、船舶等,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自近代以来,物被区分为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这通常是各国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占有委托物,指基于租赁、保管等契约关系,由承租人、保管人等实际占有的、属于出租人、委托人所有的物。简言之,它是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之物。占有脱离物,是非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之物,如盗品,遗失物等均属于占有脱离物。占有脱离物原则上不发生善意取得,而占有委托物则相反,原则上得发生善意取得。这样规定同样是基于上述善意取得之价值基础的考虑。

但是下列之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不无疑问:

1、禁止流通与限制流通之动产。自我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法律禁止某些物品在任何主体之间流通或限制某些物品的流通范围,如毒品、枪支弹药、国家文物、麻醉品等。一般而言,对于这些物的交易本身即因违法而无效,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自不待言。

2、不动产之出产物。关于不动产之出产物,如树上果实,若与不动产尚未分离,属于不动产之一部分,自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若已经分离,如市场上出卖之水果,则属动产,自然适用该制度。有疑问的是,受让人自行将标的物从原物分离之情形,是否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学者认为由受让人自行将标的物从原物分离的,如分离之时为善意,则亦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们认为不妥,应区分情形而论:如由让与人将出产之物与原物分离后再行交付的,且受让人于受让占有时为善意,则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由受让人自行分离的,则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因为受让人的善意与否不宜认定。至于土地之沙石,为土地的成分,而非独立于土地之物,如不经分离为独立的物,自不适用。

3、查封之物。当事人之财产,一经查封,其处分权即受限制,如将该财产转让,乃是破坏查封的效力,当属无效。因此,受让人即便善意,也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4、货币。货币为典型的消费物,具有高度的代替性,所以货币的所有权与占有不可分离。因此,货币的占有人即被推定为货币的所有人,得绝对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然外币为限制流通物之一种,得以前述而为例外。

5、动产所有权的转移采取登记对抗主义的物。我国《海商法》第9条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第13条规定:“设定船舶抵押权,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共同向船舶登记机关办理抵押权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依照该法规定,船舶所有权转移与抵押的设定,与不动产无异,因而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其他如机动车辆、航空器等,与船舶并无二异,亦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6、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为权力之凭证,通说认为属于动产的范围,但为一种特殊的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须区分情况而论。无记名政权,性质和货币相类似,谁持有就成为无记名证券上所记载的权利主体,即仅依交付而转让,如法无特别规定的,得绝对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记名证券所记载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人,不能仅依交付而转让,自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关于债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向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债权是否适用占有公信力原则。依传统观点,债权为相对权,一般不得对抗第三人,也无法表彰于外,故无占有公信力的适用,自然亦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社会的发展,使得债权证券化,如公司债券、股票所表彰的股权等。对于其中的无记名证券或无须办理登记手续的,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为了兼顾债务人利益,债务人原来得以对抗债权人的事由,也应适用于善意受让人。

7、盗脏、遗失物等非因权利人的意思而脱离其占有的动产。关于盗脏,是指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因取得方式的特殊性而成为盗脏,其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争论极大。依法国、日本、瑞士及我国台湾民法,对于盗脏等占有脱离物,原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内可以回复,逾此期间不为回复时,受让人即确定地取得动产所有权。我国学者多数为此采取否定见解,笔者认为不然。因为在回复期限内未提出回复请求,盗脏等占有脱离物的所有权归属视为善意受让人所为,即已经发生了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原因如下:其一,从文义解释,所谓“回复”其物而非请求返还其物,是以其物归属于善意受让人为前提的,否则何谓“回复”?其二,从立法解释,就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目的而言,只有使所有权归属于善意受让人,才能足以贯彻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既然善意受让人取得了盗脏等占有脱离物的所有权,自无否定见解的解释。因此笔者认为,法、日等国的民法对于盗脏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只是做了一定的限制。

在我国,对于盗脏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盗脏不适用该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就盗脏的商品属性而言,与其他自由流通的商品并无二异,若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其一,我国正在进行法制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法律完备且协调统一。我国刑法典第312条规定了盗脏的问题,兼顾刑民一致的原则,民法典也应作出方向一致的规定,使其在民法上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其二,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促进商品交换安全活泼地进行,尽管盗脏在脱离原所有人的占有时不是基于原所有人的真实意识,但在其进入流通领域后,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与其他基于原所有人的真实意识而脱离占有的物并无不同,其商品属性和物理属性是一致的,且均属于物权转让,法律不应对此采取迥然相异的态度。其三,对一般大众而言,在日益繁多、复杂的交易活动中,让其判断让与人是否是真正的权利人已属不易,进而让其判断交易标的是否是盗脏,则更加苛刻。其四,多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盗脏的善意占有人的保护不力。

(五)让与人须为无处分权人

无处分权人是指没有处分财产的权利而处分财产的人。若让与人为有处分权人,则其转让为有权转让,不欠法律依据,自然无法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制度,两者完全不可分割。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而善意取得则主要适用于物权处分行为。当真正的权利人拒绝追认时,如果有偿交易行为中的受让人是善意的,无权处分的合同仍然有效,受让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六)让与人须为动产的占有人

善意取得中,因受让人为善意受让占有,故须有让与人占有可资信赖,始有善意之可言,让与人若非动产占有人,就没有占有的公信力。占有仅须让与人对动产有现实的管领力即可,而不以对动产的直接占有为必要。换言之,即使对动产为间接占有、辅助占有乃至瑕疵占有,也无不可。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

2002年4月18日,周友法、周志平、许猛三人合伙开办一采石场,约定周友法为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人。2003年7月2日,周友法与康盛公司签订协议,将采石场以15万元转让给康盛公司并于7月10日完成产权变更登记。合伙人周志平、许猛因不同意转让而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上述转让协议无效。这一诉讼请求得到一审法院的支持,判决转让协议无效,其理由是“第三人善意取得财产,仅限于动产。”康盛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认为,在采石场转让过程中,“周友法并未告知该厂是合伙企业,康盛公司也不知道有合伙人,而周志平、许猛在诉讼中亦未举出证明康盛公司明知该采石场是合伙企业的有力证据,故应认定康盛公司对采石场的取得是善意的。”据此判决转让协议有效。终审判决下达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善意取得究2 竟能否成立?○

关于善意取得制度是否适用于不动产,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亦存在不同见解,主要有否定说和肯定说。

1、否定说。目前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领域,认为所谓善意取得,即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于不法将其占有的他人交付于买受人后,若买受人于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

3善意,即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原动产所有人不得要求买受人返还。”○至于不动产,“因为登记为其公示方法,交易中不致误认占有认为所4,有人”○“因为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第三人若再以不知不动产5故在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之权利状态为理由予以抗辩已不可能。”○6即后,“善意取得的原理以及规则在不动产法领域已经无法适用。”○使存在“不动产准用动产善意取得的必要,也仅在违章建筑等极少数

7对于“已登记的不动产发生登记未进行保存登记的不动产之上。”○8 错误,应通过公信原则或登记更正程序来解决,不适用善意取得。”○

2、肯定说。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应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他们认为我国《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关于共同共有财产善意取得的规定,就包括了共同共有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认为“如果买受人在买受该不动产时为善意无过失,则采取牺牲其他共有人的利益,而维护交易秩序和

9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交易规则的立场,确认买卖关系有效。”○“无论现代不动产登记制度多么独立、完善,仍不能完全避免登记权利内

10,容与实际权利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因而存在不动产无权处分的可能。所以,仅以“交易方不会误信不动产占有人为有权处分人而与之交易”为理由,一概排斥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之适用是缺乏根据的,对于相信登记公示力而自无权处分人处取得不动产的善意第三人而言,也有失公允。○否定说虽然都反对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但其各自反对的理由并不相同。持肯定说的学者虽然都承认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但其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依据存在分歧。我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亦可适用于不动产,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主要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共有房屋的部分共有人擅自出卖共有房屋的,受让人在善意取得时即可取得所有权;第二种情况是,不动产登记瑕疵,受让人信赖此登记而发生的不动产所有权转移。

考察先进国家的立法,各国对不动产善意取得规定不一。《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涉及不动产物品时,占有即等于所有权证书。”由此条可知,法国法的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这是因为,唯有动产适用于占有和根据占有对之作权利归属。《德国民法典》第932条规定:“物即使不属于出让人,受让人也可以因第929条规定的让与成为所有权人,但在其根据上述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当时非出于善意的除外。”第929条规定:“转让动产所有权需有所有权人将物交付于受让人,并就所有权的转移由双方成立合意。受让人以占有该物的,仅需转移所有权的合意即可。”《德国民法典》第932条虽然未明确指出善意取得只适用于动产,但其所指向的第929条则明确将物限定为动产。《日本民法典》第192条,《瑞士民法典》第714条,我国台湾民法第801条,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403条均有类似规定,将善意取得之适用限定为动产。因此,我国有学者断言:“各国民事立法都规定只对动产交易依山已取得制度予以保护,而对不动产交易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如上所述,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日耳曼法的制度设计为基础,又吸纳了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从而得以产生发展起来的。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注重权利的外观,该原则虽然并为蕴含交易安全的理念,但却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保护交易安全的客观需要,因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善意取得适用于不动产是由于第三人信任不动产的表征手段——登记所致,登记与占有都具有表征权利的功能。

各国立法对善意取得制度是否适用于不动产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同。采取形式审查主义的国家,善意取得制度一般不适用于不动产;采取实质审查主义的国家,善意取得制度一般适用于不动产。这是因为采取形式主义的国家,对于登记的神情,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至于登记证上所载权利事项有无瑕疵,则不予过问,这样的公示不具有公信力。采取实质审查主义的国家的登记具有公信力,依公示公信原则,只要无异议登记,即使登记所记载的权利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因相信登记正确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的利益仍受法律保护。

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实质审查主义,赋予不动产登记以公信力。依公示公信原则,只要无异议登记,即使登记所记载的权利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因相信登记正确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利益仍受法律保护。我国虽然在《民法通则》中没有确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共同共有财产的善意取得。此条解释中的“共有财产”显然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而且就此司法解释演变生成的历程而言,其“实质是指共同共有的不动产,而且主要是指共同共有的房屋。”由此可见,我国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登记制度较为混乱和不规范,登记的程序和审查制度也尚待改进,我国不动产登记中的错漏在所难免,为保护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我国将来的物权立法中应当确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基本上与动产相同。不动产善意取得须受让人信赖登记证书而与让与人交易,事后真正的权利人主张该买卖行为无效,受让人可主张善意购买而去的所有权。不动产的买卖必须具有一般不动产买卖的形式要件,即必须缔结不动产买卖合同、交付标的物并进行过户登记。只有履行完登记手续的善意受让人才可以取得所有权,在这里登记的作用相当于动产的交付。

四、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善意取得制度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原所有权人,让与人和受让人。在符合以上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的情况下,即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下面将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产生的法律效果分述如下:

(一)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

基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受让人取得让与人转让的交易财产的所有权。让与人和受让人应履行所有权转移的权利和义务,受让人应支付价款,让与人应协助将交易财产的所有权转移于受让人。让与人不得再依自己无处分权或依所有权人追索或索赔,而请求受让人返还财产。

(二)原所有权人与受让人之间

基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善意受让人取得让与人出让的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向善意受让人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三)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之间

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之间原来存在合同关系,如当事人之间存在着租赁、保管等合同关系的。原所有权人可主张让与人承担违约责任,也可向让与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还可以依侵害其所有权而主张侵权损害赔偿,此时请求权发生竞合,原所有权人可选择适用。

第二种情况,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之间原来不存在合同关系,如让与人是基于盗窃、拾得遗失物而取得财产的。原所有权人可向让与人主张侵权责任的承担,也可向让与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此时请求权发生竞合,原所有权人可选择适用。

五、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司法实践的急切呼唤,应在将来修订《民法通则》或制订物权法或民法典时加以明确规定。

构筑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立足本国国情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相结合,以期与国际接轨并适应我国建立法制国家的要求;其二:立足当前现实与预见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在上述两原则的指导下,就有可能使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达到一个较为先进的水平,并能适应将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善意取得制度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善意取得制度因有保护交易安全便捷,繁荣社会经济之功用而有其存在的必要。

参考书目:

1魏振赢:○《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湖北

院,http://www.xiexiebang.com/reseach/academy/details.asp?lid=3047

第四篇:论善意取得制度

论善意取得制度

《政法学刊》第2002-1期第9页

周湘华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又称即时取得,指财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财产,但他将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占有时出于善意,则可相应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作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善意取得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交易安全,因而该制度已为大多数民法所确认。目前关于善意取得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价值取向等等,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善意取得制度的有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具体看法和建议。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及意义

由于古罗马法奉行与贯彻侧重于保护所有权人的“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和“我发现我的财产,我就收回”的原则,所以通常认为罗马法是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的。但是,罗马法也并非完全无视善意受让人的利益,譬如,关于善意占有的规定:善意受让人得主张取得时效,而且取得时效时间仅为1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对善意受让人来讲有失公允,即便取得时效也不能弥补,严格保护所有人可能会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积极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应保护不知情受让人,允许其取得财产所有权,中止所有人的追及权的观念逐渐产生,这就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导因。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的原则。根据此原则,财产的所有人将自己的财产让与受让人,被受让人占有的,只能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占有物,如果受让人将财产转让给第三人时,原权利人不得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而只能向受让人请求赔偿损失,而不知情的第三人对于财产的占有具有转移所有权之效力。因此,“以手护手”原则被认为是善意取得制度的肇端,善意取得协调了善意第三人和无辜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交易安全价值的实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产的所有与占有日益分离,非所有人占有他人财产,并借机转让的情况日益突出,为此,现各国民法广泛接受了善意取得制度。

显然,善意取得制度是在动态的交易安全和静态的所有权安全存在矛盾,而法律只能对其中一种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确立了保护动态交易安全的立场,这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更好地发挥物的效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鼓励商品交易。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片面强调保护静态的所有权安全,则任何一个进入市场交易的民事主体在购买财产或取得财产上设定的权利时,都须详细调查交易相对人是否为真正的权利后,才敢交易。这无疑会滞缓交易进程,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物的效力,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原权利人的财产被非所有人占有、转让、说明该财产对原所有权人并不重要,而且因为原所有人对财产占有行使占有的行为监察不力,才使得占有人非法转让财产的目的得以实现。善意受让人没有任何过错,并且受让该财产,可以表明善意受让人更愿意利用原则,也可以表明原物在善意受让人手中比在原所有人手中可能更具有利用价值。

再次,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保护现存财产占有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易日益频繁,一物可在短时间内几经易手,善意受让人受让财产之后可能以该财产为基础再建立新的财产占有关系,如果允许原所有人无条件地追回其物,势必推翻已形成的新的财产占有关系,破坏既有的经济秩序,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混乱。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及其效力

实行善意取得,是物之原所有人丧失其所有权,善意受让人(第三人)则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这与当事人各方的利益紧密相关。因而各国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都对其构成规定了严格的条件。我认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如果规定得过于严格,则不能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与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宗旨相违,如果规定得过于宽泛,则可能根本违反民法的公平和诚信原则,鼓励交易当事人之间的不法行为。具体来说,善意取得制度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条件:

(一)善意取得的标的物主要是动产,且是法律允许自由流通的,特殊情况下还包括不动产由于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而不动产和部分特殊动产如车辆、船舶的公示以登记为原则,交易也都有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因而众多学者对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均予以承认,但对于以登记为公示原则的不动产及部分特殊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存在不同看法。否认不动产和部分特殊动产可适用善意取得的理由主要是该类以登记为公示原则,不存在无权处分人处分该类财产的可能,第三人也很难以误信其有处分权为由得以主张善意取得。

但是,本文认为不动产和部分特殊动产也可适用善意取得,主要理由有:首先,我国地广人多、国情复杂,且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不动产交易中登记错误、疏漏、未登记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而也会产生无权处分的问题,如果不动产交易中第三人取得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则从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交易秩序的目的出发,应当允许第三人获得不动产所有权。其次,许多学者主张对车辆、船舶与特殊动产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并意欲明确规定在法律之中(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六条),因而,这为财产未经登记时在交易过程中也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大都承认不动产也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瑞士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三条,《德国民法典》第九百二十六条。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八十九条的规定也表明了承认共同共有不动产交易中可适用善意取得的立场。该条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显然,这里的共同共有财产也并未仅限定于部分动产。

善意取得的财产必须是法律允许自由流通的财产。法律禁止或者限制流转的物,如国家专有物质、爆炸物、枪支弹药、麻醉品、毒品等不能在市场上交换当然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赃物和遗失物可否成为善意取得的标的物,与它们属于占有委托物还是占有脱离物有关。占有委托物是基于原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承租人、保管人占有的物,对此各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占有脱离物是非基于真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赃物、遗失物,此时,如不分情形一律使原权利人承担为保护交易安全的负价值,实非公允。对此,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均从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出发,对这类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赃物、遗失物等这类占有脱离物在流通市场中与其他商品并没有什么区别,若完全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社会关系也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针对此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在规定占有脱离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则的同时,应该规定几种例外情况:第一、对赃物、遗失物等占脱离物的无偿回复予以时间上的限制。如,我国学者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中拟规定:受让的动产若系被窃、遗失或者其他违反本意而丧失占有者,所有人、遗失人或其他受领权之人有权在丧失占有之日起一年内向受让动产的人请求返还。第二、受让人属于善意时的有偿回复制度,即该类财产若是由拍卖、公共市场或经营同类物品的商人处购得,原所有权人非偿还受让人支付的价金,不得请求返还。第三、若赃物或遗失物属于货币或无记名有价证券这类具有高度代替性的消费物,则应适用善意取得。

(二)受让取得财产时须出于春意

善意就是不知情,即受让人在受让财产时不知也不应知让与人为非财产所有人或无转让权人。民法学说上对善意的理解有积极观念和消极观念两种。依积极的观念,善意指财产受让人必须具有将让与人视为所有人的认识,也就是说,受让人负有对“误信”的举证责任。依消极的观念,善意指财产受让人对财产让与人无让与权利的不知。显然,采用消极的观念确定当事人是否具有善意,不仅对善意受让人有利,而且简便易行。

对于具有善意的时间,只要受让人在让与人交付财产时为善意即可。财产交付完毕以后,如果受

让人得知让与人无权处分,并不影响所有权的取得,如果受让人在财产交付前或交付时已知让与人无权处分财产,即为恶意。

(三)受让人必须是基于法律行为有偿受让该财产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意在保护交易安全,因而只有在受让人与让与人之间存在交易行为,主要方式是买卖合同,才发生善意取得问题,非因法律行为而善意取得财产的占有,不发生善意取得,如继承,因继承而善意占有不属于被继承人的财产,并不能取得其所有权。有的学者还提出,既然强调受让人与转让人间须存在交易行为,则受让人与转让二人自然不得为同一民事主体,因而对于法人与法人分支机构间,公司与其分公司间,同一法人的分支机构间的财产流转行为,都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其次,受让人与转让人之间的交易须是合法有效的。如果受让人与转让人之间的交易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行为,也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结果,因为依法律关于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受让人须返还财产,恢复至原状。不过,如果原所有权人与转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无效,则不影响受让人对所受让的财产善意取得。

第三、受让人必须是以有偿的方式从转让人处取得该财产。因为无偿受让财产一来难以证明受让人出于“善意”,二来财产既然是无偿接受的,因而返还财产并不会给受让人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受让人已实际占有该财产

学者们普遍将此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之一。这主要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可见,只有受让人实际占有了该财产,才能取得其所有权,善意取得方可成立。善意取得一旦成立,即产生四方面的法律效力。一是就善意受让方来说,即可取得财产所有权或者他物权,属于财产的原始取得方式;二是对于原权利人,善意取得发生使其原所有权归于消灭,由此产生的物上请求权一并丧失;三是对于非法转让人而言,其转让行为不仅侵害了原权利人之权利,且所获得利益亦无法律或合同上的依据,原权利人有请求非法转让人返还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权利;四是对在该财产上设定了他物权的策三人而言,该财产上的第三人权利于善意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所有权之时消灭,但船舶、车辆等设定抵押并办理登记,该抵押不因受让人取得所有权而消灭。

三、我国有关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

我国现行的民事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尚未确立善意取得制度,但该制度已在部分民事特别法和司法解释中所规定,具体来说,我国现行法律已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规定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中有关善意取得的规定

《意见》第八十九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可见,我国立法是承认一定情形下善意第三人可取得财产所有权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有关善意取得的规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委托人违反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委托拍卖其没有所有权或者依法不得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拍卖人明知委托人对拍卖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没有所有权或者依法不得处分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从这一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是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有二:其一,依该条规定,拍买人在竞买委托拍卖人无权处分的物品或财产权利时,不论其是否知情,不仅能通过拍卖程序取得拍卖物品的所有权或财产权利,而且对委托拍卖人和物品或财产权利的真正权利人均无须承担任何民事责任。其二,拍卖人和委托拍卖人对真正权利人所承担的民事责任为损害赔偿之债,也就是说,他们无需承担返还原物的民事责任,那么拍买人就更无需承担此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各国为增进票据流通,维护交易安全,不仅在票据法中明确规定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制度,同时还建立票据抗辩限制制度,对善意持票人的完整、有效的票据权利实行双层法律保护。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明确承认了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其该法第十条、第十二条分别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时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应的代价”、“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第十条规定了取得票据的一般原则。第十二条规定了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的几种情形:一是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二是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三是因持票人的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这也就是说,除了法律所规定的这些禁止情形有外,善意的持票人均可以享票据权利。

(四)《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各国民法一般规定,依善意取得制度受让人可获得动产所有权和动产质权,瑞士民法解释留置权也可依取得时效而获得。我国对担保物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司法实践中一直有不同意见。就抵押权而言,包括不动产抵押和动产抵押,根据法律规定都无须转移占有,而如前所述,善意占有以善意取得人占有为构成要件,因而,无论是不动产抵押还是动产抵押,一般都不适用春意取得;就动产质权而言,法律规定质权人占有标的物为其成立要件,其目的就是为了给质权人以权利保障,出质人将自己无权处分权标的物出质给质权人占有时,质权人无法得知出质人是否为有处分权人,而且质权人已经占有该标的物,因而,为保护善意质权人和交易安全,对动产质权可以适用春意取得;就留置权而言,理同动产质权,也可以适用善意取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四条、第一百零八条分别规定了动产质权和留置权的善意取得。

(五)目前正在拟定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也欲明确确立善意取得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一百四十五、一百四十六条明确了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的成立和关于占有脱离物的特别规定,第一百四十七条则规定了善意取得对第三人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第三百七十一条、第三百九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和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制度。这表明,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已渐趋统一完整。

[收稿日期]2001-10-09

【作者介绍】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

参考文献

王利明.物权法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李建华,傅穹.论占有与善意取得[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3):46-49.

王利明.民法新论(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王利明,王轶.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7,(5):65-73.

第五篇: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赵霞

股权转让是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之股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一种法律行为,是股权继受取得的方式之一,因股权的转让股东地位也随之发生转移。按照现行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的称谓尚未统一。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也称为“出资比例”,股权转让也称为“出资转让”;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称为“股份转让”。实务中,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转让”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通称为“股权转让”。笔者在实务中接触的多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又分为对内转让和对外转让,对内转让相对比较简单,对外转让涉及的问题则比较复杂,因此笔者拟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一)股权变更登记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股权变更登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股东名册的变更,二是有限责任公司工商登记的变更。

1、股东名册变更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股东名册是指公司依照法律要求设置的记载股东及其所持股份的薄册。股东名册具有三方面的效力:一是推定效力,即在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的推定为公司股东。但是,股东名册只是一种证权文件,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果。因此只要异议者能够成功的证明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不能享有实体权利,该股东的资格就会被否认。二是对抗效力,股东名册推定效力的必然后果是,凡是未在股东名册上的记载的人,均不能视为公司股东。三是免责效力,这是推定效力的另一必然结果,公司只将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视为股东。

在股权转让合同已经签订,受让人已经支付股权转让款,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并没有发生变更记载的情况下,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新股东没有记载于股东名册,可能会影响新股东主张股东权利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是并不直接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并不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的要件。如果在股权转让

过程中,履行了法定的程序(过半数股东的同意、或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合同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对合同的生效条件也没有特殊约定),那么,这个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未将新股东记载于股东名册并不会影响它的效力。

2、工商变更登记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在股权转让合同已经签订,受让人已经支付股权转让款,但是有限责任公司并没有到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的情况下,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由《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可知,工商变更登记是具有对抗效力的,这种对抗效力是对于股东主张权利而言的,是对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九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笔者认为,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在转让股东与受让人之间产生的是合同之债,而股权最终完整的归受让人所有,转让股东还有一个处分行为,即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变更的情况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最终使整个股权转让过程圆满完成。这两个行为是相互关联且独立的,处分行为是债权行为的后续行为,但是处分行为并不影响债权的效力。所以,如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履行了法定的程序(过半数股东的同意、或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合同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对合同的生效条件也没有特殊约定),那么,这个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公司未

进行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并不会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二)瑕疵出资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实务中,瑕疵出资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出资不足、抽逃出资。出资不足,是指在公司设立时未依公司章程的规定全额缴付出资,未足额出资。广义上的未足额出资,还包括出资价值瑕疵,是指实物、权利等出资的评估价值,高于评估对象实际价值的情形。抽逃出资则是指在公司设立后抽逃其出资。对于瑕疵出资的股东作为转让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当具体的分析。我国公司法并未否认出资瑕疵股东的股东资格。转让人基于股东资格的存在,其转让股权并不属于无权处分。

上述情况下一般存在两类纠纷。一是股权受让人以转让人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或确认其为无效。二是公司债权人发现注册资金未到位,而要求转让人、受让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且前一纠纷往往因后一纠纷的发生而引发。笔者认为:在这类纠纷中,对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不能一概认定为无效。

在股权转让中,受让人是基于对工商登记信息(如注册资本、股东人数及股东资信情况)的判断自愿受让该公司的股权的,因此转让人应向受让人作如实陈述。如转让人对受让人隐瞒了其真实的出资情况的,善意受让人可以受欺诈为由申请撤销与转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如转让人虽未履行告知义务,但受让人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其出资瑕疵的情况,或者转让人已经如实告知,但受让人表示接受并自愿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受让人就不能依法申请撤销股权转让合同,该合同是有效的。因为股权转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明知出资瑕疵的事实,而受让人又自愿承担转让人的出资补足责任,这并不损害他人利益,反之更加有利于公司资本的真实与维持。但转让人并不因此免除对公司及其他股东的责任,受让人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二、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一)优先购买权概述

股东优先购买权又称股权优先权,是指有限公司的股东在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的股东在相同条件下享有比非股东买受主体优先购买该部分股权的权利。《公司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公司股权转让中公司原有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购买权。

实务中优先权的行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权优先权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涵: 首先,股权优先权是发生在股权对外转让之时。股权优先权是在股权转让的特定情形下,才会发生有优先权适用的情形。

其次,股权优先权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适用。股东优先权并不是股东随意的行使,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只有经过多数股东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才有优先购买权。当然,如果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有约定,则其他股东可能就无权行使该优先权。

再次,股权优先权适用于特定的转移情形。股东优先权并不是发生在任何股东对外转让股份情形下,例如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就排斥了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公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股权优先

权也并不是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对外转让的行为都可以适用,而是必须面对特定的行为,才会发生适用的效力。

实务中,股权对外转让除了有偿转让,还有一种赠与行为。股东将自己的股权无偿赠与其他股东以外的受让人时,其他股东能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笔者在实务中并没有遇到此种纠纷问题,是否能够行使优先权须

进一步探讨,目前尚不能提供明确的意见。

(二)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规定的效力

《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股东向股东外第三人转让股权时,公司章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

公司章程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这既有利于股东意志的实现,也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但是,公司章程不能通过禁止股东向股东外第三人转让股权,来维护股东间自由转让股权的基本原则。如果公司章程禁止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这种条款因违反公平正义、私法自治等法律原则和精神应作无效处理。

三、股权的强制执行

股权的强制执行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它是股权转让的一种,但是它不以转让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特定的事由所引起的,是一种公权的干预。《公司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是一种财产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被申请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其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股权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公司其他股东仍然享有优先购买权,但是不同于正常转让的是,在强制执行转让时,股东没有同意权,股权的转让不必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由于在此种情况下,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也只有在同等条件下才能行使,所以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时间应该是在法院以拍卖、变卖或其他方式确定了转让价格之后,否则,就有悖于公司法规定的“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四、股权回购制度

在美国公司法中有评估权制度,是指在特定的交易中,法律赋予对该交易有意义的股东请求公司以公平价格回购其股份的权利。股权回购,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符合法定情形的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表示异议,公司依该股东的请求将其持有的股权购回的行为。《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1)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合同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股权回购的特征

股权回购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股权回购的适用范围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时才适用。

第二,转让人是“对符合法定情形的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股权的受让人是公司。

第三,股权回购的原因是异议股东行使股份回购请求权,其后果是股东退股。

第四,公司必须以合理的价格回购。

第五,股权回购的价值目标主要在于保护特定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实际上是对在特定交易中多数股东滥用权利或者欺压少数股东的一种救济方式。

(二)股权回购的价格

如何确定合理的价格是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涉及资产处置的行为,都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由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其价值。笔者认为,股权的价格应以评估机构确定的公司账面净资产为基准,由异议股东和公司协商确定。

(三)回购股权的处理

《公司法》第75条没有对回购股权的处理做出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长期持有自己的股权,因为公司长期持有自己的股权不仅与公司运作的基本法理发生冲突,违反了资本充实原则,而且还可能产生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可以参照《公司法》第143条的规定在六个月内转让或注销。

五、股权继承制度

股权继承是由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死亡的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公司法》第76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继承人能否当然取得股东资格?在实务中,发生股权继承时继承人可能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也可能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比如现在讨论的比较激烈的“娃娃股东”。笔者认为,股权继承作为股权继受取得的方式之一,首先是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的权利,是一种人身权。因此,在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无论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都享有继承的权利。当然,由于股权继承是一种债权行为,不能导致股权变动的法律后果。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要取得股权的所有权,还必须履行股权的变更记载和登记。但是,股权继承不适用《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不需要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公司法》第七十六条条款规定了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继承做出限制。根据该条,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继承做出相应的规定,公司章程的规定对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股东资格,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但是,公司章程对继承权的限制也不是无限的。笔者认为,公司章程的规定不应当逾越《公司法》中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即公司章程赋予公司的同意期限和条件应该在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条件的范围之内。

(作者系德衡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副主任)

下载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事法律上一项至为重要的制度。所谓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在将其不法占有的他人的动产交付......

    论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运用

    论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运用 以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为分析对象 熊丙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传时间:2009-10-9 浏览次数:4570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不动产/冒......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有限责任公司)转让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1 出让方: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职务:受让方: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职务:鉴于:1、公司是一家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_合法注......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1 转让方:____________受让方:________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____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达成协议如下:1、转让方转让给受让方__......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 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住所地: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住所地: 目标公司: 鉴于:目标公司是根据《中华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范本1 转让方: (以下简称甲方)住所:受让方: (以下简称乙方)住所:本合同由甲方与乙方就XX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事宜,于X年X月X日在订立。甲乙双方本着平等......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转让方: 受让方: 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 巴彦淖尔市未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达成协议如下:1、转让方转让给受让方公司的%股份,受让方同意接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