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公务员考试的利与弊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形势不断恶化,公务员收入较高及其稳定性等
因素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报考,不少地方公务员考试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各地公务员录用已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基本上是“逢进必考”。公务员考试的各个环节在多年探索中不断完善。现行公务员考试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不足。
一、现行公务员考试的具体流程
按照《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公务员考试一般由省级人事部门负责组织,部份也
在省级人事部门授权下由设区的市级人事部门组织。在考试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公务员录用考试均通过如下程序:
1、确定各用人单位的招考人数及资格,2、发布招考公告,3、报名,4、资格审查,5、笔试,6、面试,7、体检,8、政审,9、公示,10、录用。笔试题目由省专门部门制作,主要包括两部份:《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及《申论》。按笔试成绩的高低,以录用人数1:3的比例进入面试。面试官人员组成各地不一,改变了以前用人单位直接作为相应考生的面试官的做法。
二、现行公务员考试的优越性与不足
现行公务员考试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公
务员考试完全体现考生的实力。在笔试环节,由于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基本不存在漏题、替考的可能性,所以笔试成绩完全体现考生的水平。进入面试阶段,由于面试考官是随机抽选的,用人单位不参与相应考生的面试,考生不可能在面试前知道哪位是自己的面试官,所以不存在考生找关系提高自己面试成绩的可能。
三、现行公务员考试的确体现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性,真正体现了考生的实力,但这个“实力”是考生的应试能力,并不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更不能说明考生已符合公务员的内在素质要求。
(一)笔试成绩不能体现公务员的通用能力
根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如下9种通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
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及申论,目的是测试考生的行政能力、分析能力及写作水平。笔试题目虽然对测试考生能力有一定的客观性,但笔试成绩远不能体现考生符合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充其量只能反映其应试能力、写作能力。现实中存在大量的笔试成绩很高但工作能力很低的考生。
(二)面试成绩不能反映公务员的实际能力
面试内容分为若干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和专业能力。但历次面试题目均不能全面体现上述测评要素。例如,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没有在面试题目中体现。另外,在现行的面试程序下,考官并不知道考生的报考岗位,所以不可能知道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这一点是面试环节的严重不足。在新的面试制度中,考官没有用人单位的人员,考官在面试中不知道考生的姓名、报考岗位,这样的后果是不能依岗定人,录用的公务员往往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所以面试存在天然的缺陷。
(三)录取结果并不满意
通过学历专业的限制、笔试面试的测评,可以确认公开招考的公务员有过硬的文化
水平。但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是不能通过考试来衡量的。
综上所述,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但是其利是大于弊的,相信以
后的公务员考试会充分发挥其考试的作用,为国家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第二篇:现行公务员工资调查
现行公务员工资调查
现行公务员职务工资对照表,图中可以看出省部级正职领导工资为2510元
原标题: 公务员薪酬改革加速:向基层倾斜 各地补贴将规范并被监督
李晓霞(化名),北京市公务员,处级,月工资5000元,如果年底考核称职,还会有1000多元的奖金;而这项奖金是按照工资中前两项(职务和级别)的总和发放。“我比我们单位年轻的科级公务员好多了,他们都只有3000元的工资,在北京这个地方,怎么生存啊!” 李晓霞说。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何宪回应公务员涨工资话题时表示:公务员薪酬改革正在研究当中。
有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人社部牵头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方案目前正在制定,“这个方案是按照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不仅建立健全了地区附加津贴,而且会监督地区津贴到位;同时,工资体系也适当向基层公务员进行倾斜。”
人大代表建议:定期调整,可升可降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公务员工资参差不齐,且大规模的薪酬改革已多年未做调整。比如,北京市从2003年实施“3581”阳光工资体系(即科、处、局、部级干部月薪分别为3000元、5000元、8000元以及1万元)后已有10年,整体薪酬并未做出过调整。
胡仙芝,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长期关注和研究公务员工资,在她看来,虽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同时还规定了工资调查制,但从实践层面看,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并未建立和形成公务员调查比较机制及动态调整制度,所以多年来公务员工资从未动态调整。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建议,国家应设立“薪酬调查委员会”,定期根据物价水平、社会工资水平等因素来评估,从而确定公务员薪酬的调整,“这种调整应该是可升可降”。
胡仙芝建议,公务员工资应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要与物价水平相协调,“作为社会劳动者,公务员履行公务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投入和劳动付出,他们也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理应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经济成果,其工资和待遇也应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现有的地区间津补贴差异大
在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公务员工资改革中,即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了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照方案,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构成。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方案同时提出,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方案“另行制定,适当时候出台”。7年过去了,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实施方案仍未出台。其实,“地区附加津贴”早在1993年公务员薪资制度改革时就已经提出,各地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制定自身的“津补贴”。由于财政限制等种种原因,国家并未就“津补贴”出台统一政策。在此背景下,各地相继自行出台了“津补贴”政策。各种名目不同、数量不等的奖金、补助、津贴、补贴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公务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由中央财政支付,而津补贴由地方财政安排,具有一定的浮动区间和灵活性,这被认为是导致各地公务员工资差异的“罪魁祸首”。
据研究中国公务员薪酬问题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副教授孙琳统计,各地擅自发放的津补贴名目达到300多项。全国各地的津补贴很不平衡。
“近年来,有的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多的地区自行调整了标准,津贴项目名目比较繁多,加总起来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上限,清理是必须的。公务员实施地区附加津补贴方案其实是2006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的延续,是继续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但是,地区附加津补贴方案迟迟没出台,难度在于客观地评价各个地方的附加津贴,涉及到物价等的测算,比较复杂,“要搞得科学合理不容易,但肯定会出台。”
被误读的“高薪养廉”
“高薪养廉”也是公务员薪酬改革中常会谈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之与“公务员高工资水平”相联系,将其与“廉政”结合起来,以为公务员工资水平高就一定能“养廉”,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具体做法更被认为是成功范例。不时有学者提出要全面借鉴这项制度,用于我国的廉政建设和公务员制度建设。
但是,胡仙芝认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并非“高薪养廉”,且“高薪养廉”并不适合我国内地国情。
从2013年12月世界著名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13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看,清廉指数与公务员工资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和反比关系。
胡仙芝对此排名进行过专门研究,她发现全球清廉指数排名在前十名的丹麦、新西兰、芬兰、瑞典、挪威和新加坡等国,其公务员工资基本上等于和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如新加坡在85%~88%之间,瑞典为96%左右,挪威为99%左右。“其实,人们看到新加坡公务员工资的绝对值高,却没有进行科学地横向比较,尤其是跟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进行比较,而是机械地进行国别比较,往往会脱离不同国家间的具体的国情实际和历史实际。”胡仙芝说。
其实是否高薪,主要体现在公务员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上。“如果把高于1:1作为一个标杆,可以发现,香港、新加坡等所谓‘高薪养廉’的国家和地区,其实并不是‘高薪公务员’;相反,俄罗斯却成为一个公务员‘高薪’的国家,他们的收入是社会平均水平的2.3倍。”胡仙芝说。
中国政法大学郎佩娟教授认为,社会上对新加坡“高薪养廉”的说法是误读,误认为新加坡公务员是高薪,其实主要是新加坡平均工资比较高,她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高薪养廉’要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高薪养廉并不是单独把公务员的薪金提得特别高,高到所有的平均工资之上。”
(据中国经济周刊)
第三篇:公务员聘任制的利与弊
超越高考的火爆公考,为人诟病已久。之所以火爆,无非是“铁饭碗”观念作怪。“瓷饭碗”般的聘任制,给热衷公考的年轻人发掘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岔路口,公考是否会因此改变?多年来,公务员只流入不流出,似乎已成惯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已经见怪不怪。公务员聘任制是激活这一体系的“鲇鱼”吗?聘任制公务员与老公务员的“退休后待遇差别”,是否会成为推广这一制度的一道坎?有些领导岗位明确不许聘任,是否会影响到聘任制公务员的晋升之路?
2007年 我国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
经过6年的试运行
2013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聘任制开始大规模试水
近来全国各地公务员聘任制的消息,让公考生张珊珊以及她的一些考友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对于高薪能否吸引真正的高科技人才,社会上却有一些担忧,“绝大多数人考公务员是奔着编制来的,聘任制能否在其他待遇上跟普通公务员一样,是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养老制度,这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关键。”
多年来,公务员只流入不流出的现象也渐渐使公务员体系出现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而公务员聘任制的引入则被寄予了激活这一体系的厚望。
首吃螃蟹
济南年内试点公务员聘任制
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山东省的试点,济南市有望在年内成为省内公务员聘任制的试点。据内部人士透露,济南市公务员聘任制相关条令已经发布,只待细则出台。“公务员聘任制是大势所趋,今年全国多个省市都开辟了试点,这就是一个信号。济南市上个月也进行了部署,将要施行这个制度,但目前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济南市人社局内部人员透露,虽然公务员聘任制度在国内试行已经有6年时间,但始终没有大规模地开展,究其原因,是这项制度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些漏洞。“聘任制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难。这次全国大规模的试点,是根据之前的经验教训,加以修正后进行的。”
作为国内最受瞩目的“应聘工作”,济南市在实行公务员聘任制上显得十分谨慎。“目前还没有对外宣布,因为这项措施会涉及到很多人,需要尽可能地完善细节,以免引发误读。”在济南市商河县人社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县里已经准备向市里申报聘任公务员的名额,“现在各个县都已经开始准备申报名额,到时候要经过市里审核,才能决定是不是给县里批名额,审核步骤是很繁琐的。”
公考之路
竞争压力或会相对减轻一些
商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如今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省直机关往往会出现“一人功成万骨枯”的情景,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一些县级机关公务员近年来开始受考生的关注。
“这几年,不少市中心的考生报考商河县的公务员,包括像长清区、平阴县这些较为偏远的区县都成了香饽饽。一旦施行公务员招聘制,我认为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会有所缓和,毕竟可供选择的道路多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聘任制针对的主要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而这将会给许多目前热衷公考的考生多一些选择,“如果考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他就可以选择聘任制,从而提高命中率。这对那些参加普通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也是个好消息,因为竞争压力会相对减轻一些。”
对于常年“战斗”在公考第一线的考生来说,聘任制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变化?几天前,张珊珊(化名)再次在公考中名落孙山,这已经是她三年来的第三次失败。“这次为了提高命中率,我报考了长清司法所,录用比例是3:1,笔试过了,但面试没过。”张珊珊家住济南市历下区,一年前她曾报考过济南市司法局,但悬殊的录用比例让她望而却步,“这次报考长清也很矛盾,即便考上了,离家太远,也不方便。”
聘任制的出现让公考出现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岔路口,一旦聘任制真的为通往公务员的道路上再铺设一条道路,公考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如今的公务员聘任制对公考没起到什么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聘任并不占据正常公务员录用的名额。”在公考教育机构做导师的张老师说,对于目前的公考热没有产生太大的降温效果,“我们没有针对这一方面进行考试辅导,绝大多数考生的着眼点还是普通公务员。”
薪酬待遇
退休金差一倍晋升希望小
几年来的公考热已经让公务员这个行业渐渐显出了人员冗杂的态势。在这个节点上,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而产生的公务员聘任制,是否会对冗杂的公务员行业产生“鲇鱼效应”?“虽然具体细节还没有制定,但根据其他省份的经验,聘任的公务员应该会以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务员相应的专业技能、学历都需要高标准。当然,相应的薪酬也会提高,可能会实行年薪制。”据商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透露,聘任制公务员将会以行政编制的身份录用,但与普通公务员录用不同的是,他们将实行协议工资,并且签一到五年的合同。
从目前实行的公务员聘任制试点来看,两者在职待遇并无二致,但聘任制公务员退休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与老公务员的退
休制度还是有很多差距。“退休制度会导致老公务员与聘任制公务员退休后待遇上有差别,而且差别比较大,退休金甚至可能会差一倍。”对于退休制度,上述工作人员认为,聘任制公务员的退休制度将是养老金并轨的一次试水。
而除此之外,对于聘任制公务员来说,晋升则是另一关键点,“有些领导职务明确不许施行聘任制,这对很多希望通过聘任制考入公务员,然后再图晋升的人是个坏消息。”终结终身
聘任制或引发“鲇鱼效应”
公务员聘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的消息传出之时,多家媒体将这一举措称为将“铁饭碗”变为“瓷饭碗”。而目前,公务员的“终身制”也成为引发公考热的一大因素。“其实‘终身制’是社会对公务员的误读,公务员并不是终身制,公务员会进行定期的考核。只是如果不是犯了重大错误,公务员一般不会被辞退,所以才会被认为是‘终身制’。”济南市人社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聘任制可能会引发公务员体系里的‘鲇鱼效应’,带动公务员的工作活性和积极性,也给予他们一些职业危机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一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聘任制公务员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如果任职期间不能根据所签合同完成工作,将被辞退,这对目前的公务员制度将是一个冲击。“给公务员一个提示,坐在办公室看报纸喝茶拿工资的日子是长不了的,必须要人尽其用。”
对于公务员聘任制能否改善目前公务员体系内的不良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祁光华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怀疑,“改革带来真正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下属变得更加听话,加重机关唯上文化;另一方面是,聘任制公务员工资可以很高。这一改革导致公务员系统存在变动,长期性值得怀疑,政府公务员不稳定造成的伤害更大。”
第四篇:-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现行公务员职级如何划分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现行公务员职级如何划分
公务员考试的备考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为了让考生能够从另一个层面更深入地认知公务员考试以及公务员这个群体,常州公务员考试网特将目前公务员职级划分的相关知识总结如下,希望最终能帮助考生了解公务员体系。
1993年8月14日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类。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享受相应级别和待遇,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以下是具体划分:
中国公务员的职级划分如下:
1、国务院总理:一级;
2、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3、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4、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5、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6、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7、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8、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9、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10、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11、科员:九至十四级;
12、办事员:十至十五级。其中
1、领导职务:
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
2、非领导职务:
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中国政府官员级别划分如下: 1.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3.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4.省部级副职: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副职领导,国家副部级企业正职领导,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
5.厅局(地)正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国有副部级企业的副职和正厅级企业正职领导,省署高校党政正职。
6.厅局(地)副职: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
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国有副厅级企业的正职和正厅级企业副职领导,省署高校党政副职,大专正职。
7.县处级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 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国有正县级企业的正职,省署高校院系处室领导,重点中学正职。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8.县处级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国有正县级企业的副职,副县级企业正职。市属中学正职。
9.乡科级正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职,国有正科级企业的正职(,)县属重点中学正职。
10.乡科级副职:
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副职。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从多方位了解公务员是作为准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也能为大家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快速融入这个集体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建议考生能够熟悉以上内容。
更多江苏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请访问常州公务员考试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第五篇: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
《公务员制度概论》期终论文
——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
社会学院历史学(文博与档案)专业 姓名张秋霞班级093学号09163116
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
【摘要】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是公务员各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它是公务员录用、晋升、工资福利、奖惩等的基础和依据,又可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是执行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做到知人善任,多出人才,选拔培养好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分析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符合当今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问题
我国自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公务员制度就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中,在这里我想就我国现行公务员的考核制度谈一点自己的观点。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实话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探讨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这对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概念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原则与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对所属公务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这种定型化、常规化的全面考核应与对公务员的晋升考核、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的考核区别开来。
二、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公务员考核即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主要指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行政道德、工作作风;“能”主要指公务员从事本职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勤”主要指公务员的事业心、工作态度和勤奋精神;“绩”主要指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即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廉”则指公务员必须廉洁自律。
三、公务员考核的原则
一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公务员的状况,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公平地作出对公务员的评价。二是民主公开的原则。就是就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诸于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征求意见、民主评议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考核,考核结果正式通知本人。三是注重实绩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公务员考核中重视被考核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四是保障原则。该项原则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务员的权利。
四、公务员考核工作中的不足
(一)考核过程和结果容易受到考核者主观因素左右,考核制度法制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公务员考核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因为考核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社会的人,所以在考核的过
程和结果认定上,考核人员的个人主观评价往往会成为决定被考核者前途命运的关键性因素。而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至今才发展了二十多个年头,与西方比较健全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比起来还属于起步阶段,那么随之配套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也必然是存在不足的,在考核制度的起草及不断地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政府虽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和花了很大的心血去修改和细节化,但是必然还有很多没有想到和没有做到的规定和细节,现今也就难免会出现“人为考核大于法制考核”的现象了。
(二)只重视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致使公务员考核结果不准确、不真实。
尽管《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明确规定:“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目前,有关部门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如何进行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很不重视平时考核,考核结果都是在年终以群众投票形式产生,没有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随意性较大,一些人情票、关系票还存在。自行制定的一些平时考核方法,要么比较繁琐,难懂难记,加重了工作负担,要么与考核相脱节,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致使考核考之无据,考核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缺乏权威性。
(三)考核结果的等次偏少,不利于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将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从实践看,不称职等次所占的比例极小,多数人集中在称职等次的平台上,即使是优秀等次,往往也出现碍于情面轮流坐庄的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公务员法》增加了考核基本称职等次,但还存在着对考核结果使用不充分、奖优罚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国现行的考核制度虽然在“奖优惩劣”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做得还不尽到位使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四)对考核中获优秀的公务员的奖励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不合理。
对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这样显然有失公平,对不称职人员的处罚过重。对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的,并没有几个被提拔重用了,只是给了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或者记个三等功。至于对考核结果在公务员的晋升、培训、奖惩、使用中作用规定的也较少,且激励功能偏弱。
五、不断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以上种种不足,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针对目前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从我国公务员管理的运行情况看,考核工作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中心环节,使得公务员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考核贯穿于公务员管理的全部过程,它既是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监督手段,考核作为任免奖惩的依据,使得公务员管理有了一个尺度和杠杆,也增强了公务员管理的可操作性。考核工作做得好,公务员管理也就更加有据可循、合理公正。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第二,要不断完善考核方法,努力使公务员的考核做到客观公正、民主公开。
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既要做到以领导考核为主,体现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考核效率;又要走群众路线,领导在对某个公务员进行考核时,要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除了要听取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还要听取其管理对象的意见,增大考核的透明度,避免考核工作的神秘化。不仅要注意杜绝领导个人说了算、凭自己好恶评价公务员的现象,而且要注意防止极端民主化的倾向。
第三,坚持平时与定期结合。
要特别注意做好公务员的平时考核工作,认真实行公务员工作纪实手册制度和工作月报制度,详细记载公务员平时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但必须抓往重点,记载那些难度大、工作量大、价值大的工作事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进行季评和半年小结,对每个公务员的平时工作有一个客观评价,最后为年第四,制定科学的考核等次。
将考核结果由:“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改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更符合实际,更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但为了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在有关公务员考核法规修改以前,可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即对于那些德才表现较差、工作实绩欠佳而介于称职和不称职之间的人员,可暂缓确定等次,给予一定的考验期,待考验期满后,有明显改进的,确定为称职;没有明显改进的,则确定为不称职。与此同时,要给各个考核等次确定宽严适当、繁简适度、公平合理的科学标准。
第五,要拓宽考核结果的使用渠道,适当加大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力度。
公务员考核结果必须兑现,要与奖惩、培训、辞退及职务、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力度,奖励对象首先从优秀等次的人员中挑选,真正激励先进;另一方面,对那些德才表现极差、工作实绩不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很低,纪律性和责任心不强、完不成工作任务或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不合格公务员,要不顾情面,敢于动真格,真正鞭策后进。在严把人们十分关注的优秀和不称职这两个等次的同时,还要兼顾称职这一中间等次,对称职公务员要注意信息反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绝不能敷衍了事。
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纵观中外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而一个仅有文化而不能使之化为力量的政府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政府。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谭功荣.《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2】舒放.《国家公务员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