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更是人才素质竞争的时代。那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根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具备如下几方面内容。
1、政治思想素质。总的来说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体要求是: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不为世俗所蒙蔽,不因艰难困苦而退缩妥协。⑶、建立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民主与法制是两个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概念,彼此统一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中。民主是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政治保障。当代大学生应该自主增强民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规,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⑷、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继续发扬,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作为即将走入社会接受考验的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越来越成为检验一个大学生素质的试金石,成为立足社会的关键点。
2、基本品德素质。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他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大学生的基本品德素质要求是:⑴、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这是知识分子的修养和风度,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也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得以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⑵、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要有风度、风格、风貌,要严以纪己、宽以待人,能团结人,能维护与他人的和睦相处。⑶、遵守社会公德和学生道德。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中为全体成员所公认的,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而大学生的学生道德主要内容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它直接关系到以后走上各种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面貌,关系到能否赢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重要指数。
3、文化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既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预备队员,又是未来科学文化知识的传人和科学专业发展的开拓者。因此,要在所学知识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就必须精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其次,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大学生应该广泛涉猎音乐、美术、历史、数学、哲学和语言文学,了解经济学、边缘学、交叉学科和自然辩证法,从而形成一个专而深、宽口径、活性大的综合性文化素养。第三、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
知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和展露。
4、身心素质。大学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主要包括活泼外向、开朗大方、热忱和蔼、幽默诙谐、平易近人的个性;真诚善良、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坚定意志;情绪稳定、心态乐观、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则主要指强健的体魄,较强的耐力、反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掌握体育运动、卫生保障基本知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和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健康而丰富多样的个人爱好。
5、劳动素质。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通过,人们的身心得到舒展,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符合人类需求和享受的物质产物和精神财富。劳动素质目标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具有从事自我服务、社会公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经验;掌握专业劳动技能,并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劳动纪律,培养创造能力。
6、基本能力素质。大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为人处世,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还有一点相当重要,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实践学习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学习和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甚至可以挖掘出更高层次的素质——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这将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重要能力,故应当引起大学生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第二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是社会调查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电大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发生。但由此带来的虚拟网恋、过度消费、怀孕堕胎甚至因失恋而做出过激行为等现象,已超越了大学校园的范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发展的高质素生力军,能否正确处理恋爱及由此产生的家庭、社会等问题,不仅事关个人感情与前途,而且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恋爱行为受恋爱观影响,近年来,传统的大学生恋爱观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恋爱观进行调查和分析,剖析其恋爱观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恋爱观是指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想、社会外界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新型”的恋爱观念,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一)恋爱普遍化
问卷调查显示,曾经谈过恋爱以及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人数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6.66%。其中,大一的比例为43.18%,大二的比例为44.82% ,大三的比例为47.62%。正在寻找合适恋爱对象和正在单相思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4.22%。其中,大一的比例为32.87%,大二的比例为,41.13%,大三的比例为35.16%。而对恋爱持反对态度的只占1.2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
二、大三学生谈恋爱人数的比例稍高于大一学生的比例;有过初恋经历的学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称从未考虑恋爱问题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很少数。
(二)恋爱快速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呈现快速的趋势。在确立关系之前,男生对心仪的女生大多表现出勇敢追求的姿态,而女生能正视自己的想法,勇敢接受或拒绝。在对大学生“希望恋爱如何开始”的调查中,43.47%的人选择了希望在“工作” 或“学习” 中逐渐产生,而56.53%的人则选择了“一见钟情,卿我难分”。女生“一见钟情”的向往比例远比男生多,表明女大学生们对爱情突然降临有着十分强烈的憧憬。但“一见钟情”往往凭借直觉,是盲目性较强的心理吸引,1
而这种在瞬间萌发的恋情虽可撞击出炽热的火花,但并不都可靠、持久。由此也产生了恋爱时间缩短的趋势。
(三)恋爱片面化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在恋爱动机调查中,65.6%的人选择了“因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而开始恋情”。他们认为告别父母、背井离乡的大学生,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为了排遣寂寞无聊的光阴。于是不甘寂寞的大学生们纷纷选择了恋爱。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不紧张、空闲时间多,找个伴玩玩;有的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四)恋爱盲目性
当代大学生在对待情感的问题上有迷茫认知心理。表现在:
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有4.2%的同学与恋人本来是不认识的,偶然邂逅,觉得好就主动追求,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草率的决定。
二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做事容易因情感支配而影响理智判断,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在面对于失恋的问题,有82.3%同学能够对自己自我调整,转移注意力,而有17.7%的同学则认为自己不能很轻松得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甚至有小部分的人选择报复手段、自杀等一些不成熟的行为。
三是情感强度过大,开放性突出。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的同居或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有15.5%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持支持态度;48.0%的同学是不反对也不支持的;15.4%的同学则认为无所谓。在“巩固爱情的最好途经是”的调查发现,53.9%的同学认为恋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中获得的,只有41.8%的人是选择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完美。在实际行动方面,有
5.7%的同学已经和恋人同居,15.5%的同学发生性关系。这表明,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某些大学生拿爱情等价于“性”。
(五)恋爱物质化
现代社会物质比以往有了极大的丰富,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物质化现象愈加突出。为追求感情上的愉悦和快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大学生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再也平常不过。在校园里,经常有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玫瑰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
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甚至劳师动众地大摆宴席。
(六)恋爱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网络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在网恋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有56%的大学生曾经玩过网恋,但是成功率却非常的底。在大学生网恋中,有些人是抱着游戏的态度,从热聊三四天就迅速发展到网恋,失去兴趣后继续寻找下个网恋对象。有大学生沉溺于网恋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身心的伤害。《北京青年报》曾经报道了某市属大学一学生由于沉迷于网恋竟患上了抑郁症,一病不起。到现在为止,网恋最终结局大多是以分手收场,而且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恋”从事违法活动,这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大学生恋爱观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1.追求自由和满足
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求学阶段受到家长耳提面命的嘱咐,在中学阶段谈恋爱是被家长和学校所禁止的。因此,到了大学后,年龄和学习的限制解除了,追求情感自由的大学生有了恋爱的正当理由,因此也积极追求爱情,开始了恋爱。有些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父母亲戚不在身边,原来同窗的同学的各分东西,有时不免感到孤独,为了寻找相伴的人,也开始了恋爱。恋爱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寄托和情感的满足,在自由而充满时间的空间里,异性交往逐渐增多,也逐渐将异性之间的友谊转变成了爱情。当郁闷的时候有人陪在身边,也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2.独生子女的性格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中尤其是城市中,独生子女增多,父母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孩子的身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已经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物资上的,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养成了孤傲、任性的性格。在生活上,他们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理解和宽容,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在感情上,他们展现出来的也同样是任性与孤傲。开始恋爱时,会用从小到大养成的“脾气”来与对方交往,在思想上只要求对方付出,不懂得奉献;在行为上只会索取,不会互助。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呈现出波动性和冲动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极端和消极;在争吵和失恋后,处理的方法往往也十分不理性,甚至出现伤亡事故。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有的大学生不愿意与家人进行沟通,也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将家长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决定。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快速消费的意识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消费的社会,快生活已经渗透到每个城市人的骨髓中,这种观念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现在流行的电视相亲等节目,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人在追求爱情时,讲究速配,讲求效率。许多大学生以恋爱高效率作为时尚。
2.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网络、影视已经深深走进人们的生活。社会上一些文艺作品中对爱情的过分渲染,更有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两性关系的思考。同时,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3.就业压力的影响
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大学生选择恋爱来舒缓压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想借助恋爱踏进婚姻,从而逃避现实就业的压力。
(三)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没有相关具体的政策和制度给予指导。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关于恋爱、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各类辅导讲座欠缺,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加以科学引导和教育。
三、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几点建议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爱情以人的性生理发育为前提,以人的具有社会内容思想感情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一)认识爱情
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
首先,要端正恋爱动机。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
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第三,要充分认识恋爱观包含道德责任。现在有很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一种游戏。这样的爱情已失去爱情本身纯在的意义。庸俗的爱情是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第四,要寻找志同道合,互相促进的伴侣。这是高尚而纯洁的爱情的思想基础。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基本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又相似的人生态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爱情支配的。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可以使两个人心心相印,对各种事情达到共识,行动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恋爱中互相促进,达到事业和学习的双利,在婚后的日子里,才能走到永远,经历任何事情的洗礼。
(二)培养爱的能力
一是培养接受爱的能力。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
二是培养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
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
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要做到对别人的起码的尊重。
(三)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一是正视现实。明白爱情是双向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二是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三是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通常
宣泄的方法有眼泪缓解法、运动缓解法、转移注意、文饰法、倾诉等。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四是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向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在有空余的实践胡思乱想。
五是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失生活的全部,要正确的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于学习,爱情于人生,爱情于婚姻的关系。
四、对学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建议
一是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大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过度阶段,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涉及性教育的方面还很少,对于异性也还只处于一种羡慕和向往阶段,很多知识还不是十分了解。如果缺乏性教育,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甚至出现越轨行为。在缺乏一定常识的前提下,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对于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来解决。从而会造成心理或生活上的压力和障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要通过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各种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同时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1
【摘要】: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大学生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行为
一、前言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年轻一代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他们逐步成熟的开始,因此如何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各院系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取样对象。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调查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成员的多次讨论,制成问卷,再交由社调部修改后,制成最终的自编问卷《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该问卷由14道客观题组成。
3、研究过程: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其中有效问卷是180份,有效率为90%,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并不容乐观,问题很多,主要存在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但是针对个别地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却很少,这难免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因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于其他地区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我们调研组通过查询资料总结,得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有以下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一)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
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
(二)自身原因
一是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予以选择的。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真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因而有权决定自己是否上课、是否遵守各种纪律,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师(有大学生轰走非专业课教师的现象),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而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四、对策与建议
我们调研的不单是为了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总结出相关问题解决思路及方案,因此,我们调研组通过长期讨论,总结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感淡化的实质就是缺乏理想。所以,
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理想中去。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再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应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使他们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自觉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使其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五、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民族复兴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的状况,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调研组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家庭、学校只有形成合力,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才能让未来的发展步伐更加矫健,才能让社会的建设成果更加辉煌,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
调查报告撰写人:
调查内容:
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状况是:整体状况是不错的,是可喜的,有不少的亮点存在。主要包括思想觉悟比较高,爱国热情高涨,积极追求上进,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而且也是十分努力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人有文明的言行,并且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相关机构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以上是大学生中的主流。另外,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越来越成为评价大学生合格与否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成为了衡量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从大学生角度来说,社会各界对于其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代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而我们也必须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责任不完全在于学生本身,父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同时我们看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被社会舆论无意或有意地放大,并且传播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在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当然,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面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效果还有待观察。总而言之一句话,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状况是:整体比较乐观,有亮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在肯定大部分大学
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有少数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存在。
既然有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存在,尽管不是多数,不是主流。但是我们也需要分析这一现象突出表现为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调研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根据我们对所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勇气不足”的“三不”现象。
第一,“兴趣不浓”。即部分大学生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不感兴趣;实验不感兴趣;实践不感兴趣;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是娱乐放松都不感兴趣。整天待在寝室,漫无目的地生活学习。对外表现得很冷漠,做事无精打采。更加不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自然不会考虑如何去履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第二,“热情不高”。即对于什么事情都不去关注,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看似宠辱不惊,实际是对表扬、批评都无所谓。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思想。过去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处世态度已经在这一部分大学生身上难觅踪影了。对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不关注。他们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推了之或一味逃避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正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一问题批评最多的方面。由此可见,这种热情不高的现象是多么的突出和明显。
第三,“勇气不足”。即有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责任时,不能勇敢面对和承担这一份社会责任。在做了一些体现社会责任的事之后,由于被人嘲笑,不敢勇于面对人们的议论,而觉得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从此不再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
以上三点是我们调研组在分析了收集的数据和材料之后,总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最为突出的地方。
我们在了解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之后,还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由于单一原因和单一群体。而是由一个多元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接下来将分别阐述我们的观点。
第一,从社会方面看。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许多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在社会上慢慢流传开来。例如世风日下,假冒伪劣,权钱交易等社会问题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而社会的舆论导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从客观上传播了这种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更加谈不上要大学生自觉履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社会转型期的激烈动荡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出现。
第二,从家庭、学校方面看。首先应该肯定现在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有不到位,没效果的问题。例如,家长和师长在一些细节方面表现出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处于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其责任意识不足。我们的家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校合作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而我们的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纲要,用制度的方式规范其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看。现在的大学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平时就缺乏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机会。在他们进入大学学习之后,由于心理上的调整过慢,常常会出现对日后生活的茫然。由于他们对于自己今后的路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考,那就更加难以履行社会责任了。正是由于心理上没有完全调整,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的缘故,造成了社会
责任意识淡薄现象的出现。
我们在清楚了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和建议,为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我们调研组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规范学校和社会的引导行为。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现在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想信念没有树立起来。理想是指引大学生奋斗的明灯。有了理想,大学生就不会在学习生活上误入歧途;有了理想,大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高度统一起来,才能够使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与个人的行为思想结合统一起来,使社会标准转化为个人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帮困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更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手段。因而,我们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第四,规范学校和社会的引导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舆论和学校在对大学生的引导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而且,有一些社会舆论和某些学校有意或无意地在客观上传播了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和事件,极大程度地促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出台相关的行政命令。最终达到规范学校和社会引导行为的目的。真正准确地宣传国情、民意;正确报道社会现象、社会本质和社会主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和升华。
以上所述,即是我们调研组对于本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调查的结论。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做得更好;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能够在帮助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建议:多难兴邦,面对中国至今的种种xx或灾难,当代大学生们展现了可贵的爱国情怀和人性光辉;常言道: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当代大学生们在事关祖国利益、民族忧患的重大际遇时刻,所迸发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此次的调查结果正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们的主流精神风貌是崇尚自我却并不极端唯我,张扬个性也同时尊重规则,追求时尚也并不否定传统;只不过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让他们更多的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远大于理想主义色彩,但青春的热血依旧。当然,当下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组织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最终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皖西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1005班)
摘要: 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但纵观大学校园就会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淡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成功的教育好下一代就是在改变我们的未来。所以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势在必行,此举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同时注重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增强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正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那些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是应该为我们痛斥的,从发动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在褒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在批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小事,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如果地球上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大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不在有战争,我们的环境将不在遭受破坏,世界上将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艾滋病。如果我们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爱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国家将变得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幸福。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
社会责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道德的世俗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
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社会原因。首先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表面上,他们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选择的。更轻松体面的工作,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有权要求选课,有权要求选教师,但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举措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迟早要由他们来承担,因此他们必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公意识,才能担起历史重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高校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1、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同时,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在实践中可行。除了在学校,在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如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
4、社会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引导大学生时,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及早的接触社会,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感受到自身的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5、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活动
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和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6、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大学生自身也应作出努力。大学生平时应积极开展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活动。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应该努力的认识自己,以作出积极的改变,同时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除此之外,也应当结合实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多了解时事新闻,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紧密配合,特别是学校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一些所在群体中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具备的三个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以及自己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个人应当对他人社会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在世界范围内,责任感被看做是人才的必备素质。而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脊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当引起重视。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一直不断;据笔者观察,现有资料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整体水平处在一种偏低的状态,这种论断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事情面前,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在我国同胞遭受苦难时,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真实、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分类研究的方式,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是否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是否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是否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总计频数10206010100百分比10%20%60%10%100%专业文科理工科
(二)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