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
1.入职登记表的改编
2.面试评价表格与试用期相结合以及试用期结束后有部门上报转正申请。
3.试用期和合同的时间与人员花名册想结合。出差申请单可改用连体式存根
以便财务管理
4.外出人员登记表或可改用黑板方式,5.岗位招聘不猛要提前拟定需求计划表并将岗位职责级要求写清楚
6.销售顾问业绩考核制度要融入:服务 作风 环境
7.文档保密管理
8.工作报告每周有部门主管总结并纳入绩效考核
9.年度计划规划的配置
10.劳动合同范本不规范
11.集团章程 应明确出自时限和外加董事(自然人)签名,法人代表盖章
捺印
12.绩效量化需要调整,应简要便于考评。
13.保密工作承诺。
第二篇:工作内容
配送经理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如下:
1、组织人员实施物资运输配送并对运输配送设施进行调配和管理;
2、负责对发货产品进行二次的清点复核;
3、物流公司的评审与挑选,并与物流公司沟通,达成良好的合作
目标;
4、负责处理货运过程中的各项突发性事件,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
正确的处理方案,确保货物安全准确的到达;
5、负责跟进、协调、应急处理货物发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随机性
突发问题,并处理货运中出现的各种漏装、缺损、进水等不良情况,记录在案,并与客户及时协商处理;
6、运输保险的相关事宜与保险的索赔工作;
7、负责接收产品的退货,并跟踪整个退换货流程的完成;
8、配送处车辆及人员的合理安排;
9、运输成本的把控。
汇报人:**
****年*月*日
第三篇:工作内容
人事专员工作岗位职责
1.公司各岗位人员的招聘工作; 2.接待应聘人员的分配;
3.办理所有新员工的入职手续和离职
手续;
4.公司所有员工档案信息的管理; 5.大胡子和罗赛罗德的所有人员社保; 6.劳保用品,工作服,工作证,医护用品的采购、发放、管理及ERP数据的录入和输出;
7.每天生日人员的统计; 8.招聘网站的信息管理; 9.每周汇总周例会表;
第四篇:工作内容
一、项目背景
在“追赶超越”背景下,西安人口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区不断扩大,凸显出了多种方式构成的公交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融合度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王书记批示:我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要具有前瞻性,紧盯发达国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要加大改革新力度,着力打造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大公交”,建成与地铁、云轨、高铁、飞机等无缝对接、科学便捷、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规划范围
2.1空间范围:两大层次。第一层次为西安市主城区范围。第二层次是大西安范围。
2.2时间范围
公交融合实施方案立足现状,面向近期,其中,试点片区改善方案以1-3年内实施为主,各区(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研究年限。
三、工作框架及主要内容
1.项目概述
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作依据、工作过程、章节构成。
2.融合发展背景分析
内容包括城市定位、城市更新、城市交通等城市发展状况及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等公共交通发展状况。
3.融合发展现状评估
内容包括轨道、公交、慢行、出租在设施、线网、运营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融合发展目标与策略
内容包括国内外城市经验借鉴、公交融合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5.设施融合方案
内容包括轨道-公交设施融合方案、轨道-慢行设施融合方案和公交-慢行设施融合,轨道-出租融合方案等。
6.线网融合方案
包括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策略原则、慢行交通网络调整策略原则。
7.运营融合方案
内容包括公交线路运营服务时间优化方案、公交线路行车时刻表试点方案、公共交通实时信息服务优化方案等。
8.方案实施安排
内容包括方案实施重点分析、方案实施安排及优化、资金需求测算和分投资安排等,并编制项目库,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建设时序、投资估算等要求。
9.相关保障措施建议
内容包括方案实施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用地保障等措施的详细内容。公交融合实施方案结合各区(新区)区域发展条件,全面评价公交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发展需求,明确改善原则和对策,制定改善目标,从设施、网络、运营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改善方案,确定实施计划和投资估算,并提出保障措施及工作建议等内容。
一、线网融合 1公交与地铁线网 西安公交综合线网图。西安公交网密度控制图
(制定公共交通分区。提出综合密度的概念。保证片区综合密度合理。既地铁密度高地区降低公交密度。地铁密度低地区增加公交密度。)
该成果可用与常规公交线网调整的依据。例如:制定线路长短限制。截短超长线路。增加围绕地铁站点的环形公交线路。增加社区定制公交线路。
2绿道与公交、地铁结合
公交-地铁-绿道节点分布图,用地控制图。
社区绿道串联公交、地铁站点。其交点作为区域枢纽点。有一定的用地控制要求。
该成果可应用与绿道节点设计与规划。
二、设施融合 设施融合建设配置表。
根据地铁等级。公交站等级分类,分为n类。地铁站公交站风雨廊+报刊亭+广告牌+休憩座椅+便民服务设施+游客咨询中心+出租车停靠站+自行车停靠站等不同的组合。
融合设施配建设计指导意见。
包括各类设施规模,远近,建筑形式建议等。
三、服务融合
公交、地铁服务时刻表。
统一电子信息提示牌设计要素安装要求。地铁,公交服务水平匹配表。
四、指标体系
(1)轨道-公交融合类
1)轨道站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停靠站设置率:指片区内轨道站出入口100米范围内设置有公交停靠站的出入口个数占片区内适宜设置公交停靠站的轨道站出入口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空间衔接紧密度,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2)轨道站公交接驳线路片区覆盖率:指轨道站公交接驳线路周边300米覆盖的建成区面积占片区公交可覆盖的建成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用以判别轨道-公交一次接驳的覆盖水平,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3)轨道站-公交接驳站统一设计率:指片区轨道站出入口与公交接驳停靠站统一设计的数量占片区轨道站周边公交接驳停靠站总数,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空间衔接服务品质,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4)轨道-公交接驳标识指引设置率:指片区设置有轨道-公交接驳标识指引的公交接驳停靠站数占片区轨道站周边公交接驳停靠站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信息服务水平,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5)轨道站周边公交接驳停靠站电子站牌设置率:指片区轨道站周边设置有电子站牌的公交接驳停靠站数量占片区轨道站周边公交接驳停靠站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信息服务水平,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6)与轨道服务时间相匹配的接驳公交线路比例:与轨道首末班服务时间相匹配的接驳线路数占轨道站公交接驳线路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一体化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7)轨道站接驳公交线路服务水平达标率:指发车间隔高峰期不低于10分钟且平峰期不低于20分钟的轨道站公交接驳线路数占轨道站公交接驳线路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一体化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2)轨道-慢行融合类
1)轨道站出入口自行车停放区设置率:片区内轨道站出入口50米范围内设置有自行车停放区的出入口个数占片区内适宜设置自行车停放区的轨道站点出入口总数的比值,用以判别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空间衔接紧密度,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2)轨道站点无障碍设施设置率:轨道站设置有无障碍设施的出入口个数占轨道站出入口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轨道交通站无障碍设施设置情况,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3)片区无障碍设施设置比例:片区衔接轨道站的慢行通道中设置有无障碍设施的道路长度占片区衔接轨道站点的慢行通道总长度的百分比,用以判别片区衔接轨道站的慢行通道无障碍设施完善程度,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4)片区自行车通道(绿道?)设置比例:指片区应设置自行车道的道路长度占片区内道路总长度的百分比,用以判别轨道站点周边区域自行车通道设置水平,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5)轨道-慢行风雨连廊设置率:指轨道站与片区末端出行点间设置有风雨连廊的轨道站出入口个数占片区轨道站与片区末端出行点间适宜设置风雨连廊的轨道站出入口总数的比例,用以判别慢行品质设施与轨道交通的融合状况,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6)轨道-慢行接驳标识指引设置率:指轨道站与片区末端出行点间设置有轨道-慢行接驳标识指引的轨道站出入口个数占片区轨道站出入口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轨道交通与慢行的接驳信息服务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7)轨道站慢行接驳出行到(离)站期望时耗达标率:指轨道站慢行接驳出行到(离)站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人次占轨道站慢行接驳出行总人次的百分比,判别轨道站慢行接驳服务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3)公交-慢行融合类
1)公交站点周边50米自行车停放区设置率:指片区内公交站50米范围内设置有自行车停放区的公交站点数占片区内公交站点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自行车与常规公交的空间衔接紧密度,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2)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指片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的建成区面积占片区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判别片区常规公交与慢行交通的衔接水平,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3)公交停靠站站亭完好率:指片区公交站亭完好的停靠站点个数占片区公交停靠站总数的比例,用以评判片区公交停靠站亭完好状况,本指标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4)公交站点周边慢行无障碍设施设置率:指公交站500米范围内设置了慢行无障碍的点位数占公交站500米范围内应设置无障碍的点位数,指标中点位是指慢行流线途经的交叉路口、街坊组团路口、单位出入口、人行横道道口等,本指标用以判别与公交站衔接的慢行交通无障碍设施完善情况,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5)公交-慢行接驳标识指引设置率:指公交站与片区末端出行点间设置有公交-慢行接驳标识指引的个数占片区公交停靠站总数的比例。用以判断常规公交与慢行的接驳服务水平,为保障约束型指标。
6)公交线路服务水平达标率:指片区发车间隔高峰期不低于10分钟且平峰期不低于20分钟的线路数占片区公交线路总数的百分比,用以判别片区常规公交与慢行交通的衔接服务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7)常规公交平均候车时间达标率:指片区内常规公交站点乘客候车时间高峰期不超过6分钟且平峰期不超过12分钟的人次占候车总人次的百分比,用以判别片区常规公交与慢行交通的衔接服务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8)公交站慢行接驳出行平均到(离)站期望时耗达标率:指公交站慢行接驳出行到(离)站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人次占公交站慢行接驳出行总人次的百分比,判别公交站慢行接驳服务水平,本指标为品质提升型指标。
第五篇:工作内容
每日必须做的工作内容:
1.早班的系统考勤录入
2.前一天中班各工段的产量维护
3.早班的系统打卡
4.早班下班后早班的产量维护
5.中班的系统考勤录入
6.中班的各工段产量维护
7.两班的单拣与POS的时间录入
每周必须做的工作内容:
1.每周的各工段员工考勤及阿迪领班签字考勤的打印
2.每周的考勤录入
3.各工段的产量汇总及效率
4.客户投诉统计
还有就是一些新人入职、离职等的办理 ID号的申请 LM与MA的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