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 书 境 界
读书应该追求的境界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世发先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也提出了读书三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此为读书第一境界。读书要静心,守住心灵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此第二境界。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进去。读进去才会沉醉其中,这样才会人书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此为第三境界。书有如巍峨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就可以高屋建瓴,对事物认识也就更加深入、透彻。
此外,当代学者、资深编辑徐宗文先生也提出了“为知、为己、为人”的三种读书境界,其含义是:
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如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
以上均是学者们的真知灼见,然而,我以为孔圣人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关于读书的三种境界的论述最具智慧。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了之后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的吗?强调学以致用。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的吗?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应当经常和朋友相互切磋、相互砥砺,学习才有进步,见识才会不俗。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怨恨不恼怒,不就是君子吗?读书虽小有成就,暂不为世所用,也应该心境平和,豁达乐观。强调了读书人应有的胸怀。
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形成好学上进学习氛围,从而,使我们成为秀外慧中、顶天立地的人,成为经世致用、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
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
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
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
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
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
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读书犹如行路。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评点: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
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子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评点: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子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
●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评点:第一境界喻学海苍茫,读书会有困惑、有迷茫、有彷徨的低潮,但在自感不足中,仍目标明确,决心不减,气势浩荡。第二境界喻读书更有壮怀激烈,扫荡一切的豪情。第三境界喻回首往事,如在昨日,今换人间,感慨万千:成了自由的主人,能够轻松驾驭自己,在书山中自由登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这是何等的幸福!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孙逊(现代学者)用集句的方法来论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
(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这是消遣性读书;
第二境界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功利性读书;
第三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是积累性读书。这里,孙逊所采用的是与王国维集句一样的方法,即集前人诗句或者词句。集句又主要指集律诗和词中佳句,而自由体诗句恐怕出于太自由和年轻的原因,则很少见到集之而成诗。集句诗是诗之一体,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文天祥的《集杜诗》二百篇最为出名。
●王世发先生同样用集句方法来表达读书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第三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含义是:
第一境界是: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第二境界是: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第三境界是: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
●有人将阅读者与书的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两层次关系来述说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被书所读。即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
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境界是:读书是书。通过苦读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第三境界是:读书不是书。即建构思想体系,这一境界属于超越了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的层面。阅读能够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慨其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等等。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故仍属于稍高的中级阅读水平。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即第三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境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境界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当代作家余杰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来表达人生的三境界,也借用来阐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评点: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有人用“吞”、“啃”、“品”三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形态来形容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吞”。“吞”乃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啃”。“啃”乃是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智慧之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颠峰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避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活化成血肉的过程。
第三境界是:“品”。“品”乃是焚香沐浴,如饮研图——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会的则“品”之。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夏之花收集整理
第三篇: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一段很著名的词话。作者用具象的画面相当深刻地描述了做事业的学问的三个
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是层层递进的,以“无意而得之”的境界为最高。
我读宋人笔记,久而发现,读书有三境界。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
第四篇:读书的境界
从古至今,唯有书本被代代传承下来,书是历史的载体,书可以有一个名人的悲欢离合、一 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一个时代的非常旋律及主题,当然,书中也有大千世 界,芸芸众生,社会气象。书可以说包罗万象,因此书适合于各种人的口味,因而我酷爱读书,因为它教会 我......? 通过读书我欣赏到了大自然中最美丽的风景。优美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自然美。我通过图片和文字,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副副美丽的风景图:空旷的原野,幽 静的山谷,飘 渺的烟雨,茂密的森林,飞泻的瀑布,难道这一切不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吗? 通过读书,我逐步学会了去观赏艺术作品。静静地站在齐白石的绘画前,自己如同看到 了鱼儿,虾儿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中游泳嬉戏打闹,引人浮想联翩。断臂的维 纳斯,虽然残 缺,但那恬静典雅的表情,转折有致的身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 求。给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震撼。通过阅读杜甫李白的诗,路遥的小说,高尔基的三部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经历了不 同的时代,跨越了不同的民族,我精神上获得了愉悦,心灵受到极大的感 染,思想境界上 进一不升华,生活上得到充实。阅读〈 〈海燕〉,不禁为那些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抗争的的 〉 革命斗士的英勇气概所震撼,身上那颗火热的心迅速燃 烧起来,升腾起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的决心和愿望。阅读〈 〈平凡的世界〉 〉时时我陶醉在那纷繁的生活,鲜活的人物之中,与写 作中人物共命运。同呼吸、同忧乐、精神上感受到少美感与愉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的仁人志士的赤诚爱国则使人由衷敬佩.通过阅读,我感觉到种种异样 的情绪活跃了起来.倒不是我丧失了平静的能力,而是保持平静的理由不存在了,这十几年来我的生话仅局限于家乡学校,我的全部经验限于这些.现在 我才忧然想 起外面的世界是广阔的,一个充满着希望与忧虑,激动和兴奋的变化多端的世界, 正在等待着敢于冒险的人去探寻.我现在的生活如同死水一潭,现在 的我正如一个人在椅子 上坐腻了,如果让他出一趟远门,准会大有好处的.每每看完这类书,上床后却毫无睡意.直屋天亮,我始终在一片欢快而不宁的大海上辗转颠 箕,觉得在欢乐的浪潮下,又有困扰不安的波涛的起伏翻滚,有时候我越 过,波涛汹涌的大海, 似乎可以遥远到光明的彼岸,不时有一般由希望 唤越来越强劲的风,把我的心灵送到目的地.然而我即使在想象中,也始终无法到达那里------有一股从陆地吹来的逆风,不断地把我刮回去.理智总会抵制 妄想,判断力会使热情收敛.但我实在是兴奋的难以入
睡.每次读到一本好书时,总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合上书后,会有一种”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 昨非“的感觉.通过读书除掉心灵的污垢,顿感”久在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浑身上下.前后左右 没有一 个毛孔是不舒服的.我觉得书将陪我今安生今世,因为它并不是阳光驱散的了的雾光,也不是暴风雨中冲洗掉 的沙土画人像,它是一 个刻在石碑上的名字,注定要跟着它的大理石同样持久.读书对我而言,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读书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此乃吾之读书心得也.
十几载风雨历程,书一路陪我走过.如今书----已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题记 我生长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里.我的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也许是职 业的缘故,亦或是对书的喜爱,我家的书 架上总是摆满了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书.从我模模糊糊开始能记事起就经常看到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出入我们家.慢慢地 我才知道 ,他们都 是父亲的学生,原来是被父亲书架上的那一本本藏书迷住了.从那时起,我也开始认识了书,我为我家有那么多的藏书而感到骄傲.
闲时,父亲总喜欢读书,吟诗.那时省.市文吟社每期举行的诗比 赛,父亲就常 常荣获冠军.成了 我们小城里广为人知的”诗人“.因此,每天都有不少诗歌爱好 者到我们家来和父亲一起作诗,一起斟酌......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文 学产生一种特 别的情愫.待我稍稍长大了一些,父亲就开始教我读书,识字.那是一个布满拼图和拼音 的童话世界.父亲慈祥的面容和谆谆的教 诲,丰富了我的见识,使我懂得了许多 做人的道理.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开始涉足我家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这里的书可 真多啊!童话,小说,人物传记,古曲文 学,世界名著......应有尽有.当时,在我 的眼中,父亲的书屋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秘密": 恐龙是那样的高大和可怕,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遥远的古代人们就懂得了钻 木 取火,而月亮原来是借住太阳来发光的.....世界真奇妙!我将这些奥妙告诉我的小伙伴们,在他们赞赏的目光和掌声中,我感觉读书转让自己变得高大,视野也 变的开阔起来。举目远眺,我们仿佛看 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了雪白的北极冰川,看到了秀丽的桂林山水。。。父亲的书屋,不仅让我感觉大自然的纯朴与秀丽,也让我从童话中明白了许 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海的女儿》让我 感觉到人性的善良,《皇帝的新装》 告诉我诚实无欺,《东郭先生和狼》教导我能辩真伪,而《丑小鸭》又给了我生 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 为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我的 读书情怀是父亲。上了中学,告别了那童话般的纯真年代。在这
里,老师又把我带进了丰富、高雅的文学殿堂。一路上,孔子教给我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范仲淹培养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岳飞 也鞭策我“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而《 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让我在苦笑不得 中感慨;《祝福》又令我深感世态炎凉。。就在这时,我开始有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和苦闷,学习的压力使我茫然无从。我深切体会了“十年寒窗苦”之说,更明白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缘由 和凿壁偷光,映书以观的刻苦与执着。从而,我更为现在自己能够拥有如此美丽、舒适的读书环境而倍感珍惜。对于老师的 淳朴教导与良苦用心,我同样铭记在 心。读书成了自己的一大爱好和热切的追求。因为它是通往文学殿堂的必经之路。年少时,我的读书情怀是老师。如今,我已如愿地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在这热情洋溢的校园里,竞争愈 显得激烈,时代告诉我我们,优胜劣汰 已势不可挡。面对着新的土地,新的天 空,还有新的压力,我才感到自己已不再是躲在父母和老师翅膀下的孩子。我开 始学会为自己未来人生做打算。图书馆,阅览 室也就成了我充实自己,丰富自 己的最好加油站。置身与安安静静的阅览室,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就有一种世界都尽 收眼底的阔然。在这一片乐园里,既能 让我掌握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也了解 更多的时事政治,然而,读着一首清丽的小诗,一篇优美的散文,又别有另一番 风味。人生就像一次长途的旅行,在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与挫折。生活所给予的嗑磕碰碰,烦恼与郁闷 也随之而来。这时,我总喜欢跑到阅览室,选一本自己喜欢的随笔或杂志,抛开一切令自己烦闷的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 都可以不想,且享受着那“红袖添香夜读 书”的乐趣。有时,也喜欢到图书馆 借一本精美、优雅的散文诗,来到绿荫荫的草地上,柳树边,不受尘嚣喧扰,物
我两无。看夕阳西下。观落霞余辉,吟小桥流 水,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人生,慢慢地品位生活。这真是一种无穷的享受。此时,我的读书情怀就是自己,是生 活。读书,可以丰富自己、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纠正了我的人生态度,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山莽莽,书海淼淼,读书情结。使我受益无穷!书-----我们剪不断的 情缘。
第一层:求知有欲 怎样读书才有效益?你要有需要。怎样读书才有效率?你要有需要,也要有自信——相信 自己能学会。不喜好读书的不去说它。“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反对读书,而是说读书不要太
书呆子气,太生搬硬套书本理论,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读书人有两类可师可友: 一类人平时不太读书,但问题一来,知道到哪里找书,知道找什么书,知道怎么用书,这种 人善读书,相信书的力量,求知欲来自问题。学其灵性!一类人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满肚墨水尤嫌不足,恨不得把天下书变为 成竹在胸,爱书成癖,求知欲来自自觉。学其习性!第二层:学海识路 了解了自己的求知目的;得找到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灵肉体能彻底放松,拿起书能心 无杂念。加上有那么几个志同道合的师友,可以探讨读书的心得,可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和针对性。没见过大海的人,见着一大片水域就称其为“海子” ;如果和一帮远航的海员混在一起,即 使没到过海边,对海洋的博大精深的认识也会深刻得多。读什么书才最有效,也要有那么一点真功夫。少年时读《爱迪生传》,看到爱迪生年少时有 顺着书架读书的故事,未解其中味,以为读书就得有这么一股疯狂劲,便象今天追星族一般 模仿,不知家人中是否也曾有人如此犯傻过?呵呵。没到栖息谷前,俺对管理感兴趣时,到 书店恨不得把每本管理类的书都扛回去。在家园读了一两个月的贴,知道了不是每一本或每 一种书都得读,三四个月后知道有太多的书不值得读,半年后知道了自己应该读哪些的书,再到书店,抱回来的书针对性和系统性是以前的我不能比的。第三层:翻书养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也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毛病。电视换频道,吃饭麦当劳…… 这可以说是通俗的写照。搁到读书上,心态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曾对“斯巴达”精神、“苦行僧”生活、“修炼”等等词推崇备至。最有意思的经历是大学 待分配时,居然突出奇想买了本基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当然不是妄想当什么数学家,只是希望能在艰深的题海中找到一种寄托和精神,以免徒生“虚度光阴”之感。后来才体会到“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这 种心境。书是万万不能那样读的,性情更不能那样去练达。书读到一定份上,就知道诀窍在 于能“进得来,出得去”,能 “眼高手低”。所谓“进得来,出得去”,无非是读自己感兴趣 的书,而不是看上两三页就昏昏欲睡的,如此方能聚精会神;抛开书本必有所得,工作生活 能得以应用,而不是死抠字句。再进一步就是有心得的书必定再读,再读必另有新获,屡有 所获的书必定常读,常读常新。至于“眼高手低”,则是眼界要高,出手要勤——其实
这又 何止是读“有字书”的方法呢?“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 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平衡工作和生活,未来发展与当前现实之间的矛盾,使自己不断完善,实现自己的目标,让 自己的心灵、身体都处于健康的境地,这就是读书的目的啊。第四层:鉴书省心 做学生的岁月,我酷爱古小说——至今《三国》 《水浒》仍是爱不释手,不时会读上一回— —最欣赏的人就是那种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猛将。如今看来,吕典许 孙、关张马赵等人诚然豪杰,但真正的英雄当属那些能把这些豪杰之士“识得出、聚得拢、摆得平、用得上”的家伙们。读书也应该是这样吧?能做到“识得出、聚得拢、摆得平、用 得上”,让书本为你打工,更应该是读书人的本事。鉴书省心,说的就是这个理。鉴书和比书不同:比书是以书为主,相互较量显差异;鉴书是以我为主,品评识用见真章。鉴书的能耐,关键在鉴赏、鉴定和借鉴三个带“鉴” 的词上,可能用下面的比喻更容易让 人理解一些: 投机商鉴赏艺术品,应该是在艺术和价值之间架起了桥梁,但取向明显在价值上。鉴赏并非 欣赏,许多人读书往往容易欣赏太过,在文字的细节末梢上钻了太多的牛角尖,却忘了自己 读书的目的。读书读到自己有所感触、思考、琢磨、推敲的地方,就如同一个考古学家手捧一件文物,远 端近详,追溯相关记载,判断历史风格……这种经验式的概略推论和结构化的硬性指标相结 合,正是我们鉴定式读书的基本功。也就是说,要掌握书本的精髓、适用条件和总体框架。要象考试舞弊那样去“借鉴”。虽然我从没做过考试舞弊这档子事,但不会下蛋难道就没吃 过鸡蛋?谁都知道考试作弊无非三大招:一是抄夹带的纸条或书;二是照抄别人的答案;三 是对答案。其余的什么冒名顶替、改换答卷、贿赂考官等不再细表。如果抛开作弊者的人品 和道德因素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三种形式就是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寻求、求证 正确答案时所能做到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也最经济的方式。试想一下,假如考试 舞弊可以不受惩罚,有谁会正儿八经地翻看那些对自己毫无兴趣与收益的东东?谁会把那些 自认为都是错误的答案搬上试卷?可以分工交流的时候谁会闭门造车?这样的“借鉴”,于
心理于结果,都是最最合算的。人生就是一场随时面对各种问题的开卷考试,这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有的问题也没有现存 答案。但他人的智慧中肯定会有解答线索或解题的方法、或评
定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尺,怎么 最快最好地在书堆、人脉中寻求帮助,就是这篇“鉴书省力”所要探索的要旨。——这里鉴 也带有“检”的意思,即检索,检验。第五层:览书成术 “走捷径用的时间少,走弯路去的地方多。”这是一个朋友给我的赠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小学生学读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中学生学看书,一句一段地理解作 者表达的意思;大学生学钻书,一本一本地把书的知识与实际的运用相结合;大学毕业后,虽然也有不乏研读经典的时候,但我认为 90%以上的书应以览为主。前人有跑马看花、走马 观花、下马栽花之论,现代人可就要有坐飞机俯瞰风景的能耐,我不是倡导不认真的读书观,该认真琢磨的时候还是要静下心来反复研读,但不能否认“读书不求甚解”的浏览其实也是 现代人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否则的话,何谈效率、何谈博学?览书成术,重在检索,留 下印象,等用时知道到哪翻书。第六层:批书探讨 以前人上私塾,念书不念得摇头晃脑不能算作念书,不动笔墨注解也不算在学习。小时候我喜欢往古旧书店跑,也曾淘到几本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破书,记得有的书上几乎全本 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蝇关小楷批注给挤满了,很多时候批注比原书更精彩,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知道了批书的妙处,那时读什么书都在书边写满想法和心得。真怀念那悠闲的岁月,现 在书读不过来了,批注的事做得少多了,但留有批注的书我不会轻易地处理掉。最简单的批书是在书上为字词标上拼音或解释。比较常见的批书是一种杂想式的批注,可以 是注释,可以是考证,可以是心得,也可以是随感。我批书不是太多,但也有些书是我认真 读过想过的。有的书上的批注,几年十几年后读起来感觉特别亲热和诧异,有时想这真的是 我写下的吗?套句时尚点的话说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了,有的书上批注了好几回,读读每次 的随感,自豪地发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中。其实在家园里,地平线的每日一贴有很多就是 这种批注性质的感受,只是地兄随手便把这种感受理顺、升华并成文了,而直接在书上批注 的话或许更随意更自由也更灵活些。批书更进一步则是带着经历、体验和理论去大胆怀疑、小心考证,也就是说成了一种理性的 评论、批评或批判。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搞理论研究,但批评是进步的台阶,更何况我 们也有同作者完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所以需要判别对我们的适用程度和做出明智的选 择。批书学问的重心落在一个“探”字上,养成读书时探讨、琢磨、反驳、批判的习惯无疑会提 高读书
第五篇:读书的三重境界
苦读书,品读书,乐读书
——浅谈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百姓眼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必须突出“勤”“苦”二字。
所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书的含义是宽泛的。
记得,有人问及黄岗中学校长在高考神话的背后有没有事半功倍的秘诀。他只讲了一件小事,黄冈这地方,夏天特别热,山多蚊虫也多,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桶里面———“黄岗状元”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我们到衡水中学学习,问起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校长半开玩笑的说: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不用花力气就能提高升学率的办法,但事实是,至今没有找到这样一条捷径。
读书,学习,的确是件“苦差事”,一分耕耘换得一分收获;辛勤结硕果,苍天不负人,没有炼狱式的经历凤凰也不会涅磐重生。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是品味,在品味中得到教益。
读书如进食,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少了,就是营养不足。
事实上,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读书太少,少的可怜。
据有关统计,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以色列约64本;俄罗斯约55本;美国约50本;而中国约是5本。显然,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合理互补,不亦乐乎。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是乐读,所谓:“阅读者,悦读也。”
“悦读者”的典型我首推毛泽东,毛先生可谓是终身学习、热衷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总结他老人家的读书方法为四点。
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总计近10万字。他的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兴趣者,可去翻阅他批注的《二十四史》。
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毛先生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学理主义、书呆子气,令人钦佩。
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他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愿天下有缘人,与书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