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心得
2012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心得
一、试卷分析
试卷以2011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为依据,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注重对中学物理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以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考查学生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试卷结构与2010年相同。总题数为33题,约4900字,阅读量、计算量与去年相当。试卷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的72%,试卷估计总体难度为0.69(103.04分),且有一定的梯度。难度适中的题目(在0.6―0.8之间)共90分(占60%),难度系数大于0.8的题目共34分(占22%),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与方法的基础性考题共114分(占76%)。
二、试卷知识点应用技巧
试卷重点关注试题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主题的结合,关注新教材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特点,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
试卷的单选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较广,有力学、静电学、直流电、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在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上也略高于去年。而填空题的难度略低于去年。今年的实验题仍然注意了对规定实验的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学生是否亲手做过相应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实验的重视,而非为应付考试而纸上谈兵。
为了对今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进一步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今年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前两年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如第1、2、3、6、8、17、21、26、27、28等题均来源于高中物理试用本教材的内容,其目的是希望高中物理教学或复习不要抛开课本而沉湎于题海之中。
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察,如第20、25、32题。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求学生把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物理规律以物理图象的形式,简单、直观、正确地展现出来,并能通过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还原、理解简单的甚至比较复杂的物理模型及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有关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如第19、24、28、33题。命制这些试题的目的,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重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篇: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基础知识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回归原文: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解题思路:从文中看“物质特点”和“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应是两个方面,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这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这是原因的又一个方面,而两个原因又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答案为D。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发展的历史____。(2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涉及对基础知识中修辞的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建立在对借喻的认识。
回归原文:⑥……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
解题思路:年轮,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也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通过它可以看出鱼类或树木等的生长情况。作者在文本中用“年轮”喻指城市的发展过程,变相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掌握。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_和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两个方面。(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段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回归原文: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解题思路:这段的结构是总分式,首句为中心句即段意,余下部分可分两层,从“另外”一词很明显看出层次。一是讲大自然,另一是指城市本身共两方面的需求。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答案: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表达,也是涉及到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段意才能准确答出空间的含义
回归原文: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解题思路:空间的含义很多,在这两段中前者是指“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后者是指“开阔的空间”,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是指场所,一种是指不“被钢筋水泥填满”的空地。
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句子可以得出其各自的作用。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准确把握,即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准确把握
回归原文: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②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解题思路:要找出中心论点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位置找到中心论点,如上所示原文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为B.A是无关项,C项有误,D项终极目标的说法不恰当。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答案: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考点链接:高考中比较开放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激活平生所学。
解题思路:此题比较开放,但答题时也不能漫无边际,应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一例”,作答时一定紧紧结合文本,不能想当然。
小结:
议论文的题目设置基本上还算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理解词语或句子、筛选或整合信息、文意理解与分析都考查到了,全面而合理,尤其是第六题的考查很能够使关心世博的考生争取到两分的优势,不足之处是5题的设置似乎略显简单,如能明确是对中心论点的考查,其他选项再加大一点迷惑性,我觉得会更完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美。(2分)
考点链接:此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回归原文: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第二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心情。在这里很显然是交代鹭鸶的生活环境,来衬托鹭鸶的美丽。抓住题目中“令人陶醉的”这一关键词。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 “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动词的鉴赏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回归原文:……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解题思路:首先从词性上判断“扑飞”是动词,动词的特点是有动感,然后结合其在文中的具体语境解释它的含义。因为鹭鸶“扑飞”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飞落到眼前的河湾里,此时要考虑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中似可再加一句,“表明作者对鹭鸶的深爱”。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仿佛反复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考查了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回归原文: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解题思路:第⑤段讲述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⑥段就出现反复的惊叹,第⑦段写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飞舞的画面,可见两次感叹表现出的惊喜把叙述拉回到眼前的实景。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2分)
考点链接:
回归原文:⑧……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解题思路:这种出题方式估计是考生喜闻乐见的,直接把“比拟”的修辞方式告诉你,只需答出它的表达效果就可以了。抓住关键词语,揣摩用词就行,比如“端庄”“优雅”“大度”“悠然”中找出概括性较强的即可。难度不大。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D)(F)(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回归原文: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作者沿河寻觅并非忐忑不安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只是“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作者思绪起伏也不是因为更崇拜这一对圣物,而是“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所以用诗句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考点链接:考查鉴赏语言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回归原文: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画龙点睛啊.有的结尾还和开头做很好的呼应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情感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鹭鸶喻为美人,借用诗经寻觅“伊人”的情节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结尾是一般是作者情感态度显现明显,突出旨意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抒发或寄托作者什么情感;此外在加上较通用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等作用。散文阅读小结 在之前的考纲中“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现在改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比喻,比拟,反复,引用的考查题型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用心一也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8)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考点链接: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
回归原文:略
解题思路:此类题不能丢分,背诵熟练,书写准确,要求平时边诵边写,理解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区别易混形近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考点链接:对诗歌体裁的认知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等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理解环境描写和比兴的区别
一般的环境描写是写周围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有渲染,烘托等作用;比兴中的写景是为了引起后文正式的事件,并非眼前实在之景,只不过是这样的景和后文的内容有相似性,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和女子遭遇相似的,为了引出女子婚后与丈夫的关系由亲到疏的讲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写虚景,引出刘兰芝与丈夫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
此处诗中的景色是诗人眼前实景而非比兴。故选A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考点链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过解释诗句中作者的动作含义理解其中代表的情感。“引领”的理解要到位。
不要忽视“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明月能引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怀人,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由下句中的“客行”“早归”等词可以看出是思念家乡,一般而言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是分不开的,所以诗人的感情就可以理解到位。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鼓励(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以……为乐
(3)市令曰:“三月顷。” 左右(指时间)(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听从什么
考点链接: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注视积累,能够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解释。留心词性的变化和固定的翻译形式。
① “劝”在“劝学”中学过意为“鼓励,劝勉”,考查一词多义
② “乐”是意动用法,以其生为乐,觉得生活很安乐。考查词类活用
③ “顷”与“倾”是古今字,常见意有“不正,偏斜”与此处合用,形容时间可以活译为“左右”。
④ “所从”是所字结构固定形式,所+动词=名词结构翻译为“听从什么(令)”
四个选项考查各有侧重,做题时要斟酌出题人的特点,细心作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考点链接:对古今异义的考查
解题思路:古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逐字翻译,特别是有些词组合在一起和我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同时千万不要在意义上等同。
禁止:政缓禁止 是说孙叔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
以为:认为,和今意相同。古文功底好的同学看到这里即可得出答案。
“几何”(像这样)多久了。与我们现在数学中说的“几何”不同。
“请教”:(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请:请求。教:使,让。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考点链接:考点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考查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倒装句式。
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信、达、雅,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t.翻译时要明确几个重要的知识点:①人名、地名不翻译②“进”“居”“悉”是重点实词,“以”是重点虚词,“高”是词类活用③“于楚庄王”是状语后置句,“自代”是宾语前置句。除此之外,代词“之”要翻译出来代指的具体人或物。不通顺的地方要补充通顺。“”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自信的性格特征。(2分)
考点链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回归原文: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解题思路:此题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之上,从人物的言行方面入手,“知其材自得之”“也知非己之罪也。”可知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答案: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考点链接: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回归文本: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答题思路:具体政策体现在中间两段,分别讲述一种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因为是简析政策,所以只是说明什么政策是不会得满分的,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更休。(2分)
回归文本: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思路点拨:首先从文段内容可以划分两层,如上:前半部分讲“观富人之稼”,后半部分讲“吾十口之家”两者对比,然后可以从中找出相应的耕作方法,一种是“更休”,一种是“寸寸而取”。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分)
回归文本: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思路点拨:文中主要讲述古代的人并不比今人有更多学问,他们是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学识渊博“今之君子所以不及”的人的。联系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语境,“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是具体做法。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考点链接:此举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的能力,考查涉及重点实词虚词。
回归文本: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答题思路:选择题目可以把几个选项比较筛选,这句话在文章结尾部分,应该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体现,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说做学问要经过长期修养,早中功名不是一件好事。句中“此”指代的是早中功名的状况,所以AB项不符合。“其”在这里表达祈使语气,可翻译为“要……”或“希望……”,所以D项语气不对。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类比的考查,同时联系课内文章,提示学生回顾对比,降低了难度。
答题思路:作答时要首先点明手法,在分别加以分析。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回归文本:②③段
解题思路:解答观点是非类的题目时答题要全面答案从正反两方面设置,一是对培养才学来说“幸”的做法是什么,二早中功名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小结:
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规定增加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次试卷中加大了对文言词语句子的考查力度,侧重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虽然也有与课内含义相同的考题,但“顷”“此”等词语和句子翻译的考查明显在向大纲靠拢。除21题有点难度之外,综合来看,文言文部分难度不是很大,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今年的作文和去年一样仍然是组合型材料作文,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一句是“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句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要求考生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考生要明白实际上两者指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并不矛盾,如何把这两种观点揉和在一起,客观合理的表达是作文的关键。考生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辩证作答。轻率地单纯肯定或否定都不会取胜。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试卷综合分析
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总体特点是更稳、更新、更全。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选文内容的设计上与时代同步,在题目考查要求上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考卷,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
1、现代文阅读贴近生活,紧跟时事发展。
第一篇现代文是科技说明文——《家园城市》,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贴近上海城市定位,也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紧跟世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
第二篇现代文是文学散文——《又见鹭鸶》,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
刚刚过去的世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环境问题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两篇文章的选择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是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
2、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性格认识等有引导目的。
《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
3、古诗鉴赏选文见新,难易适中。
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使一次较大胆的突破,要求学生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学习,对中学语文教学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作文命题体现思辨特点,内涵丰富
实际上类似的作文在今年和往年的其他省份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幻想与现实》、《有鱼吃还捉老鼠?》、《捕鱼与尺子》、《光明和阴影》、《大与小的选择》、《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铭记与忘记》……还有材料作文“王国维语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上海今年的作文题目形式上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由不得不说出题人用心良苦,平实的外表下含有深意,能否准确把握这种深意则可以区分出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过去的一年甚至几年发生的让我们难忘的事情太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考生要能对它们产生联想和思考,无论个人生活,民族事件,或是自然灾害、各种社会问题,抓住其中自己熟悉的一点展开即可。由此可见难度不是审题而在于如何构思、表达,这是完全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
第三篇:2011上海化学高考试卷分析
2011上海化学高考试卷分析
一、高考基本情况分析
2011年上海约有6.1万考生报考了全国高考,人数与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上海市2008年秋季高考的报考人数为9.93万人,2009年下降为7.5万人,2010年为6.6万人。其中,文/理科报考人数分别为2.2万人和3.9万人。在理科中,化学因其所花精力相对较少、试卷难度稳定、临场发挥稳定,且专业受限较少而备受考生的青睐。近年来虽然考生人数减少,但化学加一人数一直都很稳定。而其它科目人数的减少迫使高考化学试卷做出一些调整,一方面要更加体现出化学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又要有合理的区分度以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2011年化学高考试卷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炉了。
二、试卷特点
1.基——注重化学基础知识
试题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性。题目素材多来源于教材,但也不拘泥教材,不回避重点,如选择题、实验题等都体现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试题在灵活多变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常态,题型稳定,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层次分明,没有出现“偏、难、怪”题,使基本功扎实的考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
2.新——体现化学思维品质
今年化学试题设计新颖、有创意,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出化学学科的思维品质。
3.用——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注重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的显著特点。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题量:30题。题量较往年减少一个计算,但是计算题的分值并未减少。
2.各知识块试题与分值
知识块
题号
分值
占有百分比
概念与理论1、2、3、5、9、11、16、18、19、21、23、24/(2)、25/(1)(2)(3)
约46
31%
元素化合物6、7、8、1
3约1
28%
有机化学4、12、14、15、28、29
约
3121%
化学实验10、26、27
约2
315%
化学计算17、20、22、24/(1)(3)(4)、25/(4)、30
约38
25%
3.与最近三年相比
知识块
占有百分比
08年
09年
10年
概念与理论
33%
31%
25%
元素化合物
13%
9%
7%
有机化学
19%
17%
15%
化学实验
21%
26%
33%
化学计算
14%
17%
20%
四、试卷分析
1.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与往年的比例相差不大,比去年要高,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块的教学不能放松。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虽然化学计算比例增加,但依然没有改变淡化纯计算内容的特点,更多的是将化学计算与有关的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强调计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至于有机化学内容比例的增加,原因可能是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有关,而新能源、新材料都是以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
2.从知识点上可以看出,它涉及中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反复训练的,但有些题型较新,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不管教材怎样变,教学理念怎样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会变,同时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
3.试题素材新颖,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试题以文字、流程图、数据表、图表等多种形式给出信息,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实验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2012年化学高考预测
从外部形势来看,2012年上海市参加高考人数将比今年少,近两年化学高考要求的提高也使众多考生偏向于其它科目,该是化学减分的时候了,笔者认为2012年化学高考不会比今年难。从知识模块来看,概念与理论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基础题还是会占整张试卷的1/3左右,这部分内容将继续体现化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另外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会使得有机化学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机实验题可能成为今后高考的一个趋势,而化学计算也将越来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
六、对教学的启示
1、重视基础,强调应用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实践表明,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高考重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2、重视联系实际,力争让学生解决“真问题”
重视社会热点,联系实际,加强关注过去不多见的工艺流程图题,这类题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方面是老师及学生均欠缺的知识。
3、加强规范性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习惯、有机物的结构式的书写和同分系构体书写的有序性以及简答题的语言组织的学科特点,此外有效数字的保留问题也是今年高考的特点之一。
4、强化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意在仔细认真。所以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
5、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更应注重提升学生化学思维品质。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6、双管齐下,提高效率
2012年考生参加了上海市统一会考,在高二下学期参加了四门功课的会考,对会考的准备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各高中相比较往年都是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高效的复习就成为备战2012年化学高考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不足一年的备战时间内,将夯实基础和提升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并举,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拓展同时进行,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篇: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八年级物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范围是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四节,考试时间为90分钟。整张试卷分为四个大题,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及计算应用题。
2、题型特点
①基础题仍占很大的比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都是学生基础掌握情况。
②重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题中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速度图像和速度计算、长度的估读、音调和响度、平面镜成像特点等,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
③重视实验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的考查。31题考查的是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2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3、命题特点
本次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贯彻《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物理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题目知识难度中等,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实验探究和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基本体现了考试对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和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答题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物理教学,参考人数是72人,最高分100分,两个班的平均分是60.32分,优秀人数是19人,优秀率为26.4%,及格人数是34人,及格率是47.2%。
三、存在的问题
1、出错比较集中的题是第一大题的第6、14、15和18小题,第二大题的第21、22、26、30小题,第三大题的31题的(1)、(3)两道小题,第四大题中的第33题。
2、错题分析
①学生对一些基础问题概念和理论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和应用,导致答题错误。
②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操作和技能掌握不牢,实验分析、迁移能力没有很好的形成,导致不能正确完成解答实验题。
③学生在解题步骤中不写公式、不带单位,且不进行单位换算。
四、今后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时,切实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认真把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物理概念的教学不过分强调严密性,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2、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着重学生实验分析、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能力。
3、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避免学生过失性失分。如:计算欠准确、格式不规范等导致一些学生过失性失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以上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物理试卷分析
物理试卷分析
董明亮
本次考试总体较为简单,且都是应知应会的知识点。1班平均44分,2班平均43分,最高分89,最低分8分。
1.注重双基,对能力的要求有一定的提高。试题既夯实基础,又注重能力要求,几乎很难找到死记硬背的试题,整体难度适中;在试题的选题过程中,它多以生活中提供的情境作为试题的情境(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并充分展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特色),强调考生从实际情境中来学会捕捉有价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2.区分度把握适宜。试卷对填空题(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较基础、简单,区分度很小,而选择题、作图、简答与计算题、探究题的区分度把握较好,能较为科学地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区分开,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学物理”与教师“教物理”的差别。
3.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体验性实验过程考查。较好地评价了考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观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等综合科学素养。试题没有全而考查探究的完整过程,而是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交流评估等环节进行考查。试题呈现的探究活动过程不是很复杂,但特别强调考生亲历过基木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而避免了学生凭记忆、规律答题。这对我们的日常物理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注重物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培养学生在“做中明理”的物理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理解“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的内涵,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去领悟物理现象的真实过程与物理原理。
4.关注科技与现代生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的物理学习习惯。许多有关生活、科技等方面的材料和时势事件是每年中考的材料来源之一,相信今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也不例外。试卷中不少试题取材均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5.注重物理图表处理能力和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新课程实施以来,江西省的中考物理试题一直都很注重对图表处理能力的考查,也在积极引导学生用图像或表格来形象反映物理规律和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对图表的考查要求除了会观察、读取信息之外,还要求考生具有描绘图像的能力。全卷共涉及18 幅图3 个表格,其中要求学生能对这些图进行有效的观察、分析、判断、解答的有12 幅图像,要求学生能描绘的图像有6 幅图。
6.关注学生审题细节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审题不清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弱点,今年的试题中注意细节审题的考查。有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粗心大意,导致审题不善于去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或经过命题者“改编”的“新”情境,自以为是、想当然而造成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