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感悟之诚信草稿
国学感悟之诚信
在古代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那就是文、行、忠、信,从这就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当代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基石;是个人成功的秘诀;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建设的重点。即使如此,古往今来,缺乏诚信的人多得数不尽数,可他们却似乎都活的很自在。难道诚信真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讲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我们定要讲诚信。我们作为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我们的信念的信仰应该比一般人更加的坚定才对。当然,这仅仅是主观上的认为。客观上,考试作弊,说谎,不守信用等行为无不在校园里露脸。就拿考试作弊来说,只是为了取得一时的欢心,只是单纯的追求及格而不用补考的侥幸心理,但是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没有真正做到了问心而无愧。又如说谎问题。“老师,今天我肚子有点痛,所以不去上课了”。“老师,今天下大雨我鞋子湿了,没得换,所以不想去上课了”。等等„„。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能不无奈吗?可在背后,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学生找这样的借口是为了在宿舍玩游戏,或者是睡懒觉。这都是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话说得好,“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从这话也可以看出诚信在一个的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一个人如果没了诚信,那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支撑点,就只能被社会所孤立,被朋友所抛弃,最终只能默默地接受失败。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商鞅立木为信,在当时战乱的年代里,人心正处于惶惶之际,商鞅为了在人民心中树立威信,在城门立下了一根三丈之木,并在当众许下诺言说:谁能把这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动即赏五十金。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会有如此高的赏金,几乎没人敢出手。但是重赏下必有勇夫,他成功了,商鞅并没食言,立即赏那人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终于通过变法使秦强大而统一了六国。这就是诚信的威力,它能使你成功,让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坎坷,都颠扑不破。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公然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虽然褒姒笑了,欢心了,但是不讲诚信的恶果即将到来。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打西周,周幽王再燃烽火台,诸侯们却没到,有了前面的教训,谁还愿意上第二次当呢?。结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西周灭亡。这一事例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要是一个人没有了信誉,那他就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
如今,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课程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修养,让我们树立一张诚信的通行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和谐。所以我们必须躬行于诚实,更好地为社会为自己的天空开一片蓝天。
第二篇: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怀集县凤岗镇下南坑小学 李管兴
摘要: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熏陶感悟文学思想;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学习感悟
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载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值得大家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胸襟、气概、情操、正气、修身、奉献等哲理,所以,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的深刻内涵,启迪智慧、开启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一、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小脾气”“小磨蹭”,不听话,不听劝,犟嘴„„,父母叫其洗澡、收拾玩具或暂停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教一句、让孩子随着学一句,再讲解一次,使之分明,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刻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要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大有益处。《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三字经》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养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当大家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茫然失措,顾此失彼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肯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陶冶感悟文学思想
古典的诗词是国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研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涵养他们的性情与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我们读着这些文字,明意悟情,与文字同喜、同悲„„比如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指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王维就很容易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呢?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就表达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感情。《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下子把依依难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出来,让学生们的情感完全被慑住,不由自主随声附和,产生共鸣,大家都感受到并沉浸于离别的情感之中。杜甫的《望岳》中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还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出迎难而上的强烈情感和拼搏精神,表达出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雄心壮志。
三、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弟子规》中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会多花时间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品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最是书香能至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明显增强了。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让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三篇:感悟诚信
感悟诚信
古人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说明人活一世就应该获得顶天立地,行得稳坐做得正,就应该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因此,讲诚信与否更本就不需要进行取舍,讲诚信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与工作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回来后,曾子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都半夜了,他母亲说:“孩子,都这么晚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着看,到期限就要还,这个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封山,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叹称赞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诚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它让人想到真实,正直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诚信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词汇,当诚信充满在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给人的感觉是舒畅、快乐和温馨。
诚信里面包含着人生的价值,包含着人性的美。是的,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一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如花开绽放炫丽的色彩引人瞩目,又如清甜的流水给人以心灵的滋润,我们尊重并赞美诚实守信者,一个诚信的人,他也许成不了大家崇拜的偶像,但他一定是大家所喜爱的人,对于那些表里不一,欺世盗名,唯利势图与损人利己的人,我们强烈地表示鄙视,由衷地表示愤恨。现实生活中,有人尔虞我诈,有人敲诈勒索,有人坑蒙拐骗,还有人丧失良知。我们要和谐共存,我们要幸福地生活和开心地工作,就离不开彼此诚信。
当信用失去,荣誉死去了时,这个人就等于也死了,所以,我们需要诚信,因为诚信是一种美德,我们需要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守信的权利,因为诚信是一种责任。
以诚信为荣,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并努力达到的一种行为目标,也是一种精神境界与道德操守。让我们彼此诚信,而不只是一种良好的希望。
第四篇:国学感悟
国学感悟
——第三次周末大讲堂学习心得
我在这期的“周末大讲堂”中有幸聆听了国学大师黄育华老先生的讲座,感受颇深,受益良多。
年逾古稀的黄育华老先生,与我同乡,也是我一直尊敬的长辈,虽然平日也曾受点滴教诲,但对国学依旧只是略知皮毛。经过此次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回味思考,感受如下。
一、多读书、读好书。黄老先生开篇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代表的就是知识的力量。无论是孔子学生的庐墓,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在当时社会引起的震动,都说明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能培养自己的权威。办公室是联系上下的中枢部门,接触面广,工作要求标准高,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更要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领导、服务基层,这就需要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不能因工作忙碌而少读,也不能自负知识渊博而不读,要愈忙愈碌愈读书。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二、点滴做起,培树素养。黄老先生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的精髓。我的理解是,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会尊重任何人。“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工作中无论对领导,还是对群众,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工作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可以说,国学知识犹如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有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党员,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党员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26日,省直机关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在梅岭礼堂举行报告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李春明作了题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辅导报告。
李春明指出,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科学的发展路径,需要物质资源的高度集聚,还要有思想理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科技进步、政务效率等软资源、软实力、软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必须积极推动思想大解放,大力培育发展文化,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商务环境,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振精神状态。
李春明强调,省直机关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履行着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当前,要以开展治庸问责工作为抓手,通过“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跨越式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跨越式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跨越式发展上、把成果体现到跨越式发展上。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争当终身学习的模范、爱岗敬业的模范、改革创新的模范、廉洁奉献的模范,努力当好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
第五篇:国学诵读感悟
经典风雅润物无声
——“学国学,诵经典”活动有感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河流里流淌着的不仅是华美的篇章,更是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经典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国学诵读为传统国学与现代德育实现对接开拓了新的途径,经典风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着新一代的莘莘学子。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意识萌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有些内容稍嫌晦涩难懂,但在教师有益引导的前提下,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的成长,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或许他们现在还无法体会那些平平仄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刻人生领悟,但是通过现在有意识的诵读,把这些准则形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保存在他们深层记忆中,这些文字必将对读过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对那些只是短时间内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结合我班学生特点,我仔细阅读《三字经》与《弟子规》全文,认真筛选,最终制定的阅读篇目是《弟子规·泛爱众》。与习见的“人之初,性本善”相比,《泛爱众》条有一定的难度。原本一直担心学生无法完成记忆任务。没想到通过一个月的讲解、朗读、记忆,我班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熟练背诵,参赛同学还顺利完成国学诵读表演。我想一个月的努力换来的决不是舞台上两分钟的表演,而是学生成长路上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诵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努力的方向在德行,而非外貌,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教会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学会与别人交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任何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要趁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特别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越广,精神底气越足,就越有助于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我班诵读《弟子规·泛爱众》时,我就将诵读内容加以删减,对条目中涉及阶级差异、道德残余的内容摒除在诵读内容之外,如“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等句与现代社会有脱节之处,需要老师正确加以引导。避免将经典视为金科玉律,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价值,焕发新的生命。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次“读国学,诵经典”活动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在这里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传统文化的光亮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烛照心灵,成长身心。比赛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我班每天还在坚持诵读《弟子规》的其他篇目,通过经典国学的熏陶,让我们的情怀优雅起来,气质美丽起来,灵魂高贵起来,生命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