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经典教育?
什么是经典教育?
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让孩子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系统修习,从而达到健全人格、开启智慧、奠定深厚人文底蕴的目标,为他们的一生打下最为坚实的根基。
什么是“读经”?
读经就二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经”。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二个字常常被曲解,从而让读经教育存在许多的变数,令人无所适从。读,就是读,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着行动。你读就好了,坚持去读,一天二天,没有什么效果,没关系;一周二周,没有什么效果,也没有关系。你就是读,读熟,读透。总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读到一定层次就有自己的悟性和理解,这个时候参考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你的认识有提升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永远也不明白一点点的。要不然古人也不会那么看重读书了。
经典也不是一定要全部弄懂,能读懂那么几句,变成生命里不可缺少的内涵,也是非常可贵的。我认为没有人能够全部弄懂经典,我们知道的,都不过是经典里的某些内容,既然大家都不可能全部弄懂,那我们能够懂得一点点,你就应该为自己高兴,就应该继续努力。
所谓难,是对想试图边读边理解的人而言的。如果你不把理解放到读经的过程里,或者你暂时不考虑理解的事,那就没有难易之分了。经典,是一个集体,包含很多,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它们是经典的子集,不是总集。一个孩子的宝贵时间,只读几部经典,当然比不读要好一点,但是相对能够系统地学习经典的人,仍然是比较可惜的。
怎样实施系统读经?
我们认为,比较系统的读经,起码要考虑到三个层面:基础层面,结构层面,装修层面。并且相应地阅读有关的经典。就像盖一栋楼,有地基有结构,有钢筋有水泥,有火砖。材料是综合的。要教育好孩子,也是非常综合的,可不是一本书能搞定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系统,系统就是刚才我们做的分类,要有地基,有结构,有装修,要多样,综合,这是系统读经。
“累积式”教育法有什么特点?
采用跟读法:跟读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用得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累积法需要的童音跟读教材,由语音优美的佳佳小朋友录制,为实施经典教育提供了方便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定量:累积法规定了一天学习内容的参考量,这是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科学总结出来的学习量。考虑到儿童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作适当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教学时间周期性:中医施治中的“疗程”概念,在累积法中有很好的应用,累积法制定的学习量,不仅是一天的量,也是一周的量,按周组织教学进度,因此课程管理简易方便,易于坚持。
离散教学的原则:累积法的教学不占用大段的时间,不影响孩子其他正常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但非常适于在家庭中应用,对希望开展经典教育,但又不希望正常的教学计划受到影响的学校、幼儿园,也能够方便渗透进来,开展有效的经典教育,因此,其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
无为而为的原则:累积法要求每天抽很少的时间读诵经典,但是并不要求背诵,只是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每天坚持。这种教学形式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非常轻松,没有什么负担,教学效果通过累积自然达到,越进行下去,越会体会到累积法的神奇效果。
累积式教育法是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孩子赖思佳时提出,后经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超过百万,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有三个基本原则:简单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周期性原则。
三样内容,连续读七天,每天一遍,一周就读了七遍;如果孩子能主动每天读三遍,一周时间这三样内容就读了21遍,21遍后大部分内容孩子基本能背诵。这就是137,非常的简单
累积式教育法的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使原本比较枯燥,不容易坚持的读经,变得轻松容易,并且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累积式教育法不仅适合读经使用,在社会生活的许多学习活动中,都可以灵活应用,并且有许多家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何为“三线程”?
第一个线程是“经”类的,《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诗经》、《金刚经》,难度最高。
第二个线程是“典”类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难度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基础/装修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中国古典长诗精选与神童诗》、《笠翁对韵》、《文学启蒙》,难度相对低些。
第二篇:教育是一种信托
教 育 是 一 种 信 托
——做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
概述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全管理
一、安全责任
学校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为学校安全工作负总责,各班主任为学生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各班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它相关人具体负责各自分管的安全工作。
二、主要安全隐患
(一)路途安全,对于乡下山区,地处矿区、建筑地带,沿河一线车辆多,运行极不规范,学生行走、骑自行车往返困难很多。对于山区,1 山大沟深,坡陡路滑,遇到阴雨,学生行走极不方便,路途安全极为严峻。
(二)教学隐患,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过程的复杂性,学校领导和教师工作方法如有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尤其要注意上体育课,组织集体活动等。
(三)因学生之间矛盾引发的安全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危险”期,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同学之间遇到磨擦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四)玩水、每到夏天,学生极爱去到河里洗澡或到水库游玩,由于多数学生不懂水性,不会游泳,极易出现安全问题。
(五)传染病,由于学校入口密集,且牵扯千家万户,一有传染病发生,要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三、校园安全管理
(一)校产管理,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充分注意财产的安全管理,对现有校舍和校内用电线路定期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二)门卫安全,学校门卫人员要尽职尽责,认真搞好门卫安全工作,按时关闭校门,做到来人登记,节假日要有专人值班。
(三)要将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全体教师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强化“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深刻认识领会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齐心协力,相互配 合,认真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教学管理
(一)、教导人员是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者
1、当好校长的得力助手。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我觉得,任何一个好校长都得力于有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校长工作涉及面广,样样都要安排,但学校里面最重要的工作非教学工作莫属。教导处专司教学管理,应该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因此很多人常把教导处叫做学校的司令部。一位校长工作起来轻不轻松,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没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有很多工作,都取决于教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导主任和教导员的工作能力。
2、当好校长的教学参谋。教导处在整个学校的决策中,起传递信息的沟通作用,是校长教学参谋。从工作计划的制定看,要根据过去的情况和上级要求提出新的设想,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协助校长深入群众听取师生意见,作为决策的基础;还要提供、整理各种教学工作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从计划的修订看,要向校长提供实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并作调查研究,修正计划,减少偏差和失误。最后还要做好总结,积累资料,为以后的决策提供借鉴。
3、当好校长的工作将领。教导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神经中枢,是学校教师各项工作的实干家和领路人。从自身定位上说,教导主任是校长的参谋和助手,是教学工作的策划者和管理者,但是,教导人员必须先是一位干将,首先是教学工作的干将,一事当前,必须走在所有教师的前面,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及非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成为校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人。
(二)教导人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践行者
教导处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各项教学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落实这方面的工作要做到“三要”:(1)工作思路要清晰。(2)工作计划要具体。(3)教学制度要完善。
1、教学制度的管理。
不论是那所学校,要想管理好日常教学常规,首先要制定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常规管理细则,就等于一个国家没有宪法一样,因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学工作,教学常规就是用来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准则。
2、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很多时候常讲的“向管理要质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把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在实处。
备课方面,应该落实教案周检制度,要通过教案的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对教师的教案管理,既要有创新管理,又要他们严格执行按照教学常规管理。
作业批改和辅导方面,也要通过月检作业制度,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考试和质量分析方面,是教学管理的一项琐屑繁杂的事情,很多学校实行有月考制度。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严肃考风考纪,提高考试的信度也是教学管理者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3、教学质量的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二是学科等同原则,做到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同等对待。三是考后的质量分析一定要科学而有眼光,正确的认识考试的检测作用、评价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四是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评价依据,一定要科学准确,要做到公允、公开、公平,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发展,甚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把教学质量的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另外,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4、教学行政的管理
教学行政的管理包括招生、编班、编排课程表、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电子光盘、实验仪器和学校网站的管理。
(三)教导人员是教师教学业务的指导者
在学校里,教导处这个地方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地,因此,里面的教学管理者一定要当好教育教学的领头雁。要当好领头雁必须成为教 学方面的内行。学校里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主要业务,在业务方面只能内行管内行,不能外行管内行。
1、要有先进的理念。教学管理者要及时把握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校本研修工作有明晰的思路,有科学的方法。
2、要有有效的方法。一个懂行的教学管理者,既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各科的课程标准;既要懂教学,又要会指导。
3、要有多方面特长。教学管理人员要力争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每一学科,每一年级的教学,都应该掂得起放得下,以防在有些老师因病缺岗等情况下,及时的替补上去。除此之外,体音美和计算机能力也应具备相应的水准。
4、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指导全体教师的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学校的业务能手,成为各科教学的指挥者和带头人,从而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熟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四)教导人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促进者
教学管理者还要整体提高管教师的理论学习研究的能力。我们初中的教学研究就要靠学校的教导主任,靠教导处的教学管理者,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五)教导人员是学校管理网络的协调者 一所学校的教导处实际上就是学校的中心枢纽,总务、后勤、办公室、政体处、安全办等好多部门的工作,其实质都是在围绕着教育教学工作来进行的。
1、把管理方法上升为管理艺术。
2、把协调能力上升为执行能力。
3、把沟通能力变化为和谐校园。
(六)教导人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前面我们讨论的很多东西,教师们都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获得自主成长,另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还包括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者为他们提供机会,比如请专家作报告等。
课外活动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三)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四)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课外活动固然需要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实践,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在活动中,阅读、观察、收集资料、记录、实验、设计、制作、表演等都是由学生独立 进行的。这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独立性,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此外,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调节大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愉快活泼,活跃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
兴趣、爱好的培养
一、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培养他们的积极期望。
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
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
三、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麽,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
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
五、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麽?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六、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
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而是能修证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七、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
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成问题就是了。
八、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了预期的想象,而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南吕中学学员:洪世月
2011年11月5日
第三篇: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之味
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三生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它既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既是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既承认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既肯定外因的作用,又强调内因的作用。“三生教育”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让学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让学生不但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而且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教育、学生主体实践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家庭行为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等方面。
实施“三生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加强领导,抓好指导,统筹协调,构建整体合力;需要强化研究,探索规律,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需要精心策划,提供条件,培训队伍,落实具体工作;需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不断引向深入。
应该怎样去做?
人,只要你活着,就必须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教育,则是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让所有的人来:关爱生命、懂得生存、学会生活。
生命的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正确的生命观,教授学生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认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告诉他祖先的训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帮助他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让其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自己的价值。使他记住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启发他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关爱生命”是我一直都信仰的话语。不仅是我,也包括你和他。
生存的教育,是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坚定的生存下来。我理解的“生存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生存”。所谓懂得,就是要让其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各种在其年龄阶段能够应对的生存障碍。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经磨灭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他们学会一个主题---今天我当家。有一句古话不是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做生活的穷者。所以,我们把二者合并,让现代的孩子学会“当家”,学会做“穷者”。
生活的教育,都说人是被自己打垮的,但我却说,人是被生活打倒的。因为,被自己打垮的人注定是不会生活的人。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想做生活的强者,但连生活的真正意义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强者。所以,要做强者,必须先学会生活。学会生活,就是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则,掌握生活的航标,创造自己的未来,努力达到健康、幸福、和谐。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生活总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家奋斗的生活,拼搏上进、展翅高飞是个人追求的生活。生活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个人成就自己健康的理想,成就绿色的生活。所以,我要说:学会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
生命、生存、生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生命是开端,生存是方法,生活是过程。只有开好头,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好过程,人的一生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所以,“三生教育”志在必行。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它!
三生教育与高品质人生的关系
有人说品质人生一定要有高品质的生活。少不了钱,少不了有前途的工作,少不了有身份的朋友圈子。更少不了那些时下流行的小资情调…… 殊不知在提出那么多要求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高品质生活,高品质人生。我们一直都奔跑在人生路上。甚至没有时间去欣赏路上的风景!甚至为此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一些人!我们总是觉得我们付出了很多,那么我们就应该得到更多,要求更多。于是烦恼也就更多。终于我们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所谓的品质生活。可是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开心。因为为了保住这种品质生活,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可是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是高品质生活?什么是品质人生呢?很多人认为品质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是惬意的生活。这种品质人生应该和钱无关,和地位无关,和权利无关。只和心有关。用心去生活的人生才是有品质的生活。好多人包括我一直都努力让自己越来越优秀,一直努力多赚钱,一直都希望什么都做到最好,一直把书读的好好的,一直都努力把自己打理的美丽一点,一直都希望……。太多太多的包袱,太多太多的枷锁…那样的生活能幸福么?那样的人生有高品质么?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老妇人有一价值连城的手镯,有个商人发现了,要用钱跟她换,她怎么也不换,于是接二连三地,有其他商人找上门来,搅乱了她宁静的生活,于是她把这手镯砸碎了,重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老妇人不用手镯换金钱呢?估计她是追求她的心中的世界里少一份烦躁多一份和谐安宁,少一份忧心多一份超脱和开心。
其实,品质人生离不开就是一个字—心!就如信佛的人一样,佛就在他心中。在寻寻觅觅中,终于懂得,高品质的生活并不需要用金钱去包装,只要开心,开心就是高品质。看着时下流行的征婚广告我想说:房子不是必须,钱不是越多越好。找个贴心的,找个志趣相投的,找个孝顺父母,使得家庭和睦的……你就可以拥有高品质人生。
班级:2010级药学
学号:20100513022
姓名:尹兴令
第四篇:艺术教育是春风化雨
艺术教育是春风化雨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324725251
艺术教育运用了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了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审美作为科学认知的点起,把握了事物形式的多样性,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把握表式的统一性,因为直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审美培养和锻炼人们对形式的自由直观、操作和制造能力,审美作为创造形式活动,融入或转化为技艺和技术,构成物质性的自由造形力量,从而实际创造一个审美的物质文化世界。
“音乐美育”思想在 20世纪产生之初就与德育紧密相关。跨入21世纪的中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十分明确地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来,给予美育以应有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种完美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把美育与德育互相区别,认为到两者在教育目的上有着不同。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所以另一方面认为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德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实施美育,其最根本的形式或主要的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其性质与活动都与艺术有关,确切的说,都受制于艺术本性。而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美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2011年新课标中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乐教”传统的基本理念,直接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中“美育”方针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013年12月25日对保定某小学音乐课进行了旁听,让笔者有很多感触,音乐课的课堂曲目是《铃儿响叮铛》。整个音乐教室布置的有浓浓的圣诞节气息,音乐教室很先进,多媒体教学,电子手写黑板,还有电子琴和其他一些简单乐器。音乐老师很灵活的在这一天选择了这首歌曲祝福孩子们圣诞节快乐,给孩子们讲圣诞老人的故事,然后放映《铃儿响叮铛》这首曲目,让孩子们拍手练习节奏,对旋律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音乐老师的上课方式充满趣味性,整堂课的任务被设计成圣诞老人的礼物盒子,让孩子们一个一个的打开。有和声、节奏、声部三个礼物盒子,第一个被打开的是和声,出现一组和声练习,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两大部分,一组唱低音,一组唱高音,强调渐强,渐弱。还涉及到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手势,老师变换很多形式唱这一组和声练习,使本枯燥的练习变得很有意思。第二个被打开的礼物盒子是节奏,出现了一组铃儿响叮铛的主旋律的节奏,先是让孩子们双手打节奏,然后跺脚打节奏,然后换孩子们自己想到的各种声音打节奏,响指、敲桌子、嘴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孩子们充满了兴趣,睁大自己的眼睛大胆的创新,寻找所有能寻找到的声音第三个礼物盒子是声部,出现一段铃儿响叮铛的主旋律,老师依然把孩子们分成两个声部,明显的区分强弱练习,和声练习。紧接着过渡到歌曲,教师画出所有呼吸符号,强调强弱的进行,引导孩子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分声部给歌曲加花,每唱一遍都有不同的效果,前奏让某一个同学敲双响筒,两个八拍以后另一个同学摇铃铛,很形象的模拟圣诞老人驾着车从远处来,让孩子们一边唱一遍舞蹈,围着教室表演圣诞老人来给小朋友们送礼物。整个课堂非常灵活,充满了创新、趣味性,教室由浅入深熟练地让孩子们掌握了这首歌曲。现代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整堂音乐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目标、目的。
新课标修改以后中小学音乐课的开课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音乐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逐步完善起来,各种音乐教学器材大量的投入使用,中小学教育教学法规也逐步的完善起来。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青少年学生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量多的掌握音乐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提高自身素质。青少年也可以学习掌握一门乐器,亲自来表现美,创造美,亲身实践,将音乐美带到生活中去。同时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擅长表现人内心的情感,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在欣赏时培养青少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动之以情的进行联想,发挥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以此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音乐素质培养是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学生自己要勤于实践,多动脑筋,老师要积极的引导,并且耐心的教导,另一方面,文艺市场也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让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茁壮健康成长。
第五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天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为了能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而心力交瘁,这些难道都是无用的吗?
教育,毫无疑问是有用的!但为什么会泛起“读书无用论”?我就谈谈我的看法。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行“扩招”以来,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而且教育部表示5年内中国大学将再扩招438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消化?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年教育部实行扩招的初衷: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确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但是,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民众所受到的教育必须是能够保证质量的,不能单靠提高数量。然而,反观今日,大学唯利是图,办学质量低下,学术腐败,职称官僚化,大学生素质低下,弄虚作假......这样的教育即使提高了入学率,有何用?!
高等教育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不可盲目拔高,更何况我们的起点如此之低,良莠不齐。扩招导致了大学唯利是图,大量吸纳不合格分子,教师“思钱不思业”,这些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0%的大学生按照正常标准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那一纸文凭???
就业率下降是持“教育无用论”者最有力的借口。你很容易想象,辛辛苦苦耗费四年青春和大量资金换来的只是一张被推来推去的文凭,游荡社会。换了谁都会对读书产生怀疑!“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这是多少父母对一颗颗懵懂心灵的教诲,可现在父母的殷切期盼得到的却是失业再失业。回想起当年“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决心,有多少父母的心凉了下来!
感悟一:是教育去适应孩子,还是孩子来适应教育?
就说我们小学,你说我们教育孩子,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大班额,人多的得七十多个孩子,可是林格最理想的班级的人数是十五人,这相差的也太大了。
在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中,降低每个老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目可以说既简单、又好,因为和其它教育改革方案(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推动学校公办民营、或发教育补助券)不同的是,缩小班级规模很少受老师或者家长反对。美国很早都已经将降低班级人数定为教育政策,而且在过去几年中,也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在上头。同时,加拿大、澳洲、英国教育界,也都大声疾呼应该缩减班级规模,甚至连日本都不例外,而日本中学生的成绩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然而,实施小班制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要花很多钱。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老师,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教室、黑板和其它各
种教学设施。相较之下,其它教育改革方案的花费(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或提高教师薪水,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另一方面,如果小班制确实奏效,将创造出庞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教育水平提高之外,还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由于国民知识水平提高、身体比较健康,医疗花费和生病的时间都会减少。大家上班的积级性高啦,创造的效益也会高呀。
此外,在小班里,老师也比较能鼓励学生讨论,指定需要书写的作业,同时更仔细的检查学生作业。换句话说,小班制能不能发挥效益,有很大部分要看老师能不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好处。最后,有些分析家相信,低年级学生在小班中较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出较高的自尊心,而且他们从小班中得到的好处可能可以维持很多年,即使学生后来回到一般的班级上课,都不会改变。感悟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师是爱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是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和家长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还会以对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作为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只有尊重了他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
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以上是我读书之后的一点个人体会,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