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下部是当务之急
教育下部是当务之急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时,特别强调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指出:“面对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和可能遇到的风险,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令人警惕。
为什么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提出来呢?我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新形势、新问题、新问题所迫。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史无前列的全新事情,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演变、共产主义国际运动出现挫折、市场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等,都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致使部分干部心理准备不足,甚至缺乏应有的思想敏锐性,把握不住单位建设的方向。要使干部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地头脑,站稳政治立场,经受住执政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教育。另一个是新世纪干部的责任所在。我们这一代干部担负着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的重大责任。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贯彻执行的效果。不把干部队伍教育搞好,素质搞强,我们事业的发展就难有保证,新世纪的宏伟蓝图就不能实现。这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坚持本色不变的重大问题。再一个是组织的教育管理不力所致。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干部的素质,是党的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能。然而近年来有的单位过分强调用能人,重经济效益轻教育管理,重业务能力与轻思想素质,导致部分干部政治信念淡化,不讲政治纪律和党性观念,执行政策纪律不严格,甚至贪桩枉法、腐化堕落,已经到了非下功夫解决不可的地步。教育干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和保证,是第一道防线。
应该说,这几年,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冷静地思考一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教育干部的观念有所淡化,认识上有些偏差。一是“放心”论。认为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一般都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培养,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经受了锻炼,具有基本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观念,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一般情况下自己会把持住,不会出什么问题,尤其是不会出政治性问题,因而感到教育不教育无所谓。二是“自然成熟”论。认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迅速,而且渠道增多、范围广泛,干部经常参加会议、传阅文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自然会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受到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也会随之提高,无须劳神费力去搞教育。三是“物质转化”论。认为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只要物质丰富发展了,条件、待遇改善了,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素质也会强起来,与其把时间花在教育上,还不如让他们多些时间抓抓经济建设,多创造一些财富更实惠。四是“不可救药”论。还有的甚至认为,现在有些干部政治信念淡化、政策纪律观念不强、涉身酒绿灯红场所、痴迷“FLG”、贪占公款公物等,有的甚至到了非采取法律、纪律解决不可的地步,似乎教育对他们已不起作用,干脆不管不问,任其自食其果,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部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教育干部重视不够、抓得不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单位建设的发展,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支部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
江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这一历史性课题,既是对改革开放20年抓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精辟提炼,也是对下一步如何抓好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总要求。因此,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教育干部的观念,拿出具体举措,切实把教育干部这件大事抓好。从近年来各单位的实践看,解决好严重的问题,抓好教育干部工作,首先是党委要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分工专人负责,尤其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制度,把教育作为党组织的第一责任,纳入党内组织生活之中,从思想政治上关心爱护干部。任何忽视和放松教育干部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其次是要突出重点,抓好领导机关干部的教育,把党员干部管严、管住、管好;重点抓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江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三讲”、“三严”、“四自”等要求的学习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把干部队伍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回答好、解决好。再次是要改进方法,把教育干部纳入党委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轨道,采取领导带头、制度促动、实际考核等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要处理好教与管的关系,把教与管统一起来,用教育打牢基础,用严格的纪律来巩固
、强化教育效果。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把“严重的问题”解决好,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单位:潞河中学
姓名:王福
学科:语文
会员证号: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看最近一个多月的报道:
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力从校内行政办公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2、人大女博士跳楼自杀。
3、博士后用菜刀砍死妻子,事发甘肃农业大学家属楼。
4、浙江一考生高考失利自杀 专家呼吁正确对待挫折。
5、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5)班的学生吴雯雯未扎头发遭拒考跳湖自杀。
这些都是信手拈来的报道,大到博导,小到初中的学生,都怎么了?从这些事件的发生,难道我们不该思考很多问题吗?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某些学生,人格缺陷很严重。即使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的一些学生,也不能不令人担忧(选取几个人格缺陷较多的学生进行分析),他们的表现如下:
① 不能战胜各种诱惑。尤其是迷恋网络,交友聊天,早恋。其次是玩游戏,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有的同学趁家长不在家,经常整夜在网上。有的等父母睡着了通宵上网。有的迷恋武侠言情小说,有的迷恋卡通故事等等,以致耽误学习。
② 自己成绩不好,埋怨老师,埋怨家长,埋怨中国的教育制度,埋怨„„5个人中有3个埋怨老师教得不好。有3个埋怨家长平时对自己关爱不够,经常把自己丢在家里不管。其中有1个同学埋怨宿舍条件太差,老师讲的她听不懂,要求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请家教。家长都给办到了,结果高考成绩全班最低,这个同学埋怨老师最厉害,哪科不懂,对哪科老师埋怨的就最厉害,家长还多次找到相关的老师,也埋怨老师。
③ 经常被一些杂事干扰,不能专心致志学习。比如一个住宿生脑子里困绕的经常是这样的问题:那个同学怎么不愿意和我说话?她从家带来的东西给张三吃了,怎么没给我,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成天在脑子里转游。
④ 自立能力差。父母不在家,宁可饿着,也不会自己去做饭。寒暑假这段时间,没有老师管着,很多同学根本就不读书。
⑤ 要求标准不高,不能吃苦,知足长乐,没有进取心(这部分同学城里的孩子多)。⑥ 好面子,不能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懂装懂。或者不求甚解,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对自己丧失信心,经常想放弃。
⑦ 不能团结互助,从各个方面嫉妒别人,害怕别人比自己强。
⑧ 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差,禁不起失败的考验,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敏感,老师表扬了另外一个同学,没表扬他;或者表扬了别人两句,表扬了他一句,他都会很生气。等等,我们可以推想这些同学的心理状态该是个什么样子。
⑨ 对自己的缺点不能进行自我批评,只爱听表扬的话,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老师批评一次,他能记你很多年,因此不愿意学你这一科,不听这个老师的课,甚至拉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不听这个老师的课,在评教的时候,几个同学联合起来说这个老师的坏话,或者背后骂老师。
⑩ 学习不认真细致,丢三落四。
等等,不一一列举,以上现象在这5名同学身上的表现各有不同。其中一位学生的妈妈和我说,这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他太奶奶从小给惯出来的,我上班忙又没时间管。具体原因也真说不清,孩子身上的毛病是事实,教育起来见效很难,这都是事实。随着独生子女、小皇帝的大量涌现,我们肩负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和复杂。
通过以上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培养健全人格,做一个合格的人是首要的,其次再谈做学问。目前的教育,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响,具体落实往往都是做表面文章。加上每所学校都在搞评教,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一味的哄学生,顺从学生,甚至讨好学生。因此,我们看看各个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真的不容乐观。
根据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语文教学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容本身具有育人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这方面内容的挖掘,设计有效的方式实施育人教育。我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把语文教学和培养健全人格有机结合。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健全人格形成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培养健全人格对学生的终生意义深远。按计划,按步骤,脚踏实地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格要素,实施人格教育。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寻找人格教育的切入点。结合主题班会,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进行育人教育得天独厚。语文教师做育人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方便。培养健全人格,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简单说教上,要设计活动,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美好品格。在这一过程中,抓住提高思想认识、作文强化、行为转化等环节,把教育教学统一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是不能空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更不能只搞文字游戏,文如其人,内容决定形式。
二、语文教学育人的尝试
(一)通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学习史铁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然后写读后感。学习了《米洛斯德维纳斯》组织学生讨论美的标准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研究论文,讲评交流。学习了《鸿门宴》,根据刘邦和项羽的性格,讨论道德标准问题,写出人物分析论文,明白什么样的品德才是值得肯定的。
(二)诗歌中也有很多名句可以指导人形成美好品质。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而不思则罔。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而无徒。
8、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不一一列举,背诵默写这些诗句,可以给学生精神营养,形成正确的思想,形成美好的人格。
(三)按照人格系列,安排作文,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人格教育,我让学生写过的作文有:专一、理想、批评和自我批评、公德心、坚韧、诚信、清高、高尚、执著、爱国等等。
举例说明:
我们学习了金开诚先生的《漫话清高》一课,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然后讨论,开主题班会,把语文教学和做人教育有机结合。下面节选一些学生的文章:
(1)姜月的文章,他把学过的《爱莲说》和对陶渊明的评价结合起来,谈出了“清高”的新意:
清高,翻一下字典,注释如下: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这后一句,不禁让人想起《爱莲说》中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静植”的莲花,这君子花正代表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么一股子清高之气。
古人之视清高如己命,老陶便是一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现在仍然被人称道。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对陶渊明的做法妄加评论,只是有一点不明白,则陶潜也可谓才高八斗,为何偏偏爱“开荒南业际,守拙归园田”呢?现在讲“利为民所谋”,那想必东晋末年的学士也应有一点为民谋福的思想吧?可陶潜放着个可以造福一方的差使不干,非要辞官回家种地过活,去当名隐士。
有人讲了,陶兄所在之时,官场黑暗。那么,陶兄归隐后,官场是否澄清了呢?与其全黑,倒还不如黑中带白呢,做一名开明的老爷,救百姓于水火,虽说人单力孤,总比无所作为,开荒种地要好上许多。人家莲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难道陶潜还怕被“黑化”了吗?
(2)请看赵伟作文的新鲜论据,这论据很能提升人的境界:
陕西浦城县委书记王绪钢在除夕那天给自己写了对联贴在门上
上联:不收拜年礼从我做起;
下联:不送贺岁物请你带头
横批:同倡新风
随后带爱人和孩子举家“出走”到外地亲戚家过春节。由此引发“两种声音”:一种是来自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扬声,夸他是党的好干部;另一种是来自少数干部的声音,说他“太蠢”“假清高”“沽名钓誉”。
例二:我让同学以“高尚”为题写作文,我为同学先讲了一些故事。
我说: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境界决定命运,你信吗?
举出高尚的正反事例
反面:
1、一位教授抱着同事要跳楼,为什么?
2、一位博士生给自己的未婚妻毁了容。
3、一条黄瓜,两条人命的故事。
4、马加爵杀了同宿舍的同学。
正面的高尚的例子让同学去找,找到了再让大家说(这样的作业就是在教育学生)。
三、开好主题班会,是实施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健全人格,都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简单说教上,要设计活动,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美好品格
在高一和高二的两年内,我们共召开了如下一些主题班会:
1、知潞河,爱潞河。(教育学生以校为家。)
2、谈军训感受,巩固军训成果。(教育学生严格守纪,意志坚强)
3、团结协作,永争第一。
3、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运动会总结,表扬刘宇、喻苏宁等同学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4、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育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潜能,使自己尽早成才。)
5、诚实守信----我追求的品质。
6、树立榜样,总结健全人格。(找出健全人格与优异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
7、自检自查,完善自我。(期中个人总结)
8、宽容、忍让。(学会与人相处,心胸宽广,永远快乐。)
9、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10、专
一、积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排除杂念,循序渐进学习。)
11、自我约束能力是实现理想的关键。
12、融入集体,学会交往。
13、排除干扰,战胜欲望,专心致志。
14、培养耐挫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5、如何培养兴趣
16、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7、培养良好习惯
18、爱国、强国,我奉献什么?
下面举例说明:
以“诚实守信”召开主题班会。内容涉及“诚实守信”的方方面面,并且形式多样。由班长朗诵一段话,引入班会课主题: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因为《中学生日产行为规范》中特别规定:中学生应该守信,答应别人做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我们今天的班会课主题:“诚实守信”。
由钟旭同学进一步解释诚信的概念。
同学们讲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故事:陈莹讲应该从小讲诚信。徐妍讲一壶水的故事。邓佳讲孔子的取舍。王然讲吴起言必信。张萌萌讲林肯。顾岩讲宋庆龄。冯宇讲卢梭的忏悔。刘京宁讲博士被开除。等等。
闫春晶讲诚实守信和“哥们义气的”区别。
尉言讲“诚实节”的由来。
田野提出:如何看待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背叛?让大家讨论。
同学们讲如何防止被骗:王旸讲惩戒恶意欠费。李博讲职业中介的猫腻。孙小稚讲4种骗术。
肖姗姗讲汽车维修店老板的故事。
李慧鹏讲健全人格,从诚信开始。
王璐讲诚信的格言和比喻。
刘京宁等人表演了小品。
团支部书记周涵领读誓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
班主任小结: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职业道德的根本,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诚信,就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做到诚信,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次主题班会,同学参与积极,班会过程气氛热烈,同学深受教育。应该说,同学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已经深受教育。
有的同学说:人格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竞争的激烈造成的,仅仅靠几位老师,靠一所学校,用三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一生不断完善,有时候需要经历一些震撼心灵的事件,使人格得到升华。但不能因为人格培养见效慢,有变化,就因此放弃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那是一种无所作为的观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的班级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和学生讲,我的研究课题是培养健全人格,是不是老师的人格就很健全了?我说:不是!但我在随时进行自我批评,每日三省吾身,我在不断的追求着高尚的境界,这种追求应该是毕生的。
我的学生和我一起不断追求着,我的班级非常和谐,大家乐呵呵的,追求着,拼搏着,为了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田宗学 444324 新课程理念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概念的提出为现代教育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关键是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1.教育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二是三个发展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主动、合作、探究);四是学科整合的理念;五是转变教师角色的理念;六是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其中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最为重要。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重视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实际用途,深刻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等,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志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化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由于知识面比较窄,就所学谈学科内容得心应手,就生活谈学科就有较多的困难。讲具体的知识点很准确,就具体知识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在学科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是什么?教师并不是理解的很深刻。所以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应当联系学科特点,不能就事论事,紧密联系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如2008年9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婴儿尿路结石。笔者撰写的《学好有机化学的现实意义-----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文供同学们阅读,抓住时机使学生掌握了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
2.角色定位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导演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育理念。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①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 一般来说,学生怕老师似乎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师生之间的感情不能对立。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师→生、生→生、生→师的对话模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会更加随和,也就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就是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渠道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充实实践知识,扩大知识面,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学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崇拜者。
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将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培养和和谐健康发展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富有时代性的特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学习,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老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实施者,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参与课程的研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
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强新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④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作为研究新课程的实验室。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者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提高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教育方式
①备课应是备理念、备学生
备课是备过程的错误观念应该首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备课就是备理念的观念。教学过程才会突破,有所发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死扣教材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眼界日益开阔的学生的胃口。所以活用教材、充实教材应该是教师在策划教学过程时首要思考的问题。备课前要先备学生。“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考虑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应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着学生,上课才会得心应手。
②在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角色定位中教师是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需要进行积极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反思深刻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率水平。
③在人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其他教师有更多的联系,还要求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新课程倡导,教师在参与新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与对话,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家庭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也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教师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到碘单质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指导学样进行学习。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实验.试管架上有三只试管,里面分别是:糖水、盐水、淀粉,同学们用滴管分别往每个试管中滴入两滴碘酒,看看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做实验,回答所看到现象).师: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使用的“液体”增至黄酒、酱油、碘酒3种.“物品”改为马铃薯、盐、面粉、米饭、糖等多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液体”与各种“物品”之间一对一“找朋友”——哪种“液体”碰到哪种“物品”会发生新的颜色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亲自分类、亲自鉴别,从而发现淀粉特有的性质。
5.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即时的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
教师以前长期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总是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但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将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可以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应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回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为主时,就应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高一在探究Cl2性质之后,就可以抽象出Cl2的性质①氧化性②与水发生歧化反应③与碱发生歧化反应,掌握一般规律之后,结合原子结构的特征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探究得出F2、Br2、I2的性质乃至类卤素(CN)
2、(SCN)2的性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评价理念的创新。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摒弃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的评价体系,做到使记过评价与过程评价,内容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和促进不断提高评价体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新课程倡导的是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性质测验等评价方法,强调建立以学校评价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总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漠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生活背景、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结果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总是被排斥在评价标准之外。真正的评价也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也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
7.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还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把它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络等,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①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的编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取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善待“错误”,把课堂看成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时候的错误就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利用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才能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刘树载、丰顺荣等,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挑战[J] 中学化学2004,(11):3-4 2.杨扣珍,以学生发展为本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1-2
第四篇:组建中学数学实验室是当务之急
组建中学数学实验室是当务之急
湖南宁乡一中 黎国之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数学实验室 实物型数学实验室
一、背景与原理
长期以来,中学只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而唯独没有数学实验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或许有人认为、物理、化学、生物是实证学科,因此必须要有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亲自试验获取知识,而数学是逻辑学科,无需实验,也无以实验。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学科,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只不过数学是上述学科的工具性学科而已,而工具的掌握同样离不开实践,这还不只是学会操作工具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入建立概念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培养对数学的欣赏和追求。
因为这样的认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数学实验室的概念,不太多的文献对此已经有所论述。这种实验室是基于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起点是相当高的,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其具体做法,是用电脑终端、软件和网络组成一个系统,学生在电脑上运用虚拟技术模拟数学情境,体验数学知识。最简单的则是利用图形计算器来进行。毫无疑问,上述设想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这给了学生一种有别于多媒体演示、黑板书写和口头讲述的新体验。特别是对于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其动态性效果相当好。
二、正本清源
我们姑且把用电脑或图形计算器作为实验器材的实验室称为“虚拟型实验室”,而把用实物模型、实物工具和实物材料作为实验器材的实验室成为称为“实物型实验室”。
显然,上述虚拟实验室仍然是非常不够的。
其一、理念上的缺陷。顾名思义,实验实验,乃实践体验,是现场的,真实的。虚拟型实验仍然不是实物型实验,仍然无法给人真切的现场触摸感,因此学生的体验仍然是虚的,仍然是看人吃饭而不是自己吃饭,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动手习惯、培养对科学的情感都是非常不够的。
其二、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和互动。
其三、现实操作上的困难。学生使用一款专门软件,本身就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对于有限时间内的实验课来说,课堂效率是不很高的。
其四、成本高昂,不利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及。实物型数学实验室的好处,就在于克服了上述缺点—— 第一、理念看似原始,但其实很先进,实践出真知,是永不落后的学习理念。化学中的氯气有刺激性气味,你就得让学生闻闻是哪种刺激性气味;物理中的电、光、热、力、磁,你得让学生亲自接触;生物学黎的细胞是什么样子,你就得给学生通过显微镜看看。数学也一样:学习概率,就该让学生摇摇色子投投硬币并进行统计分析,学习了解三角形,就该让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学习立体几何,就该让学生亲自触摸几何体,学习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得让学生亲自端详端详直线、平面与射影的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十分欣赏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第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和互动。因为采用小组实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探讨,参与度高,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第三、操作难度低。例如对模型进行组装,或者给模型画上线条,这些都是同学们都没有多大困难的。
第四、成本低,易于组建,易于推广。例如一套立体几何模型,不过一两百元,加上其他数学学具,每套不过两三百元,可供一人或一个小组数人同时使用;而一套电脑或一套图形计算器,不仅坐拥有限,且每套价值若干千元,仅供一人使用,人均成本差异甚大。而且如果实验室不够,可以直接在教室进行实验。
因此,本人建议如下——
第一、立即组建数学实验室,开设数学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
第二、提倡虚拟型实验器材与实物型实验器材的互补,在有条件的地方引进虚拟型数学实验室,在条件不够的地方先组建实物型数学实验室。
三、操作方案
下面提供一个实物型数学实验室的器材配置方案(以供60人使用为例)。
1、测量工具类:水平仪
12、标杆
12、皮尺12,测角器12,记录板12.2、模型类:多面体组件12,旋转体组件12,三角函数线演示器12,正余弦曲线几何画法演示器12,二次函数最值演示器12,平移变换演示器12,伸缩变换演示器12,数学求和演示器12,球面距离演示器12,向量和差演示器12,手摇随机数发生器12,正多面体骰子组件12,空间坐标演示器12。
3、耗材类:双面胶、透明胶带、KT板、3毫米PVC板,尼伦线、1毫米有机玻璃板、记号笔、1号电池,3毫米pp空心棒,A4纸,各若干。
4、其它:美工刀12,美工钩刀12,剪刀12,科学计算器12,30厘米刻度尺12,量角器12,打火机12。
5、演示类:小型旋转台(演示旋转体)1,抛物线规
1、椭圆规1,立体几何骨架模型1,几何体石膏模型组1,挂图若干。
6、多媒体演示系统1。
四、实物图片
【全文完】
第五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
河北定州因征地引发的6位农民被打死的事件是令人悲伤的。不论这件事情的具体诱因是什么,其背后所隐藏的制度缺陷是不容否认的。如果不从制度变革上做文章,类似河北定州所发生的事情恐怕还会出现。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想通过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来解决现在的难题。如果坚持这种思路,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贻误改革时
机,产生更大的祸患。
“半截子土地产权”的特征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在这个制度下,农民获得了很大的生产自主经营权。农民用“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这样的俗语来概括这个制度的特点。实行这个制度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粮食生产总量迅速增加,绝大部分农民在短期内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制度还支持了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村实现了城市化,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然而,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还是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问题。过去的改革称得上是“半截子土地产权”改革。这种“半截子土地产权”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农民在农业土地使用中的所谓承包权不稳定。承包地常常被村集体领导重新分配,农民俗称“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越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土地承包期限越是极不确定。据了解,最近某中部大省正在全面调整土地,主要原因是种地比较利益提高以后,一部分原来“放弃”承包权的农民重新要求归还承包权,并形成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中央政府做了许多努力。先是规定第一轮土地承包15年不变;第一轮承包到期后,政府又规定承包期再延长30年。针对一些乡村干部刻意歪曲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的含义的错误说法,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不仅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变,农民对自己所承包的具体的地块也不变。针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硬性政策,以约束一些乡村干部随意变更农民承包地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未能纠正农民土地承包权被随意侵犯的行为。
农民土地承包权难以稳定有复杂的原因,但根子是“半截子土地产权”。农户家庭人口变动使土地承包的人均数量发生变化,一些农民希望调整土地,是重要原因。一些乡村干部通过变更土地承包捞取好处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现行法规的不配套、不完善也给土地承包权的变更留下了漏洞。虽然有相当多的农民拥护中央的政策,但因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总被理解为村干部的控制权力,这些农民很难在土地承包权受侵犯时与干部们抗衡。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原因,土地承包权15年或30年不变的国家政策始终没有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用“永远不变”这样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他对稳定土地承包制本来意义的坚定认识,也预示着中央政府将下决心为稳定土地承包权作出更有效的努力。
第二,农业用地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时,农民几乎没有议价的权利,导致大量土地交易徇私舞弊,养肥了一些开发商和一些腐败分子,让国家和农民双双吃亏。因为农民没有议价的权利,使得一些地方的土地交易成为一种黑箱操作,农民极度不满。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中央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因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往往与农民的利益不一致,结果使政策的执行总是被大打折扣。从记者的报道看,这次河北定州的土地交易纠纷与地方政府的违规操作有密切关系。去年中央政府出台了新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较高程度的保障,但有效实行这个制度的成本仍然很高,因此很难真正消除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中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半截子土地产权”的危害
土地承包不稳定对农村发展乃至国民经济成长有极大危害。只要土地承包期限过短,承包地块被经常调整,农民就不会在土地上认真投入,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将受到影响。承包权不稳定还将导致土地的使用权价格被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市场难以发育,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更严重的是,现实土地承包制下使农民仍然有强烈的“占夺”公有土地的意识,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成为农民的宅基地,出现农民住房大量空置与农民继续申请宅基地同时并存的现象,使农村空置房屋难以成为农民交易的对象。对“公地”更强大的掠夺力量来自乡村干部乃至各类“官商”,以至近些年农村耕地流失速度触目惊心,失地农民达到数千万之多。目前的土地制度还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严重障碍,它使大量农民在放弃土地之后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价格,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鼓励农民守住土地不放,使他们成为身份在农村、打工在城市的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创造出一种浪费无穷、痛苦无边的社会生活画面。如果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化改革看作下一步推动农村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焦点,一点也不为过。
目前这种“半截子土地产权”还导致农村
社会的不稳定。据了解,引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原因是土地纠纷,特别是征地中发生的土地纠纷。
“半截子土地产权”还给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危害。按现行法律,农民进入设区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所承包的土地必须交回村集体,不再享有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那种抽象的土地所有权。这个制度使农民在进入城市以后得不到放弃土地财产
权的任何补偿,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使得农民不得不选择定居农村、做工于城市的生活。这个法律规定显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这个由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深刻的结构性缺陷,极大地约束了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
由于现行土地制度及其关联作用的约束,劳资关系的某种可能的平衡受到破坏,给政府调节企业行为增加了困难。从资本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部门中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不是居住在就业点附近,而是不稳定地在大的地域范围里流动,无疑会给城市工商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工商企业因此难以制定用工计划,也难以执行定货合同。2004年上半年出现的“民工荒”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后果。企业经营本来要面对产品价格变动的风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和各种竞争所产生的风险,现在平添劳动力供应的风险,这自然给国家使用传统手段调节经济增加了困难。从劳动方面看,目前的制度也不利于公正的劳资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本来,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的平均收益水平,而目前的制度结构使得土地远期收益以及劳动者流动成本也成为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后两个因素很难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区域布局的手段,这便增加了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难度。
现行土地制度给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调节增加了困难。农民工进城就业,他本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占有了城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来了消费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抢饭碗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农民工往往在城里扮演生产者角色,又在乡里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在这里,“萨伊定律”(供应等于需求)的作用被打了折扣。这种情形导致两方面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在宏观上,因为存在收入的转移,城市经济部门的总量均衡状态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农村经济部门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事后均衡”的途径是物价变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县以下的物价水平常常高于大城市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在微观方面,这种情况又导致农民作为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农民是高昂物价的直接承受者。这种状况同样增加了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的难度。
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关联作用还压缩了中国市场,产生了“资本过剩”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因为劳动者的利益保护的困难,使得中国廉价加工业品包含了制度性因素产生的成本“节约”,为国外市场保护主义者所诟病。同时,因为我们并不熟悉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在低工资之下变得狭小,这就造成了“资本过剩”(表现为利率低)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有教无类”传统的国家,基础社会的百姓曾经享有高于欧洲国家的教育水平,可是现在竟然成了一个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想来让我们羞愧。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主要是制度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素质”低下的结果。这个结构性问题加深了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矛盾,同样给政府的宏观政策时时带来了困难。
如何改革“半截子土地产权”?
今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温家宝总理的回答不仅是指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不变,也是指农民对现有承包地的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总理的回答表达了中央政府准备进一步强化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预期目标的决心。
农村土地制度如果再不做调整,将误国误民,贻害无穷。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按照温家宝总理“永远不变”的指示下决心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地固定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的土地财产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慎重工作,作好各项配套改革。要根据现有农村人口状况,适当调整承包土地,让土地承包更加合理,然后再使土地承包权“永久化”。要对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交易给予约束,防止短期内出现“大土地所有制”,避免一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流离失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农民因天灾病祸出卖土地承包权。无论商业占地还是国家公益性征地,都要依市场价格与农民交易,使农民在丧失土地后有能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其他工作。只要方向对头,这些技术性改革并不难做到。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只要有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有公正的法制环境,农民不会因为有了明晰的土地财产权而大量地随意出卖土地。常常出现的情况反而是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而导致土地集约经营出现困难。我们相信,中国农民也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这种承包权越是因为“永久化”而固定为土地财产权,农民就越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当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以后,农村社会自然不会立刻变成天堂,一些问题不免要发生,但那时的问题一定比现在少得多。那种患得患失、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该抛弃了;尤其是那种固守教条、专挑改革毛病的左的思维惯性该改一改了。在关键时刻,政治家的决断具有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们希望温家宝总理的土地改革理念能被付诸行动,依此推动新一轮中国农村改革走向深入。至于新的土地改革所产生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我以为并不难解决,只是在这里不适宜讨论。“好范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