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情境。
一、吟读诗歌,感知情境
诗歌,离不开一个情字。鉴赏诗词,就要准确把握诗中抒发的感情。诗中之情,无外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世事感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情别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寒素清门浊如泥”的怀才不遇„„
以上种种情感,都离不开教师本身对古诗词情感与意境的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就该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融入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声情并茂的吟诵。
朱自清先生就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诵读,他说:“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真可谓是三分诗歌七分读啊!”
当然,我所指的教师范读,绝不是教师玩弄技巧的故意表演,而是真正沉醉其中。诗歌吟诵,不是公开课、观摩课的点缀和附庸,诗歌吟诵的功效更不应该被全面异化。诗歌吟诵应该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没有矫饰的自自然然,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表现。
在教师的吟诵下,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吟诵的天地,或划分节奏,或揣摩语气,问出“明月几时有”的疑问,读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学生可以反复诵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还可以教师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情味,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解读诗歌,进入情境
诗歌是以精炼、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饱含强烈的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谐的韵律是诗歌的特点。解读诗歌不能不注意诗歌的这一“实情”。
对诗歌的解读,不是简单生硬的解释,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给定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自觉地进入情境的过程。
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过一种情境:“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营造氛围与情境,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关于用语言再现画面,余映潮老师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学《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两首律诗时,余老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品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多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读出了画面,而且完全理解了当时农家纯朴闲适的情境,真正读出了诗味。
三、评读诗歌,深化情境
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的内涵,把握诗
歌的立意。
“词以一字为工。”古诗词中往往有文眼。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对诗歌作出评价。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读者领悟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与诗文协调统一的表现。
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作出评价,获得愉悦感。
古诗词不仅要多读,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评价作品本身,教师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触发学生的情思以深化情境,获得取精摄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创相生的教学效果。叶圣陶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体,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触发”是阅读理解作品意义之后的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诗词内容,用一句简洁而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感受,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还可以续想文后内容,使学生从读物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提笔疾书,一吐为快。如用一句话点评《敕勒歌》《钱塘湖春行》,学生写出“广阔草原的绝唱,江南早春的赞歌”。这样,学生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
第二篇: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3. 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2.重温过去的高考题,模仿借鉴正项中的表述
过去的高考题都是选错项的,至少有三个正项,材料很多。3.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第三篇: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是女的先有不专一的行为,男的也就三心二意了。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几句写诗中的女性不为兄弟所了解,只能自己伤心的处境。
D.“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总角”指少年时代,“晏晏”指欢乐的样子,这两句是写女性回忆少年时与氓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段初步刻画了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小伙子虽有忠厚之貌,但内心狡黠,姑娘痴情而又爽快。
B.诗的第三节,诗中女子自诉怨恨的心情和总结教训,第四节写“氓”对爱情不忠贞。
C.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从被遗弃女子自诉的角度来写的,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D.全诗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十分感人。
3.对《卫风·氓》的1—2章中语段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
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
4.对这两个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着诱人的艺术力量。
B.1—2自然段初步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忠厚而又有点狡黠的小伙和痴情而又爽快的姑娘。
C.上述诗段用第一人称“我”来追述恋爱——结婚的全过程。D.1—2段,叙事中隐含着抒情,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追求自主婚姻的热切愿望。
班级:
学生:
5.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的淋漓尽致。
D.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感情。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鉴赏《诗经·秦风·无衣》
6.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皆以“岂曰无衣”领起,既突出了本诗重章叠句的特点,又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
B.“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诗中连用“三同”,表现了军中当时物质的极度缺乏。
C.“王于兴师”中的“于”为语气助词,无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秦王就发兵了”,这句诗点明了背景。
D.“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表现了秦军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壮志和爱国精神。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从诗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唱这支军的军队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威武雄壮之师。
B.这首诗三章表现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虽有强调的好处,但也有重复累赘的弊端。
C.全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突出了主旨。
D.这首诗在一咏三叹中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对《秦风·无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岂曰无衣” 含有反问语气,加强了语意。
B.全诗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C.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D.朗读要读出节奏,同时还要读出语气语调。比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长停)王于兴师,(稍停)修养/戈矛,(稍停)与子/同仇!(感叹语气)
鉴赏《诗经·邶风·静女》 9.对诗篇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静女”,即文静又靓丽的女孩子;姝(shū),美丽、好美。一句四言诗,竟用一半的字夸赞女孩子,足见她的美。
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通“薆(ài)”,隐藏。
C.“彤管有炜”,彤,赤红色;炜,鲜亮。诗句以物喻人,托物言人,用赤红管的光华闪亮衬托了女孩子的美。
D.“说(悦)怿女(汝)美”,四字中竟有两字表达喜欢之情,显然,这个“喜欢”是发自肺腑的。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黄河为中心。”这首《静女》即选自《诗经·邶风》,邶,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汤阴一带。
B.鲁迅评价《风》的内容说:“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静女》篇就如此。
C.全诗3段情节与抒情各有侧重:首段写静女的淘气和“我”的被捉弄;中段写赠彤管,尾段写赠茅。
D.本诗具有赋的特征:在铺陈静女的美时,不惜笔墨;且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糅合在一起来展现。
鉴赏《离骚》
1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善”,指所崇尚的美德,这两句诗表现了追求美德,虽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高尚的修养,“浩荡”指广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品质虽然美好而广大,但最终还是不了解百姓之心。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指委屈,“尤”指罪过,“攘”指忍受,这两句诗写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两句诗表面写屈原佩戴与众不同,实际上是写自己高洁的品行与众不同。
12.对节选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七节写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是君王不察民心,小人造谣诽谤,同时表现了自己的不同流合污。
B.诗的后六节,诗人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德,献身理想虽死不悔的决心。
C.诗人在诗中善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D.诗人在第二节中写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第八节中又写“悔相道之不察”,表现作者矛盾的心情,说明即使伟人也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时候。
13.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句,意思为:长声叹息又掩面流泪啊,人生的灾难
太严重了。民生,即人生;此处,不仅指百姓的生活,也指个人的命
运。
B.“既替余”句,意思为:既由于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由于我采芸芷而给我滥加罪名。以,而;蕙纕,以香蕙作佩带;揽茝,采集芸芷。
C.“何方圜”句,意思为:哪有圆凿和方芮却能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相安的呢?圜,同圆,即圆凿子;方,方榫子。
D.“伏清白”句,意思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偏重的。伏,守,保持;厚,看重,推崇。
14.对这7段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司马迁曾评价说:“离骚者,离忧也……盖自怨生也。”
B.1—7诗节重在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用香蕙作佩戴,又采集芸芷,即:因品行高洁而不被世俗小人所容。
C.自己爱美从善,而小人却投机、追曲,连“众女”也“谣诼”,尤其君王“不察”,可是,诗人却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表达了“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D.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如,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用“初服”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
15.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悔相道”句,意思是: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相道一观察、选择道路,相——动词,识别;延,久久;反——通“返”。
B.“制芰荷”句,意思是:裁剪荷叶、荷花做服装。制,裁制;集,缝缀;芰荷,荷叶,芙蓉,荷花。
C.“芳与泽”句,意思是:世上的清芳与污滓混杂在一起啊,惟独我明洁的本质还没有改变。芳,芳香;泽,污秽,污渍;糅,混杂在一起;亏,guǐ,改变,发生差异。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美好的心灵。
鉴赏《孔雀东南飞》
16.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有一段对她的外貌和装扮的铺陈描写,对这段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的装束意在掩饰被休的屈辱并试图打动焦仲卿。B.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和刚烈的性格。C.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显示出她被休的不合理。D.用横向、夸张的铺陈,赞美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
17.对下面有关刘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凶恶的婆婆。B.兰芝企图以责备自己感化婆婆,以求得到破镜重圆的希望。C.兰芝语气虽然委婉,好像是自责实际充满对被压迫的怨气。D.兰芝对婆婆的态度仍不失大度得体,其自责是出于礼节。18.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19.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鉴赏《迢迢牵牛星》
20.对诗句及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意为:那遥远的牵牛星啊,你永远思念着织女吗?迢迢—tiáo tiáo,形容十分遥远的样子。
B.“札札弄机杼”,意为:织女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札札,拟声词。
C.“终日不成章”,意为:一天到晚地织不成布来。章——此处指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幅面;今所谓“文章”,即用其比喻义。
D.“相去复几许”,意为:牵牛与织女二星座相隔又能有多远呢?可就是不能会面。几许——能有多远。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一般以第一句作题目。它们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萧统《文选》。
B.诗篇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借牛郎织女不能相会的神话故事,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直接控诉了现实的黑暗。C.诗人启动发散思维,精心构思,选材奇特,且运用情与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及如话家常的语言,均形成本诗的重要特色。
D.诗篇虽以“迢迢牵牛星”入题,但所重点刻画的人物却是“皎皎河汉女”——描写了织女的勤劳,织女的美丽,织女的情感世界。
鉴赏《白马篇》。
2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游侠”指重义轻生之人,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点明了主人公的出生地和性格特征。
B.“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去”作离开讲,“垂”通“陲”,边缘,这二句诗点明了游侠儿少小离乡的目的。
C.“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怀”,顾惜,这句诗说明游侠儿的另一特点:喜欢杀身成仁,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D.“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籍”指户籍名册,“中”通“衷”,心里,这两句是说名字编在壮士名册,心里不能顾念私事。
2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机智勇敢和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从中融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B.这首诗前半部分表现英雄的外在美,表现其勇,后半部分赞扬了他的内在美,表现其忠。
C.本诗重点是通过描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上节重点是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风采,下节重点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美。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设问、对偶等手法从多角度表现人物。
2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马篇》又名《游侠篇》。这是曹植诗歌创作前期的代表作。诗篇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少年的英雄形象。
B.诗篇上节,着意刻画英雄少年的外在美,他英姿飒爽、勇武善战;下节,精心赞誉少年的内心美,他征战边陲,奋不顾身。
C.诗篇在表现英雄少年的忠、勇性格与赫赫战功时,上下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由开篇二句,可认定上节为侧面烘托;而由篇末二句,则可认定下节为正面描写。
D.诗人十分娴熟地描摹了人物的动作,由动作来展现英雄少年的风采。而动作描摹的方法,上下节又不相同——上节,精雕细刻;下节,则粗线条勾勒。
鉴赏《归园田居》
2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指本性、气质,这两句诗点明了作者从小的天性,其意思是说,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旧渊”,作者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误入官场,生活得极不自由,用“恋旧林”、“思故渊”比喻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者先写近景,写出了村庄在黄昏时的昏暗模糊,再写远景,空中飘着轻柔而缓慢上升的炊烟。
D.“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自然”既指自然的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这两句写作者脱离官场后内心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写作者的个性、理想和对官场生活的悔恨。“误落”
二字隐寓着作者深深的自责。
B.诗的第二节,既写出了辞官归隐的心情,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C.作者采用精雕细刻的方法,动态描写与静态刻画相结合,视觉形象的审美与听觉形象的欣赏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D.本诗写出了作者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7.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托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入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做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至405年,即东晋安帝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2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田园居》共五首,本诗为第一首。诗篇描写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与闲适愉悦的心境。
B.全诗运用白描法,情、景、人交融在一起,且语言朴实无华,诗意油然流出,营造出一种恬静淡雅的诗境,使读者领略到一种特有的情趣和美好享受。
C.以比喻入诗,乃陶诗的特色之一,且在比喻的运用上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比如,诗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是虚写;而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则为实写。
D.这首诗表层看平淡自然,实质却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刻画;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又有听觉形象的欣赏,交织成一幅动与静相结合、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鉴赏《短歌行》
29.对本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是多么短暂啊,作者在这句话中说明人的生命有限,应该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表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诗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
C.“忧从中来”,从全诗看,作者忧虑的是统一全国的事业尚未完成。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借用《管子》中的话,比喻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30.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诗流露了作者对来去匆匆的人生所寄托的深沉的感慨。
B.在本诗的主体部分,作者一咏三叹,运用比喻、烘托,渲染了作者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心情。
C.作者在最后借用“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如饥似渴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贤才来帮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感情充沛,深沉,用语朴实、自然、形象,表现了作者未能统一全国和获得更多人才帮助的消极感伤的情绪。
鉴赏《长歌行》
3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得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第四篇:诗词鉴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注释】:
(明代杨慎编《词林万选》首标此词为李清照作,而明代杨金刊本《草堂诗余》又题作苏轼词,明代陈耀文编《花草粹编》等又作无名氏作品。)蹴(cù):踏。这里是荡足的意思。慵整:懒整。
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袜刬(chǎn):穿袜行走。【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是她早期词作。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生人来此,十分紧张,急忙回避,袜刬钗溜,一边依门回头嗅着青梅,一边窥究竟。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提示人物的精神韵致和内心的情愫。她轻灵姿秀,纯洁多情,活泼洒脱。文笔清新而细腻,细节传神,生动有致。寥寥41个字中,塑造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明、勇敢、多情的少女形象。《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注释】: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赏析】:
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上片开头五句只写一个“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换新香点燃,一慵也;被也不叠,任凭胡乱摊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连头也不愿梳,何谈化妆,三慵也;梳妆匣上落满灰尘,懒得擦,懒得动,四慵也;日上帘钩,人才起床,五慵也。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这句为全词之眼,在上片的中间位置,括上而启下。表现出夫妻离别前一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绪;“多少事,欲说还休”。体现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杨慎评此句说:“‘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可谓深得其心。因为告诉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烦恼而已,故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啊!歇拍三句为上片之警策,本来因怕分别才容颜瘦损,但作者偏不直接说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弥足矣。下片设想别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跃,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饯行的过程,直接写别后的情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以下三句近乎痴话。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体验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结拍三句用顶真格将词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确,与上片结拍的写法属同一机抒。深际飞评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云巫雨,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全词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学中实属难能可贵。《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赏析】: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
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压倒南宋词坛,令人绝倒,无须再言语,刻骨的相思之情已力透纸背。人惟悴,黄花瘦,究竟是怎样一枝清逸的菊花。立于南宋词坛,独对西风,易安人淡如菊,风神摇曳。《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精妙,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释
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③舴艋:小船。【赏析】: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注释】: 沉醉:大醉。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远《花草粹编》作“断”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吴融《情》诗:“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更:又。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挪:揉搓。捻:用手指搓转。得:需要。
些《花草粹编》作“此” 【赏析】:
此词不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作者用寥寥44个字,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惊叹不已。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出语掷地有声,正气凛然,不让须眉,虽身为女子,对靖康之变亦是激愤难当,奋笔书之而成此慷慨之音。“至今思项羽”,其英雄气慨令苟安者汗颜,抒发一女子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刚健之极,有力之极,男儿中亦鲜有能作此语者。《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着,转眼。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⑨簇带:妆扮之意。【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释】: 挪:以手揉搓。赢得:获得。
海角天涯:形容地主极为偏远。萧萧:耳际的头发短而稀的样子。看取:看着。【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咏梅词作。寄托遥邃。回忆南渡前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感慨良深。运用了白描、对比等艺术手法,用洗炼的文字,不加渲染,不用烘托,质朴自然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情真意切。
第五篇: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合适时点拨。
一、鉴赏思路点拨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味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技巧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知识联系】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2.炼字:用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4.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综合类
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六、开放题型类
(一)评价类 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答题示例】范成大《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续写类(略)
附:诗歌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音信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 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漂泊 石灰——节操、纯洁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沉静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英雄——追慕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软肋”。那么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有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通常,人物形象比自然景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就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出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其次,要体味诗词的语言。鉴赏诗词的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体会语言美,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评述。第一,要体味语言的风格特色;第二,要分析诗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三,品悟诗人或词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再次,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技巧,而是在于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取得的表达效果。
最后,要品评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写景抒情类的,一般要品味意境,揣摩情感;托物寄兴类的,要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忧国忧民类的,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思乡怀人类的,要领悟意象,理解感情;怀古伤今类的,要联系背景,理解典故;阐发哲理类的,要理解现象,把握本质;送别友人类的,要分析情景,理解情感;边塞豪情类的,要揣摩语气,品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