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亲怀人诗歌
“思乡怀亲”类诗歌
1、了解思乡怀亲类诗歌鉴赏中的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亲: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翻译】月光映照着千山,在这清凉的夜晚,一个人孤独地在月下吹笛;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散落满地,把人的视线都给弄迷糊了。沉迷在棋局,等下完棋子后,一点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样;喝醉酒后,异乡作客的人思念起家园,心情更为惆怅无奈了。
【鉴赏】首句描写静夜,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簌俱寂中吹笛,周围显得格外恬静。次句却刻画的是另一种境界,此时的节令变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春夜的景色显得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归,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既归,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这句反映作者超脱人世之想。末句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不禁油然而生。思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
这首诗最大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的语言明丽新警。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翻译】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送友人上船后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
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鉴赏】本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起笔,运用侧显法,从对面生情,虚实结合,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翻译】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鉴赏】作者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这首诗当是陈与义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寄 远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翻译】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鉴赏】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焦躁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翻译】日暮钟声从岳阳城里传来,“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鉴赏】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的开头融化张继和孟浩然这四个名句的意境。接下先写在空旷江面上,云水苍茫,连航道也分不清了。到了深夜,月辉千里,突然,水面上传来了一阵渔人的歌声,打鱼人唱着渔歌归家,可是诗人的家在何处呢?渔人的歌声划破月夜的宁静,也引起了诗人悠悠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江 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翻译】 暮色苍茫,芦苇在风中飘荡,人在旅途,独自向四下眺望。雪已残,雁飞尽,新月初升,江潮暗涨。水尽头是天,天尽头是水,树梢摇摆在风中,小船飘转在江上。离家时日已多,厌听船工歌唱,那歌声打江上传来,怎不让人念起家乡!
【赏析】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在暮色苍茫之时,诗人在舟中远眺,但见蒹葭苍苍,残雪犹存,鸿雁飞尽,新月初生,风吹树动等,为目之所见之景;“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出 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翻译】: 古老的边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座骑前的关外却依然飘飞着雪花、寒威肆虐,出关的将士又怎能不回头留恋呢。
【鉴赏】首句写静,次句写动,诗人凭山所见,边州古城威武雄壮,城头旌旗随风翻飞,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写出了边关特有的景致,景物描写鲜明生动。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士兵们在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蕴含了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端 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翻译】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鉴赏】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但“路迢归梦难成”。“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萧瑟清寒的秋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的客子来说,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与“月中”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第二篇: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
高三复习—送别怀人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知识链接】
一、送别诗含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
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别离形式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补: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结构形式
叙题写意——写人、事(也有叙别或议论)——写景(也有思慕之情或说事)——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或说理警示。
3、常见意象 送别空间:
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长桥、青门等。送别意象: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4、常见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喻、夸张、借代、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 想象(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5、送别诗类型及情感
类型:①亲人之别②情人之别③友人之别
情感: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 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別董大》等。
③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的心志抱负。这类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④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⑤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解题指导】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
•(2)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5)从语言突破。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以“丝”谐“思”等。•(6)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当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①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①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4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4分)(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4分)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三篇: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 思乡怀人
一思乡怀人: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思乡怀人诗”一般与以下几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旅客、、贬谪异地的官员、常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女子
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燕子、月亮、柳树
触发游子思乡情怀的原因:眼前的景物(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声响(妇女的捣衣声、笛声)唤起游子的乡思;时令气候的变化让游子感慨时间流逝之快,漂泊流浪之久。
常见鉴赏答案: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特点、事件、人物身份; 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 想象; 虚实结合。
1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1分)。一语双关(1),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1分)同时,也是诗人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
(2)上片:实写诗人身在江边,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1分);虚写梦中回到江东(1分)。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1分),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1分)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1)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1)上阕描写了一个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惆怅凄凉的游子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静说明此地荒凉,离家遥远。草色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2)①这两句词人想象(侧面虚写、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 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渲染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长期漂泊的孤寂惆怅和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描写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折残堤上柳①,莫教吹落陇头花!② 【注】①分:料,料想。此指《折柳曲》。②此指《梅花落》。(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4分)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夜晚江边寂静凄凉的景象。在寒露满地的月夜,作者在茫茫的江面上听到邻船的响起动听的笛声,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用:点出听见笛声的时间地点;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忧伤的感情基调; 照应标题。
(2)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作者通过侧面描写传达情思。(1分)他没有直接写自己思乡,而是猜想吹笛者一定是江南远行客,长久奔波不得归家,今夜反复吹奏《折柳曲》、《梅花落》曲子诉说羁旅乡愁,借邻船远行客道出自己浓浓的羁旅之愁和对家乡的思念。(2分)4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美。(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溪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一样洁白和轻柔的特点;(2分)第四句“流”字写出“溪烟”的动态美,形象生动。(2分)(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月色皎洁,照映着溪水,水面上的雾气......如云一样洁白飘渺,流淌到山寺前。诗人被美景深深吸引。二是思家,作者打开门欣赏夜景..的同时,抬头看天,感受到寒意,想起自己羁旅漂泊、孤身一人的境遇,无限伤感,难以入睡。5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方向相反的意思。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大雁返乡奔向温暖的地方与诗人离乡出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6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 郭震 【原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释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①含山: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②袂:衣袖。③觉:睡醒。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
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借景抒情,再用“山月斜”烘托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或:
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这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这情不禁油然而生。用不在意衬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二:
2.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 愉悦之情。(点明情感后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3(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第一首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日光的昏暗,暮雨的无尽无休烘托作者的惆怅;第二首前两句借用《楚辞》中的典故抒发愁情。第一首后两句直抒胸臆,哪里能够承受身在两地,共听猿猴的哀鸣的凄苦呢,第二首后两句辨析猿声本不凄苦,凄苦的是人的自我感受罢了。用议论的方式表达情感观点。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1分)春水茫茫,暮云低垂,烘托作者的迷茫伤感。(1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漂泊千里之外(1分);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更增添了作者漂泊异乡的凄凉伤感。(1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心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9.(l)江水澄澈,山峰秀丽,色彩对比鲜明;运用比喻,写江水如一条白练,写出江水的澄明。运用拟人,写出群山环抱中孤峰耸立的气势;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1点1分,任意3点给3分)
(2)控即控制之意,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辽阔的山川似乎与楚天相接,(1分)这个“控”字,运用比拟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 4 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3)感叹时光飞逝 “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变化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惆怅凄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第四篇:中秋思亲
中秋思亲
—孙永腾
古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中秋撞上了国庆节,八天长假让我能够好好在家陪陪亲人。然而,有一位亲人,却永远地离我而去……
金秋送爽,皓月当空,到了中国这个一年一度举家团圆的日子,看着那天空中闪耀的明月,一张慈祥、温暖的脸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爷爷!曾经我们一起度过数个中秋佳节,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听着您讲述着关于中秋的故事,您的谆谆教导让我终身难忘。
记得爷爷去世之前,每到中秋,都会在农村的大院子里将西瓜切成月牙状,将各种贡品摆放在“神”的方向进行祭拜。小的时候,我不清楚这种祭拜的意义,只是默默地静静地看着,生怕惹怒了“神灵”。长大后,每年的中秋,爷爷还是会为“神明”准备贡品,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平安顺遂……我渐渐地明白了,这祭拜中是爷爷对整个家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祭拜之后,爷爷会给我们讲述嫦娥与后羿的故事,以前听到后羿射日,觉得后羿真的是帅呆了,太阳都能射的下来。后来,我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人们的努力,为了美好的生活不畏艰辛,不惧困难,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
虽然爷爷是农村人,但是满肚子的古代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被标榜着“勤劳勇敢”,这样的故事在爷爷的口中更是数不尽,说不完。
虽然爷爷没有对我说过一句关于“奋斗”、“努力”、“加油”等像鸡汤一样鼓舞人心的话,但是他的故事让我慢慢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上学时,我记得他给我讲苏秦刺骨悬梁的故事;工作后,我总是会想起司马迁忍辱写史的故事;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又会想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爷爷的故事只是故事,他不会说那么多成语。以前这些故事,我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从来没有体会过其中深刻的道理。后来,学的知识多了,经历也多了,明白了这些故事的深意,更能够体会到爷爷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人格的培养。
儿时,爷爷,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的明灯,就像八月十五那大大的月亮一样,用自己的光亮陪伴在我的身旁。年年岁岁,春去秋来,我慢慢长大了,上学、工作便离开了家乡,但是爷爷的故事,爷爷的嘱咐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上了年纪的爷爷满面笑容地对我和妹妹说:“你俩将来出远门,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呀。要常回家看看!一起过八月十五!”那时,我和妹妹还小,不懂得爷爷的嘱托,感觉爷爷的嘱托很多余。后来才发现,原来我们能陪爷爷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爷爷的去世,让我们痛苦,看着已经去往另一个世界的爷爷,我们泪如雨下。以后的中秋,换成了爸爸准备祭品祭拜“神明”,祈祷着全家的平安顺利。今年的中秋,我默默祈祷爷爷能够听到我的话:告诉他,我这一年在雪域高原的工作经历;告诉他,我在工作遇到的困难;告诉他,领导、同事对我的帮助;也告诉他,我听他的话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告诉他,我的工作落实,顺利转正,让他在天国不用再担心我……爷爷,您听到我说的话了吗?您的孙子没让您失望!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年团圆日,自爷爷去世后,看着不断老去的父母,我的心中有了一丝恐慌。生怕他们有一天离我们远去。子欲养而亲不在,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趁着假日、趁着节日,多回家陪陪父母长辈,愿天下人都能够用心去与家人度过这个团圆的日子,用爱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用一颗感恩之心回馈我们的家人!
第五篇:忘、怀爱情诗歌
我把一味甜
放在了那一处伤口
让我可以
将你永远地忘怀
因为你说过
你会把我抛弃
回到自由自在的世界
那里是你的天堂
糖的味道有几分
甜的美丽
可以永远的把你
抛弃脑海
深蓝色的天
也因此变得灰暗
我的色彩也因此而变得无光
迷茫的不知该如何生存
你到底带着我去了哪里
让我不眠不休
几个夜晚都难以入眠
想着曾经的所有
冰一般的温度
抚摸在了每一个角落
心一样痛的感觉
你离开了我的身影
不再说一句再见
亦不说一句抱歉
就这样离开
回首也近乎没了记忆
你到底是谁
将我伤害许久
让泪流干的滋味
好痛好久
把你忘怀
重新一段生活
真的可以这样吗
不再想起曾拥有的一切
心痛的难以愈合你说过的那一字一句
成了阴影
流浪至今的我早已回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