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余立正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倾注作者深挚浓烈的感情,但比较起来,以诗歌为最。《虞书》中说:“诗言志”。《毛诗序》是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感情是诗歌的生命。然而诗歌在中考或高考都尤显重要,那么作为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赏析某一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十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一、有的诗歌可以从了解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时代孕育了诗人,诗人因生活而产生灵感。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写于他赴日本留学时期,当时祖国处于黑暗之中,作者盼望光明,渴望祖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写了这些诗。另外还有冰心的《纸船》,闻一多的《色彩》,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都可以从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出发,就不难把握其思想感情了。
二、有的诗歌可以从作者的生活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如众所周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生活的六十年中,已经历了三次改朝换代。他早年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黑暗现实使他多次碰壁,最终退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虽处尘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尘脱俗的情趣。正因如些,他爱好恬适、幽雅的田园生活。如他写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表现了他欣赏自然景物的情趣,又展现了他恬静、愉悦心情。另外还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瞑》等都可以从作者的热爱生活的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三、有的诗歌可以标题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题眼是反映内容的窗户,往往从题眼出发,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中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君”指的是谁呢?通过标题可知:“君”指的是入京使者。那么这首诗不难看出其感情是: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绪。
另外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令的《送春》臧克家的《老马》……等诗歌。都可以从标题着手,把握其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歌可以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着手(即借景物抒情)体会其思想感情。
很多诗歌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才能更好地达到抒发其感情的目的,如:冰心的《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头来感情谢春光的有---然而那浓厚的恩慈,反使它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吗?我就是那小不的花。”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花”、“春光”、“母亲---春光”、“我---小花”由此景物,我们可知“花儿想报答春光的爱,儿女盼望答父母的深恩。
另外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李靖照的《如梦令》;《已亥杂诗;沙欧的《新月》……等诗歌可从景物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五、有的诗歌可从借助想象(虑写、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一大物征,很多诗歌从想象内容出发就能把握其感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是环境描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想象,也是作者情之所在。“梦”字尽得风流,幻化出诗人魂牵梦萦的情景,深夜的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飞踏在北方的河上。由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处迈体衰仍然心系边疆的爱国情怀。
另外,还有李贺的《南园》;杜甫的《春夜喜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冰心的《成功的花》等都可借助诗歌中的想象体会其思想感情。
六、有的诗可从叙事的角度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即:托事寄情)往往作品中所描述的事是为抒发感情作基础的,我们只能把事与情联系起来体会,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感情。如《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悉也满。”这首诗通过三十前,三十年后的比较描述,将时空跨度很大的画面连接,以三十年前的乐景衬托三十年后的忧愁产生对比,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故乡的痛苦和无奈。
像这类诗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诗歌,通过诗歌中所叙之事,体裁会其感情。
七、有的诗歌可以根据具体人物于具体时期出现不同情况着手,体裁会其感情。如:《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藏。”这首诗里,诗人强调的对象是祖孙三代。内容是: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这正是旧中国家民的缩影。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家民的深切同情。
象这类诗还有《人生》:《还是你吗?老师》等诗歌根据具体人物具体时间的发展所出现不同情况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八、从诗歌的修辞(比喻、夸张……)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作喻,表达两人爱情坚贞,寄托至死不变的深情.现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像运用修辞的诗还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赠汪伦》等诗歌分别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从体会诗歌中的典故入手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由于典故能从少数文字表达丰富意思,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因此,我们从诗歌中的典故入手,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以吕尚在渭水垂钓被周文王重用,伊尹梦见经过日月旁边,后来爱受成汤重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也能七遇明主施展宏图,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另外还有苏轼的《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为朝庭重用,这国家杀敌的雄心壮志。别外还有完淳的《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等。
十、以赋予哲理的警句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以这赋予哲理的诗句,道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另外,还有苏轼的《明月儿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渴求和对弟弟苏轼及人世间的美好祝愿……
总之,体会诗歌思想感情可从以上十种方法着手,把握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达到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目的。
第二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得意扬扬 租界 繁华 热闹非凡 巡警 训斥 耀武扬威
妇女 哭诉 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
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
读
第三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第四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我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杨
超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的功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成为我们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
关键
客观现实
思想感情
§1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法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执教高中语文已近五年,感觉到现在语文科的阅读教学在我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方法却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不知道“标准”提法是否暴露我的浅陋了)。正因为执教者能力素质的差异,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阅读教学的功用(或者说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我带了两届高三,发现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跟高考 “现代文阅读”备考大相径庭。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教学还能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受、理解、品味的话,则高考备考中已全乎方法技巧的理性分析了。就好比面对一个苹果,从前是让学生自己吃下去,获取营养,现在是让学生围着苹果转,讨论如何吃法才能最大限度获取营养。怪不得这样的高考备考学生老师都身心疲惫。现在回过头来执教高一,我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具体说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听了本科组教师的一堂《杜鹃枝上杜鹃啼》公开课之后,我那些零零星星的思考片断开始连成一体了。那就是:我们应该以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先请看下面关于《杜鹃枝上杜鹃啼》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考虑到篇幅,记述从简):
一、作者介绍
二、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段意归纳:①我的笔名和杜鹃的关系。②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③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的产地、形态、习性等等。④介绍与杜鹃有关的神话。⑤西方人对杜鹃的钟爱。
五、问题:
①仔细体味作者取名“瘦鹃”的依据是:写作哀情小说。
②“东涂西抹”的意思是:以“瘦鹃”为笔名写文章。
③对“我却觉得别有情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杜鹃感春而啼。
B.花鸟同名,趣味盎然。前者指花,后者指鸟。
C.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
D.以上都不对。
六、文章脉络分析
七、文化传统和审美定势
杜鹃——哀愁(思乡、别离„„)
春——伤
秋——悲
杨柳——离别
梧桐——失偶
酒——愁
因为前面关于散文特点的介绍、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及课文的段意归纳这三个环节花去的时间较多,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最后的教学效果分析表明,学生虽然也许明白了《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即①我的笔名和杜鹃的关系。②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③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的产地、形态、习性等等。④介绍与杜鹃有关的神话。⑤西方人对杜鹃的钟爱。);知道了东、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很不一样,也知道作者跟杜鹃“啼”声的看法与感受,甚至还了解到其他诗歌意象的特殊含义。但是,学生基本上不明白这堂课应该掌握什么,也不知道这堂课的学习对课外的阅读有什么指导意义或作用,迁移阅读的能力更是无从说起。
由此我不禁自问: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是“授学生以鱼”好呢,还是“授学生以渔”好?
§2 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什么? 语文能力的提高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读、思、写。其中,“读”是基础。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面要广,阅读的数量要多;二是要会读,两者缺一不可。当今的高中生,课业负担沉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当然就谈不上阅读的面和量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学生的“会读”方面下功夫。
“会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桥梁。
会读有几个特点:一是阅读的速度快;二是阅读的质量好,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很快地把文章的要点找出来,把文章的主旨概括出来;三是阅读的作用大,即对阅读的内容要点能有所记忆,并适当地与学过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对以后的思考提供相应的知识积累,进而对学生的写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点和理科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考试的关键,而阅读的关键不在于一些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阅读分析的方法;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会读”。
我们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在于传授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不同的文章(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与鉴赏要点。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般包括三种: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表现为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如2001《门》2002《话知音》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的重中之重。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就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就应该成为我们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执教者必须严格遵照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念:变“教给学生什么”为“让学生训练什么”。训练什么呢?从阅读分析的思路上进行训练,同时结合范文作一些示范,教材里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和对文章要点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为例,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就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以执教者精心设计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习惯。
本着“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思想,我跟执教者交流了两点感受:一是要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二是要变“教给学生什么”为“让学生练什么”,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训练什么。
我试着把那堂课修改如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解题:分析文章标题及简介作者之后,提出阅读的要求——找出并分析本文对杜鹃“啼”声的描写与记叙性文字。
三、讨论:结合课文练习二,与学生分析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与思想感情。明确:东、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悲苦、欢愉)以及作者对杜鹃的看法与感受(并不悲哀;古人所谓心酸、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四、拓展阅读:文化传统和审美定势
杜鹃——哀愁(思乡、别离„„)
春——伤
秋——悲
杨柳——离别
梧桐——失偶
五、小结。明确:文章写作思路,作者思想感情。
修改的理由是:
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引进了“任务型”教学思想(如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
三、实现“教给学生什么”向“让学生练什么”的转换(放手让学生自己从阅读的结果中搜索、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如教学过程中的第三环节)。至于原来课题教学设计里的三道“问题”,虽与高考接轨,但作为高一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没有必要。总之,一改原来的教学过程十分零散的弊病,使学生的阅读真正有效,为学生以后真正“会读”打基础。
§3 不是结论的结论
我这里提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的思想,也许并不是十分成熟的。它只是我执教五年来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的一次小结。无论如何,我期待着这么一个“思想”能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五篇: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 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课 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课前自习检查:
(一)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边塞诗 2、山水田园诗 3、咏史怀古诗 4、赠友送别诗 5、说理诗 6、写景抒情诗 7、叙事诗 8、羁旅怀乡诗
9、闺怨诗
10、政治讽喻诗
(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5、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常从以下个方面考虑: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情”点
5、品意象
三、例题导引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问题: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 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悲凉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诗人在一二句借小雨丝丝、落花狼藉、暮春黄昏的凄凉景色,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门前几可罗雀,只得在宿鸟声中自己掩门,从中可见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慨。
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答题模式:
1、通过„„的景(事件„„),表达了„„
2、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 + 感情
3、总括语 + 分析语(写全各要点)
五、对点突破: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十年沧桑,天地凄清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青峰”“梅花”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的人格。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6分)答: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六、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