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妙的中国语言文字
奇妙的中国语言文字
曾几何时,我陶醉在语言文字优美的世界里;曾几何时,我一心向往语言文字的奇妙世界;曾几何时,我与它有着种种缘份…… 念出一串串流利的绕口令,好开心!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写出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方块字时,我好幸福,因为那是世界上了最奇妙的文字——中国汉字。中国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甲骨文,还是象形字都反映出中国汉字无与伦比的魅力。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几个简简单单的笔划就构成了千万个神奇的文字,赋予了神奇语言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语言文字的出现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语言文字的神奇足以让我们诧然。比如那一次,我们在学习分数除法时,一位同学在读其计算方法时,把倒数(shù)读成了倒数(shǔ),这样整句话意思就不同了,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不同读音却有不同意义,可见语言文字的奇妙。还有一次语文考试,老师出的词语是“文明”,但是大多数同学都写成了“闻名”,老师在这些人的卷子上画了一个叉子。虽然读音相同,但所体现的意义不同。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神奇所在!
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足以让我们沉浸其中,每一个由简简单单笔划构成的汉字,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就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中华民族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优美、迷人,看着他们,你就会感觉到他们独特的性格。“清晨”二字-1-
在你面前出现时,你是否看见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看到“瞻仰”这个词时,你是否在想自己心中那个最伟大的人物?“喜”使人笑口常开,“怒”让人无法平静,“哀”一望而皱眉,“乐”使人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一个“人”字就能体现出世间百态,善良的人有着高尚的情操、丑恶的人有着可耻的行径。一撇一捺一人字,多么神奇!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结晶,它有着响亮的音节,它有着完美的形体,更有着深深的含义。
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结晶,它有着响亮的章节,连接在一起时,从你嘴里就会飞出优美的语言。纪晓岚曾经用语言文字的平仄音与字义巧妙地对出了皇帝出的上联;苏轼也用汉字的奇妙巧讽了那些“墙头草”。还有那些正读、倒读意思都不变的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洞中洞隐龙”。多么奇妙的语言文字。
我从小就在中国语言文字的熏陶下成长,看到了他的优美和奇妙,每一字,每一句话都有着深深的含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也是一首跳跃欢快音符的奇妙乐章,能奏出世上最美妙的曲子——中国话。中国语言文字真的是一位技术高超、举世无双的魔术师,时而温温而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飘若游丝,时而翩若惊鸿。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凝结了祖先的智慧结晶,我们要感知语言文字的精华,感知他的一切,那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会写一手漂亮的方块字,这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中国的语言文字慢慢的被全世界所认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说中国话的人,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慢慢的影响着世界。
我爱上了中国的语言文字,爱他那优美的意境,我体会到了奇妙的语言文字的魔力,我陶醉在中国语言文字的音符中。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第二篇:诗化的语言__美妙的意境
诗化的语言
美妙的意境 —品读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陈绍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有5句提纲掣领的话。(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2)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3)他永久的黑夜消失了。(4)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5)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这五句话可提炼成三个情感线索的词:寂寞—快乐—幸福。
一、寂寞
(1)他是一个盲孩子。
(2)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3)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4)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笑嬉戏。
(5)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6)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文章一开首就用6个单句分别独立成段,抒写盲孩子的寂寞。寂寞、痛苦的情感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述的? 首先,句式上,独立成段,段段写寂寞,段段写痛苦,其痛:痛不欲生,其苦:苦不堪言。如果换用一段5句来表述,显然其寂寞感大大削弱。
其次,“他”是一个盲孩子。人称代词“他”开首,并且句句“他”字开首表明:这个世界只有他,他就是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只强调自己主体的存在,这才叫寂寞。
再次,内容上的递进,每一句从内容上理解都是递进,这样层层递进,每读一句让我们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第一句,客观陈述,他是一个盲孩子,命运的不济、不幸,注定他是寂寞的。第二句,他的世界里—无光无色,这是对第一句的解说,突出“世界”,活动的“世界”太小,他就是这个世界,黑暗的世界又太大,一片无光无色。空间角度写寂寞、痛苦。
第三句,“永远”和“黑夜”组合,表明前途漫漫无期。现在还是一个孩子,这种生活如何才能挨到一个尽头。时间角度写寂寞、痛苦。
第四句,“无法”、“只能静静听”这是对比中写寂寞、痛苦。寂寞、痛苦本来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只有把痛苦与快乐,寂寞与热闹并置,才显其痛苦,更显其寂寞,嬉戏是孩子的天性,但却硬生生被剥夺,你只能听,并且要静静听,发声参与可能会受到奚落,嘲笑。可怜的寂寞。
第五句,表面上写盲孩子喜欢什么,实际还是在写寂寞、痛苦。盲孩子虽然看不见,但还有耳朵,还可听;但这声音也是轻易不能欣赏到的,因为不能随意走动,世界就相对狭小,所以也将很难听到一切—这就更觉寂寞了。这就是以乐景写哀,倍觉其哀。看不到就听,结果连听也听不到,退而求其次,还求不到,这种手法在宋词中广泛应用。
(1)欧阳修:苹芙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处。茫芒草原无边无际,草原尽头是春山,远去的人己更在那草原尽山的青山那边,渐行渐过渐不见。(2)贺铸:寄到五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3)晏几道:梦成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可悲的寂寞。
最后,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概括写寂寞,我想这个“很”字应该从上面几个层面来解读。
但我们说,盲孩子是坚强的,因为他常常自言自语:“没人玩,自己玩。”
二、快乐
课文从第7段到第72段写盲孩子的快乐。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句。
(1)他很快乐(19段)。因为有了影子,一起共听牛羊叫,一起去采野花,一起走过小桥听流水声,他的世界不再寂寞,影子给他带来温暖的生活。
(2)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25段)。因为有影子陪他讲故事、唱歌、散步。影子与他形影不离,让他享受到多年来梦想得到的乐趣,影子给他带来真挚的友情。
(3)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48段)。看见萤火虫的光点,永久的黑夜消失了。萤火虫给他带来了光明。
(4)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66段)。我想盲孩子一旦重见光明,他第一想见的肯定是他的影子,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影子。
三、幸福
课文从第73段到结束写盲孩子的幸福。如何品读这一部分。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得格外早。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还有那盏萤火虫灯。
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不大工夫,那雾也消退了。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这一部分是写重见光明的幸福。文章层层铺设展现在盲孩子面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并用13小节的文字像放慢镜头一般慢慢展示出来,由远及近,由亮而淡,就如上天有意将光明补偿给盲孩子一般。①雨过天晴—②月亮特别亮—③太阳格外早—④日月同辉—⑤萤火虫—⑥所有光亮一齐照耀。最后水到渠成,他看见了一切。盲孩子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接着文章这样写道: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就是说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其幸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句式上与开头一样,单句独立成段,段段写幸福,一句一段,一段代表展现在盲孩子眼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段一个惊喜,一段一个世界,一段一种幸福。合为一段将大大降低幸福指数,同时这部分描写又符合认知规律:由太阳—月亮—萤火虫—彩虹—花朵—露珠—影子,由大到小,由光到色。从物象的多样、色彩的多元写重获光明的幸福。
其次‘还”看见的“还”字充分体现了盲孩子重见无光的惊奇发现,这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世界,有点让他应接不暇。
最后,定格在影子,对影子进行了特写,并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自己的影子,兑变成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幸福由此达到高潮,这样结尾一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点题深化,便顺理成章。
第三篇:美妙人生
《美妙的人声》教学设计
----徐一华
七年级音乐汇报课教案
教材分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本课是一节以聆听声乐作品为中心的专题欣赏课,老师如果单纯讲授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所以精讲多听,才能把主动权给学生。
在一开始的导课环节用一个成语故事来吸引学生,使孩子们快速融入到课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一首欢快的歌曲《春天来了》切入主题,让孩子们产生探究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闲聊波尔卡》、《跳蚤之歌》、《游击队歌》三首不同形式的歌曲,欣赏内容是本课的中心,在感受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分析音乐特点的同时,探讨不同人声的特点。(其中人声的分类和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这两个知识点均隐伏在欣赏的声乐作品之中,是通过探究、听辨等教学活动来完成的。)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和延伸,通过抢答的形式巩固、加深知识点,而且把课堂的活跃气氛推动起来。
这节课体现了音乐学科课标中对学生“感受与鉴赏”能力培养的要求,让学生从人声的表现力这一方面来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体会欣赏声乐作品的愉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还带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学习情绪很高,善于积极的表现自我。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着鉴赏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高,独立思考与发表见解的能力不足、逐步适应新环境等问题。所以,教学中我要充发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以聆听为基础,以感受为重点,把握教材编写的核心意图,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1、能对聆听和探索人声具有兴趣和愿望, 在听赏声乐作品活动中, 能积极参与讨论,说出人声分类的基本原则,及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2、通过听赏, 能独立辨别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3、在欣赏作品中, 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声乐作品的愉悦.教学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赏不同的声乐作品,感受各种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意境, 品味人声的美妙, 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声的特点和常见声乐演唱形式的体会和探究.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
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式听赏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个成语故事叫《余音绕梁》,谁能给同学们讲讲这个故事?(生: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
师:非常好!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歌声的美妙和音乐给人们产生的魅力和影响。
师:是啊,人声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最好的乐器。人的声音是自然、丰富、有特色、值得赞美的。人声具有无可比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领略美妙的人声。
1、出示课题《美妙的人声》
2、下面老师播放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里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人声呢?
童声
高音、低音
人声
男声
男高、男中、男低
(根据音色和音域的不同)
女声
女高、女中、女低
3、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唱歌,你熟悉的歌曲都有哪些演唱形式? 合唱、独唱、重唱、齐唱、领唱、轮唱、对唱、表演唱等。引导学生对合唱和齐唱、独唱和领唱进行区别。
(先请学生说出知道的演唱形式,老师再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
二、聆听与鉴赏
(一)、欣赏童声合唱《闲聊波尔卡》
1、给出条件,请同学们猜出作曲家。(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师:在欣赏歌曲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猜这位作曲家。
他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因与父亲同名,用老与小来区分父子俩。
他的父亲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拉德斯基进行曲》
他创作了著名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圆舞曲。
后人称他为“圆舞曲之王”。他的父亲被成为“圆舞曲之父”。
2、欣赏《闲聊波尔卡》,判断此作品的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童声、合唱)
3、歌曲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下课后同学们叽叽喳喳聊天,笑着乐着叫着,非常开心;一群鸟叽叽喳喳高低错落的鸣叫。。。)
4、作品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画面的?(速度快,来表现人声的喋喋不休,此起彼伏。)
5、总结童声的声音特点:清脆、甜美
(三)、欣赏男低音独唱《跳蚤之歌》
师:(欣赏完一首欢快的童声合唱,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一个在小酒馆里和朋友们喝酒的魔鬼给同学们带来的歌声)
1、听赏《跳蚤之歌》(分段出示歌词)
2、回答人声中的哪一类?(男低音)演唱形式?(独唱)(有同学会坚持男中音,这时候要提醒学生,男中音洪亮、豪放,男低音要比男中音更加低沉、浑厚。)
3、现在大家想想,刻画了几个音乐形象?(国王、跳蚤、人民)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在讨论过程中,找同学用线条把你联想到的音乐形象用线条在黑板上表现出来。
4、描述一下你听到的音乐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线条表现)国王——昏庸、愚昧、不可一世(粗线条,飞扬跋扈)跳蚤——狐假虎威,阿谀奉承(蹦蹦跳跳,小)人民——勇敢、正直(舒缓)强调“跳蚤”代表的是什么——宠臣
5、《跳蚤之歌》是什么体裁的歌曲?(颂歌、叙事歌曲、讽刺歌曲、抒情歌曲)
讽刺歌曲,幽默诙谐
男低音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深沉、浑厚、粗放
6、复听歌曲,进一步加深、刻画音乐形象,请同学们跟唱,并用表情和手势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四)、《游击队歌》
1、介绍贺绿汀
2、聆听《游击队歌》(男声四重唱)
3、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节奏的特点,感受歌曲的情绪。师:这是一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歌曲,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勇敢、英勇,紧张、乐观。师:音乐有什么特点? 生:雄壮、有力
师总结:像这样坚定有力、节奏鲜明,和着步伐节奏写成的曲子,我们把它统称为进行曲。作曲家就是用了这样的音乐表现斗志昂扬的游击队员。
4、谈谈你对四重奏的感受。(生:略)
三、拓展与延伸
现在请同学们用抢答的形式,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1)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女声,二重唱)(2)保卫黄河(混声
轮唱)
(3)大地飞歌(女高音
独唱),女高音有什么特点?(柔美,明亮)(4)我的太阳(男高音
独唱),男高音有什么特点?(高亢、明亮、铿锵有力)
(5)团结就是力量(混声
齐唱)
四、课堂小结
1、设计问题: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老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把《游击队歌》换成用童声来演唱,是否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声音太稚嫩,缺少了坚定的力量,不能把游击队员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
如果把一首儿歌换成男声或女声来表现,会怎么样?(男声和女声太过成熟,没有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少了一份清纯和稚嫩。)
师:对,不同的人声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演唱不同的乐曲要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情感来选择不同的人声和演唱形式。
2、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略)
同学们,有人将美妙的人声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来聆听与感受,让美妙的人声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吧。
第四篇: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研究领域广泛,实力雄厚,在国内中文学科中堪称一流。著名学者刘大白、谢六逸、陈望道、陈子展、郭绍虞、刘大杰、朱东润、赵景深、蒋天枢、张世禄、吴文祺、蒋孔阳等都曾在该系长期任教。现有教授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31人;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9个。近5年来,该系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200余部,其中《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汉语方言大辞典》(五卷本)、《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和上海市的许多重要奖项。
中文系现设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两个本科专业,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紧密结合,注重对汉语言文学原典的精读与把握,也要求学生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体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为全面的审美能力。
这些年来,中文系开设了《论语》、《庄子》、《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四库提要》、《说文解字》、《马氏文通》以及鲁迅、胡适、沈从文等现代名家作品的精读课程,在全国高校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近年来,中文系开设了《实验语音学》、《欧美语言学史》、《西方美学经典选读》等中英文双语课程,促进教学改革和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多样化,努力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将来学生赴海外深造,汲取与借鉴国际研究成果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准备。
中文系通过“望道讲座”这一平台,有计划地邀请海内外学者和名家来我系讲学:王安忆等人主持的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心先后邀请白先勇、余光中、汤婷婷、余华等作家来系纵论文学。近几年来,海外知名学者在我系多次开设讲座或讲授完整课程,如顾彬(德国波恩大学)的“德国文学史”、宇文所安(美国哈佛大学)的“宋词”、柯马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先秦两汉诗赋”、唐小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等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目前,中文系拥有陈思和、张涌泉、王德威(美)等长江学者3名。章培恒、裘锡圭、王水照等前辈名师仍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游汝杰、黄霖、陈尚君、骆玉明等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均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声誉卓著。与此同时,我系资料室拥有专业藏书10万余册,均向本科生开放阅览。良好的师资和图书资源将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提供巨大的推力。
中文系不断增加学生海外游学的机会。近年来,已先后派遣数十位本科生赴美国加州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校交换访学。专业扎实又拥有国际化学习背景将使你成为21世纪大学生人才的领跑者。
近年来,中文系毕业生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以外,主要到各大报社、各广播电台、各大出版社、旅游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的管理机关和宣传部门工作。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和素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该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该专业培养在中国文学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原典导读、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美学、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
国哲学等。
汉语言专业
该专业培养在汉语和对外汉语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
主要专业课程:语言学名著精读、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写作、汉语史、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等。
母校是杯陈酿美酒
系友李辉人民日报主任记者著名作家
毕业那年,告别宴会是在宿舍的走廊上。窄窄的走廊,一溜儿摆着书桌,大家吃着,饮着,谈着,笑着,最后是哭。
走廊墙上贴上一副对联:悲欢离合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横幅是:好聚好散。
20多年过去,悲欢离合谁都经历过,人也依然在东西南北。有聚也有散,聚散之间难以改变的是对母校的留恋。
难忘老师音容笑貌,难忘校园热烈、浪漫、活跃、宽松、自由的气氛。即便辩论、争吵,甚至无聊的玩笑,都成了难能可贵的养料。大家变得成熟,变得丰富。不限于知识,不限于学问,更大的获取是面对未来风风雨雨的自信,是脚踏实地的稳重,还有想象的巨大空间。记忆中的温馨是永远流淌的河,从20多年前一直流到今天的留恋里,流到总也舍不得放下的酒杯里。这一杯陈酿美酒,不饮自醉了。
第五篇:大自然原来如此美妙
大自然原来如此奇妙
──读《森林报》有感
南海区西樵镇第一小学406班张越
《森林报》不是报纸,而是一本书。作家维·比安基采用报纸的形式,用轻松、生动的笔调,分12个月报道了森林中各种有趣的事情。
读完《森林报》的春、夏、秋、冬四本书,我体会到无论什么动物、什么昆虫,它们像人类那样都有爱恨情仇,会发生战争,弱肉强食是自然界血淋淋的现实。每一只小动物、小昆虫都有可能被捕杀或猎食,而这些小生命也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逃避和猎杀。正因为这样生态的平衡才得以维持。我最喜欢的就是“林中大战”,这里讲了在几块场地中,白杨、白衫、云杉之间的斗争。故事说的就是白杨和白衫都长大了,用叶子把云杉头顶上的阳光遮住,又把云杉生长周围的土壤的营养吸走,没有了阳光和营养,云杉就生长得很慢,很瘦。可经过了春、夏、秋、冬,最后这块地的霸主竟然是小小的云杉!没想到吧?原来,云杉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土地再贫瘠,环境再恶劣,它也会顽强地生长。多么有趣的故事啊!同时我也明白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坚韧的毅力就很难在社会生存。《森林报》中许多动植物和昆虫的名称我连听都没有听到过。什么白鹳、浣熊狗、蜂虎、蝾螈、毛莨等等,要是你不看书,就根本不知道上面的名字是动物、植物还是昆虫的呢。从书中我增加了许多见闻,知道了动物、昆虫用什么方法来逃避捕猎者,还了解了在不同季节该如何钓鱼,钓哪些鱼„„
《森林报》的写法很特别,很多地方采用我们小朋友喜欢的拟人的手法去叙述动植物的故事。书中语言非常幽默,并不像是在讲解什么科学知识,而是在讲述森林里最有趣的故事,一点也不乏味。书的排版也很特别。例如,把春季分为了一月、二月和三月,把一月称为冬眠苏醒月,二月则称为候鸟回乡月,三月是春季的盛期——歌唱舞蹈月。每一月中都有许多相同的版块——林中大事记、第几个电报、城市新闻、集体农庄生活、打靶场等等,而每一个版块里又是由许多文章组成,让人读起来更加容易明白,打靶场里的问题引起读者思考。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运用。
看了这套书,我愿意放弃心爱的玩具和刺激的游戏,全身心投奔奇妙的大自然怀抱中,静看花开花落,倾听虫儿呢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验春的欢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
我也要动手写写自然界里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