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1、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均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主题,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中低年级)、回顾拓展(高年级)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把握住了这点,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讲为学用。
2、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3、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
如果我们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1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实在是利莫大焉。
课堂教学技巧(四技巧)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感、多疑。
二、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遵守“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适当表扬,树立信心。
三、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激情高涨,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重视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是就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进步。
第二篇: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要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本册教材有意识地突出了这个主题。1.突出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想考素质角度出发,有意识地安排了相当分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文章。如《长城》《 桂林山水》《暮江吟》《鸟的天堂》《草原》《镜泊湖奇观》《林海》《第一场雪》等课文,介绍描绘了祖国 名胜古迹的壮丽和大好河山的秀美,可用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国大典》《狱中联欢》《小英 雄雨来》《我的战友邱少云》《长征》《金色的鱼钩》等课文,可以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懂得革 命胜利来之不易,增强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 表现了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自觉尊敬热爱革命领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凡卡》《奴 隶英雄》等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俄国沙皇统治时期和古罗马奴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从 另一个角度,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古诗《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赠汪伦》则分别抒发了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以使学生在受到道德教育的同时,感受 到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灿烂辉煌。
2.更加注重开发智力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开发智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本册教材在编排上,为完成这个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
从对新旧两册教材课后思考练习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在习题设计上,明显地增加了开发学生智力的 内容。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原教材在帮助、提示、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只有一道题:仔细观察 图画,结合课文,说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个问题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乘船荡漾在漓江上,为什么会有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必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推理、概括、想 象等思维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新教材在6个“读写例话”中,安排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两个有关学习习惯养成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编者更加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宗旨
只有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促使学生主动、自觉、活泼、愉快地学习。与原十一册教 材相比,新教材无论在课文数量,还是内容要求上,都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实质。
第一,阅读课文由原来的8篇减至6篇;第二,删掉了原教材中的6篇独立阅读课文;第三,“读写例话”由 原来的6篇减为5篇;第四,课文由8组改为7组,“基础训练”也相应地减为7个。
从教学要求上看,也有所降低。例如,新教材保留了原课本中有关人物内心活动内容的“读写例话”,把 原教材的《外表与内心》,改为《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文字量由770多字减少为400字,内容也更通俗浅显 了。从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编者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环境的意图。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学好、用好 这册教材。
二、把握阅读训练目标,明确训练重点。
教学本册教材,是实现六年级阅读训练目标的具体步骤。要达到“大纲”规定的目标,首先要明确7组课文 每组的训练目标及本册的训练重点。
第1组看图学文,安排了两篇文章:《长城》和《桂林山水》。其训练目标是:①综合运用以前所学到的语 文知识,阅读理解课文;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 力;③在阅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这些要求属于巩固性训练性质的。
第2组由《开国大典》《狱中联欢》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3篇课文组成。其训练目标是:①理解课文 内容,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烈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为后人造福的远大理想;②明确提高 阅读速度的好处,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阅读方面的重点训 练项目。
第3组课文由《古诗三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阅读课文《胡萝卜》组成。其训练目标是:①理解古诗 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②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灿烂;③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 处,学到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第4组课文由《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和阅读课文《奴隶英雄》组成。其训练目标是:①能读懂课文内 容,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②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周围环境,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本册第二个阅读方面的重点训练项目。
第5组课文由《鸟的天堂》《草原》和阅读课文《镜泊湖奇观》组成。其训练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感 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奇妙,受到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能分辨出文章中 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并能运用这些知识。
第6组课文由《长征》《伟大的友谊》和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组成。其训练目标是:①学习革命前辈崇 高的革命理想和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友爱互助精神;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懂得过渡段的作用; ④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方法,懂得阅读时,要入情入境,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文 章的思想内容》是本册第三个阅读方面的重点训练项目。
第7组课文由《一夜的工作》《林海》和阅读课文《第一场雪》组成。这组课文除了要完成《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感》这项重点训练项目外,还担负着巩固本册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任务。其训练目标是:①综合运 用所具有的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热爱革命领袖、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②学习作者在叙述内容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明确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本册教学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阶段性、连续性,这是教好本册教材的重要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要仔细研究,认真理解,准确把握。
三、突出年段重点,加大训练力度。
六年级阅读教学主要包括篇章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和预习习惯训练三项内容。篇章训练 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者要在完成其他一般性训练的同时,加大篇章训练的力度。通过重点讲读课文,训练 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构建文章结构的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段与段之间、各段与中心思想的内在关系,列结构提纲等方式,探明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安排结构顺序 的方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形成语文能力。例如,《桂林山水》的第2题,《开国大典》的第1题,《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第3题,《奴隶英雄》的第1题等,都为我们进行篇章训练提供了 有利的条件。教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抓住契机,加大训练力度,把篇章教学这个重点突出出来,落到实 处。
四、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册教材按组编排,每一组以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材料,每组都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 础训练”四部分组成。
导读:点明了本组教材的学习目标,是本组课文的学习指要。
课例:包括预习、课文和思考·练习三部分。预习,做学习重点提示,提出自学要求:课文,是落实本组 读写训练重点项目的例文:思考·练习,是作者为突破强化课文的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的训练题。
读写例话:是本组读写知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
基础训练:安排了巩固一般基础知识和强化本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题,是高于每课课后思考·练习的综合训练。
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采用单元教学法:即通过预习,帮助学生明确 学习目标;通过讲读课文,帮助学生学到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巩固重点训练项目; 通过“读写例话”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读写规律;通过“基础训练”,完成本组一般语文基本功和重点项目的综 合训练。教者通过“指导预习——教给知识——巩固训练——适用强化”四个环节,围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有机的训练网,帮助学生完成“感知——理解——巩固——升华”的认知过程。这一点,也是教好本 册教材必须牢记的。
第三篇:从教材编写意图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从教材编写意图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东杨小学刘艳红
课改以来,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特别是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深钻细研,尽管如此,然而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很难把握,不知各位同仁是否也有同感?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教材编写意图
四年级下册教材编写意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使用的学期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学生学习本册教材,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可以说,四年级下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四下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四上教材一致,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包括: 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需要说明的是, 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口语交际、习作不再安排在语文园地中,而是独立成一块内容;“我的发现”改为“交流平台”;课后思考练习题的叙述语气也有所变化,这主要是考虑到了中高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加强目标意识,明确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编写教材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要考虑怎样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而课程标准只规定了中年段的教学目标,我们要考虑将中年段的教学目标分解到中年段四册教材中。四下教材通过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容来体现、落实这些目标。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不同,它不是直线式的发展,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发展的。这就需要教材编写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既可能是阶段性的目标,又可能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如中年段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是“学习”、高年级是“能”);又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目标。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下册教材时,既注意了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了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1.认字200,会写200;累计认字2600个,会写2000个左右(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会写1800个左右的汉字,减少了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如查字典)。提高汉字书写的速度。中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或重视不够,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作为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但是,低、中、高不同的年段,处理识字、写字的方法要有所区别。
2.会使用字典、词典(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查字典、词典的方法: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默读(修订的课程标准把原来在低年级的默读要求提到了中年级,即“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到了四年级,应该训练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给予了方法的提示,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是互相联系的)。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诵读优秀诗文(这是一项经常性的要求,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多积累一些精彩的片段)。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量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中年级的阅读字数总量不少于40万字,教科书在第八组向学生推荐了《伊索寓言》《西游记》和其他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9.听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这是与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相一致的,由读到说)。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文园地五、六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将口头表达和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作为一项训练内容;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一个要求就是谈对书的感想;此外,还涉及到了评价的标准,如语文园地四提出了表达“清楚、明白”的要求)。
10.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能修改习作中有错误的句段(整篇习作的修改,安排在高年级进行训练,中年级的习作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修改)。尝试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一些课文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写感受、写体会)。
四下教材在编排上,考虑到说写结合,说、写感受。而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明确提出了写读后感的要求。因此,四下教材的相应安排为高年级写读后感做了一些铺垫。
11.能在综合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初步学会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运用(高年级教材中每册安排了一个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与处理资料的能力)。
以上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明确了四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一定在每一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体现、落实。在教学中,每一组、每一课都应该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训练的目标应该更明确,更到位。下面就每组教材的编排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做一介绍(每组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展开来说,这在教参中已有说明;下面侧重介绍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方面的目标)。
三、每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组: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要求背诵、默写,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学生在教材中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教材中选的《忆江南》是白居易同题词的其中一首,另外的两首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由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选做题可在第一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再进行交流。
《桂林山水》,作者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要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和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去体会;还要学习“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写方法,发现排比句式的主要特点。这是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点,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明确提了出来。这里不必教给学生专门的术语,只要求学生了解和体会这些用法,比如,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阅读链接中的短文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能从中感受到漓江江水的特点即可。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在阅读中还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这些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中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子,可以让学生抄下来。(虽然略读课文强调粗知大意,在词句训练方面一般不作过高要求,但有些略读课文,适合摘抄、仿写或拓展的练习,在教学中仍可灵活处理,如三上的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
口语交际是“走,我们去春游”。这个交际的侧重点是对春游活动的策划,要求学生在策划中进行语言的交流。学生的策划,有的也许是目前能够实行的,有的也许是以后才能实行的,教师对此不必特别强调计划在目前的可行性,目的是打开思路,让学生有的想,有的说。
习作要求写校园景物。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是学生容易模仿的写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其他课文的记叙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训练。与此同时,还要强调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宽带网安排的内容,是围绕本组专题进行的相应延伸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借助画面,了解与五岳相关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力图对祖国名山大川有更为广泛的了解。在教学当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第二组:本组专题是“以诚待人”。围绕这个专题,我们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它们都是写人记事的内容。训练的重点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本组课文讲述了几则诚信故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课文密切相关,要求运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力图突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读与说相结合。课文中的故事都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教育。
学习《中彩那天》,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母亲所讲的话和描写父亲神态、动作的语句,认真读读,体会父亲的矛盾心态,懂得父亲是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从而体会其品质的高尚。课后“小练笔”是借助想象进行练笔的内容,它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其想象能力。
《万年牢》,可以借助“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学习伙伴的提示,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内容认真读读,再体会做糖葫芦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前两处“万年牢”是讲做糖葫芦这件事,后一处“万年牢”是讲怎么做人。对怎么做人,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此外,还要学习课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一个人好品质的写作方法。
《尊严》,重点学习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手法,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认识人物的良好品质。在了解事情的经过、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将心比心》,讲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宽容、理解,课文简短易懂。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口语交际与本组专题紧密结合,由课文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的以诚待人事例,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不受课文和提示语所举事例的局限,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以诚待人的事例,来交流讨论。讨论是提高认识的过程,对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认识,老师不要仓促地下结论,应该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学生讲述时要力求做到具体、生动,能够使听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写下来。本次作文的指导重点应放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方面。引导学生想好倾诉的对象,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
我的发现是前几册教材学习要求的延续,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勤动笔的习惯,并注意在平时要多读书看报,从而增加积累,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训练重点。
第三组:本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主题取材。启示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保护好生态平衡,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二是要从大自然获得启示,从而进行发明创造。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个环境保护专题,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对怎样保护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组课文涉及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比三年级下册的相关内容要进了一步。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它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展开。
本组的几篇课文,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自然所给人的一些启示,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这些课文,都表明了一定的道理,比较适合默读训练,可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
《自然之道》的学习,可抓住重点语句,结合事例谈谈读后的体会,并体会一些情感丰富的词语,如“极不情愿”“颓丧”“悲叹”等等。课后布置了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在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内容之后,再考虑活动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要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懂得人类无限制开发而产生的恶性循环所带来的恶果。而搜集黄河的资料以增进对黄河的了解,则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来进行。这一课学习要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人类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实验的过程以及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重点,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第3题来促进理解。课后还安排了一个资料袋,大致介绍了什么是仿生学。如果有同学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对这方面知识进行了了解,可引导他们一起交流,从而进行综合性学习中期的检查指导。四年级没有安排三年级那种“综合性学习提示”,但这一环节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前期的综合性学习进展如何,会直接影响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进行。
《大自然的启示》有两个短文,一个是关于生态平衡的内容,一个是关于仿生学的内容。教学中,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大自然所带来的启示,懂得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不一定将掌握相关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三部分,需要结合综合性学习来完成。展示台只是举例性质的,教学中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的3个例子,可引导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开发更多的活动内容、创造更多的活动形式。
我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没有副词的句子,再读读加上副词后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归纳副词的作用。
第四组:本组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多样,既有小说,也有书信、诗歌,它们体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并特别突出了儿童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又能保护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这是编者价值观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还体现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我们专门安排了“热爱生命”的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
本组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学中,要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此外,本组课文篇幅比较长,因此也可以结合默读的读书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
《夜莺的歌声》一课,对话较多,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孩子说的话哪些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这些句子表达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文后泡泡中的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有的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安排学生演课本剧,由于费时较多,且效果不很明显,对课文的理解帮助有限,我们认为意义不是很大。
《小英雄雨来》,课文较长,教学时可以用来训练学生读书的速度和复述课文。教师要注意阅读时间的要求,上课前自己可以先默读一遍,看看需要多长时间。参照这个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通读课文,然后说说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小英雄的机智、勇敢),在大体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下,练习复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了文中的重点句子,教学时可结合伊拉克战争等具体事例来理解。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了解的有关“联合国”“联合国维和部队”“蓝盔”等知识,扫清与课文理解有关的知识障碍。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时可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读出几处“这究竟是为什么”的语气,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是本组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背诵下来。
口语交际是《小小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时事的关注来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通过阅读报刊、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不同的途径了解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新闻,当然也包括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
本次习作是一次看图作文(这是一幅真实的图片)。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景,然后对当时发生的事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孩在那里哭、小孩未来的命运如何等等展开想象,写成一篇作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个侧面、角度展开想象和联想,为正式动笔做好铺垫工作。
我的发现要求学生体会比喻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色彩。这个“我的发现”体现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样一个训练点,它在本组前面的课文中也得到了零星的训练。
第五组: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触摸春天》,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背诵,积累优美语段。“阅读链接”中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体会盲人是怎样热爱生命的,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可以向学生介绍海伦?凯勒,但不宜介绍过多。文后两个泡泡中的学习要求,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准备的,有的活动从现在开始就需要布置学生去做。搜集海伦? 凯勒的故事只是一个例子,可以搜集日常生活中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永生的眼睛》,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死后捐献器官目前在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可能做到,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从小对死后捐献器官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有“骄傲”的句子,体会为什么骄傲,再讨论讨论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生命 生命》,通过动、植物及人,三个生命跃动的事例,感悟生命的力量,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这篇课文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能谈多少就多少,不要拔高,重在积累、背诵。
《花的勇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情感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每一次变化反映出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口语交际、习作:可以从《触摸春天》后布置的活动入手,也可结合提供的阅读材料,老师还可以准备更适合的材料,来启发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以及身边热爱生命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我的发现: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一个有关阅读的重要的训练点,通过对话,总结了体会句子含义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六组: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本组课文学习的,一要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本组课文还安排了一个训练的重点:体会拟人句子的作用,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呈现出来。
《乡下人家》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面:房前的瓜架,屋后的竹子,门前空地上的花等。教学中可运用三年级训练的“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体会想象课文每段内容描写的画面,再抓住最后一段话,交流自己对乡下生活哪处风景最感兴趣。“阅读链接”《在天睛了的时候》描写了雨后天晴的乡间小径,可以读读背背,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课后安排了本册教材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目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和了解农村生活,使学生对农村生活人、事、景物有更多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热爱农村的感情。对于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同学,教材给予了不同活动范围的提示,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以更多活动形式的建议。
《牧场之国》,可以抓住课文四次提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理解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同时借助“资料袋”的内容,进一步体会牧场之国的风情。
《古诗词三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农村的生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还要背诵、默写。《麦哨》,语言明快活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麦田割草孩子的快乐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是综合性学习的延续。虽然习作题材较为宽泛,指导时一要引导学生把写的内容表达清楚,二要运用这学期积累的词句。还要适当组织交流评改,以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养成写后修改的习惯。第七组习作,继续提出写完后认真修改的要求。展示台是综合活动成果的举例展示,教师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展示多种活动成果。
第七组: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题材、体裁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不同。本组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实验过程,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第三自然段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弄明白。
《全神贯注》,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艺术创作状态。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有关罗丹的“资料袋”可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读读,以丰富对课文人物的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场景来理解。
《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样,要抓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重点学习和体会。
口语交际、习作:这是本学期第二次写人的作文(第二组实际上也是写人的)。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第八组:
本组以“故事长廊”为主题,选编中外著名故事,包括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学习本组课文,要求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训练的重点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这组课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阅读的训练项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提出来,一般意义来讲,这是有关分段、归纳段意方面的训练。二是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中外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教学时可以采取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把握主要内容──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这组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提示重点的句子,都是举例性质的,暗含着阅读方法的引导和迁移,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知道哪些句子表情达意。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本学期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学习目标。
习作:安排的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这也是体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不管写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应该要求学生把作文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如写后认真修改;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想乱造,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三次小练笔,分别是“想象人物的表现”“读课文后的感受”“想象周围的人议论的情景”。教学中可以由读到写,不要受教材内容安排的局限,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安排的实际情况,多布置一些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可以随堂练习,时间一般在半课时左右,当然也可以在课下练习,教师对此可灵活处理。小练笔的要求不宜拔高,更不能将其和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混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练笔,是一种日常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第五篇:正确解读教材文本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正确解读教材文本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听课中的几点思考
广利高级中学
姚冠洪
1.问题的缘起
日前,笔者在佛山一中观摩了来自广州广雅中学、佛山一中、云浮邓发纪念中学的名师进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罗增儒教授为三位老师的“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三节课进行精彩而深刻的点评。罗教授对课堂的师生活动、教材处理、备课的素材准备、重点的确定、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与授课老师进行互动,给在座的老师带来深刻而鲜明的教育。通过观摩三个教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教学处理,同时也受到罗教授点评的启发,笔者对这节课进行梳理,作进一步的反思。现在写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2关于本节内容在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函数的零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教材首先是在学习函数的性质基础上,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数与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本质关系,这种联系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及转化和化归的思想讨论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其目的就是通过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价值,也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观点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的认识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函数与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也是联结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函数的零点是为了研究方程的解(根)而产生的概念,它是方程的解(根)在函数视野下的名称。此外,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潜在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函数与方程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3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3.1对于方程f(x)0的理解
对方程f(x)0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方程f(x)0与对应函数yf(x)联系,而这正是教材重点揭示的部分;另一方面,将方程f(x)0适当变形为
g(x)h(x)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考察两个函数y1g(x)和函数y2h(x)的图像,将研究方程
f(x)0的问题直观地转化为研究函数y1g(x)和函数y2h(x)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它们图像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g(x)h(x),即f(x)0的根。而这正是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解决诸如超越方程的根大致所在区间一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这种分解为两个函数的变形是随意的,可以把方程f(x)0变形为
函数y1f(x)和函数y20,尽管这样的变形思想方法是对的,但却对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所以,这里的适当变形是指所变形分解得到的两个函数y1g(x)和y2h(x)都是初等函数,它们的图像是比较容易徒手画出来的,这样的变形分解才是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的。
3.2对于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理解
一般地,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实数根,亦即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从数值上看,它们是等价的。但从它们的个数上看却是不等价的,即函数yf(x)的零点的个数与它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相同,但与方程f(x)0的根的个数并不一定相同。例如,函数yx2x1,它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相切),2它的零点只有一个x1,而与之相应的方程x22x10,我们一般说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1。因此,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3关于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是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的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零点存在性定理指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但零点的个数需要结
合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进行判断。换言之,在满足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满足f(a)f(b)0的条件下,在区间(a,b)内函数yf(x)的零点可能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变换条件以及数形结合的方式加以辨析。
4关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4.1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会求将求方程的根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应函数的零点的问题,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并能初步确定具体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通过数形结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4.2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处理
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判断一个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存在零点的方法,即运用存在性定理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通过具体的方程如一元二次方程来说明方程的跟与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主要通过数形结合、特例、反例进行准确的把握,至于定理的运用要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运用意识的强化。教学路线图如图所示。
4.3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处理 问题1:课题的引入
一般而言,教学从具体的问题引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本节课教材从研究简单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入手,引出方程的根、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当中对函数的零点这个新概念呼之欲出。当然,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尽可以弄一个复杂一点的一元二次函数来作为引入课题的问题,如求解方程2015x22016x50这样一个学生熟悉但不容易求解的方程,在困难面前“逼”学生“就犯”:将方程问题向函数问题转换!
问题2:“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这个问题放在何处
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这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整节课的问题的核心与焦点。由于在学习零点的存在性定理之前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可以产生认知冲突的障碍,所以可以把它作为引入处的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习了存在性定理后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当然,本问题作为应用存在性定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也可以放置在学习完存在性定理之后呈现。
问题3: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诸如以函数f(x)(x2)(x1)(x3)来让学生直观认识函数的零点的概念。为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如下小问题加以探索讨论:
探求1: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没有零点吗?
探求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有零点,但是否只有一个零点?
探求3: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增加怎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只有一个有零点?
探求4: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函数在区间(a,b)有零点时,一定有f(a)f(b)0吗?
探求5: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函数在区间(a,b)有零点时,一定有f(a)f(b)0吗?
通过这些成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对定理的条件与结论都进行了深刻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问题4:作图法在本节课的地位
本节课要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离不开作各种函数的图像,学生也习惯将方程f(x)0适当变形为g(x)h(x),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通过考察函数y1g(x)和y2h(x)的图像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本节课方法的定位却不是这种方法,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函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得出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后,应注重通过计算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函数值符号、借用定理进行正确的判断、推断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不断重复“作函数图像”的方法,更何况很多的函数的图像是无法徒手作图的。
5关于数学备课的思考
5.1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去备课
当前,在备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于重视教案及课件,而轻视教材的解读,这实在是舍本逐末,对上好一节课的危害不浅。数学老师对中学数学的整个课程体系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必要时要把这个系统延伸到小学数学课程和大学数学课程。在上课前,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相关的有益素材,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统筹这些素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诚如罗增儒教授在点评环节说,他来听课之前查阅20多篇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微课等,收集了充分的素材。备课,既要备教法、备教学过程,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只有充分备好、备足上课的情况下,才能备好课、上好课,才能更好地评讲一个教学设计的优劣,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教学反思。
5.2关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由数学的课程目标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主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核心的概念、学科的重要知识、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则是随主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它跟教学的内容的抽象程度、复杂程度等有关,也跟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环境等个体因素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围绕课程的目标设置重点,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为学生创更合适的条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6关于听课的思考
参加数学教研活动,观摩同行的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最熟悉的日常教研活动方式之一。虽然当前的一些大型公开课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过个人或者团队精心打磨的课其中必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听课者是否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对发现课堂的精彩、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带着强烈的目的意识去观摩、去感悟同行的教学课堂,对这些公开课展现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等进行细致观察,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执教者对教材的文本解读透彻吗?这节课的重点突出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关注了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了吗?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了吗?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吗?师生交流是否有效促进了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如何?等等。罗增儒教授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的细腻,笔者认为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课前三两笔画好教室的座位平面图,这是记录师生活动的绝佳二维记录表;听课过程中,仔细划分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记上时间进度;记录好哪些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回答了什么问题、进行了哪些展示、对学生的板书及课堂活动的顺序,教师的提问次数、提问的人次、在课室的行走路线位置等进行了简单速记,对精彩之处都作了详细记录。可以说,罗增儒教授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了数学课堂。如果数学老师都像罗老师那样听课学习,则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一定是获益良多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之.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