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9-05-15 10: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一篇: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摘要: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做为一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途径是读书。从当前形势、教师专业成长、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读书是极其必要的,进而提出了读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

振兴教育,关键在教师,甚而言之,在教师的素质。《纲要》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育部准备出台《教师教育标准》,目的是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标准。负责起草的钟启泉教授说了一番话:若按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 “不合格”。有了钟启泉教授说的话,我才敢说,在我所了解的范围里,教师离开了教参和教辅材料就无法备课、上课,上课照本宣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师独立设计教案、学案的能力是相当的欠缺的。加上平时的学习少,视野不阔,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趣。

我亲身体会到,“一个勤学习的教师比一个善教书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亲睐”。也许,各位教师始终把学习当成了学生的任务,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在于教更重在于学,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在自身体现“教学相长”。

有这样一个例子,让我们一起来回味。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的非常出色。课后,邻校的一位历史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老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话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成功教育、纯熟教育的一些奥秘。“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享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这个例子虽耳熟能详,却耐人寻味,“味”在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味”在让我们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读书。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认识上有误区,大学毕业从教,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对自己来说小学的语文课仅是小试牛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认识上不能有偏颇,要正确认识教育教学,以科学理性的思想对待教学。小学生年龄小胆子大好问,何况现在信息发达,一日千里,小学生的发问频频让教师

为难。

当前形势、教师专业成长、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拥有广博得知识,我觉得拥有知识的途径是读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读书?读哪些书了?

1.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读书的计划

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教育教学时间紧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师做好读书的计划,以便教学读书两不误。教师要以学年为单位或以学期为单位,为自己“量身”定制读书计划,列好阅读书目,要严格按照计划读书,保证读书的时间,确保完成读书的任务,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一位名师认为:日读一篇教学文章,周读一本教育刊物,月读一本教育专注。当然,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而要量体裁衣,制定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计划。

2.小学语文教师要选好阅读的书目

胡适先生曾说:“读书需要读好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好书呢?我自己认为,需要读下列好书:一读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涵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如黄济著的《教育哲学》,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二读专业教育知识,了解同行的想法,以此推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如刘淼著的《现代语文教育学》,倪文锦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三读文学知识书籍,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学科知识,中外文化典籍即可。四读写儿童读物、学生和学生写的书,了解学生的心理。

3.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梁启超先生曾经介绍自己的经验:“若问读书的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了?是抄录或笔记”。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要准备一本较后的笔记本,每读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就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如期刊名称、期号、作者、作品中陈述的观点,同时还要写感受,写书评。

庄周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博观方可约取,厚积才能薄发。只要小学语文教师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则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读书_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 1

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们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从名师的成功来看,虽然各有各的“亮点”,但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长处,那就是读书。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书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受到学生喜爱敬佩、受到家长高度赞誉、受到同行普遍欣赏的老师,就是那种热爱读书和思考、有人文底蕴及思想和眼光的老师;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专家引领、进修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但最有效、最持久、最扎实的是教师读书。

然而,教师们似乎都懂得读书的重要,但现实中教师真正读书的人不多,有的甚至一年还没有看过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时间看书;二是不知读什么书;三是不知如何读书。对这三个阻碍教师读书的现实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找到了一些破解的办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专业发展取决于读书生活

许多老师说,现在小学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多的有五六节课,还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下班辅导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繁杂无效的所谓课外活动,令人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

教师要教好书,走向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己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在承认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引导老师说,不读书可以有许多条理由,可想读书却只要做到三点即可,那就是一要“静”,二要“挤”,三要“用”。静是读书的前提,忙中求静,只有静得下来,才能读得进书,才能好好思考,才能有所收益。这就需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习惯,整天浮躁焦躁不行。同时还要学会挤,如今生活节奏加快,老师们确实很忙,但是否都忙到了“没时间”读书呢?答案是否定的。人再忙,只要有心读书,时间总是有的。鲁迅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的,所以教师也要学会忙里偷闲,挤点时间用于读书充电。无论“静”还是“挤”,读书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指导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加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

只讲道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逼迫”老师读书。一是给压力,规定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方面的书,并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学期末测验考试一次,成绩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二是给时间,每星期四业务学习让出一小时给教师读书;三是给奖励,在精神奖励上,每学期评一名“读书之星”,在学校橱窗刊登照片进行宣传,举办读书成果展览,对好的读后感帮助推荐有关刊物发表,在物质奖励上,学校设立“读书奖励基金”,对读书有成效的教师在报销一定数量的读书费用外,每学年给一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经过几年读书实践,教师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一位教师在日记中写道: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能使我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读书,能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还有一位老师由衷地说:读书能让我们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读书能够让学生从内心地佩服我,爱戴我,从而让我产生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如今,读书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教师们正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二、教师专业高度取决于读书宽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该读哪些书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这要求教师读书要有高度,才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充足的“弹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教师读书要关注以下内容。

读哲学书籍。老师首先应该读有关哲学方面的图书,特别是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它们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掌握了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实践,让教师的工作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比喻,知道了哲学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后,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前思后想,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哲学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化剂”。

读教育理论书籍。作为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多半是在学校里习得的,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再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

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要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必须要系统地读教育书籍。例如一位教低年级数学的教师,自从学习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理论后,他设计的计算课教学预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自己的业务素质。因此,可以说教育理论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读教研文章。要想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就得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学会撰写教科研文章。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模仿是第一步,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多读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是第二步,通过阅读,把别人文章中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第三步是创新,也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新的构思、想法和实践。

读“五谷杂粮”。如果把教育专业理论看作“细粮”,那么非教育专业的书就是“粗粮”,也就是五谷杂粮。没有“粗粮”作为支撑,吃再多的“细粮”也不能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只是强调教师读专业理论书籍,那么教师的成长速度未必能快。

三、教师专业成就取决于读书深度

应该说,教师是天生的阅读者。然而,书海茫茫,只有善读者,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丰富教育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较快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善读为专业发展服务呢?重经典,少走弯路。我们面对的书籍可以说多不胜数,不可能也没必要每本都读。因此,应该学会有选择地阅读。教育经典是通向美好教育境界的直达快车,阅读经典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教育智慧,使自己站在教育大师的肩膀上攀登教育高峰,避免在书海里长时间苦苦地寻索。

抓要点,把书读薄。“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即读书要善于归纳概括,抓住要点,能提纲掣领,汲取精髓。那种“西瓜”、“芝麻”统统捡,“胡子”、“眉毛”一起抓的阅读,太杂太累,效率势必较低。在看一篇文章或阅读一本书时,把文章或书本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就可以使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要点了。

时习之,温故知新。对于其中精彩的论述、关键的词句等,要反复咀嚼,真正做到读懂,读出味道来;同时,还要摘抄,时时翻阅,细思熟记,内化吸收。著名作家巴金非常推崇这种读书方法,他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善运用,激发热情。要有意识地灵活运用阅读所得,在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掩卷沉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对文章中的观点加以分析,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受到的启迪或由此想到的东西,抒发自己的情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年轻时曾留学英、法,学过文理科不少专业的功课,他尤为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三科。还在学生时代,他就写出了《文艺心理学》、《美学》、《悲剧心理学 》 等多种专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朱先生后来在向青年学生介绍读书方法时,总是提倡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有位诗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

高青县花沟镇唐口小学樊洪平

第四篇: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市北区小学数学课例班研修感悟

2007学,我有幸参加了“数学第三期课例培训班”的培训,收益颇大。通过培训,使我们每一位老师重新认识自己,并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岛市的教育、教学专家与我们零距离接触,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使我们教师开拓了视野,更加了解当下教育的现状和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使命。对我而言,课例班的培训,不仅是教学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使我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就我看来,终身学习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提高学历。我国很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很看重文凭,但求知比文凭更重要。即使是学历合格又称职的教师,包括优秀教师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精益求精的接受终身教育的过程。终身学习使教师从自然成长状态变为自觉提高过程。

二是可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能摧残人才。“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思进取,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必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只有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并且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所从事的职业是神圣而艰辛的。为把新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要有乐于奉献、勤于实践、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揣着一颗爱心,用自己无限的真诚,科学民主地育人,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奋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三是可以更新专业知识。现如今,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的。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会面临知识危机。所以,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崇尚学习,这样才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社科院、全国青联、中共重庆市委联合组派的“博士生服务团”赴重庆市挂职,经过一年的实践,已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刚才,听了几位服务团成员的发言和有关方面领导的讲话,我深受鼓舞和启发。可以这么说,“博士生服务团”赴地方挂职,是组织高层次青年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尝试。我代表团中央、全国青联向为重庆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努力并取得可喜成绩的“博士生服务团”全体成员表示亲切慰问和热烈祝贺,向对“博士生服务团”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中国社科院、重庆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青年应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重任的完成,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时刻在召唤着青年奋发努力。

青年要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加强理论学习,重视理论指导;就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实践,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既要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追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既要注重理论上的创新,又要加强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注重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大课堂。“博士生服务团”赴重庆挂职以来,大家围绕重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城市交通设施开发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企业资产重组、实施再就业工程、资本市场发育、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科技开发以及搞好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等方面,积极向重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同志还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有关规划的制定和有关项目的实施,为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博士生服务团”在重庆挂职工作的实践,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事实证明,只有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青年知识分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成才;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经受锻炼,青年知识分子才能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只有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条件艰苦和环境复杂的地方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施展才华,青年知识分子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永远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课堂,在实践中锻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培养青年人才事关长远,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目前,共青团、青联组织实施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在社会上已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然而,如何加大力度,深化内容,探索机制,落实措施,仍需花很大的力气。组派“博士生服务团”赴地方挂职,是对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探索。实践锻炼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机制。没有实践,人才成长便失去了坚实的土壤。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人才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在宣传、表彰青年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这一环节,注重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第一线去经受锻炼。要把组织高层次青年人才到地方挂职,作为共青团、青联组织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有机结合点,作为深化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期分批地开展,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加以推广,形成制度,常抓不懈。

培养青年人才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立足

于青年的需要,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开发青年人才资源,使人才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只要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我国青年人才队伍就一定如长江之浪不断涌现不断壮大,跨世纪的伟业就一定能够实现。

下载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思是中外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

    读书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读书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决......

    教学反思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绿色通道

    内容摘要: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方案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

    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计划

    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计划 本人自工作以来,始终能保持一种饱满的激情,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工作,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成长。特制定......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贵阳市世纪园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曹俊华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陈志军 专业书籍应该是教师的案头必备。 有的专业书贴近实际,读起来通俗易懂。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百条建议都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当我们在教育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