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中学骨干教师一般的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学优秀教师代表。而教师努力的方向为:
学生尊敬的人,家长放心的人,群体认可的人,实绩突出的人。最终实现四高、四转化。
(1)由“接受型”转变为“开拓型”,教师应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迎接新科技的挑战,主动开拓自己发展领域。
(2)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师从只会一门学科转到对多学科教学的思考。并运用其它学科相关方法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来。此所谓教无定法。
(3)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掌握科研方法,对先进的教育策略有研究、选择、运用的能力。
(4)由“同类型”转变为“特色型”,教师应改变统一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上对骨干教师的定位可以看出骨干教师对教学有兴趣、有研究、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出成绩,成绩相对突出。研究有成果如课题和论文,教学有比赛如优质课评比。那如何努力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一、主动阅读,广泛涉猎教育学和心理学及相关知识。
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凭空就能达到的。必须是有依据,有载体才能一路成长起来的。作为教书人,要与书为伴。读有所乐,读有所用,读有所思,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一桶水,不是一根蜡烛,而像一盏明灯,有充电,有放电。这个充电就是广泛阅读,特别是与教学相关书籍要多读,勤于思考,动手写文章。写反思,写感想。
二、运用网络成长博客,多方面促进自己进步。
如今网络媒体的便捷性,让人们很快能找到相关所需要的知识,但对相关知识的选择与思考内化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反思。通过与同行交流,向名师请教,使自己对相关问题更清晰,达到研究、反思、应用的目的。最终还是需要体现在教学上。让学生学的轻松,有兴趣学,有能力学,学到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设定目标激励,引领自己成长。
兴趣第一,成果激励!作为年轻老师,对学校和市里各种比赛要勇于参加,大胆参加。充分准备,积极备战!在准备的过程之中不断请教老教师,阅读书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对优质课的内容、过程、语言、态势语进行充分预演。
四、认真备好课、上好课,用好教学主阵地
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课程标准,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科学备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注重上课过程的高效率,努力利用每一分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认真上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争取一学期下来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反思和教学设计。
六、乐于动笔,多写反思,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积极投入科研工作,要有论文、有研究课,出成果。不管是网络的文章还是书摘上的文章,如何内化为自己的,形成自己的思考,并逐渐运用在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写反思,写论文,写笔记。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书写不可能成为一名有文化、有风格、有水平的名师的。
重反思,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提高。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第二篇:快速成长
一个无任何背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一家中国知名家电企业后,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内由助理采购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助理一步步地上升到采购副经理、直到采购经理的?
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他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他是如何看待职业成长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专家:王泽军
职务:创维RGB采购部经理
作为采购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正直、廉洁、公正、遵纪守法;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要有敏捷的思维,处事灵活但不失原则;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良好的敬业态度;要具有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虽然我目前已成为一名采购经理,但作为一名从事采购工作仅仅两年的采购从业人员来讲,我还远远谈不上“专家”这个称谓,因为经验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不过我仍然很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希望我的解答对大家有帮助。
当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时候,采购作为供应链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愈加受到各企业高层的密切关注。大家都意识到,采购和供应管理部门,已逐步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之一。我有幸在这个大环境下加入了采购师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行业。
谈起这两年的成长,让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变化的太快。
首先,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成长的这片肥沃的土壤。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正是我所供职的公司能够大胆提拔、重用年轻人,并且提倡一切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给了像我一样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我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一名部门经理。
其次,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之一,莫过于他的一生中有一些良师益友,我则属于此类幸运儿之
一。我身边的很多领导,尤其是我的上司,都是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她们能够毫无保留的把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我。从她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珍贵的工作经验与技巧。
第三,个人的能力与努力程度是快速成长的基石。机遇来了,就看你是否抓得住。随着采购职能的不断完善,对采购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我在专家观点中所述,采购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正直、廉洁、公正、遵纪守法;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要有敏捷的思维,处事灵活但不失原则;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良好的敬业态度;要具有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你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在这个知识与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至关重要,因为,这会伴随和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第三篇:读书_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 1
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
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
指导教师
颜玉华
许多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叹:自己昨天还是学生呢,今天竟成了人家的老师.总感觉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自己做学生时觉得教师这份工作应该不那么难做,但自己做老师时却有许多的困惑.新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快进入“教师”这个角色,让自己快速成长。
1、必须具备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和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为社会育出有用之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即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弘扬“春蚕精神”。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给学生奉献爱心。只有对学生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能获取爱之回报。而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关系。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3、必须树立宽广的服务观。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宽广的服务观有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的关照,促使其全面发展。
4、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新形势下,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并且也要采取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措施,拓宽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新教师更应先行一步,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
5、新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都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给教师指明了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首先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第三教学要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6、要不断充电补充营养。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新形势下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要加强,还应提高思想、心理、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等方面的素质。否则教师只能算是有健康的身体而无健全的头脑之人。
7、要增强自我涵养。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无论是学生进步取得成绩还是退步有了过失,都不能感情用事,要诱导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失败面前不气馁,任何时候都得保持正常心态。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应该强自我涵养,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上帝”
第五篇:勤学苦练,快速成长(本站推荐)
勤学苦练,快速成长
-----给新教师的几点建议
刚分配来的新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敏锐的头脑,创新的思维,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一旦步入自己向往已久的教师殿堂,开始了神圣的塑造灵魂的任务,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尽快以自己丰富的学识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最棒的。可是,当步入课堂,遇到学生上课随便讲话,打瞌睡,自顾玩耍,不遵守课堂纪律,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开始埋怨学生,责怪学生;开始规范学生,惩戒学生。后来,发现老教师班上的学生都很乖很听话,又开始埋怨没有接到一个好的班级。责怪自己没有好法子来管理学生,就会把好多好多的苦恼闷在心里,从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教学的心态。
是的,新教师要教好学生,只拥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可是,我们教书育人,面对的高中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机会,我们如果等好几年才懂得如何教育好学生,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所以新教师必须快速成长起来,这是相当紧迫的,也是我们学校面临的现实。我认为新教师要快速成长起来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老教师讲课
老教师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新教师应该主动找几位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业务熟练的老教师,当作长期学习的榜样,交流的对象。把自己教学中的苦恼向他们诉说,以寻求老教师们的帮助,认真学习老教师在处理相同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采取的方法怎样,依照的步骤怎样,要注意些什么。要经常细致的观察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不断地和自己的方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深入思考其中的差别,在教育教学中,要及时修正自己失误的做法。因此,新教师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害怕别人笑话。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行就不行,以积极的态度,老实诚恳地向老教师学习。将不断积累的经验,吸取的教训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老教师讲课,可促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我认为听一节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重点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老教师的教。
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老教师怎样教。听课时要认真学习以下几点:
1、学习老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听课时要关注老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他们是如何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教学,达到激活教学的目的的;看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老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教学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的,各个步骤或各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
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所有这些都是如何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的。
2、、学习教学中怎样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听课时要体会老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时要关注老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识,从而突破难点的。这要求我们新教师必须认真体会,细心揣摩。
3、细心领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听课时要关注老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怎样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等。
4、学习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
新教师在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老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还要关注老教师如何设计板书,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的。
5、学习如何进行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
新教师在听课时还要注意老教师对练习的设计是怎样做到既有针对性,从而注重基础,巩固新知,同时又不乏层次性与拓展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的,我们设计的练习必须形式多样,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观察老教师的身体语言
老师们在讲课中,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身体语言进行强化,如一个眼神,一个会意或鼓励的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乃至教师在讲台上的步伐等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学进程的一部分。新教师应当细心体会,锻炼自己的课堂行为举止。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总之,新教师在听课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二、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我们学校的新老师,都来自于名牌大学,专业知识非常精深,知识面也非常宽广。当拿到教材时,感觉这些东西太简单了,根本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可是,课后发现学生做题时啥都不会,老师提示后才会有思路,这就说明学生根本没有把知识学到,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这些问题就出在新老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时候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新教师应该明白,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钻研教材时,要摒弃一种观念,认为自己理解,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完了。要把自己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弄透彻。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安排不要太多。
许多新教师认为知识简单,一节课讲很多的内容,这是不好的。内容太多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思维,学生就不易抓住重点,不便突破难点。学生就会感觉好像懂了,其实就没有弄懂,形成那种似是而非的情形。因此,一节课就安排一个内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会全力以赴的研究这一问题,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2、确定好教学的目标。
认真思考教材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要让学生形成哪些方面的能力。研究学生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这些东西除了翻阅教师用书以外,还要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准备等。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应该以学生为对象,千万不要以老师自己为主,我们要借助教材,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是否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要注意教材的深广度。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教学中问题作出预设等等。
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接触新知识时,应及时让学生回忆与旧知识的联系,教师要思考如何建构这个联系,并且思索怎样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这样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内容只是在某一点上是新的,与旧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细致思考每一个知识点。
对每一个知识点,其新在何处,对学生而言,难在何处。老师要对新的知识点作全方位的研究,重点研究怎样突破,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老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明白,就以为学生学起来就很简单,要仔细思考学生在哪里会发生歧义,学生在理解中哪些地方是瓶颈。
因此,新教师要上好课,把课上得合情合理,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切实把握住教材,分析学生的方方面面。在备课中,注意理清思路,精妙设计,结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设计课堂。
三、充满激情的上好每一节课
当新老师初次踏上讲台时,该怎样才能上好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呢?
1、要有良好的心态。
或者说,要有把课上得最好的信心,即使上课期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也不能动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态决定效果。所以,我们每上一节课,必须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能把课上好的信心。
2、按教案上精心准备的内容上课。
教案是事先计划好了的,如果不按教案所备内容上课的话,就难免出差错——当然,在执行教案时,也可以有那么一点点灵活处理教案内容的地方,但是,这灵活的一点点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出现其他的意料不到的情况,如无法紧接原备课内容,或课时不够等。、加强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其实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只有教师的教或只有学生的学,那是不够的,不行的。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双方都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最饱和、最佳的状态。这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最正确的方法。、板书要美观、精要。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可以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使学生的视觉跟听觉配合,更好地感知教师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的板书是知识凝炼的结晶,浓缩着教师备课的精华;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扣开学生的智慧门户,在课内有利于学生听课,记好笔记,在课后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精心设计的板书能给学生美的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精心设计的板书也便于教师熟记教学的内容和程序;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语言和板书完美地融为一体。
5、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师上课的工具也日益发展、先进起来。作为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我们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掌握好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工具,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保持轻松、兴奋的心情,形成对学习过程的浓厚兴趣,真正实现“愉快学习”。
四、多思考,多总结,多撰写教育教学小论文。
不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不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不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适时地撰写成论文,就永远不能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优秀教师。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在忙于教学工作的同时更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总结,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自己的认识,锻炼自己的思维,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成果转化成文章,从而被别人所认可,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那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呢?
1、撰写教学论文,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教学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免遗忘,使它们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其次,要勤于积累资料,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要精于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做整理和综述工作。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思维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在思考中发现新课题,产生素材灵感,使表面的东西得以深化,零散的东西变为整体,孤立的东西变得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体系,整理成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宝贵财富.要知道由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弥足珍贵的,这包括上课、实验、批改作业、听课、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比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自己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知识内容的归纳、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写出了《两性物质和与酸碱均能发应的物质》、《例说第二周期元素的反常性》、《由元素周期表所想到的》、《浅析无机含氧酸盐的热分解规律》等四篇论文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上。并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各地名师交流,共同编写了《名师导航·高中解题方法·规律·技巧》一书,由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于2006年2月出版发行。此外,通过对习题的研究,整理出了《解析一道推断题》、《解析两例讨论型的计算题》、《判断无机酸强度大小的几条经验规律》、《由一道竞赛题谈金属的腐蚀》等四篇论文分别发表于《理科考试研究》、《数理化解题研究》、《甘肃教育》、《中学化学》上。平时经过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写出了《烷烃一氯代及二氯代产物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小议碳化物》、《漫谈卤素中氟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差异》、《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简议氢化物》等五篇论文并发表于《中学化学》杂志上。平时我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多次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有毅力和决心,才能取得成功。
在我们学校,新教师快速成长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认为,在工作中,只要向老教师多请教,多学习。经常和其他教师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上课前,只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认真分析教材的关键在哪里。平时,勤思考、多学习、多总结,就一定会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名优秀的老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