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读书与语文教师的成长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首先是规范地生活着,但规范不等于纯粹的束缚、不等于刻板,规范中更需要创造,创造的灵感从哪里来?读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其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比较狭隘地生活着的,这种狭隘可以使教师远离社会的浮躁,可同时也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教师的心灵世界不能狭隘,为此,教师需要广博的阅读。同时,教师又是重复地生活着的,重复使教师熟练、成熟,甚至走向成功。但同时,也易使教师对工作丧失新鲜感,产生惰性,久而久之,职业的倦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生活是难免的,又是必须改变的,而改变重复生活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站起来。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宁说得更明白:“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读书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还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所以,我爱读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但我们获得知识和途径大都来源于书本。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只有继续读书,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我得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
看看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那一代”到韩军、李镇西等等这些教育上的大家,他们在讲课时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从苏格拉底、庄子、黑格尔、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系统哲学乃至禅宗的悠然意会,从孔夫子、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有灵犀,从实用、后现代、建构、人文等等主义到多元智力、成功教育的融会贯通,从先秦文学、希腊神话、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泰戈尔再到现当代的巴金、曹禺、冰心、王蒙、舒婷等人的熟稔于心……这些都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上才具有的游刃有余。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也必须所应知晓。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从这些名家我感受到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有人说,人品即文品。对教师来说,人品也是教学的品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没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的确就失掉了“教师的一切”。当教师怀着一个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荷尔德林、海德歌尔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的教学就会非同凡响,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教师教学表面虽只是他的言语世界,其实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灵和人格的体现。
读书,会使人增加思考的深度,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让自己的教学更有睿智和创造。从报纸上看过一位教师的文章“于永正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能把课上得十分精彩,数千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听课的老师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学生的表现超乎寻常得活跃和出色。我奇怪的是他和学生仅仅接触十几分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面对这样的教学境界,我自愧不如。其实,人家做的总结起来,就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反思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原因很简单,那就使我们不读书久矣。”这样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读书加深人的反思,加快人的升华,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读书,消除我的“职业倦怠”。书籍中,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们超脱的情怀,甚至平民百姓、推车卖浆之流的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书籍中不管是激动人心的豪壮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还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情,怡神养性的各种美好的情趣……都会使人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激情能促使人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讲起课来,会让人全身心沉浸在作品特定的情境里,完全地把自己化在作品的角色中,将作品的情思、形象的意义,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教学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读书能促使人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积累、提高的过程。反思对于教师很重要,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俗话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我们的教学更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风中芦苇在思索”,一旦进入思索和反思状态,尤其当读书、研究和自我反思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思想的自觉或精神的自觉的哲学境界。读书还应和写作结合起来。肖川老师也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确,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进行写作,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状态,一种诗意的美好的人生境界。读书、研究、思考、写作,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外部环境再艰难,再紧张,老师们总还会有自己的时间的。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有一些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随时随地为提高自己而持续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个人活生生的生活;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够边读书,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那么人生的发展和成长就不成问题了。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更需要如此。且不说读书“养浩然之气“这样的宏伟目标,现实中读书可以缓解教学中捉襟见肘、底气不足、不能游刃有余的窘况。所以,把读书当作 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让自己不断成长。
第二篇:教师读书与教师成长
读 书 与 成 长
蔡克超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呢?我认为:读书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勤于思考
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因为课程改革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所以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的想法是不行的,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自己特点的教育方案,而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溶入课改的大潮中,也才能更快成长起来。
二、享受读书的乐趣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去享受各类书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虽说读书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却可以说,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生命的喜悦!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去关心教育,关心学生。
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各个领域,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工作起步阶段,成熟的程式阶段,成长并博来众长阶段„„但不管处在哪一阶段,都需要读书、思考、创新,于是,我对自己说:学习吧!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存的方式。
教师与读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
第三篇:读书与教师成长
读书与教师成长
——听翟广顺所长的报告
有幸听了翟广顺所长的报告,讲得十分精彩,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明白了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许多老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向书籍报刊学习。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
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
教师的读书,有别于社会上的阅读喜好,教师读书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除了要广泛涉猎报纸、杂志,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外,更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教改方面的文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论著。同时在读书时要勤思考多观察,不要成了“读书匠”,要做到开卷有益。
读书有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读书有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读书之甜,让人心向往之;读书之苦,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读书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该有酸甜与苦辣。亲近生活,勤奋读书。读书,让你眼目清亮、神清气爽,让你充实,让你宁静,让你幸福。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第四篇:《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
《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王景芳)
工作之余,读朱永新老师写的《读书与教师成长》,文章属于半白话文,所以有些话语似懂非懂,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第一遍,《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一有空,我就细细地去品味、去咀嚼其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其深意、道理。一本书读完了,的确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读书,使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后感《《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学生也热爱读书,与书为伴,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会。
教师的读书,要有选择,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仅要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还要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特别是教改方面的书。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教师不仅要广泛地读书,而且要学以致用。利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来塑造我们的人格,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最纯、最美、最多的知识。
总之,只有热爱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显示为师者的风范。
第五篇: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鸡西二中 曹月
读书,犹如在和圣人对话;读书,悄悄洗礼着自己的心灵;读书,轻轻抚慰着自己的生命„„3月1日,新学期开学伊始,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聆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受颇受。
读书之乐,在于心灵的无限自由。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常有壮志难酬的懊恼,好梦难圆的遗憾,无力挣脱的束缚。但只要一书在手,从容展卷,把你的心灵随文字一起放飞,便可享受最完整最纯粹的幸福。你可以惊叹“横空出世莽昆仑”的雄奇巍峨,你可以领略“杏花、春雨、江南”的飘逸婉约,你可以随东坡太守一起,“聊发少年狂,挽弓如满月,西北射天狼”,你也可以“无言独上西楼水悠悠,愁脉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可以到世外桃源流连驻足,你可以到海外异域探险撷趣。须臾内,你便可思接千载;方寸间,你就能视通万里。远离了尘世的势利喧嚣,净化了心中的庸俗浮躁,读书之乐,善莫大焉。
读书之乐,在于启迪智慧。林语堂先生曾说,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打开一本书,便开始了在自己的头脑中嫁接前人智慧的过程.你可以和兵圣孙武对话,机变百出,进退自如;你可以和太史令司马迁交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你可以聆听哲学家尼采的呐喊,引领你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度思索;你可以向天文学家叶叔华询问,了解宇宙浩淼和生命的本原„„读书,会给你处惊不变的胆量,会赠你化险为夷的智慧,会给你睿智迷人的风采.“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九十岁的冰心会比九十岁的巩俐漂亮无数倍.关键在于冰心优雅妩媚,一颦一笑无不展现知书达理的内在美。红颜弹指老,唯有读书能让女人在刹那芳华之后仍然保有内外兼修,不可方物的美丽。正因读书济人之短,补人不足,“朝闻道,夕可死”才成为读书人的最后追求。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仅应该是文化和智慧的拥有者,还应是道德完善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自身道德高尚的重要性。教师完善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素养,有很多途径,读书便是其一。培根说“读书能培养完全的人格”。如果我们常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升自己的的道德修养。
读书应当广博。天文地理、美学政治、哲学历史,都应广泛涉猎。广览才能博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讲究“取法乎上”直奔经典。古人读书,儿童一入学,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诵四书五经。我们现代人曾经强烈谴责,斥之为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但古今成才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却出现了学多横亘世界的大家,孟子、荀子、老子、墨子、陶渊明等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中国普及了教育,学生难以计数。但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专家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开始就学“上中下,左中右”,中国的学生,可以把各种网络游戏玩的神乎其神,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的大有人在,我们的文化已浅薄如斯,回归经典,迫在眉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便会浑浑噩噩,如同囫囵吞枣,难品甘味。只有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合理地沉溺进去,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这个过程宛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诵”包括吟诵和背诵。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教学一直提倡背诵,其实是大有道理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要潜心背诵名段佳篇,不仅可以深刻领会文字的意思,而且可以成就自己“锦心绣口、字字珠玑”的才思。像李白,苏东坡、毛泽东,他们之所以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只不过由于他们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信手拈来,厚积薄发罢了。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是写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写好,都是空谈。同时,写对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写,能够促使你深度的思考,把读过的东西进行加工整合和再创造。当把思考付诸笔端时,你的情感得以宣泄,境界得以提升。当有人问及我发表文章百余篇的秘诀时,我含笑答曰:读书、思考、写作。苏东坡曾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既知读书好,就要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在陶老师的带领下畅游在书的海洋。
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鸡西二中 曹月
新学期开始学校为我们请来鸡冠区教育局局长张艳,张局长给我们带来的一场具有生命意义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张局长的指导下我突然觉得班主任工作是那么的幸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并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更应包括班级管理及德育教育,它对班主任既是智慧与创造的挑战,又是自我发展的新机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去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不断反思,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体建设的理念,与时俱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因为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级也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深化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迫切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 的“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以人为本”,还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化管理。
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从班级管理中发现生命的保存、延伸、发展和增值,来阐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成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
二、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
1、鼓励竞争,挖掘学生的开拓创造潜能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生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正是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人类的不断创造才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的学生——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更应培养竞争意识,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以便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创设竞争情境,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创建、改善班级竞争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存在反比关系,即传统愈强大,创造力愈小;传统愈弱,创造力愈旺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除保留一定的传统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新气象、新氛围,如推行竞选,提倡竞争上岗;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敢于向书本、老师“发难”,向传统、权威挑战;适度给学生加负,办事不求尽善尽美,只求“近新”尽力。
在班级管理中因材施“管”,学习方面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给不同类学生提出不同的竞争对象、目标,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生”压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敢于竞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为班内学习“尖子”、表演“天才”、运动“健将”、组织“能手”、书画“新人”、电脑“高手”等的涌现营造了良好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去学习。
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能使各自在团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潜能:一方面,竞争促使学生产生增加合作的欲望,借他人智慧充实和拓展自己,借集体优势弥补个人之缺陷,以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竞争,合作也会充满惰性,失去活力。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由个人竞争意识逐步转变为合作竞争意识。为此,我积极开展小组竞争,让他们摆正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加强合作,确立小组之间的伙伴型关系,开展竞争;注重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合作,确定班级目标,加强班际竞争与交流,共同进步,进而展开校际竞争。假以时日,学生心中就不仅有己,更有他人,有小组,有班级,有学校,从而克服了因个人竞争而带来的心理偏差等负面效应。
2、提倡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将来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人,社会中不同的人存在着分工,分工则意味着协作的必然。因此,在微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其凝聚力。新课程中,班级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体验。这确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班主任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小组、放手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班主任由少指导到不指导,这就使学生们在处理许多事情各环节中注意加强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协作精神。“互助协作”所形成的团体意识则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得以蔓延的弹性空间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班级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容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在小组之间表现出来。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总之,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三、建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新课改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一个更高要求,这便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即建立一个能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
1、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师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讨厌有余。使一部分学生骄傲自满,又使一部分学生灰心丧气,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现在班级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甚至溺爱。他们劳动观念差,团结协作意识差,自以为是,文明礼貌差,自理能力差„„。由于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思想品德绝非个别现象。有的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同学学习;有的怕影响自己学习,逃避公益劳动;有的嫉妒同学成绩,讽刺挖苦先进;有的上进无望,骚扰他人学习„„所有这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化解矛盾,必然影响班风学风,使得班级同学之间不和谐,就是就单个同学自身发展而言,也势必出现不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因而班主任的交往风格和民主作风往往成为能否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2、班级管理的和谐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实现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常想: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导,而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能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自己,自觉不断前进。所以,为了从“保姆式”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就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3、个性发展的和谐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班主任成为学习型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班级事务的权威,凡事居高临下,班主任的意见就是唯一正确的,此时的班主任,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敬畏。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很多不足马上暴露出来了,无论上一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控制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明显地感受到力不从心,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己见解的人。班主任应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未来的新社会培养新人。教育面向未来,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未来以及个体发展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适应变化快、自主能力强的“未来人”。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班主任上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榜样和领路人。班主任应当被学生视为社会成年人的优秀代表,其个性修养、成熟状态甚至才情学识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上午班主任都能不断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获得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往往比掌握局部的工作技能更重要。拥有全新教育管理理念的班主任一定能建设好一个融洽的班级体,在这样融洽的班集体中,人人都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虽然充满着竞争,但更多的是溢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友谊。拥有全新教育理念的班主任一定深知教育的真缔是塑造人、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使他的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