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傻二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
我认为涂老师的课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她紧紧抓住“傻灵傻灵”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傻二哥做事讲究、耐心细致、热心能干的形象。课堂上,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解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在文中去勾画相关语句来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这一问题的设计,让那些生动、细腻的描写傻二哥卖药糖时的装扮、卖药糖前的准备活动、卖药糖时耐心换糖的重点语句水到渠成的成了孩子们品味人物形象的重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涂老师引导大家体会卖药糖前的准备活动那一部分。学生把句子找出来了,并交流了从中感受到傻二哥十分有趣。那么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他的有趣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到了句中那些描写傻二哥动作的词语。抓住这些动作学一学,演一演,孩子们就乐了,这傻二哥的动作的确傻的可爱。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分析,傻二哥是想借着这夸张的动作吸引更多的顾客,招徕更多的生意,这傻样儿后掩藏的聪明、机灵劲儿就浮出水面了,这就是“傻灵傻灵”,傻中透灵啊!整个教学过程中,涂老师机智的引导学生从描写傻二哥的傻劲儿、傻样儿、傻事儿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傻二哥认真、聪明、乐于助人的形象,始终回扣“傻灵傻灵”这一主线,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得了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值得学习。
第二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主题教研论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
(2012——2013第一学期肖玉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年级组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大问题下,我确立的个人研修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抓住“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 1
个问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和物产来突出这个?西沙群岛究竟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美丽富饶”词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如《槐乡的孩子》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想象自己经历过的夏天炎热的情景。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我抓住“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在粉白的墙上摇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文本的感悟,也需要对阅读方法的积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切实落实阅读方法的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2012-12-2
第三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云南红河县第一小学
黄丽晶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要让学生独立理解一篇课文,老师就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首先就是教给他们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绝非一日之功,这就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训练。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要从训练学生的朗读开始
三年级进入了关注词语的重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呢?抓哪些句子呢?首先从训练学生的朗读开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老师有时间能够带着学生一句句读课文,那学生在模仿中就会自然的养成断句读通顺的习惯,他们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初步可以体会到一点点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跟我一句一句的读,体会体会自己读的语气轻重、断句等地方是否和老师读得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模仿模仿老师教的读法。如:我在带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这句是我把“起得很早”语调读得重些,语速稍缓。让学生模仿读时体会为什么“起得很早”要读得重些?学生在练习模仿中就会明白这里强调“起得很
早”是告诉我们作者过去没有起这样早,一直误以为蒲公英是金色的,今天”起得早“才发现蒲公英的开合是草地变色的原因。在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能逐步理解。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
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一篇课文都会有一些重要的或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和句,把这些词句读懂,就为读懂课文铺平道路。理解重点词句,先要能从课文中把重点词句找出来,也就是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和句子中表情达意的词眼来理解课文。比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 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在文中我们就要找出描写桥的设计和结构特点的词句,这就是重点词句。如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 这句话中又可以重点能理解“这种设计、”“建桥史、”“创举、”“既、、、、、、又、、、、、、”等词语,可以借助词典理解词语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或句子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又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读后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还不懂什么是过渡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讲解:过渡句在文章中能 起到承接上下文的一类句子,使文章段与段之间的
衔接自然、结构严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前半句概括了桥的坚固;后半句告诉我们接下来要讲桥的美观。之后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坚固、”“美观”进行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个句子及句中的词语的理解,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赵州桥的设计使桥坚固耐用,并且美观,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也初步了解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先教他们审清题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讲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读了题目之后就知道课文要讲西沙群岛很富饶。在理解课文后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点明文章要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叙述的。通过逐步指导中上层的学生很快就找到文中的中心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又让学生划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理解,再联系全文找出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和”物产丰富”的句子。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在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中心句又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中心句为什么有的在课文开头,有的在课文结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新知识,需要老师来一步一步教给他们。故此,我教给学生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找文章中心句时,又指导了解:(1)课文是总述和分述关系的,在总述的段落
中找总起句,它在一篇文章中起统领的作用,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的中心意思;(2)课文是总述、分述、总结关系的,可以在总述和总结的段落中找总起句或总结句。总结句都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或是一段话的结尾处,它在文章中或一段话中起总结作用,它是文章内容的总结。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句“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就是对全文的总结。
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中有的句子具有深刻的含义,而这“含义”本身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种句子的理解,有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如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中的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是 在警示人们,在美化自己生活时,绝对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如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在呼吁人们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如:《画杨桃》一文中的句子“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句话虽然讲的是画画,但是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道理不仅将画画,适用于一切事物和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又如《和时间赛跑》这课中的“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指的是时间一切不复返,要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这些句子都属于暗含中心的句子。故此,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多找出这样的句子理解体会,使之易弄懂课
文,理解课文。
三、指导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课文是由一句话一句话连接起来组成的。要读懂课文,不仅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句语句之间的联系。弄清一段话中的几个句子是按怎样的顺序连贯地组合在一起的。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弄清写时间、写树木、写溪水、写动物的关系。这个自然段有4句话,第一句我们只有春天树木才会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叶;第二句讲过个冬天进入春天天气暖和了,山上的积雪才会融化;第三句讲积雪融化了 才能汇成小溪;第四句讲因为小溪里有了清澈的溪水,小鹿才会到溪边来喝水,欣赏水里自己的影子。这四句按大自然的规律写清了小兴安岭春天的景色。在教学时教给学生弄懂句与句的联系,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指导习作时也可指导学生注意句与句的联系,就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要说的意思了。
四、采用换词法
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文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词我们可以采用换成易懂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使学生好理解。比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中的“光阴”指什么?如果在学生不理解时,教师就可以换个词“时间”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又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如”在这里是比喻词,我们把它换成“好像”学生一下子就明
白了,这句话是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以把“抽出”换成“长出”,学生马上明白意思。再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作者不用“长出”,而用“抽出”这个词?是因为“抽出”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描写人物心情变化、动作、外貌、神态等句子词语来指导理解课文内容。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通过字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透过字词句的表面去探究其内容的深意、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
附:黄丽晶
女
汉族
大专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通信地址:云南红河县第一小学
第四篇:重点词句
张衡传复习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因入京师,观太学 ..3.遂通五经,贯六艺。....4.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6.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7.因以讽谏。..8.精思傅会,十年乃成。..9.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10.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1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12.公车特征拜郎中 ..13.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14.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15.验之以事,合契若神。.1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17.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18.永和初,出为河间相。.19.又多豪右,共为不轨。..20.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2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2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二.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公车特征拜郎中 ..
5.寻其方面 方面: ..
6.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7.衡下车,治威严。..
8.常从容淡静。..
9.连辟公府不就
.
10.公车特征拜郎中 .
11.其牙机巧制
.
12.覆盖周密无际
.. 13.振声激扬
。..
14.寻其方面
..
15.衡下车,治威严
..
16.中有都柱
.
三. 通假字:
1。员径八尺:
2。傍行八道:
3.收禽
4.形似酒尊: 四.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时天下承平日久
衡少善属文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妙尽璇机之正
五.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
②大王见臣列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④玄都观里桃千树()⑤启窗而观()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②蒙故业,因遗策()③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②遂乃研核阴阳()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制
① 其牙机巧制()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② 衡少善属文()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④举酒属客()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⑤不如因善遇之。()⑥善刀而藏之。()
六.文言句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连辟公府不就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语“张衡”)
(6)①游于三辅
②讽议左右 第二部分课外人物传记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讙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讙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就舍矣 舍:离开
B.今日大王尊官之 官:使„„为官 C.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诚:假如 D.汉王乃谢,厚赐 谢:道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绛侯等人指责陈平品行不端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至彭城,为楚所败 ②平居家时,盗其嫂 ③平受诸将金 ④平,反复乱臣也 ⑤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 ⑥ 信者固多心乎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与陈平交谈后,知道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力排众议,委以重任。
B、魏无知向汉王推荐陈平是因为他知道汉王当时急需奇谋之士,而且他并不知道陈平的品行不端。C陈平之所以被视为反复乱臣是因为他在魏王、项王那里都得不到重用,最终离开项王,投奔汉王。D、绛侯、灌婴进谗言攻击陈平,实际上是嫉妒陈平受到了刘邦的重用,所以抓住他的品行不端大做文章。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②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第五篇:抓住重点词句的阅读方法例谈
抓住关键词句阅读的方法例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关键词句”指的是能够让读者感受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有较大作用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具体做法有:
一、抓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关键词、重点句,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比如《草帽计》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脉络清楚,语言精练,还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贺龙同志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聪明智慧。阅读时,抓住文章思路提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点。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贺龙同志在什么情况下布下草帽计为突破口,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草帽计成功的必要因素。学生从 “骄阳似火”“酷热难熬” “汗流浃背”读懂了贺龙同志料定敌人一定会戴上红军丢掉的草帽,是因为天气十分炎热;当他看到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时,“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说明贺龙同志早已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从红军战士“一切行动听指挥”扔下草帽,与白军的无组织、无纪律,“一窝蜂似的”抢草帽的情节的鲜明的对比中,读懂了这两支军队不同纪律是草帽计得以顺利施行的关键;从“人困马乏” “血肉横飞”“叫苦连天”等讽刺了白军的丑态的词中看到了白军的有勇无谋者的惨象。从红军战士“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到“拍手称快”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的转变中体会到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深刻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首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把课文读懂。学会画出重点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培养语感,是读懂文章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一只小鸟》时,我就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抓住有关词句,了解①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②从哪儿看出孩子们爱这 只小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了小鸟的可爱和快乐,读出了画面的动态美,更体会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接着峰回路转,引读:“看,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提出问题:刚才活蹦乱跳的小鸟呢?这时怎样了?让学生运用“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学生从“翻身跌下去”“流血” “小鸟的歌声消失了”等,想象到小鸟可能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跌落下去,血流满地;可能被眼疾手快的鸟爸爸从半空中接起救走了;还可能„„又从“箭也似的”想象出两只老鸟飞得快,救得非常及时。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字的同时,养成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深入读懂了课文,树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同时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抓关键词句,边读边记录感受。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会使用符号做批注。抓重点的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得学会及时在书中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 在书旁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记录感受,才能够理解、记忆书中的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做到学有所得。当然,要求学生抓重点词句、边读边记录感受,一定要给足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四、抓关键词句,边读边体会感情。
《课标》还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不能局限于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词句或段落, 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比如《月光曲》一文,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深遂,教学时,我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再比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围绕一根小 小的蜡烛展开了一个惊心动魂的故事。文中不少词句突显了母子三人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结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 “娇声”等词语的内涵,感受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准确把握重点词语、正确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总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震撼,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抓关键词句阅读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志华《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②唐开菊《如何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