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模版)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在广西也即将投身高中新课改大洪流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改革,也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有的老师说:“高中语文课就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艺术欣赏课,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我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语文课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持以上观点的老师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语文课从来就不是割裂于别的科目而存在的,我们一直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大语文教学的讲法很有道理,特别在推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即将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提法更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也应该融入历史知识。自古“文史是一家”,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密切,无论是《战国策》、《左传》,还是《史记》,都是文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实际上是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学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大文豪鲁迅不就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无上评价吗?在素质教育观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应沦为只是应付高考的一个工具。中华文华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都由史学担负着传承重任,而语文教学则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史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也是史学。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一定的史学知识。语文教师在分析某一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介绍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这个道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学必定成为史学的研究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发展史,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内容。既然文学和史学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适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既要让史学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将语文课完全上成历史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史知识素养,做到厚积薄发,运用自如,让历史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课也应该是政治课。有些老师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今天很多90后学生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的实际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应负有的高度的责任感。
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要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也可以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应该是流动着美的韵律。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田地。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 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
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我们可能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门,我们可以乘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地走出去,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拥抱历史,去激扬文字,去感悟生活的美,语文的美。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来一起努力!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小学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遭受剧烈冲击 ,教师的主体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指出 ,语文教学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他们发展思维、形成个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案 ,供教育同仁参考: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对教师而言 ,先进的教育观念不仅会影响其教育方式 ,更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 “教书育人”、“以德立教” ,更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完善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 ,倡导新作风 ,树立新形象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 己任 ,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活的根本 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教育观念 ,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修的培育 ,应从素质教育的 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开展 自己 的教学动 ,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路径并不断创新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帮助他们塑造品格、完善心性 ,真正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的培养 目标 ,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注重平时积累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 ,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从以往 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 ,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摒除以往 的死记硬背 ,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 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 ,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 ,在学习《身边 的科学 》 这篇说明性课文时 ,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抨顺写法上的脉络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晤,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还能深人挖掘学生 的内在潜能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好奇、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切人点 ,创造 条件使语文教学的内容迁移到学生兴趣浓厚之所在 ,辅之以生动化、趣味化的讲解 ,做到以兴趣放飞学生心灵。具体而言 ,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普遍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层层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开动脑筋 ,联想下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场景或情节 ,锻炼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 自豪感;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爱上课堂 ,爱上语文。
四、丰富教学模式 ,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 ,把这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人课堂 ,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 内容。在小学语文 的教学中 ,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 的有效手段 ,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学习《看浪花》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 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的方式 ,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 ,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 的气势与壮丽 的风光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学习《四季 》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带人大 自然 ,从大 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 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以情动人 ,注重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有意识地淡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但事实上,对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更离不开心与心的交流;对教师而言 ,情感交融与互动能够有效弥合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隔阂心理,融洽教学气氛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更能获得 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回应。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拥有健康广阔的心胸、完善健全的人格对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 而要做到这 些 ,情感教 育更是 必不 可少。因此 ,语文教 师要不 断提高 自身的职业 情感 ,并融情感于教学 ,在 授课过程 中做到以 情动人。如在讲解 《小蟒鲜找妈妈入 《爱迪生救妈妈 》 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 ,要感情充沛、以 心感人 ,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 自己 的爱 ,获得 “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 ,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 ,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 ,以维护学生 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 的互动 中得到升华 ,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综上所述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 ,小学语文 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 ,要想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模式 ,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整体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51-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领域的推进,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 “自主、合作、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年,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遵循着许多已经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导致其在某些地方沦为形式主义,也有部分学校虽然响应素质教育号召,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实施起来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语文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将目光放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把握,诗句名篇的背诵上,而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针对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独特感受。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就是把课本上规定的知识按照要求灌输给学生,教学方式依然落后,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针对课程内容,或根据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解,或大而化之未得语文课文的精髓,直接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感受,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和素养。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一)开展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合作性学习方式是遵照新课程改革形成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文讲解与基本知识内容的灌输上,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中均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效提高了语文知识的传播,取得了有益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授课任务重,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从老师的讲解,无法掌握老师讲授的全部知识,在此背景下,“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划分为小组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节时,提出问题:你们通过研读课文,觉得济南的冬天美吗?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呢?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得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教案,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如在讲授语文课文中《童趣》一文时,我增加了“我的童年”的讲述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对于儿时生活的回忆,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老师顺势问到:“那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活动都很丰富多彩,那么你们想知道作者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由于之前的互动,课堂气氛已经很融洽了,再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课文教学基本内容完成后,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体会下作者的物外之趣,并能感受到文中的情趣和美感。
(三)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也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较高的位置,而不是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相处,老师的威严令学生有些望而生畏,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亲近交谈,课堂学习自然也处于拘谨严肃的氛围里。而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则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热情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畅所欲言发挥自己对于课文的见解和感想,师生之间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程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若要达到民主平等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督促学生学习、监控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活跃,对新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让学生拥有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于质疑经典,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的民主氛围越浓,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就愈发高涨,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课下环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营造民主平等学习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有效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昱.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谈教学主线的正确确立[J].语文教学通讯.2009(05)
[2] 朱笑影.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D].苏州大学 2008
[3] 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 陈玉秋.发展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J].语文教学通讯.2009(05)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很好的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新教科书的诞生,标志着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培训和培养具有新课改精神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新课改教学的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反思新课标。进一步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表现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贴近历史,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人生。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具有时代性和范例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这是新课改中理念部分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不存在年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实践努力。我们只有遵循新课标,才能完成培养人的大目标。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课改教科书在排方法上追求个性特色。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法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浮现方法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和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素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
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而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是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新课改在落实基础上,不忘语文基础功,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新课改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引导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使本课程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的作用而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让他们负担过重。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打破了知识是第一位的现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策略。“对话”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沟通、交流、协作和思想碰撞,是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讨论选择。它巧妙地运用于课标教学改革,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实是在巧妙地进行着一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教育改革为未来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前期思想营养精神文化准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