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时间:2019-05-13 00:3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段落是构成文章重要的意义结构单位之一。段落介于文章的词句和篇章之间,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段落训练。以大纲为例,国家1987年、1993年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年级侧重读懂一段话,并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可见段落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一线,很多教师十分“迷信”段落教学,逢文必分段概括段意,又是归纳,又是概括,忙得不亦乐乎,对此,笔者以为不妥。不仅如此,笔者以为传统段落教学在操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教学弊端:首先是许多教师教学落脚点不清。为什么要给课文分段?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老师们不是没有想过,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给出个一个满意的答案并实实在在体现在教学之中的。许多老师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而概括,分段概括段意成为教学“必需”的一个内容、一个环节。许多老师把得出一个结论、完成教学程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没有看出分段概括段意形式的背后主要指向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训练。第二,轻过程重结论,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后才能形成。然而很多老师为省时间赶进度,教学中往往不经学生深入思考就把结论匆匆告诉学生,从而大大压缩了学生思维的“行程”,降低了训练的成效,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若干年的段落训练后学生依然不会分段概括段意,当然更谈不到对文章进行独立解读了。第三,压抑学生思维,束缚学生创造。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用一个统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解读活动,这样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如果向深处作进一步剖析,可以说我们主要犯了一个重大策略性的错误――分段概括段意作为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却并非唯一的教学手段――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回避其他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方式,比如诵读感悟、背诵积累、培养语感等。但是我们过去的教学却习惯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解剖”,这样既造成教学的机械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脱离了教学本体(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过分地关注了那些非本体的许多“东西”,从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段落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复杂问题―一从教学目标上看,段落教学指向学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从教学内容分析;段落教学可以指向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也可以指向叙述性知识教学(比如具体的段落内容教学等);从教学方法上分析,段落教学涉及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涉及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为段落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开展段落训练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要不要”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怎样教学的问题。依笔者见,这“要不要”的问题从深层次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语文教学要不要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

众所周知,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曾“流行”一时,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种训练方式开始遭受到教学者、研究者的口诛笔伐。1993年洪镇涛先生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一文中就对“分析归纳”式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洪先生指出,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之一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不仅如此,洪先生还对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这两种教学取向进行了深入比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文章大声呼吁,应充分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强化学生语感培养,强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

平心而论,洪先生的分析在当时可谓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它对纠正传统语文的教学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洪先生文章中通篇却弥漫着“二元对立”“否定一切”的思辨色彩和论辩特征,对知识教学、分析概括的理解方式抱有极大的认识偏见,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以阅读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章包括思想、思考、思维、理解、求真和情感、熏陶、体验、欣赏、审美两个向度,阅读既是一个感受性过程,又是一个分析、比较、综合的思考性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交、相渗,水乳交融地共同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理解文章的方式之一,感受性阅读较多发生在阅读活动的初始阶段,随着读者对文章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读者必然会要求对文章的选材、主旨、构思、结构因素等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藉此去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精华、审美因素,这是阅读审美活动深入展开的必然,也是理解活动进入更高一级阶段的鲜明标志。这样说来,阅读离不开感性的体悟,也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分析概括和感悟体会不能相互取代。没有感性的体悟就没有阅读的开始,然而没有理性的分析,就没有阅读的深入――从这个角度说,盲目地否定段落教学不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辩证法,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语文教学需不需要知识教学

要不要段落教学从教学的层面看还是个“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所以涉及到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态度――语文教学要不要语文知识教学,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刘大为先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堪称是解决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关系的一篇力作。刘先生在文中充分客观地分析了语言知识的类型,并从语感与语言知识互补、对语言自身的认识探究需要及对无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回答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指出引入一定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文章认为语言知识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不可或缺”。刘先生说:“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地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总得有所作用,总得开口言说。教学的目的可以指向学生的语感,但是教学过程不能始终处在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语感所直接要求的方法单独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恐怕是难以胜任的”,于是“语言知识的问题就突出在我们的视野中了”。作者断定“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必要的言语知识作为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越是强调师

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是需要语言知识的控制”。笔者以为,尽管刘先生这里论述只是“语言知识”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它对我们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也颇多启发价值――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但我们以为无论是就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而言,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还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质言之,《课标》不是全盘否定语文知识教学,否定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课标》反对的只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教学倾向,反对的是以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趋向的教学行为。段落教学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段落教学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谁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上再清楚不过但在操作上又“模糊不清”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教师需要发挥一定“主导”作用的时候。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思维要求很高,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做才能不超越学生思维水平同时不妨碍学生思维发展?怎样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老师在操作中为之困惑,也易使教师们在段落教学中“迷失自我”。

笔者以为,即便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对段落及其训练也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不是还要不要段落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段落教学的问题。段落训练切不可因噎而废食。

我们说要开展段落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每一课时都必须“无条件”地进行段落教学,更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年级的孩子都进行段落教学,恰恰相反,在现今讲风盛行、分析肢解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者更要像洪先生那样大声呼吁:语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去研究语言!笔者之所以强调要段落教学,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全盘否定理性训练的倾向,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教学危险。段落教学要明确训练的要旨,遵循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

传统段落教学的弊端之一便是将段落训练的目的与课堂训练的方式混为一谈,将解段能力培养等同于段落知识的传授(或将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段落知识的传授)。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的,能力是个体的,是不能传递的。将能力教学的问题等同于知识教学问题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教学的“错位”。再有,是传统教学将能力的转化寄希望于“知识一能力”直线转化模式上,以为学生有了知识必然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知识转化为能力有三个条件,这就是知识的主体化、能力的目标性定位和科学训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需要、都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比如像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体常识就只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本身也并不指向于某种能力培养。依此观之,想用“传授”的方法解决段落教学的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于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经历段落分析、归纳的过程,学生的分析理解等逻辑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即便是进行知识教学也要弄清知识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梅耶等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心理学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记忆,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却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段落教学起点是知识教学且存在着知识教学的话,教学者主要的教学精力应该放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而非陈述性知识教学上,换言之,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教学上而非具体的分段结果上。开展段落教学,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语文学习实际、语文学习状况

阅读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形式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去积累语感、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再变换形式突出理性分析和能力培养,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所以,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段落教学理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教学策略,体现出鲜明的教学要求,这便是:

循序渐进――低年级以读书感悟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当增加一点段篇训练。但即使是小学的高年级或是中学,也要彻底摒弃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必不可少训练程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读书感悟、主动探究、分析理解、迁移运用等多种活动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新程式,要将段落训练的内容有机穿插在学生的多样的学习活动中。

有效性――摒弃每课必练的程式化思维,精选训练点,强化训练过程,目标直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以确保训练成效。

主体性――像读书感悟一样,段落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结合具体教材,发动学生讨论,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段落教学才能教有所得,同时也才能保证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语文,1993(5)

[2]朱学冲,徐武汉,魏星,语文的魅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

[4]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新教科书的诞生,标志着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培训和培养具有新课改精神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新课改教学的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反思新课标。进一步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表现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贴近历史,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人生。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具有时代性和范例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这是新课改中理念部分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不存在年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实践努力。我们只有遵循新课标,才能完成培养人的大目标。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课改教科书在排方法上追求个性特色。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法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浮现方法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和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素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

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而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是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新课改在落实基础上,不忘语文基础功,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新课改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引导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使本课程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的作用而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让他们负担过重。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打破了知识是第一位的现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策略。“对话”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沟通、交流、协作和思想碰撞,是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讨论选择。它巧妙地运用于课标教学改革,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实是在巧妙地进行着一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教育改革为未来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前期思想营养精神文化准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的重视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重点学科,其学习不但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鉴于此,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方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奠定的关键时期,教育学习情况需要我们高度的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拼音汉字的识读、古诗歌的背诵、阅读理解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可以说语文作为我国文化的积淀和重要传承,知识体系复杂且庞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学生容易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和抗拒的心理。对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和完善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教学技术和情境教学方法以及生活化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小学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建立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育造成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例如在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的朗读和结构以及描写方式的分析,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可定学生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营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中要传承之一,语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语文的学习可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小学生受到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快速的理解语文书面知识。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和音频视频等集于一身,生动想象的将语文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

教学案例:在课文《景阳冈》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中的武松在阳谷县景阳冈时在酒店与老板的对话和打虎的细节描写过于复杂,摘自《水浒传》原文的课文读法比较绕口,不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的影视片段,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和理解打下良好的开端,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是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性学科,无论是写作还是沟通交流都需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因此语文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口语化,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教学案例:在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学校中的爬山虎作为示范,为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分析。《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爬山虎的叶子以及触须的描写,将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生动想象的描写成爬山虎用“脚”向上攀爬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文学之美和现实的描写。“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B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段话写实而又富有美感,教师将爬山虎的实物为学生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重视语文的情感表达作用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情感表达作用。

例如在课文《和时间赛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全文的结构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并分析“和时间赛跑”的真正含义。为学生布置以“和时间赛跑”为题的400字写作任务,要求表达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建立。

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建立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育造成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例如在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的朗读和结构以及描写方式的分析,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可定学生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营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结语

综上所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的重点学科,其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的创建以及生活化教学方式和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7):111-112.[2]薛世豪.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11):21-22.[3]孟凡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教育,2016(10):37-38.[4]李文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02):55-56.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模版)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在广西也即将投身高中新课改大洪流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改革,也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有的老师说:“高中语文课就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小学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遭受剧烈冲击 ,教师的主体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渭南市华州区铁中 政史地组 邬晓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深入认识到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河南省修武县第一高级中学赵艳梅 从教十几年,教育界就一直在喊着搞素质教育,喊着要把学生、老师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而走在教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