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探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越来越健全和先进,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课件做得很华美,教学过程设计得很有趣。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活跃。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何呢?教师过多地分析课文内容,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教学的本源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着眼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呢?语文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语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整个教学程序及教学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经过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经验,设计出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感知课文——感悟课文——内化课文——赏析课文——超越课文。
一、激趣导入
课文的导入很重要,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携带一块磁铁,一进教室就吸住学生的眼球。用虎头、凤首来带动整个语文课拒绝平庸。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优美的乐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句抑扬顿错慷慨激昂的话语„„总之,只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就是好方法。
1、流行歌曲
同学们,你们经常听流行歌曲吗?有知道解晓东这个歌手的吗?(有)有人听过他唱的《中国娃》吗?(听过)谁来给大家哼唱一段?(有男生站起来唱: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这首歌词为课文内容的课文《中国娃》
2、谜语、歇后语
在学习老舍的《养花》时,如果呆板的介绍老舍的生平,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谜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猜谜、说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很应该也很必要。比如我在介绍著名作家老舍时,并不是一上来就讲他生于何时何地,哪一年写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这样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先能猜出来:第一,“挑嫩的”; 第二,“晚年离婚”。(生笑)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有学生反应很快,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我接着说:猜得很对!大家很聪明嘛!好,现在我们就来走近老舍„„
二、感知课文
感知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指的是在对课文的初读阶段反复诵读,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的读完课文,它为阅读教学全过程
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感悟、内化、赏析以及语感的养成创造基本条件。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体现。另外,读通课文的“情感功能”也不可忽视。如果人人能获得“读通课文”的那一份喜悦,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对学生读通课文的指导,通读课文时间的安排,他们总是忙着进入逐段分析提问,过早的让优等生对有些段落的感情朗读。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据我所做的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课时学完了,学生能流畅地读完课文的只占31%,能基本读正确的占35%,竟有34%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如果课文学完了,结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那课堂实效性又何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来整体感知课文。
三、感悟课文
(一)进入语言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朗读非常重要。“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和心灵一起去朗读,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运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出示美丽的荷花图片,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开放时的形态,理解荷花的形象美。然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启发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读成诵,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此外,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比较,挖掘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同样以《荷花》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插图上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几种形态的荷
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再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例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到“冒”字 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二)揣摩课文的写作思路,领悟读写的方法。
对课文的感悟,包括对课文语言文字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应以读为本,合理运用多种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
(三)划出重点词句
让学生读书时划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相信学生,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去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有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决心去开学生也要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力不会自己自动地得到开发,他需要运用教育去开发,去发展。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智能依赖教育;一是教育的信度,也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四、内化课文
通过朗读把学生内心的感悟读出来,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读书、学做事、学做人,是对教材的“活化”。教师没有“到人所不到”的“内化”,也就没有“创人所不创”的“外化”,更谈不上“教
人所不教”、“导人所不导”、“练人所不练”的“活化”。“化”者通也,唯有“四心相通”了,乐学中育人方能落在实处。在教《麻雀》一课时,我抓住四种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相互交叉,从它们的交接点设问、引读。让学生在思考、说解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3、4自然段)找出两个自然段中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是写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接着让学生齐读出来,从学生读开始句和结束句的杂乱中,让学生发现选择是否合理,在检查思维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力。然后按老麻雀先、再、最后怎么保护小麻雀的将课文分为“飞下”、“掩护”、“呆立”三层,并找出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作词语。最后让学生在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中,在“自说”与“听说”的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中,在了解“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能弄清楚“为什么”的过程中,理解了老麻雀是在极其勇敢、竭尽全力、拼着性命保护自己的幼儿。这样就锤炼了学生既知言中之意、言外之意、言内之序、言中之情的能力,又知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思维深刻力和独创力。同时,教学的全程又对“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锤炼学生思维归宿”的这一理论,做出了比较好的诠释。
五、赏析课文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体会课文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指阅读中不仅能明白语句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这是阅渎过程中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而且可以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课
文。因此,当同学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之后,应及时锻炼自己的欣赏能力。
(一)从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入手欣赏
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精妙,是因为表达深刻、精辟,给人以启迪和警策。例如,《白杨》有这样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精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象白杨树那样,正直高尚。这样的句子总是常读常新,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二)、从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之所以能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凡响,或独特、或新颖、或巧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绝妙境界。
(三)、从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过目难忘是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紧密相联的。精当包括生动、准确、严密等多层含义,优美、精辟的语句或是兼而有之,或是突出了某一方面,必有其独到之处。
六、超越课文
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
深入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也是播种的前奏。本文比较浅显,层次也很清晰,因此,教者教的思路也极为简洁,明晰,就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知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目的、方式、结果和结论,以及他的思维活动和实验的调整情况,通过感
情朗读体验斯帕拉捷在实验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斯帕拉捷那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的可贵品质。
播种的过程,就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从文本中探知的一切升华和延展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播种的过程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超越文本并走向何方的问题。本文教者通过两种手段,引领着学生一路前行。
只有全面而准确领会和把握了这些基本理念,我们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而准确领会和把握了这些基本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闪烁出新课改的光芒,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扬弃”,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四篇:新课改下语文课教什么
新课改下语文课教什么
金秋九月,迎来了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看着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翻阅着语文课本,心中想着以后的语文课教什么给这些可爱的学生呢?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开学初对“语文课教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这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很多教师发出感慨: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课怎么教啊。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原本最能凸现个性的语文教学,变成是师生带着镣铐在跳集体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将很多精力花在教学设计上,花在教好教材上,教师的全部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懂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只要学生学会,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思想上有个明确认识的首要问题。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新课标。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下语文课教什么?《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 “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了实现“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必须建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指导意见》在“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上给予了宏观上的指导。在新课改伊始,学习讨论新课改语文课程理念,明确“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教什么决定了育什么才”,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节课教什么,才有可能探究每一节课怎么教。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首先要想的是“今天这节语文课我将教给学生什么?”,把语文课教什么放在首要思考的地位,这样才能把语文课程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上。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
【内容提要】词汇作为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固然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作为外语的学习,英语中的听说读写无一能离开词汇。缺少词汇,就好似一栋建筑缺少了基石。因此,词汇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词汇的背诵的枯燥的。相信任何一个语言学习者都曾经尝尽各种方法,试图寻找一种高效的记忆词汇的技巧。而对于很多教授语言的老师,也都不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思考与总结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特别是从2010年秋季在四川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词汇教学就更加不容忽视。本文发现词汇教学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共收集约有3500个单词和360个短语或词组,并且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个词以上。在“语言技能” 八级目标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英语加大词汇量是新课改英语学科的鲜明特色。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胡春洞教授(2002)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外语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成败、词汇量的多少和学生记忆词汇和学习词汇能力的高低。词汇的增加体现出对听、读、写要求提高。
二、词汇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1.死记硬背---让学生事倍功半
在英语早晚自习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大声地朗读及背诵单词。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师自然是欣喜的。但是练习中,学生始终不能把学过的词汇很好的运用过来。特别在单项选择与完型填空中,学生无法辨析词汇的意思,很难选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而且会降低他们词汇学习的有效性。词汇的背诵困难甚至让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望而却步
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单词记忆方面方法不得当,也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常常孤立地背诵单词。
(2)背诵单词速度缓慢,效率低下。很多学生一节早读课,顶多能记住十个单词,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
(3)词汇记忆不牢固,遗忘现象严重。很多同学是记得快,忘得快,瞬时记忆多于永久记忆。
综上,笔者发现因为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 多数拿着教材上的词汇表集中记忆。学生往往只注重单词的字面意思, 而忽视了一词多义。不仅如此,汉语思维也干扰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很多学生习惯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去记忆单词;有些甚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诵,不能利用英标以及拼读规则来记忆单词;再者,很多学生不能在一定的语境中, 用英语思维学习与理解英语词汇。
2.传统的教学---让教师束缚于课本
典型的传统词汇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解词汇时,总是害怕漏掉任何一个单词,想要面面俱到,因此按照词汇表顺序一个一个地讲一节课。这样的词汇课枯燥而且单调,既体现不到学生对本科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大多一线英语教师都忽略了词汇掌握的要领,对词汇教学没有充足的认识。英语词汇不仅仅是单纯背诵就能掌握的,它的学习需要方法,也就是学习策略。教师们虽然认为词汇重要,但往往认为词汇可以从阅读中自然习得,不必刻意地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掌握词汇是需要教师的点拨。传统的词汇教学让教师束缚于课本,忽略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忆词汇的技巧和方法。
三、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1.有目的的词汇训练与讲解。(1)运用“联想法”巩固记忆词汇。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习的词汇,除了定期对学生进行词汇测试,教师需要时不时地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教学。加强单词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从一个单词的读音、拼写、意义、词性、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词性转化、派生词、合成词、转化词、缩略词、一词多义、习惯用语等方面加以联系(卫承2011)。如学到选修六模块六的单词unload.从词根上讲,可以对比upload—download,load—unload。从词缀un-上面可以衍生更多单词,如(unfold,untie,unpack,unscrew,unlock,unwrap,uncover)从这些词义还可以让学生学到词缀un-是表示“否定”。
因此,利用前缀和后缀是扩展词汇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学生学习了一些前缀和后缀方面的知识后,学生学习生词会感到更省时省力,同时也能复习已学过的单词。(杨小莉2011)其次是帮助学生归纳同根同源词。外研版英语选修第七册Module one的Grammar 和Function都主要处理词的转换和词缀。常见的词根如:(用于构成名词的如-ness、-tion、-ism、-ee、-er、-or、-ar、-ian、-ist、-ment、-bility、-gy;用于构成形容词的用-ic、-less、-able、--ful、-ive、-ial、-nary;用于构成动词的词缀如:-en、en-、-ize、-fy, 用于构成否定的前缀通常为 dis-、in-、non_、un-等等。)
(2)采取“归纳法”,将学过的词汇进行梳理。
我们可以经常在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犯的如下错误:把lose写成lost,把price写成prize,把first 写成frist, 把breakfast 写成beakfast,把rise写出raise或者arise,把through写成though, purpose写成prupose, 还混淆bought, brought, taught, thought,board,abroad,aboard等等。鉴于此,我们可以采取归纳法,对学过的又容易出错的词汇进行梳理归类。同时,也可以按照类别进行归纳,如:衣服类、食物类、动物类、交通工具类、学习用具类、颜色类、人体部位、餐具类、电器类等加以归纳,集中学习(如衣服类:clothes,garments,suit,dress,uniform,gown, robe,coat,jacket,T-shirt,trousers,jeans,skirt等)。同时,根据英式、美式单词的拼写的不同、词的来源、有关英美人文,风俗习惯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从而扩大其词汇量.2.采取丰富多样的词汇检测形式。
一成不变的复习方法只会让学生更加倦怠,抑制学生思维。因此,词汇检测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激发学生思维并积极参与。还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以下方式可供教师参考:
①教师说出汉语意思,学生说英语单词。此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不算创新,但是有效。②幻灯片展示图片或者动作,学生说单词。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比较适合于一些简单的动词或者名称。
③在幻灯片上展示出词汇的英文解释,让学生猜出单词。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既巩固了原有词汇,又学会了新单词。
④采用选词并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的方式。这种方法既学习了新词汇,还教会学生单词的各种形式的用法。
⑤给出含有目标词汇同义词的句子,让学生替换。此种对词汇掌握的检测已经体现在很多省的英语高考中(多为任务型阅读中)。
四、创设语境,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孤立的东西是不容易被长久记忆的。任何一个单词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学会的。对于任何一个单词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都要经过初次的了解,在各种情境下的理解,不同感官的感受,与各种技能结合的运用,多次的回忆,不断的校正,经常地提取等若干流程才能成为长久的记忆。因此,若要有效地掌握词汇,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词语连成句子或连成话语,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流功能。
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应该多让学生自己造句,掌握词的用法(王玉海
2010)。在词汇与句子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将词汇、句子与语篇相结合,进一步扩大词汇的交流功能。每学完一个对话、一篇文章后,我们让学生听写,根据对话、课文改写材料,让学生复述或自编对话,复述背诵课文或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好英语的终极目的。
课堂上的词汇输入量太小,并且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机会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词汇学习。只有广泛阅读英语文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材料应该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形成了跨文化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应在漫长的、艰苦的教学长河中不断地总结、探索一些使学生学会、学生会学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达到一种“丢开拐杖自己走”的境界。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与学》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的有效教学》杨小莉
《如何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11年第2期供稿 作者:卫承
《新课改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河北玉田林南仓中学 王玉海201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