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15:1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新教科书的诞生,标志着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培训和培养具有新课改精神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新课改教学的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反思新课标。进一步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表现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贴近历史,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人生。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具有时代性和范例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这是新课改中理念部分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不存在年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实践努力。我们只有遵循新课标,才能完成培养人的大目标。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课改教科书在排方法上追求个性特色。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法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浮现方法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和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素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

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而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是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新课改在落实基础上,不忘语文基础功,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新课改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引导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使本课程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的作用而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让他们负担过重。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打破了知识是第一位的现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策略。“对话”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沟通、交流、协作和思想碰撞,是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讨论选择。它巧妙地运用于课标教学改革,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实是在巧妙地进行着一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教育改革为未来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前期思想营养精神文化准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很好的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小学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遭受剧烈冲击 ,教师的主体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指出 ,语文教学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他们发展思维、形成个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案 ,供教育同仁参考: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对教师而言 ,先进的教育观念不仅会影响其教育方式 ,更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 “教书育人”、“以德立教” ,更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完善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 ,倡导新作风 ,树立新形象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 己任 ,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活的根本 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教育观念 ,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修的培育 ,应从素质教育的 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开展 自己 的教学动 ,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路径并不断创新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帮助他们塑造品格、完善心性 ,真正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的培养 目标 ,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注重平时积累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 ,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从以往 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 ,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摒除以往 的死记硬背 ,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 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 ,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 ,在学习《身边 的科学 》 这篇说明性课文时 ,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抨顺写法上的脉络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晤,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还能深人挖掘学生 的内在潜能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好奇、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切人点 ,创造 条件使语文教学的内容迁移到学生兴趣浓厚之所在 ,辅之以生动化、趣味化的讲解 ,做到以兴趣放飞学生心灵。具体而言 ,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普遍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层层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开动脑筋 ,联想下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场景或情节 ,锻炼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 自豪感;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爱上课堂 ,爱上语文。

四、丰富教学模式 ,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 ,把这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人课堂 ,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 内容。在小学语文 的教学中 ,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 的有效手段 ,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学习《看浪花》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 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的方式 ,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 ,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 的气势与壮丽 的风光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学习《四季 》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带人大 自然 ,从大 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 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以情动人 ,注重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有意识地淡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但事实上,对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更离不开心与心的交流;对教师而言 ,情感交融与互动能够有效弥合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隔阂心理,融洽教学气氛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更能获得 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回应。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拥有健康广阔的心胸、完善健全的人格对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 而要做到这 些 ,情感教 育更是 必不 可少。因此 ,语文教 师要不 断提高 自身的职业 情感 ,并融情感于教学 ,在 授课过程 中做到以 情动人。如在讲解 《小蟒鲜找妈妈入 《爱迪生救妈妈 》 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 ,要感情充沛、以 心感人 ,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 自己 的爱 ,获得 “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 ,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 ,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 ,以维护学生 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 的互动 中得到升华 ,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综上所述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 ,小学语文 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 ,要想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模式 ,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段落是构成文章重要的意义结构单位之一。段落介于文章的词句和篇章之间,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段落训练。以大纲为例,国家1987年、1993年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年级侧重读懂一段话,并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可见段落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一线,很多教师十分“迷信”段落教学,逢文必分段概括段意,又是归纳,又是概括,忙得不亦乐乎,对此,笔者以为不妥。不仅如此,笔者以为传统段落教学在操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教学弊端:首先是许多教师教学落脚点不清。为什么要给课文分段?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老师们不是没有想过,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给出个一个满意的答案并实实在在体现在教学之中的。许多老师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而概括,分段概括段意成为教学“必需”的一个内容、一个环节。许多老师把得出一个结论、完成教学程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没有看出分段概括段意形式的背后主要指向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训练。第二,轻过程重结论,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后才能形成。然而很多老师为省时间赶进度,教学中往往不经学生深入思考就把结论匆匆告诉学生,从而大大压缩了学生思维的“行程”,降低了训练的成效,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若干年的段落训练后学生依然不会分段概括段意,当然更谈不到对文章进行独立解读了。第三,压抑学生思维,束缚学生创造。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用一个统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解读活动,这样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如果向深处作进一步剖析,可以说我们主要犯了一个重大策略性的错误――分段概括段意作为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却并非唯一的教学手段――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回避其他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方式,比如诵读感悟、背诵积累、培养语感等。但是我们过去的教学却习惯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解剖”,这样既造成教学的机械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脱离了教学本体(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过分地关注了那些非本体的许多“东西”,从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段落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复杂问题―一从教学目标上看,段落教学指向学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从教学内容分析;段落教学可以指向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也可以指向叙述性知识教学(比如具体的段落内容教学等);从教学方法上分析,段落教学涉及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涉及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为段落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开展段落训练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要不要”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怎样教学的问题。依笔者见,这“要不要”的问题从深层次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语文教学要不要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

众所周知,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曾“流行”一时,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种训练方式开始遭受到教学者、研究者的口诛笔伐。1993年洪镇涛先生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一文中就对“分析归纳”式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洪先生指出,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之一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不仅如此,洪先生还对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这两种教学取向进行了深入比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文章大声呼吁,应充分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强化学生语感培养,强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

平心而论,洪先生的分析在当时可谓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它对纠正传统语文的教学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洪先生文章中通篇却弥漫着“二元对立”“否定一切”的思辨色彩和论辩特征,对知识教学、分析概括的理解方式抱有极大的认识偏见,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以阅读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章包括思想、思考、思维、理解、求真和情感、熏陶、体验、欣赏、审美两个向度,阅读既是一个感受性过程,又是一个分析、比较、综合的思考性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交、相渗,水乳交融地共同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理解文章的方式之一,感受性阅读较多发生在阅读活动的初始阶段,随着读者对文章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读者必然会要求对文章的选材、主旨、构思、结构因素等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藉此去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精华、审美因素,这是阅读审美活动深入展开的必然,也是理解活动进入更高一级阶段的鲜明标志。这样说来,阅读离不开感性的体悟,也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分析概括和感悟体会不能相互取代。没有感性的体悟就没有阅读的开始,然而没有理性的分析,就没有阅读的深入――从这个角度说,盲目地否定段落教学不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辩证法,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语文教学需不需要知识教学

要不要段落教学从教学的层面看还是个“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所以涉及到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态度――语文教学要不要语文知识教学,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刘大为先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堪称是解决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关系的一篇力作。刘先生在文中充分客观地分析了语言知识的类型,并从语感与语言知识互补、对语言自身的认识探究需要及对无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回答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指出引入一定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文章认为语言知识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不可或缺”。刘先生说:“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地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总得有所作用,总得开口言说。教学的目的可以指向学生的语感,但是教学过程不能始终处在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语感所直接要求的方法单独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恐怕是难以胜任的”,于是“语言知识的问题就突出在我们的视野中了”。作者断定“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必要的言语知识作为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越是强调师

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是需要语言知识的控制”。笔者以为,尽管刘先生这里论述只是“语言知识”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它对我们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也颇多启发价值――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但我们以为无论是就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而言,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还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质言之,《课标》不是全盘否定语文知识教学,否定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课标》反对的只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教学倾向,反对的是以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趋向的教学行为。段落教学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段落教学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谁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上再清楚不过但在操作上又“模糊不清”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教师需要发挥一定“主导”作用的时候。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思维要求很高,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做才能不超越学生思维水平同时不妨碍学生思维发展?怎样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老师在操作中为之困惑,也易使教师们在段落教学中“迷失自我”。

笔者以为,即便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对段落及其训练也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不是还要不要段落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段落教学的问题。段落训练切不可因噎而废食。

我们说要开展段落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每一课时都必须“无条件”地进行段落教学,更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年级的孩子都进行段落教学,恰恰相反,在现今讲风盛行、分析肢解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者更要像洪先生那样大声呼吁:语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去研究语言!笔者之所以强调要段落教学,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全盘否定理性训练的倾向,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教学危险。段落教学要明确训练的要旨,遵循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

传统段落教学的弊端之一便是将段落训练的目的与课堂训练的方式混为一谈,将解段能力培养等同于段落知识的传授(或将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段落知识的传授)。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的,能力是个体的,是不能传递的。将能力教学的问题等同于知识教学问题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教学的“错位”。再有,是传统教学将能力的转化寄希望于“知识一能力”直线转化模式上,以为学生有了知识必然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知识转化为能力有三个条件,这就是知识的主体化、能力的目标性定位和科学训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需要、都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比如像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体常识就只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本身也并不指向于某种能力培养。依此观之,想用“传授”的方法解决段落教学的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于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经历段落分析、归纳的过程,学生的分析理解等逻辑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即便是进行知识教学也要弄清知识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梅耶等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心理学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记忆,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却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段落教学起点是知识教学且存在着知识教学的话,教学者主要的教学精力应该放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而非陈述性知识教学上,换言之,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教学上而非具体的分段结果上。开展段落教学,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语文学习实际、语文学习状况

阅读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形式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去积累语感、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再变换形式突出理性分析和能力培养,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所以,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段落教学理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教学策略,体现出鲜明的教学要求,这便是:

循序渐进――低年级以读书感悟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当增加一点段篇训练。但即使是小学的高年级或是中学,也要彻底摒弃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必不可少训练程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读书感悟、主动探究、分析理解、迁移运用等多种活动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新程式,要将段落训练的内容有机穿插在学生的多样的学习活动中。

有效性――摒弃每课必练的程式化思维,精选训练点,强化训练过程,目标直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以确保训练成效。

主体性――像读书感悟一样,段落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结合具体教材,发动学生讨论,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段落教学才能教有所得,同时也才能保证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语文,1993(5)

[2]朱学冲,徐武汉,魏星,语文的魅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

[4]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新课改教学汇报材料 大王庄乡中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的重视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探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越来越健全和先进,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特......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文体教学与反思

    页 > 杂志商店 > 教育教学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07期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文体教学与反思 一、新课改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文体教学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河南省修武县第一高级中学赵艳梅 从教十几年,教育界就一直在喊着搞素质教育,喊着要把学生、老师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而走在教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