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范文模版)
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闫喜忠
鹅毛般的大雪,妈妈摸着我滚烫的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抱着我向医院跑去。鹅毛般的大雪,妈妈摸着我滚烫的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抱着我向医院跑去。医生说我得的是重感冒,需要住院静点。妈妈急得流出了眼泪。医生说我得的是重感冒,需要住院静点。妈妈急得流出了眼泪。护士阿姨过来 给我扎针了,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忍着没有流泪。我知道,针扎在我的身上,给我扎针了,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忍着没有流泪。我知道,针扎在我的身上,
本学期第四单元作文——写读后感。在指导课上完后,本学期第四单元作文——写读后感。在指导课上完后,认为学生会很好地 ——写读后感 写出很好的读后感,可是当收上草稿一看,和预想的截然不同。写出很好的读后感,可是当收上草稿一看,和预想的截然不同。经总结存在以 下问题; 下问题;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述读原文多,感 或 感 少 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 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述原文多,而发,感 而发 牵强附会。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主体部分往往展不、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开,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 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上了一节课——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上了一节课——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课后 ——利用了范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出示了范文: 首先我出示了范文:
却痛在妈妈的心里。妈妈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直到我的烧退了,却痛在妈妈的心里。妈妈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直到我的烧退了,妈妈心里才 踏实。是妈妈的爱让我很快恢复了健康。踏实。是妈妈的爱让我很快恢复了健康。读了这篇文章,
我更爱我的妈妈。读了这篇文章,我更爱我的妈妈。通过读范文归纳出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通过读范文归纳出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学生领悟到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收获、学生领悟到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当你阅读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之后 总会有自己的认识、总会有自己的认识、收获、体会,把这些写下来,就是 读后感 读后感”。体会,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中要求较高的一种动笔墨的方式。写读后感,有助于加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中要求较高的一种动笔墨的方式。写读后感,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对自己来说,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对自己来说,写读后感是阅读 的小结:写出来给别人看,又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和帮助。的小结:写出来给别人看,又可以给别人以启发和帮助。那么该如何写好一篇 读后感呢? 读后感呢?
一、要由“读”引“感”。要由 读 引 感。读后感,顾名思义,是有读有感,先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读 是 感 的基础 因为 感” 的基础,因为“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有读有感,先读后感。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总是由所读的内容而触发出来的。所以,要依据 读 的 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总是由所读的内容而触发出来的。所以,要依据“读”的 内容去谈自己的“感,读 引出 引出“感 来 如果离开了 读”的内容去发表感叹、如果离开了“读 的内容去发表感叹 的内容去发表感叹、内容去谈自己的 感”,“读”引出 感”来。由 议论,感 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 空中楼阁”了 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空中楼阁 议论,那“感”就是没有坚实根基的 空中楼阁 了。
二、要突出感受
《妈妈的爱》读后感 妈妈的爱》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妈妈的爱》 我很受感动。我很受感动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妈妈的爱》 我很受感动。我特别喜欢文章的第三小段: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我特别喜欢文章的第三小段: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摸着我很烫很 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这时,回忆起妈妈关心、呵护我的许多事。记得去年的冬天,这时,我回忆起妈妈关心、呵护我的许多事。记得去年的冬天,天上飘着
读后感的“感 是关键 应以 感”为主。是关键,应以“感 为主 这就是说,“读”的内容不能不写,为主。这就是说,读 的内容不能不写 的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专题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杨晓花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永远屹立的丰碑—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而感动着„„接着再谈自己体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我们总是觉得,现在的日子太平淡,太缺少激情,那么,这平淡、幸福的日子是怎么得来的呢?最近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得到了深刻的体会。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篇: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以读促写的作文课,要求当堂完成题目为《我》的500字以上的介绍自己的作文。
一、教师发下两篇范文《义务教学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中的《说说我自己》和《这就是我》(学生习作)。
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明确这两篇都是介绍自己的文章,前者侧重于全面介绍,后者侧重于重点介绍,都写得较具体。
三、写作理论指导:写介绍自己情况的文章,可以全面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龄、籍贯、家庭、学历、爱好、个性、理想等等;也可以着重介绍自己某一方面,或兴趣爱好,或个性特点。
四、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可仿照范文中的一篇的写法,完成题目为《我》的作文,要求写具体,字数500字以上。
五、学生写作(写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硬着头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学生翻来覆去看范文,愁眉苦脸„„
六、写作情况反馈:75%的女生都成了短发潇洒的“假小子”;90%的学生酷爱读书,简直到了忘了吃饭,撞电线杆,甚至于楼梯上摔下来的程度;80%的学生还助人为乐,帮助孤寡老人、让座、拾钱包、帮助迷路的小孩回家„„
学生上交的作文令我哭笑不得,任务观点强,生搬硬套明显,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从作文中看不到一个个真实的,富有个性、充满朝气的自我,语言的表达更是苍白无力,作文前景令人担忧。
案例二
(七年级开学几天内)
一、情境导入:
教师(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同学们,你们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新集体里,同学们要共同生活、学习三年,这是我们的缘份。此时此刻,你一定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地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非常愿意做个沟通者,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以文会友。
(教师的真情换学生的真心。学生鼓掌。教师已经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但具体的写作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在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上面作进一步尝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写作文,并懂得真正的写作。)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教师(鼓励):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奉献给大家。
(生微笑,并考虑自己该从哪方面内容入手写)
教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交还学生自主)
十分钟后,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教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同学帮助的呢?
生提出:
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结果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跑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三、一周后,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后来,学生还提出10分钟的小组交流,我完全允许,并请每组组织者将本组的交流情况写成小结上交。
四、情况反馈及评价
情况反馈:
1、作文题目耳目一新:《她(他)是谁?》、《这个年龄的我有点怪》
《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勤奋让我如此美丽》
《我是个“小气鬼”》、《阳光女孩》、《我的代码——名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眼里的我》
《我长得很黑》、《泪水,我》
《唐诗宋词,我不变的兴趣》
2、内容、语言富有个性,流露真情实感。生一:题目:《我的“自白书”》
我就是那个游戏机前显身手,溜冰场上展雄姿的小英雄;
我就是那个上课时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上月球的一流梦想家;
我就是那个当老师突然闯进教室的时候,倒拿着书本也能读的天才;
„„„„„„„„„„„„
我就是那个常常点燃老师愤怒之火的打火机;
„„„„„„„„„„„„
我就是那个上闯天庭下闯龙宫,却总也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孙猴儿。”
生二:题目:粗心的我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咦,没有叉叉呀?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儿!这儿!这么多字竟然看不见,亏你还是班长!”老师突然大叫一声。我连忙眯起两只加起来才1.0的眼睛“扫描”了一下。啊,原来是一道填图题!
生三:题目:我——一道风景线
„„我们家老少爷们中就数我人最瘦,气力最小,胆子也最小,因此,被大家看作一棵“盆景”,人家看我性格平和,其实,这丝毫掩饰不住我那性格中的“猴性”与“邪劲”„„
3、写作形式创新:
一生用文言文写作,勇气可嘉;
一生用书信体写作:写给自己的情书;
五生用小标题写作;
一生还用数学公式:已知„„
求证:我不是个坏小孩
„„„„„„
评价:本次作文全班48位学生,20篇为满分,18篇为90分以上,10篇为80分以上,师请每位学生在作文上画小插图,再将全班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级后墙上展览。
生面露喜色,事后,都跑来跟我说:“老师,我找到了作文的乐趣。”
我适时引导,要持之以恒关注生活,作文就是生活啊。
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中教师意在让学生“以读促写”,克服写作“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强调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侧重于写作知识的指导,不注意情感激发,这虽然也能使学生完成任务,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都未得到发展,缺乏真情实感,造成了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写作结果;在案例中也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的去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作文看成作文,因此,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种文章尽管文句可能通顺,结构也还合理,但却不能打动任何人;案例一还明显存在重文轻境,不能利用创设情境、烘托环境所带来的真实气氛,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因而难以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很难关注生活,找到写作的源泉,从而使学生对作文缺乏信心,害怕写作文。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失败,令人担忧啊。
二、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写作作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最主要的载体,其教学思想与方式的改革,已成为新课标理念下中学语文个性的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金石”,如何融化中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案例二使我在这些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我又从下面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巴金”。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题目松绑,教师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案例二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3、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文题选得好,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方向,浮想联翩,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因为写自己,学生才有得写了。
4、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情感,训练思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
(二)、调动真情实感,明确写作的灵魂和恒久生命力
《标准》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案例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我,酝酿出介绍自我的真实需求。正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充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结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如文章《我长得很黑》《我的吉它梦》等,因为他们以“吾手写吾心”,文章自然生动感人,富有个性。有位学生在写作后记中还有如此感悟:“真正快乐的写作就是一种记录吧,所有的感官反射到大脑皮层的信息,在指间流泻成四平八稳的文字。白纸黑字间,是少有的惬意和满足„„”“当我们神色从容匍匐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架下,或者在奔波的节奏中,不要忘了用自己手中的笔,耕耘一方心灵的伊甸园”此语岂不已感悟了写作的真谛: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
(三)、关注写作方式、过程。案例二较注意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文教学方式,真正做到见木又见林,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由“献血者”转换为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以自我意识主宰文章的“造血者”。作文以高度综合性与思想性,使任何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注定要遭受失败,因此,不要把作文课上成“理论指导课”,也不要把作文变成一种硬式的模式要学生去套。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献血,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不断造血,才能使作文教育保持先进与活力。
1、打破作文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寓文于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2、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酝酿情感渲泄的需要,写作技巧的需要。
(四)、评价要创新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评价中要以激励学生作文热情为主,“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能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都要肯定,以赢学生对于写作短时间的势能为长久性功能。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人文化的教学新模式去启开学生思想的汪洋大海,使作文教育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很好的载体。
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
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
一、提出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面对作文无从下笔,拙笔难挥;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大同小异或者普遍雷同,缺乏作文素材,写不出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有创意地表达了。
二、问题聚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首先得足够的占有素材,如何才能积累素材并更好的利用素材进行写作,这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面窄,又不留意日常生活,不会从自己的身边捕捉素材,但对网络很感兴趣,我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写作”这一问题。
三、实施方案
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写作素材
网络最大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于热点问题见仁见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能帮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就成了核心环节。
2、教会学生分析、整合资料,形成自己写作思路。
3、把自己的作文发布到qq空间,让同学们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更大范围的互评互改,教师予以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
第五篇: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一、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想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不少学生从中国环境网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环保现状和“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跑到海边以及附近的河边进行野外考察,俨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在扩展阅读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哪些阅读材料呢?我认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网上阅读材料《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海滨仲夏夜》等精美短文,使学生凭借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了《电脑管家》一文后,学生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电脑基础知识,不用老师解释,什么Internet、网吧、E--mail等名词,他们便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再比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教师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便很快发现了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较好的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依次进行描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凭借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为学生展示自由的阅读空间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了《狱中联欢》一文后,在课外又选择了《红岩》这部长篇小说进行阅读。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阅读就必须将书本随身携带好,否则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进行阅读。而有了Internet网络系统,学生即使是探亲访友,也可以在朋友家上网阅读。若暂时有事无法阅读,还可以关机,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实在不想读时,也不妨休息一下,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