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

时间:2019-05-15 10:2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

第一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

大道至简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大孙小学张立敏

新的学年,新的开始,我又认识了新的朋友——《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直以来我认为很复杂的事,今天却有了一个南辕北辙的答案!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我一再的问自己。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我知道了原来外面的世界一直很宽阔,只是我自己一直将自己囚禁在自己的狭小思维里。

从毕业至今已有8个年头,八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每年迎来一批新的毕业年级的学生时,我都会觉得头疼,参差不齐的语文基础、难以入眼的习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还是改行教数学好了!但是,我爱语文,爱读书,我想让我的学生和我一样热爱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文化。每年我的教学方法虽大同小异,但也确实在摸索中前进。虽在基础和习作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却依旧成效甚微,我知道,我对于如何教语文还有太多要学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于永正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只要老师喜欢语文而且具备相当的语文素养了,教语文就不难。即:“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这不正是我所欠缺的吗!一再的给学生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而我自己又动了多少笔墨呢?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着阅读,我在悄悄地改变着,一场秋雨的到来给了我一块很好的实验田,我与学生约定共同写一篇文章《秋雨》,看到他们一张张小脸上以往写作时的唉声叹气,此时变成了兴奋、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知道我做对了。“老师,你的作文会给我们看吗?”“当然!”简短的对话后,我看到的是学生脸上释然的微笑。原来写作的兴趣也可以如此培养。“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怎么这场秋雨我觉得带来的是温暖呢?”一个平时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的孩子如此写道„„

孙双金老师《重构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讲到,教语文很简单:抓住12岁以前的黄金记忆时期,背诵!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人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是深刻的,是诵读与背诵的好时间。我想我会带领我的学生们去读、去背。

而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带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她对于语文教学之路的探索,无疑犹如一块巨石,投入了我那如一汪死水的心田,激起了无法比拟的波涛„„在韩老师的课堂上,教语文变得更加简单,就一个字:读!我不由得感慨:教语文,真的就真么简单!我想,我会尝试着去做,带我的学生一起踏上阅读快车道,让他们也能沉浸于书香墨韵,体味其中的快乐!

陈琴老师的《“素读”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让我更加体会了读书的魅力。“素读”这个词,瞬间将我带回了儿时的岁月,犹记得当年

姐姐拉着我的小手,边走边教我背诗的情景,虽对诗的内容不知不解,却异常喜爱那抑扬顿挫的语句。陈老师的素读材料让我大开眼界,见识到了语文老师的创造力;素读的方法让我见识到了积小流而成江海的力量。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教语文离不开读、背、写,我知道了教语文最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养成„„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而教语文,究竟是否简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其他任何外在的因素。看来,教语文真的很简单。但是简单的前提是要从当下开始,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要先开始阅读,开始写作,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热爱读书。只有满身书香的我们,只有腹有诗书的我们才能够将孩子们带进那个充满知识、充满乐趣、充满诗书芬芳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诗书的滋润,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第二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暑假来临,学校发了3本必读书供我们充电学习。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由李振村、杨文华主编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名师演讲录》。原因很简单,我虽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也算是一个老教师了,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总是有点固执又盲目地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最难教的一个学科。教学内容多而繁杂,复习阶段我总感觉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复习,拿到试卷又总是感叹到:花费了那么多的经历,复习了那么多的内容,其实是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唉,语文到底该怎样教啊?

“课堂简单高效,教师教学目标明

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看到封面上“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我急切地翻看这本书,想从名师身上找到答案。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

书中一位位名师,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具体真切的操作方法将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展现在我们面前。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出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首先是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的国学和诗歌经典。其次,教材中课文的一般教学方法是“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帮助理解课文,接着再背诵文中的精彩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诵读、背诵国学和诗歌经典。儿童文学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特别能吸引儿童兴趣,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自主阅读。语文作业孙老师奉行的是“读、背、写”三字经,让学生真正享受

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海量阅读的方式简单得很,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只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含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

薛瑞平老师提出:“阅读”是唯一重要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特级教师窦桂梅主张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特级教师周益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间文学,一首首富有音韵的童谣、一个个神秘的神话、一篇篇神奇的传说让儿童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这些名师、特级教师手中,教语文真的是一件极其简单又有意义的事。

读着读着,我似乎真的感觉“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再简单点就是“多读多写”。

教语文,真的简单吗?

合上书本,回想着一位位名师精彩的论述,我再次问自己,对我来说教语文真的简单吗?其实,不简单!

简单的背后是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读”和“写”说起来是简单,但怎样让学生喜欢读、喜欢写,写得有效果,写得有进步,需要的是语文教师潜心的研究和付出更多的时间。我们看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来多简单,就是读、读、读……但这绝不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说一声“读”,然后就可以悠闲地喝茶看报了。针对自己班的孩子选哪些书读,什么时候读,采用怎么的阅读评价、反馈、激励机制,怎么处理好课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等一些列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外付出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只有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对语

文教学执着的追求,我无比的热爱才能完成。就像韩兴娥老师所说:“我进行了十多年的海量阅读实验,整天忙着选书、推荐书、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忙得腰酸背痛……”

简单的背后是教师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读和写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陈琴老师为例。她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她所教的学生。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多数孩子本身对其都有学习的兴趣。一个具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活动中,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相反,一个语文老师本身不喜欢读书、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很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语文就不再简单了。

现在看来教语文说简单就简单,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要牢记“读”和“写”两个字。简单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

第三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二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

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四

《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就凭这几句话,看李振村先生是不是语文教育家?)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知道激励,知道读书的重要,还知道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徐老师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和一位作家的宝贵经验。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五

说说高林生吧。

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现在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高林生是我的学弟,在徐州师范学校读书时,他比我低一级。后来,他当了我们鼓楼区文教局的副局长,我才忽然发现他比我高,便不敢直呼其名了。现在他下台了,我觉得他又和我一样了,便又叫他高林生了。

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因为——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这倒也是,谁叫他过目不忘呢!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相当于榜眼、探花。这就应了李希贵先生的那句话:“我们(指老师)讲的,有用吗?”

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这是真话。林生现在家里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他的学问真是自己读出来的。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高林生的父亲不就是这样教语文的吗?

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六

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七

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从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学会了教语文的。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另一方面,要有责任心。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识字、写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范;不放过一个读错、写错的学生。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描红、仿影、临帖”,不可“想当然”地写。例如读书,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决不放过。至于读得有感情,则因人而异了。再如读课外书,背古诗文,必须认真落实。只要老师认真、顶真,多数学生还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当然也要因人而异。还有一点,老师要善待学生。老实说,我并无多大能耐,读书没有张庆和和高林生多,但我特别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能想到每个学生的心眼里去,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生不断地感动着我,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地感动着学生。我深知,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八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我想以龙口实小的宝贵经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或者说作为本文的归纳吧。龙口实小的孙宝书校长搞了一个“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他的办法比我简单得多,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去考察了,也听了课。老师们的课上得并不比我们好多少,教学方法也不复杂,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考察过龙口实验小学后说:“别小看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 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孙昂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孙昂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次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读书是一次次次珍贵的精神之旅,使我们的思维得以活跃,思想得以升华,思路得以开拓。寒假前,学校为每位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神食粮,我收获了一本《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认真翻阅这本书,视它如珍赛宝,认真摘录,反复阅读,用心体会书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体会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精髓。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我从书中认真摘取了几位名家先进的理念: 一

于永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冯其庸:(其老师丁约斋)“读书要早,著书要晚。”“读书要从识字开始”“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书”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二 吴忠豪

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崔峦“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

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

三 孙双金 重构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体系

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语文作业就是三字经“读、背、写”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四 窦桂梅

我这样细读文本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

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

怎样进行文本细读?1 语言2细节3结构4背景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正如安徒生所说,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

小女孩“幸福”的形象在表面“不幸”的旷野深处不期而至。仅仅凭借“细读文本”,未必能完全地发现作者的“本意”。但除了“细读”,试问,还能有怎样的坦途能与作者神交若此?尽心已矣,虽不能至,但心安若素。

五 王尚文 语文教学,需要关注言语形式

朱光潜《谈文学》: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

其情可悯,其罪当诛。其罪当诛,其情可悯。

语文教学如果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势必会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成科学课,把《文成公主进藏》上成历史课。

汲取他们给予的丰富营养,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是我的使命!

第五篇:摘录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十一假期,读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真的是“大道至简”!在孙双金老师的视野里,教语文很简单:抓住12岁以前的黄金记忆时期,背诵!在韩兴娥老师的课堂上,教语文变得更加简单,就一个字:读!于永正老师说:“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秘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指导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总之一句话,只要老师喜欢语文而且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语文就不难。

精彩做法摘录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学生不断地感动着我,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地感动着学生。我深知,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语文课不应该将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

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孙双金说,小学毕业年龄为12岁,12岁以前的语文就是指童年期的语文。“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三块大石块。”孙双金说,“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家经典;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第三大块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12岁之前是孩子练就语文童子功的最佳时期,语文童子功要靠日积月累,靠聚沙成塔,靠量变发展成质变。孙双金认为,如果在12岁之前,有几百篇经典诗文背在肚子里了,积累了,慢慢消化了,语感就有了,词汇就丰富了,就懂得文章的气韵结构了,慢慢地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靠做题吗?绝不是。他们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孙双金认为从小背诵经典是学习语言的必然之路。

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它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

则!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化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得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

阅读。重构后怎么教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

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一个月两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

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导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功夫。“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对于吟诵,背诵,朱自清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朱自清是这样说的:“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文科学生,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是和没读一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特别吸引学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老师读书,同学听书。还可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提倡家庭亲子共读。一旦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那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已成功一大半了。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跳摘到苹果”。建议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一点,丰富一点,吸引人一点,简单一点,儿童文学读物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极大提高。

六、语文作业做什么?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不是做作业做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语文作业就是三字经:“读、背、写”,而“写”就是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笔记,而不是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学生在读写熏陶中自然而然语文素养就提高了。这一点务请语文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从大量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结语

12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有一段回忆: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学生学了你教的语文课程,倘能真正做到“语文的精确妥帖”,至少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以为就是一个优秀的,起码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功德无量;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思品课、科学课或其他什么课的蹩脚“助教”,既对不起语文课程,也对不起跟你学语文的学生

“语文”学什么?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岂有它哉!西谚有云:“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

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其目的可以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把话说通,即语句说得通顺,意思说得明白。较高层次的目的是把话说好,就是说得精确妥帖。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乌申斯基说得好:“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的材料有多种来源,可以把外文作品的不同汉译作比较,可以对经典篇章增减语言、替换词语、变换语序作比较,这里姑且举出如下两种。

一是作品初稿与定稿的比较。二是古代诗文不同今译的比较。培养人文精神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任务,不同的具体课程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特点、途径和优势。人文教育,让学生“有所知”固然重要,让学生“有所感”甚至可能更重要,或许也更困难。儿童是小诗人,比中学生大学生更富感性、感情,更容易被感动,语文课就比别的课程更能针对他们的这一特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语文课并不绝对排斥说教,但更重视感受、感动。说教是语文课之所短,感受、感动是语文课之所长,我们要扬长避短。语文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研究课文是“怎么说”的,来感悟人文精神。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课文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弄明白它是怎样渗透的。

能力不可能是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么叫智慧,就是对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志。背诵就是炼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取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致盎然地一路背下来,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

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因此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否则,我们所做,和前辈好不容易废除的私塾,和害得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教育有什么不同?

四、结束语

儿童是世界的希望。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

本着教育的良知,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幸福人生、清明世界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们携起孩子幼小的手,回到童年,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回到生命应有的完整圆润,健康美丽。

琅琅书声,朗朗乾坤。

下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书心得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心得 放假前,学校让全校每个教师读不同的教育理论书籍,看着那一摞摞书,真是头疼了啊。闲聊时,校长说:“这些书很好,你们要认真读。”我在心里嘀咕:业务学习......

    《工作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工作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如何面试成功?进入职场后如何度过最初的阶段?怎样凸现工作价值?怎么发挥情绪效能?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搞好人际关系?怎么提高工作效率···· 为什么有的......

    工作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快乐工作 综合组王培培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起初并非我所愿,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安排,我还是走上了三尺讲台,面对我原来并不喜欢的小孩儿。刚开始确实有些抵触情绪,时不时......

    《教育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真心真意做教育 -------读赵丰平《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感 四家子中学 李富 赵丰平这个名字,闻名已久了。后来有幸去昌乐二中参观考察,又聆听了赵先生的讲座,当时总的感觉是敬......

    幸福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幸福其实很简单》的一本书,作者为美国卡耐基,他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著名的人际......

    卓越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篇一:卓越其实很简单读后感】看到书名《卓越其实很简单》,从心底里觉得“卓越”哪里那么简单,读过这本书后,才真正理解,“卓越”其实不一定非要学生都成为高超出众的伟人。人生......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共5则范文)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