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0:2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

第一篇:《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

《诗的社会功能》

作品概述(数字编号代表该段落的小节号):

A(1-8):界定什么不是作者所要论述的诗的社会功能——从时间和对象的外延上界定“诗”——诗的特殊社会功能不同于“社会功能”——诗的内容如何也不是其社会功能——甚至也不是诗歌所必须具有的提供快感和改善生活的功能——而是诗歌对民族社会,对所有人(包括不读诗歌)的人的功能

1、诗不是“应该”做什么,不是事先就已经确定好该些什么样的诗歌,而应该是诗歌本身就应具有了什么样的普遍的社会功能(从时间上界定)

2、“诗”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伟大的诗,而不是某一类、某一人或者某一首(从诗的外延界定)

区别诗的一般和特殊社会功能——诗具有自觉的社会目的,如:巫术、记载历史、宗教活动或者仪式,这些是是可能具有的特定的某些用途

3、不同历史时期,诗的这些特殊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某些功能,如记载知识等今天已经不再需要了;某些功能,如训导说教也发展战成了包涵了更多的讽刺意味。

4、同样,艾略特所说的社会功能也不同于“剧诗”的那种戏剧功能

5、哲学诗也不自此列

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说的诗歌普遍的社会功能,因为这些仍然未触及诗的功能是什么,这一切都能用散文或者其他问题来表达。

6、同样,诗人在诗中宣扬的是什么样的观点也并不重要,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也不是诗歌的社会功能。观点本身也许是错误,或者是迎合,或者会过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诗本身所提供的快感。

7、诗的明显的社会功能首先就是提供快感。

8、但是诗歌的社会功能不仅是提供快感。提供快感和增强生活的感受性是诗必须具备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诗歌为整个民族社会所作的贡献,这个贡献包括所有的人,包括不读诗的人。

B(9-15):从“时”、“空”两方面讲述诗歌的感受方式的不同——“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国家、不同语言,情绪和感情在同语言民族具有一种共性;诗人因此和大众相通;诗人对本民族语言和感受有直接义务:拓展和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和感受——“时”:不同历史时期的感受方式不同;诗人必须不断的保持创作,保持民族作品的活力,是本民族语言和感受能持续不断,否则会背离本民族的传统——因此,精英团体和超越时代的创作是必需的,精英对大众的影响是

渐进和逐渐渗透的——诗的广义社会功能就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感受性。

9、诗应该对本民族或者使用相同语言的人具有一种价值。从翻译说起,诗歌是最难翻译的,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区域性,不同民族的感受方式是不同的。思想是普遍的,可以用其他语言进行翻译而不损失;感觉用其他语言翻译就会发生变化。

(这里的感觉可以参考《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感觉”,指因作者特别的词汇、语句、意向而产生的感觉,感情或者情绪指得是诗人的感受。)

(这里,作者展示了他对于语言可能会被吞并或者消亡的忧思,语言消亡,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当然作者似乎没有将政治因素考虑在内)

10、情绪和感情在一个民族中持有一种共性,这在一个民族的日常语言中得到体现。诗人和大众在这个意义上有了相同之处。

11、因此,诗人对本民族的语言有直接的义务:首先是维护、其次是扩展和改进。扩展人们的感觉,开掘感受形式,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作者在这里表示对追求怪异的不屑,认为那对本民族语言和感受形式无任何作用)

12、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诗人必须不断创作,由此不断丰富和推进民族语言,使之不会消亡,并使本民族语言保持不断的延续。

(作者再次表示担心民族文化会被其他更强大的文化吞并的忧思)

13、反之,如果不能保持创作的活力,就会离传统越来越远,导致民族的感受能力下降。

(作者第三次写出其忧思,对语言的衰退导致感受性的衰退表示担忧)

14、艾略特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保持诗歌创作的精英性,好的是人应该是领跑者,应该超越时代,使之成为推动语言的动力之一。精英对大众的影响是渐进和渗透的。

15、综述,诗歌的影响会波及语言、感受性、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社区全体成员甚至整个民族。

因此,诗歌的社会功能,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诗确实能影响整个民族的语言和感受性,这种影响力与诗歌本身的卓越程度和活力有关。

C(16-20):再次界定这一结论,并且提出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重要性,以及诗歌在这里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广义的诗歌的社会功能可能出现的误读(语言取决于诗人;诗是区分民族的工具)——今后可能出现的两种文化的危险(文化孤立;文化的盲目的大一统)——因此,民族间的交流就是必要的,诗本身具有一种特质,可以超越语言,通过对其他民族诗歌的学习,诗歌可以作为进入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工具——必须不断的保持语言和感受性,因为,这就是保持文明人类的情感。

16、诗和其所在语言环境具有互动性,所以,诗也许有义务协助语言发展。

17、诗也是不同民族相互沟通了解的桥梁,交流就能延续文化,孤立则会僵死。文学不断在外来的刺激下获得新生。文化的孤立是危险的,盲目的文化大一统也是危险的。为了实现文化的相互交流,就需要下苦功夫学会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和诗。

(这里作者指出可能会出现的两种误读:语言取决于诗人——其实语言和诗的作用是相互的;诗是区分民族的工具——诗应该是连通各个民族使之相互了解的工具)

18、诗不光具有民族性的特质,也具有一种普遍的特质,诗的特质,它能够超越语言和民族。借助诗,可以进入或者了解另一个国家。

19、诗有自身特殊的存在和生长方式,通过对诗的了解,可以看到另一个国家的文化。

20、因此,必须保持诗,进而保持语言和感受性。否则,一个民族将不再能表达和感受文明人类的情感。情感失去了,人类何以存在。

作者对语言和文明的衰退的忧思贯穿始终:

1、语言不够有优势,就可能会被更为宽广精良的语言代替(9)。

2、不能保持语言的持续不断(12)

3、语言的感受能力的衰退(13)

4、语言和文化的孤立或者盲目的大一统(17)

第二篇: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有很大的区别,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感,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经营茶艺馆者,当然应该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如经常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等,以及开展其他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要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以茶艺雅志,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第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u人机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以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商潮汹涌,物欲剧增,生活杰作加快,竞争激烈,所以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茶文化是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炫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中国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奉献爱心,以利于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我们每一个人从事茶文化事业的茶人,都应该自觉地以此作为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最高追求,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 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2.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从而从根本上维护 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 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第三,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 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 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 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4.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 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促进国民福利: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 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体系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低收入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 点是: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险费用来源单一,个人保险意识淡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和立法工作滞后;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办法落后,难以解 决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等。1.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与国家财力不足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 度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出钱,这必然使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造成了我 国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的状况。广大农民未能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 施范围。另外,由于财力所限,各项保障事业计划的实施也受到很大影响。2.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的保障方式,不但本身已难以长期维持下去,而且也给社会经 济的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无论从 国家财政能力来看,还是从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新增人员的容纳量来看,都无法长期地、完全 地包揽社会就业问题。虽然也采取过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但这只是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由此却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与经济问题。二是这种就业终生有靠,生老病死概由财政完全承 担的保障方式,给国家财政和职工所在单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 发展,这方面开支还将继续增长,国家与企业的负担会日益加重。三是为了保障就业,往往 硬性向企事业单位安排就业人口,各单位冗员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以保障就业为着眼点的社会保障模式逐步形成了职工“铁饭碗”观念,影响了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阻滞了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3.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 集方式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但在收人方式上并没有与之相对 应的收入来源,在使用上也没有社会保障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规模界限,存在着非基金化、非规范化问题,这必然形成不同年份社会保障支出大起大落的现象,尤其是在灾年,财政收 入减少,但社会保障支出需要相应增大,造成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困难。

4.“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许多弊端。首先,由于政策法规是由各部门分别 制定的,缺乏必要的协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策上的空白和矛盾,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 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由于各部门对社会保障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各自制定政策标准,使 得

地区、部门、单位之间负担不同,待遇的差异也比较大,调整起来难度很大,也阻碍了劳 动力的合理流动;再次,由于分散管理和使用资金,使得资金使用上出现很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资金紧张,无钱办事,另一方面,在有些部门的资金则闲置浪费,资金不足和资金使 用效果不佳的现象并存。最后,由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本质上又是以中央集权和依靠行政手 段实施管理为特征,有关政策法规、待遇标准等都由主管部门制定,企业只能执行照办,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因地制宜地办好社会保障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度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 不仅使现行社会保障体制自身的运转出现了障碍,而且也给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困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便随之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企 业负担的社会保险项目开支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但不同企业之间负担差别相当 大,况且,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决定了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落实情况,也给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例如,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很多企业已将原有的养 老制度待遇削减,甚至长期不支付退休人员养老费,致使有些老人生活窘迫,另一方面,企 业间离退休费用负担上的悬殊差异,也使企业间的竞争条件不平等,使深化企业改革难以推 进。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风险日益增大,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 出。另外,据估计,我国现有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约 1 亿人,预计到本世纪初达到 1.3 亿人,超过总人口的 1/10 以上,将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安 定的重大问题。因此,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对于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1.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 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 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 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 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 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 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 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 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 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 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

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 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 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 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 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服务。4.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 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 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 的监察执

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一个完善社保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对于中国经济从投资型、外向型向内 需型转型,却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能够在危机之时夯实好社保体系的平台,等到中国经济 走出困境之时,将迎来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模式。

第四篇: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前言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酒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它无时无刻都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琳琅满目的超市柜台里,在欢声笑语的饭桌上,在灯红酒绿的酒吧里等等,人们都能看到酒的身影。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一种饮品,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更是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文化。1官场文化

1.1酒是官员之间送礼最常见的礼品。中国是人情味最重的国家,过年过节,拜访领导、上级,最基本的礼品当属烟和酒,可烟和酒却越来越属于奢侈品,现在,官员送礼,仅烟酒的开销就非常大,如茅台、五粮液等都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上万元。又如,某驻京办一次购买70万元的茅台竟然是假酒,如某石化公司一次购买上百万元的茅台酒进入公司成本。这些都体现了酒担当了表达情谊,联络感情的工具。

1.2酒是表现官员能力的一个根本特征。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所以,官员走访、调查、考察,最后都表现在酒桌上,所以,官场就流行这样的一些俗语:“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所以,许多官员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拼命的喝酒,不论是否能喝酒,也不论酒量有多大,更不论自己身体行不行,反正只要领导高兴就行,因为喝酒已成官员能力大小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几年来,多次听到也看到一些官员英勇牺牲在酒桌上,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2艺术文化 2.1诗词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词大国。唐朝诗人李白独自一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独酌,写下著名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前两句显现了孤单冷清的气氛,孤单一人独酌,多少有些凄清和冷清,但后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立刻显得生气热闹。这多少与诗人饮酒时无限的想象力有关。再如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与友人告别,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这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酒在此时此景之中,则是寄托了诗人的千言万语,愿远行之人珍重身体,万事顺利。2.2书画方面

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3情感表达 3.1喜庆的象征

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性仪式中,少数民族经常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入另一阶段。酒伴随着人们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在孩子出生后都要举行出生礼,而酒则是出生礼必不可少之物。浙江的畲族在孩子出生后,要举行叫做“办落地酒”的仪式。孩子出生后,其父母要在家中举行酒宴,邀请叔伯和邻居参加祝贺。有些少数民族虽不为孩子出生举行庆祝酒宴,但也要在适当的机会用酒向众人宣布自己家中增添人口的信息.。结婚,是人生中重大事件之一。在从求婚、订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经常都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订婚之前要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如女方家有意,还需要男方的父母及男青年本人再次到女方家求婚,行多次求婚礼。在热热闹闹的婚宴席上,男女双方喜结连理,欢天喜地,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酒必然是婚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式各样,各种品种的酒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新人在婚宴上,向长辈们敬酒,陪亲朋好友们喝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饮酒的同时,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对方最近的状况,增进感情。欢庆节日、新人成婚、朋友光临,借酒表达欢悦的感情,因此酒是必不可少的工具。3.2借酒浇愁

以酒满足精神需求,是人类社会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陶渊明、李白、曹雪芹等文化修养出众的大诗人、大文豪,也常常以酒诱发灵感、借酒浇愁。例如,自古以来,陶渊明的《饮酒》虽描述了桃源般悠然自得的生活,但实际上则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用这句诗句,借酒来忘却自己的烦恼,将心中对现实仕途的坎坷和不满抛却,却是愁更愁。现代,人们亲友去世。遇到困难、心中不快,借酒消愁除哀。这些无不是借酒来消除自己内心郁闷苦闷的心情的典型例子。4日常生活

即使是在既无大喜大悲的平静心态下,只要有空闲时光,也难免要相互邀约喝上几杯,联络感情,聊聊自己的理想抱负,谈谈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这些虽都是琐碎之事,酒在此时此刻却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例如,在怒族生活中,有酒喝被视为人生最幸福的事,尤其喜欢聚饮,甚至,“晚上各自收工回家,吃罢晚饭后,心里老觉得有一件事要做,而且非做不可,这件事就是集体喝酒”。大家聚到一起,饮着酒,趁着酒兴,“把酒话桑麻”,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想,觉得是莫大的快慰之事。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也常常与酒息息相关。酒助歌舞之兴,歌舞酣畅之时酒兴益浓。而且少数民族还有大量的吟咏酒的“酒歌”,描述与酒相关的生活,抒发由酒激发的情感。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借助酒兴,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日常生活中,适量的饮酒还对人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可以维护心脏健康,保护血管等等。

总结

酒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文化承载了官场文化,艺术文化,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了艺术情操,还在一定程度帮助人们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此外还对人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在现代人们看来,酒已经不仅仅是食物,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避免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 ,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应该重视民俗语言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 ,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宽阔津梁 ,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充满活力。

民俗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制约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言技能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离不开民俗,因为它直接规范着语言的输出,制约着交际的顺利进行。鉴于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第二语言教学兴趣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注意到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民俗感兴趣,因此本论文的主线是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将民俗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本论文分为两个层面四部分来论述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第一层面为民俗,第二层面为学习兴趣理论。第一部分论述了民俗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系:首先,某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为汉语;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识,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二部分归纳了语言学习兴趣论。第二语言教学兴趣理论认为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到把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的目的之中,另外对外汉语教材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是对外汉语兴趣教学研究的问题之一。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报告得出可以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实施语言教学的结论,并通过一套典型的汉语教材分析了民俗融入情况。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利用学生对民俗的深厚兴趣融合语言技能和民俗文化的具体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民俗内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民俗对比,将课内与课外宽广的社会民俗环境结合都是民俗融入的原则。而且,利用兴趣将民俗与语音、汉字、词汇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民俗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并使学生由掌握语言技能逐渐转向熟知民俗背景,二者紧密衔接,达到在交际中减弱偏误、跨越障碍的目的。本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调查采访、演绎与归纳等方法,力图对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对动态层面的语义民俗和语用民俗也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际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 ,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这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继中国固有的民俗文化艺术瑰宝——昆曲、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民间美术的珍宝——剪纸、民间传说的精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民俗文化艺术的样式重新得到了国人的青睐。一些有识人士、专家学者会同地方政府部门,纷纷发出呼吁,要保护现代社会中尚存的各类民俗文化艺术。我也是其中一名积极的倡导者。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下载《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的社会功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海子的诗》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 读《海子的诗》书有感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这是海子最让我喜欢的一句诗,取自《西藏》......

    顾城的诗 读书笔记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 王琼我的一个春天 顾城 在木窗外平放着我的耕地 我的小牦牛 我的单铧犁 一小队太阳 沿着篱笆走来 天蓝色的花瓣 开始弯曲 露水害怕了 打湿了一片回忆......

    功能食品学——读书笔记5篇

    芦荟发展历程在公元8世纪前后植物芦荟从海上传播到广东后遍生于中国各地。芦荟自古以来就因其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而被称为“植物世界的药房”,“万应良药”和“急救植物”的......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学号:08141223 作业性质:质性研究方法——《街角社会》读书笔记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随着后工业时代和消费社会的来临,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活动也被彻底地裹挟进大众消费之中。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休闲已经成为文化记号和被消费的对象。休闲是不可抗拒的责......

    社会法学读书笔记

    社会法学读书笔记学号:1xxx姓名:xxx通过对《社会法学》的阅读,我有了一些自己感想及自己对社会法学一个大概认识。社会法学大体上包括扶助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增进社会公益的......

    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 (英 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章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