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时间:2019-05-14 17:0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篇: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摘要: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本文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影响分析,从社会的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在当今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同时它的发展又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史无前例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甚而还有所加快。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前所未有的引人瞩目。

科学的功能便是普便性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增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推进物质文明昌盛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创之处在于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己成了第一生产力。在这方面数哈贝马斯的论述最为系统。早在1968年他在许多场合就做出了科学技术己成了第一生产力的判断。他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两大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成了某种反馈关系的一方,这时,上述情况也就改变了。随着大规模地开展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在工业方面的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从那时候起,工业研究就同由国家委托的研究联系在一起,这首先推动了军事部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信息再从军事部门流入民用生产部门。这样,科学技术便成为了第一位的生产力。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1988年则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2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无不对全球生产力的提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形容蒸气机的发明时讲:“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全球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的不断变化中可有最为直观的反应,过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步退居二线,而新兴的工业国家纷纷崛起,即使是沉睡了几百年的东方雄狮,在历史的召唤下,也迅速的崛起,创造了一个个的“不可能”的神话!一切的一切,科学技术这个巨大的动力设备起到神乎其计的作用。判断一国先进与否的标准不是现有财力的状况,而是科学技术的含量的多少。

1.3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科技发展同时还促进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方式和协作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了社会一般生产方式的进步。在18世纪,机器作为自然科学和自然力的应用被广泛用于生产过程,是“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此后发生的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科技在其中都起了关键性作用。科技发展不仅在生产领域引起一系列变革,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流通、分配、消费等其他经济领域的变革,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从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向灵活化、多元化、分散化转变;从轻工业化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知识技术集约化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历经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蜕变。

1.4加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再商业领域的应用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电子商务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使得生产和经营结合到一起,社会分工日益加剧;网络技术促进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融资到市场的拓展、从生产要素的分配到贸易的分工、改组、整合再到多边贸易、区域贸易一体化最后达到经济全球化。

2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2.1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科技由于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进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技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甚至直接就是精神产品的载体。

科学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科学意识深层的内核的部分,是对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格状态等方面的要求与规范。它的主要承载对象是进行知识创造和传播的知识阶层。科学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伦理精神以及科学的献身精神。

2.2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观念的变化

科技进步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根本改变。人们从崇拜自然,到近肛工业社会以来的大自然征服者以及现在的两者协调发展的思想,都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推动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3科学技术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化形式和模式,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科学可以直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科学还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启迪思想,促进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生化进化论等近找科学的发展,对打破科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起了直接的作用。3促进社会制度文明建设

3.1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

恩格斯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自由资本主义推向垄断资本主义;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把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资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创生了新型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全球化、地域集团化的趋势越发加剧。

3.2对人类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

科学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技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自然规律、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和过程,揭示自然之谜,也为揭示社会现象提供理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迷信“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了降。直到最后,自然界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科学技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推动着人们世界观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就是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其中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形成的基础分不开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依然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有了进步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

3.3促使社会政治生活向多样化发展

政治活动的多样化,没有个体和群体多元的政治价值是难以实现的,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政治活动的多样化难以得到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讯设备等新型的物质基础,为更多的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物质保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实现契机逐步得以完善和实现。从强烈的参政意识到社会责任,从国家利益到公民权利,从各种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反馈,从新闻监督到行为规范等,一再体现了国家有机整体与个人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政治活动的积极态度。物化了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每时每刻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也为人们广泛的社会政治活动赋予新的内容,创造新的条件。在现代的社会中,不同的人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政治活动,显示出一种主动而强烈的价值指向与行为特征。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乃至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已远远超过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范围,具有了广泛的国际性。

4、结语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具有广泛性,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

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尽管,科学技术可能带来一些消极面,但这并不能抹煞它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和将要作的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福泽当代,更将福泽千秋。

第二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单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2.科学一词源于(拉丁语)3.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19世纪)4.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5.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哪种论断反映当时人类已经看到科学的重要作用(知识就是力量)6.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英国科学家和数学家(罗素)率先发起了和平运动8.雷切尔与196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科学的研究力作叫(寂寞的春天)9.1969年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计划的制订者是(康奈尔大学)10.发现能穿透物体的X射线的是(伦琴)11.提出“四体液说”的是(希波克拉底)1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汉代周髀算经)13.标着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是(九章算术)14.(几何原本)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把建立在一些公里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15.《数论》的作者是(丢番都).16.(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烧制砖建房的人。17.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起点是(天文学革命)18.1873年物理学家(麦克维斯)完成了著作(电磁学通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19.第一次技术革命至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宣告完成,其标志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20.(爱因斯坦)

提出了E=mc2

质能关系式。成为研究原子核裂变现象转化为原子能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点。21(1957年苏联第一课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终于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22.证伪主义的创始人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23.研究纲领模式的创始人(拉卡托斯)24.在历史之一的模式中,范式论发展模式创始人(托马斯.库恩)25.从技术

发展的实践综合模式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者并重的是(美国模式)26.从技术发展的实践综合模式来看,政府适度干预及跨国联合创新的是(欧盟模式)27.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实践)28.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作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29.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促成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人的生存异化30.成功的克隆了第一个人类胚胎的是(韩国)31.2004年英国政府向(纽卡斯尔大学)颁发了克隆人类胚胎的合法执照,这是人类第一张关于克隆人的许可证。32.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33.《新唐书.魏知古传》的作者是(欧阳修)34.清雍正二十年允礼主持编纂的是《工程做法》

35.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发展的质与量、水平与规模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文明状况的是(21世纪工程哲学知道委员会)36.导致三门峡水库成为问题工程的原因是(工程决策环节)37.自20世纪40年代起,以美国“曼哈顿”计划位标志,各国纷纷制定各种科技规划或计划,使科技研发活动进入以计划规划为主导的时代。38.加强美国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计划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39.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的是(恩斯特.海克尔)39.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2 等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40.根据“巴厘岛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将要到期的《京都议定书》。41.十八大

报告指出(科技创新)

是提高社会生产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42.古埃及人的计数法是(10进制)42.美国发射阿波罗号飞船,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是在(1969年)43.(集成电路)的诞生使得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出现。44.(普朗克)与1900年建立量子论。44.系统总结了古希腊医学自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的是(盖伦)45.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的地点是(里约热内卢)46.在古希腊开创了生物学分类之先河的是(亚里士多德)4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1946年)问世.47.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汉代《神农本草经》48.(古代两河流域人)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图。49.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并设立了第一个电话公司。50.1883年戴姆勒发明用于汽车的(燃油发动机)51.超循环论的建立者是(艾根)5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发射于(1971年)53.提出了求任意次幂正跟方法的是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54.联系最为广泛的科学组织是(科学学会)。55.李伯聪教授的《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标着着哲学的创建。56.被后人称为“古代科学巨匠”的古希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是(阿基米德)57.1893年在翻译介绍日本书目时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是(康有为)58.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创立于(1905)年59.当代最热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技术)。60.古代《数学九章》的作者是(秦九韶)。61.当代主导技术群的核心是(信息技术)62.“医学之王”伊本森纳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一本百科全书,既论述了卫生学、生理学、药物学又承载了大量的临床实践。63..交流电动机发明于(1888年)64.科学发展模式中进化注意模式的代表人物是(马诺.邦格)65.美国政府自1992年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技术经济导向政策,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了巨大作用。66.1896年发明无线电的是(马可尼)67.1870年发明电力炼钢炉的是(西门子)68.人体血液循环理论建立的标识是(哈维出版《心血循环运动论》。69.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著作《论建筑》的作者是(维持鲁维)70.(黄帝内经)中提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理论的奠定基础。71.1847年(亥姆霍兹)出版了《论力的守恒》,论证了能量守恒定律并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72.建立了量力学理论,并提出著名的测不准关系的是(申农的《通讯的数学原理)多选 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他们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发展进程、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2.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可将技术分为(生产性技术非生产性)3.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是(和平运动、环境运动和人权运动)4.交叉学科的特点包括(研究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主题的群体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源地是(美、英)5.(沃森、克里克)发现和建立了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开了生物遗传密码。6.20世纪60年代,(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和微波背景辐射)现象的发现,使多数天文学家认可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说。7.第三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8.属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是(申农的《通讯数学原理》、维纳的《控制论》、贝塔朗菲的《生命问题》、哈肯的《协同学导论》、曼德布罗特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9.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是(张衡、祖冲之、郭守敬)11.一般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历史主义、结合实践模式)10.科学决策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问题设计、方案择优、行动实施)12.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有(仿生学发展模式、科学拉动模式、社会需求推动模式)13.科学的谁会支持系统包括(教育支持、实验技术装备、经济支持、信息支持、科技管理支持)14.20世纪下半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意志高度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其中分别由美国、欧洲、日本的(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15.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关系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对生产关系基本环节的影响、对管理与经营的影响、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16.科学与技术既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推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明主的扩大、推动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17.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路径可表现出知识的转向问题,其表现为(唯理化、标准化、中立化、外在化)。18.马尔库塞的观点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它包括的内容有(政治方面、生活方面、文化、思想方面)19.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伦理问题包括(克隆技术、安乐死合法化、基因工程、新材料科学、网络信息技术)20.工程的本性包括(集成性、人文性、社会性、实现性)21.规避工程灾难的基本路径有(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决策、健全法治、增强工程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工程主体的伦理观念)22.工程批评的特质包括(明确的社会主体性、特定的对象性、公开的透明性、深度的明主

性、双向或多项的沟通性)2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结构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4.《京都议定书》在减排途径上提出的灵活机制包括(情节发展、联合履约、排放贸易)。2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使命是(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健康、繁荣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6.NSF的核心价值观由下列哪方面构成(远景、追求卓越、扩大范围、责任感)27.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职责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在(教材几乎是学生全部的知识来源、应试教育是目前任然普遍存在的教育状态、科学信息对于学生生活的影响都被忽略了、教师成为治丧创的专断者)2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教师素质的特点包括(综合性、开放性、社会性)29.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一般来说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一体化教育的原则、复核科学发展规律的原则、一体化教育的原则)30.科学家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严谨踏实)31.人的心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又影响着人们的现实活动,人的心理主要包括(感觉、记忆、情绪、意志、性格)32.(发现电磁感应规律、提出电磁场的概念、发现电解定律)3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导向包括(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科学技术研究导向、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34.微积分的创立者是(牛顿、莱布尼茨)35.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数学贡献有(证明了勾股定理、证明了关于平行线的定理)36.当今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在(生态的破坏、社会的单向度、知识的转向、心理的变异)37.3C革命中的“3C”指的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38.1955年奥巧阿和孔勃用酶促法人工合成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核糖核酸即RNA)39.社会管理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信息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队伍知识化)40.按照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技术分为(直接劳动手段、简接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技术)41.现代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过程、蛋白质工程)42.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活方式变化的总特征有劳动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过程、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人类生活的日益改善、物质产品来源与品种的更新)43.“大科技”的特点是(科研项目规模大、靠大型科研集团联合攻关、所需经费投入总额巨大、科研管理网络宏达巨型、科研设备尖端、庞杂)填空题1.科学结构的门类应该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交叉科学)2.较早的给技术下完整的定义的人是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3.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STS形成和成熟的标识是(获得科学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4.1991年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在对世界重要科技新闻进行全面回顾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单独列出来。5.古代科学及时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他包括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知识。6.(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7.科学技术一体化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当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场(技术革命)8(决策)时现代管理的核心。9.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且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体现。10.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最早看出技术影响力的是英国(弗兰西斯培根),他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影响深远。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12.(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检验标准。13.1996年,英国的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模特博士缔造的绵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用动物体细胞无性繁殖的哺乳动物获得成功。14.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15.2007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表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16.国际公认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就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17.建设创新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8.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状态,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19.古希腊最早研究人体解剖的认识(阿尔克芒)20.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21.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22.《中国21世纪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23.1783年拉瓦锡创立了(氧化燃烧说)引起了化学革命。24.《圆锥曲线》一书的作者是古希腊的(阿波罗尼)。25.中国的造瓷技术与11世纪,传到了波斯和阿拉伯国家。26.亚历山大里的亚的工程技术在公元1世纪达到高峰,(希罗)在他的《机械术》中记载了很多机械说明。27.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使磁针偏转的效应,第一次展示了电和磁的联系。28.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承诺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道路。29.约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丝织品就远销国外,汉代以后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30.在苏美尔人建立起奴隶制城邦时期他们就发明了文字开始时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楔形文字。31.监狱公元70-82年的古罗马最大的建筑物是(罗马大角斗场)32.1986年(杜柏克)主张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基因组程序列。33.科学和(民主)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34.在进入科学高技术时代,(信息)的作用是日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本并列的第三大战略资源。35.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奖励)作为内部的运行机制,一次对科学家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36.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人的意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神力量。37.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发表,提出星云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规律的第一个窗口。名词解释:1.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社会组织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2..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领域。总括来说STS就是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领域。3.交叉科学:指若干门单一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4.科学革命:狭义的科学革命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或推翻原有的科学理论;广义的科学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代的科学活动所发生的重大变革。5.技术革命是指某一项技术领域或某一技术系统中的重大突破;广义的技术革命是指改变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性变革。6.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7.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即在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储和传输的基础上,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不断创新。8.科学技术化 :是指在总体的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9.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它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综合结果。10.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是主要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11.生活方式:是以人们生活活动的形式和行为特征表现出来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生活方式,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一切生活活动领域的生活方式。12.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人类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的体现。13.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原本是为了造福人类,但现代工业化社会由于单纯执着于工具理性下的合理化诉求,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结果导致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是实现人的本性并解放人,而是损害、束缚、操纵人。14.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15.工程:是指作为有价值取向的主题,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以一定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技艺或技术为手段,以一定程序或规则为运作机制变革现实的建构性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人文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众多因素的集成。16.工程批评:是以广大公众为主体或主角,通过与”工程家”、决策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话的形式,对特定的有待决策的工程项目发表看法或意见、提出批评与建议。17.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18.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对自然充分认识与尊重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这意味着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状态。19.科学: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客观规律的精神活动及其智力结果的体现形式。20.模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机制、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和内在机制等规律性问题的概括和描述。21.科学理性:科学家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22.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动作了科技要作者及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23.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联想、想象与组合来认识事物和过程。它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人的经验的积累,不仅带有具体性,而且带有形象性。24.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世、操作方法与技能。25.信息以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他们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26.科学共同体:科学家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家的互相联系所构成的群体。27.道行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的认识。28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简答题1.怎么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2.怎么识持续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们改造、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3.STS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新的科学观※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新的教育观4.简述STS学科产生的背景:※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集中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对科技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社会运动的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学术思想的演变。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二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三是交叉科学的兴起。5.简述STS形成的历程。STS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获得学科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立场。6.简术21世纪STS发展的趋势:※全球化趋势。※多样化趋势※有机化趋势※技术化趋势※人文化趋势※生态化趋势。6.简述交叉学科的基本形态:※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科学。7.简术古代中国的主科学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在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创造了独具特的科学技术,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和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1)技术。※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2)科学。※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数学8.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以动态的历史主义方式看待科学发展,具有证伪主义发展模式所没有的优点,强调了收敛式思维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把“范式”变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9.简术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仿生学发展模式。仿生学发展模式是起源最早的技术发展模式,德国技术哲学创立者卡普提出的人体器官投影说,揭示了技术手段是人体外化和自然人化的结果,认为技术得化的过程是人体不断外化和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技术发展的仿生过程。※科学拉动模式。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即技术的科学规定性所决定的,由于人们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或“科学是技术之母”并基地于科学理论向技术转化速度加快的现实,于是推断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推动模式。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即技术的社会依存性所决定的,由于技术的最终成果是产品,而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为市接受的产品技术,才有生存和发展机会,因此,社会需求、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10.科学技术对决策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全碉搜集有关信息,迅速、准确地整理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预测手段的发展和预测的科学化,早用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如直观判断法等,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作为确定目标和制订计划方案的依据。※决策研究定量化,即利用运筹学、统筹法、决策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所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量化论证。※评价和选择方案手段的科学化,也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如价值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最优方案。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密切注视科技发展的现关和趋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2)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科学技术引导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4)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模式的出现。12.简术科学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劳动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国际结构的影响。13.简述科学技术对政治生活的主要影响。※科学技术导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去获得货币和物质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的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致富、信息致富、技术致富正在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人们致富的新途径,由此也相应地形成三种新的社会阶层;科技企业家阶层、经营管理阶层和工人中的富裕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数比例正在由过去的金字塔形结构转变为纺锤形结构。当代工业发达国家中,由于科技企业家阶层、经管理阶层、工人中的富裕阶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的中产阶级人数迅速增加,这就形成了中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传统的廖方式受到挑战,随着居家工作、电信上班人数的增加,随着全日制工作方式向弹性时间工作方式的变化,在工业发展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已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廖工作。14.简述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因素的原因。※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科学技术扩了劳动对象的来源※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15.怎样理解社会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工具改革、工世和劳动技能中的成功经验需要加以概括、总结,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从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的发展。二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提出了许多人们从未研究又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6.简述经济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经济支持与经济况争的推动性。※经济体制的推动性。17.为什么工程是具象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最为具体、最为丰富、最为现实的体现就是工程,因为工程处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这一链条的关节环节,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与自然相涉,一端连接着个业、产业、经济与社会相关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根本说来是通过工程活动这一媒介发生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话,那么只能是在潜在意义上而言的,工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并使作为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得到社会实现,发挥其应有价值。18.从科学、技术、工程序的三元关系说明工程的多维性。※工程有集成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实现性等本性※技术、工程可以转化为科学※科学的应用可以转化为技术、推动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利用科学又能拉动科学的发展。※技术能应用于工程,表现为对工程的推动,而技术一旦应用就转化为工程。19.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

创新战略,这两大战略是影响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国家创新战略,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20.简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育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21.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的指导。※哲学思考能够味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探计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22.简述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科学和技术发展必须服务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社会需要。※科技、经济、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互相协调,即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三者自身的运行机制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构新的社会道德观。23.简述科学技术社会化与科学技术化的特征。※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发展生态化24.简述工程的社会功能:※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人必要的就业场所※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塑造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打造生活样式,成就人类文明。25.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所具备条件:※我国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

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科技革命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26.简述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可持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

行为规范。

第三篇: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日益技术化,它的发展有赖于现代技术的最新发明,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大特征,在科学活动中心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技术的科学化,已有的技术科学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发展中彼此紧密相依的这个特点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生产者三大部类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相应的三位一体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势和场合2.科学技术社会化

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的出现,需要大规模的合作,需要跨国公司、甚至跨国的协作,项目经费巨大,仪器设备复杂,情报资料众多,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进入大科学时期-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不同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些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是从整体水平上说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可以有重要的科学成就,同重视基础研究并注意选择突破方向及适当转移研究重点等有密切关系

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恩格斯早已指出: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提出众多领域的各种科学指标都在其成倍增长的周期,体现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即科学的指数增长规律

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障

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第四篇:浅谈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_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 Transmis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 G.Myers 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浅谈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浅谈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摘要:在瞬息万变今天,社会高度发展,流行音乐也跟随着社会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流行音乐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流行音乐的概述、主要风格与特性的研究分析,探讨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流行音乐特性社会功能利用发展

一、流行音乐概述

流行音乐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

流行音乐源于西方,它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如今,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了有别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音乐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以爵士和声、拉丁音乐节奏、非洲音乐节奏、现代编曲技术为理论依据,其特点为风格多样、节奏相对比较复杂、音色多样。包括所有的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

二、流行音乐主要风格与特性

流行音乐风格包括通俗音乐、叮砰巷歌曲、爵士乐、乡村音乐、说唱乐、摇滚乐、拉丁音乐等。通俗音乐是一种非固定音乐风格流派,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与大量风格进行融合。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内容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表现形式大都采用“节歌-叠歌”形式,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说唱乐主要特点是以机械的节奏为背景,快速地念诵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从音乐上看,它的音乐比较简单,有很多重复,多半没有旋律,只有低音线条和有力的节奏。拉丁音乐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

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参与性、即兴性等特性。可以说“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既然流行音乐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最时尚、最流行的物质紧密相连,那么“时尚性”也就可以说是流行音乐具有的一个独特的美学特色。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新奇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流行音乐中的通俗音乐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性,“娱乐性”是通俗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体现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流行音乐部分风格,有其是通俗音乐,旋律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陶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即兴性是指在流行音乐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即兴地进行一些创意性的东西,无论是语言、动作、旋律中的变奏等等。即兴是一次性不可再现的时间光点,是流行音乐中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创造力的东西。

三、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分析

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大众们接触的更多是流行音乐中比较通俗化的声乐曲,也就通俗歌曲。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使听众得到生动而相当准确的印象。这也是流行音乐之所以接受群体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流行音乐的传播可以让听众接受歌曲表达的信息,带领听众认识一种新的文化。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旋律向听众传播了中国风的音乐文化,歌词向听众传播了青花瓷的文化,能够使大众通过歌曲得到对文化得到深刻的认识。

流行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作出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和认识被听众所认识和接受,就能教育和影响听众。具有教育意义的流行歌曲比较多,例如李宇春的《和你一样》,这首公益性质的流行歌曲能够教育人们坚强与善良;beyond的《真的爱你》和容祖儿的《世上只有》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育听众亲情无价,要珍惜母爱,“寸草心”要报答“三春晖”;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传播的是一种坚持和相信的信念,能够教育和激励听众不断前进,永不放弃;Sister Act的《I will follow him》这首索尔音乐,教育听众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坚持永远的梦想。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流行音乐中艺术性较强、并受到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尝试与古典严肃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来创作的作品,都必将大大提升流行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庾澄庆的音乐就能带给听众美的欣赏,他多样的曲风,例如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情非得已》等,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庾澄庆是个全能性的歌手,他的歌曲能够带给听众美的享受。流行音乐一直向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做得越来越精致,品位越来越高。受到这样的音乐的熏陶,人的审美水平自然而言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流行音乐具有消遣娱乐功能。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而传播广泛,容易接受,因而也能让广大群众用以作为娱乐消遣。卡拉OK的出现,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功能更加凸显。人们乐意花费更多资金在音响设备上,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精选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人们愿意在休息时间到卡拉ok厅去消遣,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作用相当强。

流行音乐具有交际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社会,这种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信息交流,人们还有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等文化特征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KTV 等娱乐产业的兴起,更是将流行音乐的交际功能大大加强。人们以流行音乐为中介,交流了感情,拉近了心理距离,在得到审美、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流行音乐多风格多元素的融合,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的密切。著名的歌手或者乐队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以及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能够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而得到很好的交流。不少不同地域的人因为共同的音乐喜欢成了好朋友,甚至有不同地域的青年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成为了恋人。事实表明,流行音乐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

流行音乐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紧跟社会步伐,加以好好利用。要把流行音乐的艺术性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更加精致,更加高品质的流行音乐,提高大众的艺术情操以及文化品味。

下载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基本生活: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 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有很大的区别,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

    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酒文化的社会功能前言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酒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它无时无刻都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琳琅......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美术教案-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关于美术欣赏理论知识的第一课。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

    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都需要依靠对方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社会化。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已经从分......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安全10-06 丁春雨 311001010605 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课本中有详细解释,在此不再复述。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