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开发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开发
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学余明山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与内涵意义
㈠论题提出的背景
1、语文教育地位及误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引自《语文课程标准》)上述表述明确了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对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语文教学造成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的减弱,“高耗低效”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种传媒的某些不良影响对语文教育的冲击,人们的“实用主义”观点造成了对语文重视程度降低,语文考试中的某些考查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有如何走出误区,走上健康之路?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小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努力探求的主题。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政策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所以,研究和改革小学教学,不但要注意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注意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环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许多成功的教改经验启发我们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必须更新观念,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轻松愉快地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以“特殊的认识活动”的观点把语文教学过程局限在接受间接经验,教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只局限于让学生接受观察演示实验的范围内,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似乎认为让学生亲自实践耗时多、组织难、实效低。其实,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把实践看作是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应该把实践看作是发现知识的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的提出是有其政策基础: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开设综合性学习“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设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学科课程外,还应必须有语文综合性学习相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出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也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语文实践。
2002年秋季,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由于教师对这部分新内容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着组织管理少重视、少到位,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应在平时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探索,切实组织好这类活动。
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实施的意义。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活动课程的一种,就语文学科本身特点而言,它是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等要求,引导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①语言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形成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听说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
②主体性学生是小学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引导并激励学生“主动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成长。
③实践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去实践,从“做”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书、演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
④过程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因为在活动的过程中,小学生在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实践的过程中有独特的理智的、情感的、意志的体验和训练,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有所受益。
⑤趣味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⑥层次性应考虑低、中、高三个阶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的地位和实施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纲要》对活动课程和地位有如下表述:“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引自《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纲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课程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爱好,增长知识,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有着不替代的作用。又因为这项活动通过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这便弥补了课堂教学所不及,加速了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开发的思路。
由于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在现有教材中新增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数量上还远远不够,还没有与课程配套的活动教材,教师如何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何形式,何时上课,都是正在探索的问题。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纲要》,结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本人在平时的探讨,归纳在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开发的思路。
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努力使活动内既要富有儿童的情趣,又要注意活动的内在价值,即知识的实用价值、知识的教育价值、知识的智力价值。
2、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眼、脑、手、口等)参与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有所学知识(不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于综合性学习之中,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3、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路人”,而教师的角色却是“引路人”。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小有合作意识,通过合作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的目的。
4、过程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我们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独特的心理体验、能力提高,还重视学生
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小学语文综合活动的作业内容应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也要在内容上、从读写方法上配合适当配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做到取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的思路。
综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活动课主要有口语交际类活动、阅读类活动、书面表达类活动、社会实践类和游戏表演类等5部分组成。
1、口头交际类活动
通过这类活动为学生发掘、创造口语交际的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能力。这类活动有:⑴一句话新闻。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收看电视新闻联播等为内容,浓缩成一句简练而又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向全班或全校同学介绍。⑵故事会。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收看、收听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好朋友听,再安排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⑶朗读比赛。挑选学生喜爱的优美的文章,让学生朗读中自己对文章独特的感受。⑷小小辩论会。教师设计平时的热门话题或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作好准备,以便在辩论时有理有据。⑸会话表演(打电话、接待客人、老师家访等)。
2、阅读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⑴重视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的阅读,使阅读的“轮”不偏离课程标准这根“轴”。以〈自读课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⑵交流读书体会。多读书,还要会读书。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所形成的定势较少,容易被同年龄段的同学所介绍的读书方法所沟通。因此,经常开展交流读书心得活动,有助于使大多数同学的阅读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对文章的观点、自己受到的教育等,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借鉴、摘抄积累好词佳句等。⑶古诗文背诵比赛。
3、书面表达类活动
这类活动是让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
⑴书法小组活动。汉字是书面表达的凭借,写好汉字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可忽视书法小组。可结合写字课、手抄报、墙报、作业、写春联等,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可以“书法作品展”为动力,激
励学生再接再厉。⑵写广播稿活动。这项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广播稿的内容和形式,应不拘一格。⑶成立小小文学社。以小文学社为阵地,自编小报,专题征文,故事接龙等。⑷电脑汉字输入活动。强化学生使用拼音、识记字形、用部首查字等语文能力。
4、社会实践类活动
⑴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参观家乡建设的新成就、新变化,访问各条线上的先进人物,让学生切身感受,了解家乡在变化,祖国在前进,先进人物是怎样为国作贡献的。这里强调认识家乡、认识先进人物,不仅仅是使活动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热爱祖国”转化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游览活动还可为写作搜集、积累素材。⑵找错字。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巷尾,关注荧屏书刊,发现错字、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用字。这种活动不失为一种影响深远、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⑶设计广告词。小学生对各种媒体的广告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对学校、班级形象、个人制作的作品等,创作广告词。⑷社会调查。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或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以书面的形式总结调查结果。
5、游戏表演类
这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味的表演、游戏、竞赛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里边,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感受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它包括:⑴编演课本剧。小语课本中有不少是学生所喜爱的课文,可挑选一些让学生课余排练,适当时候表演。⑵语文游艺营(成语接龙,一字开花,猜谜语,绕口令,找朋友等)
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的资源保证。
要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还必须在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时间资源上加强管理。
1、人力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中,教师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素养,还要具有扎实口头语言的功力。为此要加强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博采从长地学语言,从评话、相声、滑稽、长篇小说中学习,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从教师平时的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要具有灵活的组织能力。
2、课程资源。学校开发社区、家庭、学校语文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
3、时间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三间”(晨间、午间、课间)、假期,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认为语文可以随时随地去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定稿)
从“四性”入手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莞城中心小学徐文娟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教师们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提高其实效性感到困惑,我们认为要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应该在突出其整合性,重视实践性,凸现学生自主性,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四性综合性学习实效性
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它不满足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新课型该如何上好?如何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呢?近几来,我在教学中进行探讨研究,并总结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的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已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组课文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可爱的小动物”,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收集有关动物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资料。我再趁此机会开展了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编人和动物童话故事等关于动物的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看课外书籍、上网、调查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以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交流汇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画说唱跳,热烈地交流,学生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有的把收集到的伟人或名人的成长故事画下来,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编成短剧,几个同学一组配乐表演出来;有的把若干个的名人成长故事编成手抄报,还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图片运用所学到的电脑知识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夸夸咱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小学语文第五册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专题是“中华灿烂的文化”,在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
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或自己喜欢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写一写毛笔字、表演拉小提琴、拉二胡、弹钢琴、吹笛子等各种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放开学生手脚,开放学习时空,凸现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走进大自然》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我力求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例如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等。学生围绕主题出谋献策,纷纷说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他们有的加入神奇组,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他们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走进电脑室,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务求将大自然最神奇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加入恩赐组,了解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一切生活所需,为了更多地展示他们组的资料,组员们还办成了精美的手抄报;有的加入启示组,收集自然界给人类启示进行高科技发明创造的资料;有的加入愤怒组,收集大自然的愤怒,惩罚人类的资料。他们不仅查找了泥石流、水灾和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和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而且还自发地组成了东莞运河采访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做成了详尽的调查报告,还有的同学写下了观察日记!这次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大自然可爱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还纷纷表态要当“环保小卫士”,向家长、向社区甚至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呼吁环保。就这样,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了自然的大课堂,去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他们的引导者、协助者。
四、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它更侧重于看学习结果的传统的评价有较明显的缺陷,它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在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同时,还注意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案也要呈多样化:如我在开展《走进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就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案: A、最佳作品评价方案: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课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B、演讲评价方案:采取演讲的形式是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在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合理的评价。C、评议表: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考评学生的水平。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评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而采取鼓励方式对学生优点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科学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依,为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我在突出其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激励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探索出更有利于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 * * *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阜康市天龙小学李风鸿――浅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立适合学生个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立”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的确立打破了程式化的学科框架,软化了学科边缘,在确立主题时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语文”这一小语文,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语文”这一大语文。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并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处理好“预”与“立”的关系。A、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 B、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C、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把握知识度量 D、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 发掘主题的途径 主题的开发方式 遨游汉字王国 确立主题的方法 学习思考启示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组织讨论 共同讨论,学会合作 共同讨论 合作 重点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 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活动 重点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专题演讲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表达 主线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结合课外阅读 资料 主线 关注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的 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 观察 主线 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问题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 主线 第三学段(5~6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一学段(1~2年级)遵循“大语文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1)语文学习中找(2)学生生活中找(3)学科联系中找(4)自然风光中找(5)社会环境中找一度开发:结合型综合学习二度开发:专题型综合学习准确把
握各阶段“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呈现特点及编排特点 课内外一体化“大”:有一组集中安排,以活动建议为主,阅读材料为辅; “小”: 在精读课文后布置,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 每学期两次 一“大”一“小”第三学段 课外活动,课内交流 在精读课文后布置,(三年级还有一次提示)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 每学期两次 第二学段 课外活动,课内交流 课文后有
建议,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 每组都有但不标明,跟语文实践活动不
作明确区分(举例:寻找身边的雷锋)第一学段学习时间呈现方式出
现次数学段 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依依惜别)第六单元P122 六下 轻扣
诗歌的大门 第六单元P98 热爱祖国(家乡)第二单元P21 六上 走进信息世界
第六单元P115 语言的艺术 第三单元P49 五下 遨游汉字王国 第五单元P76 我爱阅读 第一单元P5 五上 走进田园 第六单元P103 了解自然 第三单元P38 四
编童话演童话 第三单元P45 四上 人间真情 第五单元P76
环境保护 第二单元P21 三下 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第五单元P70 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一单元P5 三上 具体内容 单元 册数 A、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
题,即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B、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 C、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
题
1、师生共同开发学习资源
2、师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师生总结分享学习
成果
1、善发现,优化学习资源
2、有目标,注意年段特点
3、有趣味,贴近儿
童生活
4、有差异,自主选择内容(各小组还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及自己组拥
有的特殊条件,设计有创意的活动。)„„ 搜集有关诗歌的有趣的故事,围绕
某一个主题,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故事会。诗歌故事会 将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
诗歌改写 上网搜集一些词曲,学习唱一唱。吟唱诗词 这些为选修活动,各小
组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者多项,编入本组活动计划。所配的画可以是搜集的,也可以是自己根据诗句的意境而画的。给诗配画 尝试写一写,与同学交流自己
写的诗。动手写写诗 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制作好竞赛题卡。诗歌
知识竞赛 选编诗歌,设计好诗集的名字、封面和目录。合作编诗集 讨论选取
诗歌,确定朗诵的方式,进行朗诵排练。诗歌朗诵会与诗同行借助工具书理解一首或几首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并能向
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推荐。诗歌欣赏 将搜集到的资料按某中标准进行分类,并按
类补充相关资料。资料整理 这些为必选活动,每个小组在制订计划时都必须包
括进去。可以根据小组研究主题,侧重搜集某一类诗歌。搜集诗歌诗海拾贝备注 活动建议 活动内容 活动板块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活动建议
第四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它较之以往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尺度,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以下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实践;自主;多元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介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它的内容选择范围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自主性性和开放性。
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学科性和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同于一般的活动课,它以学习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形成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听 1
说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和对象,并将这些内容和对象加以整合,综合性的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由语文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要把语文活动课和一般活动课区别开来,强化语文活动课语言文字的训练功能。在活动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这是语文活动课的主线。
(三)学生是主体。
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在综合性学习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是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活动本身只是手段,语文活动课重视活动形式的完美,更追求活动目标的落实。综合性学习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积极参与,从被动到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语文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用一种积极参加、自觉成长的态度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我们可采取以下方式变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型为主动型,增强活动实效。
1.主题讨论法。确定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广泛的研讨、辩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思想产生碰撞,产生情感共鸣,深化认识,拓展知识,开发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2.情境设计法。设计一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例如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搜集、运用资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社会调查法。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汲取更多书本中所不易觉察的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见闻。
(二)从单一到多元
语文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可以孤立地成为活动的载体,要求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出发,从单一的个体到多元化。为了避免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我们应尽一切可能实现活动形式多元化,增强活动实效性。
1.组织比赛。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比如,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意识。
2.团队活动。组成各种兴趣小组,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教学内容。如,朗诵小组、小小文学社、阅读角等。
3.自主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各种问题,在知识的扩充、思想的碰撞中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综合能力。
4.亲身体验。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等,在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拓展课内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形成综合能力。
(三)从封闭到开放
语文实践活动必须是开放的活动,而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的阵地必须从校内拓展延伸到校外,开辟更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空间。
1.利用现有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站、宣传栏、学习成果展示台以及大众传媒等现有的活动载体,强化学生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和拓展、升华。
2.扩充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教育资源,如,烈士林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工厂、社区,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山林农场,面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新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从而形成综合学习能力。
最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不能照搬照抄他人,一概而论,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进行开发与运用,灵活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具有自己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希望,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形式更多样,成效更显著!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实施标准》
2、中教网《语文活动课程》文章节选
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4、《漫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文章节选
第五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介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四条: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相应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新课题,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愿我们的研究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行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形势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块面。而《课标》中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其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起着桥梁的作用。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综合展示台”。它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桥梁;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是学生从书本走向自然的桥梁;它是学生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能力的桥梁;它是学生从语文走向其他学科的桥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钟启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肖川: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存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3、肖川: 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矛盾关系的处理,教育两大功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与矛盾性的成因及最终统一等等理论问题都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现代教育的本质牲与根本途径密切地关联着。
4、张庆: ‘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框架
介于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将在此课题研究中作如下安排:
(一)、更新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之根本在于教育者的学习观的转变。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四年的课改实验,我校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落实综合性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房间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实践的。“那么,其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 ②所以如何将综合性落到实处,就是摆在“综合性学习”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经过大量收集资料,反复研讨,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语文内部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汉语言从字开始就体现出其综合性,一个汉字是音形意的综合体,由此而延伸至词、句、篇,而汉语的运用过程中的综合性则不言而喻。就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自身的体系形成以及学生新旧知识网链接,都体现出了其综合性。这就自然地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具有综合性。所以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就是综合性学习研究的主要阵地。
(2)、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到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是一个无穷的矿藏。尽管我们的课本其含量是有限的,而且语文教学本身只是教给学生某些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某些方面的兴趣。也正因为其有一定的涵盖性、模糊性、不定性,才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想象、创造、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得以大显身手。而语文学科中,创建课堂教学的外围结构,充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则是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片新的天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有赖于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建造,而外围结构的建造正是引导学生对自由空间创造性地填充。所谓的课堂教学外围结构仅是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内容,其所含本质仍是语文课堂结构为基础。就是指围绕课堂教学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课堂外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也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
(3)、交往教育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美国的约翰·杜威早就提出批判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③虽然在课改后得到了较大的扭转,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如果将“重心”推移到儿童的身下,是我们一直所探寻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推出了新的形式:“口语交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交往学习的机会。而这也正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语文的切点。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存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④肖川的这番论述,使我们明确地看到了综合性学习在交往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模拟式教学,更应该将学生推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与人交往,于实际交往中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
(4)、实践操作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不同,终归需要某项实践操作来验证。语文知识也不例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基本原理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其他教育理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它关涉着,如普及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必要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与并轨,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各自的课程设计与人才规格,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利弊得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矛盾关系的处理,教育两大功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与矛盾性的成因及最终统一等等理论问题都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现代教育的本质牲与根本途径密切地关联着。” ④所以我们将在学校就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学校不仅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校报,还有自己的网站,并积极与各级教育传媒联系为学生搭建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
(5)、艺术创作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
语文学科决定了其不仅具有知识性,其本身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说“语文”天生是“艺术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⑤我们学校结合语文的综合性、艺术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选修项目。
有:小剧团(以演出课本剧为主)、故事大王培训、书法、篆刻、文学社等等。使学生通过创作来充分表现出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感悟。
(三)、研究队伍的支持
任何研究都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这个课题研究不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研究环境。还吸引了一批语文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更有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相信这样的队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中上有所收获的。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6年2月到2008年2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7月
1)资料收集、学习。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4)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7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策略。(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教学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有计划有总结,还要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06年10月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子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7年2月至2007年7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4)观摩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论文集
(2)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学生体验性学习成果展示
(4)课题汇报材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组 长:周晓霞
副组长:陈克祥 陈志高
组 员: 孙 焕 孙海燕 何建香 李晓芹 黄 成 王书安
李 蕾 曹恒亚 周晓洋 邹树成 周晓军 田作兵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朱家珑 高万同主编《小学语文新视角》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肖川著《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出版
⑤张庆著《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