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金绍红2013.8.23
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本人在工作中积极课改,计划如下:
一、将进一步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我们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多听课、勤集体备课,这是教学的基本。在听课、集体备课中,学会吸取老教师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加以调整挪为己用。
五、大胆尝试自己在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想法。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活泼的、有朝气的。这学期,我担任初一的语文教学,基于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远不如预备,因此,课堂应该让学生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或背、或讲、或写,将主动权交予孩子手中,让其意识到自己价值的存在,让孩子们主动去学语文。
六、我应该再规范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小细节,往往在细节之处方能彰显个人特色。比如说,作业要求、背诵检查的方式、课堂效果的反馈等等。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我不能让这些细小的问题成为自己成长或是学生成长的绊脚石。我衷心的希望,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能有一个大的进步,学生能够爱上学语文,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自己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成功,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上学年我校在起始年级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过一学年的积极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扎实开展各项课改实验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水平。工作思路:
一、加强学习培训,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我们要继续重视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要用新课程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课改实践活动。本学期的活动分二个层面进行:
(一)新课程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实验班老师上岗前都要接受‘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并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口到”,即听好课,做好笔记,学习有关课改材料,做好实验研究的课题准备。我校计划于期初阶段开展全校性的学习研讨活动、为期八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集中学习时间,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3周)。教导处向全校教师转达《决定》和《纲要》的精神,使教师对课改精神及学习内容有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分散学习(4周)。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学习《课程标准》观看新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录像带。全校教师分组学习讨论,联系实际谈学习,谈心得体会。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交流制度,每两周组织一次课改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做法,推广经验。第三阶段:总结与思考(2周)。每位教师写学习心得体会,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交流。教导处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要继续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分管校长、教导要始终参加实验教师的活动,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决不放任,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切实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所得,要及时推介实验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业务学习活动要突出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实施。形式要多样,要集中精力重点研究课改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每次活动前要进行详实的安排布置,要确保人员到位、内容实在、时间保证。每一位教师要在积极认真参加局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并注意做好学习记载,以确立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求承担课改任务的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实施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仍然会扮演主要角色,所以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校长室、教导处等成员要努力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评课,要和教师一道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和教师一起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学校、教研组等安排的活动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一重点。要努力引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创造者。教研组开展的听课、评课活动要围绕新课程的理念进行。
新课程在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求教师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因此,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重点,本学期将在全体教师中推行集体备课,要建立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每周一次,要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教导处将适时进行检查。各备课组要通过集体备课,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要注重实效,鼓励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集体备课新模式。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改变教师习惯于“孤军奋战”,工作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甚至是隔离状态的工作方式。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目的是为了形成研讨风气,夯实理论根基,以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流程是:集体选题--各自备课--说课、研讨--优化备课--上课、研讨--各自上课--教学反思。通过分享资料、计划和课件,共同承担问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共享了成功的喜悦,对青年教师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分工钻研”的方法。
1、大家提前对教材进行集体研讨,明确下一阶段整体的教学工作。
2、将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每人按新的理念钻研教材,设计2-3节教学活动,并将教案复印后分发给其他组员,倡导资源共享。
3、在利用集体研究资源的同时,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即拿到别人教案后,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做到“因班施教”。
4、通过实践检验他人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重创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
(二)合作学习,加强实效。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在意义,我们作以下三方面工作。
1、培养组长
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活动最佳主持人是关键。开学初,各班应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小组长,小组长的确立应一改过去教师指任的办法,由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恰当引进竞争机制,每两周评议一次组长。
2、注重倾听
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积累“听”的激励性语言。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等,相信长期坚持课堂上“听”方面的表扬激励,学生自然就会对“听”引起重视。
3、培养意识。
合作习惯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的良好合作习惯并非几个月能完成的。我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培养、渗透。如在教学组织语言中经常用上:“你们是怎样合作的?”“你们小组有什么合作的好方法?”等,努力让学生学会全员参与,树立共同合作的意识。
三、以课题促课改,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
1、建立以科研室为核心,以课题《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为纽带的学校教研网络,学校教研组负责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配合教导处开展工作。每一位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课改实验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教育科研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坚持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使课改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本学期,我们要围绕课题扎实开展研究活动,在开展课改研讨活动时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改课题的内容,要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深化课改实验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加快学校的发展服务。本学期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提升课改课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创设课改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每一位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一学期,每一位教师撰写有关课改的论文不少于一篇,其中实验教师不少于两篇。
四、加强课改过程的科学管理
1、改变教学模式,让理念回归课堂,教师要实行“三转五让”经常性地开展灵活、多样、小型的教研活动,坚持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讨活动。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实验年段的听课,重视课程的实施过程,引导教师对活生生的案例作理性分析,让理念回归课堂,并与教师、学生座谈;了解课改进展情况和对课程教材的意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总结分析实验结果。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深究、团结合作、释放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生动活泼、轻松快乐地学习。
2、实行课改工作中的“合作教学”。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学会合作;就所教内容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信息共享。备课组老师依据课改精神,就教材共同探讨教法、学法、教学策略;共同拟订习题,实现资料共享。
3、注重教学过程追踪,获取实验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深改工作提供调整依框。
①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每个主题单元授课后老师们均应写一则“教学后记”,其教学后记内容为:新理念的辉点;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教学得失;教材修订意见、建议;典型片段剖析;教师抒怀等。
②以实证分析为手段;强调各学科在课改实验中,注意收集情况,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4、建立课改实验的专项档案管理制度。对有关文件、会议记录、工作记录、大事记、过程追踪、有关实验的课题研讨过程的资料、学科教学研究论文、科研论文、科研讲座报告、重点课例、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资料要收存归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创造、积累新经验。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推动我校课改工作不断深化。
第三篇: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范文)
课改下的新体验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 湖南省宜章县梅田镇中学
曹学标
当前,改革的浪潮高涨,全国各地都在大搞新课程改革,形势一片大好。新课程带着新的理念,已走进农村中学,走进我们的师生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年多来,让我感受良多。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就我的亲身体验跟大家谈一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1、教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教师唱的是“独角戏”。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大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
2、行为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只要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课,背出教材的重点、教参的答案,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促进其学习,强调尊重、赞赏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教育,同时能自我反思。
3、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就是你讲我听,简单、单一,即“一言堂”、“满堂灌”。而新课程,教学时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注意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注意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注意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注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语言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用的是指令性的、演员式的、重复罗嗦的、定性的、否定性的语言,学生很少发言的空间。而新课程,教师应多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多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多用商量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
5、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现在,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下课带着问题查资料,解决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转变,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作为受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整合初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一)、第一阶段:(七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新鲜感、求知欲强、单纯有热情。所以七年级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学语文,在起始阶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1、三遍预习法。(早读课或课外完成)(1)、初读:通过初略的朗读(可跳读)扫清文字障碍,初步 了解课文大意。朗读时必备字典,遇到生字及时标记,查字典、注音、同时了解字意。
(2)、细读:通过小声细读扫清词语障碍,疏通文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时遇到生词及时标记,查字典理解词义。
(3)、精读:通过无声的研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提炼主题。
2、四步阅读法。
(1)、整体感知:通过阅读文章,对文章的文体、内容、主题、表达等几方面有总体的了解与感受。在阅读练习中学生极容易直接进入问题,在几个问题的趋动下来支离破碎的看一篇文章,影响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感受。因此,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练习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2)、问题分析: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要做到“问题回放原文”,“明确知识点”。针对问题涉及的知识内容,按明确思路分析问题。
(3)、组织答案:答案是阅读分析的书面反馈,答案的组织必须做到“准确、具体、全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过程的逻辑性。
(4)、最后检查:检查是最后一道工序,十分关键。检查的方法应该是“读读题目,读读答案”,经大脑再一次过滤,以确保其正确与否,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分文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记叙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针对七年级语文以记叙文分点教学为基本内容的特点,引导学 生在形象生动的课文中体会文章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表现中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文言文教学在初一是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先通读到熟读课文,然后利用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试着串讲翻译,其间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出质疑,教师点拨。最后在分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的诵读文言作品,并逐步积累文言词汇。总之,在教学中是“教”与“学”结合,“给”与“悟”并举。
4、作文教学以积累材料为主,加强学生练笔。
针对目前学生作文没得写这一现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通过 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发现美好有价值的事、物、人作为写作对象。学会在生活中积累材料(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作文摘抄)抒发真切自然的情感,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文章。
(二)、第二阶段:(八年级)
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在七年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主。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八年级学生已从七年级的热情参与变成了冷静思考后的表达。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叛逆心理也不断加重。他们很大程度上不满足于教师或他人的说教,是思维活跃期。因此,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让他们敢问会问,在问中思考,在问中学习,在问中展示、提高、收获。是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他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为他们服务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让思维驰聘,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大胆的质疑。
2、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中学生的表现欲是比较强的,在学习中品尝到优越于他人的感受,显示自己不同凡响的能力以赢得教师的赞赏,是很多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教师及时适当的给思考中的学生以引导或暗示,他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深入、更新奇的问题,以得到思维的提高。
3、营造讨论的氛围。把学习的权力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甚至于争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分析,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好的讨论氛围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并相互促进有激励作用,从而达到让学生爱说的目的。
4、提供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现问题发表见解,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就能把握的更多。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探求,就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三)、第三阶段:(九年级)
九年级的学生心态逐渐走向成熟,判断能力比较稳定,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方向,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任何事物都能议论一番。而且学生面临中考,思想上有压力。那么,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应定位、定性。定位于学生中考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定性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发展。
1、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松绑”。事实证明,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2、给学生一个信念,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大胆设想,敢于发表有新意的见解,不被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所束缚。这样,迎考的信心就会大增。
3、送学生一片真情,给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动之以情”四个字,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激情去感染学生,强化“爱”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港湾,努力学习,朝着理想去奋斗。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的实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过渡,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四大因素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
1、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条件还相当差,为语文教学配置的相应设备也极少。很多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馆,书少得可怜,穷乡僻壤就别提上网啦!因此,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是以,学校领导应重视,积极创造条件。
2、教师因素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因此,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学生因素
据我了解统计,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学习的依赖性很重,在他们头脑里固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作洗耳恭听状;要么就浑水摸鱼,说些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再加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很难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4、社会因素
农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除了安全,最关注的问题是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成绩上了,什么都好说;没有升学率,你这个教师就没本事。鉴于这点,很多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干。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千头万绪,不只是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形成课程改革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定会掀开语文课程改革崭新的一页。
第四篇: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勐撒中学
杨艳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写作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在语文课改已经深入的今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2、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3、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二、语文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三、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
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五篇: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江苏省县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此轮小学语文课改。这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更给我校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语文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语文教研的氛围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此轮课改,带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五年课改,五年求索,五年积淀,红杏枝头、绝胜烟柳,满园春色中我们成长了、成熟了、成功了。辽阔富饶的教育天地 “中国造”的、我们的教育专家和名校名师纷纷涌现,科研成果、学术研讨蓬勃繁荣,前所未有的教改浪潮风起云涌。时光并不短暂,路程却充满艰辛,虽不是唱赞歌庆祝凯旋的时候,但因为抉择,因为阵痛,因为蜕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足以自豪的成绩证明这场教育革命的正确、紧迫和继续深入、持久进行的必要。
二、主要工作
伴随着课改的春风,我校在教学教研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近五年来,我们通过“五抓” 的教学管理模式、“1+1”的科研模式,在课堂教研、理论提升、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效益,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在常规细节上抓落实,保持教学质量持续领先。
一是抓备课。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各学科继续进行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备课、形成个案、交流反思。备课实行“周检”制度,即每周星期五下午集中检查老师的下一周提前备课情况。尤其对老师的“二次备课”、“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进行检查。好多教师的备课体现了个性化和特色化,闪烁着个性和共性融通的智慧。
二是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采用推门听课和领导驻段下课堂听课制度,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与课堂效率的提高。紧扣“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先后组织了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公开课展示,年轻老师的“练兵课”活动,同时要求每堂课都能围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模式进行。另学校还多次承办了市优课展评、县优课展评以及县直片教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参加上课,不断地锤炼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是抓作业。教务处对各科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抽查,其中优秀作业现场展示一次,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薄本整洁,要求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每次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每次作业都有激励性评语;作业量适中,符合减负要求。
四是抓辅导。继续施行课外义务辅导的做法,每位教师为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积极探索转化途径。做到对象明确,内容落实,辅导到位,记载详尽。另外,学校坚持每天检查的制度,确保辅导实效性。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早读课的管理,并就检查结果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五是抓检测。质量检测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终端显示,抓好质量检测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对全校语、数、英的单元考试的情况进行检查,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进行全面跟踪,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对质量检测及时做出质量分析、数据统计申报。
六是抓特色整合。学校通过开展 “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小篮球旋球达标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实现读书、习作、小篮球和信息技术四大特色间的优化与整合,寻找出一条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二)在研修模式上求创新,丰厚教师专业底蕴。
课堂教研“1+1”。新课程积极倡导灵动、有效的课堂。近几年,我们积极推进“1+1”互助小组课堂研修活动,通过“同题异构”这一形式,让新老教师同台献艺,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促使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结成互助小组,骨干教师第一周上课,青年教师第二周仍然上这节课,骨干教师上课之前,本年级教研组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如何上好这节课,分析重难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上好这节课,课后同教研组教师再坐下来研讨这节课的成败得失,为结队的青年教师同题备课、上课打好基础。青年教师上完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再次地坐下来研讨,促使执教者进一步地反思与完善。全校30多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了这种“1+1”课堂研修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等22位老师分别在全国、省市县优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理论提升1+1。(1)让阅读成为教师保持终生的良好习惯。老师要读好三类书:读夯实精神底蕴的书,读拓宽教育视野的书,读学生喜欢的书。每学期,学校都提出指定阅读与自由阅读这两个“1”的指导性意见,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要求分别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舍得读书时间的投资,每周工作日中,规定每位教师必须腾出1-2课时,作为阅览室读书时间,使教师的读书时间得到保证。学期结束前组织全体教师分类进行闭卷考查,把教师读书成绩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的考核之中,把教师读书作为每个教师日常工作职责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学习《有效教学》一书,定期开展“有效教学”专题讲座。学期末我们还组织了《有效教学》测试,对教师们所学的内容进行考查,对考查成绩优秀的结合开学初的有效教学论文评比情况和参与讲座的出席情况综合评定,评选出优
秀读书标兵。(2)让“博文笔友会”成为教师碰撞智慧、锻炼笔力的精神家园。近几年来,我们在“博文书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博文笔友会”,组织有一定文字功底、撰写经验丰富的老师积极研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找准文章写作的切入点,有目的地进行理论研究。笔友会成员定期活动,每周星期二下午一节课后准时到阅览室集中。对带来的文章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对修改成型的文章,由教科室组织集中投稿。老师们通过无障碍发表争鸣,交流工作体会,探讨写作技巧。目前参加“博文笔友会”的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有文章见报,其中不乏发表20篇以上的佼佼者,有陆立海、孟大庆、姚海军、朱涵波、孟寒冰等。“博文笔友会”成为教师队伍中专业成长效果显著的部分老师的又一精神家园。近几年来,博文笔友会成员共发表论文近百篇,有12人参加县以上优课评比获得一、二等奖。(3)让“星期天”培训班成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绿色通道。星期天青年教师培训班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又一特色。我们将刚进实小工作时间在五年以内的老师集中起来,每周星期天上午组织他们学习,通过观看送教下乡录像课,三言两语的互动式点评、如何撰写教学日记、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回忆难忘的师范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老师有几十篇论文发表,有3人在省、县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课题研究“1+1”。(1)课题+活动=有效科研。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达到一定“底线”的时候要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积极发展教学业务较好又有研究热情的中青年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所有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都有自己主持的课题,所有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全校没有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参加研究的所有老师都有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本课题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为几块,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每次活动结束之际,课题组成员都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这次活动有没有完成课题预设的目标?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下一次进一步研究?老师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为课题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2)课堂+沙龙=有效教研。课题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立足课堂的同时也延伸到了课外,组织了多次针对课堂教学的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沙龙活动,有针对同题异构的沙龙活动,有看录像评课活动,有如何上好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沙龙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效的促进了我们的教学研究。“十五”期间,我们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我校的15个研究课题能得以顺利结题。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期间我校顺利开题的各级课题共16项,所有的课题在本都已经至少开展了一次活动,重点课题已经活动多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讨会、课题展示课、课题沙龙等。仅2008年,学校在教育科研、整体改革等方面就获得2项全国性的奖励,2项全省性的奖励,有3项“十一五”课题参加县阶段性评比获奖。
三、课改中的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收获不小,成绩喜人,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实验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提高。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对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能力较低,很难把握“改”的度。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他们想改,但又自觉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课标是新的,教科书是新的,但教法一时新不了。
(2)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但学得不够扎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过于追求形式,看起来学生很尽兴,但跳跃性大,似有根基不稳的感觉,收效甚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还达不到课改的要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流于形式。
(3)评价手段难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家长仍较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疏于重视。
(4)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多了,学生活动多了,但课堂教
学秩序又乱了。
(5)课程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很难把握。
四、课改的困惑
1、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众所周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一命题仍将是我校今后教学中孜孜以求解决的问题之一。
2、按照新课程理念,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已不再是《圣经》,教师是否有权删改教科书中的内容?如果被删掉的课文又是上级教学部门考试的考点,那老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如何使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课研工作并变成常态工作,而不是为了科研而进行科研。这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伴随着这一轮课改的步伐,我们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历程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历程,还是学校特色与文化形成的历程,更是教学科研人员研究与实践教育问题的历程,是教育行政叙写教育理想,追求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加大,教学研究应更加深入,新课改给了我们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让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冷静的心,脚踏实地地走好课改之路,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永远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