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文的日记

时间:2019-05-15 10:2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读语文的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读语文的日记》。

第一篇:品读语文的日记

品读语文的日记

作者/佟鑫

4月21日睛

每天,我都在品读语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品尝到语文那美妙的滋味。

课内,语文就像是一串串音符,欢快地跳动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从《荷塘月色》到《瓦尔登湖》,从《故都的秋》到《滕王阁序》,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感受到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课外,语文就像是一汪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一部部经典著作,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有时候,语文就像是一盏明灯,照彻古今的时空,让我享受与古人对话的快乐。在这里,我领略到了诗人李白无惧天子威严,让“贵妃磨墨,力土脱靴”的豪放;我懂得了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之后“国破山河在”的沉郁;我感受到了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的失落与无奈;我更深深地体会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痛苦与无助。

有时候,语文就像是一艘漫游在银河系中的宇宙飞船,载着我飞翔在无穷无尽、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在那里,我看到了科幻作家刘慈欣名篇《三体》里的神秘的三体星人、银河奖最高奖获得者王晋康在《水星播种》里所描绘的水星文明蓝图、日本哲理科幻小说家田中光二的小说《异星人》里的那个穿梭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异星人艾纳利;聆听了被誉为“科幻界的爱伦.坡——二雷·布拉德伯里的著作《火星编年史》里勾勒出的一曲幽婉的火星史歌……

有时候,语文就像是一阵轻盈的风,吹过我的发梢,带给我难忘的记忆。它带着我,来到了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所描述的老北京街头,充分感受那时的人力车夫们顶着风冒着雨拉车的艰辛。它带着我,跟随鲁迅先生一起领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趣,倾听“美女蛇”的故事和蝉与油蛉的低唱。她带着我,来到《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花园,与这里最可爱的昆虫们亲密接触,一同寻找快乐。她带着我,走进海明威笔下的那个茫茫大海,和圣地亚哥一起,与鲨鱼搏斗……

语文教会了我阅读,语文教会了我审美,语文教会了我思考与创造。语文和我一起,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语文带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撇下一路梦想,风光无限。

河南省实验中学

指导教师:史春玲

第二篇:品读,语文教学的法宝

品读,语文教学的法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文眼 仔细品味

《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读课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多阅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第三篇:关于品读小学数学日记之预习

数学,从生活中来,也要走到生活中去,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使同学们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日记之预习,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今天,数学课后,老师布置我们预习除法估算。

预习是什么呢?老师为什么叫我们预习呢?我带着惊奇的心情回到家。查资料,问爸妈。原来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先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就能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

我好奇地预习着除法估算。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估算538÷62时,可以把538看作540,62看作60,那么,538÷62≈9。原来,预习可以帮助我扫除数学学习的障碍,我对估算有了初步的理解。听课时,我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即使有疑问的地方,也能迎刃而解。

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成功的预习,可以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跟着提高,所以,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第四篇:品读鲁迅

品读鲁迅

鲁迅,我是敬之甚也!

说起鲁迅先生,声名早已如雷贯耳,他是我心中的伟人,是英雄。他是浙江的名人,甚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就连绍兴那样一座古城小镇,也因为鲁迅先生而四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说鲁迅,不得不提“三味书屋”,它从小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世界,虽然是通过语文课本,但还是那么吸引着我。现在,游览“三味书屋”的游客摩肩接踵而至,与其说是来看屋,不如说是来看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对于鲁迅先生,我最早的印象莫不过他晓得“珍惜时间”,还有他刻的那个“早”字。鲁迅先生说过:“节约时间,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使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于是他就总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用在工作上。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号人物,一点都不过分,他有能力。尽管他的自然寿命只有56岁,但若按建功立业而论,按他所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他不知高寿几何!

后来,我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总是那种独树一帜的风格。面对于众多底层遭受欺凌的小人物同胞们,鲁迅先生内心交织着多种情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可以认为,激进的抗挣就是作为革命者的鲁迅的号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基调。无论是从《祝福》,还是《孔已己》,还是《阿Q正传》,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像是这些小说杰出的理由。家中窃贼固然令人痛恨、使人愤然,但是,当窃贼遭遇众人好不留情的惨痛殴打时,会不会也有心肠一软的时刻?痛恨之外还会不会增添其他情愫呢?而在现在的作品中似乎真的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矛盾,人物的内心像总是一条笔直的通行道,他们旋风般情节,轰轰烈烈的收尾结局„„这样的差别大概就是鲁迅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了吧,其实有怎么能和鲁迅先生相比?差别太大了,不是文章功底,只是内心世界!

其实,说到鲁迅,不得不说他的婚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能不曾阅读也曾耳闻,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形象的概括为是一种“吃人”的文化,并说那些吃人把“妹子”吃掉了,大概是在指中国传统文化压抑、牺牲了广大妇女们的权利。而当鲁迅先生面临自己的婚姻生活,情景又会是如何呢?

自己不喜欢的女子成亲,鲁迅先生终生冷落他的结发妻子,如把她打入了“冷宫”,甚至剥我总在想鲁迅先生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去接受母亲的“礼物”,跟母亲包办的夺了这位名媒正取侍奉婆婆终身的女子做母亲的权利。她是有丈夫的活寡妇。而与鲁迅恋爱而在一起的许广平也是始终没有身份,不妻亦不妾,让人不禁要问,声称“仁义道德”的鲁迅,反对“吃掉了妹子”的鲁迅,自己岂不是不仁不义地“吃掉”了妻子。

为饱受着压迫的地位卑微中国妇女鸣不平、写出了《祝福》这样出色文章的大才子鲁迅,在对待自己的结发妻子的问题上,又有多少平等和仁爱精神可言?难道鲁迅先生妻子真实的命运会比他笔下的祥林嫂更幸运吗?读过许广平写的有关鲁迅家庭回忆录后,看到鲁迅先生在家庭中冷漠和不尽人情的一面后,不难理解,一个多在租界向敌人掏出“匕首”和“投枪”的“民族脊梁”,自己内心大概也难免伤痕累累,动辄郁闷不安,所以我释然了,鲁迅先生做到的是舍小家护大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啊。

鲁迅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我们只能静静的去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读他的文章总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一些情感,透过他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情感;拜读他的文章,听到在我们内心能够引起轰然共鸣的声音;研读他的文章,我们会为他昂扬的斗志,深邃地思想,热烈的激情所深深感染;品过他的文章,我们总会陷入无尽的遐思之中。多年来,大家都一直想用准确地言语来诠释这位巨人般的文学巨匠,可是我认为,任何缥缈的言语和浮华的词句都无法表达鲁迅的伟绩——真正的功德不是用来填充书页的,而应是人们心灵真正空虚与无助的时候,有一种依靠与慰藉。

于是,我又不得不说到高中时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全文以鲁迅先生的感情作为线索,写的起伏跌宕,让我们时而去感受珍君,时而悲愤激昂,几种复杂的情感连贯起来,悼念、揭露、赞扬、激励,我们彻底愤怒了,她一个“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热血青年,但却竟然就这样去了!鲁迅先生将自己愤慨与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入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感叹其构思之精巧,安排之得当,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无不叹为观止啊。

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透过这篇文章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表面事物下其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感——一种失落却充满希冀的感情。鲁迅先生“不惮用最坏的眼光看待国人”,我们知道督政府的态度已经让这位报国心切的爱国之士的热血失掉了一半,而国人的麻木却让人怎么不心痛?鲁迅先生更加失望与无助,以至怀疑自己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人”。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看在眼里的奴性颓废,残酷专制,革命的曲高和寡,像砂纸般打磨着鲁迅先生的意志,同时也像恶魔般蚕食着所有当时民众的心。一切都禁锢在近乎窒息的密室中,一切希望变得渺茫,一切反抗变得徒劳,一切都被笼罩在苍白的恐怖之中——因而,先生为此而悲哀失落。

时代秒杀世人,但总有清醒的人,踪影不愿屈服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在鲁迅先生心中,仍有奔涌的热血,仍有还有蓬勃的激情!通过对刘和珍的赞扬,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革命的希望,即便它视微末的。鲁迅先生明白,黑暗的天空中即使泛出一丝明意,也会给人们以无限的憧憬与支持;白色恐怖中即便存在一点反抗,也会引起重大的变革。

先生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积累足以引爆在沉默中蓄势的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而鲁迅先生心中,永远充斥着对革命胜利的热切的企盼。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作家,无论那个时代的鲁迅,都是高大、犀利、受人尊敬的形象,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稳固的地位,也是有基础和理由的。

时势造就英雄。生活在和平而幸福年代的我们,可能无论怎么去感受,也不会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时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手中接过那份爱国热情,将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份赤诚永远的传递下去,将先生坚守的的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传递下去,也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传递下去,并为之努力拼搏„„

第五篇:品读校训

标签: 明德中国校训大连交通大学交大校园

校训与青春同行

倚靠老铁山,俯瞰世界和平公园。青山环绕,绿水排沓。临高山,赏海之俊美;踞山谷,悟松之苍劲。我的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就坐落在这片青山,秀水,劲柏之中。

走进正门,校训“明德求索,锲而不舍”八个红色大字熠熠闪光,神采飞扬。与“大连交通大学”六个锍金大字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大连交通大学成立于1956年,原名“大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54年风雨征程,54年光辉岁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她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立校,为中国铁路-中国经济的动脉输送了大量人才。思今日,昂首阔步从头跃。她以发展为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软件工程为亮点的新世纪的高等学府。

“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是对学校光辉历史的精辟概括和对未来发展的明智指导。它贯穿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

明德者,高尚士也。欲成才先成人。德治为先是交大的育人原则,并清晰地反映在校训里。我们可以看到交大一批高素质的政治辅导员,在各方面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与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有善,勤俭自强,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氛围在校园里弥散„一个不明德的人是可怕的,一个不明德的大学生也只是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交大校训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明析道德,而后成才。

求索,上下探求,勤于摸索也。古之先贤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道路漫漫而悠长,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勇气上下探求,逢难必究。而校训正是这样要求交大的每一个学子在对待学习以及未来的为国家建设中发扬刻苦求实,敢于探索的精神。科学的发展在于求索。没有求索就没有光辉的发明,没有求索就没有几次改变人类进程的技术革命。求索。人类进步之魂也!

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之精神也。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再所难免,如何处理,如何应对?未来生活梦想的实现又如何去做?校训给交大学子们指明了方向-锲而不舍。司马迁躬耕《史记》十五年,终成史家之绝唱;马克思倾心雕琢四十年,终成《资本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上,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我们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去践行生命的伟岸!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了道德的重要性。青春在道德的光环下才会保持其纯真的本色。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不懈追求,精于探索的生命感悟。青春只有不断求索,才会是青春的躯体不致空虚,才会让青春的年华绽放绚丽的花朵。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青春是一个躁动的年龄段。耐下心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去追寻生命的梦想,青春才会熠熠闪光!生活交大,品读校训,感悟青春,充实自己,放飞梦想,迎接未来!

品读校训 感悟青春 一等奖

学校:辽宁科技大学

作者:黄继瑾

我的校训,我人生的坐标

曾经年少轻狂,迷失彷徨,在纷乱的年代里,跌跌撞撞;

曾经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在广袤的世界里,坐井观天;

曾经心浮气躁,坐立难安,在嘈杂的社会里,浑浑噩噩。

当我离开父母撑起的那片晴空,背起行囊,踏上人生的征程,蓦然感到一种茫然,不再有人那样耐心地倾听我的喜怒哀乐,不再有人那样宠溺的包容我任性的小脾气,不再有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刹那间,我觉得像初生的婴儿,惊慌的看着陌生的周围,手足无措的穿行于各色各样的人群中。偌大的空间,我似乎无处可藏。于是我怅惘地随波逐流。

十载寒窗,埋首书海,在知识的海里捧起几滴水,却以为洞悉整个海洋。仿若普天之下,论渊博者,舍我其谁。于是开始狂傲。

当我叫嚣着自由,张扬着个性,虚度年华的时候,心底里其实一直不安着,怀疑着,空虚着,更加恐惧着。很多时候,在我放肆地大笑以此来炫耀我的青春的时候,常常在眼角笑出了眼泪,我知道,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我迷失了。年轻的心,在各种不良的风气里,渐渐浸染。

然而,当有一天,“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展示在校园里,细细品读,我仿若于一片荒芜地中发现一座屹立的丰碑,赫然昭示着这个时代应有的品质。那样耀眼,璀璨的精神之光,照射出我的浅陋与卑微。

“博学”。贤明的先哲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啊,于千万人之中我不过沧海一粟,圣贤尚且需要更广泛的涉猎典籍,我又何谈止步?回首前程,建校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个年轻的国家有着太多的未知,国家以及这个时代都那样急切的需要知识。“博学”二字,既表明身为学生的追求,更突显我校对人才培养的殷切心情。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博学”更表明人们对高层次的追求,我校始终倡导“博学”的理念,贯彻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并且“博学”更是不断鞭策着我们不要自满于所学的一星半点,而要向着更深的领域去不断开拓进取。

“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学的同时,修身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明晓道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好人!在十年**的艰难时期,是“明德”的信条带着我们的国家走回征途,带着青年一代重塑人生方向,带着我们迎来祖国发展华丽的新篇章;当今时代里,当物质带来的欲望不断攀升,“明德”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即正确的价值观与金钱观。当拜金主义与唯利是图的思想腐蚀国人的思想,“明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校以“明德”为训,始终告诫学子们,立德然后立行。

“经世”,即“经国济世”。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关注国家发展的动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难忘“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时期,满腔报国热情的中华儿女用惊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推进新中国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是“经世”的理念教导我们要兼济天下,不可闭目塞听,不可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展现我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经世”的训诫,是我校对国家的热爱,也是希望我校学子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愿的深沉表达。

“致用”即“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践。不会忘记历史的错误,十年动荡时期,正是由于“浮夸风”的错误指引下,才导致了年轻的国家遭受那样巨大的疼痛,而“致用”的理念,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有直逼云霄的摩天大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只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做学问才能真正地获得。而校训以此结尾,更加着重表明了我校期望学子们树立朴实的治学做人观念的强烈愿望。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阐明治学明训的同时又宣扬务实的作风,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全面的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突显我校的文化内涵,并且恰如其分的体现时代精神以及办学特色。同时,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也在校训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寥寥数语,寄寓了校方对我们殷切的期盼,更蕴含了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哲理。校训,仿若一缕春风,吹拂过我干涸的心田;像夜里闪烁的群星,照亮心灵的旅程,让我找回自己的轨迹;像人生坐标轴上的原点,静静的控诉着我与理想渐行渐远的罪恶。

当浮躁像传染病一样肆意蔓延,当诱惑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当懒惰像影子一样随行,品读“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如于盛夏的午后,沏一杯茶,清新淡雅,回味无穷平添一抹宁静与坦然,现在的我,常常吟咏校训,可无论几次第几次品读,都觉得意蕴深刻,且总如山间清泉,荡漾着我年轻躁动的心,一次次让我回归本原,不失本性。“博学明德,经世致用”,我的校训,我人生的坐标,我成长的指引者。

校训伴我成长 三等奖

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王惠蓉

初识沈师还是在高考后那个金色的六月,那时的她像一位神秘的女神,让我是多么好奇地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终于有一天,沈阳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学校的介绍,优美环境的图片,让我对她多了更多的憧憬。也正是那一刻,我第一次了解了沈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厚德、尚美、健行”仅仅八个字,给我的感觉却是那般的有力。

终于,报道的那天到了,我踏着和煦的阳光,怀揣着着年轻的梦想来到了沈阳来到了沈阳师范大学。如今的我在沈师已经生活了三个月,在我心里沈师人就要坚守沈师的校训,我要让校训伴我成长。

“博学”篇

博学出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引申。即在培养良好的学风和获得广博的知识。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切斯特菲尔格曾经说过“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栽种知识之树,到老了就没有闲来乘凉的地方了。”一路走来沈师以博学育人,在沈师每一位老师在我看来都是博学的,但总会看到博学的他们仍在在学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各种理论知识的专研„„是的,在沈师园丁是学子博学的榜样。沈师人以博学为己任。在沈师我们总会看到,图书馆的座位总会是满的,无论是微露晨曦时还是繁星闪烁时。我们总会看到,在食堂会有探讨问题而忘记吃饭的同学,走在路上会有讲着数学题的同学,广场上会有大声读者英语的同学„„是的,是每一个沈师学子的努力为沈师打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风。是每一个沈师学子的孜孜以求完美的诠释了博学最实际的意义。

“厚德”篇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育人先育德,是沈师人才培养的理念。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的高低是决定他将来能否立足于社会的保障。沈师以厚德为训正是告诉每一个沈师子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于是在沈师你会看到沈师人的文明,沈师人会把散落在路边的垃圾小心捡起放入垃圾箱内,会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报以诚恳的歉意。在沈师你会看见沈师人的热情,他们会彼此微笑,哪怕这只是第一次的擦肩,他们会相互帮助哪怕彼此素未谋面。这是生活中的他们,思想上沈师人积极向上,他们热爱祖国,他们积极入党。这就是厚德的沈师人。

“尚美”篇

沈师以尚美告诉我们,要崇尚美,要追求美,要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人生追求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乃至将来的发展状况,在沈师,每一个沈师人都怀有梦想。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是的,在沈师你会看见沈师人的阳光,你会感受的每个沈师人的自信。因为沈师注重加强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正如校训中的尚美,沈师在把每一位沈师人引向对于人生追求的正确的道路。

“健行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沈师校训强调健行正是强调一种自强不息的行为方式。爱拼才会赢,是沈师人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我们不是一流的学校但我们可以走出一流的人才,沈师人在拼搏的道路上将永不放弃将永远的坚持。在面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沈师人要自强,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沈师人要自强。在沈师,你会看到自强不息的沈师人。

感悟青春篇

一个学校的校训就犹如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摇篮和思想的故乡,大学里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文化的载体就是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校训将失去方向像一叶浮萍悠悠荡荡。我很欣赏奥斯托洛夫斯基曾说的一句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想,在我即将的四年中,只要有校训的精神在,只要我让校训伴我成长。那么四年的我暮然回首时我敢肯定的是那时的我将无怨无悔。

说文解字话校训

校训,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表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一则好的校训,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给师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是阵阵奋进的号角,使师生获得进取的动力。

校训之为校训,首先必须有所依法。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出自《二程全集》:“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通俗地讲,就是“学到的东西要用到实践中去。”

深究起来,校训“学以致用”并不简单,甚至可以令人玩味。

“学”可以作名词。凡是学习、研究得来的知识和技术叫做“学”。“学”亦可以指“术”,也就是“方法”。《汉书》中有“不学无术”。这里的“术”指“方法、技能”。“学”也可以指求学问的地方,如历代取士的“国学”、“府学”、“县学”;现代的“小学”、“中学”、“大学”。这里所有的“学”都是指“学习、研究”的地方。

如何“学”? “学”什么?先贤们在《中庸》中早已有了答案。他们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这是“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就成为不可能之事。尤其重要的是,“博”在这里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学”具有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之”是“学”的第一阶段,且必须成为第一阶段。“审问之”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得到的东西都会因不真实、不扎实而落空,而消散。这就是第三阶段“慎思之”了。“学”是越辩越明的,故“明辩之”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之”,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之”是“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中国文化事实上充满“实践理性”,她不空开各种思想药铺,炫耀五花八门的思想、思潮,而是认准正确的,然后实行“致用”。而“笃行之”之所以成为“学”的最后环节,乃是因为它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不经此一环节,就无法证实是否真有所得,或所学是否正确。而且“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之”。

因此,“学”为校训“学以致用”之端,进而使“用”为践履所学之的,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这对于劝勉师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仅仅感叹校训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够的。心动不如行动!只有行动了,并在行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能真正感悟其中的道理。

下载品读语文的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语文的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读经典

    品读经典,感悟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施 凯 红 假期里,我用一天的时间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个天真可爱而又不懂规矩的孩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为小豆豆能遇到......

    品读张爱玲

    前番整理电脑里的书,发现了不知何年何月保存下来的,埋藏在一堆乱七八糟网络杂评里的,傅雷先生的《论张爱玲女士的小说》。顺手打开,细细的再读了一遍,随着傅雷先生的精彩评点,记......

    《人生》品读

    《人生》品读路遥先生在世的时候,留下的作品不多,一部《平凡的世界》曾享誉文坛多年,至今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必读精品。读《平凡的世界》,很多从苦难生活中经历过的年轻人仿佛......

    品读三国演义

    品读《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这本书,定会......

    品读《爱莲说》

    品读《爱莲说》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菊花喻隐士,以牡丹喻富贵,以莲花喻君子。并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很多,而陶渊明独喜爱菊花,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独独喜爱莲花—因莲花不......

    品读人生

    品读人生 人生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一本厚厚的书,等着你去书写,也等着人们去阅读; 有人说它像一场易醒的梦,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如镜花水月,亦幻亦空; 我说人生就像一次旅程,等待着你去......

    品读经典

    品味大师,品读经典。 ————三毛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

    品读自我

    1、品读自我 小草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为它相信终有一天大地会绿草如茵;寒梅不因自己渺小而孤独,因为它相信只要勇于绽放就会成为山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小鸟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