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涵养心灵丰盈人生
读书涵养心灵丰盈人生
近日,两则关于读书的话题引出看似南辕北辙的观点。
10月26日,“创业教父”马云在参加一次论坛中直言“成功与情商有关,与读书关系不大”,他认为,读书可能会占用人脑的内存,拖慢运行速度;每个人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即可;人的时间有限,可以少读书多做事,将人生当作一本书来读。
而关于读书的体会,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杨义前日在佛山分享他的读书心得时却说,“只有读书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应将读书当作终生的习惯。
我们说,在这个大阅读时代更需要深阅读;我们说,超乎功利的阅读可以读取世界的真谛;我们说,多读一些无用之书可以涵养丰润人生之路。但在被成功学绑架的社会,这些呼喊仍显微弱和渺小。在对现实的功利性追逐中,关于读书的真意逐渐模糊混淆。
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诚然,读书之于每个个体有着不同的含义。可以是为了一篇文章的撰写和一门课程的完成读书,可以是为了一个课题的突破和一项发明的诞生而读书,可以是为了研究竞争对手的策略取得营销业绩而读书,可以是无所事事只为放松身心而读书。当然,还可以是为了改变命运更换门庭,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为了倾听古人、对话先贤而读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读书究竟是一门实用工具还是一把探索之钥?是出于现实考虑还是为了给养精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意愿和选择,更折射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对知识、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层面的态度。
其实对于读书的意义,回溯古今中外历史,相关论述甚多。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北大教授曹文轩则将读书看作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与不阅读是两种生活状况,一种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一种是荒凉与沉寂,死气沉沉。”
在前日的讲座中,杨义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上下数千年、远近数万里都可以超越时空,可以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的对话,“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读书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在这些充满溢美之词的描述中,读书俨然成为一项人类自我完善的必修课,但在当下,国人对这堂必修课的重要性的认知其实并不乐观。
最希望渴求的场景
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读书;社会压力太大,没心情读书;信息渠道太多,不需要看书„„以传统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共存,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盛行。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信息,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更有甚者,将读书与成功简单地捆绑或对立,要不把读书当作成功的一种手段,要不把成功归之于情商而非读书。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都是关于读书的片面认知。本用以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的读书,沦为博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今人则言,“千万不要觉得书读得不够多,觉得挺难受,挺丢脸,没什么丢脸的。人可以少读书,多干事。”这不知是古人的迂腐还是今人的悲哀,也不知是历史的嘲弄还是时代的进步。
当然,好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无须附庸风雅把高深哲学当成化妆品涂在脸上故作妖娆;喜读书也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慢慢滋长出来自有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乐读书还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知其所谓好。
读书唯求愉快,无论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还是苦思冥想精进钻研,有真性情才能读出真味道。用林语堂的话说,“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
这份心灵的慰藉如此重要,2009年,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表示了他对全民阅读的期待,“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他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而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最希冀最渴望的场景?
第二篇:人生的涵养
人生的涵养
1、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2、不要盲目承诺:言而有信。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3、不要轻易求人:把自己当别人——减少痛苦、平淡狂喜;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4、不要强加于人: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5、不要取笑别人: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的。要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6、不要乱发脾气: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是去意已决。人生应看三座山:井冈山、普陀山、八宝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7、不要信口开河: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8、不要小看仪表:撒播美丽,收获幸福。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让别人欣赏美心灵瑜伽——调适、修炼、超越。
9、不要封闭自己: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不要欺负老实人: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和谐。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便多一分事业。积善成德、修身养性。
第三篇:图书馆知识入门系列之八:图书馆“读书涵养心灵”讲座
图书馆知识入门系列之八:图书馆“读书涵养心灵”讲座
读书,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到不是在这里板着面孔进行一番空洞的说教,以引起大家对读书的兴趣,而是为了谈一些与书的缘分和读书的感受,同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沙翁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几年,我才体验到沙翁这句话的内涵,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我常常是书不离手,一天没有书读,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这么丰富的书籍可以阅读,使他们稚嫩的心灵徜徉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里。我常给儿子买好多的书,特别是名著。儿子每天都是伴着书籍入梦,有时,需要我夺下他手里的书,他才能入睡。想想自己小时侯,每天夹着薄薄的课本上课,能听到老师拿着一本小说讲故事,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到了师范学校,本来有书读的条件具备了,可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偏好,专读美术方面的书,主要是读画儿;工作之后,又爱上了书法,于是,专拣字帖来读,主要是读字儿。读教学方面的书,只是仅局限于参考资料;后来,为了学历,又逼着自己读大学的教科书。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感觉到还是从逼着自己写论文开始。怎样起步?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搬来学校能找到的教育杂志进行阅读,摘抄,逐渐开始模仿写论文。此时,我只是把读书当作我写作的辅助,作为方法的学习,资料的收集而已。
后来发现,论文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单纯从阅读中来,更主要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可是,面对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不知从哪一方面去认识,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写论文了。由今天看来,学会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固然需要,更需要的是,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怎么办?——读书。由于读书,我学会了反思,对教育教学现象能看得透了,看得深了,而且,好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得快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由当初的教学策略,逐渐向教学机智,进而向教学艺术的方向发展,逐渐品尝到厚积而薄发的甜头。逐步的阅读、反思与积累,我的论文先后发表几十篇。我想,这些都源于我读书、反思的缘故。
当然,由于长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少,我在语言方面还不能算得上一个优秀的老师,于是我又针对性地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鲁迅、林语堂的散文,贾平凹的小说,电视散文等。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空灵,生活的恬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诧异地发现,我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与安宁,使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与深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细细品味,原来是读书涵养了我的心灵。
同学们,让我们热爱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一定会感受到读书带给我们的巨大收获!
第四篇:02 涵养女德幸福人生
涵养女德,幸福人生
——学《女德系列报告》有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最近学习了钟茂森博士的《窈窕淑女的标准》和陈静瑜老师的《讲女德系列报告》,感觉受益匪浅。所以特别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并向诸位推介这本书——《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可能大家会觉得:现在都 21世纪了,你怎么还鼓吹封建道德? 如果是以前,我也会认为这是束缚女子的封建歪理。当我学习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特别是钟博士的《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传递出女德教育的智慧,让我生起向往之心。现代社会只要一提起女德,人们想到的就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认为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妇女才解放没多久,学女德还不如争女权。如果一个女子没有贤良淑德,争得女权就拥有幸福吗?我身边有几个姐妹从结婚到现在家里就没有安宁过,有的是因为夫妻谁该做家务而争吵,有的是因为和婆媳闹矛盾而不愉快,有的女子的确很强势,赢得了“尊位”,却失了家庭的和谐家人的敬重,甚至失去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姐妹们都羡慕我有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学习了女德才明白,我要感恩我的婆婆,是她把儿子教育好,我才有个有情有义的好夫君,在婆婆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妇女的总总美德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效仿的;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教育我做人之道,培养了我谦和柔顺的性格和勤于家务的优良传统。夫君在外面做事,我体谅他的辛苦,自己一人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把家里收拾干净,为家人做上可口饭菜。因为有爱,所以心里无怨。我对公婆孝敬和顺,与姐妹妯娌和睦相处,也赢得了家人的敬重,夫君因此对我心怀感激。当我告诉姐妹们,家庭和谐女人首先要做好自己。她们一致抗议:凭什么?现在不是男尊女卑的旧社会。
什么是“男尊女卑”?学习了女德才明白,《易经》中说:天尊地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告诉我们,女人要效法大地,谦卑、包容,厚德载物,无私无怨。男人则须象天一样,自强不息,高远正直,自觉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男人正直高尚,女人谦和宽容,家庭才会和谐。何谓“夫义妇从”?“夫义,妇才从”。丈夫的义表现在对妻子有情义、做人有道义、对父母有恩义,在这种情况下,做妻子才从于丈夫;如果没有道义,不仅不能“从”,还有劝导教化丈夫的责任和义务。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有贤母才有贤子,作为母亲要善教子女,所以自己首先要有道德才能做好丈夫和孩子的榜样,有学问才有教育的能力和智慧。“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后人的误读,《列女传》中各类才华超群谦卑智慧的妇女才是女德的典范。
涵养女德,幸福人生。女德的内容和含义到底是什么?如何经营好家庭,教育好孩子,找到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在短短的五分钟里是说不完的,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启迪群蒙。感谢这一次分享,愿诸位姐妹都能力行女德,多读圣贤书,做有贤德的母亲,培育出贤良的子女,因为有贤良的子女才有贤良的国民,有和谐的家庭才有和谐的社会。
第五篇:让读书丰盈我们的世界
如何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
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汉代文学家刘向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以此劝勉不同年龄段的人,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营养。我们作为教研人员,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辟一条广阔的通道,这样,我们就更应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保持自己的思想锋芒,要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做一名永远的真正的读者。
一、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1、杰出人士的启示。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所创造、积累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保存下来,传承给后人。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的、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大都是博览群书的人。一代枭雄曹操,好读不倦。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他的诗作《观沧海》、《龟虽寿》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千古称颂。这与他勤奋读书、知识渊博是分不开的。毛主席尤其欣赏他的文采风骚。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据说他嗜书如命,学习非常用功。在后周时,一次,随周世宗柴荣出征淮南,私载重货好几车。有人怀疑他贪污金银财宝,向皇帝告发。世宗派人检查,发现车里装有数千卷书。赵匡胤之所以有勇有谋,知兵善断,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与他勤奋好学分不开的。毛泽东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紧张的战争年代,也是手不
释卷。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革命导师列宁一生读过许多书。据统计,仅在《列宁全集》中,他引用自己读过的书就有16000多种;美国总统林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断断续续上过不到一年的学,他的学问主要靠刻苦自修。他读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有时为借到书,用无偿打工作交换。正是这种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精神,最终让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伟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勤奋读书,书是成就大业的能量库!
2、当前的国际形式。
每年的4月23日,是“国际阅读日”。这一天,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两位伟大作家去世的日子,又恰恰是莎士比亚的生日,由西班牙提议,这一天被定为“国际阅读日”。在这个全世界都关注阅读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字:据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已经降到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年只读4。5本书。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老民族逐渐泯灭了读书的热情,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忧虑的事情。因此,读书,在中国迫在眉睫。
3、时代的需求。
如今,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
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现在全世界每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问世,观念决定了人未来的发展。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知识更新要加快,观念转变要紧跟时代步伐,这就更加需要读书。
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
二、注意读书的选择性
1、读健康向上的书
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健康向上的书?一位台湾作家说过:“一本读了使人觉得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我们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书,这本书一问世,保尔的形象,就感染了许多人,成了无数青年争相学习、效仿的偶像。1940年10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那天,他收到了一封很特别的信,信上写“寄给把我变成人的人。”写信人原是一个小偷,一次偷了一只皮箱,里面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无意间翻了第一页,就此不由自主地读完了它,思想深受触动,于是立志改变自己,成为了一名有用的人。他在信的末尾写道:“是这位作家把我引上诚实生活的道路。”美国作家比彻.斯陀夫人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美国南部种植园奴
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说一发表,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引发了一场南北战争,促使奴隶制被废除。美国总统林肯戏称作者为“用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由此可见,一本书对一个人甚至对一个社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大家都读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女主人公为了参加婚礼,向人借了一条项链,结果项链丢了,她得赔人家。项链很贵。为了挣钱,她去给人洗衣服,什么活都干。生活环境变了,接触的人也变了,人的性情也变了。过去很文雅的一个人,变得可以站在大街上两手叉着腰大声骂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了一个人。读书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长期读健康向上的书,读好书,就能使人眼睛纯明,心灵澄清,丰富知识;读坏书,就能使人目光短浅,行为恶劣。一本书,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因此,我们读书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激励作用的书,读健康向上的书!
2、读修身养性的书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有人说,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读好书,如与圣贤交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各有千秋,但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
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3、读知识含量高的书
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同,良莠不齐。我们应当挑选知识含量大、思想深邃的书来读。读什么样的书知识含量高?主要是要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大师的著作充满了智慧。我们经常接触经典,就能吸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在训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时,规定他们必须熟读三本中国古典名著,即《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们认为,读《孙子兵法》是吸收理论上的观点,读《三国演义》可以得到实践上的例证,再加上《西游记》海阔天空的幻想和创造性,在企业经营中就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我们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读与工作有关的教育教学类书籍,更应该阅读一些知识性、思想性都很高的书籍,应与经典著作为伴。
4、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书海无涯。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读尽天下之书,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光我国的古籍就已浩如烟海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了百分之一二。读书没有尽头,知识没有尽头。因此,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根据自己的精力、需要和兴趣来选择所
要读的书,要读自己最需要的书,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后来,管理员告诉他:“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 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拣自己最需要的书、最感兴趣的书去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读书的效率。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杜甫、欧阳修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师。然而杜甫就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也不喜欢杜甫的诗。陶渊明的诗甘美自然,杜甫的诗苦深凝重,风格迥异。如果让杜甫读陶渊明的诗,让欧阳修写杜甫体裁的诗,就会强人所难,就会功倍事半。读书,如同吃饭一样,只有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读书的规律性
1、读书要持之以恒
毛泽东同志非常欣赏这样一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种读书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读书要做到持之以恒,关键是要善于利用零散时间、闲暇时间。胡适说过,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
如何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女人;第三,看他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有人说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我哪里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了”。吴晗在《学习集》中说:“掌握所有空闲的时间加以妥善利用,一天即使学习一小时,一年就积累365小时,积零为整,时间就被征服了。”只有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我们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才能达到新的境界。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只有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到达“灯火阑珊”的境界。
2、读书要学以致用
我们读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致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一文不值。
有一个笑话:伯乐善于相千里马。为让儿子继承父业,让儿子熟读马经,甚至画了画样。后来,为了检验儿子学习成果,伯乐叫儿子自己去找千里马。儿子到外面跑了整整一年,才带回了一只蛤膜。他高兴地对伯乐说:“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只‘隆额突目、脊骨曲缩,能叫善跳’的家伙,看来一定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伯乐一见大笑道:“我的儿啊!这只蛤模叫倒会叫,跳也能跳,只是骑起来有点麻烦呀!”在古今中外历史上, 有很多这样奉行教条而失败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死搬兵书,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赵
国降军全部被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落;《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一个斩首示众的下场。这样的教训,我们要时刻记取!
3、读书要认真思考
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不动脑筋思考,就如吃饭只贪图腹欲,而不知其中滋味一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因此说,读书必须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在分析成名的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是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做笔记,是促进思考、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读书,就必须要认真思索和消化,并且要动笔,作读书笔记。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在读过的书上写眉批。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仅十多万字,而他用毛笔小楷在书的上下空白处以及字行之间写上的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一万二千字。凡是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总是用浓圈密点,甚至圈上加圈,点上加点。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
四、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鲁迅的读书方法
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现向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 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六)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
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七)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八)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九)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十)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改造思想的工具,是瞭望世界的窗口,是塑造灵魂的大师。希望大家要热爱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断用知识修建自己通向成功的码头!
读书会使我们变得睿智、深邃,会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
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教师应该就是读书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热爱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