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公爱鹤》读后感
8月27日,星期六,《支公爱鹤》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支公爱鹤》这则寓言。故事中讲述,真正的爱,不只是表现为关怀备至,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自由,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发展的天地,而不是把他们规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读后感《《支公爱鹤》读后感》。
第二篇:《千只鹤》读后感
川端康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有一种将伤感的余韵化,使其缠绵不尽的能力。敏感的人读他的小说很容易被这种伤感俘虏,被他的那些文字轻易的褪去一切浮华与喧嚣,不可自抑的沉浸其中。前几天我重读了他的《千只鹤》,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千只鹤》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川端最出色的小说,在中国它的名气也远远不如《雪国》、《古都》和《伊豆的舞女》。但是在我看过的川端的所有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这篇了。川端在完成《雪国》后,曾说过,除了日本民族的悲伤之美,其他的他一句话也不想写。这种悲伤之美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他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极度敏感和对外界的极度漠然真正的艺术家。在〈伊豆的舞女〉中他将这种美拟人化,借着舞女之美表达了他对这种美的憧憬。在〈雪国〉中他就象一个写实主义的画家,将这种美细致的临摹下来。而在〈千只鹤〉中,他探讨了这种美的起源,以及这种美的形态。而且这篇小说是如此的含蓄细腻,优美的近乎悲戚。
记得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同时他也提到了卡夫卡,说他的语言是最为坚硬的)。我的感觉就是川端的文字不但柔软,简直就是粘稠。〈千只鹤〉也继承了这种特点,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看出来的,而是一种基于氛围,细节,情感的整体感受。比如,〈千只鹤〉中对夕阳的描写,易谢的牵牛花和古老的葫芦相互辉映的细节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构成川端柔软语言的棋子。这种柔软是美的,它有着棉布一般的纹理和丝绸一般的细腻,而且当它和川端心中的悲伤之美结合起来后,有着难以想象的感染力。它们的结合使小说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作者本身而存在的个体,超越了情节,冲突等的羁绊,只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伤感萦绕在读者心中。
当然〈千只鹤〉的情节是简单的,就象其他所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一样——一个一流的小说家是不屑于用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但是一个一流的小说家往往很在意小说中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小说的灵魂,用昆得拉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并不一定是作者观点,立场的代言人,而是小说超越作者而得以存在的原因,他们聆听的是小说的智慧,上帝的笑声而不是作者的说教(大意)。在这篇小说中,川端刻画了菊治,太田夫人,文子,近子和稻村小姐等几个人物。就象所有优秀的小说一样,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思想都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显现,并不一定是川端预先所想,一切的发展就如一个不受控制的梦境,充满矛盾却无比真实:
太田夫人深深的爱着菊治已故的父亲,与菊治一次偶然的见面却不可抑制的将这种爱转移到情人的儿子身上。这种背负着道德沦丧的爱是如此的不可抵挡,最后她只有用自杀的方法企图来减轻自己的罪孽。文子是太田夫人的独生女儿,背负着太田夫人不忠和伦丧的双重不幸,太田夫人生前,她深深为自己母亲的行为感到羞耻。但是却无可奈何的接受。而在太田夫人死后她却认为这种罪孽只是一种深深的悲伤。近子是菊治父亲的茶道学生,也是菊治父亲的情人之一,她出于太田夫人的嫉恨想撮合菊治与稻村小姐,让菊治彻底摆脱那个充满妖气的女人。而菊治却不可思议的拒绝了近子的安排,接受了温柔太田夫人,开始并没有感到什么道德上的责备,后来却在罪孽的阴影中感到了太田夫人不可思议的美。并且与太田夫人一样,将对这种美的深切思念转移到了温柔坚韧的文子身上。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悲伤的唯美并不是产生于纯洁与实在。恰恰相反,它产生于丑陋,不协调与道德的缺陷(这种不协调也表现在〈雪国〉中的驹子身上)。在道德和美无比复杂的缠结中,川端真实的再现了人心理深沉的孤独感和不可抹杀的罪恶感。人们因为孤独而陶醉于罪孽,因为丑陋而倾倒于悲伤。人的天性(对唯美的向往)与人的存在本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矛盾使人不可挽回的向往唯美。
在菊治的记忆中,美是抽象的,就象光一样不可捉摸,而丑陋却是具体的,就象近子乳房上可怕的黑痣一样无比鲜明不可抹杀,川端康成在写完〈千只鹤〉后说,他憧憬着在夕阳中的树林和天空下纯白的千只鹤翩翩翱翔。并且提诗曰:春空千鹤若幻梦。的确,一切美的的憧憬,美的向往都是虚无缥缈的,好象幻梦一般!
第三篇:千鹤读后感
《千鹤》读后感
川端康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有一种将伤感的余韵化,使其缠绵不尽的能力。敏感的人读他的小说很容易被这种伤感俘虏,被他的那些文字轻易的褪去一切浮华与喧嚣,不可自抑的沉浸其中。前几天我重读了他的《千只鹤》,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魔力。
《千只鹤》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川端最出色的小说,在中国它的名气也远远不如《雪国》、《古都》和《伊豆的舞女》。但是在我看过的川端的所有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这篇了。川端在完成《雪国》后,曾说过,除了日本民族的悲伤之美,其他的他一句话也不想写。这种悲伤之美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他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极度敏感和对外界的极度漠然真正的艺术家。在〈伊豆的舞女〉中他将这种美拟人化,借着舞女之美表达了他对这种美的憧憬。在〈雪国〉中他就象一个写实主义的画家,将这种美细致的临摹下来。而在〈千只鹤〉中,他探讨了这种美的起源,以及这种美的形态。而且这篇小说是如此的含蓄细腻,优美的近乎悲戚。
记得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同时他也提到了卡夫卡,说他的语言是最为坚硬的)。我的感觉就是川端的文字不但柔软,简直就是粘稠。〈千只鹤〉也继承了这种特点,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看出来的,而是一种基于氛围,细节,情感的整体感受。比如,〈千只鹤〉中对夕阳的描写,易谢的牵牛花和古老的葫芦相互辉映的细节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构成川端柔软语言的棋子。这种柔软是美的,它有着棉布一般的纹理和丝绸一般的细腻,而且当它和川端心中的悲伤之美结合起来后,有着难以想象的感染力。它们的结合使小说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作者本身而存在的个体,超越了情节,冲突等的羁绊,只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伤感萦绕在读者心中。
当然〈千只鹤〉的情节是简单的,就像其他所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一样——一个一流的小说家是不屑于用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但是一个一流的小说家往往很在意小说中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小说的灵魂,用昆得拉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并不一定是作者观点,立场的代言人,而是小说超越作者而得以存在的原因,他们聆听的是小说的智慧,上帝的笑声而不是作者的说教(大意)。在这篇小说中,川端刻画了菊治,太田夫人,文子,近子和稻村小姐等几个人物。就像所有优秀的小说一样,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思想都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显现,并不一定是川端预先所想,一切的发展就如一个不受控制的梦境,充满矛盾却无比真实:
太田夫人深深地爱着菊治已故的父亲,与菊治一次偶然的见面却不可抑制的将这种爱转移到情人的儿子身上。这种背负着道德沦丧的爱是如此的不可抵挡,最后她只有用自杀的方法企图来减轻自己的罪孽。文子是太田夫人的独生女儿,背负着太田夫人不忠和伦丧的双重不幸,太田夫人生前,她深深为自己母亲的行为感到羞耻。但是却无可奈何的接受。而在太田夫人死后她却认为这种罪孽只是一种深深的悲伤。近子是菊治父亲的茶道学生,也是菊治父亲的情人之一,她出于太田夫人的嫉恨想撮合菊治与稻村小姐,让菊治彻底摆脱那个充满妖气的女人。而菊治却不可思议的拒绝了近子的安排,接受了温柔太田夫人,开始并没有感到什么道德上的责备,后来却在罪孽的阴影中感到了太田夫人不可思议的美。并且与太田夫人一样,将对这种美的深切思念转移到了温柔坚韧的文子身上。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悲伤的唯美并不是产生于纯洁与实在。恰恰相反,它产生于丑陋,不协调与道德的缺陷(这种不协调也表现在〈雪国〉中的驹子身上)。在道德和美无比复杂的缠结中,川端真实地再现了人心理深沉的孤独感和不可抹杀的罪恶感。人们因为孤独而陶醉于罪孽,因为丑陋而倾倒于悲伤。人的天性(对唯美的向往)与人的存在本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矛盾使人不可挽回的向往唯美。
在菊治的记忆中,美是抽象的,就像光一样不可捉摸,而丑陋却是具体的,就像近子乳房上可怕的黑痣一样无比鲜明不可抹杀,川端康成在写完〈千只鹤〉后说,他憧憬着在夕阳中的树林和天空下纯白的千只鹤翩翩翱翔。并且提诗曰:春空千鹤若幻梦。的确,一切美的的憧憬,美的向往都是虚无缥缈的,好像幻梦一般!
第四篇:《秃鹤》读后感
《秃鹤》读后感
今天,我在老师家看了一个短文,它叫《秃鹤》,看了这篇短文,我思绪万千,我把它说给你们听听吧!
有一个人叫陆鹤,可他后来叫秃鹤,为什么叫秃鹤呢?因为它是一个十足小秃子,人人都喜欢摸秃鹤的头。有一天,有个屠夫叫丁四,他也想摸秃鹤的头,可秃鹤不让。丁四发现秃鹤很喜欢一块了肉,就把那块肉送给了秃鹤,想摸一次秃鹤的头,没想到秃鹤把肉一扔,走了。你知道秃鹤为什么这样吗?因为这样太伤秃鹤自尊心了。别人给陆鹤起绰号叫秃鹤。我们可别乱给别人起绰号呀!有一次,我哥因为我弟弟不会脑筋急转弯和玩游戏就给他起了个绰号:衰神!我弟弟就哭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我哥哥只好向弟弟道歉,弟弟就不哭了,我们再玩游戏还爆发出阵阵笑声。
我们慢慢长大,自尊心越来越强,别人嘲笑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别给别人起绰号。
第五篇:《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读后感1
一部小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查阅关于其的一切,脑子便嗡嗡作响,竟不知一个人可以这样压抑的活着。一首改编电视的主题曲《相濡以沫》终于让我有勇气提笔记录些什么。
“告诉我什么叫快乐,我问枕边的寂寞,梦里的常客”
初到张家,多鹤是寂寞的。不夸张的说,她是张家生孩子的工具。在与张俭同居的日子,这个粗狂沉默的汉子,夺走了她作为女儿最为珍贵的一切,却不曾给予她片刻的温存。她爱上张俭,是时间的问题,但寂寞的夜,“二河”并不能给她想要的一切。她爱上的二河,这个时候还深爱着他的发妻小环,在长达十多年的寂寞里,她只有丫头,她不知怎样驱赶这寂寞,这常客,这苦难。
“蒲公英对风儿说,我不想要降落,就这样抱着我,你怀里好热”
与张俭热恋的日子,是苦难中少有的快乐,此时的多鹤是幸福的。纵使在中国飘飘荡荡几十年,她也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怀抱。不再想自杀,不再想逃离。于是,她便更加的热爱这个奇怪的家庭,少了谁都不可以的“家”。
“不要在问我为什么舍不得,我早已经习惯了荆棘做的窝”
在南下躲避的日子,尤其是张俭入狱,多鹤是可以躲开的。她在张家是孩子的小姨,没有名分。小石死了,小彭亦不是当年单纯爱着她的那个人,但她却突然间舍不得。她和小环、张俭以及三个孩子建立起来的窝,是她的第二个“代浪村”,无论荆棘蔓地,还是樱花漫天,她都是欢喜的,这是关于中国近三十年记忆里最温存的部分。
“雨离开云朵跳入河,遇见漩涡,相约好一起漂泊,和她相濡以沫,没选择”
带张俭回日本看病,举目无亲的多鹤是无助的,但她毕竟爱过,她一生唯一的这个男人。不管岁月怎样打磨,她别无选择!他病着,却瞒着她规划与发妻的重逢。这一幕,好似发生在十多年前,他们瞒着小环的那些山盟海誓与翻云覆雨。
此时的多鹤是怎样的心情?我无从知晓,亦不敢妄加猜想,但我知道,她是舍不得张俭的。
提笔至此,我依旧不能很好地表达心意,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故事或人物又大抵是相通的。一个孤女,生存是她的本能,压抑,或许已算不上什么了。书中的结局大致是好的,孩子们都去了日本,爱她敬她。但我更喜欢电视剧的'结局,在纠结回与不回中,她完成了一个母亲的蜕变。在孩子们与小环手上系的红绳,亦是她对孩子们不依不舍的母爱。
压抑,是整部书,以及整部电视剧的焦点,让我不得不去关注那段历史。不能说那些日本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能说,战争带给人的灾难是双重的,而选择集体死亡,是极端的,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普通的日本民众是极端而伟岸的。
《小姨多鹤》读后感2
从19日俄战争结束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从未间断过对中国东北进行移民活动。40年间,32万日本移民(即所谓“开拓团”)先后进入中国东北地区。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丧失了主动权,开拓团也逐渐回迁。然而,开拓民及其眷属的结局是异常悲惨的:他们中的壮年男子都被征兵上了前线,剩下老弱病残,孤儿寡母,或死于枪弹之下,或丧生在逃亡途中,少数妇女儿童被中国百姓领回家中。严歌苓以满洲开拓团的悲剧作为故事发生的源头和背景,写出了《小姨多鹤》。
创作背景
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打着旗号“垦荒开拓团”被移民来中国东北的普通日本国民,被他们的政府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幸或不幸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张家作为二孩张俭传宗接代的“工具”。二孩的妻子,因被日本兵惊吓导致流产而丧失生育能力的朱小环;在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这三个人的关系,畸形而怪异。却在大半辈子的打打吵吵中,都吵闹成一块骨肉了。
这本书名为《小姨多鹤》,但或许更改为《小环和多鹤》更能表明无数读者心中的偏爱。朱小环啊朱小环,懒惰爱笑的她“凑合”着支撑了这整个家:她接受了公婆想要给二孩买“妾”回来传宗接代的愚昧;她接受了在同一张睡床上丈夫跟多鹤发出的声响;她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母亲,成为了多鹤的姐姐;她成全了这个家。是因为,她爱着那个同样巴心巴肝的爱着她的张二孩,她愿意。她原是没见过世面的土窝子里的娇闺女,在风雨的欺凌中,如地母般,保护凝聚住了这时刻会零碎的家。她抽着烟,笑着吐出吃人的话,可知她这一生吵吵闹闹多半是为了家里人。当这个家被无情的现实分散,只剩下她一个人,和那年迈得眼睛生满白内障的黑子。她保护过的人都离去了,她不抱怨不埋怨,依旧是笑着和黑子说:“咱心领了,啊!”
“竹内多鹤,十六,父母、哥、弟、妹亡。”历史滚轴下敞着鲜血的日本少女,是幸还是不幸?为了生存,黑丝绒的诱陷,全是为了最终能分娩出一团粉红的小肉肉。她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在这世间能再次拥有自己的至亲。逃避不开的,被吸引相爱,被隐忍放开。相约每晚九点的思念是理解过后,多鹤的柔情。平滑如镜面的地面、熨得平展、浆得香喷喷的衣服、酱小虾小鱼知了蛹和红豆团……多鹤带给这个家的,又何止这些?一如这个家影响多鹤的,又何止是让她凑合着凑合着,在无可奈何里得到一点满足,偷到一点乐趣。小环做的那永远欠着鱼摊子四角钱买回的鱼头汤,一定无比鲜甜。
"这个家是由每一个人撑着的,哪一个走掉,都得塌。”
《小姨多鹤》读后感3
刚刚看完《小姨多鹤》,自打两年前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再也没怎么看过小说。自欺欺人地同自己讲小说都是骗人的,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至于被欺骗。
但我终究还是不敌这文字的魅力,终究还是要为自己当年稚嫩的言语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我还是我,可能不再是我。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年在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的那种落寞之感,当然,我每看完一本小说都会有一种落寞感。
当时同现在这般一样,有着如同井喷似的话语想要找人诉说。但此时此刻同彼时彼刻一般无二,同样是找不到人来诉说这种感受。有一点其实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我没有或者缺乏这种抑制这种情感的自我。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是陷到了一个我自己挖好的大坑中。
说到底,还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我。怀揣着那种焦虑和不安,空洞地望着这个世界。但都不是什么空想,都不是什么埋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迫切地想写下这些文字,迫切的希冀同你分享这些内容。万幸有着这样一个平台,我自由地,激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那种热切。
在不断的自我排解之中,似乎文字对我而言成为了一种没有温度的事物。我每天固定写着一些无趣的东西,换来一些可怜的面包。
我常常在追问自己很多事情,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很多事情,但是这些都敌不过自己最为真挚的那颗心。扭曲且狰狞的面孔正在不断地舒缓,紧紧握住的拳头也渐渐松开。对于未来,我有着过多的期盼,有着过多的谋划。
似乎不按照某种格式我就无法很好地存在,似乎不把自己完全体制化我就得不到一种快乐。曾几何时,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十分欢喜的享受,我翻遍自己可以触及到的每一处土地,想要找寻到那本散发着神秘光芒的书籍。
但如今的我居然是这般浑噩,仅仅是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尽快地阅读。当阅读真的是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却同吃饭一般变得不再有新鲜感。尽管不愿意去承认,但是这种带着功利化目的的阅读似乎伴随了我很久。我儿时最为迫切的一个梦想,不就是有着大把的时间来阅读吗?
这几天的很多事情都被串联到了一起,我为什么要听信那种没有根据的鬼话,又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爱上原本就热爱的事物。我才十九,又为什么让自己变得老气横秋。细细想来,这些都是那样地可怖,那样地让人感到畏惧。
差一点就把自己消灭了,差一点就不是自己了。长短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小姨多鹤》系统的一些笔记整理我还是看完几篇论文之后再写一下吧。
万幸,差点错过一个巨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