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叉询问制度
浅谈交叉询问制度
[键入作者姓名]
2014/6/10
浅谈交叉询问制度
交叉询问是开庭审理询问证人的第二个阶段,即在提供证人的一方对证人进行直接询问后,由对方当事人或律师进行的询问,通过对方当事人的询问,暴露该证人证言中的矛盾,错误或不真实的因素,以此否定或降低该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同时,通过交叉询问还可以使对方证人承认那些对于本方有利的事实。一方律师若能在交叉询问中证实为另一方所主张的相反的事实,即对方所诉不是事实或不真实,就等于对方承认了某些有利于本方的事实,该种观点就会被裁定为最终答复,对方不允许反驳。
在英美法国家,交叉询问是最具特色的诉讼程序,被一些英美法学者誉为发现真实的最重要的法律装置,同时也是使诉讼体现出对抗性质的最重要的法律机制。交叉询问的对象是证人(包括一般证人,被害人、放弃沉默权出庭作证的被告人、专家证人等),其基本程序是:
1.举证方的主询问(examination—in—chief)。请求传唤证人的一方对该证人首先进行询问。这被称为“主询问”,或称“直接询问”(directy—examination)。主询问以举证方的开庭陈述为基础,其意义在于为举证方的诉讼主张正面提供证据事实的支持。控辩双方都必须通过主询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
2.对方的反询问(Cross—examination)。在主询问结束后,对方当事人可以针对证人在主询问时陈述的内容或与此相关的事项对该证人进行反询问。反询问有两个目的:第一,暴露对方证人的证词矛盾、错误或不实之处,以降低其证据的价值,或者证明这个证人是不可靠的。第二,使对方证人承认某些有利本方的事实。这两个目的常常混合一起,难以分开。
3.举证方的再主询问(re—examination)。反询问结束后,举证方可再次询问,使证人对其在反询问时回答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补充,以维护和恢复主询问时证词的证明能力,抵消反询问的不利影响。同时对反询问中引出的新的事项进行探究。再主询问还有一个作用,是补充信息,即对主询问时注意不够,而反询问时未涉及的事项进行询问,但通常需经法庭酌定许可。
4.对方的再反询问(recross—examination)。再主询问结束后,对方当事人可以针对证人在再主询问时陈述的事项进行再反询问,而且对于其他事项,经法
庭酌定许可,也可以进行询问。
5.举证方结束询问。交叉询问通常由举证方结束询问。这种询问相当于一次再主询问。
鉴于询问者的诉讼立场及其倾向性,为保证人证调查的客观性,交叉询问需要确立较之审问更为严格的限制规则,尤其是对主询问。从各国的立法和实践看,主要规则有:
1.不得质疑己方证人规则
在审判庭上接受主询问的证人,在庭前已经接受过举证方的询问,甚至有的已经受到检察官或律师的训导,一般情况下提供的证言在举证方的预料之中。但某些情况下,证人也会说出一些出乎举证方预料的情况,包括明显对举证方不利的事实。这种情况下,举证方能不能对证人进行质疑性询问?英美证据法的一般要求是禁止质疑己方证人,其基本理由是要求出庭的控辩方律师应当为其传唤出庭的证人的诚实性或可靠性担保,并保障交叉询问的有序进行,防止举证和诉讼秩序的紊乱。然而,这一传统规则正在弱化,例外的情况不断增加。这种允许质疑的例外情况主要有:对提出意外证言的证人;对经其作证判定怀有敌意的证人;对传唤出庭但在庭上拒绝提供证言的证人;证人是对方当事人或与对方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的人。在一般认可不得质疑己方证人规则的国家或司法管辖区,传唤证人一方如适用例外规定,应经庭审法官审查批准。
目前在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对不质疑己方证人的规则已大大放宽。经1987年修改的《联邦证据规则》第607条规定,“关于证人的诚信问题,任何一方当事人,包括传唤该证人作证的当事人,都可以提出质疑。”
2.禁止诱导性主询问的规则
反对诱导性询问是各种证明体制中对证人询问的一般原则,其意义在于保证证言的客观可靠性,防止受询问人的主观影响。然而,在证人询问时还需注意询问的有效性、所获信息的充分性以及诉讼的效率,因此,贯彻这一规则时对一些技术性问题需要妥当把握。
第一,反诱导性询问规则通常只适用于主询问,不适用于反询问。因为反询问之前证人已接受了非诱导性的主询问,而且这种证人接受诱导性问题中所包含的虚假暗示的危险基本不存在。在反询问中大量使用诱导性问题,这是交叉询问
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在主询问中,为实现证明的效率和有效性,适用诱导禁止规则也允许某些例外。英美刑事庭审大致允许以下例外:(1)在涉及与案件核心问题无直接关系的预备性、入门性、过渡性事务时允许使用诱导性问题。(2)当证人作出意外回答时,可以提出诱导性问题。如证人的陈述与其在预审听证或大陪审团调查中提供的证言有实质性区别,法官通常允许参考其过去的证言进行诱导性询问。
(3)在对理解能力有限的证人,如智力低下的人或孩子进行主询问时也可以视不同情况使用诱导性问题。(4)对于那些显然可以启发其记忆的证人,可以适时提出诱导性问题。(5)对鉴定人,即所谓专家证人,提出诱导性问题常常是允许的。(6)对于明确为有敌意的证人可以适用诱导性问题。
第三,由于诱导性问题与非诱导性问题在实践中可能有一定交叉和模糊性,利用这一点,进行具有一定诱导性而又不至于违反规则的询问,即“擦边操作”,是英美法庭证人询问的一个技术性特点。但这种询问一般情况下不致引起异议,因为适当的限制回答的范围也是允许的。而且律师还可以利用那些例外规定,如对于与案件核心问题无直接关系的预备性入门性问题可以诱导询问,在核心问题与非核心问题上作文章,而对非核心问题及“擦边”问题使用带有某种诱导性的询问。
除以上两项交叉询问的特殊规则以外,交叉询问还须遵循人证调查普遍适用的证据调查规则,如:(1)相关性规则。要求询问的问题与案件有实质性联系并对案件事实有证明力;(2)反对复合式及其他混乱性问题的规则。为了保证证人清楚和完整的回答问题,控辩律师的询问必须保持问题的简洁和清晰。在问答式询问中,应采用单一式问答,即以一个问题,询问一个事项为准,不得提出那些可能使证人迷惑与误解,或者缺乏逻辑前提造成逻辑混乱的问题:(3)意见规则。要求证人作证只能陈述自己体验的过去的事实。而不能将自己的判断意见和推测作为证言的内容。除非某一意见合理地建立在证人的感觉之上,而且对清楚理解该证人的证词或确定争议中的事实有益。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庭上适当的应用交叉询问这件武器,无疑是引出对方证词中的不可靠之处,从而证实案件真实情况的最佳办法。交叉询问是当事人的一项当然的权利,不允许以任何理由予以剥夺,否则,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宣布有
关的证人证言无效。
而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询问证人的条款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交叉询问制度,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还面临着一些配套制度的阻力,如证人出庭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律师辩护制度以及独立裁判制度等等。
但是事实上,我国法庭审判中由控辩方实施直接人证调查的方式就可以界定为交叉询问的一种。所谓直接人证调查,是指以询问出庭被告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的方式进行的证据调查。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对直接人证调查作出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规定作出了具体解释。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1)调查被告人、被害人,应先由他们陈述案情,然后控辩双方可以对其进行发问。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发问。(2)在调查被告人、被害人以后,首先由控诉方举证,然后由辩护方举证。证人、鉴定人除由审判庭根据需要传唤的以外,可分为控诉方要求传唤的和辩护方要求传唤的。(3)调查证人、鉴定人,应当首先由审判长核实其身份及与案件的关系,告知法律责任并让其在保证书上签字。在这一开始程序结束后,即先由传唤证人的一方询问,然后经审判长许可再由对方询问。审判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事庭审中直接人证的调查,虽然因为缺乏某些因素,不能称作典型的、严格意义上的交叉询问,但仍然可以从广义上界定为一种交叉询问,而且这种交叉询问,在直接人证调查中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基本的方式。因为:(1)根据我国刑诉法的规定和立法精神,刑事庭审由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因双方立场相对,体现在直接人证调查上,只能采用具有抗辩式特点的询问方式,即正面询问与反询问相结合的询问,这就纳入交叉询问的基本模式;其二,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对询问顺序和询问方式的规定,体现了一些交叉询问在技术方法上的重要特征。即发问以控辩双方为主进行,首先由传唤证人的一方询问,然后由诉讼对方询问。这种调查主体的多元性和询问内容及方法上一定程度的抗辩性,使得这种人证调查具有了交叉询问的基本的外部特征。
然而,不能不看到,我国人证调查中的交叉询问与典型的以英美为代表的交叉询问制度确有显著的区别。只有认真研究异同,才能使我们能够理智的设计、操作这种制度,同时谋求今后的合理化改革。
第二篇:保险公司交叉销售制度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文件
人保集团发〔2009〕56号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叉销售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中盛、中人、中元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
为规范集团内部交叉销售工作,2008年3月,集团公司下发了《交叉销售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经征求各家子公司意见,我们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叉销售管理办法(2009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通知二〇〇九年六月五日主题词:交叉销售管理办法 通知抄送:国务院派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监事会。发送:总裁、副总裁,办公室,业务发展部。
联系人:业务发展部徐淑萍联系电话:62616611-2264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办公室2009年6月8日印发-2-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叉销售管理办法(2009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集团化经营优势,强化不同业务领域的优势互补与战略协同,推进交叉销售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人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交叉销售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相关子公司间利用自身机构网点、销售队伍、业务渠道、客户关系等资源,相互代理销售对方产品,联合拓展业务,通过加强战略协同,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升中国人保的整体市场拓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旗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寿险”)三家保险子公司之间开展交叉销售行为的管理。非保险子公司与保险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四条交叉销售工作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乡并进、互利共赢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在集团公司党委和总裁室的领导下,业务发展部负责组织协调全系统交叉销售工作,交叉销售以外的主营业务由相关子公司自行管理。第六条相关子公司指定负责交叉销售工作的部门,明确交叉销售工作的执行责任人,以及部门与执行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交叉销售工作的部门及执行责任人变更情况应及时报集团公司业务发展部备案。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成立由当地人保财险主要负责人牵头,人保健康和人保寿险当地机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省级或地市级交叉销售工作协调小组。省级、地市和区县机构要配备或指定专人负责交叉销售工作。集团公司指导监督省级交叉销售协调小组开展工作。第八条集团公司业务发展部在交叉销售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交叉销售总体规划目标及执行方案;
(二)拟订交叉销售管理制度;
(三)组织协调各级机构开展交叉销售模式创新,组织推广-4-成功的模式和经验;
(四)组织协调交叉销售产品策略的制定,以及重点产品的投放和宣传;
(五)组织协调交叉销售培训工作,督促相关子公司开展交叉培训;
(六)搭建业务交流平台,开展交叉销售政策宣导、经验交流和统计分析,为交叉销售工作提供支持;
(七)跟踪各省交叉销售工作协调小组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管理建议;
(八)协调解决交叉销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九)涉及交叉销售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相关子公司交叉销售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组织协调所属分支机构交叉销售工作开展;
(二)负责子公司总对总代理协议的签订与组织实施;
(三)制订本公司交叉销售的相关管理制度;
(四)组织协调交叉销售产品的综合投放和宣传,开展业务交叉培训;
(五)定期向集团公司报送交叉销售业务开展情况及相关数据信息;
(六)涉及交叉销售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省级、地市级交叉销售工作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落实交叉销售相关政策和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二)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协商解决交叉销售工作相关问题;
(三)组织开展交叉销售业务培训;
(四)组织协调交叉销售产品销售工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
(五)指导监督所辖区域交叉销售工作开展情况;
(六)定期上报交叉销售业务信息和数据;
(七)涉及交叉销售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运作模式
第十一条集团公司鼓励各地分支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交叉销售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集团公司综合考虑有关运作模式的适用条件、运作效果、可复制性、战略意义等因素,选择有效模式和工作方法在全系统推广使用。第十三条交叉销售运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全面代理模式。在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未设县级机构的地区,利用人保财险的营销队伍,代理寿险、健康险业务。
互派专员与乡镇机构共建模式。在人保财险、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已设县级机构的地区,各方互派业务专员进驻对方机构,协助对方开展代理业务。同时,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依托人保财险现有乡镇机构网点,或三家子公司在均未设乡镇机构网点地区联合新建机构网点,进行销售队伍共建,开展农村保险业务。
互动部与乡镇机构共建模式。在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未设县(或地市)级机构的地区,由人保财险在县(或地市)级机构内部设立互动部,代理寿险或健康险业务。同时在乡镇依托人保财险网点,开展销售队伍共建,有效提高现有乡镇网点的业务获取能力。待互动部达到一定业务规模时,可以成立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的分支机构。
共建团队模式。由人保财险和人保寿险或人保健康在县及以下地区,对销售队伍进行整合,利用中国人保整体品牌,共建联合销售团队,并在管理上进行有效协作。
第十四条在各种运作模式下,可以综合运用全员展业、门店销售、联合展业、渠道共享、产品说明会、组建联合团队等多种具体的交叉销售展业模式。其中,产品说明会是在城市地区开展交叉销售的有效途径,是不同公司之间客户资源和营销技能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相关子公司应就相关模式和展业方式及时总结经验,各自或联合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或规程,并上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四章产品管理
第十五条集团公司组织建立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系统产品研发资源的整合,加强相关子公司产品开发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合作,形成交叉销售产品设计开发与分析研究合力,提升产品的渠道适销性和市场竞争力。
第十六条集团公司组织成立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小组,由集团公司业务发展部,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交叉销售管理部门或产品开发部门分别指定一名责任人共同组成,在目前交叉销售管理体系下,负责交叉销售产品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根据交叉销售工作需要,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小组及时调整补充相关人员。
第十七条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小组不定期召开交叉销售产品开发联席会议,确定交叉销售产品策略,根据交叉销售渠道特点确定重点推介产品或开发新产品,制定产品包装和宣传推广方案,开展交叉销售产品的回顾、分析和评价工作。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小组应根据市场、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交叉销售产品策略。
第十八条相关子公司交叉销售管理部门根据交叉销售产品策略,负责组织实施交叉销售重点产品的综合投放和销售工作;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及时向交叉销售产品工作协调小-8-组反馈产品需求信息。
第五章培训管理
第十九条集团公司负责推动系统培训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努力构建由集团公司、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协同互动的中国人保交叉销售综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销售技能。
第二十条集团公司组建中国人保营销培训讲师团;组织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授课光盘、讲课录音和晨会录像,作为培训载体;指导子公司开展面向基层业务人员的代理业务培训和转培训。
第二十一条相关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要明确专职或兼职部门和岗位,负责本系统或地区交叉销售业务培训工作计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地市及以下机构应配备专职交叉销售培训讲师,负责本公司对对方公司进行交叉销售业务培训辅导。第六章信息技术支持
第二十二条集团公司负责开发并不断完善交叉销售统计系统,及时汇总交叉销售业务数据,为集团交叉销售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三条集团公司建立统一的客户数据平台,支持与促-9-进交叉销售业务的顺利开展。
第七章业务管理
第二十四条为全面、真实反映交叉销售成果,对通过交叉销售形成的各类收入记录为交叉销售总收入。其中,通过相互代理、联合展业、渠道共享、互动部等方式形成的保费收入记录为交叉销售保费收入;通过联合展业、业务协同形成的企业年金等其他非保费收入记录为交叉销售其他收入。
第二十五条交叉销售保费收入的认定原则是:业务协同原则。集团公司积极推动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业务的协同发展,严禁集团内部的恶性竞争。对于两家或三家子公司均可经营的业务领域,不得进行内部恶性竞争;对于其他子公司原承保业务的续保,不得以承保公司或代理公司的身份开展竞争。在社保补充业务领域,重点扶持人保健康优先发展。相互认同原则。各子公司对交叉销售收入的确认工作应以合作各方协商一致、相互认同为基础,保证交叉销售业务数据的真实可靠。系统记录原则。交叉销售收入最终记录在集团交叉销售统计系统中,未进入相关系统的,原则上不认定为交叉销售收入。
第二十六条纳入交叉销售保费收入统计口径的规则是:相互代理。通过双方销售队伍、柜面服务人员或公司员工代-10-理销售形成的首期、续期(或续保)保费收入,全额确认为交叉销售保费收入。联合展业。协同公司通过提供重要信息等方式协助被协同公司展业,并实现成功销售的,全额确认为协同公司的交叉销售保费收入。双方或多方公司向同一目标客户销售各自的保险产品,通过共同展业或者共保展业,形成产品、服务综合优势,最终实现成功销售的,各方公司协商确定各自的交叉销售保费收入,但各方合计确认的交叉销售保费收入不能超过实际保费收入之和。渠道共享。在已经合作的兼业代理渠道,销售对方公司产品,或一方协助另一方获取该兼业代理渠道,形成的销售收入应全额确认为协助公司的交叉销售保费收入。通过网络、电话等渠道销售对方产品的,全额确认为交叉销售保费收入。双方共同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交叉销售收入确认比例由双方协商确定。互动部模式。通过互动部模式开展交叉销售的,其互动部人员销售的寿险或健康险业务全额确认为交叉销售产代寿或产代健业务,销售的财险业务全额确认为交叉销售寿代产或健代产业务。第二十七条相关子公司要根据集团公司交叉销售业务口径,统一使用交叉销售统计系统报送数据,确保业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第二十八条相关子公司要认真做好交叉销售与公司内部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工作流程的衔接,合理设计制度流程,提-11-升后续服务质量和效率。原则上,交叉销售的展业、取送保单、保费收取由代理方负责,业务操作的其它事项由承保公司负责;交叉销售的理赔工作由承保公司负责,不进行交叉;经承保公司同意,代理方可配合进行现场查勘或客户联络工作。
第二十九条各子公司要就合署办公、联合展业等互动方式制定合理的费用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明确职场、设备的有偿使用原则和相关费用结算标准。
第三十条佣金/手续费的结算要以保证销售人员的利益为原则,对其他子公司销售人员的同类业务销售须给予同等业务条件,同类业务业绩须给予同等待遇并及时兑现。第三十一条集团公司定期通报交叉销售业务信息。相关子公司要通过适当方式,加强对交叉销售业务的督导。第八章风险防范
第三十二条各级机构要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确保交叉销售工作遵守相关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要高度重视对于经营资质、财务结算、单证管理、现金管理、费用划转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防范。
第三十三条集团公司与各子公司定期开展交叉销售风险状况的检查,识别关键风险因素,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三十四条相关子公司要加强对交叉销售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遵守本公司及相关子公司的管理规定,防范和杜绝销售误导行为。第三十五条相关子公司在业务协作过程中,要按照集团公司品牌管理要求,努力保持集团各业务单元在服务界面、广告宣传、外部展示、产品外观等方面的一致性,增强客户对中国人保品牌的整体认知。第九章业绩考核
第三十六条集团公司于年初制定交叉销售业务计划指标,将其纳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并按照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第三十七条相关子公司根据集团交叉销售业务的预算指标,制定本公司交叉销售目标,向各所属分支机构层层分解,并纳入各层级管理人员KPI考核;不断完善营销员管理规定,将交叉销售收入同等或按比例地计入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
第三十八条对各级机构交叉销售业绩的考核既要考虑代理保费收入又要考虑被代理保费收入。各子公司应将交叉销售任务在系统内的分解情况及考核方式及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章其他
第三十九条相关子公司总部应按照本办法制订相应的管理细则,报集团公司备案。第四十条相关子公司及各分支机构只能为中国人保系统内的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不得为其他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
第十一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集团公司业务发展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交叉销售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党代表质询询问制度
党代表询问、质询制度(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充分保障党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金川区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询问和质询
询问是指党代表对区委、区纪委及其成员、区委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要求被询问对象做出答复的活动。质询是党代表对询问答复不满意,要求被质询对象重点对相关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做出说明和解释,并查找问题的活动。
二、受理机构
党代表提出的询问和质询由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受理。
三、询问和质询的提出
询问和质询可由代表个人提出,也可由多位代表联名提出。提出质询,应当以提出过询问为前提条件。提出询问或质询,应填写《党代表询问书》或《党代表质询书》,涉及多个询问或质询对象的,应分别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完整,并署名。
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提出,并要求列入大会议程、在会议期间召开质询会的质询必须由1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经大会主席团批准。
四、询问和质询的主要内容
(一)遵守宪法、法律、党内法规方面的情况;
(二)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情况;
(三)执行区党代表大会及区委决议、决定方面的情况;
(四)办理代表提议、提案方面的情况;
(五)区委委员、区纪委委员个人履职方面的情况;
(六)广大党员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
五、询问的受理
(一)闭会期间党代表提出询问,由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的询问,将《党代表询问书》送交被询问对象并告知询问人;对不符合规定的询问,告知询问人,可以由其收回询问书或者按照规定重新提出。被询问对象应当自收到《党代表询问书》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说明,存在询问书所涉及问题的,应当说明具体情况和整改措施;不存在询问书所涉及问题的,应当做出解释。书面说明由被询问对象或其党组织负责人署名后送询问对象,并报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备案。
(二)党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的询问,由大会秘书组转交大会主席团,由大会主席团安排相关单位以召开答复会议的形式进行集中答复。答复会议的主持人、参会人员及时间、地点由大会主席团确定。
六、质询的受理
(一)闭会期间党代表提出的质询,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的质询,将《党代表质询书》送交被质询对象并告知质询
人;对不符合规定的质询,告知质询人,收回质询书或按照规定重新提出。
被质询对象应当自收到《党代表质询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质询问题作书面答复,由其党组织负责人署名后送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
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在收到被质询对象所作的书面答复5个工作日内送交质询人并留存备案。闭会期间,质询人或被质询对象任何一方要求召开质询会进行答复的,应召开质询会进行答复。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可根据需要提出建议,经质询人同意后,召开质询会进行答复。闭会期间召开的质询会由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主持,质询人、被质询对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可根据情况邀请相关党代表和领导参加。
(二)党代表大会期间要求纳入大会议程的质询案由党代表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告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纳入。凡是纳入大会议程的质询案,均应召开全体代表参加的质询会,被质询对象在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答复。大会期间的质询会由大会主席团确定主持人、时间和地点。
(三)不纳入大会议程的质询按闭会期间质询办理。
七、质询会召开程序
(一)代表质询提问;
(二)被质询对象答复、说明;
(三)代表就答复情况发表意见或继续提出相关问题,双方交流;
(四)列席人员提问;
(五)对被质询对象的答复进行评价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
(六)被质询对象就有关工作作表态发言。
八、询问和质询的终止
代表在被询问或被质询对象答复前,要求撤回的,大会经主席团、闭会期间经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同意后,该询问或质询自行终止。
九、其他事宜
(一)提出质询的代表对以区委职能部门及所属各级党组织为被质询对象的答复不满意的,或被质询对象未在规定期限内做出书面解释或答复的,质询人可以书面形式向区委常委会、区纪委常委会提出或反映情况。对以区委、区纪委及其成员为被质询对象的答复不满意的,或被质询对象未在规定期限内做出书面解释或答复的,质询人可以要求被质询对象在党代表大会期间全体代表会议上再作答复,由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采纳,同时也可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二)对质询人向区委常委会、区纪委常委会提出或者反映的问题,区委常委会、区纪委常委会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必要时可以成立调查组对有关问题进行核实。
(三)被询问、质询对象认为询问、质询事项涉及保密内容的,应当书面说明情况并送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认为确应保密的,书面通知代表,对涉密内容不作答复。代表不得传播在询问、质询中获悉的保密事项或者其他不宜扩散的情况。
(四)询问、质询的办理及答复情况,区委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应向党代表大会做出书面报告。
十、责任追究
(一)被询问、质询对象不答复或不按期答复询问和质询事项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二)被询问、质询对象打击报复或者有其他侵犯党代表询问、质询权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三)代表不按规定程序开展询问或质询,对被询问或质询对象进行故意刁难、无理纠缠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比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十一、本制度由区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各部门制度交叉检查管理办法
陕西美原酒店有限公司
各部门制度交叉检查管理办法
一、目的了解各部门规章制度及SOP(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健全性及实用性,查漏补缺,及时完善,使规章制度及SOP切实可行。以提高酒店服务品质。
二、定义
二线和一线交叉检查,即一/二线部门检查二/一线部门,具体规定为:财务部与前厅部、行政人资部与客房部、销售部与餐饮部相互检查。
三、实施细则
1、检查内容
⑴ 各部门所已制订的规章制度及SOP是否切实可行 ⑵ 涉及部门管理而未制定的规章制度及SOP
⑶ 与其他部门交叉业务的权责是否明确
2、检查时间
⑴ 3月17日-3月24日:各部门相互检查
⑵ 3月25日-3月31日:各部门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及SOP ⑶ 4月1日:各部门将所有规章制度及SOP交行政人资部汇总,报领导审阅。
3、检查要求
⑴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次检查的第一责任人,可选择
一、两名
员工配合完成任务,切勿随意安排;
⑵ 各部门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检查工作,如有不明之处,可通过沟通咨询、网络查询或同行请教等方式了解,切勿敷衍行事;
四、其他事项
⑴ 各部门检查具体时间可结合工作性质,自行安排开展; ⑵ 在检查工作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行政人资部反馈; ⑶ 如因个人原因,使制订规章制度及SOP不符合实际,检查部门负有连带责任。
第五篇:义兴派出所涉案人员询问制度
义兴派出所涉案人员询问(讯问)制度
1、派出所在一楼设立专门的讯(询、候)问室,讯(询、候)问室,符合牢固、安全、通风等要求。
2、讯(询、候)问时,必须由两名以上的办案人员负责进行,并根据工作分工严格落实记录人员、看管人员职责,严禁单人讯(询、候)问、看管。
3、必须掌握被讯(询、候)问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精神面貌、情绪状态,问明有无重大病史,防止被讯(询、候)问人员突发性伤亡。
4、讯(询、候)问违法嫌疑人和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先对其人身及随身携带物品进行检查,发现管制刀具、武器、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或可能用于自杀、自伤物品的,必须及时依法扣押或暂时保管。
5、询问(讯问)时必须依法告知犯罪(违法)嫌疑人的权利和义务。
6、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让无关人员进入讯(询、候)问室;未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不准受人委托给被讯(询、候)问人员带食品、药品,以免引起泄密、串供和其他事故的发生;被讯(询、候)问人员就餐时应使用纸制或塑料餐饮具。
7、对情绪激动和有自杀、自残苗头的人员进行讯(询、候)问时,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三人,并做好看护工作。
8、对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及60岁以上的人员,在夜间九时讯(询、候)问结束后,必须通知其家属或单位人员来接,或派两名以上民警送回,并办理相关手续。
9、对犯罪嫌疑人在办案单位审查期间的看管工作,必须由办案人员组织执行,严禁将犯罪嫌疑人单独留在办案场所。
10、犯罪嫌疑人吃饭、如厕、休息时,必须由办案人员负责看守,严禁由协勤人员单独负责看守;看守期间必须明确具体责任人员,严格落实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11、本制度自规定之日其实行,凡因违法违规造成涉案人员非正常伤亡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视情问责,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O一O年四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