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读书的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心房 文档
让读书的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心房(冀中汉)如果说充满诗意的青少年时代是湿润的、多彩的、芳香的,就象雨后的森林,清新怡人,那么洋溢着书香的人生则是温暖的、明亮的、乐观的,仿佛海上的日出,壮丽动人;如果说学校是一所传承文明,播洒希望的书香园地,那么学生包括教师就象一簇簇被点燃书香的星火.簇簇星火汇集起来,打开一页页大大小小的书本,渐渐地照亮了世界。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气氛,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当代诗人金波说:“读书,能给孩子一个诗意的童年,书香人生”。我说: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能够使人的生活变得高尚,令人站在更高的人生平台上。读书是积淀文化素养,传承文明的根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要给人以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是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除了读书,还能选择其他的方式吗?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时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读书中获得快乐、享受与文雅,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
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的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古往今来,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人比比皆是。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自己的刻苦攻读成为一代宗师、北宋文坛领袖。高尔基童年生活悲惨,少年流浪在人间,历尽艰难困苦。但他不坠青云之志,在社会的大学里发愤读书,勤奋写作,终成一代文豪。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好学深思。是博览群书,启迪了他的心志,开拓了他的视野,确立了他的抱负。于是他才走出了韶山冲,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杰,寻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博览群书,成就了他的文韬武略,著书立说,写诗填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是博览群书,使他深谋远虑,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笔者由一乡村孩子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完全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
启蒙之时,文革**正狂。在文攻武卫的喧嚣声中,我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每天沉浸在诱人的书香之中。读着《红旗谱》、《战地红樱》、《十万个为什么》,结识了《小英雄雨来》、《烈火金刚》、《桐柏英雄》;在《红日》高照的《艳阳天》里,走
在《金光大道》上,游览了《红岩》、《林海雪原》。欣赏了《苦菜花》、《迎春花》;听到《平原枪声》和《青春之歌》后,参加了《敌后武工队》和《青年近卫军》;讲起了《小二黑结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西游记》中,寻找着《三国演义》里的《水浒》和《聊斋》畅想着《人生》和《爱情的位臵》------直到今天,还做着《红楼梦》和《金陵春梦》。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读书,能使人的生活变得高尚。苏询年轻的时候不思进取,蹉跎岁月,二十八岁时觉悟悔过。从此专心致志读书,大器晚成。他还把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培养成了两颗光彩夺目的文学大家。卢梭青少年时期在瑞士和法国到处流浪,后来通过广泛的读书、思考和写作,成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他的《爱弥儿》与《忏悔录》至今闪烁着崇高的博爱精神和严于律己的光辉。
读书,能使人站在更高的人生平台上。余秋雨,当代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大学毕业适逢文革,下放农场劳动仍读书不辍。回到城里又得了重病,但一连串的不幸并没有击倒余先生。他养病回到家乡,一头
扎到藏书楼里废寝忘食地苦读。正是这段读书生活,为余秋雨先生后来成为知名学者和优秀散文作家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还有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当年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无论多苦多累,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读书,即使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做了教育局长,仍一如既往。因此,魏老师才能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读书应当成为学生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说:“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读书,既然能改变人的命运,使人的生活变得高尚,令人站在更高的人生平台上,那么,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岂不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了底色?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应该从下面几种方法入手。
1定期推荐优秀书籍。教师每学期要向学生开出必读书目。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推荐书目外,还应当取一些时尚类和当代优秀人物事迹类的书籍,让学生永远沉浸在优秀图书的感动之中。
2、组织学生自己选择图书。学生选择什么书籍,教师的影响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不应该只凭个人的口味硬性推荐书籍文章。在组织学生选购书籍时,教师不彷将自己的读书体验和美好感受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要相信学生的眼睛和选择,他们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接近本人年龄段的优秀图书的。
3、教育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是一种提高读书质量的好方法,没有固定的格式,既可以摘抄书中美词佳句,又可以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个学期给学生发一个“读书笔记本”,老师或者班干部适时检查督促,定期不定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4、编辑读书小报。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三周出一期读书小报,以用来促学。小报可手工抄写,可电脑打印,可个人独办,可分工合作,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5、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读书阅报。学校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学校的图书馆室要一直对学生开放。教师要与图书管理员搞好关系,定时组织学生阅读。
6、开展学生与图书作者等名家对话活动。学校和教师应有计划的邀请作家、诗人、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以
开掘学生读书和思想的深度。通过对话,来掌握读书的方法,增加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当然,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谨慎读书。对于暴力、色情、凶杀之类的书籍,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故不值一读。而爱国图书、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犹如鲜花香草,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总之,读书,能使学生知识面广,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读书,能使学生知书达礼,感情丰富,自信大方;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生和命运,而且能使人历史的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同学们,热爱好书吧,多读好书吧,让蓓蕾初放的花季,在书色、书香、书声、书情中,更迷人,更美丽。让读书的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心房。(本文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2005年四月}论文一等奖,发表在某报2005年4月30日第三版。)
第二篇: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
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
寒假我读了《让道德的光芒照亮课堂》,很受教育和启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如果说道德是一种“普照的光”,教师道德的光芒能不能照亮学生日日走进的课堂?我们从教室里又看到了怎样的师德光芒在熠熠生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读了许多,认识到了“教学的教育性”和“教育的教学性”: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教育影响的性质说,有积极的、消极的;从影响的方式说,有显性的,有隐性的;从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育性的认识说,有的是认识到的、自觉的,有的是没有认识到、不自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自觉性,善于发掘、利用其积极的影响,防止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二、教育的教学性又基于何种原因呢?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校活动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作为德育组织形式的教学,参与的教师面广,而不限于专门的或专职的德育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共同要承担教育责任。每个教师又都是德育教师。
教师的师德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日走进的课堂上,认真教书,精心育人,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让爱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范文模版)
让爱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7月14和15日我县进行了班主任培训,首先感谢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培训机会,通过外请老师的经验介绍使我获益匪浅,下面谈谈我通过这次培训和自己平时的积累获得的心得体会。
一、先育人后教书
唐代诗人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为
人师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尤为重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同样作为一名教师,不应是人们常说的“教书育人”,而应是“育人教书”。我是这样认为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这样坚持做的。
都要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同的我从教二十年来,每接一批学生,家庭作业:“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劳动的艰辛,进而感受到家长的不易——既要挣钱养家糊口,又要操持家务,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的目的。这项任务雷打不动。2009年九月份接手路超同学所在班级六三班后,我同样让学生每星期回家完成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现在,即使星期五放学时我不说,学生也会主动去做,因为他们养成了习惯。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的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我觉得老师的爱首先必须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学生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因此在与学生谈话时,作为班主任不能高高在上,俨然救世主一样,唯有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老师给予的爱才是公平的。就我班而言,班上有部分同学都是
寄宿的,有的父母长年在外地做事,他们遇到困难可能没有倾诉的对象,生病时无人照顾,成绩不理想时情绪会比较消沉,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的帮助。也许在我们心中这都是些小事,但在学生眼中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学校里最信任的肯定就是班主任了。只要我们认真付出,必定会有收获。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爱并不意味着迁就学生,听之任之,不是放弃”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爱变成溺爱,这样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可以尽可能帮助学生,而一旦他们触犯校级校规,则应毫不手软,一抓到底。!
二、爱生如爱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曾看过一篇有关三毛的文章,著名女作家三毛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的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用蘸了墨水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同学看,又让她到教学楼的走廊上走一圈。这一事件对三毛打击很大,造成如下结果:
1、休学在家,自闭了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
有了。其
二、养成了她终身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四十八个国家,写了二十六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后来,自杀身亡。
成绩好而又乖巧的学生,哪位老师都喜爱,但成绩差而又调皮的学生同样有得到老师喜爱的渴望。“为了引起老师对我的关注,我有时故意捣乱。”一位成绩差的同学私下里对别的同学讲。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喜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如果学生切实地感到教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你有偏爱之心,他们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
所以,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第四篇:让爱的阳光撒满第每个孩子的心房
让爱的阳光撒满每个孩子的心房
高彩霞
1997年九月,我怀着一颗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教育这一神圣的岗位,开始了我梦想的追求。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登上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泥坑。
与我的学生相处了几年,互相之间有了一定的默契,有时不须多说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够了。但学生毕竟是变化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以前可能靠简单的训斥就能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而现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师生间多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隔阂,正如一首诗中写得那样:“置于其间,却看不分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及思索,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长期繁琐的工作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迷失了自己。在学生面前,我们也许会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学生之上,我们习惯于教育他们、批评他们、训斥他们,学生习惯于接受和听从。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有时就像那高高的岭,令人望而生畏、高不可攀,学生们又怎么与老师亲近呢?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与他们的思想越拉越远,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应该抛去笼罩在教师头上的光环,以一颗平实、诚恳的心去走近学生们,尊重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选择,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用关爱滋润孩子的心,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努力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细致地处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每一句不文明的话,每一种不良的思想,每一件琐碎细小的事情。当你在这个过程中倾注了爱,你就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其次要学会赞美艺术。作为班主任的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与“表扬”,学生表现出一点点进步的苗头,我就会及时给予适时适度的表扬。这一点,有点像划火柴,火柴刚划着的时候,人们经常要用手掌护着。因为,开始时火焰弱,经不起气流的冲击。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表现出进步苗头的时候,我会十分小心,保护这小小的进步火焰不要熄灭。如果一时没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闪光。比如在课堂上提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出来了,我便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一时没有值得表扬的方面,可以用赞美的方式,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进取心。比如,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我会夸一夸他(她)的衣服;学生理了发,我会说“今天真精神”。要知道,赞美会在人心里引起积极效应,这种积极效应会起连锁反应,也许就因为你一句赞美的话,学生上课注意听讲了,发言积极了,作业认真了,这一切又造成了更多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又成为了我们表扬学生的契机。所以说,一句表扬或赞美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许就是因为一句赞美的话,形成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10多年的教学历程中,有苦有甜,有笑也有泪。孩子们形形色色,天真烂漫,有屡屡犯错的调皮鬼,有听话懂事的乖乖女,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小标兵”,也有消极被动的后进生„„面对他们,我生气过,失望过,但更多的还是开心!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我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真心喜欢他们,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开心地学习!与他们在一起,我也是不断进步的,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骄傲!但我深知,过去的一切只能成为我成长的基石,这条路还很长,我会怀着满腔热情继续前进!
让爱的阳光
撒满每个孩子的心房
——先进事迹材料
高彩霞
西南舁小学
第五篇: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今年的4、5月的师德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情系教育、关爱学生”。活动期间,我不仅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夷陵区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有偿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滥发资料和违规收费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还学习了张文质教授与肖川教授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若干文章,我深有感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开始。现对作法浅谈如下体会:
一、关爱学生,要建立在人格平等、富有爱心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老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个人,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老师要真诚袒露,闻心见性,温暖学生的心怀,培育他们的胸志,让他们的人生不断充实,使他们的前程逐渐光明。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爱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爱不仅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欣喜,是对生命挫折的忧虑;爱是真诚,是对孩子们自尊的保护。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在一名教师家玩,老师拥有一套精美的茶具,在玩耍时一不小心,被学生摔碎了一只。学生很害怕。而老师却莞尔一笑:“真不错,又多了一只碟子。”这笑声里,细心一想,包含了对学生多少的爱啊!我从这个故事里读懂了对孩子生命的呵护、对孩子尊严保护的巨大价值。我们要真正看重孩子的生命自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才能培育出心智健全的生命。人格要用人格来塑造,爱心需要爱心来培养,用心灵方能赢得心灵。
二、关爱学生,就要唤醒生命的主体意识,促其自我提升。的确,在我们周围有着许多懵懂玩童,他们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又不太服从教导,有的甚至还沾染了一些恶习。其实,这种消极的灰色的生命状态并非为他们主体意志所期望的,在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挫折的体验、心灵的创痛。虽然他们对自我是极度的不悦纳,不自觉的在逃避、在麻木化,他们的世界是一片黑暗,他们的主体意识几乎处于休眠状态,但他们同样具有渴望,渴望关注、渴望沟通、渴望进步,渴望一切好学生拥有的一切。而为人师者,又怎么能够苛责、鄙弃他们呢?对他们而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是一条信息,一个昭示;一个微笑,一个首肯就是一种信任,一股暖流。我曾经带过一名学生,成绩很差,胆子非常小。但听同学说他歌唱歌得好。于是在一次活动中,我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唱了一首歌。我深深记得他上台前紧紧拽住我衣服的样子,满眼的怯弱。于是我紧紧的拽住他的手,只说了一句话:老师相信你!你唱歌最棒!他上台后自信的演唱赢得了满堂喝彩。重要的是,这一次小小的鼓励,开启了他的自信大门。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老师应该深谙人需要不断唤起内在激情的道理。我想,在孩子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多给予一些信任和期待,让其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找到发展的支点和突破口,定能使其沐浴到生活的阳光,绽放出自我的色彩。
三、关爱学生,还必须承认生命的差异,要学会赏识,尊重个性。
我们熟悉自然界中的知了、蝉、喜鹊、蜻蜓、燕子、蝴蝶„„每一种,都是各自生命的个体,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生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所有的孩子也不应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教师也不能用一个模子来塑造千差万别的学生,用一个目标来导航兴趣各异的孩子,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我曾经接手一个班级,之前已有好几个同事告诫我当中有几位极不爱学习、极爱捣乱的学生。并且,第一次的班会上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后来,我就很少正面看这几个学生了,也从此认定他们只能拖班里的后腿。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们班与其他同年级的班赛篮球,我在一旁助威。我看到了球场上奋力拼搏的队员。我发现,那几个被我打入另册的学生在场上的表现极为出众:反应敏捷、善于拼抡,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惊呆了,同时,我也感到很庆幸:好在我发现较早,还来得及补救。后来,我几次找他们谈话,沟通感情、交流思想。针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这些优点来鼓励他们、肯定他们。他们很感动,他们说从来没有老师像我那样关心过他们。也正是基于这些,他们开始努力地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后来,这几个学生上课不捣乱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挖掘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进而欣赏他们、培养他们。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四、关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生命感受,让生命自由地成长。
每个生命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被誉为“闻声识乌第一人”的美国乌类研究专家大耳·西布利,从小就喜欢乌,喜欢大自然。大学一年级时他发现自己对坐在教室里学习非常不习惯,就主动提出退学。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疯子,但西布利的父亲却很支持他。“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晓末曾经是一个没有考上好高中、连中专都上不好、对学习极为厌倦的孩子,他的母亲没有逼他走独木桥,而是理解他对电脑的兴趣,开掘他的潜能,终于使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孩子走上大学的讲台,并主持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系统整合方面的项目。我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命感受得到体贴,生命成长获得信任,生命力量不受怀疑。其实学生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而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自由地成长更幸福,也没有什么比剥夺这种自由成长的权利更大的悲剧。那些引发悲剧的家庭,学生们无一不是失去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学校和家长们似乎都忘了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寄希望孩子们为校争光、为父母光宗耀祖,就这样曰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剥夺他们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有一位作家写得好:你要种的是
一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过多的捆绑只会扭曲生命。孩子们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自由生成智慧,自由生成人格。
五、关爱学生,就要在反思中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在不断成长。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如是说。作为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体验学生生命的美好,但同时也要能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做教师的快乐,就在于有一大批生命要在你的手中成长、放飞。只要细细地体味,反复地想想,当“生命在你的关怀下生动地展开”,那将是多么美丽的一种情景啊!因缺失爱心而误导了生命,又是可悲的,我们的内心将由此歉疚终生。所以教师要时时反思,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曾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反思自己的:当走在校
园里,不经意间遇见两年前的学生,我便不由自主地感到我有负于他们的真诚,因为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无法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难为他们每天竞如此真挚的叫我一声老师!为了不让遗憾永存,我要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教育诗篇,我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谱写出最灿烂的生命乐章。
我很欣赏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片《橘子》,为“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的主题所感动。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应该说今天的学生们是幸运的,拥有关爱的学生们更是幸福的,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