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有效课堂(论文)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
桂园小学盛伟
有效课堂是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实现或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切实成效的课堂。所以,在我心中,有效课堂就是“好课”。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个性活动的源泉,是与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喜欢讲,有的善于想,有的喜欢做,一堂课要想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模式的切换,一般7~13 分钟要换一种形式。老师的精讲,适合喜欢听的学生;板书,阅读教材适合善于看的学生;讨论,辩论,叙述概念、阐述解题思路适合喜欢讲的学生;提出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适合善于想的学生;制作学习卡、课堂练习适合喜欢做的学生。这样,我们就自然认识到了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弊端,因为那只照顾到了喜欢听的学生,那么,这怎么能说得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提倡讲练结合,注重知识过手是必要的。课堂教学应从一讲到底向少讲多练转变,向精讲精练转变。课堂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合作
式等教学方式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提问题,编习题,悟疑难,寻方法,辨错误,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还主动权给学生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强调每个学习者对同样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认识速度,强调认识过程、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行为活动过程,是一种必须在主体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的过程。正如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课堂的主动权交与不交给学生,是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如何理解交出主动权呢?比如:教师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琢磨的状态,这时的主动权就在于学生;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主动权也在于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做课堂练习,主动权更在于学生。有效课堂要求教师一定要交出主动权,但交多少合适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来定。总之,还主动权给学生是现代课堂评价的关键指标。
三、动静结合是有效课堂的基本方式
提倡切换课堂模式,动静转换,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有效参与,培养学习兴趣,消除感官疲劳。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冷静,不要走另一极端。每节课都组织讨论、辩论、探究、小组合作等,热热闹闹,而忽视接受学习,这将极大地浪费时间。目前,很多课堂看似
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是一种浮躁学风,是一种低效教学。不要误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这往往是许多课堂“静”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非常活跃,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需要学生主动,但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上课不要总让反应快的学生牵着鼻子走,其实他们不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是那些善于思考,反应却较慢的孩子,事实上他们最容易受到歧视。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中各种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学生理性地参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第二篇:我心中的有效课堂(写写帮整理)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2280)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无论在复旧引新时,还是进行新授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活动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爱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如高丽老师在教作文指导课《我们班的小明星》时,从课题着手,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明星,放映孩子喜欢的影视小明星,学生马上就来了劲,争抢着要把自己小明星一吐为快。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我们班的小明星,让班级小明星表演绝招。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们在看一看、研一研、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关注情感,使学生“爱老师”
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阅读、深入感悟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学生营造坦诚交流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其次,课堂上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个性差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提问、评价等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世界,要充分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充分地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充分朗读,使学生“爱语文”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1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
四.注重高效,教学生“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有效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方贺仙)
第三篇:我心中的“有效教学”
我心中的“有效教学”
近年来我县的教育领导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我县的教育事业推向高潮。他们千方百计寻求良策,最终引进了韩立福教授倡导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式,对此项工作的推进,局领导花了很高的代价,各乡镇学校也投入了很多经费。广大教师们多次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培训,认真学习,苦心钻研,可以说教师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已初见成效。不过到目前为止,在个别学校和少数教师心目中,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了报幕员的角色,每报一个教学步骤就立即让学生去演示,自己在一旁无济于事;学生的评价也很空洞、客套,如:你读得有感情、声音洪亮等,每次都是老调调;另外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任务不明确,很多学生还不清楚干什么,老师就叫合作,只听哇哇一次,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想:像这样的教学也叫有效教学吗?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教学现象,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只是把韩教授的那种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固定的公式去套,显然这与“教无定法”相违背,表面看课堂很热闹,其实收效甚微。
面对以上情况我也有个人想法,我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并不专指韩教授倡导的那种教学模式。凡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师生能获得最大收获的课堂教学都可以称作有效教学。例如:远程教育就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我们没有必要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舍本求末搞形式而放弃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叫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多种教学模式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合教师个性化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上需要的教学模式,那才叫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一、学生预习有效。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状况设计难易适中的导学单,导学单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就层次性而言,能做到由浅入深。即:生字词预习———课文朗读——理解内容——深化主题——拓展延伸。学生有了这样的导学单,他们就能很好地预习课文,知道在预习中该干些什么。通过预习他们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 大致内容,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未知领域,或许在脑海中留下许多问号,处在急于寻求解决措施的状态中,这样学生上课时就能很投入,学习效果良好。我在上高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前,就发放了导学案,它包含了以下内容:查阅背景、给难认字词注音、背诵全词,紧接着由教师亲自督促检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课都依据这样的步骤教学,那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处理教材有效,引导有效。
教师要想有效地处理好教材,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进而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教材,在吃透教材,凌驾于教材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重新组织教材,并确定教法、学法。以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地将教材中的精华传授学生,实现编者的意图,体现文本的价值,获得有效教学。拿《沁园春·长沙》来说,我们就能发掘出这样的内容:为何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总是悲凉的,而本课毛主席笔下的秋景却是那般生机盎然?弄清这个问题,也就突出了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可这一点却往往是一些教师所惑视的。
教师要想课堂教学有效,灵活机智地处理好教材还不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得有高超的引导艺术。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疑难问题,出现卡壳现象,这时急需教师指点、帮助,此刻教师不能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他,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因此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教师光引导不行,还得讲究艺术,要暗示、点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思考出答案。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来说才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相反引导无效且费时。
三、小组合作有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有效,(一)、教师要在学生准备合作之前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知道合作时该做哪些事,即有目的的合作。
(二)、学生合作时教师要不停地来回巡视,发现哪一组合作出现困难应及时指点、帮助,以便使小组合作走向深化。
(三)、留给学生合作的充分时间。因为合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合作只能流于形式。
(四)、小组合作后教师的检查要到位否则长期以往学生发现老师不检查从而放松要求,在以后的合作中偷懒。
四、点燃激情的方法有效。
一堂好课,师生总是处在激情满怀的状态,彼此配合默契,得到感情共鸣,师生情感相互感染,以致创造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教师的教学得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学效果当然明显。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进而创造情境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其激情,再进行教学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效,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也当过学生很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每做一件事时,都想得到老师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客观。正面评价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点头等都能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说一些空话。如:“你真棒,真能干”这些评价语学生听厌了,评价失去意义。再说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不能一味地表扬,否则学生会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改过自新。
以上是我个人对“有效教学”的一点认识。总之我们应该兼收并蓄,一切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都要学习,让“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走进课堂!
第四篇:我心中的信息技术课堂
我执教信息技术课已有五年之久了,起初由学校的win98到现在的win xp总是在不断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地扒广,以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在课堂中,信息技术是帮助老师贯穿知识的沟通者,更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上的工具。
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真正上信息加工作主体。
二、良好、纯净的internet环境,信息时代的来临丰富的网络淘汰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但网络的开放性,其内容也是各种各样的。应育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三、完备教学工作计划,使信息技术有序进行。
四、充分展示讨论小组成果展示是每一个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老师只是展示,不会评价,这样不好。也是课堂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从进行这个培训的过程中,我通过各个案例和所学新的知识,让我对信息化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信息化课堂应该分成三个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分别累述一下:
一、学校
学校应该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设施,教师实现一师一机、教室实现一室以机、学生要实现一生一机。并且这些标准化的配置要从小学就开始,我们学校是高中,最近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有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和小学没有使用过多媒体,显得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不会学习的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在财政允许或者在各位教育领导支持下实现我说的那些条件。每个学生都有机子都能上网,还会出现学生晚上偷着出去上通宵的现象吗?应该不会。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利用手机、并且手机的现代化程度也很高。老师还会想法设法的去没收学生的手机而学生千方百计的去带手机吗?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我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信息化程度不够高!我们学生觉得网络还是很好奇的、网络游戏还是很迷人的!
二、教师
我们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也还是很低的,包括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能够掌握和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知识和信息化素养够条件吗!?我觉得不一定够吧。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和掌握程度还是很低的。那就让我们赶快的去学习各种知识吧。去尽快适应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吧。
三、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题,老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任务、教学策略的制定也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学生能否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手段呢。教室里都安好了多媒体,没有见过的同学要尽快的去适应老师。信息化时代来了,我们学生也不用天天想着去网吧上网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实现每个同学随时随地都能上网的。但是我需要和同学们强调的就是,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思考的时间,每天都拿出时间来思考好吗!?
第五篇: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陈大伟
这几年和教师们一起观课议课,有很多教师问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好课)是什么样子。我说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各有侧重的观点: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我来说,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能从小甜的一头吃起,是怀着“后而能吃到甜”的理想。但这样的做法出现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吃的过程中总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放弃生活、放弃学习的?我认为是有的,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因为学习失败,因为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女排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看成这个小孩在做着逃跑的努力!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允许,有多少学生会选择从我们的课堂上逃跑?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能吃到甜味,热爱生活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可爱,而愿意到课堂上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讨论理想课堂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观课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希望读出他们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充满渴望,因为能参与其中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摊”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期待,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而感到欣慰,会因为和学生在场“同学”,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而,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授课教师的智慧和激情,还能看到授课教师的生长喜悦、生命力的张扬和释放。
侧重“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要而向未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我们可以说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需要个性化发展,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小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去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还需要一种新的自觉,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本领和生活智慧,通过教育使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加敞亮。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提供帮助,这是我观察理想课堂的又一视角。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例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没有?有没有学生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反应,你的行为就是无效果的。
第二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例如,在一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十分认真,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精彩的见解、流利的表达,学生们的思维在敞开、在碰撞,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当学生们的讨论结束,屏幕上显示出了教师预先已经准备好的结论,刚才“精彩的见解”消弧于无形,大家忙着记显示的结论。个别学生说:“早就有了答案,还让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讨论出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直接拿出来省事得多,还有必要费那么多事吗?”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就讨论;出示结论后,学生就开始抄写,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期望的。可以说,教师的教产生了效果。但在多媒体上预先准备答案的教学行为有效益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了。他们会明白,讨论只是做一做样子,没有什么价值。于是他们以后就会选择等待,等待教师的答案,等待多媒体显示。从这种意义上讲,考察教学是否有效益,不能只顾眼前,而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防止辛辛苦苦地“南辕北辙”。
第三要有效率。追求有效率的教学需要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有了效益,方向上是我们需要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有效率的教学了。实践中,我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们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考察教学效率需要抓住时间。从经济学角度讲,教学中最大的投入是时间投入,时间应该是衡量教学效率的主要指标。重视时间体现了对过程的重视,希望通过观察过程研究效果,通过改善过程提升效果。以时间为抓手,一是可以考虑缩小分母,减少教学中师生的时间浪费;二是在分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分子的量。<1)在分子中,关注的对象是指向学生的,它强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考察教学效率就不能以教师“表演”得精彩不精彩为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活动为参照。<2)强调智力活动,是为了区别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杜威说:“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舞儿童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还是以心智活动为主,学生的发展变化基础主要依赖自己的心智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教学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主要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评估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需要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心智水平,是否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是考察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工具。有的课,尽管全班学生最后都能做好练习题,但大家都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轻松,没有紧张的智力劳动,而没有经历这样的智力挑战,相当于学生没有通过教学实现提升。<3)教学的效率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强调学生“们”是强调要关注更多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强调“学生”同时意味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建设—教师和学生是“同学”。必须承认,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然地喜爱智力活动并能将兴趣集中在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学时需要组织一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活动定向。另一方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紧张的智力活动又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做调节,人终究不是机器。在重视和开发闲暇活动内在价值的同时,又要看到它们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在考察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同时注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理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度”的把握和调控的问题,也不是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