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述”朱子读书法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在这方面,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成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1、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六条之首。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具体地说“循序渐进”包含四个意识:
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触绎玩味”“学不可蹬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这说明读书须有先后顺序,读二书如此,读一书也如此。先读的未弄通,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能“意定理明”,而不是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读书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进程。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不贪多,不求速。读书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得其真意;读书不能求快,就如同浇菜不可忙急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理会;读书不要贪多,读书贪多譬如数钞,一错就无处推寻。
第四,运用这一读书方法时最重要的是坚持从小者近者到大者远者、从已知到未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又说:“人同有理会得处,„„用那理会得的推之于那理会不得的,自浅以至于深,自近以至于远” “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难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2、熟读精思
朱熹指出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朱熹根据自己多年指导学生读书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如何熟读精思的方法。
第一、熟读。他认为:“书只贵乎读,读多自然晓。今既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那么,书要怎样读呢?他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既使己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
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陷于机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
第二、精思。朱熹认为:“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叽嵘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不难看出,熟读精思是获得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的重要条件。
3、虚心涵泳
朱熹指出,当时士人读书普遍存在着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即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为我所用。二是“旧有先入之说”,即以先前接受的主张为主,不肯放弃先前的主张,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在他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尽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另外,这样做的结果还必然导致“先入为主”产生偏见。为了纠正当时士人读书的这些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
第一、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执己见,否则,所见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于己无益。第二、读书贵在直白晓会,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意的态度。不要妄添注解,不要曲折生解,书上如何说,便依他如何说,这是白直,只有如此,才有真晓会。
第三、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纷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众说杂乱,已是读书见多后才知道的,然而只有虚心逐说理会,自见众说各有是非长短,学者到这个境界,自当辨之。读
书如果到了这种地步,读者必能拿出真见来。然而仍是虚心逐一,白直晓会后,真见自出,不是外面捉摸,不了解书中本意,却硬把自己的意见牵说曲说。
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只就那一条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趣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触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
4、切己体察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首先,所谓切己体察,即是读书穷理,不能专在纸上求,还要在自己身上求,简言之,读书不可专就纸上求道理,而应反躬自省,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书中道理。依他的说法,读书是研究做事的道理,做事是实践其研究所得的道理。书中道理是实践的指南。切己体察的功夫,就是要把圣贤言语,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5、着紧用力
所谓着紧用力,首先,是以发愤忘食、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第二,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换言之,读书者研究一个问题,如同攻打堡垒一样,应从四面八方,继续不断的攻打,直等到这个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时候,这便是坚持到底的精神。
6、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有两层含义:
第一,收敛本心。第二、读书用心要专一。“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所谓“持志”,即要树立远大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锐,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读书时,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综上所述,依朱熹所说,若要读书切实做到读得熟、思得精,“居敬持志”就必然贯穿其始终;读书时以体察、着紧用力,同时“居敬持志”就能更好地“居敬持志”的态度来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熟读精思”。“居敬持志”是“熟读精思”的目的,又促进“熟读精思”。朱熹集读书法研究之大成,他的读书法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六条读书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读书经验的总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第二篇:朱子读书法
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然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读书之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本文拟就此六法进行简要分析。
1、循序渐进
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⑷。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⑸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⑹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⑺
“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⑻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3、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⑼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⑽如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⑽)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⑽)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能辨其曲直。”(同⑽)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⑽)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⑾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礼之正脉。”⑿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同⑾)“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⑽)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⑾)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⑾)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⒀。“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⒁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⒂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⒃”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⒄
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⒅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⒇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1]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22]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5、着紧用力
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23]
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24]又比作两军对垒:“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25]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风,认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27] 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处”,“守此而不易之谓”。即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心诚则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这里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28]。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提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自有其一定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学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但是,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⑴《语类》卷七124页 ⑵语出自《朱子语类》卷八 ⑶出自《论语集注》卷五 ⑷见《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⑸《朱文公全集》卷74篇1472页)⑹《与魏应仲》(《朱文公全集》卷39 ⑺见王焕琛
⑻见《朱子读书法•卷上》 ⑼《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⑽《朱子语类》卷十一 ⑾《学规类编》 ⑿《续近思录》二卷 ⒀《朱子全书》卷6 ⒁《朱子语类》卷11 ⒂《朱子语类》卷十一 ⒃《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⒄《朱子语类》卷十一 ⒅《朱子读书法》 ⒆《朱子语类》卷十 ⒇(《朱子语类》卷11)[21]《性理精义》 [22]《朱子语类》 [23]《朱子读书法》 [24] 《朱子读书法》 [25]《朱子语类》卷8 [26]《性理精义》 [27] 《朱子读书法》卷11 [28] 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二
第三篇:《朱子语类》之“读书法”选注
《朱子语类》之“读书法”选注:(原创)卷十·学四
◎读书法(上)
大凡文字有未晓处①,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注释】①未晓处:不明白的地方。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①。“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②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③,方得④。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⑤透彻。
【注释】①穷究:深入探究。②参诸:参,参考;诸,之……于。③相肯:相一致,相吻合。④方得:才有所收获。⑤浃洽:融会贯通。
学问,无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②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著得力!
【注释】①无:无论。②合:应该,应当。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①焉,至于群疑并兴②,寝食俱废,乃能骤③进。
【注释】①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②群疑并兴:指各种疑难问题一并出现。③骤:迅速。
读书,须是看著①他缝罅②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注释】①著:同“着”。②缝罅(xià):缝隙。这里指理解文章的切入点。罅,裂缝。
读书,须是穷究①道理彻底。如人之食②,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③。【注释】①穷究:深入探究。②食:吃东西。③补:补益,益处。
看文字,须大段著①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②,不要困,如有刀剑在
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③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④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⑤。
【注释】①著:同“着”。② 树起筋骨:喻指振作起精神。③册子:指书本。④注:注解,注释。⑤后板:后一页。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①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②。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注释】①猛滚:这里指深入地探究文句的意蕴。②脱离:指跳出书本,不拘泥于书本。
人言读书当从容①玩味②,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③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④之,却不妨。
【注释】①从容:指读书时的心平气和。②玩味:体味思索。③做工夫:下功夫。④养:用小火微煮。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①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②。
【注释】①是:对,正确。②玩味:体味思索。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①,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②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
【注释】①一板:也作“ 一版 ”。指书之一页。②直须:直到。
读书,只恁①逐段子细②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③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著④工夫,不可悠悠⑤,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
【注释】①恁:这样,如此。②子细:同“仔细”。③务:一定。④著:同“着”。⑤悠悠:懒散不尽心的样子。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①晓解。须②是徘徊顾恋,如不欲舍去,方会认得③。又曰:“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
【注释】①自家:自己。②须:应当。③得:有所收获。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①方②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③知味。
【注释】①劈头:一开头,一开始。②方:正当。③始为:才是。
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①而后得②,皆是此理。又云:“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
【注释】①事:费点事。②得:收获。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①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②却损了精神。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③,不走了这心。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
【注释】①彻:深透,透彻。②少间:隔不多时。③精专:集中精力。
泛观博取①,不若熟读而精思②。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③,永远不忘。
【注释】①泛观博取:指读书浮光掠影贪多不化。泛:浮而不实,浮泛。博:多。②精思:指反复思索玩味,寻求文义。③心与理一:指道理融化在心里。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①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②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注释】①得:收获。②庶几:表可能。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①;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
【注释】①终别:终归有区别,还是有区别。
读书须是子细①,逐句逐字要见著落②。若用工粗卤③,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④向⑤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⑥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著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⑦,省记不忘。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注释】①子细:同“仔细”。② 著落:同“着落”。③粗卤:也作“ 粗鲁”。这里指读书粗心大意。④年齿:年龄。⑤向:临近,接近。沉潜:集中精神,潜心。⑦浃洽:融会贯通。
书只贵①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②,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③,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④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臲卼⑤不安。一似倩⑥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著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⑦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
【注释】①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②底(de):同“的”。③注:注释,注解。④尝:曾经。⑤臲卼(niè wù):本义动摇、不安定。这里意为不踏实、把握不住。倩(qìng):请别人代自己做事。⑦那里:同“哪里”。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①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②。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③。
【注释】①所以:用来……的方法。②流转:反复思考。③子细:同“仔细”。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①真见好处,始得。须著力②子细③看。工夫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
【注释】①端的:的确,确实。②著力:同“着力”,尽力。③子细:同“仔细”。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①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②。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③。
【注释】①恁:这样,那样。②穷究:深入探究。③著落:同“着落”。指文字安放的理由。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①细意②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③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注释】①耐烦:不急躁。②细意:仔细地,认真地。③底:同“的”。
读书著意①玩味②,方见得义理③从文字中迸出。
【注释】①著意:用心。②玩味:体味思索。③义理:思想道理等。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①。
【注释】①文势语脉:指文章的思路、脉络。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①是爱饮酒人,一盏②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
【注释】①若:假如,如果。②一盏:一杯。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①。
【注释】①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
第四篇:读《朱子家训》有感
读《朱子家训》有感
在 老师的课上,我第一次接触《朱子家训》。起初,以为又是一个新的老师向我们推荐一本新的古作,并不觉得这样寥寥数字能掀起多大的波澜。然而,老师的课的的确确引起了我的共鸣。在那堂课上,老师提到最多的便是惜福。在仔细阅读《朱子家训》,我也想谈谈,我对它的感想。
在课堂上,老师利用三节课的时间逐句分析了《朱子家训》的内容,谈到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其有些句子虽然也存在这时代的局限性,例如“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而更多的,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虽经过时代的洗礼,但仍焕然一新,极富哲理。
《朱子家训》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一个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从这些点滴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朱子家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所以《朱子家训》尤需家长和子弟一起读。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在具体生活中要求自己,将来也更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大家细细去体会,就会感受到《朱子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正是老师提到的惜福二字。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然而,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背弃了信仰,放弃的道德,把个人的欲望凌驾在一切之上。同时也验证了 老师的那句话“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朱子家训》提到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这里的惜,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是勤俭美德在生活中的细腻体现。“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教导我们珍惜亲情,对父母、兄弟、骨肉都因相持有道。“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这里提到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关怀。
再看看当今社会。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非洲某些地区的孩子骨瘦如材,再看看自身,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浪费粮食。如今情感节目、法制节目,因为一笔遗产、一套房子而引起的争端不断。曾今的骨肉血亲、相濡以沫的情分,在这些物欲之前都灰飞烟灭。同时,有每年有多少海豚、鲨鱼、穿山甲被杀害,只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胃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子家训》并不只是家训,更应该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应该学习的训则。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坦诚相见,不再认为光明磊落是立足的根本,不再相信彼此。一部《朱子家训》正引导着我们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对于一个尚且稚嫩的大学生,在对成人的世界探索中,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非浅!
第五篇:读《朱子家训》有感
读《朱子家训》有感
永春第一实验小学六(2)杨舒涵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它,精辟地以寥寥数百字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它是家喻户晓的教子治家的经典——《朱子家训》。但我认为,我品读的《朱子家训》并不只是家训,更应该是学习的训则,引导着我们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它有悠然的意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开篇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那富有的韵律之美把我吸引住了。我懂得了保持宁静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天。它蕴含丰富的道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这更是不能丢弃的珍宝。任何一件物品都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人类劳动的结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可浪费。
它引人深思。“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反复品读这句话,便别有一番滋味。是的,这正如“居安思危”,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学会思考,有远见,是成功所必需的。学习生活中,我似乎也临时抱过佛脚,但我明白,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它给人启发。“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 “朱者”,与朋友互相学习。它使人受益匪浅。“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我认为这提倡的是一种“距离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刨根问底。它提倡节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它教人和谐相处、安分守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蕴含丰富,它给人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所以,《朱子家训》在此时就不仅仅是家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