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淑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诗歌方面的教学目标表述是非常清楚的:要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然而,如今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又大,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阅读的时间较少,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道路上更是走入误区。鉴于高考对诗歌的要求,老师们也只是用书面作业或考试测验的手段来勉强应试,结果古诗词的教学没了诵读感悟与赏析品味,成了字句的操练,表现手法的记忆,学生无法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真正魅力。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也属于正常。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诗歌特点探索改进诗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诵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典诗歌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直接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要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领悟诗歌的情感意蕴,首先就要从诵读入手。
1.营造合适的诵读情境。与所诵读诗歌相应的特定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从而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知。诵读情境的营造可以通过教师在诵读前导语的引导,也可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例如,我在教授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时播放二胡音乐《睡莲》,让学生伴着伤感而幽怨的二胡声来感知诗歌内容,这样能很快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品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黯然情绪。
2.选择适合的诵读方式。范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用流利、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来范读课文,或是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也可以让学生范读。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诵,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听其声、领略到老师的语气、声调以及表情,从而进一步仔细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并且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感染和熏陶,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如果受自身条件限制,自己范读有障碍,也可以选择操作简便,且朗诵规范的录音带进行范读,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诵读,老师可以根据诗歌风格的不同来选择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例如,岳飞《满江红》慷慨豪放,就应该读得铿锵有力些,我们选择由嗓音浑厚的男生来读;而婉约词的正宗、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让温婉的女生来念就更合适;《孔雀东南飞》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而《燕歌行》就适合学生齐声诵读。
还可以举行诵读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与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诗歌的热爱。
二、抓住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作用到客观物象融合而形成的用以表达特定情感的艺术形象。要体悟诗歌表达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就需要我们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我国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成就了我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这一特点。这些意象就是我们分析诗歌时值得抓住的关键菊花,不与百花争艳,且花瓣不凋,偏受陶渊明的喜爱,常将他写于诗中,与他淡泊名利的隐士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后世诗人笔下高尚人格的象征;宋代的朱淑贞也曾在写《菊花》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女词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及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而柳树的“柳”与“留”同音,且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句写到柳,大多是表示惜别之意。
而有些意象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用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如,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传达出的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月”此时是美好、纯洁的象征。春季北上,秋季南迁的“鸿雁”有时是抒发羁旅伤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有时是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借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把握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喷涌的结晶。无论是惆怅,还是闲适;无论是激越,还是悲怆,一切真实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轨迹。所以说,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把握诗中情感,领略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对意象的分析来感受体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般诗题和诗序都会交代写作诗歌的相关背景。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序言中交代了诗歌写作的相关背景,并写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从中可见诗中情感的主调。《雨霖铃》这个词牌相传是唐玄宗入蜀时在夜雨中闻铃声,思念杨贵妃而作,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后世以此曲填词的作品也多是哀伤之作,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如此。
知人论世是我们分析作品必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情感知人论世的方法也不可少。李清照一生历经坎坷,早年生活优渥,词中多是贵妇闲愁,后期国破家亡,词中是深沉的家国之痛。知道了这些,才能分清《醉花阴》与《声声慢》中愁的不同内蕴。了解李白的济世抱负和赐金放还的背景,才能理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的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
除了以上几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很多方法来提高诗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诗歌配画或是配乐、学写小诗等等。总而言之,教无定法。教学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灵活采用教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第二篇:培养初中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构成阅读能力。其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鉴赏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阅读能力的最高阶梯。鉴赏能力一般指对鉴赏对象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其中包括在接触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具有的评价、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探索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六至九年级H版语文教材收入讲读课的古诗词有9首,收入“每周一诗”的有120首,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钱梦龙语)所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每年中考都有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高考都有古诗词鉴赏题,都表明这一板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国,诗之国的子孙应从小汲取古诗词的营养,继承光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
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只有诵读、赏析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上升到迁移的阶段,这样博闻强记烂熟于心,才有可能“出神入化”,借鉴引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才能得心应手、意随情牵,“缘事而发”“有感而发”地尝试古诗词的创作。
三、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植根于语文课的诵读,辅以选修课的知识讲座,依托课外的借鉴和创作。具体说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1、课内指导学法,读读背背。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他小时候背的许多诗句不全懂,“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诵读能力,自然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古诗词的朗读,既要达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的朗读要求,也要仔细品味诗的意境,了解一点格律,读出诗的韵律美。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H
样,教师肯定,这样即使再差的同学,只要他有兴趣,也会跃跃欲试,纵是课堂上背不出,课外也会“笨鸟先飞”。课后的背诵巩固实行“责任制”,以组为单位,组员到组长处背,组长到科代表处背,科代表到老师处背。教师负总责,随时抽检任何一位组长、组员、有徇私舞弊者,均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的监督机制,保证了背诵能责任到人,不致流于形式。
默写是检验背诵成果最理想、最直接、最功利的手段。为了节省时间,提高默写质量,我常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时间把近期学过的几首诗词混在一起进行“局部默写”,即教师读出上句(下句),要求学生写出下句(上句);或抽出其中的名句进行理解性默写。正如清人赵执信所认为的那样:诗之可贵,乃在于它能通过一鳞一爪,叫人联想到隐在云中的那条龙仍是“首尾完好”的。这既能检测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又能管窥到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程度。
第五、在古诗词的背诵中,教师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当堂进行“下水”背诵,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记得初三下学期我教曹操的《观沧海》,在范读、点拨完诗的意境和背诵的思路时,我提示同学们只要抓住这首诗的“境”——客观的自然景物(水、岛、树、草、风、波、日月、星辰),背起来就易如反掌了。我刚一说完,就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嘟哝:“说的那么容易,那你来背背看。”顿时教室里静的出奇,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不得不说:“那就我先来试试吧!”当我非常流畅现身说法地背出全诗后,班级里响起了阵阵掌声。之后接二连三,同学们几乎个个都能背出来。这堂课下来,我体会颇深,看来不仅要提倡写“下水作文”,也要提倡“下水背诵”,真是“身教”重于“言教”啊!
2、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为了巩固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读读背背的成果,除了学生课外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温故知新外,教师必须设法“扶一把,送一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想到了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我们反对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过细的作品分析和过多的古汉语语法的灌输,但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
柳》、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绝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之涣的《凉州词》、陆游的《小园》等共11首全是借春景来抒发诗人情怀的名篇佳作,其中千古名句俯拾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基本上把春天从早春、初春、晚春到春夏之交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到了这一学期快结束时,曾几的《三彳瞿道中》、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摹写盛夏风物的名句又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浪漫火热的夏季。这种编排,非常切合时境,为初中低年级学生感悟古诗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这样让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教起来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也等于有了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情境,特别容易感悟,容易接受。
在学生系统学完初中四年的古诗词进行总复习前,我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在充分吃透课本上的古诗词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编一本《初中生古诗词读本》。我原以为大部分同学只会把初中四年八本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辑录成册就算交差了,结果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对129首古诗词按时间朝代的先后重新归类编排,有的按诗人词人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浅、数量的多少重新排序辑录,有的把古诗词的辑录同练习书法、美术结合起来,有的不仅有辑录的文字材料,还有配上音乐自己朗读制成配套录音带,有的还把小学学过的古诗词也一块选进去。大部分同学都用电脑打字,图文并茂,装订成册,美观大方,既展示了同学们对初中古诗词的诠释,又尝试了一回做编辑的辛劳,锻炼了各自的动手能力。
4、指导学生借鉴与创作古诗词。
巧妙地引用、化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往往能借古说今,实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巧妙融合,既意存高远,又能增添文采,引起读
世界在人生的面前一样,我们感到了那种„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困惑和乐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是再创造的最好“释意”。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诗词就更是如此。没有生命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更谈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情画意。古诗词的语言最具灵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最富浪漫情怀、最富生命激情的“写诗族”。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古诗词语言运用技巧、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风格,提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尝试诗词写作,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四、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古诗词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往往在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油然而生。利用古诗词这一文学样式来培养初中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我想是找对了路。
1、通过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对夯实语文功底,提高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同学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满足于读读背背,也尝试写赏析评论短文,尝试改写古诗词为其它文体,乃至尝试诗词的创作,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这使他们与古人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无疑,这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古诗词的教学开辟了一块处女地。最大的受益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
2、宽知识面,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文史不分家,读古诗词牵涉许多古代文化,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毛泽东同志说继承古文化遗产,就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何谓“精华”,何谓“糟粕”,我们必须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一双慧眼。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跳出古诗来读诗,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来热爱我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而热爱
第三篇:小学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兴城镇逸夫小学
所谓鉴赏,即可以理解为欣赏、鉴定两层意思,是人对“音乐语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么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音乐欣赏水平和对音乐评价能力两个方面的提升。下面笔者通过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对有助于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
一、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一切学习活动都注定事倍功半。针对目前流行音乐对小学生有着强大影响力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对课本之外的流行音乐有选择性地引入欣赏课当中,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1.流行音乐的范畴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两个名称反映了其两个特点:
(1)广泛传唱,具有很强的流行性。
(2)从创作到表演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大众化的审美倾向的特点。
广义上的流行音乐的范畴可以包括一般不表现重大题材和思想内容的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而我们日常所指的流行音乐是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适合现代广大群众口味和心理需求,通俗易懂的抒情性、表演性、娱乐性较强的音乐。并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而更替,但也不乏的反映了时代特色、极具艺术性的精品而成为经典。体裁形式短、曲调歌词结构简单易懂,贴近生活,情感真切易被大众传唱。
2.正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只奉高雅音乐为经典,把一切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视其为“洪水猛兽”,却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时代感和多样性。高雅音乐严肃理性有余而通俗活泼不足,对于生活经历少的小学生来说情感上不容易产生共鸣。而一些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的表达了人的情绪,人的感情,能激起听者的共鸣,正好填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隙,受到学生欢迎也就水到渠成。其实我国在不同时代都有一大批反映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具有较好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我们应该不拘一格。
3.引入适合的流行音乐促发欣赏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本理念,加调音乐教育要“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这给我们的流行音乐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流行音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并能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那么在欣赏课中选录给学生们欣赏并展开讨论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音乐学习材料的多样化有莫大好处。再加以老师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二、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核心就是感知音乐所表现的美的能力,即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知识技能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条件与前提保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一定或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就无从谈起。正如艺术教育理论家郭声健先生所说的:“如果学生听到一段音乐之后不知所云,不能联想、想像、触动,那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新课标给人的表面印象是降低了对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但笔者的理解是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求我们放弃进行那些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以及灌输
死记硬背的知识的做法,转而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所以说新课标对于音乐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降低,而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笔者在上五年级《春雨蒙蒙地下》一课时,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知识技能。如果单独讲解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很容易产生“一言堂”,使学生丧失对本节课的兴趣。于是我首先创造了情景,让学生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生:“花丛里、倒影里、山野里„„”“春天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永远把它留住呢?那能用什么法办能留下这美好的景色呢?”生:“拍照”“对呀,那我们就拿起相机吧,老师先给你们集体拍一张,摆好‘POSE’了,‘卡 次 嚓’,注意相机发出怎样的声音。相机发出的声音组合起来原来就是我们音乐中的知识——切分节奏。”请同学们模仿一下相机的声音,“卡 次 嚓”„„“ X X X ”。平时枯燥的知识在有趣的拍照游戏中掌握了,学生学得也很快乐。“听,老师的春天在哪里找到呢?”“在春雨里”“是啊,春雨淅沥沥地下,落在美丽的红花上、小草上,你们就是这些红花绿草,请和春雨打声招呼吧‘刷刷刷’”。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用象声词来模仿春雨“唰唰唰唰”地声音,然后再列举出大雨“哗啦啦”的声音与之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巩固歌曲中春雨的唱法。“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那动听的旋律吧,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很轻柔,有的说很优美等。我作了总结是
啊,因为歌里唱‘春雨蒙蒙地下’,那一定是很柔美的,不像夏天的雨那么粗暴。等学生在演唱时,不用我提示,自然地把声音放小了,放柔了,声音的要求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是从MP到PP的处理,我先问学生“听春雨的声音为什么到最后越来越弱了呢?”“因为雨越下越小,越下越小,渐渐地,雨停了”。学生感受到了这一情景,在演唱中就轻而易举地处理好了力度记号。通过这些形象的引导,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能在演唱中得以很好地运用。
通过将音乐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逐渐有了细微的辨别能力,对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形式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随着音乐听觉培养的加强进一点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与反应,学生更容易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距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也更近了一步,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形容的:“往上一小步,都有新高度”。
三、通过欣赏渗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的能力
音乐评价能力是指判断音乐艺术之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其中包括评价音乐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学生对音乐的评价是在学生心目中对音乐审美价值的衡量,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另一重要分支。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自主评价能力,就会发现不了音乐中美的特征,不能判断雅与俗,不能认
识到音乐内容中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造成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体会不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无法理解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那些在现代商业利益驱使下,只为了满足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的文化糟粕就会比优秀音乐作品很容易侵占学生们的视听空间,又反过来左右学生的音乐审美观。所以作为音乐教师,与其去阻止学生去接触这些商业文化,还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自己学会欣赏和分辨音乐,提高对垃圾音乐文化的“免疫力”。
1、评价标准
判断音乐美与丑、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既有传统的音乐艺术美学,如(1)韵律的美与丑,表现为通过运用节奏、音高、调式等综合手段,能否集中表达歌曲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能否给人以愉悦感。(2)歌词美与丑,表现为歌词的表现形象、意境是美还是低俗,是否有文学价值。(3)演绎情感的美与丑,表现为在配器方面、演唱者的个性方面是否得体。能否让欣赏者在情感上“回味无穷”。同时评价标准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审美需求包括是否具有时代感和人文性,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文化艺术作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不再被人广为传播,其根本原因是文化艺术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代表着当时的人文思想,“适者生存”的道理在文化领域中也同样适用,除了一些经住历史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长青树”外,大部分在时代变迁中不再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 6
价值的转变而会被冷落直至消失,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被发掘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已感觉不到了美的原因。
2.渗透方式的运用
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比较的教学手段来渗透评价。特别运用好比较这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把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优秀音乐作品与低俗无聊的音乐歌曲放在一起作欣赏比较,引导学生探讨比较音乐的感受,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会辨识美与丑、在比较中认识雅与俗。比如:在课堂中,分别播放旋律高亢优美、极富个性的《山路十八弯》和几乎谈不上旋律却非常流行的网络歌曲《猪之歌》,或者播放旋律抒情,歌词表达母子亲情的《懂你》和歌词内容极为消沉低俗、表现极端无聊又非常流行的歌曲《狼爱上羊》,启发引导学生们畅谈比较歌曲旋律的美与丑,歌词所表达的雅与俗。通过讨论使学生们逐渐认识了一些庸俗低级音乐的共同特点:旋律简单易记但太平庸,节奏强烈但太刺耳,歌词上口但太粗俗,表达情感直白但太露骨,有如无病呻吟一般。通过对比、讨论体会比言传说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音乐的艺术价值”,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怎么样鉴赏歌曲,怎么样学唱。当“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这则关于流行的笑话在学生当中流行起来时,学生们对流行音乐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逸 夫 小 学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第五篇: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
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展示出方人五颜六色的情感浪花和绚丽多彩的思虑萌动。它以启悟人生的哲理、关切人生的忧思,给人以历劫难平的印象和宗教崇拜的冥想。
东方古典诗歌诱发了古代东方人民的艺术想像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深刻、更自由、更有意义。读者或听众则通过欣赏诗歌,将实际生活中的美好或丑恶、伟大或平凡、高尚或卑贱、崇高或渺小,真实或幻象等种种人生体验变为已有。只要人们想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感,就首先会想到诗,只要人们阅读并欣赏过这些诗,就一定会徜徉于诗的海洋之中,使之在情感的博大宏深了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觅得力量的源泉,重新被激活而奋起。
目录
总序
序言
埃及
恩纳
尼罗河颂·第一首
献给阿顿神的圣歌(节选)
亡灵书(节选)
搬谷人的歌谣
一个人与他的“巴”的辨论(之三)
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第一块泥板 三(A)
吉尔伽美什·第八块泥板(节选)
希伯来
雅歌·第二首
雅歌·第五首
耶利米哀歌·第四首(节选)
诗篇·恶卫是我的牧者
箴言·智慧赞
约伯记·第一轮对话(节选)
先知书·亚卫应许世介和平
多比传·多比雅之祈祷
传道书·万事都是虚空
印度
梨俱吠陀·阿耆尼(火)
梨俱吠陀·雨云
梨俱吠陀·蛙
梨俱吠陀·夜
阿达婆吠陀·相思咒
阿达婆吠陀·爱情咒
蚁垤
罗摩衍那·第十三章(节选)
广博
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传二八一(节选)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插话节选)伐致呵利
三百咏(一一O)
马鸣
佛所行赞·第五章·出城品(节选)迦梨陀娑
云使·后云(节选)
提鲁瓦尔卢瓦尔
古拉尔箴言·政治篇·友谊(节选)胜天
牧童歌·第九歌
格比尔达斯
„„
伊朗
阿拉伯
阿富汗
日本
朝鲜
越南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