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盱眙县桂五中学张永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语言,形式最优美的语言,也是最具有灵性和想像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在学习中,学生们能从那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自教学改革以来,初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30%,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就是对于文字简洁、意象繁复、含义深刻的诗歌,旧有的教学模式也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
我认为要从“读”中入手,以“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情,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文的节奏、韵律的魅力,从而提高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读的方法有很多,有朗读、诵读、美读、品读、唱读、走读等。在读的时候,可变换形式读,使学生能在多样 1
化的“读”中感受古诗文的语言魅力。
朗读,朗读是指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它重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及诗文的基调。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反复吟咏体悟古诗文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思想,了解诗文内容。在课堂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朗读时如果再选用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能在音乐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乐曲中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文句所传达的情意。在选取配乐时,不必苛求内容完全相符,只要旋律相配即可。尤其古乐,如《梁祝》、《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所表现的意蕴、意境,更能使学生迅速沉浸在无声的艺术世界里。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是识记背诵、重整体感悟、边背边读边体悟。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诵读的方式自由、灵活、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低可高,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这一读法放在初步懂得诗文内容之后运用较好,此时学生对内容有了浅层次的理解,有待于深层次的与文本交流。此时的诵读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美读,在对古诗文的内涵充分理解之后,可以采取美读的方式,美读者用声音传达出了作品深层的美。这时的读,读者往往能深刻体会诗文的思想、意境、艺术手法,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美读的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情感与理性的思考穿透了文字的外壳,达到深层意蕴,形成“入境使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美读能引领语文课走向比较高的教学境界,美读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品味所学诗歌的精美语言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美读,应该放在古诗文讲析之后,此时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才能更深入地将感受穿透到声音之中。
品读,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品读,品味语句中的含义,咀嚼文字中的意蕴,可以设想自己是作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可以夸张情感,夸大表情。在学习结束后,为加深印象、提高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些,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唱着读,摇头晃脑读、拉长声调读,只要能兴趣盎然的去读就行;还可以允许学生站起来在走道里来回走动着读;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艺术手法、风格流派相同或相反的古诗文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如将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甫的《登高》放在一起读,将李清照的词与苏轼的词放在一起读,在比照中,能更鲜明地体悟诗词的不同特点。
读的过程也是赏文析字的过程。教学古诗文,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文的内在涵义,解读文本时要抓住诗眼分析名句。名句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情思,余味无穷。如曹植《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外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如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便写出了诗人振翅高飞的豪气、身处困境坚强奋起的锐气。含蓄凝练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透过这些字句,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在欣赏教师的口才中听听课,实际上真正对古诗文感兴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和传承了。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转变学生只做“听客”的心理角色,加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主动性,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语言的魅力,让诗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飞扬。
第二篇:浅谈高中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现状
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 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一文一理两个班106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92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高考导致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
老师想方设法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学生恨不得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以应对所有试题,缺失了审美鉴赏过程,谈何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诗歌鉴赏的宗旨。
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四、学生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远远不够,致使在学完5本必修,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 1
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五、瞄准考试,目的性过于单一
在现今的全民关注高考的社会趋势下,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过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从而应对考试。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追求学生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的培养,六、忽视学生个人的理解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由于有着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输给学生教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收这些不属于自身理解的鉴赏信息,机械式的记忆这些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我国的诗词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角度来揣摩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能短暂的记忆一首诗词的鉴赏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这也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道理所在。
七、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学生手拿一本诗词鉴赏参考,在自习课上背诵那些关于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按类型的给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诗词,给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来练习。这样切割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题,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创造积极性。
第二章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的措施
诗歌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一、在课堂上渗透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鉴赏古典诗歌一定要有扎实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为基础。因此,学生要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自然就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诗歌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从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种类、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方面,给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在具体进行鉴赏实践的时候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学生的鉴赏实践也才能够走上较为正规的鉴赏轨道。如我们学习《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u)。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u)。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ou)。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u)。押韵,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了解四声,诗歌的平仄就容易明白,就能较好地体会到诗歌音韵的美,增强审美的能力。
二、激发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且,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是采用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就成为了富有时代感的歌曲,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于是,我就投其所好,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我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 3
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一下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因此,激发与培养兴趣可以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入手,在把古典乐曲与诗歌鉴赏渗透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播放萧敬腾的《梦一场》;讲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播放徐许嵩的《断桥残雪》。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于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告诉学生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这样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到名胜古迹、网络等有古典诗词名句的环境中去历练,带领学生在一些书画作品展览活动中接受熏陶。
三、受以学生正确的鉴赏诗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受以方法比受以知识更为重要,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去进行鉴赏,学生的鉴赏实践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而且教师的引导应当力争做到三个方面:
(一)提供鉴赏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就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一定的鉴赏实践训练的内容与时间,要注意的是时间间隔不能拖得太长,尤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之间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理论知识遗忘得多而且快,对于提高鉴赏水平没有多大的益处。
(二)要拓宽鉴赏实践的范围
即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在课内,而古典诗歌的鉴赏实践则要放眼生活,甚至于要放眼阅读视野所及,即课内课外,阅读材料、生活范围等等。只要有机会 4
接触古典诗歌,也就有机会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了。
(三)要注意把握诗歌鉴赏的数量与尺度
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时,要注意古典诗歌鉴赏的数量的安排与把握,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少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实践。我们大致从叙事诗、抒情诗、赠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诗歌中,每一类型诗歌选择讲解二至三首,这样既能够顾及到诗歌鉴赏种类的全面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如标题的暗示,作者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入”字的理解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狂”。
鉴赏时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可忽视,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首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采用了色彩的对比。其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样,通过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营造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从而表现出诗人孤寂飘零之感。
在一定数量的诗歌鉴赏实践训练之后,学生有了很深的感受,原来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对于诗歌鉴赏实践有如此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运用理论来充 5
实自己的头脑了,还会有意识的使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鉴赏实践。
(四)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领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2、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只要抓住诗词中的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 6
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诗人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5、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另外要真正对诗词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四、加强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
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古典诗词,往往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内容。有时候,作者的遭遇,作品的内容,更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史实。如讲杜甫的诗,一般总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相关。大而言之,像历史事件与作品产生的关系;小而言之,像典章、制度、名物、风习等等。课堂上的那点容量,不可能使学生见多识广,领悟很深。怎么办?只有启发、指导学生依托图书资料去做一些扩展阅读工作,这样文史结实,课堂内外结合,实有互补相彰之效。有时也指导学生写点探究心得型或赏析型的小文章,指导他们注意“赏”与“析”的结合,帮助他们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从对语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赏”,从对艺术形式的析中挖掘出对思想内容的赏。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得到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五、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适当鼓励学生“写”诗,可以培养他们对诗词进而对文学的热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还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常识,如:押韵、平仄、对偶等,让其养成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
如在讲授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其中一个学生将其改写成:
艳阳几时有,抬首问苍天。不知天宫何样,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触怒天帝,高处不胜寒,紧衣又缩被,还是在人间。转宿舍,进教室,心中难平。天有阴晴冷热,人有悲喜得失,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健在,千里两依依。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写作,教师不要在乎长短,也不要在乎写得多好,随意练笔也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文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实践运用能力。
六、加强利用古诗词对学生文化的熏陶
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学者和名师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就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说,“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她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者和名师的阐述,不 10
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
综上所述,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涵养。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兴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结论
诗歌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忠.语言分析与古诗词鉴赏.文学教育,2009,(8).[2]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
[3]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1)。
[4]《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5]《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陈元龙编著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6]《唐宋词赏析》(中学生古典文学鉴赏指南)王方俊、张曾峒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8]司空图《诗品》
[9] 侯敏:《意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 李立等译:《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第三篇:浅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学
王喜凤
高中音乐教学内容广泛,其中主要涵盖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大大模块。虽然各模块的教育作用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鉴于“音乐鉴赏”在增进学生基本音乐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一、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鉴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目标。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更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培养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增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的学习情怀。音乐鉴赏学习是中学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最直接的途径。学生对音乐的鉴定和赏析,它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从受到欣赏再到鉴赏是从初浅到深层、感性到理性、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升华,形成更深刻、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
有必要强调一下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的差别,以更好的在教学中将音乐鉴赏课上的更加生动、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欣赏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并领略其中的趣味。而音乐鉴赏是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鉴赏与欣赏相比意义更深一层次,不仅是感受、鉴赏的概括,更增加了鉴别精神和创造性。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反思与评价艺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1.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养
音乐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接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一定思想境界。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便重点强调学生在音乐中宣泄消极因素、提高积极因素,从而使自身的情操得到加强、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就如不同的音乐欣赏下给人不同的心境一样。抒情优美的乐曲如《春江花月夜》,可以缓解神经、让人愉悦;深情柔和的音乐,如巴乌独奏《渔歌》可以使人心平气和;欢快雄壮的乐曲如《拉德斯基进行曲》则可以振奋精神。总之,品味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趣味。
2.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中学音乐教育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音乐教学应“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在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应注重帮助学生提高其审美水平。而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来完成的。音乐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被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所陶醉,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从而净化心灵,形成一种道德美。通过在音乐鉴赏中所感受的音乐艺术意象的感染力、震撼力,而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
3.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具有其他科目所没有的独特特点,其旋律、节奏、调式等对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美的旋律、悦耳的和声,对人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冲击,在感情的体验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也促使学生充满激情和幻想,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引起诸多创造灵感。音乐鉴赏启迪学生敢于想象和创造,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音乐鉴赏中受到教育。
三、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为核心,但在鉴赏课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的专门性学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学生个体。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教育方式。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音乐这门艺术课程,来丰富学生的美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独立音乐感受与见解。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善于观察学生在学校音乐鉴赏中的每一个表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多多发表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独特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只有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身的体验。
2.重塑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塑造对于成功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资助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它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者、音乐生活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
3.开展探究式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感受美的体验,比如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教师精心设计提问问题是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过程。教师的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提问中散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同时,良好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激情。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音乐体验情感,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同时,高中音乐教师在鉴赏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浅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实 验 中王
学 音 乐 组
喜
凤
第四篇:浅谈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音乐鉴赏是增进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我们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音乐鉴赏的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我们要在音乐鉴赏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总能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或激动、快乐、心情舒畅,或深沉、凝重、富有哲理,音乐总能让听音乐的人从内心、从情感上产生小小的共鸣,或极大的共鸣,感受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等不同,大脑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展开的联想的活跃度不同,同样的音乐所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音乐鉴赏感受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的,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创新和收获。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每聆听一次,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一次,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要坚持以聆听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听、善于听、懂得听、乐意听,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第五篇: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音乐知识,增加音乐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实践中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能力 想象力 审美情趣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美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激发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欣赏和享受音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音乐同样如此,他们有喜爱音乐的天性,有探索音乐世界的欲望,而激发他们探索音乐欲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保护好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真正产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其身心融入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体验来认识音乐、感悟音乐的真谛。为此,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好奇心,可通过流行歌曲、音乐名人轶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从欣赏刘欢的《好汉歌》到中国民歌,从谢津的《说唱脸谱》到传统京剧,既使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其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能够直观地反映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特点、内涵要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内涵丰富的作品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适当了解音乐相关背景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其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并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和联系,使学生可以通过感官来辨别作品不同的审美特质,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作品的分析之中去,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
三、整合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1.音乐想象力的培养。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比较法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使学生能准确地感知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提高其对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2.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引导性、示范性地剖析音乐元素及其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便于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音乐美的感知和长期积累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情趣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事物,教师应在加强学生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音乐情感的训练和对音乐美的感知,在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融入美感训练要素,使学生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美感认知和练习理解美的类别和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记忆、音乐认知、音乐想象的能力,获得音乐艺术的愉悦感。此外,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施条件和良好的软环境,为学生创造适合音乐审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积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在讲到某一器乐、声乐或者表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一些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上台表演,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增强自信心和团结协作意识,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都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比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不高。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育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此外,高中生面对高考大关,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2009(6).[2]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2006(2).[3]叶丽慧.运用“指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10).文档资料: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浅谈中职艺术设计评价体系 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教学反思的作用 科学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为学生合理减负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例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有效策略 家校沟通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浅淡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创新 谈我校校园足球的开展 中国学生汉式英语的现状与反思 小学数学学习中预习的重要性与指导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法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