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初中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构成阅读能力。其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鉴赏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阅读能力的最高阶梯。鉴赏能力一般指对鉴赏对象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其中包括在接触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具有的评价、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探索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六至九年级H版语文教材收入讲读课的古诗词有9首,收入“每周一诗”的有120首,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钱梦龙语)所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每年中考都有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高考都有古诗词鉴赏题,都表明这一板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国,诗之国的子孙应从小汲取古诗词的营养,继承光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
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只有诵读、赏析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上升到迁移的阶段,这样博闻强记烂熟于心,才有可能“出神入化”,借鉴引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才能得心应手、意随情牵,“缘事而发”“有感而发”地尝试古诗词的创作。
三、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植根于语文课的诵读,辅以选修课的知识讲座,依托课外的借鉴和创作。具体说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1、课内指导学法,读读背背。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他小时候背的许多诗句不全懂,“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诵读能力,自然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古诗词的朗读,既要达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的朗读要求,也要仔细品味诗的意境,了解一点格律,读出诗的韵律美。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H
样,教师肯定,这样即使再差的同学,只要他有兴趣,也会跃跃欲试,纵是课堂上背不出,课外也会“笨鸟先飞”。课后的背诵巩固实行“责任制”,以组为单位,组员到组长处背,组长到科代表处背,科代表到老师处背。教师负总责,随时抽检任何一位组长、组员、有徇私舞弊者,均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的监督机制,保证了背诵能责任到人,不致流于形式。
默写是检验背诵成果最理想、最直接、最功利的手段。为了节省时间,提高默写质量,我常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时间把近期学过的几首诗词混在一起进行“局部默写”,即教师读出上句(下句),要求学生写出下句(上句);或抽出其中的名句进行理解性默写。正如清人赵执信所认为的那样:诗之可贵,乃在于它能通过一鳞一爪,叫人联想到隐在云中的那条龙仍是“首尾完好”的。这既能检测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又能管窥到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程度。
第五、在古诗词的背诵中,教师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当堂进行“下水”背诵,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记得初三下学期我教曹操的《观沧海》,在范读、点拨完诗的意境和背诵的思路时,我提示同学们只要抓住这首诗的“境”——客观的自然景物(水、岛、树、草、风、波、日月、星辰),背起来就易如反掌了。我刚一说完,就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嘟哝:“说的那么容易,那你来背背看。”顿时教室里静的出奇,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不得不说:“那就我先来试试吧!”当我非常流畅现身说法地背出全诗后,班级里响起了阵阵掌声。之后接二连三,同学们几乎个个都能背出来。这堂课下来,我体会颇深,看来不仅要提倡写“下水作文”,也要提倡“下水背诵”,真是“身教”重于“言教”啊!
2、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为了巩固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读读背背的成果,除了学生课外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温故知新外,教师必须设法“扶一把,送一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想到了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我们反对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过细的作品分析和过多的古汉语语法的灌输,但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
柳》、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绝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之涣的《凉州词》、陆游的《小园》等共11首全是借春景来抒发诗人情怀的名篇佳作,其中千古名句俯拾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基本上把春天从早春、初春、晚春到春夏之交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到了这一学期快结束时,曾几的《三彳瞿道中》、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摹写盛夏风物的名句又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浪漫火热的夏季。这种编排,非常切合时境,为初中低年级学生感悟古诗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这样让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教起来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也等于有了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情境,特别容易感悟,容易接受。
在学生系统学完初中四年的古诗词进行总复习前,我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在充分吃透课本上的古诗词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编一本《初中生古诗词读本》。我原以为大部分同学只会把初中四年八本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辑录成册就算交差了,结果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对129首古诗词按时间朝代的先后重新归类编排,有的按诗人词人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浅、数量的多少重新排序辑录,有的把古诗词的辑录同练习书法、美术结合起来,有的不仅有辑录的文字材料,还有配上音乐自己朗读制成配套录音带,有的还把小学学过的古诗词也一块选进去。大部分同学都用电脑打字,图文并茂,装订成册,美观大方,既展示了同学们对初中古诗词的诠释,又尝试了一回做编辑的辛劳,锻炼了各自的动手能力。
4、指导学生借鉴与创作古诗词。
巧妙地引用、化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往往能借古说今,实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巧妙融合,既意存高远,又能增添文采,引起读
世界在人生的面前一样,我们感到了那种„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困惑和乐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是再创造的最好“释意”。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诗词就更是如此。没有生命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更谈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情画意。古诗词的语言最具灵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最富浪漫情怀、最富生命激情的“写诗族”。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古诗词语言运用技巧、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风格,提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尝试诗词写作,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四、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古诗词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往往在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油然而生。利用古诗词这一文学样式来培养初中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我想是找对了路。
1、通过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对夯实语文功底,提高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同学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满足于读读背背,也尝试写赏析评论短文,尝试改写古诗词为其它文体,乃至尝试诗词的创作,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这使他们与古人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无疑,这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古诗词的教学开辟了一块处女地。最大的受益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
2、宽知识面,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文史不分家,读古诗词牵涉许多古代文化,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毛泽东同志说继承古文化遗产,就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何谓“精华”,何谓“糟粕”,我们必须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一双慧眼。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跳出古诗来读诗,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来热爱我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而热爱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在九年制义务教育H版六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诗词有近130首,它们大多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钱梦龙语)所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综观当前初中语文教科研现状和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当前倡导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环境格格不入,与1999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我国青少年中发起的着眼于新世纪文化建设的希望之花——“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初衷是相悖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立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近130首古诗词,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和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内容
我认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赏析是核心,迁移是赏析的进一步深化,是鉴赏能力的最高阶梯。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只有诵读、赏析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上升到迁移的阶段,这样博闻强记烂熟于心,才有可能“出神入化”,借鉴引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才能得心应手“意随情牵”,“缘事”或“有感”而发地尝试古诗词或新诗的创作。
二、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植根于语文课的诵读,辅以选修课活动课的知识讲座,依托课外的借鉴和创作。具体说来,主要是:
1. 课内指导学法,读读背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教育部最近制定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词背诵量为50首,我想这是对初中生古诗词背诵量要求的最权威的诠释。那么如何来指导和落实背诵呢?
首先,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背诵、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要揭示背诵记忆的方法,尽可能理解记忆,可以运用分析、比较、揣摩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有时还要在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情境等方面作一些有针对性的概括归纳。
第三,根据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来指导学生掌握读、背的时间间隔,达到长时牢固记忆的目的。
第四,背诵的检查措施一定要到位。常用的检查手段不外乎两种——背和默,但背和默是有技巧的。背诵一般以组为单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默写,一般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时间进行“局部”默写,即教师读出上句(下句),要求学生写出下句(上句);或在根据古诗词的中心意思按要求默写,这既能检测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又能管窥到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程度。
第五,在古诗词的背诵中,教师的以身作则,“下水背诵”即当堂进行示范背诵,会收到奇特的示范效应。
2. 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古诗词系列知识讲座。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为了巩固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读读背背的成果,除了学生课外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温故知新,我们还通过先后开设《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唐诗介绍》、《宋词概略》、《对联趣谈》等专题知识讲座来激发初中生关注古诗词、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明白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词知识,背诵的古诗词篇目还只是沧海一粟,要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读古典诗词,往往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内容,这时候依托图书资料指导学生做一些扩展阅读工作,创设一些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写点探究心得型或赏析型的小文章,指导他们赏析结合,帮助他们克服时
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从对语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赏,从对艺术形式的析中挖掘出对思想内容的赏。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得到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3.课外指导学生整理编辑《初中生古诗词读本》。
现行的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近130首古诗词的编排,基本遵循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原则。分散插入初中三年六本教材的每个单元之中,美其名曰“每周一诗”,但这对古诗词鉴赏中学生的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是不利的。因此在学生系统学完初中三年的古诗词进行总复习前,我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在充分吃透课本上选辑的古诗词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编一本《初中生古诗词读本》。我原以为大部分同学只会把初中三年八本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辑录成册就算交差了。结果“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对近130首古诗词按时间朝代的先后重新归类编排;有的按诗人词人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浅、数量的多少重新排序辑录;有的把古诗词的辑录同练习书法、美术结合起来;有的不仅有辑录的文字材料,还配上音乐自己朗读制成配套录音带;有的还把小学学过的古诗词也一块选进去„„大部分同学都用电脑打字,图文并茂,装订成册,美观大方,既展示了同学们对初中四年所学古诗词的理解,又尝试了一回做编辑的辛劳,锻炼了各自的动手能力。
4. 指导学生借鉴与创作古诗词。
巧妙地引用、化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往往能借古说今,实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巧妙融合,既意存高远,又能增添文采,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鉴赏古诗词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继承,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养成诵读、借鉴的习惯,终能达到清代唐彪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借助古诗词教学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的捷径是注重古诗词作品的再创造,可以在欣赏完原诗词作品后,利用诗人创设的情境把古诗词改写、续写成散文作品,辅以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象。这种再创造无疑是学生对古诗词作品阅读感受的一种展示,我们应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创造中朝思维多元化、阅读感受多元化方向进行大胆的探索。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诗词就更是如此。没有生命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更谈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情画意。
古诗词的语言最具灵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最富浪漫情怀、最富生命激情的“写诗族”。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古诗词语言运用技巧、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风格,提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尝试诗词写作,这不仅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三、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往往在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油然而生。利用古诗词这一文学样式来探索培养初中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我想是找对了路。
1.它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夯实了语文功底,提高了文学素养。
2.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
3.它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古诗词中许多充满哲理而且闪耀着品德光芒的内容对学生正确的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的树立和健康人格的造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让我们大家都来珍视这个工程,从中获得情感的归宿和生命的安顿,迎来二十一世纪祖国文化建设的新希望。
第三篇: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新野县实验中学
常见的古文教学以古诗词出现的形式较多,也是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古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 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就初中古诗词的课堂阅读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之见,求教于大家。
一、了解诗人 全面掌握写作背景
在学习古诗文之前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掌握诗人的生平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发现中分析、整理,再在课堂上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通过搜集整理,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帮助学生准确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因为有些古诗词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种不用老师介绍,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 感受古诗音乐美 读中悟诗情
古诗词都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识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接着由男、女分联交错齐读(适时点拨古诗词的押韵、平仄)。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探究交流质疑 全面了解诗词内容
在学生在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古诗词中不理解的地方。独立思考后,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可教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方法,如:抓住诗词题目提问;抓住“诗眼” 提问;抓住修辞手法提问;抓住标点符号提问;抓住重点语句提问;抓住表达方式提问;抓住写作方法提问等等)。然后把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后把本组没有解答出的问题提交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同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决。这样通过个人、小组、班级、老师共同质疑、交流、讨论、解疑,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了解诗词内容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点拨、诱导的作用。如我教《春望》一诗时,学生提出的质疑就有:(首联)“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颔联)花香鸟语本是愉悦身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颔联)“烽火连三月”中的“三”和“家书抵万金”的“万”是实数吗?(尾联)“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诗人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其内心是感情是怎样的?等等。师生共同讨论质疑后,我提出“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这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这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质疑、释疑,学生就从字词、诗意、写作方法等方面把握了古诗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提高。
四、品味意境 拓展延伸 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领悟古诗情感后,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词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通过拓展探究,加深认识学生对自然(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激发兴趣 积累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应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总结归纳古诗词中相同(或相类似)的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中的叙述、描写、抒情有很多相同(或相类似)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山、石、水,花、草、树,喜、悲、愁……中引导学生领悟、体味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以“水”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所学过的诗词中有关写水的诗句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李白笔下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秀丽;王勃笔下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丽如画;苏轼笔下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绮丽可爱……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诗句之中,去细心体会古诗词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中自然而然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
总之,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第四篇:关于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几点思考
文/王彦复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也汇集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高当代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思考,旨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与学者已经改变自身的认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就促使众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但从目前来看,多数教师还没有足够的意识以及能力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提高,导致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达到推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
二、导致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诗词的内容相对抽象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拥有超过60%的高中学生认为古诗词中的内容相对抽象。一方面,古代诗人生活的背景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背景大相径庭,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导致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单纯的阅读诗词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另一方面,古诗词的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难以引起当代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代学生无法理解诗人表露的爱国之情、忧民之情或者向往自然的情感,导致学生无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鉴赏。在这种背景下,当代高中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古诗词是抽象难懂的,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真挚情感也显得苍白无力,进而降低了学生鉴赏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有待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在主观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相反,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只是在教导学生如何解答问题,如何应对考试,导致学生只会机械的作答,却无法对古诗词进行真正有效的鉴赏。
基于此,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有待完善,学生即感受不到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没有真正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三)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最后,当代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当代高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通常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
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文时只能够从诗文的本身进行理解,却无法联系到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无法参考当代的时代背景。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与诗人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无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鉴赏。
三、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有力支撑下,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诗文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提高理解与鉴赏的质量。
以《蜀道难》这一首古诗的鉴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蜀道的崎岖,将古诗中的文字性描述通过图片或音像的方式再现。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含义,也就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鉴赏。
又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鉴赏中,李清照凄婉的词句也很难让当代学生感受到那一抹忧伤和哀愁。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给学生播放较为凄婉的背景音乐,搭配滴滴答答的雨滴声进行烘托,使学生更好的鉴赏词中的思想感情。
(二)改革鉴赏教学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开展鉴赏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诗文。其次,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与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并最终得出鉴赏的结论。最终,教师将学生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汇总,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整合和解答。
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自由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自由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同时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这就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方向鉴赏古诗,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样以李清照的经典作品《声声慢》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感受李清照经历的人生起伏。在鉴赏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去感悟诗文中的悲怆与哀愁,进而与李清照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在鉴赏杜甫和李白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两人同为唐朝诗人,但诗歌的意境却差距甚远,其原因就在于时代背景的转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积累,使其成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有力支撑,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见解,使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篇:浅谈高中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现状
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 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一文一理两个班106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92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高考导致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
老师想方设法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学生恨不得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以应对所有试题,缺失了审美鉴赏过程,谈何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诗歌鉴赏的宗旨。
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四、学生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远远不够,致使在学完5本必修,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 1
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五、瞄准考试,目的性过于单一
在现今的全民关注高考的社会趋势下,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过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从而应对考试。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追求学生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的培养,六、忽视学生个人的理解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由于有着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输给学生教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收这些不属于自身理解的鉴赏信息,机械式的记忆这些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我国的诗词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角度来揣摩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能短暂的记忆一首诗词的鉴赏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这也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道理所在。
七、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学生手拿一本诗词鉴赏参考,在自习课上背诵那些关于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按类型的给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诗词,给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来练习。这样切割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题,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创造积极性。
第二章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的措施
诗歌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一、在课堂上渗透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鉴赏古典诗歌一定要有扎实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为基础。因此,学生要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自然就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诗歌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从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种类、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方面,给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在具体进行鉴赏实践的时候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学生的鉴赏实践也才能够走上较为正规的鉴赏轨道。如我们学习《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u)。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u)。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ou)。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u)。押韵,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了解四声,诗歌的平仄就容易明白,就能较好地体会到诗歌音韵的美,增强审美的能力。
二、激发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且,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是采用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就成为了富有时代感的歌曲,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于是,我就投其所好,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我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 3
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一下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因此,激发与培养兴趣可以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入手,在把古典乐曲与诗歌鉴赏渗透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先播放萧敬腾的《梦一场》;讲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播放徐许嵩的《断桥残雪》。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于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告诉学生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这样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到名胜古迹、网络等有古典诗词名句的环境中去历练,带领学生在一些书画作品展览活动中接受熏陶。
三、受以学生正确的鉴赏诗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受以方法比受以知识更为重要,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去进行鉴赏,学生的鉴赏实践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而且教师的引导应当力争做到三个方面:
(一)提供鉴赏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就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一定的鉴赏实践训练的内容与时间,要注意的是时间间隔不能拖得太长,尤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之间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理论知识遗忘得多而且快,对于提高鉴赏水平没有多大的益处。
(二)要拓宽鉴赏实践的范围
即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在课内,而古典诗歌的鉴赏实践则要放眼生活,甚至于要放眼阅读视野所及,即课内课外,阅读材料、生活范围等等。只要有机会 4
接触古典诗歌,也就有机会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了。
(三)要注意把握诗歌鉴赏的数量与尺度
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时,要注意古典诗歌鉴赏的数量的安排与把握,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少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实践。我们大致从叙事诗、抒情诗、赠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诗歌中,每一类型诗歌选择讲解二至三首,这样既能够顾及到诗歌鉴赏种类的全面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如标题的暗示,作者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入”字的理解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狂”。
鉴赏时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可忽视,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首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采用了色彩的对比。其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样,通过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营造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从而表现出诗人孤寂飘零之感。
在一定数量的诗歌鉴赏实践训练之后,学生有了很深的感受,原来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对于诗歌鉴赏实践有如此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运用理论来充 5
实自己的头脑了,还会有意识的使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鉴赏实践。
(四)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领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2、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只要抓住诗词中的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 6
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诗人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5、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另外要真正对诗词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四、加强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
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古典诗词,往往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内容。有时候,作者的遭遇,作品的内容,更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史实。如讲杜甫的诗,一般总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相关。大而言之,像历史事件与作品产生的关系;小而言之,像典章、制度、名物、风习等等。课堂上的那点容量,不可能使学生见多识广,领悟很深。怎么办?只有启发、指导学生依托图书资料去做一些扩展阅读工作,这样文史结实,课堂内外结合,实有互补相彰之效。有时也指导学生写点探究心得型或赏析型的小文章,指导他们注意“赏”与“析”的结合,帮助他们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从对语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赏”,从对艺术形式的析中挖掘出对思想内容的赏。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得到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五、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适当鼓励学生“写”诗,可以培养他们对诗词进而对文学的热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还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常识,如:押韵、平仄、对偶等,让其养成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
如在讲授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其中一个学生将其改写成:
艳阳几时有,抬首问苍天。不知天宫何样,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触怒天帝,高处不胜寒,紧衣又缩被,还是在人间。转宿舍,进教室,心中难平。天有阴晴冷热,人有悲喜得失,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健在,千里两依依。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写作,教师不要在乎长短,也不要在乎写得多好,随意练笔也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文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实践运用能力。
六、加强利用古诗词对学生文化的熏陶
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学者和名师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就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说,“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她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者和名师的阐述,不 10
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
综上所述,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涵养。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兴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结论
诗歌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忠.语言分析与古诗词鉴赏.文学教育,2009,(8).[2]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
[3]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1)。
[4]《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5]《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陈元龙编著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6]《唐宋词赏析》(中学生古典文学鉴赏指南)王方俊、张曾峒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8]司空图《诗品》
[9] 侯敏:《意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 李立等译:《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