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但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考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的难题,开辟一条创新之路。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养和业务专长?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抓住最基本的语文要素,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素养,这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地方,在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这样,老师的才华,才可能在这个地方展示出来了。
教师是不是专业人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语文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就是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呈现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提问和解答,评价和反馈等。教师要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并不难,还要有专业知识,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是较高的语文知识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抓住哪些关键因素?
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在运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这一思想。最基本的读书、记诵、练笔等语文积累的策略应该是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要紧紧抓住读书这样一个环节,要想尽办法激励学生、诱导学生在这方面下工夫。如果学生都爱读书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提高都不可能。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上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去展现自我,去尝试,去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学习。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在课堂上,老师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题,立足文本,师生和谐探究、赏析,放心、放手、有效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
第三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理想的老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等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第四篇:校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
校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
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校长应担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努力做到正确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立足校本培训,创建“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专业成长氛围,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文化,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把握发展方向,理解教师专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知识信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仅仅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修养。一是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专业精神。教育的核心是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要有责任感,具有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的精神。二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三是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因为独生子女、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教师有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的机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老黄牛似的苦和累,没能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定律。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才能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才能领悟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教师的职业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
二、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以校为本,研培结合。校长要重视教师的培训,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教师的培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而必须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研培结合,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激发教师主动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经验。促进教师修身敬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教育教学业务培训。通过研培结合,教师能够把所学知识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号,进而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处理。外出培训,国培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教师回校后根据学习所得所悟做专题讲座或汇报课,让所有教师一起分享,从而实现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
业化发展。2.有效课堂,听评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学初研制具体“听评课月”活动方案,以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和其它学科教师常态课为载体,每听完一节课,及时组织听课领导和教师评课,共同商讨改进策略。听课的同时,教学领导在移动中查看老师教案、学生作业和听课记录。课后,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和听课体会发布日志,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听评课活动,教师能主动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教研,促进群体教师专业成长。
3.读书交流,网研结合。一是制定读书计划,落实读书书目,开展网络研修。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浸染校园”的理念。学校建立开放式图书馆,提供教师可读性书籍及学习笔记。每年利用寒暑假,教师自选有关说课评课、班级管理、名师与课堂等方面的书籍,如《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等书目,抽时间阅读。平时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课标、语文基础知识等。教师自觉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育随笔,发布吉林省教育社区个人博客空间,与大家交流互动,分享读书收获与快乐。网络研修,让教师目睹了一些名师、专家的风采,也结识了很多名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对所从事的事业情有独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启示。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效果查验活动。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示会,学习心得、经验交流会,读书收获演讲赛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使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三是开展论坛“每月推荐,教师阅读回复”活动。学校依托吉林省教育论坛版块“教师读书”栏目,每月推荐一篇文章,教师自主阅读、回复。如:《班主任工作漫谈》、《老师你会说话吗》、《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师魂不朽》、《会教的老师与不会教的老师的区别》、《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等篇章,从班级管理、师德修养、专业发展等不同方面精心推荐,引领教师怎样做最好的老师。每次推荐文章后,第一时间在学校QQ群发布,教师会自觉抽时间阅读、回复、交流;学校也会不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交流研讨。由于所选内容贴近教师生活,案例真实可信,利于教师自身发展,深得教师喜爱。网络空间人人通,论坛每月推荐阅读,发帖、回复、帖内回复,教师的阅读、交流互动不知不觉将读书内化为一种行动,形
成一种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各项读书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教师读书形式,丰富了教师读书内容,有效提升了教师理论水平和教
育教学能力。
校长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能自觉充当“导师”与“助手”,善于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专业化、知识化,这所学校才会健康发展、长远发展、科
学发展、优质发展。
第五篇: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
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
董迪
承蒙张燕老师抬举,让我为这期的国培班讲一个专题,既感慨又惶恐。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丰厚的教研成果;都是享誉全省知名度很高的精英们。左思右想,总觉得自己与各位相差甚远。再仔细思量,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总结一下自己做教研员以来的工作心得体会,同时也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斗胆讲了,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引领者?如何更好的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好的招法只有脚踏实地的加强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都很清楚的知道:教研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要负责一个地区的教学发展方向,教学质量。教研员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你是这个地区该学科教育的大脑、中枢。所以要想胜任“引领者”这一光荣称号,必须不对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素养,提升引领能力,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引领者
历史教研员必须要紧跟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历史教师的素养,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可以如数家珍般的一口气说出一大堆比如:教研员要有信念和品行;要有人文化的职业道德要有厚重的专业水平;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要有较高的组织与交际能力;要有较高的个性意识;要有较好的审美水平要有较好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等等。我想大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刊物对此问题都有详细的理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其中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旧话重提。
(一)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让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宁静。教师以教 书育人为天职,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中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情操高尚、思想纯洁,堪为人师。但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社会客观存在的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一定会冲击教师固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夸大,用物质财富来衡量人生价值等不良倾向,导致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研员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高度负责,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实施积极干预,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影响教师,用自己敬业的精神去激励教师,用自己热爱教育的理想去鼓舞教师,用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取向去感染教师。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人的高尚,首先是做人的高尚;人的伟大,首先是人格的伟大。(我们教研员在下去基层的时候常常要求老师们要有事业心要有信念,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是范。)那么作为教师的引路人就更应该是一个有信念、品行好的人。
提到这个问题,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两篇小短文与大家分享。其一: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 1 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这个故事所含的道理应该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其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过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但是这个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才是最高学位的道理。(季羡林所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2009年7月11日季老仙逝后,很多人评论中国再也没有大师级的学者了。如此高的赞誉是很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认同一个道理吧,那就是“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人们常说一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反而不能把事情做好,是太急于做事了,反而找不到时间做好人。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作为教研员首先要做到先做人再做事同时也要在对历史教师进行指导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的告诉他们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最后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是说教研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怎样才能做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认同的好人呢?这就要求我们教研员必须要有信念、有品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引领者。
1、有信念
有关信念的含义我想各位都比我理解得到位,在这里我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而已。我想信念应该是人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是深刻而稳定的。对于一个教研员来讲,信念就是你的教研工作,你的做人原则,即你追求什么?热爱什么?遵循什么。(安徽省青阳县语文教研员施麒俊的信念1964年,1982年中师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毕业。现为安徽省青阳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阳县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教研员施麒俊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自己对做教研员工作的信念:
曾几何时,当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崇高的理想,是我小学时代的憧憬,是我中学时代的热望。在作文中我时时提到老师窗前的灯光、老师头上的白发、老师心里的期待,还有执着的追求,忘我的身影,生活的关爱。然而,我仅仅做了两年小学教师,八年初中教师,三年初中校长,我在教育上几乎一事无成,便奉调成了县教委办公室的秘书。八年的秘书生涯,我都学会了什么呢?我只觉得我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和魂魄,一些文字游戏虽然游刃有余,但在一堆没有灵魂的文字中,我几乎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价值。常年待在机关,麻木了人间的冷暖,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人活在繁华闹市,脚不沾泥土,眼不望星空,肩不扛,手不提,生活上我避免了教师上课备课作业考试之苦,精神上却依然感到很不愉快。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要走的路是怎样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今后我还能做什么?
这样不行!我再三向局领导要求:放我到教研室,让我踏踏实实做一个教研员。经过了几年办公室工作的摸爬滚打,领导觉得我很亏,没有把我放在他觉得应该放的位子上。然而领导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体验出我此刻‚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心情。当了教研员以后,我少了公文之累,接待之累,检查之累,陪酒之累,接电话传电话之累,迎来送往嬉皮笑脸之累,察言观色洞察心机之累。一时间,我成了自由的人,关起门来读书,走进课堂听课,抬起头来思考,守着电脑写作。我觉得,一个称职的教研员应该是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人,一 2 个埋头读书而不至于说外行话的人,一个保持宁静心境而有所追求的人,一个让一线教师心服口服啧啧称赞的人,一个让自己和教师能够期盼并值得期盼的人。
从施老师的信念形成让我们看到,信念是以理想为中心,又是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由于人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逐步形成了信念。
人是为信念活着的。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在密林中与敌人周旋,宁肯吃野草、棉絮而不投降,为是信念;大学生徐本宇主动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甘愿受苦受累到边远的山区农村去支教,为的是信念。许多教研员(包括我们在坐的各位)主动放弃或根本就不去主动争取做官、从商的机会,甘愿做一个埋头苦干、两袖清风的教研员,我想这也是一种信念。
2、有品行
有品行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一个人的人品,它具有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研员品行端正严于律己,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什么是威信?威信是一种观念形态。威信者,威严及信誉之和也。无威,无以敬人;无信无以服人。教研员的许多工作是靠威信发挥作用来完成的。教研员虽然不是教育行政官员,却担负着一定管理评价职能,评业务骨干、评教学能手、评名教师、评优秀论文等等,于是会有单位或个人对你晓之以礼动之以钱。那么,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教研员的形象。俗话说:“树总是自腐后而生虫。”教研员私心重,人品差,水平再高也难令广大一线教师折服。所以要做一个受人爱戴和敬重的优秀教研员,必须人格高尚、胸怀大度、平和从容、严于律己乐于助人。
(二)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
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让教师的人生目标高远而伟大。每位教师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天起,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都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目标。但许多教师面对教育现实,面对某些学校片面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现状,面对某些学校对教师的“论分行赏”,面对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过度重视,深深地感到困惑和苦恼。个别教师的人生目标渐渐发生动摇,甚至自己也变成了“分数教育”的实施者。还有少数教师变成了教育现状的“叛逆者”,在教育教学中走着理想化的道路,孤独地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逐渐被学校边缘化。教师伟大的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面对充满矛盾的现实,教研员要努力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既要追求教育理想,又要兼顾教育现实,力求做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要指导教师研究教育现状和教育规律,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于教育现实之中,让理想在教育现实中闪光。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力图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成人(播放泰迪的故事)我想看完了这段视频在座的每一位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都感动的几欲泪下吧。那我们就应该以汤普森老师为榜样做一个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老师眼中最好的教研员。不要让世俗的琐事干扰了你人生的目标。
(三)引领教师的教育文化
引领教师的教育文化,让教师构建自己的教育文化观。教研员要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先进教育文化的能力。办学校,办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靠的是先进的教育文化。虽然先进教育文化的最终体现者是学生,但先进教育文化的实施者却是教师。教研员对教师的先进文化引领就非常重要。要用先进的学科文化去影响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观念和思想,影响学科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评价观等,影响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影响学科教师教育哲学思想的构建。这就需要教研员本身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对先进教育文化的理性思考。要想构建教育文化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要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古往今来,3 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基辛格,还有2002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古代犹太人的墓园也常常放着书本,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他们认为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这样看来,犹太人的聪明是与崇尚读书有关的。
引导教师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途径之一。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这一点不假。
每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浅薄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就会在实践中失去自我。
书读得少,是造成教师、教研员专业成才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教师、教研员往往被那些常规的事务性工作束缚,很少看“课外书”;在职提高往往依赖听报告或讨论,听几个新鲜的词,听一点经验,说几句感受。这种现状势必造成教师、教研员专业上的“贫血”,而一旦搞研究进行教学指导就感到“黔驴技穷”。
我一直认为教研员指导基层学校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可以应用于研究教育教学实际,促进学生、教师乃至教育的发展,所以也应该注重成本,讲究效益。无论是读“理论书”,还是读“实践书”,都要先“入书”再“出书”。所谓“入书”就是潜心阅读,掌握基本内容,细心揣摩,领会精妙之处。所谓“出书”就是跳出书本,分析、对照自己的教研实践,加强反思,寻求新的独到的发现,用以指导完善以后的实践。读书还需有目的,有持续性。
教研员要引导教师选择读书内容:读专业书——拓宽加深专业基础;读教育报刊——理解同行在想什么;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我们延边地区专门为教师精选了教师人文读本现在已经出了六册了其中包括中国哲学史、科学与人文、西方哲学智慧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检查检测读书情况效果还不错)读学生读的书——走进学生心灵;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读无字书——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
教研员要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书的内容有多种,有的是宏观思考,有的是微观探讨,有理论研究,有经验介绍。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会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对此在学习时我们应当采取务实而又灵活的态度,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汝通读、选读、泛读、精读。读完之后重要的是要掩卷深思文章的价值何在,提出了什么问题,阐述了什么样的观点,总结了何种经验,提供了哪些资料等;要竭力汲取文章所反映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自己的“库存”在读书时要注意引导教师:
1、结合实际工作学。干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学什么,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在一个时期里教学科研搞什么,就重点买什么书,读什么书,所以这些书既是研究资料吗也是备课资料。
2、结合问题学。有了书籍,也不一定非要一本本地系统去读(大家都很忙,少有时间)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既抽象又枯燥,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读起来很费力气。况且有时书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相脱离,这就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果结合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则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3、结合撰写论文学。读书、思考、实践、写作,这是学习的四部曲。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由于带着问题去学习,搞清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于是也就扩展一部分知识,开辟了一个领域,创造出新的成果。写文章既是研究 4 成果的积累和展现,又是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另外还需引导教师注重积累资料,注意有鉴别的加以吸收等)
(四)引领教师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撰写论文的过程,无论是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是撰写教育经验论文,教学反思,乃至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都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深层思考。坚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来看,撰写论文正是实践的反思、认识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使其不断深化。魏书生、李吉林、窦桂梅等著名特级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而且能把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来认识,不断总结,撰写论文,出版专著,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职责是把大量分散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现象系统化,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这就要收集材料,以写促思,实现认识的飞跃。(教研员不仅要自己做到这一点更要坚持不懈的要求督促基层历史教师做到引领他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提升写作能力。)
有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对我们是有启迪的。撰写论文、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许多人工作了一辈子,在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整理交流,一些宝贵的经验随着人退休也就泯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的损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也很说明这个问题,这是我从1999年以来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大概有近40篇左右。(是去年院庆的时候教务处要成果汇编的时候整理的,昨晚做课件的时候想到就把它加进来了。放在这里不是要向各位汇报我一共写了多少论文,也不是想表明自己多勤奋。只是为我讲的这个问题做一个佐证。)1997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成为一名历史教研员。从当时的连一个教研员职责是什么都不十分明确,到今天成为一名基本称职的,还算受基层教师欢迎的教研员,我想这除了得益于各位前辈教研员的引领和历史同行的提携外,也应该得益于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之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并把它总结成教育教学论文。(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为了评职称、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写的一些文章,但不管为了什么起码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习很多知识、翻阅很多资料、思考很多问题,还是可以一举多得的。)
此外教研员还应该注意不仅要培养基层教师撰写教研随笔、教研日记的习惯。也要培养自己养成这一好习惯。这既是一个总结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记载成果的过程。
其实写日记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的基本功,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尤其是女同志,我当然也不例外,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写的大多是一些心情日记、一些人生感悟、一些生活琐事。没想到去写教研日记。
我是近几年才注意到要写教研日记的,也是受基层教师的启发。我们每次下去听课的时候,都会到教研室看看教师们的教案。在检查教案的时候,发现所有学校的教案设置的最后一项都是教学反思一栏,而教师们大多是应付了事,写一些无关痛痒的套话,认真写的很少。所以每次都会对基层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让他们认真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但收效不大。直到有一次去延吉市七中听韩梅老师的课,看了她写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后,才让我大开了眼界。韩梅老师的教学日记一共有好几本,详细记载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包括学生的情况,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评价等等。韩梅老师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课讲的非常好。在州内、省内都小有名气,是延吉市的名师、东北三省的十佳教师。看到她认真书写的教学反思,厚厚的教学笔记我感悟到为什么同样是老师差距会那么大。受此启发,觉得要想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研员也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把自己的成 5 长过程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成长。才能更好的做教师的引领者。因此近几年来再下去进行教学指导的时候也都有意识的建议基层老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并且在自己的日记里也增加了教学日记的内容。
下面是我写的几篇教学日记。(在这里我把它呈现给大家希望不要见笑)2010年4月15日 为时一周的对珲春、龙井、延吉三个县市开展的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听课调研活动结束了,而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几天来一直在思考:学习杜郎口到底学什么?应该如何与我州的历史教学实际相结合呢?应该设计一次教研活动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而这个活动应该既有课,又有教研员的问题分析。课重在引领,问题分析重在转变观念和方法。从我州的实际看,教师最好分朝汉两个会场,今天和各个县市的教研员进行了沟通都赞同我的这个想法,下午与珲春教研员具体研究落实出课老师、会议时间、地点等事宜的情况,这次活动计划就算商定下来了。这次研训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是:引领——反思——更好的借鉴杜郎口等地的教学经验,提高我州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由各县市推选教师上公开课,教研员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010年4月16日
今天下午,和郑老师把出课教师的情况落实下来了,初步定为朝鲜族学校出五节课,汉族学校出七节课。一致认为把这次活动抓好抓实要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把课准备好;二是把教研员负责的问题分析准备好;三是把两个会场的组织工作做好。
2010年4月24日
今天早晨8点上班后又和出课县市的教研员用电话沟通了情况,各个县市的教研员对于这次的活动都认真做了准备,我把我对这次活动的思考写成了材料,并把内容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这次活动与其说是培训老师,不如说是培训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我将和一线的老师和各个县市教研员零距离接触,这也是我应用理论、向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学习的好机会。
2010 4月27日
历时两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觉得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其他暂且不谈,时间安排上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由于考虑给教师节省时间,以及怕研讨时会有部分教师不参加,故安排了连轴转,但问题也出来了:课上完后,时间已经很晚了,有的老师牵挂家里的事,有的老师要急着赶车,所以能看出来有些教师是硬着头皮坐在那;同时也为抢时间,有的教研员一些问题并未展开讲透,如果改变一些方式也许会好一些。一是把七节课改为四节课,二是上午上课下午研讨。亦或把一天会改为二天。
本次活动虽然收获很大,但是老师的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到位并非一次活动就会实现,这是经常性的工作。拟定9月份在敦化再接着这次活动搞一次全州规模的教研活动,下次怎么搞,这是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
韩梅老师的教学日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捆绑式规定酝酿了半个月,今天终于出台了。鉴于七年级新生,对于刚刚踏入初中,会有一些陌生感和不适应感,所以在量化细则上,以简约式为主,尽可能去掉繁琐的规定,重点落实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帮扶性。
开课已经尽半个多月,一个班级里差不多能有一半同学会画书了,我觉得这是个好大的工程,以前一直留守在九年级,所以没觉得画书是一项教学重点,没想到在七年级新生中,却是这样的难,这样的费劲,我几乎是手把手的教画书,却因无分身术,而无力顾及全体学生,所以想到以小组互助,解决问题。作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下设课代表、小队长、小组长。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层层帮扶。组内捆绑式互助,荣辱与共,共同进步。
今天实施了两个班,效果很明显,最突出的效果,就是班级不再沉闷,不再混混恶恶,6 积极性空前膨胀,几乎全班都能动起来,热情非常高涨。
四班热情高,但是互助性还是差一些,可能对于这种帮扶形式不太适应,又或者对于班级同学还有些陌生,所以在小组互助方面开展的不是很全面,今后四班要重点加强互助的能力。
一班互助性好,可能缘于班主任已经开展小组合作方式,所以在小组帮扶方面,有实效性,例如王昕帮小组成员张瑞鑫,张瑞鑫不太听,王昕耐心讲解。场面很让人感动。感觉小组的帮扶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马上是二班的课,看看二班效果如何,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各班宣布规定时,太费时间,大约用了20分钟时间,这个部分看看能否不利用课堂时间。
2011年韩梅老师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后提交的报告
对历史初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之观察
2011年9月19日,韩梅老师分别在4班和1班进行了新的历史教学之尝试,我以听课记录员的身份分别对一班和四班进行观察。
通过分组,采用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形式,效果十分明显。首现,无论是在一班还是在四班,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普遍得到了提高。这与评分制度的引进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把组内按成绩分成1、2、3、4号,并对4号回答问题有额外加分奖励,这一点促进了组内其他同学帮助学习较落后的同学学习,并鼓励其积极回答问题。在我听课过程中,4班有一位同学的历史成绩只有18分(满分为50分的卷子),在韩老师提出问题后,组内其他成员对他说:‚你也学啊,回答问题!‛这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学习的同学依然不是很积极,这让其他组员突然意识到,要想胜出,自己只能回答更多的问题,因此如果组内没有形成互助的学习分为,容易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毕竟学习好的同学只要多答一道问题,就可以弥补学习能力较弱的人的差距。但从整体看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语言交流次数增多,并且对于能力相差无几的小组内,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符合中学历史教学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
但小组合作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除了以上提出的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外,还有就是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助交流,这一点在4班体现得十分明显,因为我看到有两对男女在下面翻绳,这一点由于其他人发言过于积极,教师的注意容易分散,不容易关注到个别学生;而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发言混乱,也缺乏中心,这样会增加讨论时间,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观察整个课堂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发言的时候,十分混乱,场面处于失控的边缘,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虽然有加分,但是这个加分学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所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应该也有适当的奖励机制,例如一个月一次总评。
针对这些,可以进行一些微调,例如,要给学生一个意识,就是让他们学会倾听,小组发言要有秩序;第二 要给学生一个信念,他们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团伙,要帮助自己的成员,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应该突出团队合作;第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尽量在设臵问题时,问题难度要适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而不是提一些例如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这样的抢答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场面失控,同时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思考那些开放性问题。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仅供韩老师参考
学生 计开元
韩梅(另见文稿)袁军令
《泰迪的故事》观后感
袁军令
《泰迪的故事》就是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汤普森太太的心理,小泰迪的遭遇,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和学生的翻版。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棍棒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通过小泰迪的遭遇以及最后的成就,我们会发现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理想的教育,‚大爱‛是源头。师爱是师生情感的结合与共鸣的基础,没有师爱的存在,教育就会成为了口号,成为手段,成为形而上学的标语,甚至我们的教育还没开始就会面临死亡!所以,教育要成功,教师就要有情,把自己的胸怀向学生敞开以此打开学生的心灵,从而教育他们,塑造他们。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教育正是水的载歌载舞,轻柔舒适却又不露痕迹。真正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理想的教育,‚快乐‛孕其中。二千年前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二千年后美国的爱因斯坦用实践证明: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故而,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只做有兴趣的事,而是要引导学生有兴趣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健康心理的陶冶,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奠基。快乐不仅是生存的基本追求,也是教育的基本追求:让学生感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快乐、青春的快乐。那样,教育就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那样,教育就成为一种精神漫游,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意境中心领神会;那样,教育既有了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了细处摄神的精致,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诗意中成长。。。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活力,每一颗心灵都激荡着涟漪,每一张笑脸都兴趣盎然!
理想的教育,应是:‚学生发展‛为理念,‚民主和谐‛创氛围——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探究;理想的教育,还应是:真诚自信敢创新,从容洒脱对坎坷——教给学生做人,教给学生处事,教给学生平等,教给学生勤劳,教给学生勇气,教给学生冷静的面对成功任花开花落,教给学生客观地看待失败而荣辱不惊!
诚然,理想的教育可以有千百种,教育的理想可以有无数条。可是,空谈教育的理想,理想永远虚无缥缈;空谈理想的教育,教育永远无法生根发芽!因此我们教师要脚踏实地以爱为引领为教育奋斗
——让它去传承文明,让它去诠释生命,让它讲述过去引领现在展望未来!且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总之,教研员的工作不能只种不收,只有工作成果没有研究成果,要善于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起来,如果教研员能把学、思、做、写、讲结合起来,就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也能更好的对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二、研究课程标准,引领教师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理念
(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帮助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这个话题真的是老生常谈了,也许大家还会说我们早就知道课程标准了,研究的也很到位了。但是就我下去调研的情况来看,其实不然。新课改实行近十年了,课程标准也执行了近十年,但是如果真要较真的话恐怕很多教研员、教师对课程标准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和研究)
课改后,实行的是“一标多本”,因此这就要求教研员一定要认真精读课标,明白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才能正确了解新课改的精神。不仅要做一名好教师,还要承担起新课改领跑人的重任,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对课程理念正确的解读就成了教研员践行专业引领的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摆在 8 首位的工作。
因此作为教研员就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要定期进行培训再培训。可以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教师说课、同伴议课、名师骨干教师评课进行解读,请专家通过讲座表达出来,让教师们“身临其境”领悟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例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知识目标为例,在知识目标上,《标准》的一个规定,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这里,我们应首先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三位一体的。例如,《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五个学习主题中的第五条规定:‚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其中,“遣唐使”(作名词理解)“玄奘”“鉴真”,就是历史人物;“遣唐使”(作动词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就是历史事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或“中外文化交流”,就是历史现象。我们若要了解“遣唐使”“玄奘”和“鉴真”,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物和事件,才能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历史现象。《标准》内容标准的选定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进行的。《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九个学习主题,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九个历史现象。
《标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与不强调历史学的学科体系,注重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就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大跨度、跳跃式的原则。中国古代史部分只选取九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下的内容标准一般只列三四项,最多不超过六项。如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只列三项内容:(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标准》认为这三项足以说明上面的学习主题,学生能够“了解”“说出”“概述”上述内容,就表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学习主题要求的知识。当然,某些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要超过这三项,这是好事,但国家标准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以只作上述三项要求。
在课程标准培训中我们应该像上面那样进行举例讲解,让老师对如何把握课标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对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我的解读是: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基本技能,它是主导目标,是学生必学好的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获得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传统的教学对它基本忽略,现在必须对它重新认识,它是实现其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必经之道,成为我们教师备课一重要思想理念。所以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一位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教材,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将课程标准培训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们既对课标有深刻的理解,又能 对新教材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主动地、准确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研员应该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1、让教师明确他们是教材的开发者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用教科书教,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等于 9 教材内容,要把学生从已有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知识以及由教师积累下来的经验概括出来的知识也融合进来,要打通教育与生活的壁垒,使教育获得完整的内涵。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下校参与各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时进行引导。(我们延边地区12月份有一个新秀评比活动确定的七年级的课题《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我这几天研究了一下这一课,发现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很难上的一节课,本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还好处理,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教学的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作为一目在课文的最后,篇幅又不多,因此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如果前面讲太多,这一目就忽视了,造成本末倒置。因此一定要对教材做全面的处理,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在讲北方人口南迁时,可联系地方史,如福州地方史的八姓入闽,告诉学生他们的祖先也许就是当时从北方迁来的,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并针对班上外来打工者子女很多的现象,教育学生要与他们友好相处,感谢他们父母对福州的贡献。因此,一定要灵活使用教材,教师也是教材的开发者
2、让教师明确他们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不是以教为 中心,学围绕教转。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学生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提高和升华,间接目标才是社会键康有序的发展。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专栏的文献资料、自由阅读卡、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如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的辩论课《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前准备到主持,到参辨,再到小结,都由学生承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新教材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新课程告诉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让教师明确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每年开学初我一般都会集中全州教师开展“教学课型”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都采用最便于操作的最实在的研究形式:一是选择优秀案例,有全国的,外省的、本市或本区教师的教学录像,二是指派地区的名师、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研讨这些优秀课例都又一个共同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了教学一特色;另一亮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先组织教师听课,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这样的教研深受教师欢迎,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教师自然明白了在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成为必然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三、深入课堂,引导教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
1、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特别是‘知识” 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 10 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既重视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发展学生体魄的健康,又重视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同样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向,然而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状况看,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隋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
《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是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基础知识永远是重要的,丢掉了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是缘木求鱼、空中楼阁,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没有了后盾和依托,就是一句空话。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时,对‚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人物及诗歌均做了介绍,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和杜甫的诗除了在写作风格上不同之外,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他们生活时代的状况如何?一位十分喜欢文学的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作了非常详尽的回答,但是,他对唐朝的历史发展及变化知之甚少,因此,不能从唐朝的盛衰这个角度去回答问题。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对台湾的管辖是从元朝开始的吗?同学们积极讨论、争相发言,把历史上各个朝代与台湾的联系一一讲出,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事件纵向联系的能力。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构建历史思维等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丰厚的历史知识作底蕴的情况下,才能够以小见大,从历史的不同角度去判断、解析历史现象。那种只强调能力而忽略历史知识的认识绝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将知识与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第一层目标,而知识又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课堂教学的指导
教师在思想上具备了新的课标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即课堂上如何将新理念渗透呢?教研员要立足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打通理念与实践的壁垒。随堂听课、教学视导,教研要从教室里获取第一资料,据实记录,据实分析。实践证明,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的帮助最大。特别进入新课程后,教材大幅度的变化,体系的打乱,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深入课堂,帮助教师实现从理 11 论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教研员的首要任务。(我们初中部的做法)首先,我们学院规定每学期听、评课60节。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教师每天也都在寻求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策略,每次下校和教师一起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其次,重视开学初的听课,因为开学的第一节课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听课过程发现问题,课后马上与教师交流,引导,做到新理念在课堂的渗透。最后,我们部里每学期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的到一些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多学科联合,蹲点式的教学指导工作,以便于不断从课堂一线中发现问题,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最后反馈全体教师。
上面提到的内容是我们教研员每时每刻都在想,在做的事情,我想在座的各位对如何指导教学设计、指导集体备课、指导编写教案、指导说课、在听课评课等方面都会做的非常好,说起来也会条条是理,头头是道所以对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套路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对在我们地区的教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1)要引导教师及时处理好历史课堂生成问题
我们下去听课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课听完后,总是觉的有遗憾,不够劲,总觉的还可以再上层楼才会了无缺憾。即便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进行的滴水不漏,课上的行云流水般也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去上,对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或者是不够重视,亦或是不具备处理课堂生成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研员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把我们的教师往更高的层次引领。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因而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三:
近日我听了一节课,题目是《鸦片战争》,教师的素质很高,上课如行云流水,能打很高的分数。不过,课堂上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所带来到位危害时,出示了一张中国人躺在榻上吸食鸦片的图片,问:这个人吸食鸦片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所有同学都很配合地说:形容憔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倾家荡产等等,但却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爽!这让我很意外,上课的老师也吃了一惊。我想‚如果用惯用的手段对付学生来一句‘这个问题课后讨论好吗?’这种‘外交辞令’显然能将学生搪塞过去,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教学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但这样做,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铸成了一次典型的生成性资源的浪费!这位老师很老成、很从容、狠狠瞪了这位同学一眼,又继续上课了。这位同学也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也没再回答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这样的同学横眉冷对,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教师想过学生说抽鸦片爽的原因了吗?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请这位同学讲讲原因呢?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一次教育的良机?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同学低下头去,他的头何时能重新抬起来呢?
为什么不追问呢?我想,这位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追问,‚抽鸦片很爽是你真实的想法吗?‛‚过把瘾就死值得吗?‛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追问,这位同学一定会有所感悟。在这里,追问本应该是一把妙手回春,切除病灶,让机体与灵魂重回健康之路 12 的手术刀。
案例四:
前两天听了一节八年级的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一位学生说出‚火烧圆明园是活该‛,此话一出,语惊四座。说出这句话的学生肯定有他的想法:圆明园是封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场所,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产物,满清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不去积极抵抗保卫我们的国土,只知退却,不思进取,仍一味的贪图享乐,所以圆明园是应该烧的。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像学生讲清楚 这个问题。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家民族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的,西方列强无权染指;二是文化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集合,理应受到保护。这位同学绝非没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其如此情感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在他看到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同时,更加映衬出满清政府的骄奢淫逸与腐朽无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如此义愤。也正是因为其认识上的情绪化,自然会得出有失理性的结论。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等角度整体的、理性的思考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简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深刻认识西方列强的残暴贪婪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这一教学案例又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教学的起点应该是什么?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案例五: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戴文君老师在《历史教学》上刊登的题为《老师,错了》的文章,看后深受启发我觉的戴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好。摘录如下: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为了表现左宗棠对收复、建设新疆的功绩,同时方便导入新课,我引用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接着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棵棵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边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质疑,一边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我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怎么办?而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对学生来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这种‚外交辞令‛显然能将学生糖塞过去(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可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之中,教学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但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于是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蓝图‛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对我想我们只要学习就一定能弄清。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发言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察新疆的地理环境,理解左宗棠在治 13 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苦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宗棠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考证的事实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只用一节课教学就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后,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戴老师的教学案例可以启示我们教研员在指导教师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过于侧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应过于严丝合缝,使教学过程很难体现灵活性。我们很多教研员在下去指导时都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时除了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与处理外,更多还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用几分钟,过渡语怎么说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这就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在这样的教案导向下,学生很可能只是“操作工”而已。所以在指导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让教师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培养随机处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本事。
(2)要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果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首先,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以往的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忽视了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评价应以积极鼓励为主,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许,某一名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是教师应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现一点进步,就给予及时的鼓励。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一定的道理。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把学生每一次的考试卷子、课堂小测验的成绩、回答问题时的表现都记录在案,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激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重要的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十分简单的“好”“不错”“很好”等,不是说这样的语言不能用,而是如果都用这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就显得过于单调,过于空泛,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案例六: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时,介绍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及成就,然后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王羲之的作品及相关小故事。这时,有一位同学拿出了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展示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判断这位同学的作品用的是哪一种字体(行、草、隶、楷),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甲骨文等知识,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14 这一内容结束时,老师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帮助老师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其他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大家一起来感谢他。‛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作了回应。
如果教师用简单的一个“好”字评价这位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拓展知识的机会,效果也不会如此明显。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适度,不能随意的把学生的缺点、错误扩大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不能用诸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像你这样的学生还学什么?回家算了”等等一些过激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教师的仇恨,更有甚者,会使学生仇视社会,对人生和前途茫然、失望,造成心理扭曲和行为失常。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其行为都有闪光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眼,去寻找、发现,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
(3)要引导教师灵活智慧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信息
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它为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变革、施展个性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并发展自己的平台;说它是挑战,是因为相对传统的课程而言,它以“新”为特征: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及教学方法都是新的。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教学的时候,采用新的方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但有的学生的想法却和教师的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研员要注意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做到灵活机智、恰当处理。
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曾料到的突发性信息时,教师能通过敏锐的观察,迅速地判断并及时做出准确的处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存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基础的不同,学生发展各异,学生的信息反馈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常伴有教师难以预计的信息。这种现象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的课上出现的几率更大。在这种突发性信息面前若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当,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任务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这些信息。
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信息,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本身,也有少部分来自组织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有的是来自学生的非认知活动中的突发性信息。
对于来自学生认知活动中的突发性信息,教师首先要做出判断,判断这个信息的正确性、实质与要害、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以及解决它要花多长的时间等。这些判断要求教师在瞬间做出,若做出判断的时间过长,就会成为“事后诸葛”,失去其实际价值。教师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正确的处理。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教研员应该引导教师可做如下处理:
第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做出判断,确定对错是非的信息,可以立即进行处理,包括予以肯定和进行纠正,但要注意艺术性。对于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想法、解法,教师应及时肯定,甚至用赞美的语句给予较高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些与正确结论不同的突发性信息的处理,教师应能挖掘出隐含在这些问题内部的有利因素,善于迅速地捕捉它,机敏地分析和处理它,以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整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案例七: 一次,教师讲述到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当讲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就在同一天,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总统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时,突然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示意他可以提问,他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讲错了,希特勒没有死,地下室里的只是他的替身,我看过这方面的报道。‛他的一番话顿时使课堂热闹起来,有人在反驳他,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也有人同意他的观 15 点,说看过这方面的文章。老师并没有制止孩子们,她只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并在迅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她也在一些报纸上看过,但没有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争论一会儿后,开始等待她给出正确答案,她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她首先没有判断小男孩所说的对错,而是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假?‛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看当事人的回忆录,有人说看有没有照片,有人说看验尸结果,有人说验DNA……但每说出一种都会遭到反对,教师没有制止同学们,也没有站在哪一方支持谁。因为现在‚希特勒之死‛这个问题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而同学们通过争论引发的很多同学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真实性的研究方法的讨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历史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有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道理,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会获得豁然开朗的结果。因为在这特定的环境逼迫之下,教师必须高度地思维,从而处理出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的处理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这一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他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与之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案例八:
战争史一向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每次讲到战争,学生们都很兴奋,尤其是那些男孩子。讲《战略大决战》,分析中共中央决策时,教师提了几个问题:三个地区先打哪里?其优势是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先打东北。接着教师展示东北战场形势图,介绍了当时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又提出了‚东北首战应该选在哪里?‛有人选锦州,有人选长春,有人选沈阳,而这时教师没有过早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根据形势图和刚才的情况介绍一一分析长春、沈阳、锦州首战的利弊,让学生自己排除长春、沈阳作为首战的选择。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打锦州,然后教师开了一句玩笑:‚三个臭皮匠抵上诸葛亮,我们的分析与党中央的决策完全吻合,中央一定会同意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锦州这一仗是怎样打的‛。教师播了一段锦州战役的多媒体录像,这样一个军事决策问题解决了。
第三,教师处理能力还体现在对自己偶发错误的处理。由于历史本身的严密性,教师偶尔也会发出错误的信息。当错误信息尚未被学生发现,而迅即被自己察觉,可视错误的性质或立即改正,或作为是非题让学生判断,指出其错误所在。当错误信息被学生发现并指出时,教师不必自圆其说,应实事求是,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树立勇于承认和修正错误的榜样。
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例如学生提出一些根本与本课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等待老师回答;学生之间因为某一问题争论不休而大动干戈;学生因身体等原因出现不适。这时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可以说在课堂遇到许多毫无预见的事情,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锻炼。上课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需要教师、学生之间默契的配合。所以,在上课前,首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状态。历史课前3 分钟,许多时候都是以旧带新,通过提问等方式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看一看哪些人在和自己一起活动,哪些人在做其他活动,之后针对情况提出一些要求,防患于未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心理活动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可以捕捉到一些先机。另外,课堂上出现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学生提出任何问题也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把握及深化。教师自身要为学生形成一种可以效仿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喜欢你、热爱你、崇拜你,那么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才有分量。师生之间有感情,学生才会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减少逆反排斥心理。其次,处理偶发事件,还要注意抓住时机。发现问题及 16 时,处理问题也要快,如果不及时处理,时过境迁,学生对问题也就淡漠了,再进行教育,效果不会十分理想。这就要求教师不论发现什么问题,都能够及时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些关键时刻,往往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刻。其三,处理偶发事件,还要随机应变。教育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都在变化,教师所有的方法也要随时变化,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理条件、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生理和心理因素;还应考虑问题发生的场合、问题本身的性质、问题处理的影响。之后教师根据这些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源于学生的非认知活动的突发性信息的处理。突发性信息有时源于学生的非认知活动,因此教师的课堂处理能力还包括教育方面的。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宁静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处理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案例九: 新学期,一位教师新接了一个初三班的历史课,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好动。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教师来了一个下马威,教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但有些同学就像没看见一样,照旧做着自己的事情,讲着自己没有说完的故事。看到这种情境,教师没有开始讲课,也没有板起脸来训斥他们,而是微笑着轻声地说着:‚上课前我刚看到一篇小故事,想讲给你们听,想听吗?‛这时有几个前面的同学开始制止说话的同学,班里很快安静下来,于是这位教师开始讲了一个有关纪律与职责的故事:在二百多年前,英国与西班牙交战甚急。直布罗陀要塞掌握在英国军队手中。一天晚上,要塞司令独自到各个炮台视察,看看有没有防备方面的疏漏。走到一处,看见一个哨兵在岗位上执勤,看到将军到来,哨兵本应举枪向他致礼,然而,那个哨兵却纹丝不动。将军觉得有点反常,便大声问:‚哨兵,你难道不认识我吗?为什么不敬礼?‛哨兵说:‚将军,我当然认识您,可我腾不出手来,因为几分钟之前,敌人的子弹打断了我右手的两个指头,我举不起枪了。‛‚那么,为什么不赶紧把伤口包扎一下?‛‚因为,‛哨兵说,‚一个执勤的士兵在无人接替之前是不能擅离岗位的。‛将军立即跳下马来。‚喂,朋友,把枪给我,让我替你值班,快去包扎伤口!‛那位士兵服从了。但他先奔回营地,请另一位哨兵把将军替换下来,然后才跑向战地医院。由于失去了有用的手指,这位士兵再也不能灵活地使用武器,被送回英国本土。英国国王乔治亲自接见了这名战士,为表彰他的忠诚尽职,破格升任他为军官。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依然很安静,教师没有引申说更多的话,因为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很明确,教师相信孩子们会听懂的,教师只说了一句:‚非常高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能教你们这些聪明的学生。‛
总之,教师的处理能力是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臵等有机的结合。作为一名教研员要引导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历史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处理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机敏地联系教育教学目的,富有成效地处理多种多样的,意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四、增强服务意识,以研促教,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教研员要努力为课改服务,为教师服务,营造课改氛围,组织教师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在教研活动中注意独立学习和集体研摩的结合,重注教师学习结果的交流,给教师提供质疑的机会,让教研活起来,使教师动起来,形成“群言堂”教研氛围,鼓励各抒已见,创造交流氛围,努力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一)注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
1、首先,教研员设计、举行各类教研活动,教师应当是教研活动的主角,问题 17 要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解决要急教学所需。例如,针对我省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好多年了,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可以以《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特点分析和对策研究》为题举办专题讲座,研究: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特点分析、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历史开卷考试的原则分析历史开卷考试的几点建议等,讲完后,再与老师们展开探讨,解决教师的困惑,增强老师的信心,我想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是深受老师们的欢迎。还可以让几位优秀的老师上几节应对这种考法的平常课与复习课,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如,现在延边地区在教育局的带领下,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其中安图三中、珲春四中、珲春六中、敦化四中、龙井四中等都在全面铺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方面效果显著。其他学校也在积极跟进,但是苦于不得要领,于是我们就在安图三中召开了全州规模的教学研讨会,让搞的好的学校各出一节观摩课,课后组织教师与出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研讨,及时解决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2、其次还应注重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当确定好课题和执教教师后,就进入备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查找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教学手段”,接着定出“教学程序设计”,包刮,授课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的意图,然后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讲,配合教研组的力量,定出完整的教案设计,最后向全州推广。教研员要用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支持引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研究。
3、重视教师间的互动、互帮。我们延边地区共有八个县市,各个县市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历史教师少,只有一个单干,平常的校级教研不可能开展,因此,作为教研员,我为他们牵线搭桥,实行让县市的名师、骨干教师与这些薄弱校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时时联系,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取长补短,解决不了的由我协助。深受老师们欢迎。
(二)开展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教研员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服务关系。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地区的教师情况来看是大多是科班出身,青年教师多,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不够自觉,需要激励,要给他们任务和压力,他们才能进步,我比较重视培养他们,就是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锻炼,(1)教学比赛(2)开展“说课——片段教学”评比;(3)教学设计研讨、集体备课观摩比赛(4)举办全州百节好课评选和教学新秀评比活动(5)参加省、州、市级公开教学观摩课等形式来调动教师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是通过这些比赛活动,使教师摆脱过去教学中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层次反复,提升历史教师研究水平与教育理论素养。教研员要有“为人作嫁”的思想与胸怀,指导培养历史教师,把他们推向课改的前沿,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服务
(三)创新评价,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课改不能拒绝考试与评价,相反,考试与评价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实施新课改之后,如何对待考试,怎样考试与评价,就成为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由于传统的考试与评价模式的惯性,一些学校对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情有独钟.一些教师担心真正搞了课改而“失败”在考试上,教学成绩不为学校同行所承认,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显然,把考试与课改截然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由此所折射出来的改革传统考试评价的方式既迫切,又是任重而道远的.教研员经常主持或参加一些考试命题与评价,对改革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能够做出一些有益尝试的,这也是教研员的责任.在这项工作中,教研员首先要把好命 18 题关。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讲求方法的渗透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把课改理念、课标精神溶入到试题里。其次要把好检测关。要把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为质量分析提供准确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教研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尊重一线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研部门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凸现,而尊重是服务的前提,尊重到位,服务才能到位,新课程赋予这种“尊重与服务”关系更深更广的内涵,值得每一位教研员认真反思。
何谓尊重,在辞典中解释“尊重”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尊敬,敬重,体现在内心;第二个层面是重视并严肃对待,体现在态度;第三个层面是庄重,体现于外在的行为。对照这样一种解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
(一)素质支撑尊重
教研员的素质是对教师尊重的内在支撑。
首先,教研员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教研员在学习上、研究上要做教师的典范,在主动性和成果的积累上都要力争上游,这样无论是对教师提出重视学习、研究的要求、还是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才能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这就是一种尊重。试想,一位不思进取的教研员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教师能感觉被尊重吗?
其次,教研员谦虚、友好、负责任的态度是对教师的尊重。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本着谦虚、友好、负责任,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不能轻易作出否定判断,必须先了解教师的想法,再从实际出发与教师提出商榷。否则极易挫伤教师创造的积极性。
第三,教研员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地要求教师达到实施新课程的理想境界,对不同经历的教师要有不同高度的要求。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只有脚踏实地,鼓励教师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才是对教师真正的尊重。
(二)尊重源于沟通
教研员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给教师提供观点表达或情绪释放的机会;用教师可以接受的方式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激励教师自我反思和调控。在有效的沟通中,表现出教研员的亲和力和对教师的尊重。
案例十:
这是一节初一年历史课,授课教师课前明显没有备好课,多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不明确,甚至在教学难点解决上出现了混乱,这本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为了了解真实的原因,课后我和授课老师拉起家常,了解到这位老师因病休息了半个月了,这天是休息后第一天上班,而且他的病还没完全好。
我关切地了解他的病况,还为他提了几条康复建议,很快两个人像朋友一样轻松交谈了。话题慢慢转到这节课,我明确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对于这种‚先共情再共理‛的方式,这位授课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今天州教研员来听课,我的课上砸了,心里实在忐忑不安。教研员的态度让我完全放松下来,而且她也没向学校领导告我的状,这让我很高兴。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课的改进,我找到了研究的感觉,她说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学生负责,我觉得教研员说得很有道理。这节课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尊重源于沟通,这种做法正是许多教研员认同和实践着的,教研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总是要先了解教师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设计?”“实施后感觉如何?”“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想法?”等等,沟通拉近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研员尊重教师的同时,也赢得了教师的尊重。(这一点我是有切身感受的,一次为基层老师做了一些教研员份内的工作,就收到了这样的短信: ‚亲爱的,越发觉觉得你的好。你真是一心对我们特无私的好人,经历越多感触越深!‛还有一则短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四中历史组被评为优秀备课组了。特汇报。)
随着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教研员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还经常遇到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首先尊重教师发表意见的权利。
案例十一:
有一次,在一所边远的农村学校,陈老师对我说谈起了在他们学校,历史老师只有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学资源极其缺乏,‚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等根本行不通‛;因为学校没有经费支持,教研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所以知道要‚自主、合作、探究‛,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这些是农村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我认真地表达了对他的苦衷的理解,但对他所下的结论‚历史课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苟同。我和他一起分析了一些身边的实例,陈老师也认同‚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然后我们又一起分析了他个人的能力,鼓励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关键是要舍得下功夫,不要在困难面前止步;我还向他介绍一些具体建议,如何充实资源、如何尝试合作、如何寻求帮助等,并且还送给她了一些教学光盘、教学参考书等。
后来,我就经常在教研活动中看见他的身影,我想他已经接受了我的建议,迈出了辛勤耕耘的步伐,相信再一次看到他的课堂,一定会有新面貌。
案例十二:
有一次,我在延吉市四中听课,同去的还有一些教研员,在多媒体教室里,刚一下课,学生还没走完,就看到一位教研员走到大屏幕下,指着这位岀课教师做的课件说:这个不行,必须改,那个不对不能这么讲,导入新课不能用这个视频。等等,且言辞激烈态度生硬。岀课教师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很尴尬的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一次在安图三中听课,小组合作分步达标„„.我想大家都会觉得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吧。其实,每个人对每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不能期望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如果意见不一致,教研员就要做到有建设性的“不同意”,千万不能简单的用“不同意”这三个字来扼杀其他人的思考和创新。几点建议:A.先用同理心获得别人的尊重,让别人愿意倾听你的想法;B.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C.尽可能使自己的理由合理、充分;D.保持建设性,能够提出改进方案,才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E.不伤和气,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给别人留脸面,才会让别人不觉得尴尬,更愿意接纳你的意见。
(三)用心传递理解
有内才能形诸于外,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心与心的交流。要尊重教师就要理解教师,就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体验教师的感受,要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案例十三:
一次课后研讨结束后,一位教学水平不错的老师叹气地对我说起“没什么奔头”“大概就这样了”的话。然后就向我讲起了自己因为调动,职称评定一再错过机会,现在学校考核 要多方面积分,(班主任当不了)初中历史教师“想取得高分很难啊”,解决职称问题似乎遥遥无期。我用心地听他讲,理解他的遭遇,并善意地回应他。他讲完之后说:“其实我知道,作为教研员,你可能也帮不了我太多忙,但是谢谢你的尊重和理解,我说出来,心里好多了。”是啊,我的倾听让他感到了我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他释放了内心的压抑,我想对他来讲,也是一件好事。后来,我们又创造机会鼓励这位老师参加业务竞赛,提高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望教研员真诚的帮助能点燃他不断提高的热情,并为他的切身需求早日实现出一把力。
但是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我也会因为不尊重教师,不了解教师实际情况而做了一些事后很后悔的事情。一次在延吉市四中举办了全州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是多学科联合搞的,历史准备由四中的袁军令老师出课,去听军令老师试讲时,感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因为和军令关系很熟,很随便,也觉得她的课讲的更好)劈头盖脸就给说了一顿。事后李风芝老师对我说:‚军令爱人前两天出车祸了,缝了好几十针,孩子又病了,昨天一夜没合眼还要岀课,多不容易啊!你还说她。‛我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一想到自己对这些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就乱发脾气心里很不好受。而军令老师却没有因为家事影响这次的教研活动,课上的非常成功。更让我感动的是军令对我说:董老师,我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我要经受住磨难,以后就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我的了。感动的我几欲泪下。
其实,教研员对教师的尊重,绝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研究的范畴内,要做教师的朋友,就用心传递对教师的理解,根据不同的情况,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或者“压担子”,或者“递梯子”„„只要你用心理解和体验教师的需要,努力为教师搭建最适合他们表现的舞台,为教师办实事,教师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平等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将产生一种凝聚力,教研员和教师日益成为成长的共同体。
下面是一位一线教师对教研员的期待:
‚我认为一个好的教研员既要有底蕴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在业务上给教师以指导又能在其它方面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不光是埋头教研一副老学究的样子,更是知识渊博,善于生活,活得潇洒的人,良师益友吧!‛
‚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不可缺少,要把老师们放在心里,多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 ‚能为更多的一线老师创造一个见多识广的机会。‛
‚关键是教研员的理念能否代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否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来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你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你还要有深度的实践考证和思考。‛
„„
这就是老师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要真正发挥教研的服务职能,教研员就从尊重教师开始,通过自己脚踏实地为教师服务,成为教师的朋友,并最终与教师共同获得专业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还望见谅。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把教研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奉献,当作一门科学去求真探索,当作一门艺术去创新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深受基层教师爱戴的好教研员。让我们一起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我们生命的完美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