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中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谈高中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中,我们意识到语文绝不只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 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的斑驳岁月;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 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下面我谈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体会。
1.调整教学法,大胆放手。
新课标的教材依旧分为讲读课文和自 读课文两大类别,每个单元也是由这两类课文构成的。为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我们在教法上作了一些调整:首先是更重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例如必修1第 一单元主要是中国的新诗和外国诗歌,整体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这两类诗歌表现形式的不同上。其次是把讲读课文作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范例,琢磨得比较具体。例如在教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重点讲析《雨巷》和《再别康桥》这两篇。在反重诵读的前提下,主要研讨如何通过分析意象,琢磨语言,构建意境,体会真情,鉴 赏诗歌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诗歌的能力。最后把加了星号的自读课文划到课外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们将第四课《中外短 诗五首》全部划给学生课外进行自学,由学生自行完成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再借助讲读课的鉴赏办法,写出相应的鉴赏笔记,从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2.精减作业,鼓励阅读。
我们现有的练习作业主要有两类——教材中课后的练习和教辅资料类练习。课后练习大多是配合课堂教学,讨论题基本上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辅类练习往 往是有选择性地做,对一味模仿高考,难度大、要求高而又专业性过强的则大胆删除。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提倡精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是要求,多读书是目的,要把少做题而节省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指导他们尽量多地读一些好书,多背一 些名篇,多记一些名句,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语文根基。按照这一想法,我们在处理练习作业时,就大胆地删除了那些过繁、过偏、过难的题目,留更多 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有益的书。
3.改革考试,立体评价。
语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过滥的考试可能让 学生因畏惧心理而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因此要改变动辄拿一份试卷测试学生的做法。具体来说,首先要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可取消周考、单元测试,最好只保留 与学校或年级同步的月考、期中考和期末的考试。其次要改变唯有笔试的测试模式,通过组织更多的语文活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讨 论会和读书心得交流会等,都能达到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元化综合性评价的目的。例如,为配合第一单元的新诗教学,我们举办了诗歌朗诵比赛,这样既激发了 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又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4.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学生对语文课堂 具有浓厚的兴趣,掌握了比较科学而且适用的方法,这就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使之优化成为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只有如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才能积极地认真地参与,比如及时思考并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及时作记 录,及时反思,等等,这种全方位的积极的参与一定能够保证个体所学效益的提高。无数个个体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需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精心呵护,切忌扼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但又是有利于语文学习的优质工程。
5.优化教学方法,向科学施教要效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多老师已经自觉注意并努力应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根据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情确定的,绝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为了作秀而采用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完全忽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情 况,甚至是完全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成功体验。我们倡导优化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我们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整合并努力应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传统语文教学中“学而不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治学态度,“博学而笃志”的教学理念,“举一反
三、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教 学方法,“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和策略,“文道结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则,对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切实有效的,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整 合、大胆应用的,这是深信不疑的。
6.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教材,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 个例子,在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 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就是对传统的以 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发挥学 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7.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 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以及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当然,让学生 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但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入到名著的 阅读中。
本文由论文代写http:///整理提供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这一学年我任教高一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这学年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学年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篇二】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的高考式作文训练。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 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回顾。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改体会
在路上……
方
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参观长垣一中课改模式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极实践课改,参与“过关课”过关,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 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 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课改之路一定会出现“柳暗花明”的胜景,课改——我们在路上„„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课改体会
二年级语文课改体会
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新教材以来,我感受颇多。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注重人的发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对以往没用的内容进行删除,所学的全是对以后步入社会有所帮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场景自然就很多,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高,要不断充电,拓宽知识的视野,这样才有可能在教法上游刃有余,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现就这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识新课改,为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只有认清看透了新课程,才能谈得上较好地实施。所以,我熟悉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认识了课程结构,了解了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为实施积累一点理论指导,使自己在实施中有了方向、原则。
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教学改革,因此,我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反思或与同事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强化自己的责任,从教师角色、教师行动、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与新课程的方向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a)把知识融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
在教学时,注意挖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绘画、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方式,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是那么的亲切,从而引发浓厚的情感。b)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把教学变为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知识化”的过程。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暴露出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同时,也为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创造了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化”过程,使他们在过程中发展。
c)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关注人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放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而应在学科间相互渗透,避免完全分割的做法。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力求他们会提问题,同时与同学合作,通过观察、做游戏、模拟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学习上,我提倡一种自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因为我相信,只有自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记忆才会更忧新,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人总会有所收获。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它发挥教学的辅助作用,更能直观地突出教学关键处及难点。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改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改培训总结
高中语文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是2010年八月六日,我经历语文课改培训已有十天时间了。在这短暂而充满意义的日子里,聆听了各位语文课改专家的专题讲座,与同仁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自己又认真思考,总结以往的教学工作,觉得收获颇多,不足之处也不少,自己却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既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开宗明义法,即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二是筛选讨论法,即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三是分步揭示法,即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激发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阶段,从认知心理学讲,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引探”教学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过程,提高他们学习水平。
创设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巧妙地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创设一个情境,开展由问导思、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实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培养质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启发学生生疑、质疑,组织学生析疑、解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正如古人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生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必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有计对性地扩展阅读,使其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这样既巩固了学法,又会形成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四、鼓励质疑,培养语感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都是旧知与新知的统一体,许多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提出、自己分析、自己解决,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提倡用“我认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当然,学生的质疑不可能都是那么有价值,问难不可能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就有一个何处质疑,何时问难的指导。在学生有疑可质,有难可问的前提下,一般来说,有关课题的质疑,可在课之始,从而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学有方向;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的质疑,宜在课文中,边学边问,学问结合,使学生兴趣倍增,收获更大;对情节发展,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质疑,宜在课之尾,有了前因的知识铺垫,提出的问题会更深入理解,也会更透彻,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并要及时地进行正确、灵活的评价和反馈,这是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兴趣的最内在的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主体内化”的原则,以培养语感能力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语感能力是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本身意义的感悟,还包括对人的语言实践行为的感悟以及与此共生的个体经验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古人读书无不强调主体自悟的重要作用,书要靠自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完每篇课文教师总要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
鉴于这个,我认为针对教师而言要改善师生关系,必须遵守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改变传统教法,变无效课堂教学为有效课堂教学。
通过几位专家的讲座学习,使我认识到折磨学生的课堂教学是负效果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就是正效果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就是零效果教学。老师的一节课必须要有效果,效率,老师掌握的知识多,课堂气氛活跃,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当前我们大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为培养新模式的人才服务的,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似乎在压制学生,摧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是摧残人的吗 ?上课为什么要让学生那么沉重,压抑呢?老师上课对学生说“好好学”,过分的严肃,可以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忧虑重压下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效果吗?学生对老师的课会喜欢吗?从老师的角度讲.完成了教学任务,获得了别人的认同。这样的课堂会有效果吗?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从以下六个反面实施课堂教学,对有效教学有积极的知道指导作用:
1、有效讲授.这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要"讲亦有道,当将则讲,这样最有效;
2、有效提问.让不同的学生都对所提问,问题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均有所收获;
3、有效倾听.要善于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
4、有效反馈.对于学生的作业回答应有明确的反馈;
5、有效活动.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共享课堂乐趣;
6、有效管理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
事实上老师让学生发表意见常微笑点头,与学生发生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允许学生思考,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分层次提问,给每一个学生给予帮住,鼓励和支持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乐观积极令人愉快,注重学生的进步。老师从这六个方面去做,去追求,争取实现可有效教学。
总之,这次课改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只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